蓝月传奇怎么快速传送:科普和科研文章有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0:22:26
科普和科研文章有别(2011-03-06 20:31:10)[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科普和科研文章有别

                       湛海蓝        2011年2月4日星期五

    写科学论文的目的是发表科研成果:为准确地表达描述科研成果而写论文,而不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如果你没有认真的科研成果而应付式去写论文,那就容易出现抄袭甚至造假现象。科普杂谈与科普作品比较偏向人文的描述,相对于学术论文的表达来说有所宽松,使用比喻的说法这是允许的,也反映了对科学概念的分层次理解,是按目标要求来限制的。因为科普作品的主要对象是普通读者,不是科研专业人员。

人文描述用比喻的方法去说明道理,帮助理解,争取说同,而不是证明道理,且主要针对于人事。所以只要站在本位立场上说清楚道理,成为一家之言也就可以了,不可能有唯一标准的答案,更不可以强求观点同一。因为对同一现象,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的。这种经验方法在人文艺术表述上最为明显。比喻春晚魔术,魔术师明告诉观众是假的,是幻觉,但是你就看不出来。因为你不在魔术师的视角位置,不懂得暗藏的机关,而且视觉被误导了。

科学理性广义上也叫道理,但称为“理性”比较准确些。其方法是预设实在有真理存在,承认客观规律,先承认自然、敬畏自然和服从自然,然后才是学习调控自然。最典型的方法是因果律、还原论。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设计不同的条件来观察实验,追根究底答案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即是唯一的。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必然存在不同条件的解答,否则你无法做到按照因果律去重复、还原、再现;也就达不到掌握科学规律,实现操控协调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西方有人比喻:科学家是把人放在上帝的位置上来理解世界的,是人创造上帝,而不是上帝创造人。

写科学论文就要解决科学问题,也不是凡是问题都去解决,而是要在评判问题的研究价值之后,去解决难题。科学问题分为前人研究过而解决不了的难题,和在实践中新发现的难题。知识的延续性决定了科学难题必需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和科学共同体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写论文引证别人的观点是正常的、必要的。牛顿说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的;又比喻综述文体,即是专门写别人的研究成果,这是搞科研专题的前提条件,属于资料收集评述准备,不叫做抄袭;但要注意区别,更要重点突出你自己的看法和发明发现的新观点,这才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科学描述已经规范地形成一整套方法:比喻使用数学符号描述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独特的语言,用来表达公式定理、数理方程很有效,这种定量描述的语言是人文语言做不到的,可知难度所在。

科学学术讨论平台主要在专业杂志上,注明引证出处、使用引号标明别人的观点、别人的原话,跟自己的理解、翻译、演释严格区分开来,这也是为了最后突出自己发明创造的观点、要点。否则混为一谈,不是反映水平有问题就是故意造假了。

报纸、网络原则上不是学术平台,科普作品主要是宣传别人的科学成果的,文体已经决定不必要处处标注了,就是标注了也不是权威的。

 

参考资料原文标题:

                                   抄袭的境界

方舟子      

 http://blog.sina.com.cn/fangzhouzi

(2011-01-31 07:29:58)

分类:学术打假,杂谈。

原文:要感谢他们引进国外学术思想之功。但是要引进国外学术思想完全可以直接标明是翻译,把翻译、编译当成自己的原创,仍然是抄袭。  国内不少人认为只要注明了出处,就可以照抄别人的文字。其实这也是抄袭,只不过不属于抄袭观点(因为已注明出处),而是属于抄袭文字。即使已注明了出处也应该用复述的方式介绍别人的观点,而不能直接照抄。如果直接照抄,就要用引号表示是直接引语,并注明出处。国内还有不少人认为要抄到一定比例(例如占一篇论文的30%以上)才算抄袭,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抄一句有特色的话也是抄,抄袭量的多寡并不影响对抄袭性质的认定,只影响对抄袭情节轻重的认定。  怎么判断某句话是抄的,而不是所见略同的巧合呢?这就要看这句话是否独特到别人如果没有见过,就不太可能出现雷同的巧合。句子越长、越多、越特异,出现巧合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语句太短、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和常规实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抄袭的问题。  此外,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文字方面的抄袭,

西谚有云:“抄一篇论文是抄袭,抄多篇论文是写论文。”当然这只是俏皮话,但也有其道理。没有哪项学术研究是凭空出现的,论文都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难免要“抄”别人的论文,不“抄”别人的论文反而不正常,论文开头的引言部分就是供“抄”论文用的。只不过在“抄”的时候既要做改写,又要注明出处,才没有抄袭之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可见什么情况属于抄袭并不难判定,但是国内很多学者却有意无意地把抄袭和合理引用混淆。甚至连名牌大学的学术规范委员会也试图模糊抄袭与合理引用的界限,为了替抄袭者辩护,发明了“失注”、“漏注”的说法,称之为注释不规范,而不算抄袭。其实用到别人的观点、语句,该注明而没有注明,那就是抄袭,“失注”、“漏注”只是给抄袭换了新说法而已。连负责判定抄袭的学术规范委员会的委员们对抄袭的看法都如此糊涂,更不要说学生和普通学者了。所以中国学术界很有必要来一场学术规范的基本教育,就从学术规范委员会的委员们教育起。  2011.1.26 (《新华每日电讯》2011.1.28)

  抄袭与正常引用的区别本来很清楚,但是总有人把写论文变成抄论文。最低级的抄袭是拿别人的论文从头到尾一字不改地一路抄下来,或者只改动个别语句,相当于一个复印件。这听上去好像很夸张,但并不罕见,我就见过不少这种案例。这样的抄袭太拙劣,被发现了无话可说。稍微高级一点的抄袭是在大段大段地地抄袭的同时夹杂一部分自己写的段落,一旦被发觉还可以辩解“并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再高级一点的,是东抄西凑,从一部著作抄一段,再从另一部著作抄一段,搅拌在一起,增加被发觉的难度。有时再做一点词语替换,比如从某部外国学者的著作中抄来一段评论梁启超的段落,把“梁启超”替换成“鲁迅”,其他的都不变,这种移花接木的功夫,大概称得上抄袭的最高境界了。要感谢他们引进国外学术思想之功。但是要引进国外学术思想完全可以直接标明是翻译,把翻译、编译当成自己的原创,仍然是抄袭。  国内不少人认为只要注明了出处,就可以照抄别人的文字。其实这也是抄袭,只不过不属于抄袭观点(因为已注明出处),而是属于抄袭文字。即使已注明了出处也应该用复述的方式介绍别人的观点,而不能直接照抄。如果直接照抄,就要用引号表示是直接引语,并注明出处。国内还有不少人认为要抄到一定比例(例如占一篇论文的30%以上)才算抄袭,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抄一句有特色的话也是抄,抄袭量的多寡并不影响对抄袭性质的认定,只影响对抄袭情节轻重的认定。  怎么判断某句话是抄的,而不是所见略同的巧合呢?这就要看这句话是否独特到别人如果没有见过,就不太可能出现雷同的巧合。句子越长、越多、越特异,出现巧合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语句太短、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和常规实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抄袭的问题。  此外,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文字方面的抄袭,必须

  直接抄中文的著作比较容易被发现,如果拿一篇外语论文做一番翻译或摘译,再当成自己的论文,就不容易被发现。不少著名学者都干过这种事,东窗事发之后有人还要感谢他们引进国外学术思想之功。但是要引进国外学术思想完全可以直接标明是翻译,把翻译、编译当成自己的原创,仍然是抄袭。

 

  国内不少人认为只要注明了出处,就可以照抄别人的文字。其实这也是抄袭,只不过不属于抄袭观点(因为已注明出处),而是属于抄袭文字。即使已注明了出处也应该用复述的方式介绍别人的观点,而不能直接照抄。如果直接照抄,就要用引号表示是直接引语,并注明出处。国内还有不少人认为要抄到一定比例(例如占一篇论文的30%以上)才算抄袭,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抄一句有特色的话也是抄,抄袭量的多寡并不影响对抄袭性质的认定,只影响对抄袭情节轻重的认定。要感谢他们引进国外学术思想之功。但是要引进国外学术思想完全可以直接标明是翻译,把翻译、编译当成自己的原创,仍然是抄袭。  国内不少人认为只要注明了出处,就可以照抄别人的文字。其实这也是抄袭,只不过不属于抄袭观点(因为已注明出处),而是属于抄袭文字。即使已注明了出处也应该用复述的方式介绍别人的观点,而不能直接照抄。如果直接照抄,就要用引号表示是直接引语,并注明出处。国内还有不少人认为要抄到一定比例(例如占一篇论文的30%以上)才算抄袭,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抄一句有特色的话也是抄,抄袭量的多寡并不影响对抄袭性质的认定,只影响对抄袭情节轻重的认定。  怎么判断某句话是抄的,而不是所见略同的巧合呢?这就要看这句话是否独特到别人如果没有见过,就不太可能出现雷同的巧合。句子越长、越多、越特异,出现巧合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语句太短、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和常规实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抄袭的问题。  此外,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文字方面的抄袭,必须

  怎么判断某句话是抄的,而不是所见略同的巧合呢?这就要看这句话是否独特到别人如果没有见过,就不太可能出现雷同的巧合。句子越长、越多、越特异,出现巧合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语句太短、太常见(例如只有一、两句日常用语),或者表述非常格式化,例如对实验材料和常规实验方法的描述,不同的人书写的结果都差不多,那么就不存在抄袭的问题。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可见什么情况属于抄袭并不难判定,但是国内很多学者却有意无意地把抄袭和合理引用混淆。甚至连名牌大学的学术规范委员会也试图模糊抄袭与合理引用的界限,为了替抄袭者辩护,发明了“失注”、“漏注”的说法,称之为注释不规范,而不算抄袭。其实用到别人的观点、语句,该注明而没有注明,那就是抄袭,“失注”、“漏注”只是给抄袭换了新说法而已。连负责判定抄袭的学术规范委员会的委员们对抄袭的看法都如此糊涂,更不要说学生和普通学者了。所以中国学术界很有必要来一场学术规范的基本教育,就从学术规范委员会的委员们教育起。  2011.1.26 (《新华每日电讯》2011.1.28)

 

  此外,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因为科普文章一般是在介绍他人的成果,即使未做明确说明也不会被读者误会为是作者自己的成果,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注明观点的出处。科普文章必须着重防止的是文字方面的抄袭,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可见什么情况属于抄袭并不难判定,但是国内很多学者却有意无意地把抄袭和合理引用混淆。甚至连名牌大学的学术规范委员会也试图模糊抄袭与合理引用的界限,为了替抄袭者辩护,发明了“失注”、“漏注”的说法,称之为注释不规范,而不算抄袭。其实用到别人的观点、语句,该注明而没有注明,那就是抄袭,“失注”、“漏注”只是给抄袭换了新说法而已。连负责判定抄袭的学术规范委员会的委员们对抄袭的看法都如此糊涂,更不要说学生和普通学者了。所以中国学术界很有必要来一场学术规范的基本教育,就从学术规范委员会的委员们教育起。

2011.1.26

  西谚有云:“抄一篇论文是抄袭,抄多篇论文是写论文。”当然这只是俏皮话,但也有其道理。没有哪项学术研究是凭空出现的,论文都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难免要“抄”别人的论文,不“抄”别人的论文反而不正常,论文开头的引言部分就是供“抄”论文用的。只不过在“抄”的时候既要做改写,又要注明出处,才没有抄袭之嫌。  抄袭与正常引用的区别本来很清楚,但是总有人把写论文变成抄论文。最低级的抄袭是拿别人的论文从头到尾一字不改地一路抄下来,或者只改动个别语句,相当于一个复印件。这听上去好像很夸张,但并不罕见,我就见过不少这种案例。这样的抄袭太拙劣,被发现了无话可说。稍微高级一点的抄袭是在大段大段地地抄袭的同时夹杂一部分自己写的段落,一旦被发觉还可以辩解“并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再高级一点的,是东抄西凑,从一部著作抄一段,再从另一部著作抄一段,搅拌在一起,增加被发觉的难度。有时再做一点词语替换,比如从某部外国学者的著作中抄来一段评论梁启超的段落,把“梁启超”替换成“鲁迅”,其他的都不变,这种移花接木的功夫,大概称得上抄袭的最高境界了。  直接抄中文的著作比较容易被发现,如果拿一篇外语论文做一番翻译或摘译,再当成自己的论文,就不容易被发现。不少著名学者都干过这种事,东窗事发之后有人还                                          (《新华每日电讯》20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