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传奇 百科:学佛八德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21:57:45

一、学佛之人应有八德 

 “八德”分别是:孝顺、慈悲、施舍、助人、宽诤、净染、善导、放生。 

 

1、            孝顺

谈到孝,这是自古以来国人秉承的优良传统,百善孝为先的遗训也尽显了孝的地位。虽然说“百善孝为先”,但是“孝”与“顺”比较起来,能做到“顺”反而更难。这里的“顺”,就是“随顺”。“随顺”不是没有原则的,“随顺”,而是一种做人的技巧。更是行菩萨道者渡人的技巧。

“随顺”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行菩萨道所使用的“四摄”就是高层次的,“随顺”众生,最后达到渡人之目的。“孝”是主动去做;“顺”是顺从、听话,是按照指令去做,需要“忍”。正确的顺从,可以取得正确的结果。所以,必须拥有正确的“知见”与思维。一个正直、心地善良、光明的人,他的“随顺”技巧,会使自己的人格逐步趋向完美。而佛法中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正是教导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尽孝。

 

2、 慈悲

无需多言,佛法更是教导学佛之人要有慈悲之心,简单地说:“慈”就是“施乐”;“悲”就是“拔苦”。“慈悲心”就是向他人“施乐”与“拔苦”之心。慈悲是大德、是“利他”。有时为了“利他”,可以损害自己的利益。这种“利他”,不是建立在“利己”基础上的。慈悲,必须建立在“善”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善心”而去谈“慈悲心”,这是无意义的事情。

 

3、 施舍

施舍很难,这是损已利人的“利他行”。有施舍财的;有施舍“法”的;有施舍时间的;有施舍体力的……,“舍”就是“舍弃”。为了利益他人,而“舍弃”了自己的利益;这就是“舍得

”与“舍德”。有些人,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舍弃”了自己的“色身”;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高层次的施舍。在私欲膨胀的环境中,能够从内心深处生起“舍心”,这是善根深远的体现。

古往今来,有多少古圣先贤,他们为了成就大道,而“舍弃”了“色身”短暂的享乐,所换来的却是成就“涅盘”大道。我们的伟大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因地”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就是高尚的施舍。

 

4、 助人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这是善人所为。人是群居的高级动物,人生一世,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一个人在人群中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需要他人的帮助。因此,人们活在世界上,需要互相帮助。帮助他人,是主动的行善。听起来复杂;做起来简单。例如:助人一臂之力,就是很好的行善。行善助人,在平常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进行,不一定需要刻意地去寻找。乐于助人,其实是因为此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善良的种子。

 

5、宽诤

 

“宽”与“诤”是两个意思。“宽”是宽容、宽恕。“诤”是和诤、诤友。用宽容的心对待他人,是很不客易做到的事情。“理解”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古人所说的“有容乃大”也是“大心之士”的心境。在这种心境的支使下,可以做出善待他人、化解仇恨等善行。使自己少造恶业或不造恶业;使自己的言行不断地向善的方向发展。不但可以感化他人,也能使自己今生身心健康、来世“福报”增长。

“诤”是在宽容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指出对方的错误或缺点。这种指正,并不是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而是为了对方在今后的生涯中不再走错路。为了达到帮助对方改正错误之目的,不怕得罪对方。为了不得罪对方、又能够达到目的,则使用温柔、和善的语言,使对方易于接受、不产生反感。

所谓“诤友”,就是能够直言劝谏的朋友。在生活中,往往“诤友”都是不受欢迎的朋友,而喜欢阿谀奉承说假话的人,则成了“知己”。俗话说:“忠言逆耳”。真正的“良师诤友”都是人生难得的朋友。

如果一个人,已经具有了“宽容”心,又能在“宽恕”对方的基础上,和颜悦色地指正劝谏对方,那么这个人就具有了“八德”之“宽诤”。

 

6、净染

“净染”就是用自己的道德修养、清净行为,感染身边的人,使身边的人得到启发与教育。这种净行,对周边之人,有一种潜移默化作用。净行的内容很广泛,主要表现在行为与语言两个方面:

语言方面主要体现在:说话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尊重对方;善用语言

礼貌,语调柔和;言谈诚实、讲信用;说到做到,做不到不乱讲;以及常讲质量高、直接的语言。这样,不但不会伤害对方,还能在大家的交谈中,产生净化与感染的效果。这是做人的“口德”。

行为方面: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评估他的好坏,主要是看行为。行为的好坏,也就成了评定该人好坏的表像。要想做一个好人,拥有干净的行为很重要。例如:遵守世间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对他人常使用文明礼貌的动作;不侵犯他人利益;与他人平等和睦共处;待人温文儒雅、礼貌恭敬;生活勤俭节约;以及谦虚礼让等。

一个人生活在人群中,他这种具有一定道德水平的修为,对身边的人,会产生极大感染。由于修“净行”而产生的感染力,就是“净染”。

 

  7、善导

    用善良的方法,向他人传播各种各样有用的文化知识,使对方能够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从文化知识贫乏走向文化知识丰富,从而使他人的生活能力增强、工作能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做人层次升华。这种用善良的方法,化导他人提高层次的做法,就叫“善导”。

修行“善导”之“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自己拥有正确思维、正确观念、正确文化知识的情况下,随时随地都可以把其中的一点点内容,循循善诱地讲给有缘人。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通讯发达时代,很多有用的文化知识都在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把一些有用的文化知识通过媒体传播给他人知道,这也是“善导”的一种。“善导”他人,不一定必须在正规情况下进行。在茶余饭后以及休闲娱乐时,都可以微妙地传播点滴。

 

8、放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做了很多坏事、赚了很多“黑心钱”,为了赎罪与积德,则定期买活鱼等活物去放生。

现代佛教误解了“放生”的真正含意。“放生”主要是针对人类而言,意思是:化去积怨、解除仇恨、给对方开放生路、去除杀的心态、放掉杀的机会。冤冤相报何时了?打开冤结,自有“因果”为之了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切自有公断、一切自有“天理”。如果能在意念中化解冤仇,虽然没有身体的行动,也算是主动善行。这是“放生”之“德”的特别之处。大家都认为:善行必须有行动,“放生”也必须有行动——必须拿着动物,将它们放回大自然。这是一个谬误。“放生”这一“德行”与其它“善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只要能够在内心深处解除冤、仇、怨、恨,就算是做了“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