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字打一肖:《易》书与“道书”有什么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8:57:18

 在中国,人们习将《连山》、《归藏》、《周易》统称之为《易》书。自《诗》、《书》、《礼》、《乐》、《易》及《春秋》被规定为学子必读经典后,《易》书也就被称之为《易》经,研究《易》经的学问便谓之“易学”;而对於脱离开六十四卦卦画形式,以义理分章节,理论联繫社会实际事物径直讲道理为主之书,如《黄帝经》、《老子》之类,则谓之以“道书”,研究这类著作的学问被冠之以“道学”的名目。至於这“易书”与“道书”,“易学”与“道学”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学者几乎不论,唯有庄周提到过一句,则也是一提而过,未作深入探讨。

究其实,易学与道学原本就是一种学问,都是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没有本质上的任何不同之处:《易》导之以阴阳,以天道、地道、人道、时变而立卦为象,取象喻理,以言天地万物变化之规律,教人明白道理,上应天时,下顺地利,中通人和,以时而动,与时偕行,辨证阴阳,化不利为有利,以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做成事业,使社会文明以教,祥和而化,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道书之作,同样是教人“凡论必以阴阳为大义”,教人以顺天道、法地理、应人性、随时宜、统而以观、变通而行之理,用之於修性、正心、顺言、达理、在持家、治国、平天下中做成事业,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若真要在“易”书与“道”书两者之间找出不同之处来,则只有在《易》“道”两类书籍产生早晚、传道理形式、各自的优缺点上,存有一些因形式不同而出现的差别。

(一)成书时间早晚的差别。

中国古代典籍之中成书时间最早的是《易》经,它的卦画部分形成至今,或有万年之久;给其图案画注之以文字,也极有可能同中国文字的产生历史同步。所以,即使取大打折扣的最保险之说,《易》书的成书时间,距今至少也有七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了。

道书是在文字产生并成为语言载体之后,脱离开六十四个图案画的束缚,按事理分章节而依纯文字写出来传播道理之书。这种书籍的产生最早的大概为《黄帝经》,今所见到的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墓中出土的《黄帝经》,结构严谨,语气连贯,文义古奥,语言有韻,《六韬》、《周书》、《管子》都有文字、义理之引,可资对照。而且从对照性的研究之中,可知《老子》实为李耳抄袭其《道原经》等篇,又加李耳自己的一些主观唯心论而成。即使如此,道书产生的历史,顶多四千六百年左右。

(二)形式上的区别。

《易》经由於卦画产生在先,文字注释产生於其后至少两千多年,所以,《易》之为书,是以卦画为主,而以文字注释为辅,一切道理都是围绕象术进行喻比性展开;《黄帝经》之类道书,由於其产生於有了比较完备的文字使用之后,它摆脱了卦画的形式,分章节理论联繫实际直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以论道理。宋代以来,有些道书又开始配以一定的图画,但其图属於插图性质,仍然是以文字为主体。

(三)《易》经传道的优缺点。

先说《易》经的优点:

⑴ 表述哲理的准确性。阴阳之爻画,六十四卦画,原本就是为了传承中国四维一絷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而创造成出来的一种专用图案画载体,所以,以阴阳爻符号组成的六十四个图案画为主的《易》经,其在表述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之中,能够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内因、外因、同性相斥、異性相引、正名求实等最基本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以保证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准确性。

⑵ 保证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不会被歪曲。哲学思想理论的准确性,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是哲学思想科学性的最基本保证,是哲学的生命之所在。正由於阴阳爻符号及其所组成的六十四幅图案画本身,就是中国在尚无文字使用的特定历史上,创造出来作为传播、传承中国哲学思相理论的专用载体,所以,这一套特殊的图案画,就是独立於后世文字的一种中国古典哲学图画式完整性理论载体。这一套特殊的图案画就象一个大魔方,不论后世的人们去如何扭动它、理解它、注释它,强调其某一点、某一部分,但是,却不能够将其拆开,丢棄其某一部分。而只要是这一套图案画完整地存在着,就保证了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思想体系难以被歪曲。周文王父子利用其搞神道设教,并没有完全蒙蔽了后世所有的人们,三千年来,还是有很多学者依据了这《易》经中保存的一套卦画去阐发哲理。而当人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会依卦画、象术所代表的哲学理论原义,去准确、完整地恢复中国古典哲学的原本理论,剔除历代神道设教者塞进《易》经中的一切占卜之说。

⑶ 使哲学理论形象、生动。哲学道理,是一种非常抽象的理论,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思想体系,由於形成於中国尚无文字产生的历史上,这就使得中国历史上的先哲们,不得不创造一套特殊的图案画为载体而作哲学思想理论的传播。因此,为了便於人们对道理的理解,以图案象征事物,以事物而喻道理,这样《易》书就使中国哲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有趣、论理深入而浅出。唯其如此,在中国在无文字的上古历史上,就能够使哲学理论广为传播,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具有哲理性的语言、文字,进而由此形极富哲理的成语、典故,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华文明历史性的发展和进步。

正如中国古典哲学所表达和强调的那样,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易》书的特殊形式,使得其具有世界上任何哲学书籍都难具备的优点的同时,它又由於受其特定形式所制约,而具有先天性的不可轻视的缺点:

其一,理论观点分散而不突出。《易》以六十四幅图案画取象喻理,如此一个卦画所象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就会有许多因素和自然法则在综合性地起作用,这就造成一个卦画必然要说到多个哲理;而六十四个卦画所象事物中的自然法则纭涵,也多有相类之处,这又必然一个道理要多次重复而言。如此,以一爻、一卦分别取象、示物、喻理,其观点就必然发生阐述分散而不集中、不突出的客观现象,由此,也就影响到人们对卦画所喻哲理的深刻理解。

其二,道理极易被解“象”辞淹没。由於设卦画取象、示物的喻理之法,是在每一个卦画中都用,都需要解说的,这客观上又将许多文字用於象术解说上,从而影响到对哲理的阐发。如此,就客观上往往发生因象术之释淹没哲理、忽略哲理的现象存在。我们只要对历代诸家《易》注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因繁琐的象术解说、博引,实际上就造成了一种笔墨的浪费。废话一多,有用的话则少。这客观上也就影响到人们学《易》之中,注意力发生本末倒置的情况。

其三,容易产生神秘化现象。虽然,阴阳爻之创,八经卦及六十四别卦卦画的重合组成,原本就是中国在无文字创造和使用的历史上,专门为哲学顺利专播与长久传承而创造的载体,这一套图案画和象术本身,就是一个最完整的哲学思想理论传承体系。但是,伴随着星转斗移的时光远逝,文字的创造和普遍长久之用,人们对中国历史上为传播哲学而创造的图案画和取象喻理方法,就由淡忘而陌生,由不理解而感到迷惑,产生了严重的历史隔膜,终於完全不瞭解阴阳爻画、六十四个图案画的哲学载体之本质。这就是到了商末民间有人以此行卜筮,周文王发现后,与其子先后推算演绎,改造《易》经,用为推行代替龟占的工具,为其利用神鬼宿命论愚民以治的客观历史原因。至此之后,一些易学家事实上成为了占卜者,对《易》经的象术原理进行神秘化解释,引入了与哲学无关的五行说,神鬼说,宿命论,搞出了一整套卦变、爻变、飞神、伏神、用神、官鬼、纳甲、世应、生克、冲合等繁不胜繁的所谓“象数”歪理,完全脱离了《易》经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而以神鬼宿命之说解释卦象。所谓“研究者”也只是在一团团迷雾之中瞎转游,用转游得晕头转向的话解释《易》经,其“理”也只能是一些“倒理”。

(四)道书传道的优缺点。

道书的优点和缺点,虽然造成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却又与其形式脱离了阴阳爻符号组成的六十四个卦画有着重要的联繫。
先说其优点:

⑴ 形式灵活,通俗易懂。脱离了卦画束缚的纯文字道书,可以灵活自由地安排章节,同时由於省去了对卦画、卦象、卦名和卦辞等喻比性解释而直接论述道理,对於今人来说,这就显得通俗易懂了。

⑵ 论理集中,观点突出。脱离了卦画的纯文字道书,由於可以自由地分章节一理一论,其道理一下子就显得突出起来。举例而言,名实观点在《易》经中,是用六爻阴阳之位加以体现的,也就是《易》经中时常提到的“当位”与“位不当”的问题,但却缺泛更进一步的阐述,使学《易》者往往印象并不是很深刻。而脱离了卦画的纯文字道书,如《黄帝经》,就可以专辟《名理》为一节,以论“天下有事,必审其名。名正而循名,究理之所之,是必为福,非必为災。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审察名理终结,是为究理。唯公无私,见知不惑,乃知奋起”之理。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又强调了正名求实观点的重要性。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①。此后,更形成了一个名辨学派,在逻辑学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⑶ 更加理论联繫实际。脱离了卦画束缚的纯文字道书,由於其论述自由,行文灵活,可根据著述之需而设置章节,因此其理论联繫实际的特点就极大地得到了加强。在联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际之用上,就可以有所重,有所轻,从而在历史上形成政治、经济、军事、医药、伦理、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专门性的理论。
————————————
①  《论语·子路》。



但是,正因为脱离了卦画的制约而行文灵活,纯方字道书的弊端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其一,使得古典哲学理论传承不全面。比如,在《易》经之中,表现同性相斥规律但又条件不同、结果不同的,有《睽》卦和《革》卦;表达異性相引规律的有《泰》、《咸》等卦,反证之有《否》卦;阐述同性相斥、異性相引两种规律同时作用於一事物的,又有《损》卦;强调阴阳平衡中正的有《恒》卦;论述物极必反规律的有《复》卦;言正名求实观点的用爻位;体现内因外因的有内外经卦;喻示量变引起质变自然法则的有《乾》卦和《坤》、《夬》、《剥》卦等…… 而六十四卦的每一个卦画之中,又包含着天道、地道、人道、时变这个四维一絷、博大精深的最基本理论。但是,在一些用纯文字写成的道书之中,中国古典哲学的观点阐述就不太全面了,如《黄帝经》论道理,是目前所见传世古籍中最好的一部书,但其哲学观点就有详有略,有些学术观点则未提到。而李耳抄袭《黄帝经·道原经》等,加上自己从肚肠中搜刮出来的主观唯心论而为《道德经》,除了反反复复地讲阴阳互依和极反规律之外,就再也没有新意,不但阴阳平衡、互渗、同性相斥诸规律从未提及,甚至天道、地道、人道、时变这个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理论,竟连个影影都找不见了!

其二,对中国古典哲学的观点极易进行曲解。纯文字的道书,由於脱离了卦画形式的约束,就可以作灵活自由的发挥,但自由过度,失偏之论也就难免出现。我们还是举例来说:《周易》是周文王父子为着神道设教以愚百姓的目的,推行以卦画卜筮之法,而在古典哲学经典《连山》、《归藏》的基础上改造而成,但即使是如此,它也还是鼓励人们顺天、法地、应人、随时,赞扬革命,主张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而《老子》则反复地强调无为自化、无欲自朴、以无为而治天下的错误观点,说甚么“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李耳抄袭《黄帝经·道原经》在理解上出现了错误。《黄帝经·道原经》是这么说的:“(道)一度不变,能适跂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以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独立不偶,万物莫能之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蛲动,戴根之徒,皆取以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事物变化的规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无形非物,但它却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本身并无任何思想、意志,也并不是想要作什么。但是,无论是天、地、日、月、星辰、云气、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中生根而长的,则无一不是按照它的规律而生死成败。这就是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辨证观点。人之所以要学道、明道,就是要“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阴阳之为用”,顺应这种客观规律办事,以更好地做成事业。这就是,要明白这种表现为“无为”而又不可抗拒的“道”理,顺应其道以做事,而达无所不为之目的。此是学道与用道上的无为(不要抗拒它,而要顺应它)而无所不为(更好地做成事业)之理。李耳不通此道,就强调人们一切任其自然,而不要有所作为,这就是他“无为则无败”的荒谬观点形成之因。

脱离了卦画的约束,不受哲学思想体系的总体性制约,就容易出现强调一点,而不及其余的弊端。因为,攻其一端,不顾哲学体系的总体性观点,就只能是陷於曲说而不能遍举的错误境地之中。纵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著,往往是法家重刑罚,儒家重礼教,兵家重杀伐……而事实上,以兵家之诡道,则不能治国;用明民治国之道,却不能布阵杀敌。

由此而言,以卦画为主之《易》书,脱离卦画之道书,各有长短,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中国的古典哲学,在这种基础之上去丰富和提高它,以发展我们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