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刚电影:“好望角3号”寂寞清盘 私募难觅常胜将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3:25:10
在苦苦挣扎了一年之后,“深蓝3号”(即“好望角3期”)最终还是未能摆脱被清盘的命运。

  这是一只由曾经的明星公募基金经理郑拓所掌管的阳光私募产品。在离开交银施罗德之后,2009年10月,郑拓成立好望角投资管理公司,并于2009年11月和12月分别发行两只阳光私募产品——“深蓝1号”和“深蓝3号”。

  如今登录上海好望角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网站,在其“公司产品”一栏,只有“深蓝1号”孤单的身影,而“深蓝3号”已经悄无声息的消失了。对此,其网站上并未有任何解释。

  好望角3号寂寞清盘

  此前已被公开的一个事实是,“深蓝3号”的信托合同设有严格的止损线,其产品受托人中信信托约定,在净值公布日,如果基金净值低于0.7,那么将被清盘。根据信托计划,“深蓝3号”的存续期为20年。

  本刊向好望角公司工作人员求证相关信息,被告知,目前公司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好望角的沉默并不能阻止既定契约的生效。

  就在兔年春节的喧嚣热闹与人们的心不在焉中,在中信信托的网站上,赫然出现了此事的真相——在中信信托“信息披露”栏目中,近日更新了一则名为《中信信托??好望角3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清算报告》的信息。

  报告称,2009年12月25日,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发起设立的“中信信托??好望角3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于2010年12月29 日正式终止,原因在于,2010年12月24日,该计划触发止损条款。而截至2010年12月29日,信托资产净值为9,267,301.98元,信托受益权份额140,095.45份,信托计划单位净值是66.14元,信托期间累计收益率为-33.86%。

  中信信托表示,已于该信托计划终止日后3个工作日内,按受益人所持有的信托受益权份额,将全部信托资产分配至受益人指定的受益账户。

  “在此之前,国内被动清盘的私募基金极少,尽管这在国外成熟市场是很正常的事情。应该说,但‘深蓝3号’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影响最大的私募基金清盘事件。”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他甚至认为,这起事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随着国内私募基金产品的日益增多,以及市场的逐步成熟,以‘被动清盘’的方式淘汰一些产品将会是常态。”

  事实上,更早发行、但没有设定止损线的“深蓝1号”,其境况更为糟糕。截至今年1月25日,“深蓝1号”的累计净值为0.5515,产品成立以来累计亏损高达44.85%。

  根据“深蓝1号”的信托合同,赎回费7个月—12个月为3%;12个月以上无赎回费,初始投资者应该都可以选择赎回。伴随着净值的萎靡不振,据悉已有一半以上的客户选择了赎回。而据此前媒体报道,“深蓝1号”成立时规模8400万元,当前的规模只有1000多万元了,规模缩水近九成。

  不无类似的是,刚被清盘的好望角3期,其被清盘时的信托资产净值也仅有不到1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近三个月期间,仍然艰难存续的深蓝1号产品累计收益为-23.56%,排在这一时段本刊所统计的291个私募基金产品的最末位。

  对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无奈的结局。而对当初踌躇满志投身私募的郑拓来说,这更是一个“杯具”式的下场。

  这三个月,是郑拓深受被监管部门调查传言纠缠的三个月。

  “深蓝系私募产品这么差的业绩,实在是出人意料。”一位熟悉郑拓的基金经理认为,郑拓此前在公募基金出类拔萃的业绩,其实足以证明他的长期投资能力和水准,而去年以来郑拓在市场判断上屡屡出错,在具体操作上又不断踏错节奏,应该与他被调查有很大关系,“心思很可能已经乱了。”

  而在另一方面,“有些听到风声或感觉不好的客户大量赎回基金,这对产品的运作业绩也是毁灭性的,深蓝1号的份额缩水9成,这意味着只能是不管股价如何去被动地卖股票,业绩无论如何也做不好。”

  难觅“常胜将军”?

  从公募到私募,业绩阴沟翻船,郑拓不是第一人,王贵文至今未有解套,石波也曾饱受巨亏之苦接近1年方且翻身。

  即便是私募基金中一度的业绩佼佼者,想要保持耀眼的成绩,也绝非易事。

  2009年阳光私募的冠军罗伟广,其执掌的“新价值2期”,在2009年获得192.57%的回报率,去年的回报则是17.76%,排名退至54位。

  近期,罗伟广的业绩显得更不尽人意,其掌管的几只产品——“新价值2期”、“新价值成长一期”、“新价值4期”、“新价值5期”,近三个月累计收益分别为-10.76%(截至2011年2月18日)、-16.60%(截至2011年2月15日)、-12.63%(截至2011年2月18日)、 -12.86%(截至2011年2月18日)。

  事实上,新价值在2010年似乎输给了很多的小私募,罗伟广坦言,2010年的市场是他入行来从没有经历过的。“2010年的市场行情其实蛮特别的,我上半年看错了,但是赚到钱,下半年看对了,但是亏了钱。”尤为可惜的是,他又错过了去年第四季度的那一波行情。

  此前的公开信息显示,罗伟广似乎喜欢押宝重组股,但去年其在重组股上的投资看起来并不成功。

  根据上市公司去年三季报披露的股东数据,罗伟广的新价值系一共出现在2只ST股中,分别是*ST新材和*ST山焦。

  其中,*ST新材中出现了4只新价值产品,包括“新价值2期”在内,合计持股高达2305.39万股,是*ST新材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而*ST新材的流通盘为29211.93万股,新价值系的持股占比已经接近流通盘的10%。

  而新价值系在*ST山焦中,也有“新价值4期”和“新价值1期”两只产品现身,分别持有541.9万股和277.75万股。

  然而,罗伟广这两次押宝都不成功。上述两家公司先后发布公告,对重组预期予以了澄清。

  而且,罗伟广错过了ST宇航,该股在去年10月摘帽并更名为中航动控(000738)。 2010年一季报显示,新价值系“新价值2期”和“新价值4期”,在去年一季度进入ST宇航,持股分别为330.72万股和222.16万股。不过,ST 宇航的中报显示,罗伟广在去年第二季度选择了退出,由于第二季度的股价相对第一季度要低,所以罗伟广很有可能是割肉出局。

  然而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ST宇航的股价就开始逐渐上扬,第四季度更是进一步大涨,在10月15日更名为中航动控,当日股价暴涨30.27%。此后,中航动控的股价一度飙升至22.49元,成为四季度的一只大牛股。

  在选股上,罗伟广曾经表示,2009年押仓位,2010年押板块,2011年押个股。而结合今年以来“新价值系”的市场表现,令人担忧的是,精选个股的押宝式投资,如果押对了,净值会出现大幅增长;一旦发生误判,净值将大幅下挫——这使得产品的波动率可能会比较大,业绩“变脸”或成常态。

  最直接的一个证据是,今年1月,市场表现剧烈震荡,上证指数虽然微跌0.62%,但有九成的阳光私募处于亏损,其中有80只阳光私募产品跌幅在 10%以上。而去年排名靠前的私募绝大部分在1月跌幅超过10%。比如著名阳光私募基金经理石波管理的尚雅9期,在1月行情中跌幅达13.48%,而吕俊管理的从容成长5期在1月也出现了12.49%的亏损。

  一个月的业绩变脸并不能说明什么,但从中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去年蓝筹股萎靡不振,但中小板指连创新高,翻倍牛股更是数不胜数。在此背景下,那些以波段操作、精选个股为主的私募获益颇丰,去年实战派私募崛起就是一个明证。但实战派在行情巨变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并非最佳,出现波动在所难免。

  规模上、业绩下?

  而2008年的阳光私募冠军金中和,近期更是遭遇业绩表现不佳和核心团队分家的双重烦恼。

  新年伊始,在金中和的网站上,原投资总监邓继军和研究总监彭迅的名字就已消失,投资总监一栏由曾军兼任,研究总监则由吴蕊担任。而当初,由曾军、彭迅和邓继军组成的金中和投研团队,被业内誉为私募版的“兄弟连”。

  据了解,邓继军和彭迅已于去年11月成立了一家新私募基金公司,并将于今年3月份发行第一只产品。

  尽管邓继军对媒体强调,其离开与金中和业绩下滑无关,而是因为彼此在投资理念上有所分歧,但业内人士分析,在私募界,公司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各合伙人之间的关系。

  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邓继军管理的重国投??金中和西鼎基金不仅躲过大跌,且成功参与了期间反弹,取得了20.08%的收益,一举夺得当年的冠军,奠定了金中和在行业内的地位。但在接下来的2009年单边上涨行情中,金中和系列产品表现不佳,受到投资者的质疑。业内猜测,其投研团队也许就此出现了裂痕,首先是邓继军逐步淡出媒体的视线,其执掌的多只产品交由曾军管理。

  2010年,金中和业绩仍不太理想。在给客户的2010年投资年报中,金中和表示,“我们深深地表达歉意,并期望各位投资人的理解和继续支持。”

  目前,金中和共有11只产品,存续期满一年的8只,2010年平均取得了1%的回报;其余3只存续期未满一年,成立于2010年6月的中信信托??金中和1期,截至12月31日的净值为98.36元,2010年收益率为-1.64%;成立于2010年8月底的外贸信托??富锦6号,去年年末的净值为95.10元,收益率为-4.9%;联华信托??金中和成立于2010年12月初,到月底时净值为100.01元,未有太大变动。

  总体来看,金中和存续期满一年的产品几乎都跑赢了大盘,与公募相比业绩不算太差,但与其他私募相比,金中和业绩排名属于相对靠后的。

  而前后业绩的巨大反差,似乎与金中和近两年规模的急剧扩张不无关系。不同于公募或者理财产品可以公开宣传,私募扩大影响的主要方式只能是靠优异业绩支撑起来的良好口碑,而在私募界,一个几乎成为定律的生存法则是,首先要拿出一份足够好的业绩,然后大量在各类媒体上曝光,宣讲成功经验,以此来吸引投资者,同时接连推出新产品,以此一鼓作气扩大管理资产规模。

  知情人士透露,金中和取得2008年私募冠军之后,邓继军在各类媒体上频频出镜,并同时推出一系列新产品,资产管理规模短期内增长了10倍甚至更多。

  类似的事情也曾发生在新价值身上。2009年夺冠之后,2010年新价值经历了规模的迅速扩容,其管理信托产品规模从2009年的5亿元,急剧扩张到目前的35亿元左右。由此,新价值从广州的一个小私募,一跃而成为全国排名前列的大型私募,其身影开始频频出现在多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

  而在新价值现有的19个产品中,有12个产品在2010年发行。今年1月12日,由罗伟广掌管的“新价值20期”又崭新登场。

  而不少过去曾经有过低劣业绩记录的阳光私募,也能仅靠着某一年较为突出的业绩重现江湖,并同步力推新产品。

  事实上,投研、风控是否能支撑私募快速扩张的规模,曾遭到广泛质疑,“你管1亿元与10亿元完全是两码事。”

  “对阳光私募这种信息不透明、规模又非常小的产品而言,短期的排名其实意义并不大,有很多时候里面有运气成分,你不能指望奇迹能一直持续。现在很多私募才做了一两年左右,说不上谁好谁坏。如果你看它去年排在前几名就去买它,那简直就是刻舟求剑。”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对私募基金界的年度排名不太“感冒”。

  “评价一只阳光私募的私募,它根本没有像公募基金那样透明的信息给你,那你就更要看它是不是真的有稳定长期的历史业绩。”他说。

  然而,一个不无矛盾的事实是,尽管过去的历史一再证明,阳光私募的冠军在之后数年大多业绩了了,但排名至今仍然能够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包括金中和、新价值在内,近年来业绩排名靠前的私募,都比竞争对手更容易的扩大了管理资产规模。

  而从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份,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新晋私募冠军世通资产有三只产品陆续成立,另外还有一只新产品——“世通东方明珠(600832)”进入预售阶段。

  随着规模的扩张,在南京世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士杉看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此前常士杉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曾表示,在过往的操作中,他比较明显的一个风格特点就是集中持股,重点做五六个股票,“给我100个亿,我可能也就重点五六个票。”

  对此,上述公募基金经理显得不可置否:“常士杉可能没有管理过很大笔的资金,如果真的是100个亿,即便是10个亿,相信他应该不会这么说了。”他强调道,“对私募基金来说,规模是把双刃剑,意味着其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