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能治肝病吗:“非遗”根在民间,出路也在民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8:40:02

 

近年来,潮州市湘桥区紧紧抓住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的资源优势,紧密围绕“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主线,全力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完善机制,推动“非遗”保护规范化

  为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区着力完善发展思路,强化措施,健全机制,不断强化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积极完善激励引导工作机制。立足区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建设“文化旅游主导区”的发展定位,我区于2009年作出“保护振兴传统特色产业”的战略决策,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研究出台了《潮州市湘桥区奖励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实施方案》,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奖励保护振兴、传承弘扬传统工艺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另一方面,积极完善普查保护工作机制。针对“非遗”散落民间、疏于记录、易于流失的现状,制订了《湘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方案》,开展深入调查,全面掌握“非遗”的数量、种类、分布情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梳理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传统技艺等16个类别131个普查项目,并实施规范化档案管理。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业务骨干开展调研论证,先后筛选出16个特色浓、价值高的项目编列为区级“非遗”保护名录,并组织了潮州木雕、潮州花灯等10个项目和潮州麦秆剪贴画等14个项目分别申报列入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聚合民力,推动“非遗”资源集群化

  “非遗”根在民间,出路也在民间。为此,我区充分调动民资民力,集优成势,聚散成群,推动“非遗”文化集群化发展。

  一方面,以展示性保护为载体,做好“非遗”资源的整合工作。积极组织项目参与“潮州文化旅游节”、节假日巡游演出、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不断拓展文化展示空间。利用民间力量,通过灯谜、演艺展示、书画摄影展等多种平台,全面展示“非遗”的内涵和品质。借助牌坊街修复开放的契机,筹集民间资本7500万元建设和修缮湘桥区民居文化展览馆、潮州戏苑、刺绣、木雕、花灯、麦秆画等展示场所,改建一批古民居客栈,规划建设潮州小食街、旅游商品街等特色文化街区,打造集鉴赏、展示、创作、销售于一体的“非遗”展示区。

  另一方面,以生产性保护为抓手,做好“非遗”资源的融合工作。积极规划建设“河内传统工艺创意产业基地”,着力引导“非遗”项目的集聚和规模发展。鼓励“非遗”项目注重应用新工艺,使跨项目的生产技艺有机融合,以创意激活产品,以文化提升产业。如潮州民间麦秆剪贴画研究艺术馆将麦秆剪贴画技艺与潮绣艺术和西洋油画的技巧结合,创作了陶瓷麦秆剪贴画,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潮集团把潮绣传统元素融进现代时装和婚纱晚礼服,使“金潮牌”产品跻身国家名牌行列。

  深挖价值,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

  “非遗”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我区始终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着力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一方面,深挖文化价值,推动“非遗”与旅游产业相融合。近年来,我区抓住古城文化旅游日益兴旺的契机,鼓励引导“非遗”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依托牌坊街历史文化街区和民间艺术陈列馆、潮州木雕艺术馆、工艺刺绣艺术馆等游览展示中心,不断创新旅游观赏性和娱乐性,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推进“非遗”与古城文化旅游相融合。

  另一方面,深挖经济价值,推动“非遗”与现代工业相融合。鼓励和支持传统工艺项目的研究中心、艺术展馆和生产企业合作,引导应用新工艺与保护传统工艺相结合,有力激活“非遗”内生动力。目前全区各类传统工艺创意、工艺制品、特色工艺研制中心等工艺企业近百家,年创产值10多亿元。

  传承创新,推动“非遗”发展现代化

  文化是根基,是灵魂。我区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推动“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共进步。

  一方面,在传承方式上,变“口耳相传”为“多元传播”。积极促进“非遗”文化由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逐步向与依托技校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利用研究中心、文化中心等平台,通过老艺人的传、帮、带,积极培养传承人;通过虹桥职业技术学校等开授专业课程,培育传统工艺人才。促进“非遗”文化由单一的传播途径向面向社会的渗透性传播转变。组织编印《潮州民俗历史文化》、《潮州歌册》等书籍,通过课程设置以及校园艺术节等主题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夯实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在发展方式上,变“闭门造车”为“开天辟地”。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会展活动,注重培育时尚元素,鼓励“非遗”项目出去闯世界,开辟发展新天地。

  作者系中共潮州市湘桥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