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有感于“书到今生读已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8:11:17
书到今生读已迟 的感想

  作者:盖宗奇

  传说,宋代与苏东坡齐名的大诗人黄庭坚任黄州知府时,一连两次午睡梦见自己到乡间一位白发婆婆家吃芹菜面,后来按梦寻去,找到了自己前生的老家。打开书柜,发现他每次应试的文章都包在文稿之中。清朝诗人袁枚有感而发, 写下了“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名句。

  然而,传说归传说,我们大可不去探讨是否属实,我们只需醍醐灌顶般领悟袁枚的诗句。是啊,书到今生读已迟,读书做学问又岂是一朝一夕的事,那是千秋万代的功业!如此说来,又何止于前世今生呢?

  四书之一的《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就鲜明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后,又极其深刻地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治学之道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身、立家、立国之道。这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华中的精华,也是古圣先贤读书做学问的必由之路和最终目标。由此来看,古圣先贤读书做学问都是倾终生之力,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绝非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或者“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的心态去读书,去消磨时光。

  况且,即便如此,古往今来,又有几人真正承担得起“大学之道”的责任呢?

  此皆因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联想到“书到今生读已迟”,言外之意似乎在说,我们每一个读书人不管今生今世怎样刻苦努力,所学的知识、所作的修养都是极为有限的。尤其是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每时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产生,如果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无论几世几代也难以完成所有知识的学习。再退一步讲,即使在自己熟知的领域,也不可能完全融会贯通;反之,却会因一时的懈怠而迅速落伍。如此说来,已不是“书到今生读已迟”,而是书到此刻读已迟,此时此刻如果不能争分夺秒地读书学习,就已经被时代远远地抛在了后头。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多些只争朝夕的时代感、紧迫感,多些为未来读书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带着一份超脱、一份淡泊,更加自由地遨游于浩瀚书海,品味另一番读书做学问的乐趣。

  然而,多少古人今人却把读书做学问当作升官发财追逐名利的门径,一门心思只记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读到“书到今生读已迟”时,颇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生怕书中的黄金屋被他人抢占,书中的颜如玉被别人夺走。于是只能“头悬梁、锥刺股”,却只为六国拜相,闻达于诸侯。至于今天,从上到下虽极力倡导大兴学习之风,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各类学习班、培训班也多如牛毛,但仍然缺乏那种潜心钻研、修身立命式的读书学习。许多人,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热衷于研习谋略、技巧,习惯于断章取义或曲解经典,不能真正汲取古今传统文化的精华,更不能通过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怡养自己的性情,完善自己的人格,乃至多为子孙后代积德行善,多为他们预留良好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作为党的各级干部,更应该深悟“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哲理,既要抓紧一切时间学知识、强本领、增能力,更要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熏陶和激励约束,持之以恒地加强道德心性修养,达到启智、明理、弘德,扎牢“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根基。古人讲,“德为才之师,才为德之资。”德是勇于探索的主要方面,支配着一个人的行为并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社会效果。领导干部要树好“官德”,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自觉地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身作则,才能扎扎实实地为党和人民服好务,才能修业成事,否则必然会因根基不牢而飘忽不定甚至铸成祸国殃民的大错。唐朝有一个叫赵蕤的隐士,著有《长短经》一书。书中列正臣六类--圣、大、忠、智、贞、直;也列邪臣六类--具、谄、奸、谗、贼、亡国。历史上,各类正臣、邪臣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既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等忧国忧民的正臣,也有高俅、秦桧、严嵩、魏忠贤、和珅等等祸国殃民的邪臣。即使是今天,也仍然有成克杰、程维高、胡长清等等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的“罪臣”,每年受到党纪国法处理的干部更是数以千计,无数大有前途的干部中途落马,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由此可见,虽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但如果今生不好好读书,不好好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如那些邪臣、罪臣以及当今形形色色的腐败分子一样必然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我们应该向历史上的正臣廉吏学习,向焦裕禄、孔繁森等等党的先进典型学习,不以今生开始读书为迟,为家、为国、为民族读书修身,一代一代地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问做下去,在将来的某一代某一世必将大显成效,必将成就一个和谐美满了无遗憾的新世界。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