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益沣:王菲画像(人物散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3:13:57



  第一章 童年长着一颗孤独的种子序:另类王菲

  华语歌坛,群星璀灿,王菲是最另类的一个。

  2004年9月的“菲比寻常”北京演唱会万事具备,只等王菲登台。这是离京南下十几年来,王菲第二次站在生她养她的土地上为家乡父老演唱。游子归乡,近乡情切,何况王菲怎么说也算是衣锦还乡,憋足了劲要给家乡的歌迷留下一段完美的佳话。恰在此时,北京工人体育场后台传来一个消息,衣装整齐正准备登台的王菲觉得鞋子不合脚。

  这个消息让王菲的几名工作人员面容失色。鞋子虽然是小事,可直接影响演唱者的心情,如果这台演唱会失败,他们就是第一大罪人。音乐声已经响起,热情的北京歌迷,开始热烈而又执着地呼唤着王菲的名字。负责准备鞋子的那位工作人员吓得身冒虚汗手脚冰凉,这时,王菲突然地抬起右脚,向前轻轻一踢,鞋子离开了她的脚,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落地时不情不愿地打了几个滚。接着,她又抬起左脚,做了一个同样的动作,接着,便赤脚走向了前台。

  整场演唱会,王菲赤脚唱完了。那些菲迷们以为这是王菲最新最酷的造型设计,只有细心的记者感觉不对。事后有记者问起,王菲轻描淡写地说,觉得鞋子不合脚,所以就没穿。王菲不知道,此事曾在她的工作人员之中掀起巨大波澜,更不知道有一个工作人员在那一瞬间想到辞职。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别的天王巨星身上,肯定非同小可。可王菲不同,她只是尽情享受着在台上和歌迷用音乐用歌声来交流的愉悦,至于身上穿什么脚上穿什么,她是不会在意的。

  整个演艺圈,对媒体的态度,可以说是又恨又爱,恨的时候恨得咬牙切齿,爱的时候真希望把所有媒体都搂抱在怀中。无论是恨是爱,真正面对媒体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表现出异常的热情,积极主动地配合,甚至带点谄媚。

  王菲的另类,就在于她面对传媒,从来都是我行我素,无论是初出道时还是当了十几年天后之后的今天。香港传媒因此对她大伤脑筋,公开说她是著名的“难搞”。

  王菲和传媒最经典的合作,在她以一曲《容易受伤的女人》唱红香江然后唱红海峡两岸的时候。那时候她不叫王菲,叫王靖雯。王靖雯从香港来到台湾,为自己刚刚推出的专辑做宣传。台湾传媒对这颗正冉冉升起的新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派出电视台的当家主持人张菲做她的专访。张菲当时在台湾可称家喻户晓,知名度极高,走在街头,不留神会造成交通阻塞。

  为了采访王靖雯,张菲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列出了长长的采访提纲。没料到在这个直播节目中,王靖雯对于张菲的提问,总是以两个字回答,最多也不超过五个字。张菲想尽办法,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无法让王靖雯多说几个字。事后,当地媒体打出大字标题,说王靖雯打倒大牌主持人。

  两岸三地传媒中,香港传媒以捕捉绯闻见长。其他明星,面对突然而起的绯闻,或者解释或者托词,甚至有些明星借助绯闻来炒作自己。传媒亦十分喜欢这类做法,明星的做秀,无疑给传媒提供了大量话题。王菲却与众不同,面对这类困扰,她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五个字:“关你们啥事?”并且当场摔了椅子。这五个字因此成了王菲的招牌,成了横在她与记者之间的一道屏障。她第一次说出这五个字时,身边的经纪人以及工作人员,全都替她暗捏了一把冷汗,担心媒体会对她发起全面攻击,打得她遍体鳞伤。那些为绯闻困扰却又不得不面对媒体忍气吞声的演艺员,初次见到这五个字,禁不住为王菲叫一声好,既惊叹她的胆识,又认为她太直了,这样得罪媒体,将来怎么在这个圈中混下去?

  因为另类,王菲迅速成为传媒眼中的典型。传媒也有怕狠怕硬的时候,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王菲不肯和传媒合作,传媒倒是对她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王菲喜静不喜闹,不喜欢扎圈子。偶尔和三几个好友去娱乐场所消遣或者是在餐厅吃饭,当地的高官要员或者是富商巨贾得到消息,便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她。曾经有多次,这些显赫人物就在她隔壁的包厢,希望她过去坐一坐,身边的朋友也劝她去应酬一下。她说,我不去,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我不自在。

  每次演唱会当晚,主办者都会组织一次小型庆功宴。参加庆功宴的,除了主办者,工作人员,媒体记者之外,还会有一些当地的头面人物。许多人都想趁此机会接近明星,和明星拍一张照片好向人炫耀,甚至更有人想趁机一亲芳泽,搂搂抱抱一番。有些明星对此采取宽容态度,反正在这个圈子里,搂搂抱抱、勾肩搭背是平常事,就当是在演戏。王菲又是例外,一些人要求和她拍照留念时,她心里虽不乐意,表面也表现出亲和可爱的微笑。一旦有人伸出他的手,搭着她的肩或者搂着她的腰,她会立即变脸,拂袖而去。

  有一次,王菲和刘嘉玲一起逛杨受成的英皇珠宝店,对其中一款价值几十万元的手表颇为心仪,玩味良久。杨受成是香港的传媒大亨,也是珠宝大亨,恰好走进店内,想做个顺水人情,对她说:“喜欢吗?喜欢就免费送给你。”没想到王菲当即脸色一变,毫不客气地说:“我为什么要你的?我自己没有吗?”说完后放下手表走人。看着王菲离去的背影,杨受成目瞪口呆。

  对待爱情,王菲亦与其他明星完全不同。

  许多明星都曾说过只要有真爱,不在乎对方是王子还是乞丐之类的话,可真正做起来,对方的身份条件是否与自己相配,仍然是第一要素。王菲曾有过同样的言论,而且远比其他明星的回答更直接更缺乏艺术性,甚至一点都不浪漫。

  那还是她刚出道不久,有记者问她,希望什么样的爱情。她不假思索地说,这个很难说,关键要看感觉,没准在电梯里遇上水管工就爱上了。此话出口至今,十几年过去了,王菲情途坎坷,波波折折,可寻找感觉的初衷不变。于是,便有了她和窦唯之间地位极其悬殊的一段短暂婚姻,有了她和比她小十几岁的谢霆峰之间轰轰烈烈的一场姐弟恋,有了她和李亚鹏之间,前几天还向媒体说没有感觉,然后一觉醒来,突然发现情感的天空,已经充满了玫瑰般的亮色。

  在感情的道路上,王菲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的目标,忠实着自己的情感取向,即使千回百转,即使坎坷多舛,她也是执迷不悔。

  这就是王菲,沃土中一棵茁壮的树,人海中一个活生生的灵魂。她执着,她追求自我,她重视生命的质量,因此,她鹤立鸡群,傲世独立,也因此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中,她是另类。

  第一章 童年长着一颗孤独的种子与李敖是世交

  时光走近20世纪60年代末期,脚步显得格外的滞重起来。一场文化大革命将整个中华大地,卷入一片长达十年的红海洋之中。北京的夏天,因此显得异常的热烈火爆,北京的街道,因此显得异常的拥挤。  时光的指针,停留在1969年8月8日,正在台上引吭高歌的北京煤矿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夏桂影突然感到下腹一阵巨痛,她知道期待已久的时刻就要来了,她根本来不及将这新生儿出世的信号,告诉被下放到遥远矿区工作的丈夫王佑林。  在被送往北京协和医院的路上,趁着阵痛的间歇,夏桂影对陪同自己的同事说,请你们给老王拍封电报。同事说,你放心吧,团长已经派人去邮局了。王工得到这封电报,不知该有多高兴。夏桂影暗想,前面已经有了一个儿子王弋,如果这胎能够生个女儿,那就圆满了。  到达协和医院,夏桂影立即被推进了产房,时隔未久,孩子出世了。接生员对她说,恭喜你,生了个女儿。夏桂影强忍着疼痛,勾起头去看女儿。乳白的灯光下,女儿被护士托在手中,如同托着一轮太阳,又如希腊绘画中的安琪儿。女儿伸展着小手小脚,大声地啼哭。两名护士一边给她扎襁褓,一边议论。这个说,看这张小脸,这么红,将来的皮肤一定很好。那个说,是啊,这丫头长大了,一定是个美人胚子。又说,你看她的小手小脚,骨节这么长,将来比别的女孩都要高呀,当运动员打篮球挺好的。  听到护士议论女儿将来的职业,夏桂影也有了那么一闪念。她希望将来女儿长大了,最好像她的爸爸一样,成为一位至高无上的科学工作者。  这个女孩就是后来的亚洲歌后王菲。  王菲的祖父王兆民(曾用名王墨林),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中国政坛,也曾显赫一时,官至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王兆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和台湾名人李敖的爸爸是同班同学和好友。王菲的爸爸王佑林,曾经和李敖的二姐李珉指腹为婚。  李敖在回忆这段交情时说,爸爸和二叔王墨林大学毕业后,一起来到冰城哈尔滨当教师。工作之余,两个好同学常来常往。王墨林有一个女学生深深地吸引了爸爸的注意力,这个女生后来成了李敖的妈妈。在父母的婚礼上,王墨林成了他们的伴郎。几年后,两家的第二个孩子胎结腹中,彼此约定,如果生下一男一女,便结成儿女亲家。几个月后,王家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佑林。不久李家生了一个女儿,取名李珉。于是,同窗情之外,又加上儿女亲情,亲密度更增加了一层。  1949年下半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王李两家,和当时大多数中国上层家庭一样,开始了一次铭心刻骨的大分裂。两家的大多数人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或是海外,王墨林的二儿子王佑林当时还是大学生,思想激进,对国民党不满,没有依从爸爸的意愿,而选择留在了大陆,这一变故阻隔了王佑林和李珉,这段姻缘从此划上句号。  有人说,假如没有这次大裂变,王佑林的妻子就是李珉而不是夏桂影,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王菲。但历史没有假如。

  第一章 童年长着一颗孤独的种子托儿所的小歌星

  王菲的名字,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点。从北京到香港时,王菲是王菲,但踏入歌坛,王菲这个名字被认为太大陆化,被改成了王靖雯。王靖雯红了,摇身一变,又变成了王菲。然后有一天,突然有人说,王菲其实最早并不叫王菲,15岁之前,她一直跟妈妈姓,叫夏林。这个说法是由娱乐圈那个著名大嘴人物黄安踢爆的。从此以后,所有关于王菲的介绍,都会加上一个括号,括号里面的内容是“15岁前叫夏林”几个字。但很多从小就认识王菲的人都说从来没听说过她还有一个名字叫夏林,所以那个括号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时隔30年,北京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再也找不到王菲当年所住的里弄和房屋了,只能根据她在地坛小学上学,以及离煤矿文工团很近这两点,确定了一个大致方位——安定门附近的青年沟一带。  童年时的王菲,异常的孤僻,同时又异常的活泼。孤僻的人更乐于独处,活泼的人却会好动多变,容易与人接近。孤僻和活泼,原是矛盾的对立,可在王菲的身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从而造就了她后来傲世独立的性格。  活泼或许因为她出生在夏天,或许因为她身上流着的天生的艺术家的血。孤独却是因为她从小生活的环境。  有关孤独的记忆,常常与托儿所阳光轻拂的窗帘联系在一起。  爸爸是煤炭工程师,他的工作岗位在煤矿。北京市自然没有煤矿,王佑林不得不常常远离家人,深入到遥远的矿山,一呆就是几个月。妈妈是煤矿文工团的女高音,这个文工团就是为了矿山而存在的,他们必须送艺术送歌声进入矿山,深入矿井,往往是一个演出刚刚结束,行李放在家里尚没有打开,新的演出任务又来了,不得不又匆匆登车而去。有时候,爸爸在煤矿里呆了几个月后回来,休息一段时间,却连妻子的面都无法见到,又要去另一个煤矿了。  为了工作,父母不得不把小王菲托付给邻居大妈。王菲曾深情地回忆这段时光,“尽管大妈有七个子女,但疼我如亲生女儿。在那对父母的印象越来越淡漠的童年时光里,我把小孩对妈妈的天生依赖和信任,转移到了大妈身上。”或许是她太小了,分不清谁是自己的妈妈,或许因为见到妈妈太难了,邻居大妈的脸远比妈妈的脸要熟悉和生动得多。无数个夜晚,小王菲都是在邻居大妈那不太动人的儿歌中入梦的,以至于父母偶尔回来,将女儿接到家里,临到睡觉时,她会闹着要和大妈睡。  即使这样的日子,也无法长久。大妈的女儿结婚生孩子了,因为要上班,大妈要帮女儿照顾孩子。恰在此时,王佑林和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一道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整个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夏桂影的身上。希望在事业上拼一拼的夏桂影,被家庭和两个孩子困住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女儿送进托儿所全托。

  每个星期一的早晨,大妈牵着王菲的小手,将她交给托儿所的阿姨。星期六的晚上,又由大妈把她从托儿所里接回来。即使是星期天,妈妈也常常都是不在家的,小王菲的星期天,常常在大妈家度过,也是王菲最开心的日子。她害怕托儿所的孤独,害怕那午后的阳光透过一动不动的花布窗帘,明晃晃地照在小床上,照着自己的脸。  每到夏天的中午,周围的小朋友都进入甜蜜的午睡,只有王菲静静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大睁着眼睛,看着窗帘,并且期待有一阵风吹来,让窗帘开始起舞。她想象着,窗帘的背后,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只要窗帘一动,仙女就会翩然而来,走到她的身边,和她说话,为她唱歌,陪她跳舞。  带过王菲的阿姨,教过王菲的老师,都曾说过同样的话:这孩子常常独自一个人发呆。成人后的王菲说,确实如此,因为她常常感到用语言同人交流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而她最擅长的,是独自一人进行思维漫游。在托儿所那些日子,几乎每个中午,她都是在这样的漫游中度过的。后来渐渐长大,进小学上中学,坐在课堂上,若觉得老师所讲的课程沉闷无趣,她的灵魂会迅速飞出躯体,在漫无边际的幻想世界游弋。甚至在成为著名的歌后以后,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一旦被问及些无聊的问题,她便开始飘忽,开始神游。  因为长时间沉浸于幻想的世界,她更加不善于同现实世界交流;另一方面,这种漫游经历,又强化了她的想像,增加了她的艺术修养和气质。日后她成为歌手,不仅仅只限于表现自己天生的音乐天赋,同时游刃有余地操笔写歌,淋漓尽致地发挥她的神游天份,与这段孤独体验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托儿所,唯一令王菲感到快乐的是那些孩子们的游戏。所有的孩子围成一圈,大家一齐唱: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她感兴趣的不是自己成为那个丢手绢的小朋友,也不是那些站在人堆里合唱的小朋友,而是成为小朋友的领唱。阿姨常常当着所有的小朋友的面表扬她歌唱得好,让她站起来领唱。她于是带着惊喜和慌乱,紧张地站起来,张开小嘴唱着。兴之所致,还无师自通地做几个舞蹈动作。  那时候,小王菲是托儿所的小歌星。

  第一章 童年长着一颗孤独的种子留在北京胡同和上海弄堂的足印

  那个夏天异常的炎热,连窗外的知了,叫起来也显得不那么劲头十足。地上热气蒸腾,天上毒日暴晒,托儿所的孩子们,每天都会出几身臭汗。小王菲是个例外,因为她很少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缺乏剧烈运动。出汗少了,积聚体内的暑气无法消散,用中医理论解释,就是体内积压了大量的热毒。孩子们头上身上,常常会长出疖子来。那个夏天,热毒攻击了小王菲的后脑,最初是后脑勺上微微发疼,用手去摸,有一处轻微突起,按压则更疼。不留神间,这突起的一点变成了豌豆般大的肿块,并且迅速扩大,几天时间,便肿成杏子般大小。随着肿块的长大,肿体开始变软,触碰便有剧烈疼痛。随后的一天或者两天,肿块的中心部位便会溃破,流出脓血。由于卫生知识以及医疗条件所限,几乎没有什么消毒处理,溃破的伤口感染,小王菲开始出现淋巴肿大,持续高烧。  托儿所的阿姨用手试了试王菲的额头,吓了一大跳,迅速找到邻居大妈。  邻居大妈赶到托儿所,见小王菲卧在小床上,痛苦地呻吟。大妈一把抱起她,迅速跑进了最近的医务所。医生说,因为疖子没有及时处理,脓头溃破后又没有消毒,被细菌感染了。大妈焦急地问,医生,要紧吗?医生说,如果治疗不及时,高烧持续时间太长,会烧坏心肺,那时就麻烦了。好在这孩子及早送来了,打几天青霉素就会好了。  打过针,离开医务所,王菲担心大妈会将自己送回托儿所,哭着求她。大妈说,好宝贝,大妈不送你回去,大妈带你回家。因为打针的疼痛,哭得满面泪痕的小王菲,听说回家两个字,顿时破涕为笑。大妈却流下了眼泪。  晚上,大妈将小王菲抱在怀里,用自己的身子给她当枕头,让她睡得更好一些。一连几个晚上,邻居大妈都没有睡好觉,常常会在半梦半醒中惊醒,摇着扇子,让温柔的风吹干孩子身上的汗珠,小心地不让她头上的伤口碰到任何地方。  有关大妈的所有记忆,成了王菲童年最甜美的回忆。  大妈的家,有太多的温馨,而托儿所,只有无边无际的孤独。小王菲哭着哀求妈妈,说妈妈我不喜欢托儿所,一点都不喜欢。求求你,别送我去托儿所,我再也不去那里了。妈妈的态度十分坚决,说你不去托儿所去哪里?难道做野孩子?  星期一到来时,王菲不得不牵着邻居大妈的手,向托儿所走去。一路上,她都在考虑怎样才能达到不上托儿所的目的。她知道,这个权力掌握在妈妈手里,即使求大妈也没用。既然妈妈不肯答应,她就只能自己想到办法。  到了托儿所,邻居大妈说,孩子,去吧。好好听阿姨的话,大妈星期六来接你。王菲挥了挥手,说大妈再见,立即走进托儿所的大门,然后一转身,躲在了门边。见邻居大妈离托儿所有了一段距离,王菲连忙闪身而出,跨出托儿所的小门,悄悄跟在大妈的后面,向家里走去。大妈离开托儿所后去了国营菜场,小王菲开始着急了,这可是她从未到过的地方,而且周围那么多人,如果看不到大妈了,她该怎么办?她不得不缩短了和大妈之间的距离,静悄悄地跟在大妈身后。大妈根本没有注意到她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直到走进家门,转身时看到了王菲,大吃一惊。  夏桂影知道此事后,吓出一身冷汗。孩子那么小,竟然会自己往家里跑了,如果被汽车撞上或者出现别的什么意外,岂不是要遗恨终生?从此之后,妈妈不再坚持送她上托儿所了,小王菲为此兴奋莫名。  时隔未久,大妈家的儿子又为她添了一个宝贝孙子。一个外孙加一个小王菲,已经令大妈忙得昏天黑地,现在又加了一个孩子,老人怎么带得过来?为女儿请个保姆?可夫妻俩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不足一百元,常年在外奔波,开销大,养两个孩子已经显得吃力了,哪里还有余钱请保姆?王佑林、夏桂林夫妇商量了很长时间,最后只有一个办法,将女儿送到上海夏桂影的姐姐家去。  这是年仅四岁的小王菲第一次出远门,并且第一次乘火车。兴奋冲淡了她所有不快的记忆,她并不清楚这意味着一段更加孤独日子的开始。一天早晨起来,她突然找不到妈妈了。姨妈告诉她,妈妈回北京了,她于是大哭,小小的心灵,又一次与妈妈拉开了距离。  成年后的王菲回忆说,她在上海的姨妈家生活了两年。姨妈一家的日子并不宽裕,收入也非常有限,尤其是上海人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习惯,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说,当时全国所有的家庭都不富裕,姨妈家亦是如此,肉食永远都是孩子的梦想,因为吃的次数太少了,即使有限的几次,也是将肉切成小块,和着青菜瓜菜一起炒。一碗菜端上来,上面没有几片肉,表哥表姐们动作比她快得多,等她夹菜时,肉已经看不到了。水果更是当时的稀罕品,自己掏钱去买,大多数人都舍不得,偶尔单位分派降温品或者年货的时候,才会分得西瓜苹果之类的果品。  寄住的虽然是姨妈的家里,可小王菲总是适应不了这个新的环境,找不到任何家的感觉。就是和那些与自己有着血缘之亲的表哥表姐们,也很难玩到一起。她不知道这种感觉叫做寄人篱下,只是觉得这一切并不是自己的。  长长的两年时间,她一点都不快乐,她更加孤独,更加沉默。  王菲从小就不善于和人交往,她童年的伙伴,只有那些可爱的儿歌。她常常独自坐在家里,反复地唱着某一首歌,甚至将这一首歌串到了另一首歌,她也完全不知晓。那时,唱歌只是她表达情绪的一种需要,她的思维,早已经在遥远而又不可知的某个空间漫游。

  第一章 童年长着一颗孤独的种子爸爸去了香港

  小时候的王菲,和妈妈的感情很疏淡,相对而言,和爸爸的感情要好一些,但同大多数家庭中的父女情相比,仍然不是那么密切。  造成这种母女情淡的原因既在她的妈妈夏桂影,更在于当时那样一种社会大环境。那是一个讳于谈感情、耻于谈感情的时代,那个时代,需要的是无情无欲,公而忘私的女英雄。我们不清楚夏桂影是不是主观上往那些样板人物靠拢,却知道,作为那个时代的妇女,时代就是一部列车,只要她乘上了这辆车,就不得不追随着这辆车快速地奔跑。  感情需要时间来维系,可是,随着时代奔跑的夏桂影没有时间。  于是,王菲对于妈妈的感情,甚至不如邻居大妈更亲近。于是,小王菲更深地陷入自我的世界里,品尝着无边的孤独。  小王菲六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天,爸爸极其突然地出现在上海姨妈家里,对女儿说,走,跟爸爸回家。  回家。这两个字无数次出现在小王菲的脑子里,又无数次被泪水冲走,她幼小的心灵因此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此时,听到爸爸说出这两个字,她甚至有些不肯相信,向后退了一步,以一种冷冷的眼神看着爸爸。王佑林被女儿的眼神深深地刺伤了,他伸出双臂一把将女儿抱在怀里。最初那一瞬间,小王菲甚至想挣脱这个陌生的男人。她开始大哭,挥动着双手,希望姨妈来救自己。  姨妈吃惊地说,你怎么啦?你每天不是闹着要爸爸来接你回家吗?现在,爸爸来了,你怎么哭了?  爸爸?他就是爸爸?  小王菲并不完全理解爸爸这个词对自己的意义,可因为看到周围的小朋友常常牵着爸爸的大手,她因此有了某种感觉,爸爸一定是自己在这个世上最亲近的人。真的是最亲近的吗?她不太清楚。  第二天,她坐在爸爸的肩上走向上海火车站的时候,已经开始欢天喜地了。  回到家里,确实离爸爸妈妈近了,暂时地解了两年来的思念之苦。可是,小王菲很快发现,回家后自己仍然是孤独的。爸爸再一次回到了五七干校,妈妈一如既往地进进出出,家似乎只是他们的旅馆,而她则每天背着书包,前往北京市地坛小学读书。  成为小学生的王菲早出晚归,和父母见面的时间,同样是少之又少。同学的父母总是接送自己的孩子,她几乎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回到家里,别的父母辅导孩子做作业,而在她家里,这项职责自然由哥哥代替了。父母偶尔也会问起她的学业,但也就是问问而已。  几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迎来了一个经济建设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裂变,身为知识分子的爸爸妈妈,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新时代给长时期受到压抑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天干劲,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憋着一股劲,要焕发自己的青春,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创造更大的成就。  令王菲惊喜的是,爸爸从五七干校回来了,家开始变得完整。可这种完整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几年,变化再一次发生。爸爸王佑林申请去香港照顾父母获得批准,并迅速办好了移民手续。家,再一次空了。  新的时代,科学以及科学家得到了充分尊重,社会地位日益提高,随着全国高考的恢复,崇尚学习,成为社会的主流。全社会开始重视教育,夏桂影自然如此。以前,丈夫虽然在五七干校下放,心理上毕竟还是在身边。如今,他去了香港,所有的负担全都压在她一人身上。为了不让丈夫失望,也为了孩子的未来,她必须严厉督促孩子的学业。另一方面,新时代给所有人提供了新的希望和宽广的舞台,处于壮年的她,自然想在事业上搏一搏。家庭和事业,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更由于性格上的急躁,夏桂影在教育子女方面缺乏足够的耐心,更没有多少方法。妈妈每次回家,都会问起儿女的学业,并且尽一切可能督促他们加强课业。于是,妈妈给王菲制定了许多的“规章制度”,这些约束,既出于一个妈妈对于女儿未来的担心,又出于望女成凤的特殊心理。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他们还难以理解为人父母的苦心时,面对这样的约束,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像王菲这样的孩子,在自己的记忆里,父母很少有这样约束自己的时候,一些散漫或者无所谓的个性,逐步成形,现在突然要改变这一切,就得和原有的习惯作斗争,其难度可想而知。  王菲在一次回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时说:“我与妈妈之间总有鸿沟,我们的心,也像隔着玻璃围墙,无形地隔着亲情。到今天,我明白感情要经历过才知它的可贵,但那时的反叛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她回忆说,“当时,妈妈管得很严厉,束缚着我喜爱自由的个性。家里仿佛成了牢笼,困着我。我总想飞出去,于是我与妈妈的冲突,随着我的长大,想独立、想自由的同时,越来越多了。”  文革结束之初的几年,社会极不安定,正是在这一时期,小王菲渐渐长大,开始向青春期迈进。面对如此多变的社会,刚刚从一个严格而且程式化社会走过来的夏桂影,既有着对社会潮流的不解和惶恐,又有着对女儿可能受此影响的充分警惕,对女儿的约束也越来越紧。为了更好地管好女儿,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将女儿置于自己的眼皮底下。夏桂影要求女儿严格按照自己为她制定的轨迹:放学后立即回家,回家后,绝对不允许出门,星期天更是一定得老老实实呆在家里。  王菲的反叛期,比其他的孩子来得更早。她回忆说:“当我脱离小孩的阶段,妈妈生怕我学坏,放学后总想我留在家里,不太让我往街上跑。妈妈认为我是女儿家,要斯文、安静些。为此,我很怕妈妈,都会顺着她的意。可是后来我好动的个性,就如脱缰的野马,怎样也收不住。”  她开始寻找一切机会溜出家门。更多的时候,她会先斩后奏,放学之后便和一帮孩子出去玩,最后,往往换来妈妈的一顿痛打。挨打的次数多了,女儿和妈妈之间的鸿沟也就更深了。  她说:“每次与妈妈争吵后,我们总是互不理睬。我与妈妈都是硬性子,更是水火不容。从小我与她已不亲近,我不会睡在她身边。我和妈妈互不理睬几天后,妈妈会弄些我爱吃的菜,自然又好起来。说到底我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倒是与爸爸,我偶然会撒撒娇。”  直到几年后,王菲从北京到了香港,从香港到了美国。远离家乡亲人,思亲之苦令王菲突然成熟起来,此时,她才开始体会到妈妈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原来饱含着如此深重的恩情。对妈妈的理解,使得两人间的感情,在一夜间拉近了距离,从此,母女开始亲密起来。




  第二章 色彩斑斓的花季雨季妈妈不准她唱歌

  对托儿所充满恐惧的王菲,对小学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喜欢小学里的课程,喜欢小学里的老师,也喜欢小学里的同学,更喜欢小学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和体育活动。因为她出色的歌喉,被选为班上的文艺委员,每逢节假日,她便在老师的领导下,引领着一帮同学排节目。  小学的课程毕竟简单,王菲又有天生的文艺天赋,她的语文成绩在班上出类拔萃,算术也相当优秀,因此,她成了班上最优秀的学生。每个期末的家长会,总是最能让妈妈风光的日子。而每次家长会结束,妈妈也会照例说一句,看吧,要不是我盯得紧,你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吗?面对妈妈的唠叨,她有些不以为然,心中暗想,才不是,这都是因为我的聪明。  她确实没有像其他同学那般刻苦认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课业上。一方面,她有着太多的业余活动,比如排演节目,比如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她越来越痴迷于神游,往往遇到不喜欢的老师讲课,她的神志,便开始游离自己的躯体。  那时,无论是她还是妈妈,抑或学校的老师,都认为她会考上重点中学。有一位极其喜爱她的老师说,如果她考不上重点,我们整个地坛小学,大概不会有人能考上了。这话传到她的耳边,令她得意异常,认为上重点对于自己,是探囊取物的事。她放松了自己的学习,甚至可以说掉以轻心。  然而,小考是统一命题,监考异常严格,考场里突然多了好几个老师,还有学校领导和教育局的负责人在考场外巡视。看到这阵式,王菲突然紧张异常。一次谈到这段经历时,王菲说,我的性格就是如此,平常大大咧咧,一到了关键时刻,就会紧张得要死,手脚冰凉,心慌意乱。脑子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塞着一样,以前会做的题,这时怎么都想不起来,以前随便写就能写得很好的作文,那时怎么都想不出最好的句子。  结果非常糟糕,她未能进入重点线,被分到了一所很普通的学校,西直门中学。  这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结果,给她带来了直接后果,首先,妈妈对她的管理更加严格,约束也越发的多起来,甚至连参加学校的某些活动,都在妈妈的严禁之列,包括唱歌。  早在小学的时候,她就被选入银河少年合唱团。  银河少年合唱团隶属于中央电视台,是全国数千个群众性业余合唱团体的佼佼者,曾多次出访奥地利、法国等国家,被当地媒体喻为“亚洲第一童声合唱团”。  据了解情况的人回忆说,当年,银河少年合唱团主要从北京市选取演员,采取的是由少年宫推荐或者合唱团的老师前往各学校挑选相结合的方式。唱红了《我们荡起双浆》等歌,后来,这个合唱团享誉海内外,一些家长便主动送自己的孩子上门,于是,挑选少年演员的方式,也就随之改变。  那天,合唱团的老师到地坛小学挑选新演员,学校的音乐教师将全校几十名歌唱得好的学生集中在教室里,音乐老师坐在手风琴前,合唱团的老师坐在一旁。事前甚至没有告诉孩子们这些陌生的面孔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轮到王菲上台的时候,她选唱的是一首邓丽君的歌。合唱团的老师们眼前立即一亮,完全被面前这个扎一对小辫的小女孩那轻灵甜美的声音吸引了。或许,那时合唱团的老师便已经意识到,这个有着一双明亮大眼睛,模样显得有几分调皮的瘦高女孩是个可造之材,只要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将来必定成为歌坛名人。王菲的歌尚没有唱完,几位老师心中已经有了人选。  从那天起,王菲便成了地坛一带的小名人,学校的各种演出,她自然是台柱,居委会、街道搞活动,也一定少不了她。建军节去部队慰问演出,劳动节去工厂演出,以及其他一些演出活动,少了她就不成戏了。  可是,因为初中没有考上重点,母亲便不准地再参加这一类活动,从今往后,一心一意抓学业。  学校确实是以教学为中心,应考成为各个学校的终极目标。但是,除了考试之外,学校毕竟还有些其他的活动,而且这类活动主要以演艺为主。在这类社会活动中,各所学校都憋着一股劲,想尽可能地拿些奖杯回来,提高学校的声誉。但这又和学校的终极目标相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能有个别才艺异常突出的学生,学校既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排练,又可以拿到奖杯。  王菲正是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可以算是优秀,才艺更是优秀。但凡有全区性或者全市性的文艺演出,只要她出马,肯定抱个奖回来。如此一来,学校的需要和家长的规矩形成了冲突。学校不得不曲线救校,和学生联合起来,在家长面前打马虎眼。  据中学时代的一位校领导回忆说,那时的王菲,和妈妈的关系并不好,母女之间有些隔膜和紧张。这种矛盾的主因是夏桂影不赞成女儿搞文艺,而孩子对唱歌十分痴迷,尤其痴迷邓丽君的歌,已经不仅仅只是追星族,她自己已经成为童星了,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组成的一些文艺演出需要她的参与,一些社会音乐团体,也来找她录音。  为了避免母女间的冲突,学校常常替她隐瞒这一类活动。

  第二章 色彩斑斓的花季雨季雏凤新声:风从哪里来

  15岁,对于王菲来说,是极其特别的一年。  这一年,她顺利地初中毕业升入高中。也是这一年,她可以通过唱歌赚到钱了。  那个时候,全中国的工资标准都很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才20多元,可王菲赚到的第一笔钱就有近千元之多,那简直就是挖到了第一桶金。她也因此成了同学之中的小富姐。  那是高一上学期的期末。北京一家唱片公司计划发行一集邓丽君的口水歌,便在北京所有演艺团体中寻找合适的歌手。北京是文化之都,艺术之都,出类拔萃的歌唱演员,数以万计,要从这么多的演员中,找出几个模仿邓丽君的歌手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可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固有观念仍然影响着几乎所有的演艺人员,通俗唱法在当时为那些专业艺员所不齿,邓丽君被主流社会认定为靡靡之音,部分成名歌手即使愿意接下这样的任务,但费用异常之高。  对于唱片公司来说,既要唱得好,又要便宜,只好在新人中选了。  王菲和另外几名少年歌手被推荐给了唱片公司。经过试唱,唱片公司选定了王菲。  王菲找到班主任请假,要去云南昆明录音,前后可能需要十几天时间,也可能需要一个来月。班主任一听,几乎没有考虑便说,这不行,我不能同意。王菲和班主任的关系一直不错,便施展自己的磨功。她说,自己是那么喜欢邓丽君,而且又是正式出版自己的第一个专辑。有些歌唱演员,从事演艺工作一辈子,都难以获得出版个人专辑的机会。而自己才只不过15岁,便有这样机会,这很可能成为自己未来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她希望班主任网开一面,为自己大开方便之门。可班主任的想法和她不同,班主任说,你唱歌,你妈妈本来就不同意的,总是我们在替你隐瞒。现在已经是期末了,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你如果去录歌,这次考试肯定错过了,到时候,我怎么向你的家长交待?怎么向学校交待?  王菲只好跟唱片公司说明有关情况,她表示,这项工作自己不能接了,妈妈那一关,肯定是通不过的,现在班主任又不肯给她假,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地跑到昆明去,后果就太严重了。  唱片公司从许多人中选定了王菲,自然不肯轻易换人。他们首先找到夏桂影,希望她支持女儿接下这个专辑。在唱片公司看来,夏桂影本人是歌唱演员,应该容易理解这件事。为了保证顺利通过家长这一关,他们通过关系找熟人做夏桂影的工作。又亲自跑到西直门中学,找校长接洽。当时的邵校长非常支持,表示愿意做班主任的工作,同意王菲下学期补考。同时也表示,王菲的家长一直不支持她唱歌,这个工作恐怕不好做。  这件事在王家,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夏桂影为女儿确定的目标是考重点大学,女儿一旦把心思放在演唱方面,便会离自己这个暨定目标越来越远。  唱片公司又设法和王菲的父亲王佑林取得联系。王佑林到香港已经几年了,对于香港流行歌坛的情况有些了解,也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他深知目前国内对演艺事业存在很严重的偏见,也清楚目前的应考教学体制,使得千军万马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这种现象的不合理。他正在着手帮女儿办理移民香港的相关手续,如果她能够在通俗演唱方面取得一点成绩,将来到了香港,也不失为一条出路。所以王佑林反过来做夏桂影的工作,结果,夏桂影极其勉强地网开一面。  虽几经波折,终究成行。盛夏时节,第一次到春城的王菲,心情就像初春的花朵一般怒放。录音是一件苦差事,要一遍又一遍反复演唱,只要一个音没有唱准,就得全部重来。录音棚需要严格隔音,歌手独自站在隔音室里,一遍又一遍重复着一句唱词甚至是一个音,枯燥而且疲惫。王菲翻唱的是邓丽君的歌,这些歌她都唱过千遍万遍,每唱一遍便有不同的理解,有新的心得。此时让她来演绎这些歌,真正是如鱼得水。同时,她在歌唱方面天资丰厚,邓丽君的歌又恰好回避了她音域不够宽的弱点,演唱起来,游刃有余。  这个专辑被命名为《风从哪里来》。在邓丽君风靡一时的那个时代,这个专辑销量极为可观,却并没有给王菲带来多大的声誉。只有那些忠心不变的菲迷们,至今仍然保存着当年的记忆。以后,王菲在国内演唱,常常会有菲迷拿着这盘盒带让她签名。看到旧物,王菲常常是莞尔一笑。也有些在王菲成为天后之后迷上她的菲迷们,为了得到这个盒带煞费苦心。  在这盘盒带中,年仅15岁的王菲,声音显得有些稚嫩,对声线的控制,也远不如后来自如。可这毕竟是她音乐人生的重要起步,可以说是她人生的第一座丰碑。  此后,王菲对邓丽君的痴迷热度不减。她成名后,仍然执着于对邓丽君的热爱,曾多次努力将邓丽君的老歌进行重新演绎。1995年,她决定再一次演绎邓丽君,她的签约公司对她的计划给予了全力支持,将专辑定名为《菲靡靡之音》,全部演绎邓丽君的歌。那天,王菲在录音棚里录《但愿人长久》,正唱“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外面录音室里的音乐突然停了。她以为机器出了故障,问了好几次,外面才传来一个声音:“邓丽君在泰国去世了。”  王菲一下子呆住了,说不可能,她那么年轻,这绝对不是真的。  录音的朋友说,是真的,邓丽君和她的新男友到泰国度假,两人在酒店里吵了架,男友扔下她独自外出,她呆在酒店房间里,哮喘病发作了。因为没有及时发现,所以,香消玉殒了。  突然之间,她控制不住,哇的一声哭起来。邓丽君,这盏照耀自己音乐之路的明灯,如此突然地离她而去,感到了无限的落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惶恐和孤独。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王菲满含热泪,在心中唱着。

  第二章 色彩斑斓的花季雨季恋爱日记事件

  进入小学这个时期,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学专家,将其称为反叛期。  王菲的反叛期比同龄孩子来得早,持续的时间更长。尤其到了初中以后,王菲开始对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她热衷于排球、篮球和手球运动,她喜欢那种在场上奔跑的感觉,那让她觉得自己整个身体都在爆发,每一个细胞都在舞蹈。她发现,这也是一种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不仅仅只限于语言。语言交流是她的弱项,但凡需要语言交流的时候,她便有着本能的恐惧,有着深深的自卑。与语言相比,她更乐于用音乐交流,用运动交流。  自从高一录过第一个专辑《风从哪里来》之后,唱片公司趁热打铁,给她录了第二个专辑《迷人的卡勒》,这是王菲的第一个外文专辑,其中以日文翻唱歌曲《命运》和法文翻唱歌曲《迷人的卡勒》最为著名。唱片公司本想趁此机会,推出更多的专辑,但他们遇到了麻烦。  随着班上应考气氛越来越浓,妈妈对王菲的束约更加严格,绝对不允许她参加任何文娱活动了,让她专心于学习。但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是否能专心学习,并不由家长或者老师的意志转移,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控制。正是在这紧张的应考准备中,初恋的种子,在王菲的心中,悄然长出芽来。  据西直门中学原校长回忆,这个男孩是王菲的邻班,高高大大,非常帅气的一个男孩,学习成绩不错,尤其是排球打得好,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是很多女生注目的对象。但这个男生似乎非常高傲,对于班上的一些女生不屑一顾。曾有一段时间,王菲对排球着迷了,只要有机会便去打排球,或者去看这名男生打排球。王菲和这位男生彼此有了爱意,但从来没有表示过什么,也就是说,并没有捅破那层薄纸,只是将这种情感藏在心灵深处。  然而,爱情对于少男少女是一种太新奇的体验,他们总是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将自己的这类体验表达出来。面对这段情感,王菲将所有的感觉,全都写进了日记。尽管王菲极其小心地收藏着自己的日记本,可是,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课程,令人难免身心疲惫,疏忽就在这种疲劳中出现。妈妈夏桂影发现了藏在女儿日记中的这个超级大秘密,当时吓坏了。为了这件事,母女俩再一次发生激烈冲突。母亲为女儿早恋而愤怒、伤心、绝望。女儿为母亲偷窥自己的隐私而羞愤、怒争。激烈的争吵之后,再一次陷入冷战。  可这次,妈妈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等待自然和解,她必须采取行动,要将这颗爱情的种子,扼杀在萌芽之中。她找到了王菲的班主任,将这件事闹到了学校。班主任也为此大吃一惊,找到男生的班主任。  有关此事的结局,当时的校长介绍得轻描淡写。他说,因为这次恋爱日记事件,王菲和班主任原本较好的关系被彻底毁坏了,两人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后来,王菲去了香港之后,和这个男生仍然保持着联系。  王菲也曾谈到自己的初恋。她承认那段恋情持续了四个月,在高考即将到来时,她将这段初恋送走了。但她没有谈到日记事件,亦没有提到自己的初恋男友是学校排球队或者田径队队员。她说自己的初恋对象是好友的同班同学。她和这位好友是小时候的同班同学,常常一起参加各项宣传演出活动。后来,因为升学考试和分班,彼此分开了。可无论是学习还是业余活动,她们仍然常常在一起。王菲去这位好友家学习的时候,非常自然地认识了这个男生。许多个星期天,他们在一起,交流学习体验,共同解决课业中的难题,彼此交流对人生的看法、对未来的期望。交往的最初一段时间,在王菲的眼里,他只是一个朋友,一个学习上的伙伴,一个可以交流思想的异性。那时,她甚至还不知道这个世上,除了父母兄弟之情,除了师生同学之情,还有一种更令人痴迷更令人神往更令人心醉的感情。  心动的感觉是突然而来的,事前没有任何预兆。有一天,三个人在一起复习的时候,男生去买了三根冰棍,将其中的一根递给王菲。男生递出这两根冰棍的时候,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同,动作并没有加进情感分量。可在王菲的眼里,他递给自己和递给朋友,两个动作是完全不同的,眼神更加特别。这个动作如一缕清风,轻轻搔动了她心头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她的心极其突然而且毫无理由地狂跳起来,她不明白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于是抬头去瞥男生。目光相遇,男生的脸顿时像着了火一般,哄地一下子红透了。  从此,王菲的心里多了一件事。这可真是一件麻烦事,当她意识到这是恋爱时,自己浑身吓软了。学校可是严禁恋爱的,自从进入中学以来,学校每年都会处理几对恋爱的学生,轻则警告,重则记大过甚至是开除。她从来没料到,自己竟然也会爱上了。她告诫自己,不行,这是违反校规的,无论如何,要结束这件事,保持同他的距离。可是,另一方面,她又不由自主地,没日没夜地想起他。只要他的形象出现在自己的脑中,她就兴奋,就甜蜜,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原来,恋爱的感觉是如此美好。  星期天,她常以去朋友家温习功课为借口,悄悄跑出去和他约会。因此那时对于星期天的期待,充满了甜蜜。  这段恋情持续了四个月之后,王菲决定将其了结。  王菲说,了结这段恋情并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感觉。  王菲的另类,还在于她在某些时候异常的冲动,而在另一些时候,又异常冷静。一些看上去完全相悖的性格,总是这么交织着存在于她的体内。  初恋的开始,不能说不是缘于青春的冲动。既然有了这种冲动,她便一往无前地投身进去。但仅仅四个月后,她开始感到彼此在性格上的差距,理智很快告诉她,这个男孩只适合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适合成为自己一生一世的爱人。于是,王菲就这样向自己的初恋说再见。

  第三章 漂泊,在迷离的香港之夜对时装模特不感兴趣

  王菲来到香港遇到的第一大难题是语言障碍。父亲要工作,平常就她一个人呆在家里。父亲的亲戚为她安排一些聚会,她独自坐在那里像傻瓜,打电话给北京的朋友?虽然同是中国,可记费时却是国际长途,何况当时北京的朋友家里并没有电话。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人家说的话她不懂,四周的街道房屋是那么陌生。于是,她突然无师自通地明白了什么叫漂泊,也更加的孤独。  她想念北京,想回到北京。可她是香港新移民,按照规定,她必须连续在香港居住一年。当地人将此称为坐移民监。身处拥挤的高楼和高楼间甚嚣尘上的人流,她害起了思乡病,怀念北京那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怀念北京那一条条小胡同。小时候,背着书包在胡同间穿行,和一帮小朋友在胡同口跳房子丢沙包,回想起来,竟是如此的温馨。  王菲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对父亲说,爸爸,我要回家。父亲莫名其妙,说你不就在家里吗?王菲说,我要回北京。父亲暗吃一惊,说,现在大家都想尽办法,削尖脑袋往外走,你已经走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回去?对于父亲的疑问,王菲只回答了五个字,她说,香港不是家。  父亲对她说,趁着这段时间,你可以出去走一走,接触一下香港社会。香港有很多课程,有些是择业前的培训,有些是专业训练班。你可以去了解一下,报名参加某种培训班,多结交一些朋友,学习粤语,不必每天一个人呆在家里,百无聊赖。还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  她知道自己不得不孤独地走过这段日子时,便问父亲,香港有没有演唱或者音乐方面的培训班?她想去参加这样的培训班。  父亲答应她找朋友打听一下。几天后,父亲打听到一个时装模特儿培训班招生,便告诉了女儿。  那时,内地根本没有时装模特儿这个职业,即使有,也处于起步阶段,王菲完全不了解,甚至是这个词,也是第一次听说。  她问父亲。父亲说,就是由人穿着各种各样的时装,在舞台上展现给别人看。  王菲一听,立即被时装所吸引。她说,那不是经常可以穿很多漂亮的时装?有这么好的职业?我去。  模特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职业,对身高的要求尤其严格。王菲身高1.72米,容貌出众,尤其是一对眼睛,又圆又大,脸型十分独特。在香港这典型马来人种的环境中,高个子女人难得一见,有些女孩个子虽高,外貌却非常一般,也可能完全没有舞蹈和音乐的感觉,天资不够。王菲具备了一个专业模特所必须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培训班的老师见了,对她青睐有加。  老师的欣赏令王菲兴奋不已,真的以为将来的某一天,自己会成为一名超级名模。可她没料到,仅仅上了第一天训练课,她就开始厌倦了。模特儿训练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异常的枯燥,一整节课,就是走台步,单调而且乏味。如果当时那些和她一起学台步的同学,能够用她听得懂的语言和她交流,或许她会渐渐有些兴趣。可那些人都是香港人,说的话,比英语还难懂。  因此,即使站在人堆里,王菲仍然孤独,甚至比独自一人呆在家里唱歌或者看书更加孤独。孤独和热闹形成对照的时候,最令人难以忍受。  培训班的课程终于结束了,这些人被介绍进入了模特儿公司,成了初出道的时装模特儿。到了模特儿公司,仍然是没完没了的练习,偶尔才会有上天桥的机会。王菲自己说,她最终没有选择这项职业,是因为她觉得那些服装并不美,她不爱穿。而且,那种感觉很狼狈,她一点都不喜欢。  后来有人分析说,可能还有一个她没有说出的原因。自小到大,她都是明星,引人注目。模特儿这种职业,差不多是个集体职业,即使个别人表现得极为突出,也难以和其他普通模特儿拉开很大的距离。和很多人一起在台上表演,让她觉得很别扭。  她当时想,自己只不过利用这个职业打发时间,一旦有机会,肯定不会再从事这一行。

  第三章 漂泊,在迷离的香港之夜从王菲变成王靖雯

  一次,父亲的朋友来访,听到王菲唱歌,大为欣赏。  父亲的朋友对她说,你的声音很好听,乐感也非常好,想没想过向这方面发展?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你是否会考虑?王菲说她从小就喜欢唱歌,只要站上舞台,她的感觉就特别好。在内地的时候,还出过两盘歌带,好像卖得还不错。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想过向这方面发展。因为她刚到香港不久,对香港演艺圈,一点都不熟,况且她很快就要去美国深造了。  又过了几天,这位朋友专程来找王菲,对她说,他有一个朋友,名叫戴思聪,在香港非常有名。戴先生听说王菲的天资很好,便很希望会一会她。王菲完全不知戴思聪其人,问道,他是干什么的?父亲的朋友便说,你连戴思聪都不知道?他是一位声乐老师,在香港有“歌坛巨星声乐师父”之称。香港演艺圈的歌手们,以能得到他的调教为荣。刘德华、梅艳芳、郭富城、黎明等,都曾拜他为师。  王菲对戴思聪没有了解,但听到这一大串巨星的名字,对这个戴思聪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其他巨星的名字还不能深深打动她的话,黎明的名字,一下子拨动了她心底的某根弦。黎明和她的经历非常相似,都是北京人,后来到了香港,人生地不熟。在语言交流方面,王菲一直都有很强的自卑感,到了香港之后,因为不懂粤语,这种自卑感就更强了。她非常担心这个戴先生只会说粤语和英语。  父亲听说有这样好的机会,便拜托朋友一定促成此事。  于是,王菲被领到了戴思聪面前。那次,戴思聪正在给几个学生上声乐课,他仔细地打量着王菲,发现她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那时他便想,以她这样的气质,往台上一站,肯定会引起歌迷们的追捧,只不知她的天分,是不是真的那么好。他说,你最喜欢唱谁的歌?他开始用粤语问了一遍,发现王菲傻站在那里,满脸问号,便又用非常纯正的普通话问了一遍。在香港,王菲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能如此准确自如地使用普通话,真有点惊喜异常,便不假思索地说,邓丽君。  邓丽君是氧气,邓丽君是水,邓丽君养育了一批又一批歌坛新人。喜欢邓丽君,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可邓丽君是华语歌坛的不朽神话,学她的人多,真正能够学到精髓的,几乎没有。戴思聪说,你唱一支让我听听。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初见面的亲切感令王菲狂喜,她仅仅唱了两首歌,戴思聪便决定收下她了。事后,她才知道,自己遇到的这位恩师就是一座造星工厂,在他的门下,不仅调教出了刘德华、梅艳芳、郭富城、黎明,而且还有一大串巨星的名字,如金城武、邝美云、张明敏、梁朝伟等。  不久之后,戴思聪向自己的朋友、新艺宝唱片公司总经理陈小宝推荐王菲。戴思聪说,我刚收了一个学生,天分非常好,可能在整个香港演艺圈,根本无人可比。陈小宝有些不相信,他和戴思聪交往的时间不短了,深知戴思聪是那种能化腐蚀为神奇的老师,刘德华、郭富城这些人,刚站上台唱歌的时候,根本就是五音不全。刘德华是演而优然后歌,郭富城是舞而优然后歌。黎明更是典型,他投到戴思聪名下时,几乎不会唱歌,仅以相貌获得唱歌比赛大奖。第一次听他说有一个天分好的,陈小宝大感兴趣。  双方约定了时间,陈小宝去戴思聪那里听王菲唱歌。听过之后,给了两个字评语,不错。戴思聪说,在香港,有如此扎实功底的歌手,确实难以见到。他说,王菲从小在中央电视台银河合唱团唱歌,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而她的母亲又是女高音,她有这方面的遗传,只要稍加点拨以及包装,很快便可以红起来。陈小宝说,包装这件事,就交给我好了。你现在要加强她的粤语训练。在香港歌坛,唱国语歌没有市场,不会唱粤语根本行不通。  仅仅见了一次面,陈小宝便决定和王菲签约。陈小宝说,王菲这个名字,太大陆化,不那么容易被香港人接受,应该改个名字。这件事,我来考虑。你抓紧时间,对她进行粤语方面的强化训练,另外,马上有个“亚太金筝创作歌曲大赛”,你让她去报名参加,如果能够拿个奖,签约的时候,她的身价会大增。戴思聪说,这一点,他早想到了,已经报了名。现在的问题是,时间太短了,不知她的粤语是否能过关。  不用说,王菲进入了“亚太金筝创作歌曲大赛”的决赛。这次参赛的歌手,实力不是太强,以王菲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歌曲演绎能力,拿冠军,原本是囊中取物。无论是王菲本人还是戴思聪,对这次比赛都充满信心。然而,比赛的结果,却给了王菲当头一棒,冠军亚军都与她无缘,她仅仅拿到一个第三名。  戴思聪在一旁劝她,说你这次输了,不是输在你的演唱水平,而是输在别的方面。一是投入程度,二是粤语交流。王菲有一种无所谓的性格,或者说她自信心爆棚,主观上不太重视,没有全情投入。戴思聪说,你的这种性格,今后一定要改。无论做什么事,哪怕是最小的事,也要十二分投入。此外,你的粤语发音咬不准,是你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比赛结束,陈小宝来了,送来了新艺宝的合约。  王菲发现,新艺宝替她改了名字,叫王靖雯。

  第三章 漂泊,在迷离的香港之夜当歌星一点都不好玩

  王菲一点都不喜欢王靖雯这个名字,她还是喜欢父亲给她取的王菲。  她不敢将自己的想法向陈小宝提出,甚至不敢对戴思聪说,只是向师母提了出来。然后,戴思聪对她说,为这件事,他找过陈小宝,陈小宝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说王菲这个名字太大陆化了,香港歌迷很难接受。而且,王靖雯这个名字,是新艺宝公司花钱请大师用易经算出来的。如果不改名,陈小宝很难说服公司董事会和她签约。  王菲受的是内地教育,是纯粹的无神论者。她怎么都没想到,香港人取名,还要同易经同阴阳五行联系起来。她拜在戴思聪名下学艺,原是想找件事做,打发自己寂寞的时光,没料到竟然有唱片公司愿意和自己签约。王菲自己承认,她并没有将此当成一次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只是觉得签就签吧,一切随遇而安。对于这份合约,父母的热情,比王菲本人高得多。反倒是中文艺名以及英文艺名一类的事,他们觉得是小事,并不计较。父母就代表女儿,在她平生第一份合约上签了字。  从此,王菲变成了王靖雯。  陈小宝对包装王菲充满信心。他和戴思聪一起为王菲精心制作歌曲,准备推出她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与此同时,戴思聪和王菲一起,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强化训练计划。戴思聪认为王菲的中气不足,王菲就说,那我每天练跑步。她真的做到了,她不仅早晨很早起来去跑步,每次到戴老师这里来上课,也是坚持跑着来。至于粤语发音不准的问题,她更是玩着命地学,平常,别人说话,她便认真地听,然后自己小声地重复着练。回到家,便一直盯着电视,跟着电视机学。香港电视说粤语的同时会打出中文字幕,这对学粤语,帮助非常之大。  经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和包装,签约后的第二年,新艺宝推出了王菲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当然,此时她不再是王菲,而是王靖雯,专辑便以《王靖雯》命名,里面有《无奈那天》、《借口》等原创歌曲。  这个专辑一出来,几乎是一片叫好之声,达到了金唱片的销量,夺得同年《叱咤乐坛流行榜》以及《生力军女歌手》铜奖之类。  但是也有媒体一连发了很多文章,对她的衣饰品头论足。说她很老土,一看就是个北妹。王菲被这个词深深地刺伤了,当场哭了起来。经理人陈健添和戴思聪都劝她。陈小宝更向她表示,第一张专辑,公司在形象包装上,考虑还太少了,缺乏周密的计划。并且保证,下一张专辑,一定给她来个大变身,请香港最有实力的形象设计师对她进行形象定位。王菲难过的,并不是人家对她衣着的评品,而是审美观上的不被认同。  果然,时隔未久,陈小宝弄了个设计师来对她进行包装。形象倒是变了,一切都得听公司和设计师的,什么样的发型,什么样的服装,全都安排好了。王菲觉得自己像个玩偶,不能有任何主见和个性。每每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竟然有一种深沉的陌生感,不认识自己是谁了。她讨厌这种感觉,但既然已经签约,就等于签了卖身契,一切都得听人家的。  王菲说:“内心深处我仍是混乱一片。北京和香港两地的文化撞击,在我内心深处激起了波澜。进入娱乐圈之后,它的快速变幻令撞击尖锐化。我面对审美标准和生活习惯都不同的环境,无疑更惶恐。碍于陌生,不敢喧之于口,于是人家说一句,我就信一句,没有主见。这令我感觉很混乱。”  公司推出了她的第二个专辑《Everything》。这张唱片虽然得了当年叱咤乐坛流行榜中“叱咤女歌手”铜奖,可销量并不如人意,反而不如第一张。由此可见,王菲的感觉还是对的,形象设计师对她所进行的设计,并不成功。恰在此时,陈小宝离开了新艺宝,新来的总经理和王菲的经纪人陈健添之间出现了矛盾。新总经理对王菲并不看好,尤其觉得她从内地来,粤语说不好,在舞台上又非常自我,不太注意和台下的歌迷互动,缺乏亲和力。目前的计划投入太大,过于冒险。同时,新艺宝当时在全力推出另一名女歌手,新经理认为这名歌手比王菲的潜力更大,也更容易为香港歌迷接受。陈健添则认为,只要假以时日,王靖雯将会成为新艺宝的当家歌后,会给新艺宝带来滚滚财源。  公司毕竟是总经理说了算。因为陈健添的一再坚持,新艺宝才勉强履行合约,推出王菲的第三个专辑《You Are the Only One》,这个专辑在形象包装以及宣传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投入,出来之后,反响平平。如此一来,总经理更有了压制王菲的理由,同陈健添之间,矛盾也就越来越深。  王菲夹在两人中间,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心情异常郁闷。为了散心,王菲回到了熟悉的北京。  离开北京时,她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女中学生,两年多后重返故地,她已经是香港一家颇具实力的唱片公司的签约歌手,出了三张唱片。  那段时间,为了排遣心中的烦恼,王菲经常在北京的娱乐场所留连。在一次北京的摇滚派对上,认识了一批正处于半地下状态的摇滚歌手、乐手。正是这次北京之行,掀开了她人生新的一页。

  第四章 第一次遭遇媒体狙击在美国品尝孤独

  在北京的时候,王菲就听说从香港可以美国读音乐学校,而且手续简单。于是她暗自筹算,现在新艺宝对她兴趣已经不大,而自己到香港的目的之一就是去美国读书,既然这样的现状,何不付诸行动马上去美国?  回到香港,她将自己的想法向父亲提了出来。王佑林觉得,既然女儿在这间公司做得不愉快,再继续下去,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趁此机会去读书充电,也是好事一件。在美国的姑妈得知侄女想来读书,非常高兴,出面替她联系。如果王菲还是内地身份证,去美国自然不易,现在她已经是香港居民,这件事变得简单起来。  1991年年底,王菲离开香港,飞到了美国。  初到美国,她住在姑妈家里。因为是临时的决定,学校还没有完全联系好。加上时间不是太适合,人家是夏季招生,她到达时却是秋季,根本不可能安排插班。于是,她决定一边上语言学校,一边念一些短期培训班。  上培训班不久,她就从姑妈家搬出来,独自搬进了纽约的唐人街。  从此而始,王菲才真正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初到纽约,一切都那么新奇,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花花绿绿的广告招贴、摩肩接踵的人流。与街道的繁嚣相对应的,是公园的悠闲宁静、闲适优雅。这里的人全都活得非常自我,没有那么多的争执,没有那么多的冲突。她心情因此异常开朗起来。  来到美国,她突然觉得,自己的性格,确实不太适合北京,更不适合香港,最适合的地方,是美国。美国是一个崇尚个性和自由的社会。无论是北京还是香港,她这种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个性,会经常与别人起冲突,只有美国,无限的包容性给任何一种自我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这是一段独自放飞的日子,也是一段她最留念的日子。她分别在一些舞蹈或者音乐短训班报了名,然后对自己的时间作了一番安排。如果距离近,她便安步当车,穿过一条又一条街道去上课,这让她仿佛回到了在北京穿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去学校的日子。距离若是稍远,她便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去挤车。挤在那些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的人群之中,她有一种生活的真实感,甚至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充实。  很快迎来了在美国的第一个春节。那天早晨出门时,天还好好的,没料到纽约的天,说变就变,寒潮卷着大雪,漫天而来。气温的骤然下降,打了王菲一个措手不及。当天晚上,她感到不适,第二天是大年三十,她被感冒击倒了。  生病的时候,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何况身在他乡异国,又遇到了这样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单身公寓的窗口传来熟悉的锣鼓声鞭炮声。这些声音太熟悉了,应该是唐人街的华侨们在耍龙灯玩狮子。在北京或者在香港的时候,王菲喜欢的是现代艺术,常被摇滚等现代派艺术深深地吸引和激励着,至于那些传统的东西,她并无兴趣。可是这个除夕,那激动人心的鼓声,却令她异常的激动,思乡之情,如这漫天的大雪,翻卷而来。  正是这个春节,王菲躺在病床上,想着自己20年的人生,一瞬间明白了许多事情。尤其是对亲情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甚至影响了她的后半生。

  第四章 第一次遭遇媒体狙击与佛结缘的日子

  独自在异国他乡生病,心里想得最多的人,竟然是妈妈。  在纽约唐人街,春节的气氛比北京还浓。春节的前几天,唐人街上各家各户,就已经挂出了红灯笼,贴上了迎春联。还有些东西,在北京早被扫四旧给扫了,在唐人街上却能见到,王菲都叫不出名来。她感受着唐人街上春节的气氛,遥想着身在远方的亲人,回味着自己在家乡所度过的一个又一个春节。  小时候,自己是最喜欢过春节的,只有春节,才能可着性儿吃零食,也只有这几天,妈妈不会那么忙碌,总会想方设法为她和哥哥做些好吃的。尤其是大年三十的下午,妈妈带着她包年夜饺子,每每想起,便有无限的温馨。躺在病床上的她,自然也会想到以前生病的时候,只有这时候,她和妈妈的关系是最好的。无论多忙,妈妈总会请假,抱着她去医院,看完病回来后,总会给她弄点好吃的。出门回来,第一件事便是进房间看看她,将自己的脸贴在她的脸上,试一试她的体温。此时的妈妈,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慈祥。  回想起有关妈妈的点点滴滴,她突然发现,妈妈的性格虽然急躁,但此刻自己细细体味,从中尝出了无穷无尽的爱。只是那时候自己还太小,很多事都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无法体味妈妈的良苦用心。此时她才知道,自己欠妈妈的太多太多,而回报太少太少。那时,她便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当一个孝女。  身在美国的王菲,并不清楚香港媒体有关她的谣传。  香港有一家媒体突然报道称,王靖雯所谓到美国留学,根本就是幌子,真实原因是,当初,陈小宝之所以和她这样一个在香港没有任何基础的新人签约,并非如新艺宝公司宣传的那样,因为她有怎样的天分,而是有更深的内幕。陈小宝喜欢王菲的漂亮年轻,王菲则喜欢陈小宝有钱以及可以令她走红。此次王菲前往美国,并不是她自己所说的去美国读书,而是和陈小宝玩过了头,以至于珠胎暗结,不得不去美国堕胎。这消息说得有鼻子有眼,比真的还真。一些没有拿到第一手资料的媒体,便派出大量记者追踪这一消息,香港娱乐圈一些同王菲熟悉的朋友老师成了采访对象,王菲的父母同样受到了媒体的骚扰。  这是王菲第一次遭到香港媒体的狙击,而且是在她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这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不是王菲而是她的妈妈。夏桂影毕竟长期生活在内地,以内地的观念看待香港媒体,以为香港媒体如此报道,总会有些根据。何况,当初,她强烈反对女儿从事这一行,也正是担心这一行是个大染缸,稍不留神,便会身败名裂。如今看到这些报道,她便觉得当初自己的担心应验了,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感,不亲身体会,旁人自然是无法知晓。  她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王菲。女儿只是解释了几句,母女俩便在电话中吵了起来。  妈妈的脾气很大,王菲的脾气也不小。王菲正为这事生气呢,见自己的妈妈都不能理解自己,哪能冷静得了?母女俩在电话中越吵越厉害,最后,王菲觉得无法说清了,干脆挂断了电话,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哭。哭了一回,转而一想,自己这是怎么了?妈妈打越洋电话过来,是牵挂女儿,担心女儿。身为女儿,反而不能体谅妈妈的心,还对她发脾气,给她增加精神负担。此时,妈妈独自一人呆在北京,不知痛苦成什么样子。  这样想过之后,她拨通了越洋电话,向妈妈道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女儿总在和自己作对,无论对错,母女俩总是吵得不可开交。在夏桂影的印象中,女儿还从来没有因为什么事向自己道歉过。现在,听到女儿从大洋彼岸传来的这声对不起。夏桂影突然十分感动,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这个系在母女间十几年的疙瘩,因为这声道歉,完全解开了。  王菲怎么都没料到,一次往自己身上泼污水的绯闻事件,竟然促成了母女间最真诚的交流,并且彻底缓和了她们一直僵持的关系。  郁结的厚云突然散开,封冻的冰层一夜解冻。母女和解给王菲带来了言语难以述说的狂喜。她觉得,自己能够重拾母女亲情,并且将母女关系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得益于某种冥冥中的安排。正是那时,她开始相信,人生一切都有定数,都有机缘。  她感恩,她要报恩。  就是抱着这种感恩和报恩心理,她第一次走进了唐人街的一间寺院。这是一间佛寺,属于密宗。  在此之前,她对于佛教对于密宗,没有任何了解。也许是骨子里的某种传承吧,当她觉得自己应该报恩的时候,极其自然地想到了这一处所在。  寺院里飘散着香火味,那是一种迷人的香味。僧人们在做法事,一种天籁般的音乐,飘进她的耳际。对音乐有着特殊敏感的王菲,立即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动。世界因而出现鸟语花香,人生从此阳光明媚。黑暗永久地远离了她,她的心,因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永恒牧场。  从这一天开始,王菲开始虔诚向教,以自己年轻的灵魂,皈依密宗。  大多数人信佛,其实就是为了建立一所精神家园,王菲亦是如此。这所精神家园,是一个人灵魂的最后归所,是一处可以寄托一切的广袤空间。曾经走过那么多落寞孤独的日子,就是因为精神没有这样一个归所没有这样一个家园。自从找到这个灵魂的家园,无论何时何地,王菲不再孤单。从那时至今,无论走到哪里,王菲的生命中多了一件事,便是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去看一看。走进那个空间,摒弃一切杂念,听一听来自天籁的声音,给自己的灵魂一次纯净透彻的洗涤。  信佛以后,最大的改变,是整个人宁静起来,不再像以前那么浮躁,慈善成为她终生的追求。  日后,王菲出了大名,可在一些公开热闹的场所,很难见到她的身影,因为她怕热闹。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慈善活动场所。但是媒体在宣传慈善活动的时候,她永远都不可能是先锋人物,只是在一长串名单中,带上她的名字。这大概是性格使然。她喜欢独处而不喜欢热闹,无论周围有多少人,她肯定不是锋头最劲的那一个,而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的那一个。尤其是信佛之后,更静了,在外人看来,也更孤傲了。只有她自己清楚,她的心始终都是火热的。  2000年11月的一天,刚刚由外地返港的王菲,下飞机后并不急于回家,而是驱车直奔香港红十字会医院。据后来记者从各方打探到的消息,王菲这次去医院并非她或者她的亲戚朋友中有人生病,而是去验骨髓的。原来,有一个名叫茵茵的六岁女孩患上罕见型血癌,急需寻找适合的血型做骨髓移植。王菲很希望能够帮助这个女孩,因此前往医院做检查,看自己是否适合捐出骨髓。当天,王菲还亲笔写下一纸公开信,呼吁各界伸出援手,令小茵茵重获生的希望。  冷只是一种表象,她那颗火热的心,只有佛才能感受。

  第四章 第一次遭遇媒体狙击告别美国的月亮

  正是那年大年初一,戴思聪接到王菲打来的越洋电话,学生给老师拜年的。  戴思聪自然会问起王菲在美国的情况,王菲作了一番介绍。戴思聪觉得,与他所想象或者所期望的,存在很大的差距。他问王菲,你自己感觉怎么样?王菲说,她感觉很茫然。虽然美国的生活不错,又没有香港那样的纷争,日子过得倒也充实,就是心里没有底,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自己在美国虽然学了舞和演唱,可那些都是短期班,没有系统地学习,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怎么走。戴思聪不假思索地说,既然这样,你不如回来。  王菲仍然十分茫然,说,回去又怎么办?公司关系那个样子,她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  戴思聪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1992年春节,大年初一,她打电话给我拜年,并且问我。她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我告诉她要马上回来。在香港只要半年,人们就会忘掉你是谁,以前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了。我还给她分析了当时的情形,我的另外一个学生梅艳芳宣布不再领奖,歌坛女歌手正缺乏新生力量。王菲外表不错,唱功也好,怎么可能不红呢?就这样,王菲在大年初三回到了香港。”  告别美国的月亮,香港的太阳开始明媚起来。

  第五章 容易受伤的女人容易受伤的女人成了红女人

  回到香港,下飞机第一件事,便是赶去拜访师父和师母,聆听师父的教诲。  对于王菲坚毅决断的性格,戴思聪十分欣赏,同时,他发现,她离港驻美的时间虽然很短,思想却成熟了许多,对世事人生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师尊长辈面前,变得前所未有的乖顺。师徒俩坐在一起聊起来,谈香港歌坛的现状,谈未来的发展方向。王菲也谈起她对美国流行歌坛的了解,谈被认为另类的摇滚在北京的悄然兴起。  戴思聪说,纵观香港歌坛,目前主要还是男歌手的天下。谭咏麟、张国荣是宝刀不老,陈百强、张学友异军突起,刘德华、黎明虽然功底不怎么样,但他们非常投入,兼且人气极佳,因此后劲十足。与男歌手相比,女歌手的情况则相对要弱得多,迄今为止,香港女歌手,仍然无人能够和梅艳芳叫板。梅艳芳正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只要她还在舞台上,每年的各类大奖,非她莫属。一些与之竞争的公司,已经开始有了微词,甚至买通媒体,指责梅艳芳压制了新人。就梅艳芳自己方面来说,所有的大奖她都已经拿过,再拿也没有太大意义,自己的存在确实给一些新人造成了压力和障碍。鉴于形势,她只好宣布从此不再领奖,将机会让给新人。实际上,真正有实力与之相拼的新人,在戴思聪看来,是根本没有。目前,香港歌坛,正处于梅艳芳退出后的真空状态,也正是王菲冲出的绝佳机会。他告诉王菲,他已经设法和陈家瑛取得了联系,陈家瑛回话说,她注意过王靖雯,只是了解还不全面,希望能够多听一些她的歌。戴思聪已经将王菲的一些歌带资料转交给了陈家瑛,估计这几天就会有回音。  陈家瑛是香港歌坛的著名经纪人,当时,她的旗下,有多名实力不俗的签约歌手,尤其是陈百强,能够以一曲《一生何求》唱红两岸三地,陈家瑛功不可没。听说陈家瑛有兴趣担任自己的经纪人,王菲兴奋得差点跳起来。  她当然清楚,一个歌手是否成名,他背后的人同样十分重要。尤其是经纪人,代表歌手参与整个包装过程,并且通过自己的关系和能力,负责联系词曲创作、形象包装、宣传策划等一切活动。一般著名的经纪人,对歌手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没有相当把握,他们不轻易和普通歌手签约。  实际上,比王菲更兴奋的是陈家瑛。陈家瑛第一次成了大嘴巴,逢人便说,自己刚签了个歌手,叫王靖雯,嗓子好得不得了,将来一定会大红大紫。她甚至说,这是她从事这个行业以来,遇到的最好的一个歌手。以前和别的歌手签约,她总得在声乐训练方面操不少心。现在这个王靖雯,基本功非常好,悟性也好。林燕妮在《冷面丽人——王菲》一文中,就曾谈到陈家瑛当时的心情:记得在1992年,陈家瑛跟我说:“我找到了个嗓子好得不得了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就是王菲,阿菲不负家瑛所望,轻易攀到天后歌星的位置。  陈家瑛当了王菲的经纪人,立即就着手筹备推出她的第四个专辑。可没料到,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出了一件大事,她旗下的金牌歌手陈百强出事了,因病送到医院后,一直昏迷不醒。陈家瑛大受打击,不得不将一些工作尽可能向后推,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处理陈百强的医疗事宜。  因此事冲击,王菲出新专辑的事,不得不延迟。唱片公司只好出了两张王靖雯的精选辑《Shirley Once More》和《More Shirley》,虽然不是原唱的个人专辑,可这把声音,立即受到了歌迷的喜爱,两张唱片销量不俗,尤其是《Shirley Once More》,冲破白金数字,为唱片公司赚了一大笔钱。唱片公司在第一个精选辑卖出好价钱以后,准备接二连三推出。陈家瑛自然不干,坚持如果再出,就一定要出原创歌曲。  在这一年的下半年,王菲的第四个专辑《Coming Home》在唱片公司和陈家瑛的精心安排下面市。在演唱风格上,王菲借鉴美式P&B和骚灵乐风,令香港歌迷耳目一新。唱片推出一周,各大经销商纷纷表示已经售罄,要求唱片公司立即追加。  这张专辑中,《浪漫风暴》、《Miss You Night & Day》、《容易受伤的女人》、《不相识的约会》、《把钥匙投进信箱》、《这些那些》、《开心眼泪》、《重燃》、《兜兜转》、《Kisses in the Wind》等歌,几乎每一首都受到歌迷的热捧。其中最经典的是《浪漫风暴》这首歌,在当时就已经对王菲前期的演唱风格进行了定位。王菲式的独有拖音风格,在此定型,并且成为她的招牌。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她基本就是沿着这条路线在走。而最受歌迷追捧的,却是《容易受伤的女人》。正是这首《容易受伤的女人》,为王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那年的年底,整个香港的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歌迷们哼唱:情难自禁,我却其实属于极度容易受伤的女人/不要不要不要骤来骤去/请珍惜我的心/如明白我继续情愿热恋,这个容易受伤的女人/不要等,这一刻请热吻/终此一生也火般的热吻。  这首歌,获得当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劲歌金曲十大金曲奖,其后又获得劲歌金曲金奖、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香港商业台叱咤乐坛流行榜至尊歌曲大奖及全国专业推荐银奖。  这张唱片,更是获得了香港歌手最高荣誉:白金唱片奖。  一夜之间,王靖雯站到了香港乐坛的最顶峰。  面对忽如其来的荣誉,王菲说:“一张《Coming Home》的唱片,将我的情况改变。特别是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让我被更多的人认识,在外间的观念是‘我红了’。身为局中人的我,却有另一种感觉: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无可讳言,这首歌带给我许多荣誉,但是我对这没有共鸣。而许多人开始喜欢我,这种感觉也不是骤然而至,而是慢慢的来,在忙忙碌碌中,渗进我的生活。”

  第五章 容易受伤的女人迷失在摇滚中爱情开始疯长

  王菲成名了,可王菲并不真正快乐,根本原因在于她不能像在美国那样自由。她的一切被人安排,包括穿什么衣服、蓄什么发型,时间自然不用说,行程都是由经纪人一手掌握,甚至是什么说话,也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并非她不喜欢自己的新经纪人陈家瑛,恰恰相反,她和陈家瑛一见如故,感情突飞猛进。但心中的不快乐,与此无关。让她心烦的是工作打乱了她的生活,她仿佛生活在工作中而不是工作在生活中。她厌恶做作,憎恨伪装,她希望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于人前,哪怕真实面目是丑的。  于是只要有机会,她就飞回北京。她渐渐有了一种感觉,香港是办公室,是与工作相关的,是疲劳和伪饰。北京是家,是一个可以释放心情的所在,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所在。家是一个极其奇妙的地方,你在外面累了,可以回到家休息。你在外面伤了,可以回到家疗伤。甚至你在外面厌倦了人模狗样衣冠楚楚的日子,你可以回到家一丝不挂。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这里,王菲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话,不用担心自己得罪人。她可以随心所欲地装扮自己,既可以让自己成为村姑懒妇,也可以让自己成为公主格格。  尤其是走进北京摇滚圈子后,让王菲有了一种新的生命体验。  她认识很多摇滚乐队,参加他们办的Party,玩摇滚乐,激起青春之火,敢于挑战现实,敢于在幽黑迷乱年代里张扬一颗颗赤诚之心。她说,那些人生活在压抑氛围之中,精神苦闷迷茫,体内充满了不满情绪和反叛精神。他们借着摇滚的狂放不羁向世人宣布:一切是真性情。他们不为赚钱,与商业演出没有丝毫关系,在一个越来越经济越来越商业的社会中,固执而又坚强地守卫着最后一块领地不被污染。在这个圈子里,王菲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找,灵魂深处发出的共鸣音异常强烈。她甚至觉得,自己是误入歧途,应该站在摇滚圈子才对。她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是这个圈子中的一员,因为他们的狂放不羁,他们的傲世独立,他们的释放自我,是王菲早就寻找的自认识他们才终于醒悟的感觉。  几年后,北京摇滚乐队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演出,乐队成员王菲的好朋友之一何勇面对香港娱乐圈说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话。他以一览众山小的语气说:“香港四大天王里,除了张学友之外,其他的都是小丑。”这话在香港娱乐圈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顿时引起香港社会一片大哗。四大天王自然不会说什么,可被棍子打倒的一船人坐不住了,纷纷指责何勇无知狂妄。  一片喊打声中,王菲冷不丁一语道破玄机。她说,有什么好气的?人家说了真话。不单是天王,所有这个圈子的歌手,做三流的想去二流,二流的想去做天王,为了想得到想要的,都要牺牲,都成了小丑。但小丑不代表什么,小丑也有生存价值,不然不会存在那么久。还有王菲没有说出来的话:在这个圈子中,一切都是被包装的,谁都不清楚哪是真哪是假,就像一个去做了整容手术之后的女人,所有被改变的一切,成了她自己,你已经很难分清假和真之间的界线。在这个圈子,结了婚要把老婆孩子藏着掖着,发了疯一般找情人却又挂羊头卖狗肉。  与此相反,真实地活着,正是摇滚歌手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王菲爱上了这个圈子,在这里她看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真,这正是自己所期望所追求所需要的。这是她内心深处的乌托邦,是她梦中的伊甸园。在这个伊甸园里,爱情之花,悄然开放。  留连于北京摇滚圈的那些日子,她和这个圈子里许多人成了好朋友,前面提到的何勇,以及常宽、峦树、窦唯,还有这个圈子周围的一些追随者,其中也包括一个唱通俗歌曲的名叫姜昕的女孩。这确实是一个另类的群体,他们是一帮快乐的穷光蛋,仅有的一点点钱,全都投进了他们酷爱的摇滚之中,口袋里的钱,往往连吃一顿饱饭都不够。长发披肩是他们的招牌,破了大洞的牛仔裤是他们的形象。后期摇滚乐者将此当成标新立异的追求,但在摇滚乐发展的前期,这些很难说不是他们的窘境所致。没有钱理发,于是让长发飘起来,没有钱买衣服,于是弄来那种经磨耐磨的牛仔裤,一直穿到浑身破洞为止。全世界的摇滚乐发展,走的是同一条路,后来倒自成一体、自树一格。  同是唱歌,王菲的一切都被别人安排,而摇滚人却自行其事。可以想见,这个圈子对于她的吸引,是何等强烈。  在香港,王菲毕竟是星了,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于是,媒体开始对她格外关注。狗仔队发现王菲常常往返于北京香港之间,便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秘密跟踪的结果,他们发现王菲和摇滚歌星常宽走得非常之近。于是,一则报道在香港抛出,称王菲经常回北京是因为秘密拍拖,男友便是摇滚歌星常宽。  香港传媒搞对了方向却搞错了对象。  那时,王菲确实和一名摇滚歌手拍拖,但不是常宽,而是黑豹乐队的主音歌手峦树。

  第五章 容易受伤的女人黑豹乐队里的窦唯

  有关王菲和常宽的绯闻尚未落幕,香港传媒又开始盛炒她和黎明拍拖的绯闻。这段绯闻的缘起,完全因为他们在电视连续剧《原振侠》里有激情表演。  卫斯理科幻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原振侠》,并非王菲的表演处女作。早在王菲1991年去美国之前,就曾拍下平生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名叫《莫欺少年穷》,典型的香港早期电影模式,很俗气却又极能迎合当时香港人心理的一个故事。影片的男主角是黄家驹、黄贯中、阿强和叶世荣,王菲在片中扮演叶世荣的女友,片中,Beyond四友是富有正义感,为共同的音乐梦想而奋斗的好兄弟。可在生活里,他们挫折不断,困顿潦倒,却又不屈不挠。作为叶世荣的女友,王菲在片中戏份很轻,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配角。但当时已经是影坛大哥的黄家驹,对王菲大加青睐,多次公开表示:“王靖雯日后一定会红。”  《原振侠》是王菲的第一部电视剧,无论是在片场还是在生活中,王菲和片中担任男主角的黎明都非常亲近,而黎明又是一个绯闻大王自然会引出绯闻。其实,这完全是误传。因为同是戴思聪的门生,又同样来自北京,两人在戴家相识后,立即成为好朋友,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何况,王菲当时到香港不久,交际圈子非常之窄,没有几个知心朋友,遇到一个会说普通话的,私下有些交往,是很正常的。兼且,两人对北京都怀有一腔热情,王菲要回北京约会自己的男友峦树,黎明要去北京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两人结伴而行,也在情理之中。  香港传媒极其偶然地发现两人一同出现在香港机场,而且坐的是同一班机,目的地又都是北京,因此大哗,认定他们在拍拖。并且断言,黎明是一个大花哥,闹绯闻比吃生菜还频繁,他们的这段恋情,根本不可能有结果。  看到这些报道,王菲只是淡然一笑。她是一个极其有主见的女孩,她心里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男人,需要什么样的感情。第一,她不喜欢话多的男人;第二,她不喜欢高调的男人;第三,她又不喜欢沉默寡言的男人。仅从这三点来看,黎明都不在她的选择之列。何况,她喜欢的男人,是那种极成熟,极有主见,极有个性的。他不一定要高大英俊风流潇洒,但他一定要卓然独立。这样的人,在香港歌坛难以见到,但在北京摇滚圈中却有大把。  窦唯就是其中一个。  王菲认识窦唯的时候,窦唯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带着“玩摇滚的”四个字的符号。  就像长期生活在鸭群中的丑小鸭突然发现天鹅才是自己的同类,王菲走进北京的摇滚圈子之后,顿时有一种如梦方醒的感觉。走进这个圈子,她第一次发现自己如此接近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她开始痴迷,开始沉醉,开始留连忘返,甚至想脱离香港的那个圈子,投身于北京的这个圈子中,投身于这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属于自己的梦想的圈子,做一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天鹅。  那时候的窦唯,在这个圈子里初露锋芒,成为很多痴迷于摇滚的少女们追捧的对象。  王菲仅仅因为常宽、峦树和窦唯是音乐之友而与之相识,她并不十分清楚,窦唯因为早年父母离婚,和母亲以及妹妹住在北京一处老四合院里,不清楚这个三口之家,正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更不清楚因为父母婚姻的不幸给窦唯的人生,罩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自然,如此年轻的她,也不可能知道,个性极度张扬的另一面,便是极度的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  人生的许多事,正如一首歌中所唱,需要30岁以后才明白,或者需要受伤之后才明白。但明白之后,一切已经晚了,人生没有回头路,时光流逝,永不再回。

  第六章 执迷不悔的爱情物语爱情是一场不平衡的战争

  有关王菲和窦唯的开始,还得从窦唯的前女友姜昕说起。  姜昕还是一名女大学生的时候,极其偶然地踏进了摇滚圈子,并且认识了窦唯。据姜昕说,第一次见面,窦唯便对她展开攻势,但那时她只钟情于高大英俊的男孩,窦唯离这个目标有些远,她因此没怎么放在心上。也是在那一晚,窦唯给了她一个预警,叫她离他的那些朋友远一点,因为这些人会“吃”了她。她没有听取窦唯的忠告,不仅和那些人走得很近,甚至因此退学。一年以后,她和窦唯第二次相遇,他将她带到了朋友租下的房子里,两人从此开始恋爱,并在不久后搬到了窦家过起同居生活。  他们分手多年以后,姜昕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长发飞扬的日子》,讲述了她和窦唯的这段恋情,其中自然少不了王菲。后来,姜昕在接受媒本采访时称,小说中的D便是窦唯,而王菲则以“她”代称。    其实他们早就认识,只是那时候,大家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有情感,互不相干罢了。关于她,我只知道她早已离开北京,偶尔会飞回来看她的男友,在一些Party上也见过她几面,仅此而已。  H乐队去了一次她在的地方演出,回来后听说她和她的男友分手了。但这当然和我没有什么关系。  然后,有一天下午,我一个人在家,邮差送来一张包裹提取单,发件人处写的竟是她。这让我觉得多少有点儿意外,因为在这之前她和D好像从来都没有过什么联系。那一段儿我和D一直很好,所以我也就没太多想。只是有点儿奇怪,她会有什么东西要寄给他呢?等D回来后,我把单子交给他,他去邮局取回了东西,是一箱CD唱片和一顶很漂亮的线帽,除此之外,还有一封信。D把信拆开来看了,然后很大方的顺手塞给了我:“没吃醋吧?”他笑着探过头来观察了一下我的表情,发现我多少有点儿不太自然(是想表现得若无其事来着,可那么一大箱原装CD,又从那么远的地方寄来,大概要花不少钱吧。普通朋友会那么大方?我怎么能完全做到视若无睹呢?)“别小心眼儿,噢?”D把那顶线帽给我戴上:“这个给你还不行吗?去照照,好看死了。”他吻了一下我的脸颊,又做了个他拿手的鬼脸儿,就兴致勃勃的跑去拆那些CD了……  我看了那封信,虽然他让我无话可说,可好奇心还是让我不能不看:那是两张淡蓝色的信笺(要是我,大概也会选择这样的颜色吧),字迹干净整洁,无非是写了一些最近心情不好的话……只是在最后,她说:你以后可不可以别再叫我小X?    这段情,一开始就注定会充满风雨。然而,身陷情网的王菲,哪里知道这些?  按照姜昕的说法,她和窦唯同居几年这件事,在圈内并不是什么秘密,王菲应该是清楚的。因此,后来有一段时间,传媒指斥王菲是第三者。  站在姜昕的角度,王菲是后来者,传媒指责她是第三者,似乎也不为错。但在姜昕和窦唯同居到王菲出现这三年间,姜昕和窦唯也是几度分合,王菲是否在这期间走进窦唯的生活,亦是难说的一件事。  姜昕在她的自传体小说中谈到她和王菲之间的一次正面冲突。  那是春天的一个晚上,窦唯离开黑豹之后自建的乐队经过一个冬天的秘密训练,终于准备登台亮相了。出发之前,姜昕亲自为乐队的每一个成员化妆。分别时,窦唯反复叮嘱:“你一定要去看这场演出,顺便帮我盯着点,听听大家的反映,看还存在什么问题。”当天晚上,姜昕也有演出,不可能在开演前赶到。窦唯说,他会和主办单位交涉,尽量把他们的出场时间往后推。  当天晚上,姜昕参加完自己的演出赶过去时,那个演出才进行一半,但窦唯他们的演出已经结束,乐队的其他人都在,窦唯却不知去向。乐队的队友告诉姜昕,窦唯出去“飞”点儿(吸大麻),一会儿就回来。姜昕不相信,在那里一边看演出一边苦等,直到最后一个乐队表演,仍然没有见到窦唯,再找他的那些队友,也早已不知去向。姜昕的朋友出面打听,得知王菲当天下午飞回了北京,并且来到了演出现场,窦唯是和王菲一起走的。  然后,姜昕忽然想起,王菲每次回来,总是住在某一间酒店,她因此打电话去酒店查问,果然找到了王菲的房间号码。她拦了一辆出租直奔酒店,然后不顾保安的查问,直奔王菲的房间。在那个房间的卫生间里,姜昕见到了窦唯,他刚洗过澡,头发是湿的。此事惊动了酒店保安部,三个人被以某种理由带到了保安部办公室。王菲是“外宾”,很快便被允许返回房间。窦唯和姜昕则被留到第二天早晨。出门后,两人先还默默走了一段,后来,窦唯越走越快,拉开了同她的距离之后,开始向前跑,然后就从她的眼前消失了。  据香港媒体报道,那段时间,王菲只要有机会,就往北京跑。后来,人们才知道,她是回北京打这场战争,并且早已经摆出一副不获全胜,誓不收兵的架式。王菲后来也用一首歌《将爱》中唱出了自己当时的感受:“风风火火,轰轰烈烈,我们的爱情像一场战争,我们没有流血,却都已经牺牲,掩埋殉难的心跳,葬送一世的英明”。  这首歌绝了,几乎成了所有王菲式爱情的写照。

  第六章 执迷不悔的爱情物语胡同口涮马桶的天王巨星

  1992年,王菲红了,红了之后的王菲,自然是媒体关注的对象。许多记者一涌而上,争相采访她,并且无一例外地问起她对爱情的看法以及未来男朋友的标准。  记者问她,希望将来得到什么样的爱情。她坦然回答说,这个很难说清楚,主要看是否有感觉,没准在电梯里遇到个水管工就爱上了。记者又问她,可以描述一下你未来男友的外貌吗?她带点神秘而幸福的语气说:“也没什么特别的条件。不过,一定要懂国语。还有,我喜欢眼细细,单眼皮的人,就是那种非常普通的北方人。”其实,王菲的这句话,已经泄露了天机。窦唯就是这样一个男人,不帅,却非常有个性,才华横溢而又独断独行。  到了1993年,王菲第一次亲口承认了她和窦唯的亲密关系。她说:“我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确很要好。”又说,香港媒体将她在黑豹的恋人认定是常宽,那是个“美丽的误会”,她说,“那个人从来就不是常宽,他……他可以说是被拖下水的。”从来就不是常宽这种说法颇有意味,暗示在黑豹,曾先后有过至少两个人,所以才有此一说。日后,人们对这段恋情了解更多一些,兼且窦唯曾有过“阴谋”的说词,外间因此认为,王菲这次承认恋情,也是“阴谋”的一部分。笔者更愿意相信,这只是王菲打这场战争的一个步骤,一次战略,一种有效利用自己所能控制的媒体资源的宣传攻势。如果一定要和“谋”拉上关系,这是阳谋而不是阴谋。  据姜昕所称,她最终决定退出这场战争,缘于1994年9月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此前的那次酒店事件,窦唯虽然没有向她作任何解释,可冷战一段时间,加上王菲回到了香港,他们又和好如初了。到了这个9月,两人分别有了走穴的机会,姜昕去福建石狮而窦唯去深圳。那时,手机对于普通消费阶层绝对是奢侈品,他们只能约定,在酒店住下来后,彼此打电话给窦唯的妹妹。可姜昕一天无数个电话打回去,窦颖答复说,哥哥一直没有来电话。姜昕意识到,深圳和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窦唯的神秘消失,肯定和王菲有关。  他终于返回了北京,没料到第二天,她也来了,来到了他在北京某个四合院的那个简陋的家。此时,姜昕才意识到,她原来是和他一同返回北京的,他们一直在一起。  姜昕写道:  那是一个闷热的午后,那突如其来的情形似乎加重了空气里的湿度……那是很奇怪的一天:三个人居然坐在一张桌上吃饭,然后,在一个屋檐下相安无事的处到深夜。当然,我们之间很少对话,可是我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不可能平静……他曾像是对两个女孩儿又像是自言自语的说过那样混乱的一些话。那番话很长,具体措辞我已记不太清,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这是我一直想说的话,我知道也许我这么想太自私了,可是今天,我还是想把我心里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不管你们会怎么想。我知道你们爱我,我也爱你们。可是,说实话我不觉得这有矛盾。你们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的我都可以给你们,所以,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要让自己痛苦。这些话我一直不敢说,一直放在心里,因为我也在自问:这样想是正常的吗?是正确的吗?我也不是没有推翻过自己,并且强迫自己做出选择。可是那之后我又总会良心不安……我真的觉得,如果是因为爱的缘故,那么做任何一种选择都是错误的……那番话后他分别去拉我和她的手,当时我背靠墙坐在床上,她坐在沙发上,而他就坐在那之间的椅子上。我们都没有拒绝,很奇怪,像是被定住了。他又继续说了些什么,我和她始终都没有插话。后来,他也就不再说了。三个人就那样陷在沉默里。我和她只有过一次对话,那是他去厕所的时候,那天我们都喝了太多的水,尽管很少说话,大概是因为闷吧。而我,他和她,也一直都无比周到的在给对方的杯子里加水。她问我:“你觉得他爱你吗?”我说:“如果不爱,为什么在一起?”她说:“可是他也是这么跟我说的。”  ……  后来,夜渐渐深了,她说她累了,要去酒店了。他说他得去送她。我没有阻拦,因为我也累了。那天晚上他还是没回来,可我还是等了。第二天,他打电话回来,说:“对不起……”我说:“我只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爱她吗?”他在电话那边沉默了半饷,然后说:“爱!”我说:“那你还是做一个选择吧。你的理想太高了。”他说:“她也是这么说的。”他又沉默了半饷,然后说:“那……我想,她吧。对不起……”我挂断了电话。  姜昕不情不愿却又无可奈何地退出了,这场战争,王菲终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只要有机会,王菲就飞回北京,走进北京那个小胡同,走进那个小四合院,在那间姜昕住了四年的房子,和窦唯过起了秘密同居的生活。此时,王菲不再是那个正冉冉升起的天王巨星,而是和平凡的老公相濡以沫的快乐小女人。如果日子一直这样走下去,这便是一个最经典的现代童话了。  这就是王菲,为了爱情,她可以不顾一切,可以舍弃一切。  1995年初夏的一天清晨,香港记者摸到了小胡同深处的那个四合院,悄悄地等候一旁准备拍照。此时,其中的一扇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穿着普通睡衣的年轻女人,头发蓬松,睡眼朦胧。初看上去,这女人和北京的任意一个胡同小巷里的其他女人没什么不同,仔细观察,才发现,她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王菲。王菲的手里,竟然端着一只装夜尿的痰盂,她趿着拖鞋,向那间又脏又臭的公共厕所走去。记者迅速按下了手中的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很快出现在香港的媒体上,整个香港社会,为之大哗。许多人不解,王菲这是为了什么?一个身家数千万的天王巨星,竟然愿过这样的生活?  我们没法知道王菲本人看到这幅照片时的表情,更无法洞悉她的思想。可是,我们能够从她唱的《我愿意》中感受她的心情。  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忘记我姓名/就算多一秒,停留在你怀里,失去世界也不可惜/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只要你真心,拿爱与我回应/什么都愿意,我什么都愿意/什么都愿意,什么都愿意,为你。

  第六章 执迷不悔的爱情物语男人是一本书,女人永远都读不懂

  有人说,窦唯用音乐征服了王菲的心,这话有相当的可信度。这一年王菲推出的新碟《执迷不悔》,被认为是王窦音乐合作的开始,也是王窦爱情的写照:这一次我执着面对,任性地沉醉/我并不在乎,这是错还是对/就算是深陷,我不顾一切/就算是执迷,我也执迷不悔/别说我应该放弃,应该睁开眼/我用我的心,去看去感觉/你并不是我,又怎么了解/就算是执迷,就让我执迷不悔/我不是你们想的如此完美/我承认有时也会辩不清真伪/并非我不愿意走出迷堆/只是这一次,这次是自己而不是谁/要我用谁的心去体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周围/就算痛苦,就算是泪/也是属于我的伤悲/我还能用谁的心去体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周围/就算是疲倦,就算是累/也只能执迷而不悔。  1994年,王菲终于下定决心抛弃别人强加给她的王靖雯这个名字,恢复自己的王菲真名,改名之后的王菲举办了首次个人演唱会,以连演18场创下乐坛新人演唱会的最高纪录。  而到了1995年,被王菲倒掉的夜香,气味尚在空气中回旋,窦唯再一次和姜昕走到了一起。传媒一致认为,1995年,窦唯和姜昕在唐朝乐队吉他手张炬的葬礼上再次碰面,旧情复燃。  按照姜昕的说法,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了断。姜昕跑到长春唱歌,是为了躲开一段日子。但自己的衣服等日用品,还在窦唯那里。王菲在那间四合院里倒马桶的时候,只要打开衣柜,不留神还能看到姜昕的衣服。冬天到来的时候,姜昕不得不派人回北京取衣服,那人找到了窦唯。窦唯替她收拾好衣服的同时,还写了一封信。这是窦唯的专用信封,正面两人的名字中间,有窦唯写上的两行英文。上面一行写着:Let’s be Love!后面是一壶清茶,还冒着热气。下边印着To Be In Love With Each Other。信封的背面是放大的石膏头像,右下角印着四行小字:多而乱的皱纹是岁月层层叠叠的刻度/大小深浅的斑点是过去的记忆/这就是平衡平淡的现实生活/创造出丰富的艺术生命。  信写得很温情缠绵,如同他们从来不曾闹过矛盾一般。题头是“亲爱的昕”,落款是Miss,Kiss—Love。  从长春回到北京后,姜昕过起了租居日子,一直不曾主动和窦唯联系。窦唯事多,自然也没有和她联络。直到1994年的严冬,姜昕跑场子的时候,极其偶然地和他相遇,两人坐在包厢里,不咸不淡地说了几句话。然后在演出结束的时候,窦唯主动邀请她去宵夜,姜昕便如被催眠一般跟着他走了。于是,他们恢复了联系,他给她留下一个话头,说是要去看她的新居。春节过后,窦唯准备将约定变成现实,于是给她打电话。他们约定在街心花园见了面,然后一起去喝咖啡,再然后顺便吃了晚饭。接下来便是参观她的新居,非常自然的,直到第二天早晨,他才离开。  王菲不得不将这场爱情保卫战继续打下去。这一年,她疲于奔命,穿梭于京港两地。甚至推掉了所有能推的工作,只有确实推不掉的,才勉强应付一下便飞回北京。王菲的经纪人解释说,因为她身体有恙,不得不回北京休养。记者们看到的,是王菲一步不离地跟在窦唯身边。窦唯忙他的工作,王菲则像个初恋的少女,捧着一本小说坐在角落里幸福而又满足地读个不亦乐乎。  这个圈子永远都没有铁板订钉的了,有人向传媒报料,称窦唯和王菲发生情变,记者们立即围住了姜昕。姜昕高调出场,对记者说:“我真的不能接受,王菲回北京,他就找王菲。王菲到香港去了,他就来找我。这样的关系已经维持了一段日子。”  这段话让所有的菲迷们迷惑了,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个现代版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竟然演变成这样。  对于姜昕的说词,窦唯不肯回应,只是继续拉着王菲的手,在公开场所露面。记者问他,你爱的人是谁?他说,他爱的只有王菲。记者又问他,你花不花心?他坦率地承认,过去是的,现在不会了。王菲则以一句话应对“情变之说”:一切都没有改变。  真的没有改变?有人说,爱情令人盲目。此时的王菲,显然是盲了。她没有看到海誓山盟背后那永远都无法读明白的男人心事。  王菲不止一次公开承认,她是个糊涂的女人。世上事往往如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谁都能一眼看明白的事,当事人就是犯迷糊。糊涂女人如果一直糊涂,难说不是一种幸福,最怕的是有朝一日,不得不从梦游状态中醒来。  糊涂的日子过了一年多,一个孩子不期而至。当王菲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某种变化时,正是她和英国骚灵组合推出自己的另类歌碟《浮躁》筹备工作最紧张的时候。这个专辑,受窦唯的影响太大,里面到处都是窦唯的影子。她希望将此当成送给窦唯的最好礼物,当成他们爱情的永恒见证。那段时间,她常常往返于英国、香港和北京之间,并趁此间隙,和医院约定了做人流手术的时间。可是,一个意外变故,她不得不通知医院,约定的手术不能如期进行。没想到,她第二次再去医院时,医生却告诉她,胎儿已届三个月,已经成形,如果做手术,怕她身体支持不了,会有生命危险。  窦唯于是对王菲说:“我们结婚吧!”  这典型的“奉子成婚”。从后来的一些事件可以看出,窦唯在说出求婚的话时,充满了无奈。结婚这样的大事,自然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和祝福。王菲的工作人员忙了好几天,一切都替窦唯安排好了,让他风风光光地宴请未来的岳母大人。可是,就在一干人坐在包房等待夏桂影到来之时,窦唯突然语出惊人。他说:“其实,我不是个好男人,你要想清楚嫁不嫁我。”  这是明显在打退堂鼓。陈家瑛一听这话,立即就火了,忍不住拍案而起,质问窦唯:“事到如今才说好男人不好男人,你想怎么样?你到底是娶她还是不娶她?”陈家瑛将王菲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可这个女儿太要强太固执,她会执迷于窦唯,陈家瑛一点办法都没有。心里憋了好长时间的气,此时一古脑地发泄出来。为王菲不值的不仅仅是陈家瑛,还有那英等一干王菲的好友,还有王菲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一时间,所有的不满全都找到了发泄的突破口,他们对窦唯群起而攻之。  最初,王菲还想维护窦唯的面子,一直在劝自己这边的人算了。可火山一旦爆发,想立即收是收不住的。那些王菲挚友越说气越大,将窦唯的不是,条缕清晰地摆出来。此时,王菲也大吃一惊,这些自己觉得很浪漫的事,在别人看来,竟然是如此不堪?她再也忍不住,开始落泪。  也许,她这时不应该落泪,而应该唱歌:  我以为,永远可以这样相对/好几回,这样地想起舍不得睡/如果你能给我一个真诚的绝对/无所谓,我什么都无所谓/前面的路,也许真的并不太清楚/放心地走了以后/也许会觉得辛苦/也许会想停也停不住/天越黑,心越黑,我看见你的脸/听着你说不出口的誓言/那一刻,我发现,我有天/经过你的身边/找不到你的视线/把我的心,交给你来安慰/能不能,从此就不再收回/别以为,执着的心就不会被碰碎/别以为,我真的无所谓。

  第六章 执迷不悔的爱情物语谁让你就是我的宝贝

  1996年7月,王菲窦唯奉子成婚。表面上看来,王菲成了爱情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者。可她怎么都没有想到,胜利的背后暗潮汹涌、云谲波诡。毕竟,她打退了一个公开的敌人,却不知道还有一个隐藏的敌人就在自己身边。  作为新婚最好的礼物,王菲在前一个月推出了国语大碟《浮躁》,作品包括《无常》、《浮躁》、《想象》、《分裂》、《不安》、《哪儿》、《堕落》、《扫兴》、《末日》、《野山坡》,关于这个碟,可以说毁誉参半,许多评论家,对于王菲在碟中所表现的完全不注重个人感觉而忽视歌迷的倾向,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尤其是其中有些歌,甚至没有歌词,只是在玩味一种声音,让听者莫名其妙。这样一部作品,自然不太可能受到追捧,市场反应平平。王菲本人也表示,在这个碟中,她不追求市场,完全只是追求一种自我,以个性演绎她对音乐的领悟和诠释。后来在提到自己的作品时,她一再强调,这是她最喜欢的作品,并且只有这个碟,才是她真正想做的音乐。  这个碟在华语歌坛虽然没有引起强烈效应,但在海外却声名日隆。正因为这个碟,她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成为继巩俐之后第二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艺人。  对于王菲来说,她在这一年最成功的作品,是孕育了一个小生命。  窦唯后来公开向媒体表示,他怀疑自己和王菲的婚姻,根本就是一个阴谋。窦唯本人并没有就阴谋这个词所包含的一切进行解释,可以说是点到而止。正因为如此,这个词引起了至今未能完全确定的猜测。有人说,窦唯是另类的,他和他们那些摇滚迷们迷恋的是长发、大街、破了的牛仔裤以及废墟一般的居住条件,痴迷的是掺了大麻的香烟和能够让人全身血液沸腾的音乐节奏,有关音乐的灵性,是在极其低层的环境中被激发的。可是,王菲给他带来的除了婚姻之外,还有豪华别墅、高级轿车以及其他所有一切高级享受。这些东西就像强腐蚀剂,消磨了他的意志,弱化了他的灵性,差点在音乐上毁了他。这种说法显然有些牵强,因此有人说,窦唯所说的阴谋,指的是窦靖童的不期而至。他在暗示,王菲为了赢得这场有关爱情的战争,达到与他结婚的目的,策划了这个孩子的到来。自然,也有人对此表示不能认同,作为父亲,将自己婚姻的失败归咎于女儿,令人难以置信。  有关阴谋说暂且不论,新生命,如期而来了。  一切都如王菲为女儿的写的歌《童》中所唱:    你来的那天雪花纷飞,我于是掉眼泪  你带着一身明媚,离开我温暖的堡垒  你是我的依赖,你是天的安排  你来填补空白,你说来就来  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我的爱  我怕你不知道我是谁,你让我慢慢体会  你带着一身光辉,照亮我心底的漆黑  给我全世界的玫瑰,还是结冰的眼泪  我其实无路可退,谁让你就是我的宝贝  我不能太宠爱,我怎能不宠爱,我的爱。    孩子到来的这一天,是1997年1月2日。下午三点,王菲被极其秘密地送进了北京协和医院,这也正是27年前她本人出生的那家医院。陪同王菲来到医院的,正是她的丈夫窦唯。此时的王菲大腹便便,协和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及病友,一时间甚至没有认出她,只是觉得这个人好面熟。后来,有人认识窦唯,才相信,那个和他一起来的女人是王菲。  次日凌晨,王菲剖腹产生下一名女婴,体重六磅四盎司,身长47厘米,取名窦靖童。窦,自然就是父亲窦唯。靖则是王菲,众所周知,她初入歌坛时,曾一度叫王靖雯,两年前才改回王菲,而此时王菲的名字远没有王靖雯响亮。童,即孩子。三个字凑在一起,则是父亲母亲孕育而生的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他们为女儿取这个名字是不是希望这个女儿,成为婚姻的调合剂,成为维系婚姻的纽带?  事实上,这个孩子后来并没有成为维系窦王婚姻的纽带,反而成为窦唯指责王菲“阴谋”的佐证。至于王菲方面,孩子成了她的精神支柱,成了她生命的避风港,成了她扬帆远征的动力。  和窦唯离婚的时候,王菲可以不要一切,却不能不要孩子,正是这种母女血肉相连的因果在支持着王菲。  真正做了母亲之后,才能体会到做母亲的难处。尤其是像王菲这样一个成功的名女人,如果还想做一个成功的名母亲,那就实在太难了。她如果长时间陪着女儿,带着女儿玩,接送女儿往返学校。媒体不会说她母女情深,而会说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抛弃了她的歌迷。有一段时间,她忙于工作,也是为了女儿未来不像自己一样拙于表达,尽可能给她创造和人接触的机会,她将童童送到契奶奶陈家瑛家里或者是契妈邱黎宽家里。媒体又有话说了,王菲只顾着自己的事业和名声,只顾着自己赚大钱,根本不顾女儿是否快乐。甚至有媒体说,窦靖童好可怜,小小年纪,经历了父母离婚的打击不说,还得经历孤独落寞的童年。王菲本人童年时便尝尽孤独,她应该知道孤独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则难上加难。  实际上,只有王菲本人以及王菲身边的人才知道,为了这个女儿,王菲愿意付出一切,哪怕是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她从小在父母的高度期望中长大,她知道压力的可怕。所以,她不愿意让女儿受同样的煎熬。在女儿刚出生,她为女儿写歌时,便道出了这种心声:“你不能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我的爱”。  自从有了女儿之后,王菲的改变是极其明显的,以前,她对媒体往往采取不合作态度,甚至是横眉冷对。无论传媒对她说三还是道四,她都可以泰然处之,置之不理。可是,有了童童后,传媒对孩子任何不利的报道,她都会为女儿挺身而出。另一方面,她尽一切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王菲在香港九肚山宝松苑有一套豪宅,那是四五年前,香港房地产最热的时候买的。环境虽然不错,但孩子上学却不是太方便,尤其是离名校很远。为了入住名校校网区,王菲斥资4000万,买下港岛龟背湾的一处豪宅。市道不太景气,买新房价格仍高,旧楼却难以起价。可为了女儿,王菲在所不惜。  王菲信佛信缘,她认定,孩子的降生,有些是来向父母讨债的,有些是来向父母报恩的。她认为自己的女儿窦靖童,就是来向自己报恩的。她说:“她是来报恩的,因为她真的带给我太多开心。印象中,除了坐月子期间比较辛苦,我不记得带她的日子有过什么苦。她很讲道理,虽然也有顽皮的时候,她自尊心也挺强的,但只要你讲一下,她服了,就听你的。她算得上好乖,好乖。”  有一次,童童看《狮子王》入了迷,到了学校,还学着狮子在地上爬,老师批评她,她甚至和老师理论,结果老师不得不“请家长”。见过老师回来,王菲虽然一肚子火,可想到自己不能简单粗暴,便强捺下火气,温言细语地将女儿叫到面前,对她说,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老师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老师不准做的,你就不要做。小丫头人小鬼大,总可以找出一堆理由出来。王菲耐着性子说,我再讲一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批评你,是对的,是为你好。你自己好好想一想,以后改不改正。如果不肯改,老师经常批评你,经常请妈妈去,你在同学中没面子,妈妈在契奶契妈以及阿叔阿婶们面前也没面子。同学们会说你不听老师的话,不是好孩子。如果她们因为你不乖而不和你玩,你怎么办?第二天放学回来,童童非常认真地对她说,妈咪,我今天表现很好,老师表扬我了。  王菲和童童,有时并不完全像母女,而像姐妹。特别有趣的是,王菲还常常吃女儿的醋。作为公众人物,王菲常常身不由己,宣传活动呀,拍戏呀,巡回演唱呀,每年有很多日子无法呆在家里,更不能陪女儿。可无论多忙,她每天都会给女儿至少打一个电话,和女儿聊聊天。小丫头毕竟是个孩子,免不了贪玩,玩得正欢的时候,就对妈妈敷衍,想快点结束通话。王菲就开始吃那些小朋友或者玩具的醋了,在电话中说,童童,你不喜欢妈咪了?你不想妈咪了?你不愿意听到妈咪的声音了?  实际上,王菲心目中的童童,简直就是安琪儿,是世上最乖最懂事的孩子,是妈妈的好女儿,好朋友。王菲也承认,她最担心的一件事,便是单亲家庭可能对女儿产生的不利影响。可这毕竟是没办法的事,她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减少这种影响,让女儿的童年,不在父母离异的阴影中度过。

  第六章 执迷不悔的爱情物语“我也学别人静静地看你俩演戏”(1)

  窦王婚姻结束那一年,王菲推出了她的新专辑《只爱陌生人》,听着她的新歌,菲迷们的心在流泪。无论是记者还是菲迷,都曾无数次提到同一个问题。这个专辑,许多歌都似乎是唱她和窦唯的那段情。这是王菲的另一种表达吗?面对这样的问题,王菲回答说,歌是林夕写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你得去问他。即使如此,人们仍然相信,因为林夕和王菲是极其要好的朋友,他清楚王菲和窦唯的爱情故事,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将这段情当成了蓝本。  在《过眼云烟》之中,王菲唱道:“突然间,我找到一句可以形容自己的遭遇/能够不去伤害彼此,却又足够做为解释/那是在想尽各种方式,明知没有办法的事/还真的如此,我们已不用依赖曾经需要对方的日子/过眼云烟,好像每一朵云都是你的抱歉/别说再见,已经没有权利义务再去见面/过眼云烟,眼泪已不再是伤心的屋檐/别说再见,都是眷恋才让爱情危险。”  而在另一首《冷战》中,王菲唱道:“从不想不忍心看穿你,听说你和我最好朋友在一起/我也学别人静静地看你俩演戏,也不愿分离。”  大多数菲迷认为,这就是窦王婚姻的一种写照。  王菲和高原,并不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因为窦唯的关系,她们相识了。王菲也一直想将她当成最好的朋友之一。可她绝对没有想到,高原最终成了这场三个人的战争中的一匹超级黑马。后来,高原曾经表白,她和窦唯的关系,开始于窦唯和王菲结婚之前,因此,严格说来,她不是第三者。而王菲的《冷战》实际上也承认了她曾经有相当一段时间,准备容忍高原的存在。她甚至公开说:“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如果有婚外情发生,我首先要知道对方在什么情况下犯错。如果是玩玩而已,无意放弃家庭,只是一时行差踏错,我会酌情宽办。如果他是喜欢上第二个人,不会再回头,我会放弃争取,不会勉强。”  事实证明,王菲一直都期望窦唯看在他们的婚姻、家庭以及孩子份上,只是一时贪玩,所以,她在等待,在强忍。这个时间太长了,长得王菲觉得天都已经黑了下来。然而,所有的忍耐,换来的并不是她所期望的结果。王菲身边的人都不能理解她。平常觉得她是一个很有决断力的人,可在这件事情上,她怎么显得如此优柔寡断?  1999年3月初,王菲在日本东京举行演唱会。事有凑巧,恰在同时,窦唯在东京有一个演出活动。于是,窦唯前往王菲演唱会现场便是顺理成章的了。而窦唯的出现,一如既往地引起了传媒的关注。演唱会结束的庆功宴上,王菲和窦唯分席而坐,期间没有任何交谈,王菲显得不是太活泼,气氛一度沉闷。此事立即引起许多记者的侧目,一向神经紧绷的记者,纷纷猜测这是否有某种特别含义。有记者抛出试探性气球,请求王菲和窦唯合照,但遭到王菲的拒绝。记者因此更加认定,他们之间,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事后,窦唯离开。王菲顿时像变了一个人,场上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她不仅和工作人员以及记者们有说有笑,还开玩笑地当众强吻她的经理人之一邱黎瑄。而窦唯离开王菲之后,也有自己的活动,整晚都和一个无人认识的女人形影不离,同进同出,态度亲昵。到了睡觉时间,记者们更是发现,这一对夫妻不仅没有同房而眠,甚至不住在同一间酒店。  于是,第二天便有报纸打出大字标题《王菲窦唯婚姻亮红灯》。  这则新闻爆出的第二天,陈家瑛出面澄清。她说:“那个人是王菲朋友的朋友。至于入住不同酒店,是因为歌手希望环境好一点,住得舒服点。如果真的婚变,王菲不会在庆功宴上那么快乐!”同一天,王菲在金钟太古广场看朋友SHO的时装表演,SHO的长像和日本明星竹野内丰非常相似,被误认为王菲有了新欢。时装表演结束,王菲等人前往一家餐厅吃日本料理,记者们蜂涌而至。有记者直接问王菲,身边的这位是不是你的新男友?有报纸说你和窦唯的婚姻出了状况,是不是真的?

  第六章 执迷不悔的爱情物语“我也学别人静静地看你俩演戏”(2)

  听到这些问题,王菲勃然变色,当即站起来,将凳子狠狠地摔了一下,回答记者说,“关你什么事?”顿时弄得一帮记者下不了台。记者们正面采访不成功,便开始秘密跟踪,一直跟着王菲和她的朋友到了她家,并且拍下大量照片。第二天,报刊再一次抛出重磅炸弹,王菲和新男友在她的香闺秘密会面。  3月19日,经过媒体的一再查证,终于查清日本演唱会期间跟在窦唯身边那位神秘女子的身份,原来是日本新进女艺人早田优子。早田优子说,她和窦唯仅仅只见过四次面,算是音乐同仁,并没有任何感情方面的事情。她很奇怪,记者们怎么会误会她和窦唯之间有绯闻。而在同一天,见婚变事件越闹越大,陈家瑛和邱黎宽两位经纪人,不得不再一次出面澄清。她们说,SHO和王菲根本不是什么新男友,他们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相识,并且一直保持友谊。SHO和王菲之间,根本不可能成为男女朋友,因为SHO和王菲的女化妆师Zing正在拍拖,他们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至此,人们才明白,王菲之所以出席这个时装表演会,原来是为他人作嫁,  一场婚变风波,在王菲身边人绞尽脑汁的斡旋之下,似乎平息了。  可谁也没料到,形势急转直下。同一天,就在王菲的大后方爆出了猛料。这天晚上,窦唯带着一名年轻漂亮的女性走进餐厅吃饭,被记者们跟踪。其间,记者走近他们的餐桌,主动和窦唯打招呼,窦唯态度友好地回应。记者的鼻子都是狗鼻,嗅觉灵敏,何况正处于王菲和窦唯婚姻亮起红灯的传说盛起这种关键时刻,窦唯身边出现一个陌生女性的面孔,没有记者会不感兴趣。有记者旁敲侧击地问,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这位朋友?  令记者们绝对没有想到的是,窦唯十分坦率地对记者说:“她叫高原,是我的爱人。”  不可能有别的回答比这个回答更能令记者目瞪口呆了。在香港如果回答说是我的爱人,记者们或许需要猜测半天以便确定爱人这两人字的份量,但在北京,“爱人”这两个字,只有唯一的解释,即是妻子。窦唯甚至不屑于用较为缓和一点的词,诸如女朋友之类,而是直接地用了“爱人”这个词,本身就已经暗示,他和王菲的婚姻关系虽仍然存在,但他已经不承认王菲是他的“爱人”。这便直接从当事人的口中证明了一件事,即他们的婚姻亮起红灯之说,并不仅仅是传言和揣测,甚至可能已经濒临绝境。  从此,高原这个名字,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媒体。许多记者开始打探高原的消息,并且一直都在努力对她进行单独采访。  3月20日晚上7点,高原终于答应面见记者,并且亲口承认,她和窦唯拍拖已经很久了。有记者问,外间有传言说他们在一起已经两年,是不是真的。这个问题可以说一针见血。王菲和窦唯于1996年7月结婚,到现在,才两年半时间。如果外间传言被证实,则表示,窦唯和王菲结婚不久,便和高原有了关系。而高原的回答则更加直接,她说,他们在一起远远不止两年。  当天晚上的记者会上,高原态度非常友善,从头笑到尾,只是有记者问到她算不算是第三者时,她才稍稍有些变色,不太客气地答:“关于这个问题,你不要问我,你应该去问他(指窦唯)。”  第二天晚上,高原继续接受香港传媒的独家采访。这次采访,被香港传媒称为高原“爱的宣言”,因为王菲婚变的事情曝光后,有传媒说,这件事其实早已经在圈内传开,王菲和窦唯之间就离婚事宜,有过多次交涉,但一直未能达到共识。这次,高原公开说出了她和窦唯交往的时间是五年,而不是外间传说的两年。她说:“五年来,我一直和窦唯在一起,根本没有分开过。我起初也不能接受(指王菲和窦唯结婚),但最终我还是接受了。因为爱一个人,应尽情去爱,不要理会其他的东西。”谈到窦唯希望分到王菲的身家一事,高原的反应比较大。她说“我不稀罕金钱。你看我穿着怎样?你看我是不是贪钱的人?我不计较是不是有钱,也完全不知道窦唯可不可以分王菲的身家。”

  第六章 执迷不悔的爱情物语“我也学别人静静地看你俩演戏”(3)

  到了3月22日,事态更进一步复杂化。当时正在台湾演出的姜昕被记者找到。姜昕首次就她、王菲以及窦唯之间的关系,作出应答。她说,早在王菲介入之前,她和窦唯就已经同居三年,感情一直很好。有记者问姜昕,这是否说明,王菲当初便当了一次第三者?姜昕说,这与是不是第三者没有什么关系。尽管如此,传媒仍然打出大字标题,说窦唯的前女友姜昕指责王菲是第三者。  平息几年的三人战争,因为这次婚变而来了一次总爆发。记者们开始忙得不亦乐乎,每一家媒体都开始调兵遣将,分赴香港北京两地,试图对当事人进行采访,同时也计划采访当事人身边的一些人,获得旁证材料。  窦唯似乎一反前几天的高调,开始深居简出。外出也不再坐王菲配给他的车,而是坐上了出租。对于记者们的追问,他要么不回答,要么顾左右而言他。作为摄影师的高原,很快受到这次绯闻事件的影响,她所在的那家杂志社,不希望因为有这样一名摄影师而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将她辞退了。对于这种损失,高原无怨无悔。  王菲或许没有料到,这场结束几年,原以为自己大获全胜的战争,会以这种方式风云再起。面对传媒的追踪,她则是一避再避,多日足不出户。而外面世界,却是传言满天飞。甚至有一种说词,称早在两年前,王菲便因为窦唯的多情,而自杀未遂。面对这种传闻,王菲的工作班底再也坐不住了。陈家瑛在短短几天之内,第三次站出来澄清。她语带不屑地对记者说:“王菲有必要为这个人自杀吗?”这话非常清楚地表明了陈家瑛对窦唯的一贯态度,同时也表明了目前王菲对窦唯的认识。  事件发展的进程,快得所有菲迷们大跌眼镜。  3月23日,有圈内人向传媒报料称,王菲已经秘密飞往北京,目的是和窦唯商谈离婚事宜。记者们堵住了王菲的另一位经纪人邱黎宽,向她打听有关王菲离婚的事。邱黎宽对此不予置评。而记者希望王菲身边的工作人员提供更进一步的证据,可工作人员说,王菲确实飞去了北京,但不是约会窦唯,而是去灌录唱片。传媒分析认为,既然王菲确实去了北京,就不可能是录唱片,而一定是处理此次婚变事件。  此时,有媒体更进一步报道说,高原是贵州人,父亲是位在大陆演艺界曾经活跃的演员,她本人是北京一家杂志的摄影师。受聘于窦唯的乐队当特约摄影师,因此和窦唯相识。在此之前,据说高原的公开男友是唐朝乐队的丁武。几年前那次香港红磡体育场的“中国火”演唱会,丁武也去了。据说,丁武演唱的时候,目光仅仅只盯着高原,而高原却根本不看他。此后回到北京,圈内便传出窦唯和高原走到一起的传闻。到了窦唯拍《艳阳天》的MTV时,人们看到在一旁拍照的高原,已经和窦唯穿起了情侣装。  而窦唯和王菲结婚那段日子,高原和窦唯也曾有过短暂的分手,她甚至还受足球热的影响,谈了一个足球男友。但这段日子很短。王菲生下孩子之后,不得不忙于工作,恰好给高原让出了空间。此事引起了窦唯母亲的不满。窦母去看儿子,发现高原和儿子住在一起,非常气愤,将高原痛骂了一顿,并且将她赶了出去。可母亲处理这事,毕竟只能解决一时,窦母一走,高原又回到了窦唯身边。

  第六章 执迷不悔的爱情物语“我也学别人静静地看你俩演戏”(4)

  有一次,那英要回北京,勾起了王菲对北京那个家的无限思念。她临时决定随那英一起返回。买机票、登机,一切都那么匆忙,根本来不及通知窦唯。到了北京之后,又想,干脆不通知他了,给他一个意外惊喜吧。没料到,那英陪着王菲跨进家门时,恰好遇到了来不及打扫战场更来不及避开的高原。王菲一下子呆住了,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只是哗哗地流泪。那英忍不住了,冲着高原大骂。高原毫不示弱,对那英说,“你搞清楚事实再来骂我。”那英说:“事实是什么?事实是人家结婚了,你瞎了眼吗?”  王菲对于此次事件的处理,圈内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她竟然相信了窦唯的一时糊涂说。可王菲前脚离开,窦唯后脚便带着高原外出旅游。  如果没有媒体所谓的“红灯事件”,哪怕有了这一报道,而窦唯不隆重推出高原,说她是他的爱人,王菲很可能还会忍一段时间。既然已经闹到了无法挽回的余地,王菲就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尽可能将影响缩到最小。3月24日,王菲前往律师楼,就离婚相关的问题,向律师咨询。  按照香港法律,夫妻双方的任意一方,可以单方面提出离婚,由律师代表提出方签置一纸分居文件,便视为离婚程序的正式生效。分居满一年后,可以向法院申请正式离婚,亦可以解除分居,恢复婚姻。3月25日下午,王菲前往香港湾仔新鸿基中心的张惠庆律师楼,单方面签署分居协议,离婚程序正式开始。  离婚后的舆论对窦唯相当不利。由于王窦联姻,王菲有相当一部分歌迷同时也迷上了窦唯,而窦唯相当一部分歌迷,也迷上了王菲。离婚事件发生后,大部分乐迷开始指责窦唯的不是,面对失去大批歌迷的危险以及舆论的一致喊打声,窦唯不能再沉默了。  窦唯公开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为着事业,忽略了家庭。我总觉得……根本是一个阴谋。”  此言一出,外界大哗。这个词被窦唯第一次引用时,记者们还以为他是一时口快,词不达意。可接下来,这个词被他一再重复,人们才意识到,在窦唯的心里,这确实是一次“阴谋”。但是,他所指的阴谋到底是什么?是谁设下了这个“阴谋”,因为记者一再追问,窦唯才解释说:“那肯定不是我。我也是被这个阴谋弄成这样。而高原也是给牵涉入内。大家可以想一下,没有任何的婚姻生活,没有任何的交流沟通。食不在一起,住不在一起,睡不在一起。大家想会怎样?”  看起来,窦唯所说的“阴谋”,像是指这次离婚事件是一个整体策划。可后来的那番解释,又似不在此。那么,阴谋到底在何处?  窦唯进一步解释说:“每次打电话找她,她不是在打牌,就是在唱卡拉OK,或者根本找不到她,我不知道她在做什么。我们早就开始分居,断断续续的。”  记者抓住了分居这个词,说你们结婚也才两年半时间。你说的早就分居,指的是什么?会不会真的如外面传说的,结婚之前,你们的矛盾就已经很深?对此,窦唯并没有作特别说明,反倒是有记者问他,既然如此,当初,你们为什么还结婚?他坦率地说:“是为了小孩。在结婚当日下午,我曾跟她和她的经理人说要取消婚姻。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会怎样,但是最后也结了。”  窦唯说,为了这桩婚姻,他曾经做出过努力,想舒缓彼此间的矛盾,也曾和她谈过,但她的态度很冷淡。记者问他,那么,你爱王菲吗?他说:“我不知道爱的定义是什么。假如说我爱你,我给你房子、汽车,然后人走了,彼此没有什么交流沟通,这算是爱吗?”相反,关于他和高原,窦唯非常肯定地说爱,说高原是他的爱人。他说,他和高原在一起这件事,是他主动告诉王菲的,也曾主动跟王菲谈过离婚的问题,但遭到拒绝。他的话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一个意思,他和高原,并没有背着王菲走到一起。  离婚生效,王菲争取到了女儿的抚养权。至此,这场战争,才真正算是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