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揸fit人迅雷下载:中国电影史的一个遗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0:09:24
中国电影史的一个遗憾                                             刘国震  
  有网友告诉我,新浪博客“六十年代人”转贴了《河北法制报》最近发表的我那篇《也说浩然》。我找到这个博客,发现在转帖文章时,还配发了一张照片——网友自己制作的电影《西沙儿女》海报。看到这幅图片,颇多感慨,因为它记录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遗憾:《西沙儿女》,这是一部未能最后完成的影片。
       电影《西沙儿女》是根据著名作家浩然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75——1976年投拍,编剧是曾写过小说《红雨》和同名电影剧本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啸,导演是曾执导过《白毛女》、《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伤逝》等经典影片的著名导演水华。著名演员李秀明、朱时茂、张连文分别在影片中饰演阿宝、符海龙和父亲(程亮)。南海舰队副司令员魏鸣森同志担任影片的军事顾问。据说,影片拍摄得十分精彩,演员们的表演也十分投入。美丽的南海风光,真实、激烈而场面宏大的海战,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都是这部片子的看点。可惜,影片即将封镜时,剧组被勒令解散。据说理由是:这部片子的剧本是“四人帮”在位时文化部审查通过的,现在粉碎“四人帮”了,应该重新审查。这是比较流行的说法。但最近该片编剧杨啸先生与我通电话时,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剧组的解散是因为当时广东一名作家在《广东文艺》等报刊猛烈批判小说《西沙儿女》,并把它与江青扯到一起。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没有人胆敢蹚这种“政治地雷”,影片的流产是一种必然而无奈的选择。
       1974年的西沙自卫反击战,是我人民海军历史上一次捍卫国家主权的辉煌胜利,是一次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以小舰打大舰的成功范例,被誉为中国海战史上的奇迹和经典战例。在毛主席、周总理的英明决策和领导下,中央研究决定,由叶剑英、邓小平、王洪文、张春桥、陈锡联、苏振华六人组成领导小组,代表党中央到总参作战部指挥西沙海战。根据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这次海战没有见诸新闻媒体,而只以文艺作品予以表现与记载。这两部作品就是浩然的小说《西沙儿女》和张永枚的长诗《西沙之战》。《西沙儿女》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唯一一部表现中越海战的小说。即使仅凭它的唯一性,历史也不应忽视它的价值。70年代末期,影片《西沙儿女》功亏一篑、被迫下马,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憾事。据说,导演水华直到去世时,对此仍难以释怀。
       不久前与杨啸先生通电话时,他告诉我,他的22卷本《杨啸文集》年内即可问世,里面就收有他当年根据浩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西沙儿女》(曾在《内蒙古文艺》连载)和《欢乐的海》。我说:“《西沙儿女》的拷贝不是还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仓库里封存着吗?可否补拍一些镜头予以公映?”他说:“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原来的演员都面目全非了,怎么补拍?当年浩然的问题做了结论后,水华导演就想补拍一些镜头,将影片最后完成,但那时演员的体型就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小演员,个子都长高了,咋补拍?”我说:“可否重建剧组,重新拍摄呢?你看看钓鱼岛,你看南海诸岛,唤起国人的海权意识,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重拍这部片子,很有现实意义啊!”他说:“重拍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动一艘军舰,比出动一架飞机费用都高,现在谁来投资呢?那时不一样啊,拍这部片子,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军队、军舰全力配合,无偿服务!”
       杨啸先生说,文集出版后,他会赠我一套,这样就可以读到他的几乎全部作品了。看来,电影《西沙儿女》留给我们的遗憾,也只能通过阅读剧本来弥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