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底斯堡战役张伯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1:22:21
                                              教学计划
一整体识字
二整合课文
三加强综合活动
四加强课外阅读,以《三国演义》作为共读内容。
五情趣作文


一课堂记实
“品尝语文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品尝”吗?
生:就是吃一吃,了解味道。
师:我们是不是要将语文书吃一吃呢?
生笑
生:我知道这里的品尝是说的将课文的优点和缺点说一说。
生:就是说说自己喜欢的课文。
师:你们理解的很好,你们希望品尝些什么?
生:我建议将课文中的好段和好句进行朗读。
生:我想将最喜欢课文的意思弄清楚。
生:我想将所有课文的含义弄明白。
师:能在短短一节课将所有课文的含义弄清楚,这行吗?
生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
师:行不行,看我们有什么办法?也就是品尝的办法。首先,我做一个调查,昨天回去看了一个单元课文和习作、练习的有多少人?
生举手,有八人(22人中)
师:看过全册的有多少人?
生举手2人
师:挑选的看课文的有多少人?
生举手4人
师:看了习惯篇的有多少人?
生举手15个。
师:没有看书的有多少人?
生无人举手
师:大家都读了书的,这是个好现象。那我想问一下,挑着读的是因为什么而挑着读?
生:看题目,题目吸引我,就读读课文。
生:看内容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师:你喜欢什么类型的?
生:自然科学类的。
师:还有喜欢别的类型的吗?
生:我喜欢动物类的。
师:你知道这本语文书中有那些是写动物的吗?
生:《恐龙》《狼和鹿》《海底世界》《放飞蜻蜓》《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你读过没有?
生摇头
师:有人读过吗?
生:我读过,写的不是动物,而是将父子俩的事
生:动物的还有《李广射虎》
生:《李广射虎》不是,应该和《放飞蜻蜓》一样是有动物出现的,但不是写动物的。
生:还有《雪儿》
师:“雪儿”是什么?
生:是只鸽子。
师:你的确是读过这篇课文。我们不能只看题目就将它归到一类。
生:我知道,还有《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对一生说:你刚才说对自然科技课文有兴趣,你知道有哪些是写自然科技的吗?
生:《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
师:我还发现有很多写海的
生:《赶海》《海底世界》《美丽的南沙群岛》
师:其实类型还有很多:比如说写人的,写自然景色的,写美好心灵的。我们是不是在上课时就将这些类型进行一个系列的学习呢?
生:我还有个建议,就是将我们喜欢的课文先学,这样大家都感兴趣。
生:我觉得应该将大家都喜欢的课文先学。
师:你们最喜欢哪篇课文呢?
生:《恐龙》
生:《恐龙》《狼与鹿》
生:《雪儿》《七颗钻石》
生:《荷花》《七颗钻石》
生:《海底世界》《水上飞机》
……
师:大家刚才说了说,总结起来说喜欢《恐龙》的是乎最多。《七颗钻石》和《雪儿》也不少
《海底世界》也有好几个。
生:我们投票
最后清点
1《恐龙》。2《七颗钻石》3《雪儿》
师:我们有了最喜欢的课文,请你将最喜欢课文中的段落或者句子,读给你喜欢的同学听。或者读给老师听。
大声地朗读!

整体识字
“整体识字”这个概念来自于一位网友,我看了她的设想,感到孩子们在学习中首先扫除了阅读的“拦路虎”生字,阅读上就能跨上一个台阶,并且在大量集中识字中,使学生掌握孩子汉字识记的最好方式,对他高年级学习生字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集中学,教学中学生再次巩固使用,字的记忆稳固性就会随之提升。
做法
1指导学生将生字表中的汉字分为三类,一是会都会写的熟字,因为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掌握了不少还没有正式教学的生字,所以在此将学会的生字首先排开。二是会读不会写的,这些字可能是以前课文中出现的二类字,三既不会不也不会写的。
2学生之间互相抽查,叫做抓小辨游戏。
3习字册上将会写的字写了。
4回家后请家长将这些会写的报听写。

反思:
上课时,我选择的钢琴曲和古筝曲作为背景,因为习字是个枯燥的活动,为了让学生在枯燥中感到舒适,于是想到了音乐。
因为今天写字的量较大,我在写字间歇安排了几次游戏活动,给孩子们解除疲惫。
到底效果如何,还得看今后。
对会读不会写的字,我准备明天将这种字消灭掉,教学生用中国造字特点学习形生字和象形字等。明天还是涉及课文,因为倘若连着几天都在识字写字,学生的兴趣就会削弱到极点的,还是课文穿插到其中,这样学生在后几天涉及识字写字,就不会精神紧张,兴趣乏乏了。
今天的作业我布置孩子们收集长城、运河、庐山、南沙群岛以及祖国优美的人造景观或者自然景色的资料。这样集中收集就是为了给孩子们,留下一个整体印象,祖国真美,祖国真大,人民的创造力真强。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特点,是承上启下,就是从一二年级的认识字教学为重点,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翻苏版国标本第六册,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有“五新”:题材新、立意新、角度新、结构新、语言新。那么我就第一组教材作的一点思考,向大家汇报一下。
这一组教材共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三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寻找美”的单元去综合处理。
本单元训练目的
让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复习巩固必要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透过课文中优美的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感受庐山云雾、南沙群岛以及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独特的美,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享受审美愉悦。让学生懂得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的是大自然的恩赐,有的是前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所以我们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善待身边的一切,乃至微笑承受生活中的困难,甚至是痛苦,为第二单元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建议
将“习惯篇”中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纳入到本单元的训练之
中。到了中年级,应加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落实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将“预习作业”设计为《我的课前研究报告》,报告可以从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探究解疑,搜集处理相关等方面,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的课前研究报告
研究人:
在一、二单元时,要有检查预习的环节,尤其是对朗读提出明确要求:
⑴用普通话朗读,读准确、清楚,字字响亮,字字落实
⑵做到“五不”:不误字、不少字、不多字、不别字、不重复。
⑶句段分明,停顿恰当,不唱读。
本单元的课文文质兼美,特别适合朗读感悟训练与积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想像画面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以理解促读;看画面,看图片激发情感的读;联系生活实际帮助朗读;引读、评读、赛诗、配乐读、画一画再读等,从而达到“读好书”的目的,并水到渠成的将文字变为画面,映在学生脑海中;再将画面变成优美的文字深在学生心里,继而达到积累好词好句的目的。
本组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条理非常明晰、特点鲜明。是初步对学生进行段的概念和仿写的好材料。如《长城与运河》一课,长城与运河各为一段,句式相仿,琅琅上口;《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课文分别以“美丽传说”与“蓝色宝库”、“迷人的世界”三方面将南沙的美丽表现的淋漓尽致;《庐山的云雾》更是从云雾“随处都是”、“千恣百态”、“瞬息万变”来展示“云遮雾罩”的庐山的魅力,最后以“流连忘返”总结全文。条理清晰,段落分明。
就每一段来说,“抓住特点”,写具体构段方式,是学生仿写片段的绝佳范例。如《长城和运河》、《庐山的云雾》中的2、3自然段,再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中的2、3自然段,都是抓住特点,围绕总起句写具体,可以结合学生去外地旅游或节假日游玩所见过的景象来仿写片段。
充分利用教材的“人文性”与“伸展性”。
教材无非是一个窗口,希望通过课文连接生活,认识世界,步入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语文。那么,通过这三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生活环境的美,是大自然的恩赐,如《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沙群岛》;有的是前人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如《长城与运河》,再如“南沙群岛”由于记入了我们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留下了他们生息繁衍的烟火,才使它的美更具魅力。
我们还可以推荐类似的课文加以拓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京杭大运河》的解说词,人教版课文《长城》及相关的传说故事、歌曲、民谣,有关庐山的影带,名人诗画,甚至还可以去了解一下“奇异”的石林,第八大奇观“秦始皇兵马俑”等,到阅读积累到这样的程度,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人民的自豪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课堂练习设计
教材在练习设计上更注重了“减法思维”,即减少头绪,减轻负担,注重整合。课后的作业突出重点,富有弹性,留有很大的空间,便于教师发挥主体意识及自己的智慧,进行开发利用。
我们遵循编者的这些意图的,注重整合,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思想。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⑴积累:针对课文的语言特点,围绕字、词、句最基础的知识进行训练,夯实双基。如形近字组词,看拼音写词,多音字,按课文填空,修改错字、病句等。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可以在这儿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学习《庐山》一文后,可以背诵积累苏轼、李白的名诗等。
⑵注解:主要让学生针对课文关键词句,说感悟,可以各抒已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长城和运河》一文可以设计: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长城”、“京杭大运河”就是人间奇迹?再如第二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选一喜欢的抄下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⑶运用:主要是以课文学习为基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如第一课:你知道我们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可以用一、二句话写下来,也可以用类似的诗句描绘它们奇异的景象。再如第二课:南沙群岛旅游局想请你为他们写一段广告词,试试吧!还可以配上画。第三课:根据课文内容填合适的词(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以是自己平时积累的)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 你
,你
,你
,我想用生命赞美你。
连起来读是首小诗。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六)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挂图,使学生懂得预习、复习课文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课内外主动预习、复习的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并结合平时教学使学生了解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和应该具备的态度及有关要求,逐步养成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给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强调自主,,形象强化。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一、复习导入
复习已经学过的习惯。
二、看图,认识预习的意义,明确预习的要求
1、想:我们为什么要预习呢?预习有什么好处呢?(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能力。)
2、对于我们来说,预习有什么具体要求呢?看书中的图:
(1)第一幅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指名读黑板上的预习要求并板书:*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学生字新词
三、学习方法,借助方法预习《1 长城和运河》
1、看书中的图,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是怎样做的?
(动嘴读课文,动手画生字新词,动脑想课文内容,动口问疑难问题。)
2、尝试预习
(1)出示预习的步骤
(2)用以上步骤进行预习
第一步:试读课文,用“——”画出生字新词,提问:画出了生字新词,你会怎样处理?
第二步:生再读课文,出示长句子,学生读,难读通顺。小结
第三步:学生再读课文,质疑。
总结
四、提出开外自觉预习的要求
看第三页最后一幅图,问: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五、总结全文
自觉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学好每门功课都十分重要,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第二课时【2】
一、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完成作业?
二、出示《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中的:“认真完成作业”一条。学生讨论“认真”指的是什么?
三、师生共看第四页下图:
1.观察后,说说,以下作业认真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教师指导写词、抄诗、抄句子和习作的格式的不同。
3.说说看了范本作业,有何感想?
四、观察第五页图。
1、观察第五页的四幅小图。
(1)说说图上的同学都完成是哪些作业?你做过哪几类作业?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作业分课内和课外,口头和书面。
明确学习语文有很多途径,不光读书、写字、还可以剪贴报纸,收集资料。
(2)说说自己的学习环境。
2、观察第五页下图。
(1)读读黑板上的字,说说有什么想法。
(2)将自己的寒假作业拿出来,认为不认真的内容进行修改。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学练结合的反式,通过两年半的习惯篇学习,和平时习惯的培养,有些孩子已经养成了一些较好的学习、作业的习惯。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自己已经养成的习惯告诉他人,同时也是将方法告知他人,然后布置一个反馈作业,当堂检查他们的情况。




1 长城和运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理解词语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4】
一、复习
听写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 曲 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 动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市 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像绸带) 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课后反思:
长城和运河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火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2 美丽的南沙群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6/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爱岛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语言优美,如“星罗棋布”、“碧波浩淼”等,注重对学生的积累。
教具准备:
地图、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
一、导入
1、看地图,解说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概况。
2、出示投影: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
3、指导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体会有关词语的意思。
(2)认真朗读课文,能大致说说南沙群岛美在哪里。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浩瀚:广大。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感知全文内容
1、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南沙群岛是祖国的 ,也是 。
2、在课文中画出句子,齐读这几句话。
四、指导写字
1、巩固生字
同桌互猜字,并说说是怎么记住的。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礁”和“域”两个左右结构的字。
五、作业
抄写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6】
一、检查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指名回答,并相应板书)
二、精读感悟
1、过渡: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说明了什么?
(2)还从哪儿看出岛屿的多?边读边想象,并找出重点的词语。
(3)指导读1、2两句。
(4)这段话还告诉我们什么?(指名说)
(5)指导朗读第3句话。
3、默读第1自然段,回答课后第五题。
4、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学,思考: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在“宝库”里你发现了什么?
(2)四人一小组讨论。结合理解“蕴藏”“用之不竭”。
(3)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吗?
生自由试读,再比赛读。
5、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我们讴歌了南沙群岛的富饶,你们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
(1)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
(2)这些句子你们都读懂了吗?试着用彩色笔画下来。
(3)指导学生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4)引导学生说,为什么这样画?
(5)指导朗读。
(6)看图,试背第3自然段。
三、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妙词佳句。
2、仿段练习。
以“菜市场真是营养的宝库”为中心句写几句话。
板书:
难以计数
物产丰富 用之不竭
美丽的南沙群岛 蔚为壮观
景色迷人 心旷神怡
旅游胜地
课后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一同去读了《美丽的南沙群岛》,两个孩子找到了相关资料,因次,孩子们基本上能对南沙的地点和大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朗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下大力气,因为孩子们普遍没有语感,即使能理解教材,但不能通过朗读来报答自己的感受。真的要慢慢来了,心急真的不可能吃着热汤圆。
执教《美丽的南沙群岛》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从三个方面先概括后分述的向读者展示了南沙的美。在执教这课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读好书,读并不是一遍一遍没有层次,没有目标的行为。在朗读中,我从学生整体感官入手,先教师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愿望,然后学生初读,这篇课文生字较多,有一些较绕口的词,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我采取了个别读、个别指导的方式。我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教学第三段,通过学生品味读和教师的指导读,再加上争当导游的比赛读,是学生领悟到海岛景色迷人这一特色。第二段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太理解的海洋动力,我做了适当注解。然后采用对口方式,如()的海洋生物()的海洋动力……学生兴趣十足,这样很快的了解了海岛是个资源丰富之所。然后通过考验记忆力的游戏,帮助学生背诵2、3段。在教学中我弱化了第一段,因为的一段是对海岛的整体概况,学生在进行导游介绍时不可避免的就会重视这一段,这样的弱化的处理,使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一段的意识。果然,在后来的导游介绍中,学生较好的掌握了这一段。
遗憾:
教学本课,在总分的段式上是个重点,因为我怕学生掌握不了,所以在这课教学时,我只是讲了“总起句”的概念,没有清楚的讲总分段式。因为这课没有讲。学生在后一课的学习中,就没有一个巩固的迂回,所以在指导用总分段式写片段时,效果不是非常好。



3庐山的云雾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词语卡片、幻灯片
第一课时 【7】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映示幻灯片,简介庐山的云雾。
2. 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
3. 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上新课,齐读课题:10、庐山的云雾
4. 范读课文。
二、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 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三、 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四、 教学生字词
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
幻、添
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 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8】
一。、检查复习
1. 听写生字词。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 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 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 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 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 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 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 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 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 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 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 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 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 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 检查自学情况(读、议、背。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六、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 总结全文
1. 配乐朗读全文。
2. 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 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附板书:
3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课后反思:
本课意境十分美好,在段落构成和语句表达上比较独到,非常值得学生模仿写作。
于是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概括的说说自己对庐山云雾的感受,然后以学生为中心,随着学生的兴趣朗读课文精彩句子,以句子为发射点,扩散到全文。在本课教学时,我加强了读中感悟方法的指导,也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从哪些词中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划出来,细细品,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在读时就有地放矢了。
遗憾:积累时候,我没有注意指导孩子积累本课中变化较多,出现较多的比喻句。





习作一 看图作文
习作目标:
1. 看例图,读例文,学习例文是怎样用语言描述图意的。
2. 阅读例文后的习作要求指导,初步懂得观察多幅图作文的方法。
3.根据练习要求,采用学得的方法,学习写多幅图作文。
教学时数:二课时
作文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9】
一、 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 图上有几个人物?
2. 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3. 分图简洁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 阅读例文
1.指名分段读例文,图文对照,说说每段分别写了哪幅图?
2.由例文的安排段方法,你知道了可以如何安排段落吗?
5. 教师小结: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他们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
二、 组织讨论,学习写法
1.读提示语,结合例文看图,自主思考这些问题。
2.学生围绕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明白多幅图的基本要求
a.仔细观察。看懂每幅图,弄清每幅图的意思和联系。
b.展开想像。图上看到的可以写,没有的内容可以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来写。
c.层次分明,每段写一幅图。
d.重点突出。几幅图中选一两幅写具体些。
3.你认为还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向大家推荐。
三、学习写法,尝试写作
(1)看图选择内容。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进行重点细致的观察。
(2) 学生自由说说四幅图意,小组交流,班级交流。评议。
四、 学生练写,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1. 同桌先看图口述
2. 指名连起来完整地说
3. 师生点评
4. 学生练写,师指导。
五、 指导誉写
第二课时【10】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课后反思:
教学中确立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充图上没有画出的环境和行动,并且指导学生学会分段,按图分段。


练习1
教学要求:
1.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 书写时注意写好捺画,并巩固笔顺规则。
3. 熟记8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夏日田园杂兴》。
4. 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一是让学生想说,二是让学生会说。
5. 练习两个笔画及含有这两个笔画(横撇、撇点)的字。
教学重、难点:
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大致体会成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1】
课时目标: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洽。
一、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1. 出示中国地图。
帮助学生对中国地图有一个整体认识,即中国地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
2. 接着,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3. 了解有关内容
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地方。
4.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简称。
5. 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6. 找朋友游戏。
巩固对简称与省、市、自治区名称之间对应关系的了解。
一、 理解有关各省、市、自治区的句子。
1.出示句子。
启发学生边读边想: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些原本不理解的内容现在理解了?
2.交流。
3.巩固对简称所代表的含义的认识,初步知晓我国几大地方戏的名称。
小结:恰当地运用简称能使语言表述更简洁。
4.运用简称的词句。(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如:黔驴技穷、湘江、滇池、京沪铁路等。


第二课时【12】
课时目标:写好钢笔字(“遮、越、处”三个字)注意写好捺画;进行读读背背。
一、写好钢笔字
1. 看看写的字。(“遮、越、处”三个字)要注意什么?
2. 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字的捺画的不同走势。
正确把握三个字的捺画起笔走势。
“遮”字一捺走势平缓;“越” 字一捺比“遮”陡;“处”字一捺更陡。
4. 知道学生认真、仔细、规范地描红、仿写。
5. 注意写字姿势。
二、读读背背。
1. 熟记8个成语。
(1)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加以理解。
风云变换: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
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2)指导记忆。
2. 背诵《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 介绍:范成大写了一组《夏日田园杂兴》,今天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2) 引导学生看图,并借助图画读读古诗。(大致体会诗的意思与表现的情趣)
(3) 小结:全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家昼耕也织的忙碌景象和儿童不会帮助织布,却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
(4) 指导学生熟读背诵。
(5) 搜集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积累诵读。


第三课时【13】
课时目标: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让学生想说、让学生会说)进行口语交际;指导连写毛笔字。
一、口语交际
聊聊春节
1. 设问导入:今年的春节,你是怎么过的?你知道过春节时,咱们这儿有什么习俗吗?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春节。
2. 出示题目:聊聊春节
3. 借助插图(贴春联、全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龙灯、吃年夜饭、给老人拜年……)勾起回忆。
4. 交流本地春节的习俗,也可交流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5. 自由练说、同桌练说、全班交流。
6. 指名说。
二、学写毛笔字
1. 笔画练写:
横撇:要注意拐弯处的提笔与顿笔,横要短,撇要长而舒展。
撇点:注意起笔时要顿笔,收笔时回锋,至折处主要用的是笔锋,此时以提笔为主。同时还要注意撇与点的长短与倾斜度。
2. 写字练习:
夕:第一画“撇”要短,起笔从竖中线开始;第二画“横撇”,横从短撇的腹部落笔,横画不能长;第三画“点”是圆点,位于米字格中心便下一点。
女:整个字要向四周舒展。横画在横中线上,要写长些,撇点的起笔与撇的收笔基本在一条线上。
课后记:由于外出学习,本课不是我执教的。

第二组课文简析及教学建议

本组由课文三篇组成:《微笑着承受一切》、《雪儿》、《花瓣飘香》。《微笑着承受一切》讲的是体操运动员桑兰面对伤痛和残疾,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精神。《雪儿》讲了一个腿跌伤了的女孩,收养了一只受伤的信鸽,最后让它重返蓝天的故事。《花瓣飘香》讲了一个小女孩摘了一片带着露水的美丽花瓣送给病中的***故事。

这三篇课文的特点:1、都是叙事文。2、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编者选这三篇文章用意何在呢?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1、关于叙事文。
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年段,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淡化段落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课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要求,以往是在四年级下学期完成,它的基本方法是,先给文章分段,然后概括段落大意,最后将段落大意串联起来。现在淡化了段落教学,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呢?如何使学生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呢?叙事文在这里起桥梁作用。首先,叙事文故事性强,便于学生抓主要情节;其次,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的故事形象,沉浸于其中,利于达到课标的要求。当然,这两点也正是我们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关于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的要求正是时代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的时代呼唤爱心、孝心、同情心,呼唤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给孩子以正确的导向,教会他们面对挫折,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熏陶,这就成了教材选文的取向。
可巧的是三篇文章的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着挫折。《微笑着承受一切》给学生渗透一种面对生活的挫折、人生的苦难的正确态度,桑兰微笑的背后承受的是巨大苦难,体现的是桑兰的信念、乐观、坚强和毅力。《雪儿》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腿受了伤的孩子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向往春光与蓝天,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具有美好无私的情怀。《花瓣飘香》中的小姑娘爸爸远在南沙,爸爸在病中,她敬重父母,有孝心,有爱心。
从课文的特色上来看: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语言很平实,都是将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艰深、晦涩之处,学生一看就知道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然而,这平实的背后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款款的深情!我们如何让这平时的语言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去打动学生、去实现人文浸染呢?这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难点。
我想,还是从课文本身去寻找突破点吧。

对这三篇课文我有如下思考:
教《微笑着承受一切》要让学生遵循震撼、感动、敬佩的感情线索。以桑兰精神去震撼学生,以桑兰的重伤所带来的恶果去震撼学生,桑兰微笑背后所承受的巨大苦难,以及面对苦难所体现的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去震撼学生,让学生由感动而生敬佩,由敬佩而生对这美好精神的向往。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桑兰承受的“一切”指哪些,“天大的不幸”指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为高位的截瘫,可能永远的残疾;十几年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梦想彻底破灭;承受难以忍受的漫长的疼痛;美好的人生可能就此停住脚步……接着,要让学生理解,这一切,桑兰是怎样承受的,承受时“微笑着”的态度给人以怎样的震撼和启迪?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到,桑兰非常平静地面对一切,她没有掉一滴眼泪,她忍着剧痛,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配合医生治疗,以坚强的意志与伤残进行着顽强的斗争,用灿烂的微笑来汇报所有关心她的人,她乐观地坚信自己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
教《雪儿》关键是使学生融入、体验。文章的亮点是“我”的所做、所说、所想,也是教学的重点。孩子心灵之纯洁、之无私、之美好,全在这之中了。一个腿受了伤的孩子,孤独、寂寞,他收养了一只翅膀受伤的白鸽,倾注了自己的爱心和同情,“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相同的遭遇使他们有了共同的向往,表现在行动上便是一同去看蓝天白云。仅仅只是看天和云吗?不是的,是一个孩子情感和爱心的迁移,是孩子把白鸽当成一个生命,一个和他一样的人,去体谅它、同情它、善待它,和它共鸣,和他一同向往美好的生活……当孩子得知白鸽是信鸽后,“更盼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当信鸽的伤好后,孩子为它欢呼,将它放飞,这是怎样的无私啊!“雪儿”虽是信鸽的名字,更是孩子纯洁美好心灵的写照。
教《花瓣飘香》要抓住一个“美”字。文章有美的意境:清晨,一丛月季,红艳艳的花朵,带露水的花瓣,淡淡的清香;有美的人物:可爱的小姑娘;有美的情感:小姑娘爱花、惜花、爱妈妈。整篇文章清新淡雅,宛如一首清丽的小诗,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读完全文,感受到的岂止是花瓣飘香,更是小姑娘美的心灵、爱的情怀香气四溢,不仅感染了作者“我”,而且感染了每一个读者。

弄清了教些什么,怎么教呢?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1、以“读”为中心,渗透听、说、写各种技能的训练平台,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怎样以“读”为中心?湖北省教研室的晏渝生老师曾经总结过“四读”,即读对、读顺、读懂、读美。初读主要追求读对和读顺,精读主要追求读懂和读美。如果我们每一课的教学都像这样进行,就便于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规律。怎样渗透听、说、写的训练呢?听和说的训练无处不在:听别人读书,说他们是否读得正确和流利;听别人发言,说他们是否想得有理;听别人有感情地朗读,评价他们是否读得恰当……
2、创建新型学习方式平台,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夯实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不只是这一组教材的教学要体现,全册的教学乃至各个学段都要体现。
3、建立新型评价方式平台,目标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里,我指的不是终极性评价,而是在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要改变评价方式,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杠杆之一。

下面以《雪儿》为例,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雪儿》一课的教学设计及设计说明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安排以下环节落实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和生词做上记号,借助生字表和字典以及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自主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保存疑问,事后提出来。
2、和同位或者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朗读课文,简单交流一下情况。
3、安排指名朗读课文,安排其他学生听和说,要求主要设定在字音正确与否和通顺与否上。
4、给还有愿望朗读课文的同学以机会。
5、安排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设计说明: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花上十几分钟,每个学生基本上可以把课文朗读5遍以上,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部分,有几个传统做法有待商榷。一是老师的示范朗读或者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二是审题提问,三是学习之前的激发兴趣,这些做法都还可以用,只是要慎重,要符合课文的特点,要有实在的效果。而实效最大的,就是放手让学生读书。值得推荐的做法是,安排小组读书和给有读书愿望的学生以机会,前者宣扬的是学习的合作,后者保护的是学习的热情。
(二)安排学生汇报初读课文后的收获,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为精读课文确定方向。学生汇报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内容的,形式的,思想的,凡是课文里有的,都可以汇报。不光可以汇报弄懂了的,不懂的也可以汇报。老师要对学生的汇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利于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师还要组织好汇报,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汇报,并且准许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在学生汇报充分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疏通已知的,整理未知的。结合本课内容,以下话题学生应该会涉及到:
1、关于那只信鸽的内容:雪儿是一只鸽子的名字,因为羽毛洁白,所以我给它取了这个名字。它是一只被爸爸捡回来的受伤的信鸽,在我和爸爸的照顾下,伤愈飞走了。临走之前,雪儿望着我,似乎向我祝福。
2、关于“我”的内容:我的腿跌伤了,不能出门,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我很无聊,也很苦恼。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鸽子,我和爸爸一起帮它洗澡,敷药,我还给它取名叫“雪儿”。我安慰雪儿安心养伤,还天天带它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当我知道雪儿是一只信鸽的时候,我更盼望雪儿的伤快点好起来。雪儿的伤好了以后,我很高兴,把它放飞了。
3、关于我的爸爸的内容: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信鸽,和我一起帮它洗澡,敷药,还向我介绍信鸽的品质。
这些内容里面,明显地隐藏着一些值得探讨的有趣的话题:
1、与那只信鸽有关的内容:信鸽似乎向我祝福什么?
2、与我有关的内容:我面临着伤痛和孤独,为什么我对救助一只信鸽那么热心?
3、与我的爸爸有关的内容:爸爸为什么捡回一只受伤的信鸽?为什么要向我夸奖信鸽不怕艰难险阻和忠实的品质?
除此之外,这三个人物形象之间,还存在某种象征(巧合或者暗合):我和信鸽都是伤病员,我帮信鸽治疗伤痛,爸爸帮我治疗心病,信鸽伤愈飞走了,那么,我的伤病呢?课文没有写。
能否从这些有趣的话题里面挑选一个或者几个,交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呢?
设计说明:初读课文之后,安排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是自主学习的体现,它比老师提问让学生回答要好得多。后者是“挤牙膏”,无论怎么挤,总嫌不够;前者是“竹筒里倒豆子”,轻轻松松,爽爽利利!这是从学习方式的角度谈这样设计的意义。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利用叙事性作品的复述,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这个环节的设计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学生汇报的学习结果,整理一下,往往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是这样的设计,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难以把握。但是,对于以追求教学相长为最高目标 的老师来说,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从学生汇报的初读结果中选择和提炼话题,供学生精读时使用,切实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提供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
A、课文里有三个人物形象:爸爸、我、信鸽,说说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B、“信鸽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信鸽为什么要祝福我?它祝福我什么?你认为,信鸽的祝福会实现吗?
C、你认为文中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
2、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安排全班交流,实现教师、文本和学生三者的对话。
设计说明:切实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这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们都要深入学习,切实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确,这样做有点难,对我们教师是一种考验。
(四)安排感情朗读,完成读美的要求,教师相机指导背诵。
(五)安排识字写字


4、微笑着承受一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康复”、“意外”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悟桑兰面对天大的不幸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桑兰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生动描写,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4】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2、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师选择板书。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通过猜字,记忆生字。
3、检查
(1)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a、重点理解:
失声痛哭:控制不住而大哭起来。
剧痛:剧烈的疼痛。
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大汗淋漓:汗水向下滴。
b、学生提,并当场解答。
4、生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5、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所承受的“一切”指什么?用笔画出有关句子。并指名回答。
6、默读课文,画出表现桑兰坚强的语句,再读一读。
三、小结
桑兰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天大的不幸”,为什么还能微笑呢?她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并齐读。
2、指导,注意:
选:注意笔顺。 摔:注意右上的左右两边。
套:注意中间有三横。 疗:最后一笔为“竖钩”。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15】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过渡:17岁的桑兰为什么能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有什么样的精神呢?
二、精读课文2—3自然段
投影出示:
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
1、齐读。
2、桑兰的美好人生是什么?自由轻读第2、3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画出最能体现桑兰人生美好的词,有感情地读。
4、“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对于桑兰来说意味着什么?
5、指导朗读。
三、精读4—7自然段
1、桑兰是怎样面对这天大的不幸的呢?
自由轻声读第4—7自然段,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指名读最后一段。
2、再读4—7自然段,画出具体描写“桑兰这个坚强的小姑娘,她用无比的勇气承受着一切,她以一贯的微笑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的句子。
3、讨论交流。
(1)出示:队员们看到桑兰的伤势后都忍不住失声痛哭,而桑兰却表现的怎样?
指导用坚强的语气朗读,品味。
(2)每天上午和下午,医生都要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是什么意思?用“康复”造句。当医生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桑兰总是怎样做?
指导朗读。
(3)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但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你觉得怎样读才感人呢?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的桑兰大姐姐,她为所有的瘫痪者做出了榜样,也为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做出了表率。
2、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16】
一、复习导入
默读全文,完成填空。
桑兰在她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天大的不幸—脊椎骨骨折,然而她用( ) 的毅力, ( ) 的精神,( ) 承受( ) ,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二、仿照第4自然段,想象作文。
1、出示第4自然段,分析
(1)默读,看看每一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
2、出示第5自然段,想象仿写。
(1)指导朗读。]
(2)请你在桑兰的刷牙、穿衣、吃饭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3、生想象作文,师巡视指导。
4、生交流、反馈。
三、作业
1、造句。
(1)康复——
(2)意外——
2、在下面句子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1)桑兰 忍着剧痛配合医生, 轻轻哼着乐曲。
(2) 前来探望的队友们失声痛哭, 桑兰没掉一滴眼泪。
(3) 桑兰是个坚强的小姑娘, 她能微笑着承受一切。
板书:
微笑着承受一切
美好人生

天大不幸 坚强

微笑着承受
课后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共品了桑兰的勇敢、坚毅、不屈。
执教本课,我采用的是以课题为原点,进行发散,首先,指导学生了解桑兰遭受的不幸,这不能仅仅停留在伤痛的疼痛上,也不能仅仅到治疗的痛苦,我认为应该通过桑兰曾经为祖国的体操事业作出的贡献入手,通过资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桑兰对体操的热爱,而体会桑兰精神上痛苦。
教师引语:
曾经的桑兰,骄傲地站在领奖台上,听国歌高奏;曾经的桑兰,自豪地手捧奖牌,笑颜如花;曾经的桑兰,听过无数赞许地掌声;曾经的桑兰,在跳马箱上,如乳燕翻飞。而今,她只能躺在病床上,坐在轮椅上,她的心中最想呼喊地是什么呀?他心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呀?

我将“微笑着承受一切怎样微笑着的?”这样一个问题,改为更深情的话语: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桑兰那甜美的微笑吗?


这篇课文我曾经在讲的时候,自己眼圈湿润,但是,孩子们似乎没有太深触动。我感到深深地忧虑,到底那扇与学生交流之门在哪?我还在找寻。





5、雪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17】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趣
1、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3、过渡:“我”和雪儿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不会的字可查字典解决;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有不理解的词句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3)初步懂得文章写的是什么事。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理解词语
明媚:(春光)鲜明可爱。
信使:奉派传达消息或担任使命的人。
快慰:痛快而心里感到安慰。
(3)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剩”“鸽”“捡”“盼”“线”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以及“哀”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按“盼望——渴望——快慰”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想想每部分讲了什么。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一读
2、自由读一读,想一想,我为什么一个人在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
3、指导读“冬天过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
五、学习生字
1、自由读一读
2、用你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3、交流
六、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比一比,组词。
划hu ( ) 便bi n( )转zhu n( )传chu n( )
hu ( ) pi n( ) zhu n( ) zhu n( )

第二课时【18】
一、复习
1、指名读词语
2、过度,导入
二、精读第2、3段
1、出示投影,问:
这是一只怎样的鸽子?学生说。
文中的“我”和“爸爸”是怎样对待它的呢?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课文中用——画出做的,用波浪线画出想的句子。
交流
2、出示: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看蓝天上那飘篇悠油的白云……
此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第2段,读出作者的怜爱之情。
4、我又是怎么想的呢?
交流“于是,我更盼望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
我为什么更盼望呢?
指名读文中的句子。
区别“飞越”和“逾越”,“传递”和“传送”。
用波浪线画出并理解表示信鸽品格的词。
5、指导朗读
6、小结并过渡
“于是”可换成什么词?渴望雪儿好起来干什么?作者见到雪儿展翅飞翔是,心情会怎样?
三、精读第4——6段
1、导读
自由读第三部分,看看哪些动作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边读边圈出有关词语。
2、讲读
(1)比较: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
有一天,雪儿展开翅膀飞起来。
通过朗读,比较两句语气上的差异。
(2)“啊”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还有哪个词也可以表现这种心情?是什么使“我”如此惊喜?
“弧线”指什么?“划”又指什么?在句中加上一个比喻词。
这样的景象美不美?作者会怎样欢呼?你能想象当时的景象吗?
(3)“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你听懂它在叫什么吗?
“我”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有什么动作表现?
(4)雪儿渐渐地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我”此时变得——( ),高兴的是什么?得到的安慰又是什么?
3、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指名看板书,口述全文。
2、讨论:“我”的腿伤好起来后,会做些什么令父母惊喜一番呢?
3、教师小结。
五、作业
1、写近义词
本领( ) 似乎( ) 快慰( )
向往( ) 忠实( ) 于是( )
2、背诵课文。
板书:
雪儿
洗澡
盼望 ← 敷药
取名
渴望 ← 飞越万水千山
传递信息
快慰 ← 欢呼 望着 喃喃说道 轻轻捧起
课后反思
与学生共读《雪儿》,那只小小的鸽子,将我和孩子们带到了渴望健康,渴望交流,渴望自由的心境中去了。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我”的孤独寂寞,我着重将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做为指导地重点,通过猜想春天的窗外有什么?来了解“我”不能享受这美好的一切,又没有人陪伴的心理。
然后引出“雪儿”受伤时的样子,让孩子们说说自己会不会收留它,引起学生对“雪儿”的怜爱,同时沟通了学生与“我”的思想共同。
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了解了“我”对雪儿的情感在日益增强,到最后体会激疑:如果雪儿飞走了,伤还没有好的我还会怎样呢?学生自己不觉思考,为什么“我”要放雪儿走?当学生在“我为雪儿欢呼!”中了解到“我”对雪儿,对自由,对健康的热爱,不解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情感进一步提高。




6、花瓣飘香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⒉懂得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9】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花瓣飘香》。同学们看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的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红艳艳 不知所措 惶恐 懂事 阳台
⒉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小屋 清晨 惶恐 红艳艳 阳台 花丛 懂事 舍不得
⑵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花丛 舍不得。
⑶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⑷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三、读讲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一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描红。
第二课时 【20】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第2-11自然段
1、自由读第2-11自然段,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几个人物,主要写谁。(板书:小女孩、"我")
2、"我"是怎样发现这件事的呢?(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摘花瓣)
⑴、读这一自然段时,你注意到哪些词?在这些词下面加上着重号。(教师引导学生在"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下面加上着重号)
⑵想一想:从这几个词语中你的头脑中会看出小女孩对花怎样?
⑶谁会读这一句?
⑷读了这一句,你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小女孩为什么摘花瓣?)
3、过渡:课文中的"我"同样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因此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摘花瓣时叫住了她。(指名读第3自然段)
让学生仿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在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并围绕这些词语提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4、"我"叫住了小女孩,同小女孩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注意对话的语气,并在表示提示语气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5、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引导学生在语气上进行评议。
⑴"轻轻的问"说明"我"并没有责备小女孩,只有感到不明白,想弄清楚原因。
⑵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说明小女孩只摘了花瓣,自己也觉得左得不对。
⑶"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说明小女孩想到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身边,心里感到难受。
⑷比较句子:
"摘花瓣做什么呀?""摘花瓣做什么?"
6、读了对话说说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板书:让妈妈高兴)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既爱花又爱妈妈的一颗金子一样的孩子吗?(懂事的好孩子)
8、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这件事不但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也深深打动了"我"。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⑴齐读第11自然段。
⑵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自然段提问:
"我"为什么要买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到母亲的阳台上?
(小女孩的爱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从开始的不解到买花送花是被爱心打动的具体表现)
(板书:不解 买花 送花)
⑶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讨论:与小女孩比一比,你平时是怎样爱妈妈的?
2、教师总结:
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她只能用她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安慰妈妈。多么懂事、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呀!
四、作业
1、朗读全文。
2、抄写词语。
课后反思
花瓣飘香
当晨雾中的女孩带着心灵的清香,款款步入月季花丛,俯下身子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多美的境呀,多美的情呀。课文涤荡着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如花瓣沁人心脾。
“美文美教”!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抄录中深蕴,在美的对话中感动,在美的情感中流泪。
围绕着女孩是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展开朗读,读中找到根据,读中悟出情感。
当学生在“我不舍得摘下整朵花……”省略处填空,“但我太爱妈妈了,我想看到她的微笑”“但我想让爸爸不担心,让妈妈开心”“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是我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呀!”一声声孩子们的心声,在我的心中震颤。
当孩子们表演着我和“母亲”的对话时,浓浓的真情尽情流淌。
当今天孩子们的“爱母”小报摆在我的桌上,一张张和母亲的合影,一张张展开的笑颜……
习作二
《我的好友武建设》
教学要求:通过习作将自己熟悉的人或者想象中的人的特点表现出来。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1】
一、        揭示话题。激发兴趣
开课,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同学肖像。(找个有鲜明特点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画的是谁?
师:你们看,老师画的像吗?哪些地方画的最像?
师及时小结:老师画的像是因为抓住了这个同学的主要特征。
二、        范文引路,掌握要领
1、        小朋友,你们看这副图,图上的小朋友可爱吗?
2、        谁来说说这个小朋友长什么样?
3、        赵建设小朋友不仅把自己的好朋友画的很生动,而且抓住了好友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得很生动,小朋友来读一读。
4、        1我们来看看,赵建设是抓住是什么来写的?
外貌  兴趣   爱好
5、        图文对照,你看看武建设的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呀?
6、        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我们为别人画像,用习作介绍别人,要注意什么?
7、        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出示。
A、        介绍人物要写人物的外貌、兴趣、爱好
B、        介绍人物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与别不同的特点
C、        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D、        图文尽量保持一致
三、        各自画像,尝试表达
1、        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人或者自己的好朋友长什么样。
2、        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及时提供一些描写人物外貌和兴趣爱好的语句。
3、        画出好友的样子,可以给他穿上各种衣服,手上拿着他最喜欢的东西。
4、        小组交流,说说这个人的兴趣爱好。
5、        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全班交流。
四、评价交流、尝试写作。
第二课时【22】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课后反思
习作二是写一个自己熟悉或者想象中的人物,先画后写。
教学中,我先游戏引入,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班上最熟悉的人的样子,然后,全班猜,并说明猜测的理由。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很快的就明白了,描写一个人外貌时,要做到有特点,不能千人一面。
然后,让学生画自己熟悉或者想象中人物的全身像,要求表现其性格或者爱好特点。学生画好后,展示出来让大家猜性格或者爱好。
最后,小组中说说这个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讲出具体事例。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例文,看看别人是如何将自己熟悉的人描绘出来的。
上课时,学生表现积极,我沾沾自喜,认为此次习作必将精品叠出。可是习作收上来一看,我顿时头晕,孩子们写的熟人都是根据例文套搬,只是在其间改动字句。唉,孩子的“自鸣天籁”如何能呀?

练习2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施”、“剩”、“缘”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
2、学会用数比画查字法查字典。
3、写出意思相近的词。
4、照样子改写句子。
5、照样子修改病句。
6、熟记8个成语。
7、进行“关于春游建议”的口语交际练习。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3】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齐读“施”、“剩”、“缘”3个字。
(2)从笔顺规则来看,它们的规则是什么?
(3)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4)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范写。
3、练习
(1)按笔顺规则,书空这三个字的笔顺。
(2)每个字练写两遍。
4、反馈
(1)指名板演。
(2)展示好字,表扬。
(3)指出存在问题。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出示卡片:专
指名读。
(2)从字形结构上看,“专”是什么结构的字?
你能说出这个字的部首吗?
(3)师生按笔顺数笔画。
(4)学生把字典翻到“难检字笔画索引”,按笔画找到该字。再按后面所标注的页码,翻到字典正文部分,找到该字。
3、练习
学生根据以上方法,自行完成书上的填空。
4、反馈
学生口头汇报。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行填写。
(2)学生汇报所填。
(3)集体讨论,确定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3、练习
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修改。
4、反馈
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24】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齐读例句。两个句子意思一样吗?
(2)有什么不同呢?
(3)教师小结:在文章中,有些句子如果改变词序,则意思会随之改变,而有些句子即使改变词序,基本意思也不会改变。
3、练习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其余同学在书上填写。
4、反馈
及时纠正黑板上的错误。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齐读例句,讨论: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吗?
(2)指名读第一句,讨论:李明是我们学习的什么?
(3)指名读第二句,讨论:谁会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了?
(4)指名读第三句,讨论: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吗?
3、练习
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修改病句,其余同学自行在书上修改。
4、反馈
教师巡视,有错误及时纠正。全班同学反复练读修改好的句子。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第三课时【25】
一、教学第七题
1、课前准备:
(1)把教室桌椅如书上插图拼成八个小组,学生按小组围坐。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写有:这次春游去哪儿?可以安排哪些活动?春游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3、指导
(1)启发谈话:这个星期六,我们班将组织一次春游,大家高不高兴?你们想去哪儿?可以安排哪些活动?春游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参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发言。课后,每人写一份《关于春游的建议》。
4、练习。
(1)每人在小组里练讲。
(2)代表发言。
二、教学第八题
内容:写毛笔字
课后反思:
学生对春游的建议很有兴趣,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游历经历说出来,并且讲出去春游的原由,去活动地点的原由。


7菩 萨 兵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第 一 课 时 【26】
一、导入新课
1. 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 板书课题后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课文
1. 自学生字词。
(1) 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 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小黑板上的词语
(2) 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3) 齐读词语。
(4) 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糟蹋、翻译、糊涂、热火朝天
3. 各自轻声读课文一遍。
4.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 分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习评议。
读讲第1自然段
1. 自由读
2. 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
3. 指名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 指名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四、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用钢笔描红。
3. 完成课文后第三题。
第 二 课 时 【27】
一、听写生字词
二.读讲第2~5自然段
1. 自由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几自然段讲了什么?
2. 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引导概括,主要讲朱总司令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
指名读“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教师提问:这句话表达了朱德怎样的心情?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深知藏民疾苦的阶级感情和对藏胞一片赤诚爱心。
三、读讲第6、7自然段。
1. 自由读。
2. 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 指名说说所画词语。
4. 指名读“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这一句,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面上讲春耕,实质上是要让红军的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5. 指名说说这两段讲什么。
四、读讲第8、9自然段
1. 自由读。
2. 默读思考: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3. 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4. 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 自由朗读全文。
2. 说说藏胞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3. 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的事。我们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六、作业
1. 朗读全文。
2. 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附板书:
7 菩 萨 兵
朱德:急坏了 怎么受得了 尽心尽力
藏民:躲 跑 返回 流泪

课后反思:
《菩萨兵》
本以为这节课不会有多少孩子喜欢,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恰恰不是这样。孩子们还是很有兴趣的。本课我放弃针对课题提问的环节,因为孩子们只要是预习了的,就会对课文有些了解,而针对课题提问,问题都较浅显。因此,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指导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因此孩子们提出了1、藏民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什么?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军是菩萨兵?
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为什么急?学生自读2-5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一、山上受不了。质疑:受不了什么?生1没有粮食。生2生病没有办法治。生3有野兽。生4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二耕地没人种。有学生插嘴说今年不种明年种呗,我指导学生在读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了春耕的重要。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学生在阅读7、8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
课尾拓展:朱德和藏胞们各说了什么?试着在小组中演演。



《李广射虎》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本课以文助读诗歌,故事简明生动,为理解诗的意境与形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8李 广 射 虎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挂图、小黑板、录音机
第 一 课 时 【28】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2教学效果。
(1) 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2) 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3. 指导书写生字。
(1) 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 指导书写。
(3) 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4. 范读课文。
5.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点)
6. 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 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 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
(3) 范读塞下曲。
(4) 指名读、齐读 塞下曲。
三、作业
1. 练读课文。
2. 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29】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
1. 细读第1自然段
(1) 指名读。
(2) 读后讨论: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
(3) 介绍卢纶和他的塞下曲。
(4) 指名读塞下曲。
(5) 齐读塞下曲。
2. 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读读议议。
(1) 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
(2) 他是怎样的将军?
(3) 齐读第2自然段。
3. 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
(1) 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这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讨论,相机板书:夜晚 风吹草动 以为有虎 拉弓猛射)
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 练习朗读,对照挂图,说说李广射虎的经过。
(3) 继续讨论。
课文写将军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李广怎样?(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
(4) 指导朗读。
(5) 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前两句。
4. 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
(1) 轻读课文。
(2) 讨论。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
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为什么全都惊呆了?(相机板书:清晨 寻找猎物 扎进石头)
“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说明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3) 指读课文。
(4) 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后两句。
(5) 将全诗的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
1.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 教师小结: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路过一片松林,光线暗淡,风吹草动,误以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现了李将军的机警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
四、课堂练习
背诵塞下曲。
附板书:
8李广射虎
夜晚 风吹草动 以为有虎




清晨 寻找猎物 扎进石头

课后反思:
本文教学中,先通过闭书回顾预习,说说课文讲的事件,然后引出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然后根据古诗和故事,在文中质疑,有个别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不理解,提出“李广不是神箭手,因为他没有射中老虎,而射中了石头。”以这个问题作为引发点,我指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李广的神力,了解了李广的英武。然后在由这个问题引导到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射箭时的背景,明白“林暗草惊风”的环境,在朗读中深化了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明了了本文中的故事和诗歌都是为了赞颂飞将军的。
本文的“文包诗”形式,可以借鉴用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所以在教学的结尾处,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本文的结构,了解了第一段中写了古诗作者和古诗内容,第二段中写了诗中人物的背景。第三段和第四段通过故事讲述了古诗的意思。
我准备在几天后布置学生写自己的古诗故事,也就自学13课古诗两首


  9、少年王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7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30】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事情的起因。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
(1)自生字词。
(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
“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
(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2)二、(3-4)三、(5)
2.教学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31】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新授。
1.教学第3自然段。
(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4)(出示)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 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 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 有感情地读第2句。
(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2.教学第4自然段。
(1) 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2) 自读第4自然段。
(3) 齐读诗句。
(4)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 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6) 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 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 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书。
第三课时 【32】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再次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奇才。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
2.自背,同座位互背。
3.指名背,齐背。
课后反思:
《少年王勃》课后谈
执教本课,开课时由南方三大名楼入手,让学生说说“南方三大名楼是哪几座楼?”然后用学生熟悉的黄鹤楼作为引,引出崔浩的《黄鹤楼》,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每座名楼都有和它同样辉煌的文章。有学生主动背诵了《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从而引到了《藤王阁记》。质疑:《藤王阁记》中的名句会是什么呢?学生初读,划出名句,加强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断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在文中找到第三段,品读体会,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体会景色的美,以及名句的意境。
在教师的配古筝乐朗读中,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配古筝乐),
轮读检查课文后,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王勃。学生有的填才智过人的,有填文思如泉的,有填胸有成竹的,有填奇才的,有填笔走如飞的……然后请学生再读课文,讲你认为他是这样的人的原由找到,并大声读读,读出王勃的形象。
学生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的四段。指导学生读好第四段。教师此时引导学生请二生分别读二、四段,说说有什么发现?由此可以说明什么?学生体会到他人的不愿和王勃的才华成了对比。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的结构,在故事中告诉读者《藤王阁记》中的名句以及意思,并表现了诗人的才华。
指导学生可以按照这中方式自己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13古诗两首的故事编写。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33】
【34】
1、出示课题,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生质疑--师归纳本课的研究重点问题)
  2、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办法解决所提的问题。
  3、交流讨论: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你还知道了关于本课哪些问题?
  4、选择角色进行表演,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神态等,丰富对课文内涵的感悟。
  5、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自读感悟,感情读品味。
  (1)积累运用: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2)你理解这句话吗?在生活中你会对谁说这句话?为什么?
  (3)积累运用:三人行,必有我师。
  (4)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在生活中你觉得谁也会是你的老师?请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一本本生动的书籍也是我的老师,因为从书中我可以了解到许多知识。
  生:我觉得大自然也是我的老师,因为通过观察各种云雷雨电,各种花草树木,就会知道世界是多么奇妙。
  生:我觉得爸爸、妈妈和一些亲人也是我的老师,从他们那儿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生:我认为有些小动物也是我的小老师,因为它们的行动让我知道大家应该做好朋友才是最好的。
  生: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也是我喜爱的老师,因为它上面的好知识是那么得令人想看看。
  生:我们的电脑也是一位好老师,在网上也能了解到一些更新更广的知识。
  生:有时我觉得某些人的优秀表现也是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
  6、小结:是呀,生活中的老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你细心去寻找、去发现,你一定会从各种老师身上学到更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而你必将也会成会生活的一位优秀的"小老师"。






《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反思
执教了这一课,在教学中为了弥补习作二中的遗憾,我在这一课中,抓住了文中对小姑娘外貌描写的句子,首先在学生读了描写小姑娘外貌句子后,请他们说说自己感受到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指导了写外貌反映人物个性的方法:从整体入手,再抓住引人注意的细节,最后加上自己对他的整体评价。这样写一个人的外貌就会真实、形象、具体。

关于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一点想法:
我们在教学中都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本课中,我也请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对课文萧伯纳说的话的理解。学生们都只能说到,要谦虚。我想这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他达不到明了人与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层次上来。本来我想教师可以站得高一些,这样指导学生即使不明了这些道理,也没有关系。但是,我总觉的不吐不快。最终还是自说自话的将这个内容说了出来。看见学生的一脸茫然,真是心生悔意。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理解端出来。



习作三

教材分析:
本次作文共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例文”。主要写小作者仔细观察看到的景物。写得清楚、明白,充满同趣。第二部分是“习作要点讨论”。紧扣本次习作训练要点,对“例文”的有关写作方法)作了提示。第三部分是“作业”。先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建议充分进行习作的交流。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按顺序抓住重点把在观察所见景物写出来的。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领会写发现一要新,二要细。
3、按照“作业”要求,从观察到的景物中,选择两三次,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5】
一、启发交流,导入新课
1、交流平时生活中新发现的情况

二、揭示要求,明确目标

1、出示要求,思考:
(1)、写什么?
(2)、怎样写?
三、学习例文,总结写法
1、指名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新发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默读,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发现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3、小结:这篇例文通过小作者细致的描写小作者又抓住了“新”这个重点,使文章变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要写好这次作文,我们必须做到:细观察,抓重点。(板书)
四、迁移写法,循序练习
1、口述。
①自由练说。
②同桌互说
③指名说
④师生共同评议
2、写稿。

第二课时【36】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课后反思:
习作三的教学,我吸取了习作二的教训,没有先指导学生读例文,这样避免用例文的框框将学生牢牢套住。而是和学生共同走到了室外,在春天的校园中,和孩子们去共同发现。整整一节课,孩子们在垂桃的花香中,观察层叠的花瓣。在泥土的芬芳中,逗弄着“西瓜虫”(一种甲虫)。在他们的观察中,我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引领者。
生:老师,我抓住了一只“西瓜虫”。
师: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就在那!
师:能具体说明白吗?
生:就在假山边的泥土中。
生:我也发现了,就在花坛的边上。
生:草地上也有,老师,你看就在这些岩石的下面。
师:这可不能称作岩石,还是叫做石块更形象。
生:我知道“西瓜虫”因为怕太阳所以住在泥土和石块下。就像蜈蚣和蚂蚁。
师:蚂蚁是住在石块下吗?想想。
生:噢,不是,是在窝里。呵呵
师:对,“西瓜虫”有窝吗?
生:没有看见,可能它不修窝。
生:老师,这有个洞,他是不是就住在这里?
师:你仔细看看。
生:不是的,我将“西瓜虫”放到洞里,它又爬了出来。
师:“西瓜虫”有几只脚呀?
生:不知道
师:仔细看看。
生将“西瓜虫”翻到过来,仔细的数着。
生:哈哈,我知道了,有十二只,还有两个触须
生:老师,你快来看,“西瓜虫”会爬墙。
师:它这爬墙的姿势,多像一个动画片中的人物呀
生:我知道,是蜘蛛侠
生:它和蚂蚁一样
生:它和壁虎一样
师:所以你可以猜想它脚上可能有什么?
生:吸盘
生:老师你看这两只“西瓜虫”见了面还是不理睬,各走个的。
师:为什么它们没有撞到一起?仔细看看相遇后的情况。
生:他们像蚂蚁一样,对着触须。哈哈……
生: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叫它”西瓜虫“。因为我们一逗它,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圆圆的,身上还有一些条纹和西瓜上的一样。
师:你观察仔细,联想贴切。但是“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的“弯”,能不能换个更合适的词?
生:缩


练习3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陷、遮、傻”写正确、写端正。
2、写出海带有指定偏旁的字。
3、读一读,认识含有数量词的词语。
4、读一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打比方的。
5、照样子,修改病句。
6、熟记8条成语。
7、通过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教学准备:小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7】
一、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
(2)看看这3个字是什么结构。
(3)从笔顺规则来看,这几个字的书写笔顺怎样?
(4)在书写时,你认为哪些地方该提醒大家注意?
(5)教师范写,学生注意观察。
3、练习
(1)按笔顺规则,边说边书空。
(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3)根据情况,及时小结。
4、反馈
(1)请同学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端正。
(2)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进行表扬。
(3)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练习。
二、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6个偏旁的名称。
(2)指名读一读。
(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3、引导学习其他的偏旁。
4、练习
(1)学生字自己的书上填上带有指定偏旁的字,请同学板演。
(2)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
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指出存在的问题。
三、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学生试读6个词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集体读一读,教师指导。
(3)指名读,思考:这6个词语有一个相同之处,是什么?
(4)小黑板出示:万众一心 瞬息万变万里长城
*通过查字典,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结合词语,理解词语中的“万”。
*小结:这两个词语中表示数量的“万”并不是指“一万”。
*让学生用笔画出其他词语中表示数量的词,看看它们是什么意思?
(5)小结:遇到类似的词语,就要细细地分辨,揣摩,搞懂它们的真正意思。
3、练习读
4、反馈

第二课时【38】
一、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同学读一读句子,其他同学思考:这两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
(2)想一想:为什么云雾一会儿像“茫茫的大海”,一会儿又像“巨大的天幕”?
*引导进行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增添感性认识。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情境,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与我们以前学的打比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3、练习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练习
4、反馈
二、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例句:
*讲解修改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指名读改过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改?
(2)出示第一个病句
*轻声读一读。
*找一找,这句话有什么毛病?
*思考:毛病找到了,该怎样修改呢?
*指导学生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让学生读一读修改后的句子,凭借语感检查是否正确。
(3)归纳修改病句的一般步骤:一读(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找(找出句中的毛病);三思(思考如何改);四改(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五再读(读改过后的句子,检查所做的修改是否恰当)。
3、练习
(1)让学生用以上的方法步骤练习修改两个病句。
(2)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反馈
(1)评议
(2)表扬修改全对的同学,让有错的同学进行订正。
(3)朗读修改以后的句子。
三、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练习读
(2)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
第三课时【39】
课前准备:找几位同学排演
一、第七题
1、谈话,揭示课题
2、自由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4、让学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5、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每幅图中所遇到的事情的原因。
6、以第一幅图为例,让学生说说,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准备怎么办,你准备怎样去同别人商量?
7、根据发言,进行指导:
(1)态度要诚恳(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8、分组练习商量,准备表演。
9、请几组学生表演每幅图遇到的情况。
10、小结,启发学生出题,根据情况练习商量的话题,也可以进行表演。
11、总结谈话:我们平时遇到难事应该多商量,这样可以把我们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课后反思:
练习的烦恼
我以前很喜欢上练习课,因为这样的课上学生积极性较高,因为大多是他们学过知识的总汇和回顾,但同时又有新的知识。
可是最近我很讨厌练习课,老是感觉自己设计不出新意来,有时候自己设计的新意东西,在学生那没有什么反响。

口语交际的失望

练习三的口语交际是“学会商量”,在教学前,我设想这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内容,于是,我设定了交际环境,开展了交际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交际,可我明显的发现孩子们不会商量,这正是我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于是我抓住交际中精彩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商量的语气,商量的技巧。
然后开展小组交际活动,可是当他们基本完成活动后,上来展示的小组却仍旧没有掌握交际方式和语气。更有甚者,竟然说:不给我买滑板车,我就自杀。
在这,这孩子的商量的技巧就不用说了,他的心理反应的是怎样的呀。

第四组课文的一点思索

一、我通读第六册课文后,看第四组课文的位置
第六册共八组课文,第四组课文位于整册中轴线位置。正是由于处在这个位置,本组课文就不像前几组课文那样有着较为明晰的主题。大家和我共同回顾前几组课文,第一组课文写景,无论是人工景观,还是自然景色,都是语言优美,赏心悦目。第二组课文是由浓浓的人文情怀,人性美、人情美的几个感人故事汇集起来。第三组课文名人名作故事、名人名言佚事引人入胜。而第四组教材所选编的课文,11课《赶海》、12课《荷花》、13课《古诗两首》,在体裁和题材上都有不同之处,体裁上《赶海》、《荷花》两篇课文都是散文性记叙文,《古诗两首》是古代诗歌。内容上来说,《赶海》写出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荷花》和《古诗两首》描绘了自然风景的动人。本组课文是乎是个大杂烩,编者为何这样安排?联系本组课文所处的位置,细细咀嚼,我是乎明了了点。本组课文是前三组课文类型的汇集和延伸,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本组课文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检验、修正。学生可以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回溯、检验、巩固。

二、教法建议
先将苏教版专家高林生老师的一个阅读课教学流程和大家共享。
中年级阅读课的基本流程,有六个环节。
①.明确本课的阅读话题;
②.结合预习情况的反馈,借助字词典或生活经验把握本课的生字词;
③.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④.围绕阅读话题,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及标点符号,体会它们的用法和表情达意的作用,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⑤.在反复地阅读中,形成语言积累,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⑥.通过有指导的课堂练习,巩固学习成果,并进行适度拓展和迁移。

一、把握篇章联系,加强语文能力。
刚才我们明了了本组课文在整册的位置,以及与前几组课文的关系。那么在本组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前几组课文的所获,发挥学生能力,指导进行自学。
例如《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学习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学习基础上的。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里我想占用一点时间,读一读我的一位学生写的古诗故事。

本组课文还能和一些课文与练习进行整合教学,
如《赶海》一文就可和《美丽的南沙群岛》、《海底世界》两课进行整合授课,由海岛讲到海滩,由海面讲到海底。语文活动课可安排与还有关的内容。
如《望庐山瀑布》和《庐山的云雾》。《荷花》和《槐香五月》《练习7》的学用字词句中进行整合。


2、把握整组课文重点,加强积累运用
大家仔细阅读三篇课文课后习题,就会发现本组课文,突出了《课标》中三、四年级阶段目标中的“ 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美诗文 ”
如《赶海》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读一读,体会句子中所表达的情趣。这就是帮助学生积累一种特殊的句式,以语气助词开头的句子,体现了儿童的天真的情趣。这样的句子学生在前几组课文以及其他学期中已经见过,如《雪儿》中的“啊,我为雪儿欢呼!”如《李广射虎》中的“呀!大家都惊呆了。”《狐假虎威》中的“呀!一只大老虎”,但是在本课中集中出现。
还有一题“赶海这件事有趣在哪儿?在你童年的记忆中发生过哪些趣事,说一说。”这就是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趣点”后,引发生活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趣”。并且,将积累进行运用。
《荷花》课后有这样一道题:从课文中选几个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再读一读。
我就不一一再说了,大家可以逐课看看。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组课文“重积累”这一意图呢?
以《荷花》一文为例,谈点我个人的想法。
以往不少教师认为 “从课文中选几个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再读一读。”这种练习应该放在课后完成,或者作为课堂作业完成。为何不尝试在课堂上进行抄写呢?当教师配上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品味着句中的意境。那会是这样美的体验呀。
如果我教授《荷花》一文,我会这样设计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播放荷花的影象,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二 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们却不能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 《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将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

3、不能放弃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本,课文的第一条教学要求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中内化,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读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应该在“三读”上做文章。
1.读通。即把课文读准读通,将单个排列、静止的文字符号转化为语言信息,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
2.读懂。即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切己体察地读,浮想联翩地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
3.读好。其基本要求为:能有感情地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把体验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由于我个人能力有限,所以会有一些考虑不周之处,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能将我的一点想法作为踏脚石,激起更深的思考,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合孩子们的发展

11.赶海

教材分析:

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2—5自然段,按活动的时间顺序具体记叙了“我”的一次“赶海”的过程:赶到海边到抓蟹、捉蟹到满载而归。

学情分析:

“赶海”是指海边的人在海边去捕捉捡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赶海非常有趣的,以次为题,既突出了课文叙述的中心内容,又激发了读者兴趣,引人入胜。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借代意义。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时的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40】
—、导入新课
1、以口头填空的形式说说对大海的印象。(--——————的大海)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  带着问题听录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然段大意
1、  读课文,读准字音。
(1)  先读准课后生字的字音,再边读课文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  出示词语,指导读准生字词的字音,重点指导
2、  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1)  要求:把句子读正确、通顺,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读破句。
(2)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  三读课文,了解自然段的大意。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2)  说说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一、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  以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卡片。
2、  重点提醒“舅”、“载”的笔顺。
3、  指导书写。
二、         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41】
一、        复习检查
1、  读词语。
2、  多音字组词。载zai (      )zai (      )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
二、              精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学习第1自然段。
(1)       听录音歌曲:《大海啊,故乡》。
(2)       理解“每当……便……”句式的作用。
①     强调指出童年时赶海的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
②     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3)       指名朗读,评议。
2、  学习第2自然段。
(1)       自读课文思考:
①     文中哪个词表现了“我”赶海的迫切心情?
②     “我”初到海边,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情景?
(2)       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①“闹”字表现了“我”赶海的迫切心情。
指名试读,强调“闹”字。
②我初到海边,看到了还水退潮的情景很有趣。
a.       指名读第2句。
b.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浪花像人一样,好像不忍心离开,去了又回,非常有趣)
c.       指名朗读,评议。
③我初到海边,还看到人们在沙滩上赶海的有趣场景。
a指名读第三句。
b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C这些动作用什么关联词连接起来的?
d指名朗读,评议。
3、小结第二自然段。
过渡:第二自然段写了我看到的有趣的情景,第3自然段写了我在海边的活动 。我在海边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4、学习第3自然段。
(1)       默读课文,思考:我在海边有哪些活动?
(2)       讨论交流。
(3)       自由读第3自然段,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有趣。
(4)       指名读第3自然段, 加深理解,指导朗读。
5、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理解“满载而归”“战利品”的意思。
(3)指导读。
               6、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结尾再次出现歌词,首尾呼应,表达了小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三、        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1、  总结课文
2、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小作者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
四、        作业
1、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  抄写课后词语。
第三课时【42】
一、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
2、  说出下列字的结构和偏旁。舅努痒虏载
3、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评议。
二、讨论写法、品味朗读。
1、  小作者是怎样把“赶海”这件事写的这么生动的呢?
(1)       课文开头、结尾都用了《大海啊,故乡》的歌词,首尾呼应。抒情优美。
(2)       小作者把“浪花”“大虾”“螃蟹”当做人来写,生动有趣。
(3)       小作者用词很准确。
2、  然我们没有赶过海,但读了这篇课文,我们都觉得赶海非常有趣,小作者的文章写的多好啊!小作者的文章写的多好啊!我们再来听一听课文录音,仔细品味品味。
3、  听课文录音。
三、说话、写话练习
1、  指名读课文后第五题,明确说话、写话要求。
2、  启发学生回忆参加过的活动,选出一种玩得最开心的活动,练习说一说。
3、  指名说,评议。
4、  同桌互说,互评修改。
5、  把说的话写下来。指名读,评议。
四、作业     
完成写话练习。

课后反思:
《赶海》
---梦中花落知多少
“海”一直都是我的梦中情结,我身处内地,长江之畔,能长年看到海的机会等于零,只能在假期中如滔滔江水般“东去到海不想回”。
《赶海》一文那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这我,我没有过任何赶海的机会,我所教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如何使文中的“海趣”找到共鸣呢?
我的做法如下:
由学生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引入,引发对大海美的印象。
教师导语:
大海不仅美丽,而且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每天都准备了丰富的馈赠给那些赶海的人们。
生:什么是赶海?
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你问题的答案。
生初读课文,教师提醒,注意书上插图。教师检查自读情况。1、开火车读词 2、“拔萝卜”读课文。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是赶海了吗?倘若是你到了海边,你会去赶海吗?
文中的“我”也去赶海了,但是是现在发生的事吗?你从哪里看出的?(每当……便想起……)你生活中有这样难忘的是吗,能用“每当……便想起……”这种句式说说吗?

师:呀!你们脑子中记忆深刻的事还真不少呢,赶海的趣呀,也在“我”的脑海中真是深深的扎下了根呀,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再默读课文,找找原因吧,并用笔划出来,做上眉批。

在朗读中学生交流着“我”的赶海之趣。
在评价中帮助学生体会“我”的 赶海之趣, 捉虾之趣, 观景之趣……
在句式比较中体会“嘿,我抓住了一只海星!”等语气组词开头句中的情趣。



12荷 花

[教学要求]
一. 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二.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三.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最后两段能背诵。并通过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片段的略读,《多美啊,野花》的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前准备:
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语。揭示课题。观察图画。带入情境。自学课文。自学讨论。理清层次。讲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阅读。教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节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3】
一. 导语,揭示课题。
1. 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后,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板书课题)。荷花又叫“莲花”。
(板书:莲花)
2. 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
(板书:莲叶)
3. 我们还学过一首古诗,里面也赞美过荷花,我们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
(师生一起背古诗——宋朝杨万里的《咏荷》)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 观察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荷花池边。
启发:那个小姑娘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你们看那一池荷花就像这一幅美丽的图画。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
指导看图:请小朋友按次序仔细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读中启发:课文中有个小朋友在看荷花,她见荷花非常美,就写了这篇文章。现在打开书本,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 自学课文。
四. 自学讨论,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综合板书:
我去看
看着
想着
看着
五. 讲读课文。
(启发学生把这幅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第一节:
1. 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现在我们就把它看作一池真荷花,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 指点: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
3.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节:
1. 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出示小黑板。提供句式,分步训练)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
看到( )荷叶( );
又看到( )荷花( );
还看到( )花骨朵( )。
(小莲蓬)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 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
例句:
(1)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 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 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露珠滚来滚去,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舞蹈,又看到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胀得饱饱的,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在花心中藏着。
3. 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板书:色彩美)
4. 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板书:姿态美)
5.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6. 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 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表情朗读第四节。
9. 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那么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可以用哪些词。
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 ]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
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把这一节再读一遍。
(“想着”下面板书“爱”)
“自己仿佛”要读得慢一些,要像真的一样,好像看出了神似的,“风吹来”“风过了”由动到静,要交代清楚。
13.戴上荷花头饰,表情复述课文。
学生准备。
提示;复述时要有次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想想好。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
[板书设计]
荷 花
色彩美
看着 美 冒 露 姿态美
风吹过来
想着 爱
风过了
第二课时【44】
一. 导入新课。
1. 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要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如“碧绿的……”“嫩黄的……”。
2. 学生齐读课文。
二. 复习阅读。
1. 你们读了这一课,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2. 第四节是展开想象,课文中的“自己仿佛”“自己觉得”后面写的就是想象的内容。什么叫“仿佛”?
(“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
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通过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例句:
(1) 我看着小蝌蚪,看着,看着,我仿佛觉得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
(2) 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钻进菜花丛中去采蜜去了。
(3) 我看着梅花,仿佛自己是一朵梅花,迎着寒风开放。
(4) 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
三. 教补充教材。
1.《王冕看荷花》(略读)
(1)导语:刚才同学们用“仿佛”说话,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王冕学画》,现在李老师再介绍一篇材料让你们读。
教师介绍读物:这篇材料是从一篇很有名的书《儒林外史》里选出来的,写的是《王冕看荷花》。小朋友们很快地把这材料看一遍。
( 学生阅读课文)
(2)指导:这材料上有几个词是古文中的词,我们现在不查字典,你结合上下文读读,想想。(针对学生已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等。通过这篇节选的教材,意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猜读”,理解内容。)
“须臾”是什么意思?天气烦躁里的“烦躁”是什么意思?要学会看注释,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读。
(板书:须臾、烦躁)
看注释:“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烦躁”是指天气闷热。
(4) 这篇材料中有一句写王冕看荷花,看到怎样的程度?(突出“人在画图中”)看这些长篇的文章要学会抓主要的。
(5) 引导运用:现在我们想想在我们刚学的《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节末了,是不是可以再加上一句话,来点明这一节的中心意思,你们想想应该加哪一句呢?(“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原来板书的“风过了”后面加上“真是人在画图中”。)
(让学生运用这一句话,不仅是画龙点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指导的意境的体会。)
2.《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1) 导入:由于荷花的色彩很美,姿态也很美,因此使人陶醉在画图之中,其实荷花不仅外表美,它的品格也是很美的。宋朝有个哲学家曾这样赞美荷花。
(教师板书两句话)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教师先在“甚蕃”、“淤”字上加上拼音,领读两遍,再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讲讲“甚蕃”的意思。然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这两句话的意思。)
(2) 讲解:这两句话,前一句的意思是说,水上的、陆上的花草,可爱的很多,后一句是说作者最爱莲花,爱它生长在淤泥之中,却全身洁白不受污染,这是作者对莲花的内在品格的赞羡。
(同学带着赞美荷花的语调读两遍。)
(3) 学了这两句话,你们知道李老师要说荷花的什么美?
荷花更美的是品格上的美。
(板书:在原来“色彩美”“姿态美”下面加上“品格美”)
正因为荷花不仅外表美,内在的品格也很美,所以我们爱荷花。我现在请小朋友用这样的句式连贯地说荷花的美。
板书:
我爱( ),
我爱( ),
我更爱( )。
例句:
我爱荷花的美丽色彩,我爱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我更爱荷花的品格,她出淤泥而不染。
(这里补充荷花的品格美,目的是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再深化一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加深对荷花的情感。)
(4)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身处在不良的环境中,但是保持着高尚的品质,我们就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赞美他们。
说话训练:
小朋友,昨天我们去野外看了野花,野花有许许多多,有各种美的色彩,也有好的品格,你们觉得那一种野花最美?
我们就来说蒲公英,你们自己出个题目吧。
(学生自拟题目)

课后反思:
《荷花》一文,我这样设计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二 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 《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


后记:本课执教后,有一点遗憾,就是在教学地过程中,重视积累,但是学生读书不到位的现象还是存在,这可能是我班学生底子较薄造成的,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重视备学生。

               
              1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5】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1)出示整首诗
   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
              遥看 瀑布 挂 前川。
              飞流 直下 三千 尺, 壮美山河
              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第二课时【46】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
  绝句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
              一行 白鹭 上 青天。 近景
              窗含 西岭 千秋 雪, 舒畅愉快
              门泊 东吴 万里 船。 远景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习作4 写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乌鸦反哺》,了解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例文是怎样写人物之间的对话的。
2、借助对例文的分析,初步懂得写对话,一是要写清楚说的什么;二是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等。
3、根据提供的对话材料,让学生按照作业要求,练习写对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写人物之间对话的方法。
难点:把提示语写具体,注意提示语位置的变化。
【教学准备】
1、投影片。
2、请几名同学进行对话情境表演,提供写作训练材料。
3、听录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7】
一、激趣导入
1、(投影映示小学语文第一册汉语拼音“W”旁边的那幅插图)
提问:同学们,这幅图你们在哪儿见过?图上画了什么?
2、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乌鸦们渐渐长大了,乌鸦妈妈也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们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呢?老师请大家读一篇短文《乌鸦反哺》。
二、初读例文
1、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
(1)这篇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什么叫“乌鸦反哺”?用“——”画出来。
2、讨论交流。
3、这篇短文写“我”和妈妈看到乌鸦反哺时两个人的谈话,又叫对话,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写好人物之间的对话。(板书:写对话)
三、讨论明法
1、过渡:应该怎样写好人物之间的对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例文是怎样写的。
2、再读例文,结合书上的分析,明确写法。
(1)学生再读例文,思考:“我”和妈妈在树林中说了些什么话?
(2)讨论交流。
(3)哪些话是“我”说的,哪些话是妈妈说的?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①学生讨论,点名回答。
②小结:写对话要写清楚是谁说的,说了什么。
(4)①对话中写清楚是谁说的这部分叫做“提示语”,请大家看“我”和***这几句对话,用“~~~”画出提示语,看看它们的位置一样吗?
②为了使文章显得更活泼、不呆板,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变化。有的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还有的放在中间呢!
在有的情况下,提示语也可以省略。这时,一个人说的话就写一段。我们这次作文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提示语在前面和在后面这两种方法。
③过渡:提示语除了告诉我们是谁说的,还能提示什么?
④小结:提示语除了告诉我们是谁说的,还能提示人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动作等。写对话时既要写清是谁说的,说了什么,还要写出说话人的语气、表情、动作等,这样才具体、生动、形象。
(5)结合书上的分析,总结写法(板书)。
①写清楚说的什么,是谁说的。
②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等。
第二课时【48】
一迁移仿作
1、辅助练习。
(1)情境一。
指名一名同学演示动作:欢蹦着走进教室,同时说:“我们班在广播操比赛中得第一名啦!”训练学生说一句描写人物说话时语气、神态、动作的句子。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听清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
(2)情境二。
老师和一名学生表演对话,要求学生听清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
2、模仿作文。
(1)明确习作要求。
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已初步掌握了写人物之间对话的方法。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小品,练习写一段对话,请同学们注意听清说话人说了什么,又是怎样说的。
(2)课堂小品表演。
(3)同桌互相讨论:小品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
(4)播放小品的录音,再现情境,帮助学生弄清说了些什么。学生边说边回忆人物是怎样说话的。
(5)投影映示句子,学生练习说话。
同桌互说、指明说,然后评议。
(6)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清楚。
同桌互说、指明说,然后评议。
(7)同学们,刚才你们看了小品表演,根据小品提供的材料说了一篇作文,把事情说得很清楚,着重抓住了人物之间的对话,下面,我们试着给这篇作文起个题目。
指名说。
(8)练习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9)评议修改。
练习4
教学要求:
1、按笔顺规则,把“搜”、“塞”、“藏”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
2、注意韵母“??”与“??”、“??”与“??”、“??”与“??”、“??”与“??”的写法。
3、使学生知道词语间的对仗关系,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4、读句子,注意表示声音的词并仿写两句。
5、熟记8条成语。
6、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用语的口语交际训练。
7、写毛笔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9】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搜”、“塞”、“藏”3个字。
(2)这3个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这3个字在书写时,你觉得有什么地方值得注意?
3、练习
(1)按笔顺规则书空。
(2)每个字练写两遍。
4、反馈
(1)指名学生板演。
(2)展示写的好的字。
(3)指出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第一组。说说它们的韵母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2)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三、四组。
3、练习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读。
4、反馈
出示投影
下面哪两个字的韵母相似,找出来,分组读一读。
界 买 卫 愧假走六火
三、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
(2)学生自由读,注意词语间的关系。
(3)齐读、指名读。
2、练习
出示投影
为下列词语对对子。
好对( )黑对( )宽对( )表扬对( )坚强对( )山清对( )高楼对( )
3、反馈
(1)指名板演
淡对()密对( )( )对芙蓉( )对大海
(2)同桌说一两个有对仗关系的词语。


第二课时【50】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积句子,找出每句中表示声音的词。
(2)描绘情境,请学生用上声音的词。
如:下暴雨了,雨点落在地上发出的声音。
你敲门时,发出的声音。
3、练习
(1)学生说说平时都听到哪些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
(2)写两句话,用上表示声音的词。
4、反馈
读自己的句子,说说声音的词。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纠正读音。
(4)理解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第三课时【51】
一、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读要求,想想它告诉我们些什么。
(2)复习有关礼貌用语。
2、指导
(1)解题:什么叫约请?
(2)约请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中队长,见到顾老师应该怎么说?
①指导学生看图,顾老师正在干什么?中队长正在干什么?
②假如你是中队长,我是顾老师正在弹钢琴,你会怎么约请我?
3、练习
(1)同座进行演练。
(2)选一对到前面表演。
评议。
(内容表达是否正确,礼貌用语是否恰当,态度是否大方等)








15、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52】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同句子,想一想课文讲里一件什么事情?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疙瘩 自豪 骆驼 委屈 足够 沙漠 小溪 陷进 养料
风沙 茫茫 贮存 俯下身子 铺天盖地
2、学生自学,教师注意辅导后进生的学习。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 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3、4自然段)
  4、指名读词语,注意3个加点字应该读轻声。
5、说一说部分词语的意思。
  6、小结自学情况。
四、学习生字
1、自由识记生字,注意字形。
2、交流记忆方法。
3、用钢笔描红。
4、反馈,表扬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第二课时【53】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
二、听说训练:
1、骆驼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
2、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1)师述 (2)指名说 (3)出示句子齐读。
三、讲读课文:
(一)、第1、2小节:
1、是什么事让小骆驼感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呢?课文的一、二小节交代了事情的起因。齐读一、二小节。
2、课件展示:出现小骆驼来到小溪边,小红马也来到小溪边,小红马看到小骆驼就开口了--
(1)指名读
(2)评读,读出"喷着响鼻"。
(3)再指名读。
板书:脚掌(又大又厚) 眼毛(两层) 肉疙瘩 难看
(4)齐读小红马说的话。
3、小骆驼听了觉得很--生齐。 附板书:委屈
就把小红马的话告诉了妈妈,它会怎样说呢?指名说
妈妈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评读("疼爱")、再指名读、齐读
  4、读好
(1)指名说读(一个演小骆驼,一个演骆驼妈妈)
(2)分角色读1、2小节:小骆驼、骆驼妈妈、旁白
过渡: 第二天,小骆驼跟着妈妈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
(二)、第3--4小节:
  (出示沙漠图) 指名读3、4小节
   板书:( )沙漠 请你说说:你看到了、听到了怎样的沙漠?
   对呀,小骆驼望着这无边无际的沙漠开始担忧起来,小骆驼担心什么?经过这次沙漠之旅它又明白了什么?
   1、自读3、4小节。
    2、交流小骆驼担心什么?指名读(读出"担心"的语气)
3、同桌同学再读3、4小节,讨论并完成思考题:
  (1)小骆驼在茫茫的大沙漠中行走不怕饿,这是因为( )。
(2)小骆驼不怕自己的脚会陷进松散的沙子里,这是因为( )。
(3)小骆驼也不怕铺天盖地刮过的风沙,这是因为( )。
4、交流:
(1)出示句子、骆驼图,
指示"驼峰",板书"驼峰"。
师生识图,板书:贮存养料 齐读句子。
(2)出示句子:怎样理解妈妈说的这句话?
(3)介绍骆驼鼻孔和眼睛的知识。
齐读第4小节。
5、读好3、4小节:
(1)分角色朗读。
(2)评读。
(3)再分角色读。
小结:骆驼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上还有肉疙瘩般的驼峰,看起来不美观,可他们的用处大着哩!又大又厚的脚掌不会陷进沙子里拔不出来,两层眼毛可以防沙,驼峰可以贮存养料,适于沙漠生活。所以,最后小骆驼相通了,他觉得自己应该--生齐。
  (三)、第5小节:
   1、齐读第5小节。
  2、小骆驼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板书:自豪)
读好"自豪"。
   师总结:课文讲述了小骆驼听小红马说自己很难看觉得很委屈,后来跟着妈妈到沙漠里走了一趟,明白了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那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内在。)
四、续讲故事:
小骆驼的沙漠之旅结束了,有一天,它又来到小溪边照镜子,欣赏它那又大又厚的脚掌、两层长长的眼毛和高高耸起的驼峰。恰巧小红马也来了,它们第二次的相逢,小骆驼会怎样对小红马说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交流。




               
16、水上飞机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究竟”和“渐渐地”造句。
3、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儿童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进行语言训练,并激发科学兴趣。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4】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看了文章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飞机是在哪里飞行的?水上飞机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二、听读课文。
听录音,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2)初步知道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水上飞机有哪些用途?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去拼音,读生字。
(3)课文中的词语有哪些已经懂了,有哪些还没有懂的?
四、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讨论问题。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茫、佩、输、援”并范写。
3、用钢笔描红。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55】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本课的生字,初读了课文,在你们的头脑中肯定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出示:①在你们头脑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老师很想追问一下,点击出示:在你们头脑中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
能告诉我们吗?
指名说,师归纳出示:
②水上飞机是什么样子?师:如果我想追问一下,该怎么说?(生说,师点击出示:水上飞机是究竟什么样子?
③水上飞机有什么作用?师:如果我还想追问一下,该怎么说?(生说,师点击出示:水上飞机究竟有什么作用?
2、师:是啊!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齐读:
水上飞机究竟是什么样子?
水上飞机究竟有什么作用?
……
二、导学课文
导学第一自然段
课文中有没有描写水上飞机样子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1、指名读,出示“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两个大翅膀”。
2、“两个大翅膀”这形状与普通的船根本不同,你们有没想到相关的一些词语啊?(与众不同,截然不同……)
3、文中也用了一个问(奇怪),相机指导朗读第一句话(突出“奇怪”)
4、小海鸥看到这条奇怪的船,你觉得它心里会感到怎样(好奇),它为什么会“好奇”呢(突出“啥样,长翅膀”等)相机指导朗读。
5、小海鸥想去问个究竟,这里的“究竟”你懂吗?能不能换个词语,意思不变(清楚、明白)
师:刚上课时我们用的“究竟”表示“追问”的语气,而这里是“清楚、明白”的意思,看来,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同的。
6、指导朗读第1段
过渡:小海鸥想去问个究竟,它是怎么问,那条奇怪的船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二至六自然段。
导学二至六自然段
1、读完了吗?现在你有没有知道那条奇怪的船到底是什么?(水上飞机)
2、我们再来读读它俩的对话(逐句指导朗读)
出示①“喂,船大哥,你好哇!”
(注:在波浪翻滚的大海上说话,应当怎样:声音响亮
平时,你有没有站在远处喊过人呢?<喊喊看——喂>
“船大哥,你好吗?”小海鸥真是非常懂礼貌。你再读读!)
②“你好!我不是船,我是水上飞机。”
(注:这一句话是谁说的?
人与人之间的文明礼貌是相对的,水上飞机也挺懂礼貌
它很友善地对小海鸥的话作纠正,多么自豪。引导加上动作)
③“飞机?你怎么掉到海里去啦?”
(注:这一句话连续出现了两个问号,应该怎样读呢?
结合提示语“吃了一惊”进行指导,引导加上表情)
④“不,我是降落在这里的。我是海上救护机,可以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
(注:“我”是谁,它的名称、作用。附板书:海上救护机,救援船只)
指名读,这句话该怎么读?结合提示语“笑了”进行指导,引导加上表情。
师引导:咦,船只在海上遇难了,为什么不用船去救,而让水上飞机前往救援呢?
读一读,谁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答案(突出“迅速”)
3、练习对话
找你最好的朋友,进行对话(语气、表情、动作),教师适时表扬。
过渡:海上救护机能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真了不起。
课文中,它真的接到求救警报了,它是怎样前往救援的呢?
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呀?找找看,在课文哪儿
导学第8段
1、指名读
2、出示:“他告别了小海鸥,便迅速地滑行起来,机身的两旁随即溅起了雪白的浪花。
水上飞机渐渐地离开海面,向遥远的天边飞去。”
A、“渐渐地”是什么意思?生答后,师“这不是与‘迅速’自相矛盾吗?}
(结合:“迅速、随即”等词,引导理解)
表示海上救护机离开水面时有一个过程,慢慢上升,飞行时比在水面滑行更快了。(用词准确)
C、指导朗读
(海上救护机的本领的确非常大,很神奇,你佩服它吗?我们一边读一边体会它的神奇和同词的准确!)
过渡:它俩还谈了些什么呢?
导学第7段
1、出示:“我还有很多兄弟。有的……;有的……;还有的……扑灭森林的大火……
2、自由读
3、引导理解
海上救护机有许多兄弟(文中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介绍了它们的本领)
指名说(附板书)
4、指导取名
你能给它们取个合适的名字吗?(附板书)
海上救护机 [救援船只]
海上战斗机…… [参加战斗]
海上运输机…… [输送物资]
海上灭火机…… [扑灭大火]
5、师小结指导朗读
结合省略号,迁移拓展
1、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许多具有各有作用的水上飞机)
2、思考:如果让你长大后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评议(名称、用途)
5、师小结
刚才我们让飞上飞机发挥了那么多新的作用,其中有一些水上飞机已经拥有了,还有许多新型的水上下班飞机只要大家从小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本领,长大以后就等着你们去实现!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听了海上救护机的介绍,了解了水上飞机,同学们肯定对它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对于刚才同学们的精彩构想,老师还想探个究竟
(出示)
请展示你的聪明才智,以作文、绘画、小制作等形式设计具有新作用的水上飞机。
课后,我会跟你们老师商量,请他组织一下,在班上举办一次水上飞机设计成果展示会。


17跟踪台风的卫星
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
准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6】
一、导课激趣:
1、板书:跟踪 指名正音
想怎么读这个词?为什么要这样读?(如果体会不到可以演一演)
2、知道我们今天要读谁跟踪谁的故事吗?板书:台风 —— 卫星
3、可以怎么读这个板书?还可以怎么读?
4、看上去不相关的两样事物,他们会有怎样的联系呢?去课文里面找找好吗?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朗读。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指名分段读。
三、精读感悟:
(一)大家读书的本领确实很棒,短短的十几分钟就能读的正确、流利,还有不少同学读得绘声绘色了。这个会跟踪台风的卫星到底是怎样跟踪卫星的?默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再读一读。
(二)指名交流。
(三)学生自读课文,
(四)反馈: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吗?找出有关句子读给我们听听。
“哈,”小星星笑了笑说,“我是第三代气象卫星,人们叫我时刻跟踪你,监视你,直到你消失为止。”
1、抓住“时刻”,举例子:卫星都会在什么时候跟着台风(说不出时教师示范举例子:他在走路时隔着他,做游戏时跟着他……)
2、指名读这段。板书:时刻
3、过渡:卫星说到做到了吗?他是怎样时刻跟踪台风的?我们再接着听听其他同学的介绍。
卫星说到做到了吗?(生答)刚才xx的发言就能说明了。
“可我偏偏爱跟着你走……”
1、课件出示本句话。这个“你”是谁?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联系上下文看看)
2、生回答。播放台风的影片。
3、这么厉害的台风,卫星却偏偏爱跟着他,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呢?
4、生交流。板书:偏偏 爱
5、真是一个态度坚决的卫星啊!面对如此厉害的台风,他们之间的对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6、采访形式指导朗读。
7、过度:台风会善罢甘休吗?(生答)
8、师生接读:台风狂暴地跳起来,对准气象卫星猛扑过去。可他哪里知道,气象卫星站设在离地面三百公里的高空,他再蹦跳也不管用。
9、过度:哦,这一回合,谁赢了呀?卫星还在继续跟踪卫星吗?
(真是太精彩了,还有介绍卫星跟踪台风的句子吗?)
他感到有点累,正想歇歇脚,无意中发现气象卫星仍然紧紧地跟踪着自己。
1、老师也是找到的这一部分,我也想读给大家听听,行吗?
师读掉“无意”“仍然”。
2、生质疑,体会台风满以为把卫星甩掉了,但卫星却不放松地紧跟它。板书:仍然 紧紧
3、你们可真能干,老师也要向你们学习,我相信你们也能把他们的这组对话读好。课件对话“哼,我要把你甩掉!”“想甩掉我?没门儿!” 指名朗读。
“想甩掉我?没门儿!”气象卫星用嘲笑的口气对他说。
你确实不会被甩掉。想甩掉我,没有门吗?台风准备怎样甩掉台风?
“哈!这里的人们早就知道你快要来了。”气象卫星自豪地说,“每隔二十五分钟,我就向他们报告一次你的行踪。”
1、抓“自豪”。你这么自豪是为什么啊?板书:每隔二十五分钟
2、人们早就知道台风会来了,看台风来了。录像播放台风引起巨浪拍打岸边旁白:狂风怒吼,巨浪滔天
3、定格画面,接着会发生什么情况?在疯狂的台风巨兽,我们也不用怕了,心情怎样?
4、指导朗读“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可是他很快发现,堤坝筑高了,树木撑牢了,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
5、看来,卫星确实应该自豪,因为他的工作帮助人们战胜了台风,我们再也不怕台风带来的灾难了。来,能干的小卫星们,自豪地夸夸自己的本领吧!齐读这句话。
6、指导朗读。
7、台风这下可没辙了吧!好了,气象卫星的任务完成了,收兵回营吧!
激起学生联系最后一段。看来,卫星对台风的跟踪还没结束呢,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板书:又

第二课时:【57】
一、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第二代卫星有什么印象?
二、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
师小结:无论台风多么狂怒,多么凶猛,气象卫星都能紧紧地跟着他、监视他,向人类报告他的一举一动,使我们不再受到台风的伤害,科技的力量无穷,“人定胜天”。
三、分组,分角色朗读。
四、角色表演。

《习作5》
教学要求:
1、        能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处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2、        自拟作文题,并能有条理、有中心地根据所筛选的材料进行习作练习。
3、        在整合材料进行习作联系时,有自己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8】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多媒体演示:赛龙舟、包粽子……端午节到了,人们以各种形式迎接这个节日地到来。
2、        你对端午节了解多少?
3、        刚好,我们班要出一期有关端午节的黑板报,如果由你来负责,你打算如何设计?
4、        师引导:刚才有个同学建议写一写有关端午节的文章。恰好有同学找来了许多关于端午材料,同学们根据材料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
二、        阅读材料,自行整理
1、        让学生自有阅读材料,同座交流:
收集地材料包括哪些方面。
2、        全班同学交流讨论
3、        你对介绍端午节地哪个方面地材料最感兴趣?说说理由。
4、        你打算如何把你最有兴趣的材料整理成小短文?
三、        合作交流,完成初稿
1、        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如何组合材料的。
2、        每一学习小组商议如何共同完成一篇短文。
3、        各小组完成习作。
第二课时:【59】

一、        多向评价,及时反馈
1、        各学习小组汇报,各位同学参与评价,师出示评价要求:
a、        是否合理的安排材料;
b、        是否有条理的叙述自己选好的材料;
c、        在筛选材料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的特点。
2、        师就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相机板书
a、        适当的选择
b、        合理的安排
c、        创意的表达
3、        师请各小组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4、        师将各小组的习作帖在墙上,让学生下位阅读,并把自己的意见及时地写在相应的白纸上。
5、        师相机与学生讨论。
6、        师安排众生习作。

练习5
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并学习运用打比方。
2 增加词语积累的练习。
3 练习用钢笔书写点画教多的字
4 调动学生平时的观察积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广告,说明理由。
5 练习书写带有横折钩笔画的“为”字和带有横折提笔画“计”字,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这两个笔画的运笔方法。
教学准备:一些广告的图片、录音及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0】
一 学习“学用字词句”部分
1 导入语:有一句广告词叫做“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和想象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前提。
2 请看这三幅图,你一定会想到与它们相似的事物。
①学生观察②全班互相交流③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相象的事物画下来,在旁边写上名称。
3 用打比方的句子吧上面的图画说一说,并写下来。
4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很多打比方的句子,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5 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 师小结: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具体的描绘事物,能使文章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完成“读读背背”的内容
1 读准字音①自读词语,借助字典或词典读准字音。②指名读词,正音。③全班齐读
2 理解词义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查阅到的资料,自由讲解词义。
②师适当的讲解:自强不息:自觉的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担负重任志在千里: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义无返顾:反顾,向后看。在道义上,只许奋勇向前,不容徘徊后退。
③读了这些词,你感受到什么?
3 反复朗读,以期背诵。
三 学习“写好钢笔字”
1 学生自读“我的提醒”
2 观察字型,找出点在三个字中所处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讨论:如何将这些点画写好4 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 谈谈描红体会
6 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完成口语交际)【61】
一 导入“蓝猫的饮料我爱喝”、“我家的盘子会唱歌”、“真巧,好吃得不得了!”大家对这些耳熟能详的广告词非常熟悉吧?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商品或公益事业的常见形式,在我们周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有的广告大家都已经作为生活用语的一部分了。
二 展示一些精彩的广告录象
三 大家交流在各式各样的广告当中,你最喜欢的广告是什么?为什么?你不喜欢的广告是什么?为什么?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强调互动)
四 精彩广告再现 学生自由组合,将自己最喜欢的广告表演出来 学生表演
五 设计广告 我们一起聊了很多广告,可是那都是别人设计的。你们想不想为自己喜欢的商品也来设计一个广告呢?或者,设计一段公益广告也行。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创意。 尝试设计。
第三课时(学写毛笔字)【62】
一 复习基本笔画横折、竖钩、竖提二 学习“横折钩”
1 出示笔画:“横折钩”
2 观察笔画特点
3 教师示范写法教师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横折钩的写法:露锋起笔,顺势向右横出作横画,渐轻、渐细,至折处略向上提笔,再向右下作顿笔,转势直下作竖弯钩状,出锋。
4 学生练习书写三个,教师巡视、指导
5 评议学生作品
6 教师范写“为”
7 学生练习写“为”、“力”、“书”
8 评议学生写的字
三 学习写“横折提”
1 出示笔画:“横折提”
2 观察笔画特点
3 教师示范写法:教师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横折提的写法:露锋起笔,顺势向右横出作横画,至折处略向上提笔,再向右下作顿笔,转势微向左下行笔,折笔向右下稍顿,回锋向上,再提笔向右上角挑出。
4 学生练习书写三个,教师巡视、指导
5 评议学生作品
6 教师范写“计”
7 学生练习写“计”
8 评议学生写的字

第六组课文教材教法

一、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第六单元安排有三篇课文:18《“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19《狼和鹿》和20《放飞蜻蜓》。从内容和体裁看,它们都是记叙文,文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强。值得注意的是,三篇课文都是关于 “人与动物”的故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具体来看: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讲的是汤姆钓到了一条从未见到的大鲈鱼。由于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所以在爸爸的要求下,很不情愿地把鲈鱼放掉了。从此,他再也没有钓到这样的大鲈鱼。但是,爸爸的坚定的话语牢牢地铭记在汤姆的心里。通过读文,让学生懂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自觉遵守社会的规定。
《狼和鹿》这篇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这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放飞蜻蜓》一课描写了一群孩子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放蜻蜓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保护益虫、爱护动物的道理。
从全册的角度看,本组课文带有较强的思辩性、科学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不仅可以带来快乐、舒畅的情感体验,还能启迪我们去理性地思考某个问题,明白道理,获得真知。老师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锻炼思维能力。
二、教学建议
1、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手段。现在,有一种比较时髦的教学用语:“请你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就个人读而言,是采用默读、朗读还是其它形式呢?进入三年级下学期了,老师们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来选择最佳的读的形式。比如:18课爸爸与汤姆的对话部分,就适宜用角色朗读的方式,从爸爸不容置疑的语气中去体会他恪守规定的自觉性;从汤姆不情愿的话语中感受他钓到如此大鱼的不容易和激烈的内心斗争。而19课在理解结论即第四部分时,则适合采用默读的方式,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前后联系,反复寻思,琢磨感悟。说到这,我想谈谈我对朗读和默读的一点认识:有声和无声是阅读教学中应该互为补充,朗读有练说话,锤听力,习思维,积语言,找语感,陶情操,悟文理,养习惯等多方面功能。默读,正好弥补了朗读的误区,能使学生静下心来,潜心会文,学会思考,“读进去”再“读出来”,从而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在“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口号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就有把“留白、静心”引进课堂。本单元的课文在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方面是很好的“例子”,读与思的关系应该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更多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能绘声绘色、热闹地朗读,还能平心静气、认真的思考。逐渐进入高段教学了,我们要更多地思考以有效的训练、评价的引导夯实读与思的基础。
(2)问。提问,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更要研究提问。因为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不会有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对于教学提问,我们要注意研究问题的指向性和情境性。如:“为什么陶行知要翠贞放飞蜻蜓?”和“陶行知是怎么劝说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这两个问题的情境性哪个强呢?很明显是后者。另外,提问的权利不应该再是老师所独享了,把质疑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在这学期尝试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以学定教。
(3)写。可分为读书动笔、写字词练习和写作练习三类。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班上有一大部分学生读书时没有动笔的习惯,一篇课文学完了,书上没有一点笔迹,看到这种情况,我意识到圈点批画这类动笔读书的好习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培养的。我们学校许多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预习时勾画出难读的字词,用铅笔注上拼音(待上课初读后再擦掉);用“?”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书时用自己习惯的记号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批上读中感受(对同一句、同一段,每次读允许有不同感受)……开学初,我曾向学生许诺:期末要评选“课本最佳使用者”,绝不是书面干净如新的,而是每课都有阅读痕迹,即或多或少的读书心得记录,把书读“厚”了的。
  对于写字词,本学期我也做了一点尝试:即加强预习中认读字词,课前给学生点出该课生字新词中的难点,取个名字叫“揪出拦路虎”,让学生们预习时加以注意,用反复认读、查字典等方法尽量扫清障碍,预习时不仅读字词,还动笔写写字词。刚开始时是每课和学生一块在课堂上完成预习 ;慢慢地放手一些,主要关注学习不自觉或有困难的学生;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在小组里交流预习情况。这样,课堂上我就能提高效率了,每课抓住几个难写或易错的生字重点指导,其它的就由学生自主完成。
在语文课堂中善于发掘可写的因素,有效地激发写作的兴趣,让学生进行练笔,而不是为文而文。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是例子的作用。比如学完18课,可以让学生就“遵守规定”写写自己的故事;19课课后,可以让学生以“大自然中的链”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活动,激发孩子们探索自然的热情。而20课正好可以和本组的习作6的例文整合,联系起来教学。
说到现代教学手段,可能大家马上会想到多媒体、网络。的确,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可以大大丰富课堂的容量,拓宽认知领域,提高教学效率。如:19课《狼和鹿》,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了解狼和鹿的习性,收集一些动植物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教学20课时,可以借助录象,让学生直观感受蜻蜓的结构、特征。还可以针对文中陶行知说的“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通过阅读百科全书、上网搜集信息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苏教版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资源——配套光盘,不知老师们是否用过。
除了传统的读、问、写等教学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其一,辩:辩必须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结合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引导,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反过来辩论又可以将读引向深入,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促进思维以及语言的发展,还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在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你,你会不会把这条鱼放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组合成正反两组展开辩论,在辩论中还可以根据自己认识上的改变更换自己的立场。学生在辩论中既要深入课文中找论据,还要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思维就会被激活。教师在学生辩论时相机指引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结合,就能达到扎实有效的训练。这就涉及到“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问题了。我的认识是: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并非是全盘肯定学生的说法。一位老师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就是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讨论是否应该放时,学生之间产生了的意见:有的认为应该遵守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有的认为可以变通一下,先将鲈鱼放在篓中,等到了两个小时之后再拎回家;还有人认为,反正是没有人看见,也没有人知道,完全可以不放……学生之间的交流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面对学生的多种观点,执教老师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可以不放掉的同学,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观点。但是对于一种规定,一种社会秩序,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老师的这一发言让我们看到,教师做到了既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又启发学生遵守社会公德是一种自觉行为,并不因有人看见才遵守。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其二,演读结合、以演促读:即让表演与朗读有机结合,以表演促进学生的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因为,大多语言的内涵可以通过腔调、神态或动作等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借助“演”进行感悟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语言的情境,和语言产生共鸣,获得真切的体会。在教学18、20课时。老师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同座学着课文中父子、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的样子对话……演读讲究的是诵读时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力图“演读”出来,这样,思维是活跃的,联想是丰富的,全身心是投入的,感悟语言自然就是真真切切的。

2、 注重复述,因课设练。
小学生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这一点在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老师们看看课后的第一题就很清楚。
复述训练也要因文而变,因教学目标而变;在进行复述训练时还要渗透一些复述课文的方法。当然还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渗透,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例如: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时,老师们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体会汤姆的心情变化的句子,然后把关键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小心翼翼”“很不情愿”“慢吞吞”)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安排了复述训练,因此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复述任务。
又如《狼和鹿》一课,为了引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可在阅读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听过、读过的童话故事,谈谈对狼和鹿的印象。在初读把握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认真读读第一至六自然段,想一想,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读完后合上课本,自己说一说或同桌间讲一讲“鹿和狼的故事”。从所学课文的特点出发,按照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富于适度的游戏形式,不仅可行,而且可取。因为孩子通过游戏获得认识是轻松愉快而又感受深刻的,而以反映社会生活为内容的语文课文,本身就有很强的情趣性、情境性,这又为以“复述”来模拟实践活动,开了方便之门。
我粗略地把复述归纳成再现式、创造式和缩略式三种。对于学生复述过程中的指导,我认为三年级学生比较适合第一种,即基本按照课文的思路和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但书上的一些精美词句,我在指导时鼓励他们用上,形成语言积累。我们班也有一部分有能力进行创造性复述,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加以自己的补白语言、动作神情等,类似于饶有兴趣的讲故事。缩略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抓课文主要内容,在四五年级用得较多。
从“因课设练”的角度仔细研读本组课文,除了在阅读中启迪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一种语言现象,那就是三篇课文中都出现了引号,但引号的用法、意义不尽相同,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引号的用法一:引用人物话语。老师们看,18课的标题:“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的引号,就是这类。它是作者精心提炼的人物话语,将其列为课题,可见这句话关联全篇。人教版第七册也选有这篇课文,但取题为“钓鱼的启示”,其中心词是“启示”,比较起来,我觉得我们教材中的取题寓理于事,更为含蓄些。对于这种带引号的课题,学生初读可知是引用文中的人物语言,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命令式的句式质疑、思索: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这条鱼”有什么特指之处或特定含义?为什么“必须”放掉?由此深入开展阅读对话。19课《狼和鹿》中有些词是加引号的,如:狼是维护鹿的种群的“功臣”,“功臣”这个字眼就加了引号,还有:鹿反倒是成了毁坏这个种群的“罪魁祸首”,“罪魁祸首”也是加引号的,这里的引号表示所谓的,是从保护生态平衡角度看待的,有着特定意义。备课时,我推测这里引号的特指含义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难度,我的设想是,将“功臣”和“祸首”放在故事情境中理解狼和鹿的功与过,学生能联系前后文谈到狼可以防止鹿的过度繁殖,以免树木被大量糟蹋,在保持森林生态平衡上立了功;鹿由于过度繁殖,造成森林破坏而惹下祸就可以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两个词要是去掉引号,就失去了特指性,成了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如果离开本课的具体语言环境,就会造成误解。再看20课,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部分直接描写人物语言时都用了引号,这是引号的最常见的用法。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上学期以及本学期习作四学过的提示语的几种情况:出现在句首,出现在说话内容后和不出现提示语,但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测出,这种富有变化的对话描写,可以避免文章表达形式的单一、机械。我把这一单元的这一训练点定名为“看引号,悟妙处”。让学生感受到,透过小小的引号,不仅可以提示我们深入思考语言的内涵,而且对习作中对话描写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3、“浅出”、“趣出”、“巧出”
有人说:“高明的人把复杂的道理往简单了说,无能的人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了讲。”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仿佛就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而言的。教师的备课要 “深入”——力求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教师上课则要“浅出”——把深刻的道理清楚明白地说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薛法根老师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就很值得我们借鉴。读了他的课堂实录,我归纳出以下几点:
(1)“浅出”,化整为零。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你 把这条鱼放掉”!)齐读课题。
生:老师,你漏写了“必须”两个字。
师:(作奇怪而后无所谓状)啊?是吗?不就是两个字吗,意思不是一样的吗?都是把鱼放掉嘛!
生:(迫不及待状)不一样的!
师:哦?什么地方不一样啊?
生:有了“必须”是说一定要把鱼放掉 ,和没有必须不同的!
师:哦,对了。那我们把“必须”补上去一起读。齐读。
(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自己争取来”的“必须”读得特别响亮,语气也自然随之坚决坚定起来。)
师:这下对了吧?还有问题吗?
(有些学生说没问题了,老师示意再仔细看看题目。学生稍作观察后便举手)
生:你把感叹号写在引号的后面了,应该把它搬到引号里面。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这是人物说的一句话,完整的话要有标点符号。
师:那引号表示什么呢?
生:用人物说的话来作为题目。
师:对,我们就应该这样仔细地读,对关键的词和标点符号要特别留心。我们一起把课题再读一下。
至此,学生对于课题的理解可谓深刻而全面。老师摈弃了传统的读题审题的套路,看似随意却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避免了枯燥单一的问答式,导在教材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将教学内容的难点降低到尽可能小,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真正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从而达到“化整为零”之效。
在初读感知环节设计上,老师将词语(词组)以“词串”的形式出示: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觉察动静/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一阵惊喜
首先让学生一组一组认读,一边读一边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试着不看词语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对钓鱼的大致过程已初步了解。
这一设计一改以前“就词语而词语”的教学,将词语(词组)置于一定的语境中,不仅极自然地解决了词义的问题,更让学生能从词串所组成的整体上去把握内容,还为下文让学生“读钓鱼”、变换角色“说钓鱼”作了自然铺垫,潜移默化,不露痕迹,这是好课所追求的境界。

(2)“巧出”,水到渠成。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什么要我把这条鱼放掉。如果让学生作为一个局外人去感受的话,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薛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肯定会软硬兼施,要让爸爸同意我不放掉鱼,你们信不信?
生:我信。
师:谁愿意来做爸爸,我做汤姆。
(学生积极性特高,当 “老师汤姆”的爸爸,机会难得呀!)
师:你要请一个你的帮手吗?他要在你最关键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生:好吧。
两名学生上台。“汤姆”马上进入角色。
师(汤姆):爸爸,好大的一条鲈鱼!
生(爸爸):(迟疑片刻,马上反应过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汤姆)凭什么放掉!这可是我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呀!
生:(爸爸)因为离钓鱼的时间还差2个小时。
师:(汤姆)不就是两个小时吗!又没人看到!这是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生:(爸爸)没人看到也不行!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定!
师:(汤姆),“规定规定”,“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生:(爸爸) 你怎么能这样!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照这样发展下去,你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
师:(汤姆)真的一定要放?
生:(爸爸)必须要放!
师:(汤姆)那我放了啊?(作放鱼样)
生:(爸爸)你真是爸爸的乖孩子!
创设父子对话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到爸爸的立场上,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一定会更投入,更积极主动地寻找理由,努力说服汤姆把鲈鱼放掉。事实证明,这样巧妙的角色转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使之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一个高潮。
在本课结束之前,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时,薛老师又自然而然地延伸刚才的话题,“如果汤姆要把对爸爸的感激、敬佩的心情写出来的话,他会写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又成了“汤姆”,丰富的体验使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欣然提笔,一挥而就。这样的读写结合可谓水到渠成。
希望以上的教学片断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也希望我的这些还不成熟的想法、这些思考中的小火花能点燃老师们智慧的火苗。

18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课文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
            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反复的读书,要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要用心体会,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朗读中让人感受到那种喜出望外的神态和心情。同时要认识到:虽然汤姆感到很遗憾,但他并不后悔,爸爸坚定的话语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63】
一、揭题质疑
1、  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  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四、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64】
(一) 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 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 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 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 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2) 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 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
            3交流第三个问题
            (1) 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 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 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4) 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 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 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 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 齐读最后一段
(四) 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 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
          18“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 惊喜 → 不情愿
                                    爸爸: 赞赏 → 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19、狼和鹿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引号的作用。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4、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5】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问: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标上小节号,一边读一边想想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三、课堂作业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3、描红
第二课时【66】
一、听写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幅画来描绘。
想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不太好画的部分用直线标出。
交流自己的画。
2、讨论: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
(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结果,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 理解: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 体会森林里闹饥荒的情景。
3、板书:
三、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第三课时【67】
一、复习
1、从一百多年前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是什么意思?
二、继续学习课文
1、学习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2、讨论:
(1)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坏蛋”什么意思?鹿怎么成了“大坏蛋”呢?
3、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指导复述
指导:恰当引用文中例句,有利于复述。
   同桌练习复述。
指名当众复述。
六、作业
总结: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乘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把你的想法赋诸于行动。让大家齐心协力,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
   七、生活小水滴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小水滴”,去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去思考,如何阻止人们愚蠢的行动;去行动,让大家都来保护地球。如果你做到了,你将得到的奖品是地球的美丽和人类后代的幸福。
20 放飞蜻蜓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 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8】
一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 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 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 初读,理清脉络:
(1) 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 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 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 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 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 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 指导写字
1、 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 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 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69】
一 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 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 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 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 练习分角色朗读。
(1)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 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 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 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 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习作6
教学要求:
1、 读懂例文,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已有的知识,说说对不良现象的看法,并发出合理的倡议。
3、 在练说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
教学重点:
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难点:
努力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有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前准备: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70】

一 师生谈话,引出话题
1、(CAI:青蛙捉害虫的情景。)师: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谁在干什么?看谁说的准确、可爱。
2、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说话。
二 情境启思,例文引路
1、 让学生观察图画(几个小朋友在捉蜻蜓,蜻蜓在他们的网兜里扑扇着翅膀挣扎着)师:同学们,快看,灾难忽然就降临在正在忙碌的小蜻蜓身上了,瞧,那只被捉住的小蜻蜓怎样了?
2、 引导学生想象:蜻蜓会说什么?
提供提示语:蜻蜓有的绝望地说:
有的愤怒地说:
有的不解地说:
有的痛苦地说:
3、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 说给小组里的同伴听。
(2) 指名发表看法。
4、 读例文,再交流。
(1) 学生自由读。
(2) 指明朗读。
(3) 师生交流:夏志成同学发表了怎样的看法,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还想在他的基础上补充或修改什么?(引导学生辨证地读例文。)
三 看图,指导表达自己的看法。
1、 CAI:一个老头叫卖青蛙。
2、 请学生就这幅图谈谈自己的看法。
(1) 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构思,形成观点。
(2)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看法。(或谴责或倡议)
3、 将话题拓展:除了例文和图上的这两件事,在我们身边,你还想对什么现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学生交流、评议:是否说清了观点,是否有凭有据,能不能被大家认同。)
4、 师:如果把刚才你们谈的看法整理一下,写出来,就是一篇你的小评论文章了。大家快试试吧,争取让你的看法被大家接受,为社会新风做一份努力。
5、 学生再次整理思路,准备成文。
第二课时【71】

一 学生完成初稿,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二 指名读自己的习作,集体评议:
1、 观点是否鲜明、正确。
2、 把自己的见解说清楚没有,有没有凭据。
3、 有没有独到的见解。
三 学生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初稿。
1、 好朋友之间互改。
2、 自己修改。
第三课时
一 教师评讲习作初稿,结合学生习作提出共性问题。
二 学生自己修改习作,定稿。
三 誊写习作。
练习6
教学要求:
1、 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并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
2、 练习书写呈三角形的字,注意上紧下松的要点。
3、 背诵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
4、 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5、 学写毛笔字——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72】
一 学用字词句——第一题。
1、 审题。
(1) 学生自由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 师生明确题意。
2、 让学生默读小故事,并请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 学生试着读读没有加标点的短文,然后交流读没有标点文章的感受。
4、 出示一首标点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略,可以加上省略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5、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儿歌,回顾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
6、 师生小结加标点的方法:先给文章断句,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停顿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 学生按照方法逐段给短文加上标点。
8、 学生自由读读加上了标点的故事,感受语气,集体交流如何加标点。
9、 练习读出感情,齐读小故事。
10、学生谈读了故事的启发、收获。
二 学用字词句——第二题。
1、 出示三个字:未、允、夹。学生读字,观察字型。
2、 学生说说三个字的共同之处。(独体子,外形上呈三角形。)
3、 观察例字,发现这类汉字的书写要点——上紧下松。
4、 教师范写:夹。
5、 学生描红、临帖,感受书写的技巧。教师巡视指导。
6、 反馈:同座互相欣赏书写成果。互评和自评相结合。
7、 再找找这种字型的其它字,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73】
一 读读背背——成语。
1、 学生自由认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 检查成语的读音。重点指导读准:妄、蠢、厉
3、 集体交流,弄懂成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或查词典谈自己的理解。)
(1) 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
(2) 按兵不动:是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3) 轻举妄动:妄,盲目。指不经过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4) 操之过急:办事过于急躁。
4、 学生再次认真读成语歌,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每排两个成语意思相近,可以连用;每行后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动”;成语的意思都和打仗有关;有些成语出自历史典故。)
5、 练习背诵。
(1) 根据以上发现,自己练习背诵。(边记边想)
(2) 同桌互相背诵。
(3) 指名背、集体背。
6、 拓展练习:让学生说说其他关于战争的成语,扩充积累。
二 读读背背——古今贤文。
1、 回忆已经背诵过的古今贤文,集体背诵。
2、 学生自由读古今贤文,扫清字词障碍。
3、 逐句交流、理解,获得启示。
(1) 小组学习:在小组里,每人读一句,说说理解,互相补充。
(2) 指名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说感受,再齐读。
(3) 反复读,加深理解。
(4) 说说这些句子都是写什么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 练习背诵——开展背诵竞赛。

第三课时【74】
一 想想做做。
1、 复习古今贤文《环保篇》,学生齐背。
2、 由环保的话题引入新课:学生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及其重要性。
3、 了解表格要求。
(1) 学生认真看看所需填写的表格,弄清要填的内容。
(2) 根据内容讨论: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查工作。
(3) 分小组,明确分工及注意事项,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4、 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进行调查,作好记录。
5、 集体交流,各自汇报调查结果。(汇报时,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落叶树及落叶树的种类;什么是常青树及其种类。)
6、 讨论:结合调查结果,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从花草树木的种类及种植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7、 将建议可行化:小组合作,会画的,会写的,分工合作,完成一份可行的校园绿化建议。 8、 评选最佳建议。(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第四课时【75】
(学写毛笔字)
一 明确学习内容。
1、 教师出示要学写的两个笔画——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2、 学生书空笔画。
二 指导书写。
1、 指导学生读帖,观察、分析两个笔画的书写要点。
(1) 横折斜钩: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下做横画渐轻,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再转势向下作弯后回锋向上轻快挑出。
(2) 横折弯钩: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下做横画,渐细,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转势向下行笔,略粗,作弧形弯后向右行笔,至钩处缩笔回左稍驻蓄势,再提笔向上挑出。
2、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两个笔画。
3、 学生自己练习书写,体会。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4、 反馈笔画的书写情况,学生再练写。
5、 练习书写带有笔画的汉字。
(1) 读帖,分析字在格子中的位置,观察笔画在字中的写法。
(2) 教师范写。
(3) 学生临帖,练写字:风、九。
(4) 指名书写字,集体评议。
(5) 学生再次练习书写。


21恐龙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作者紧扣主题,对恐龙做了较为全面的具体繁荣介绍。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分明。
学情分析:
恐龙是两亿年以前地球的主人,属爬行动物,它们与神话传说的“龙“无关。恐龙的种类繁多,一般体大个小,生活在陆地或者水中。约在6000千年前消失了。文章直截了当的以“恐龙”为题,既可突出文章描写的对象,又可引发对读者的阅读兴趣。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76】
一、              揭示课题
1、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是一种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爬行动物,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这篇课文是以这种动物的名称为踢的。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知道写什么呢?
二、        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3)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指导观察字形,弄清每个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有重点的书写。
(3)指名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4)齐读生字词语。
3、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5、理清层次
(1)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给文章分段。
三、布置作业
1、  用钢笔描红
2、  抄写生字新词。
3、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77】
一、         精读训练
1、  导读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拟制到了什么。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  导读第2—4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仪。如何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把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1)  品读第2自然段
①     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说的。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②     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③     读一读,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恐龙的特点的?
(2)  品读第三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②再读一读这一段,看看二、三两句话说的是什么?
③朗读课文
(3)品读第四自然段
①恐龙是怎么样繁殖后代的?
②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感悟一下恐龙的千奇百怪的形态特点以及独特的生活习性。
3导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工有句话,请说好所每句话的意思。
(3)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3、  总结课文。
(1)  朗读课文。
(2)  教师小结。
二、背诵指导。
1、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脉络先背诵。
2、  学生试背。
3、  指名试背。
4、  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22槐乡五月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学情分析:
本课行文如流水,语言诗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值得学生诵读的好文章。它素洁高雅,恬淡隽永,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园诗,值得学生背诵积累。由于篇幅较长,学生在背诵时可能有一些难度。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课文
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78】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荷藕之乡、茶乡、橘乡引入)
板书课题,提醒“槐”的写法。读好课题。
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新词。
大声朗读课文,可以自由结合找同伴。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检查生字:洋槐 坡坡 岗岗 瑞雪初降 酿出 挎走
喜盈盈 浓香 傻乎乎 拌上 咸的 浇上
(1) 读准字音
(2) 哪些字易读错?哪些容易写错?
(3) 比较:破坡 槐环 酿浪 跨垮挎
(4) 找出文章的叠词,仿照形式说说。
2、各自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齐读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说说每一节的意思。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最喜欢文章的哪个地方?把自己喜欢的,有把握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三、课堂作业
1、 写生字。(描红,评议)
2、 练习册的有关题目。
第二课时【79】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槐乡五月》,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
感受洋槐花开时,槐乡的景美
1、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喜欢它呢?
2、 逐步让学生总结归纳出: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 茫茫一片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 沉浸香海
3、 指导朗读,谁的槐花最美丽最芬芳?
4、 引读指导背诵:有的…………远看……有的……近看
小蜜蜂飞来了……孩子们跑来了……
这时候……整个槐乡……
5、小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感受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2-3)
1、 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你喜欢什么呢?
2、 讨论归纳: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俊俏美丽(别、戴)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3、 指导朗读,哪些词语写出孩子的这些特点?(各种形式朗读)
4、 指导背诵。试背重点句子
5、 小结:五月,是……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小结课文
1、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2、 教师小结:槐花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扮孩子,让孩子们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是纯朴可爱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真切自然地抒发作者对槐乡五月的喜爱之情。
3、 练习背诵课文。
四、完成练习册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 茫茫一片
槐花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 沉浸香海
槐乡五月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孩子 俊俏美丽(别、戴)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23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引起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重点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参”,会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指导学生理解3、4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80】
一、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吗?你看见过大海吗?大海一望无际,大海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感到神奇,感到壮观,你可曾想过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海底旅行,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三)学生听读后简述海底世界的样子。
(四)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可让学生采用填表法按要求进行自学。
例:

(五)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提醒学生注意特殊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
例:“却”:qu8韵母中“{e”中的“{”上面的两个点去掉了,这是因为{见到j、q、x后要脱帽行礼,万不可写成q{e。
“私”s9和“异”y@是整体认读音节。
3.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4.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却”是左右结构,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异”是上下结构,上半部是“巳”,不要写成“己”。
5.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私(    ) 兔(    )               煤(    )和(    )            免(    )谋(    )
肌(    )  异(    )               峡(    )饥(    )            导(    )狭(    )
(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质疑。
1.比较近义词,理解词义。
奇异——特别,与“平常”不同,与“奇怪”意思相近。但“奇异”多用来形容景色,而“奇怪”可以形容人、事、景物,应用范围广。
蕴藏——与“储藏”的意思相近。用在潜藏而未显露或等待开发的地方。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窃窃私语——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课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比作人在“窃窃私语”,显得很生动。
物产丰富——物产: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种类多或数量大。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七)再次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第二课时【81】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通过课文3、4自然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二)指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看录相。
2.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儿的?
(二)抓重点句,了解特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指读有关句子: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这句话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三)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清文中2、3自然段侧重讲海底世界景色奇异。4、5、6自然段侧重讲海底物产丰富。
3.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理解海底景色奇异。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
(2)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句。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3)课堂讨论:“依然”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将句中“依然”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依然”指依照原来的样子。经过讨论,句中“依然”一词,可换成与它相近的“仍然”,句义不变。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4)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2.学习第3自然段。
让学生运用学习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1)思。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指读句子,并分别说句意。
(3)出示句子: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
让学生讨论:“是否”是什么意思?将“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使句意不变。“是否”是“是不是”的意思,让学生采用换词语的方式理解句义。
3.学生自读3~5句。想想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讲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经过讨论,让学生弄明白这三句话是围绕着第2句“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的意思讲的。
(1)指读重点句,理解词语。
(2)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
(3)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
(4)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5)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文中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式具体描写动物发出的声音,同时用“蜜蜂、小鸟、小狗”的叫声来比喻海底动物的叫声,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特别能引起儿童的情趣。讲课时,可采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
(6)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还有许多种动物的声音。)
(7)教师读句子: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各种动物还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声音。)
(8)指读这段话,并小结这段话表述的内容:静中有声。(奇特)
(9)小结学法:学习这段话我们主要抓住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注意抓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语。
(10)让学生自己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黑中有亮、静中有声)
4.用上面的学法自学课文4至6自然段,理解海底世界物产丰富。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海底有哪几类物产?文中分别写了些什么?
(1)指名回答,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第4自然段。
(1)指读课文,想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本段共有五句话。第1句讲“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四句分别介绍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和贝类的活动方式。)
(2)“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海底动物不只是三万多种,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
(3)第1句与2至6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总述后分述。)
(4)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一概括词语中看出来的。)
(5)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6)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这句话作者给贝类赋予了人格化的描写,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6.指读5、6自然段。
(1)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
(2)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有……有……还有……”作者用这样的排比句式描写海底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
(3)让学生找最有特点的植物。
(最大的、最小的)
(4)海底有丰富的矿产,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稀有金属是很宝贵的矿产资源。在陆地上蕴藏都很少,但海底也有这种稀有金属,说明海底有丰富的物产。)
(5)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让学生体会作者抓最突出的特点描写的方法,同时说明海底丰富的物产中也包含着“奇异”。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六)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看图,再激趣、展开想象。
1.出示挂图。
2.谈话激趣。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以此深化和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三课时【83】
一、教学目标
(一)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二)练习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练习造句。
1.理解词义。
2.指读原句,弄清句式及用法。
3.师范引路。
(1)普通。
妈妈是一位普通的教师。
(2)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3)物产丰富。
原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例句: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4)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二)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三)作业:画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画。

习作七  

教学要求:
1、  能掌握日记的格式,并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2、  能知道日记的内容比较广泛。
3、  能了解这则日记的内容及叙述顺序。
4、能按要求写一则简单的日记,特别要注意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84】
一、让学生弄清日记的格式
1、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所学的日记的格式吗?
2、  指名学生回答。
3、  我们不妨再看看例文的格式。
4、教师小结。
二、使学生明白写日记的内容
1、  观察插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
2、  阅读例文,想想:这则日记写的是意见什么事?
3、朗读书上的分析部分,说说日记的内容包含哪些?
三、引导学生了解日记的选材
1、  设疑:既然日记的内容十分广泛,是不是不加选择,件件事都要写呢?
2、  学生同桌讨论,交换意见。
3、  教师不忙下结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吃桃子”这件事?
4、  师生交流,共同小结:选择的材料要有意义,不应该胡乱编造
5、学生讨论交流。
四、引导学生掌握叙述的顺序。
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  教师讲解一些中外作家勤写日记的小故事。
2、  师生共同谈写日记的好处。
3、  号召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让学生谈谈今后将如何写日记。
第二课时【85】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24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窜出”的“窜”应读“cu4n”不要读作,“cu1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①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
“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哪里?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25《争论的故事》
1、能正确、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
2、继续板书课题:争论的故事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记忆生字的字形。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
烤鸭 评理 剖开 可惜 真笨 浪费
关键 原谅 烟熏火燎
(2)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思考: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同了故事后的感想?
三、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要求: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
2、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而争吵?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2)理解“不以为然”(出示:*对*如此这样*然而)
(3)听录音,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4)小结: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3、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说明他们争论没有停止?(争论不休)
理解“休”的意思(*停止 *休息 *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4、5段
5、齐读盛老师的话。
三、学习生字
倆 烤 评 剖 惜 笨 抓 费 键
(1)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
(2)用形声字进行记忆。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你能用听写的词语,来讲这个故事吗?要求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也可以出示填空: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 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 ,并跑到村里找人 。结果他俩找到了一个 的办法,可大雁 。)
(一)(1)学生准备(不会讲的同学看书默读)
(2)请学生上讲台讲争论的故事
(3)共同评价
(二)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再讲故事,讲出争论语气。
(1)四人小组准备
(2)请同学讲
(3)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三)结合板书:两全其美 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 无影无踪 烟熏火燎 你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四)如果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就更好了。大家练习后,请同学表演。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自由读一读剩下的部分
2、讨论: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谈谈你的体会。
3、指导读好文中同学们的话,相机提问:
(1)“兄弟俩真笨”“笨”在哪里?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4)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位品位,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谈自己对抓住时机的认识)
5、引导读: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三、总结课文,布置练笔
1、总结课文]
(1)师生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2)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练笔
(1)实际生活中,也有人和你争论吗?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表达的语气。
(2)作业:认真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提示语,并仿写一个片段。如:《课堂上的一次争论》、《饭桌上的对话》。
板书设计:
25争论的故事

讲 兄弟俩 争论不休
盛老师 问 同学们 各抒己见
听 赞许
26剪枝的学问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佳话,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作者依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依循“生疑-----释疑-----明理”的线索,紧扣题目记叙。

学情分析:

作者能写出剪枝的学问,说明作者善于观察。作为园艺师的王大伯修剪枝条不足为怪。可“我”却细心的发现王大伯剪的是一些很粗壮的枝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王大伯的说明,道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生活中的辨证的哲理,给人深刻的启迪。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  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  你知道为什么吗?
4、  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剪枝减少影响远近闻名疯长增加挥舞仿佛又惊又喜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1、  直奔中心,引发前文。“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件事情中得知的?
2、  齐读第5自然段。
3、  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  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要剪掉它?留下的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么做的,怎么想
(3)  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 喀嚓喀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 抚摩着”“充满信心的说”,这是为了什么?
(4)  “我”听 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什么叫“将信将疑”?我还有怀疑什么?
(5)  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  导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
(2)  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  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  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  导读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  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4)  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5)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         总结全文
1、  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  教师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习作8  肚子再也不疼了
  教学要求:
1、  能读懂例文,了解这个童话是怎么编出来的!
2、  能编写一个帮助小朋友挑实害处的童话。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已经练习过组合玩具来编写童话故事了!今天我们再来编童话故事,虽然比上一次难了一些,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编写有趣的童话故事。
二、       阅读例文,了解写法。
1、  学生轻声自读例文。
思考:(1)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什么?
(2)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学生再读例文,想一想:不讲卫生的小朋友听了这个童话故事后会改正吗?
三、  根据要求,自编童话
1、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帮助挑食的小朋友。
2、  引导学生根据要求想象故事的主体情节---挑食的结果是不能健康的成长,体质差,甚至畸形。
3、  指导学生将故事说的具体一些。
4、  同桌互听,相互帮助修改。
四、 交流评议,动笔协作。
1、各组推选教好的向全班编讲童话故事。
2、边集体评议、修改。
3、  学生动笔将童话故事写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8
教材分析:
训练内容:这个练习共安排了8道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按笔顺写字。
2、 多音字组词。
3、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4、修改病句。
5、熟记成语。
6、 读背《明日歌》
7  口语交际训练、演小话剧。
8、 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1、按笔顺正确书写“惜、靠、戴”这几个字。
2、学习几个多音字,从中懂得凡一字多音多义,根据具体的语意顶字义顶字音。
3、训练学生把句子说具体。
4、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5、  熟记成语。
6、  读背《明日歌》,并在读背中懂得惜时的道理。
7、  通过话剧表演,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8、  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目。
(2)       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点。
(1)       指名认读“惜、靠、戴”三个字。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
(3)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练习书写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难写。
(5)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靠、戴”两个字。
3、练习。及时反馈。
4、展示写的好的字。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说这一题应该怎么样练习。
2、  指导。
指导读各字的两个音节。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和平翘舌音。
3、  练习。
(1)学生练习口头组词。
(2)选择最有把握的词语写在书上的括号里。
(3)选择学生组成的一些词语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巩固对词语意义的理解。
二、课堂作业:
多音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例句。仔细比较上下句的异同。
“去乡下”是回答出“我”去哪儿看望王伯伯。
“管理桃园”是回答出“我”去哪里看望干什么的王伯伯。
(2)指明读例句,体会怎样把句子说具体。
3、  练习。
(1)学生在课本上练习把句子写具体。(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要求把写好的句子读一读。
4、  反馈。
指明读好的句子。(教师评价并帮助修改)
二、教学第四题

1、  审题。
指明读练习要求。
2、  指导。
(1)要求学生把每句话多读几遍,找出病因。
(2)想一想这样修改。(通过读句子来体会)
(3)教师提示修改时要使用修改符号。
(4)教师归纳修改病句步骤:一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想(想一想怎样修改);三改(使用修改符号)。
3、  练习。
(1)让学生用一读,二想,三改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
(2)教师根据学生自练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4、  反馈。
(1)挨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答案,
(2)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3) 同座互查联系情况。
(4) 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三、教学第五题
1、  审题。
(1) 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度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
三、 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让学生说说该项的练习要求是什么。
(2)指导。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教师根据学生的的情况进行范读。让学生说《明日歌》的道理。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次朗读。
(3)练习。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小组齐读。
(4)反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  指导。
(1)让学生自由读课本。
(2)同座位分角色读。
(3)教师提示读时要把握各人物的特点,读出语气并范读。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  指名分角色读。
(3)  让学生尝试表演。
4、  反馈。
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 复习掌握第一、二单元的生字生词,能用“康复”、“意外”等词造句。
2、 重点了解背诵情况,要求能背诵第一课、第三课和第七课,并能默写重点段落。
3、 加强阅读理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4、 能把句子补充完整,能修改病句。
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 听写词语:
蜿蜒 民族 驾驶 谱写 奴隶 曲折 不朽 岛屿 海域
宝库 水天相连 星罗棋布 连绵起伏 询问 固定 顿时
传递 快慰 哀伤 飘飘悠悠
2、 同桌互批
3、 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 齐读。
二、能用“康复”、“意外”造句。
1、 出示词语。
2、 指名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
3、 明确要求: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时,分别将这两个词用于句子的中间和最后。
4、 指名交流。
5、 师生评价。
三、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
1、六一联欢会开始了,我仿佛( )。
2、( ),我很自豪。
3、中国载人航天飞船试飞成功的消息像( )。
指名交流,师总结。
四、修改病句。
1、 出示句子。
(1) 我捡起了地上的。
(2) 吸引住了我的目光。
(3) 小明从小就养成了讲文明。
(4) 今天到公园去赏花。
2、 指名上黑板修改。
3、 共同批改。
4、 说说这个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 齐读正确的句子。
五、复习课文。
1、 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 指名背诵课文。
3、 默写第一课。
4、 同桌互批,各自订正。
5、 出示填空:
(1)桑兰在她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天大的不幸,然而她用( )的毅力,( )的精神,( )承受( ),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2)爸爸说雪儿是一只信鸽。信鸽是不怕( ),它能飞越( ),忠实地为人们( ),所以人们称它是“( )”。
(3)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 ),在蓝天中( )……
六、阅读分析。
1、齐背《雪儿》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2、师出示要求。
(1)照样子,写词语。
雪白雪白( )( )( )
飘飘悠悠( )( )( )
(2)用横线画出“我”对刚到家的客人的做法。
(3)读一读最后一句话,说说“蓝天白云”跟雪儿有什么关系,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4)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白云,我们还会看到( ),看到( )。
3、逐条按要求完成。
5、 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
6、 再一次齐背课文。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1、复习掌握第三、四单元的生字生词,能用部分词造句。
2、重点了解背诵情况,要求能背诵第十课、第十一课、第十四课,并能默写重点段落。
3、加强阅读理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4、能正确修改病句。
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自豪 镜子 疼爱 陷进 变幻 增添 姿态 笼罩 遮挡
酿蜜 槐花飘香 瑞雪初降 铺天盖地 糊涂 警惕 翻译
据说 同胞 边境 惊呆 神勇无比 热火朝天 平平盏盏
2、 同桌互批
3、 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 齐读。
二、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各三个,并组成词语。
犭 ( ) ( ) ( )
氵 ( ) ( ) ( )
辶 ( ) ( ) ( )
艹 ( ) ( ) ( )
纟 ( ) ( ) ( )
土 ( ) ( ) ( )
1、 练写。
2、 交流。
3、 说说规律,帮助记忆。如“犭”与动物名称有关,“氵”与水有关等。
三、复习成语。
1、 读一读练习三和练习四上的成语积累。
2、 同桌互背。
3、 听写成语。
4、 同桌互批。
5、 点出易错字,帮助记忆。
四、修改病句。
1、出示句子。
(1) 这幅山水画多么美丽而漂亮啊!
(2) 我们从小就培养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3) 我对学校每个地方都非常熟练。
(4) 同学们被解放军叔叔的英勇事迹感激了。
(5) 今天开家长会,所有的各位家长都到齐了。
2、 指名上黑板修改。
3、 共同批改。
4、 说说这些句子属于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齐读修改后的句子。
五、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指名背诵课文。
3、默写《塞下曲》。
4、同桌互批,各自订正。
5、出示填空:
(1)小骆驼原来挺( )的,因为( )。通过沙漠之旅,他明白了,那两个肉疙瘩能( );两个又大又厚的脚掌能防止( );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可以( ),从此,他为自己感到( )。
(2)庐山的景色十分( ),那里有( ),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给它(     )。
(3)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       ),心里装着(         )。中午,桌上就摆出了(        ),( )、(  )、( ),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    ),整个槐乡都浸在(    )中了。
六、阅读分析。
1、齐背《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
2、读一读,分别画出这两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再齐读。
3、第二自然段中介绍了庐山云雾(    )的特点,第三自然段介绍了(    )的特点。
4、找出其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说说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5、想一想,庐山云雾还会变化出什么样子?用“一会儿……一会儿……”将文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完整。
(1)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2)指名交流。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
1、 掌握第五单元的生字词。
2、 会背诵《古诗两首》,并能默写。
3、 能用“果然”、“如果……就……”造句。
4、 灵活运用字词。
5、 进一步练习加标点。
6、 继续进行阅读训练,加强阅读能力。
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 听写词语:
瀑布 黄鹂 浪费 关键 评理 可惜 整顿 分析 思索
肺结核 聚精会神 两全其美
2、 同桌互批
3、 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 齐读。
二、默写古诗。
1、 限时默写古诗,指四人上黑板默。
2、 共同批改,订正黑板上的古诗。
3、 同桌互相批改,各自订正。
4、 齐背。
三、造句。
1、 出示词语:果然,如果……就……。
2、 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3、 试着用两个词造句。
4、 师生共同评议。
四、练习加标点。
1、 出示句子:
(1) 哥哥不以为然 在声争辩道 你这话不对 大雁就该煮了吃 烤了吃 烟熏火燎的 能有什么好味道
(2) 弟弟很不服气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 皮香肉嫩的 味道多美呀 为什么大雁就不行了呢
2、 试填。
3、 指名交流。
4、 进一步强调引号的用法。
5、 结合对话习作,说说如何把提示语写完整。
6、 齐读。
五、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出示填空题:
(1)“两个黄鹂鸣翠柳,( )。( ),( )。”这是( )代诗人( )写的古诗《 》。在这首诗中,作者前两句写了( ),后两句写了( )景,( )、( )、( )、( )四种色彩相互映衬,表达了诗人( )。
(2)《争论的故事》中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想( )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 ),并跑到村里找人( ),结果是他俩找到了一个( )的办法,可惜这时候大雁( )。
3、指名回答。
4、师读,生听,并把答案记下来。
5、 交流,订正。
6、 齐答。
六、阅读分析
1、 齐读课文《争论的故事》第三大段。
2、 联系上文说说“赞许”的意思。
3、 为“聚精会神”换上适当的近义词。
4、 说说盛老师为什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5、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请说一说,再写下来。
6、 交流,指名说。
7、 师生评议。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四课时
复习目标:
1、 掌握第六单元的生字词。
2、 灵活运用词语。
3、 进一步练习修改病句。
4、 按课文内容填空。
5、 进行关联词的练习。
6、 阅读训练,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 听写词语:
必须 泛起 坚定 上钩 神秘 凶猛 匕首 货轮 输送
佩服 救援 望而生畏 展翅高飞
2、 同桌互批
3、 找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 齐读。
二、复习成语。
1、读一读练习上的成语积累。
2、同桌互背。
3、听写成语。
4、同桌互批。
5、 点出易错字,帮助记忆。
6、 齐背成语。
三、修改病句。
1、 出示句子。
(1) 经过努力,王丽做作业马虎的现象比以前进步了。
(2) 老师讲的知识,我基本上全懂了。
(3)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4) 乌云和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些句子属于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齐读修改后的句子。
四、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2、 出示填空:
(1)海上救护机可以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它还有许多兄弟,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2)恐龙大多以吃( )为主,也有专门( )。霸王龙就是非常( )的( )恐龙,它( ),牙齿就像( )。
3、 生听答。
4、 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同桌互批。
5、 齐答。
五、关联词练习。
1、 说说你所知道的关联词。
2、 出示句子:
(1)(    )我认真听讲,(    )我的成绩进步了。
(2)隔壁老奶奶(    )给我弄吃的,(    )教我读书。
(3)(    )不注意用眼卫生,我们的眼睛(   )会近视。
(4)(    )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一点儿也不骄傲。
3、说说应该填上什么关联词。
4、齐读句子。
六、阅读分析
1、齐读《恐龙》第二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说说“庞然大物”和“望而生畏”的意思。
3、用波浪线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4、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哪四种恐龙,指名交流。
5、说说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向我们具体介绍了这些恐龙的特点。
6、师总结。
7、齐读本段。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五课时
复习目标:
1、掌握第七单元的生字词。
2、学会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按课文内容填空,背诵《荷花》
4、进一步练习修改病句。
5、进行阅读分析,提高阅读水平。
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蜜蜂 俘虏 蜻蜓 伸缩 功绩 肌肉 暑假
舅舅 满载而归 舞蹈 饱胀 莲蓬 翩翩起舞
2、同桌互批
3、找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复习成语。
1、读一读练习上的成语积累。
2、同桌互背。
3、听写成语。
4、同桌互批。
7、 点出易错字,帮助记忆。
8、 齐背成语。
三、修改病句。
1、出示句子。
(1) 那晚的情景一直在我心中铭记。
(2) 经过小华努力,使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3) 我们有总共四十一个人。
(4) 这是鲜艳的一面国旗。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些句子属于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6、 齐读修改后的句子。
四、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
1、荷花( )
2、( ),多开心啊
3、下课了 老师对我说( )。
指名交流,师总结。
提醒一定不能忘记加上标点。
复习引号的用法。
养成好的习惯,句子填完后要再用心读一读。
五、复习课文。
1、 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2、 指名背诵《荷花》
3、出示填空:
(1)海底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 ),有的像小鸟一样( ),有的像小狗一样( ),还有的像人在( )……
(2)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 )螃蟹,( )海鱼,( )贝壳……
(3)一阵微风吹来,我就( ),( ),不光是我一朵,(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 )。蜻蜓飞过来,( )。小鱼在脚下游过,( )……
4、听答。
5、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同桌互批。
6、齐答。
六、阅读分析
1、 齐背《荷花》第二三自然段。
2、 联系上下文说说“挨挨挤挤”、“饱胀”的意思。
3、 说说刚开的、全开的、未开的花的姿态。
4、 默写这些句子。
5、 “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画说明了什么?指名说。
6、 画家是谁?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指名交流。
7、 齐背。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六课时
复习目标:
1、 巩固第八单元的生字词。
2、 整理错乱的句子,练习用“渐渐地”和“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 能背诵《小露珠》,并按课文填空。
4、 学习修改病句。
5、 进行阅读分析,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简直 仿佛 捕杀 喇叭 精神 疑惑 疯长 挥舞
葱绿 威胁 欢天喜地 生机勃勃 传染病
2、同桌互批
3、找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整理错乱的句子
1、出示句子:
( )有一次,一条小金鱼游到我的身边。
( )文文家有个小水池,养着许多金鱼。
( )我常常趴在池沿上,睁大眼睛看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
( )它尾巴一摇就游跑了,可我差一点掉进水池里。
( )我探着身子,伸手想抓住它。
2、说说看到这种题目,应该怎么做。
3、 指名说。
4、 师总结:先读一读,了解大意。再根据其中的联系,找出句子的前后顺序。一般的都有是按时间或地方的顺序来写的。整理好了后,一定要再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
5、 按上述方法,练习做。
6、 指名交流。
三、修改病句。
1、出示句子。
(1) 经过三个月的锻炼,小明的身体。
(2) 车子开到一个南京市区宾馆门口停了下来。
(3) 第一堂课,沙老师就给我留下了永远不能忘记的难忘的印象。
(4) 我断定这个好主意可能是聪聪想出来的。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些句子属于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 齐读修改后的句子。
四、造句。
1、出示词语:渐渐地,越来越……越来越……。
2、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3、 试着用两个词造句,要求如下:
(1) 渐渐地:(写天气的)
(2) 渐渐地:(写人物活动的)
(3) 越来越……越来越……:(学习方面)
(4) 越来越……越来越……:(生活方面)
4、师生共同评议。
五、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2、指名背诵《小露珠》
3、出示填空:
(1)( )降临了,( )、( )、( )出现了( )小露珠。小露珠( ),( ),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 )的时候,已经( )。
(2)经过王大伯的修剪,枝条是大大地( )了,但来年的桃子产量却大大( )了。“( )”是为了“( )”,这里面还真有学问哩!
4、听答。
5、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同桌互批。
6、齐答。
六、阅读分析
1、 齐读《剪枝的学问》最后一自然段。
2、 找出其中的一个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了什么。
3、 “我”看到桃树上又多又大的桃子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4、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事例隐含着“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来吗?
5、 齐读课文。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七课时
复习目标:
1、 综合修改病句。
复习内容:
1、 出示病句:
(1) 桑兰是海内外人士敬佩的。
(2) 我们要不断新的知识。
(3) 艰难地向高峰攀登。
(4) 我决心改掉作业马虎。
(5) 他把小女孩一口气背到了医院。
(6) 我们把教室里的打扫得整整齐齐。
(7) 宽敞的草原是牛马的乐园。
(8) 这是两个四(2)班的同学做的好事。
(9) 海峡两岸人民都愿望着祖国早日统一。
(10) 听了校长的报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11)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克服了错误。
(12) 大家积极体育活动。
(13) 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儿童玩具。
(14) 一小时后,我们到达了。
(15) 妈妈说明天可能不一定下雨。
(16) 我们要专心致志老师讲课。
(17) 李方详细地检查了作业。
(18) 我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但是我犯了错误。
(19) 森林里,小兔的房子造得坚固结实。
(20) 李川特别喜欢踢足球和排球。
(21) 花园里的花很美丽极了!
(22) 语文这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23) 书架上各种各样的摆着图书。
(24) 老师讲的知识,我基本上全懂了。
(25) 爱迪生试制电灯,不知多少次做了实验。
(26) 我在公园里看到奇异的一种花草。
(27) 我断定这个好主意可能是聪聪想出来的。
2、 复习我们学过哪些形式的病句。
3、 回忆分别应该用什么修改符号。
4、 试着修改。
5、 全班校对,同桌互批。
6、 师重点指导易错的题目。
7、 生对调订正。
8、 师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