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博93旅行: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明代至清代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3:55:21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明代至清代

http://www.dili360.com 2009-08-25 18:41 中国国家地理网 【发表评论 0条】 手机看资讯

 

  明代:池盐与盐井的长足发展

  到了明代海盐生产在整个盐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明代海盐资源分布在全国10省250个市、县,供给范围广阔,是一种跨区域性行销的盐种。明代海盐的生产中,晒盐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盐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盐产量不断提高。

  明成祖迁都北京、增置武卫百司、派郑和下西洋,费用以亿万计,全由户部尚书夏元吉筹措,他设立盐务衙门,以盐卡收税,谨防贪官。在明人宋应星《野议·盐政议》称:“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只以百万输帑,而以三百万充无妄费,公私俱足,波及僧、道、丐、佣、桥梁、楼宇,当余五百万,各商肥家润身,使之不尽,而用之不竭。至今可想见其盛也。”其中利润有40%以上用以课税(一百万两)、建祠堂(三百万两)等方面,各商肥家润身五百万两。万历四十五年,袁世振在淮南、扬州一带推行了纲盐法。

  明代海盐北起辽东都司,南至广东、海北盐课提举司的沿海地带;在长江以北分别是长芦、山东及两淮盐课司,长江以南则为两浙、福建盐运司。

  明代池盐是西北地区“盐湖”所产之盐,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在山西,除解州、安邑的河东大盐池外,女盐池和六小盐池也是当时重要的盐池。女盐池系硝盐池,在解州大盐池以西约2.5公里的地方,“广袤三十里,《水经注》所谓女盐泽是也”。六小盐池则在女盐池西北约1.5公里的地方,它由永小、金井、贾瓦、夹凹、苏老、熨斗6个小盐池组成,“其池最大者,水面不过亩,盐自凝牟”。

  明代井盐则分布在四川及云南境内。四川井盐主要集中在成都府一带,明初以成都、简州为中心;弘治以后,遂向富顺、遂宁、大宁、荣县、云阳、犍为、中江、彭水、仁寿等地转移。明代四川井盐由于钻井技术的突破,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中国盐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除四川外,云南地区也是明代井盐的主要产地。主要分布在楚雄、姚安、大理、安宁、鹤庆、武定等地区。盐井主要有楚雄的黑井、琅井、珂陋井、猴井、姚安的白羊井,大理的诺邓井、大井、石门井,安宁的大井、石井、河中井,鹤庆的弥沙井、桥后井,武定的只旧井等。

  明代盐业生产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井盐业中,井盐钻井工艺出现了明显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凿井的程序化、固井技术的提高和治井技术的初步发展这三个方面。明代井盐钻井工艺的突破,对井盐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宋代卓筒井工艺,而且为清代井盐钻井工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既发展了钻井工艺技术,又促进了地下资源的开发和四川盐业生产的发展。

  清代:盐业成财政收入四大支柱之一

  清代盐业的较大发展是在康熙之后。清代的食盐生产是一种严格的计划性生产,在各产盐区及各盐场都有“额定产额”。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清代的盐业开始呈现繁荣的景象。有人推算清代食盐产量最高可能突破20亿公斤。

  从制盐方法上看,清代的海盐生产有煎有晒,池盐全是晒制,而井盐则全是煎制的。清代井盐的钻井技术达到前无古人的成就,大约在乾隆嘉庆时期,在今天的四川省自贡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钻井技术。在这种钻井技术中,包括了定井位、开井口、下石圈、凿大口、下木柱、凿小眼和修治井等各种技术,已能够成功开凿深达千米的盐井和处理井下事故,以1835年燊海井钻深度达1001.42米为标志,确立了中国井盐钻井技术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清代盐业生产的发展使盐税收入遽增,与田赋、关税、厘金一起构成清后期财政收入的四大支柱。

  晚清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盐业也一再受到摧残,在这一时期制盐方法主要沿袭了过去传统的手工操作的煎晒方法。不过在1912年由欧阳显荣等工匠研制成功的立式蒸汽汲卤车使中国的制盐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引发了行业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的巨大变革。在盐业小生产者中间开始分化出一部分用雇工经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盐业始终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仍然是大量的小生产和少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并存。这样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制盐业才迎来广阔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