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大柏地朗诵:张子林书法 收藏 考古之玉器清宫旧藏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9:59:15
考古之玉器清宫旧藏 1

玉兽耳活环花薰 清 尺寸:通盖高13.4cm 口径22.5cm 足径10.5cm 清宫旧藏 说明:碧玉。玉质深碧色,局部有黑色斑点。全器分两部分,盖为折肩铃式,僧帽式盖顶。盖的周边镂雕兽面纹及莲瓣纹各一周,上平面刻有兽面纹。薰体为宽折边口,镂雕莲瓣式云头纹花边,周身外凸雕五出戟,相间五兽面活环耳。全器共有回纹五道。厚重中见灵巧。这件花薰既可实用,又是极为珍贵的陈设品。

玉镂雕牡丹纹花薰 清中期 尺寸:高9.3cm 口径13.4cm 足径7.8cm 清宫旧藏 说明:碧玉。玉质莹润,色泽鲜艳,圆形。分器、盖两部分。圆口,圈足。全部除底部外,镂雕盛开的牡丹和翻卷有致的枝叶纹。刀法娴熟,纹饰精美。牡丹是富贵花,有花王之称,象征吉祥

玉编磬 清乾隆 尺寸:鼓长17.5cm 鼓博6.1cm 股长12.5cm 股博3cm 清宫旧藏 说明:磬质碧玉,玉面饰描金龙纹。编磬为古代乐器一种,用石或玉制作,十六面一组。它的音色,除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正律外,又加四个半音,演奏打击时,发出不同音响,清宫所藏玉编磬,是清乾隆时制,在重大典礼演奏中和韶乐时使用。此件玉磬背有“无射”二字,为清编磬中的一个

玉灵芝式花插 明 尺寸:高24cm 口径10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色,局部有灰色石质绺。器主体为中空的圆筒状,上部作灵芝形,四周浮雕四朵折枝灵芝和水仙,与器下部镂雕的竹节、寿石相互交结在一起。 类似于本器的陈设式玉器,大约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清。由于经过了前几代的不断发展,所以明代的玉器不但在器皿种类上有所增加,表现手法上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本器的造型,主体用吉祥物灵芝,再以其他植物点缀其间,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器上所饰为寓意长寿之物,且有谐音为“祝”字的竹,故此器合称为“群仙祝寿

玉九螭杯 明 尺寸:高7cm 口径9.3×5.2cm 足径3.3×5.5cm 清宫旧藏 说明:新疆青玉,呈匜式。器作夔耳,腔内光素。一螭绕耳伏于杯口,外壁以高浮雕,透琢之技艺,琢饰八只姿态各异的螭纹,有的在杯口观望,有的缠咬嬉戏。 螭为龙的一种。此图有“教子成龙”之意。

玉“鹤鹿同春”人物纹杯 明 尺寸:高7.5cm 口径7.8cm 足径4.7cm 清宫旧藏 说明:青玉,局部有褐色沁。杯圆形,外壁镂雕松鹤人物通景图。图中三老人于松树下,围观一画轴,旁立一鹿,并一展翅欲飞之仙鹤。桃树下,一老人双手攀桃枝,似欲摘桃,山石一侧,一老人傍一童子而立,二老人对弈而坐。近足处饰有灵芝、水仙、竹枝

玉双龙把杯 明 尺寸:长6.5cm 宽6.2cm 清宫旧藏 说明:青玉,局部有浅褐色斑沁。杯圆撇口,收腹,圈矮足。通体用阴刻线雕出水兽纹,杯两侧各有一龙形把,龙口啄杯沿,双前爪抓沿边,后爪抓杯底。深腹。内外壁饰海兽鱼等纹。 这种造型的玉杯,上饰纹图在明代颇罕见

玉四喜八宝纹炉 清乾隆 尺寸:通盖高12.3cm 口径13.9cm 足径2cm 说明:新疆上等青玉。立体圆雕,分器、盖两部分。盖顶为四合如意式,四角套活环。平顶上隐起对称变形云纹,盖面和器身各凸起八个海棠花形饰,上面相对各琢四个“喜”字。喜字间饰罐、鱼、盖、花和肠、螺、轮、伞八吉祥纹。器口对称镂雕四只蝴蝶,其尾部各套活环。底四个云头式足。造型厚重,琢艺精湛,是难得的清乾隆时期玉雕精品。 蝴蝶纹是清晚期盛行纹饰。蝴蝶色泽鲜艳,讨人喜欢。以器上所示喜字和纹饰推断,此炉可能是帝王婚仪

玉镂雕雄鹿带饰 辽或金 尺寸:宽4.7cm 高6.5cm 厚2.1cm 说明:玉质淡黄色,间留有一层赭黄的玉皮色。器多层镂雕,第一层为柞树和灵芝仙草;第二层琢一珍珠盘角的站立雄鹿,作抬头望日状;第二层为带饰后壁上下左右镂雕的山石纹。背面于长方形孔的四周边框上琢云纹。正背面之间的两侧各雕处一条形方孔,可供穿革带用。又正面上方有一深雕的圆形嵌槽,疑可嵌入红宝石之类以示太阳。寓“望日高升”之意。 辽金元玉器上的纹饰,逐步向多层次发展,层次多,难度大,对玉雕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辽金元利用原玉皮色最有特色,如此器的赭黄色树叶,就表现出山林秋天的景色,别有生活情趣,亦为琢玉一绝,堪称巧夺天工。

玉镂雕戏狮人纹带板 元 尺寸:长6.9cm 宽5cm 厚1.7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表面有大片黄褐的玉皮色。器长方形,片状,正面微凸起,另一面内凹。正面在镂空的锦地上饰松树、柞树、一狮和一人。人身穿窄袖长袍,头戴圆形橄榄式帽,腰系宽带,一手托火珠,一手拉绣球以戏狮。狮子膘肥体壮,弓身回首,张牙舞爪,做欲滚球之状。 元代文武官员,凡二品以上者皆可系玉带,其带板之纹图,文官为禽鸟纹,武官为走兽纹,其中狮纹为一品标记和专用图。其上耍狮人一般上着窄袖衣,下着短裙,腰系革带,足登皮靴。此件戏狮带板,即为其中一件富有生活气息且具典型的代表作

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 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清,笔插高10.4cm,长15.8cm,宽5cm。清宫旧藏。 笔插青玉质,玉质莹润,略有墨斑。整器雕作自然景观,镂雕的石山上有孔状洞,洞中生长着灵芝小草。石上卧伏3羊,一大二小,其间隙可架笔。石旁有两棵芭蕉树,树中空,可插笔。笔插配以紫檀木座,木座上镂雕竹、菊、兰、桃实、灵芝等纹饰。此笔插既是文房用具,又是一件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撰稿人:杨捷) 名词解释: 笔插 文房用具,用途似笔筒,但较笔筒插笔少,同时又可用作笔架。清代玉器中有白菜形笔插、荷花形笔插等,它们既可插笔,又是非常有趣的文房清玩。 灵芝 蕈的一种。食用灵芝,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所谓“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瑞应图》也称:“芝英者,王者德仁而生。”

青玉御题大碗,清乾隆,高7.5cm,口径18.3cm,足径10.3cm。 碗青玉质,有绺。大口外侈,矮圈足。腹外满刻楷书清乾隆帝御制诗序:“判山水之元苍,材非择地;丽重连之璧璐,质并成规。制器宜露沃蔗浆,涉远共河流桃核。二万里溯勤拓地,德昭宵旰之筹;三十年久效捞波,心底春秋之贡。惩营私而庸臣抵罪,牟重利而巿贾争趋。维谁何必谨于岩关,而甲乙究归于天府。近蠲税半,新获瓌双,径可得周尺。而羸制不藉汉京以上,云错采,何如太璞。能完水月同圆,恰以重规相印。美知必合,比肩盘托之两吟;句不须联,具体瓮盂之七字。那数青浮,槐饼煎茶,禁玉局之三;漫同白映,车渠作赋,侈建安之七。”末署“御制咏和田大玉碗六韵有序”款识。该诗序载于乾隆《御制诗五集》卷三十九。 碗配紫檀木如意云头支架。 此器造型线条流畅,有庄重朴素之感。其形状系仿清代雍正时期官窑瓷碗而制

青玉凤柄执壶,清,通高22cm,口径4.9-5.7cm。 此执壶玉质纯正,表面光亮。壶体扁而高,椭圆形口,盖与壶口呈插接式,咬合紧密,盖钮为镂空如意形,套二活环,钮之下饰一周莲瓣。壶颈部饰变形莲花纹,腹部有椭圆形开光,开光内凸雕牡丹等图案。壶流为兽吞式,流柱自兽口中接出。壶柄为一全身栖凤,凤尾下部套一活环。 此作品的设计水平较高,将传统的如意、莲花、莲瓣、牡丹等图案运用于壶体,表现形式不落俗套,且加工精致,造型准确。执壶之柄造型复杂,不易掌握。壶盖高大而易脱落,因而不宜实用,是一件按照实用器设计的陈设品

玉双犀首璜 战国 尺寸:长17cm 宽7.3cm 厚0.5cm 说明:新疆和阗玉,青白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斑。体扁平,半圆形,两面形式和饰纹相同。两端各雕一犀牛头,嘴微张,眼呈不规则的橄榄形,身饰凸起的谷纹。中部近内缘处,饰镂雕勾连云纹,上侧有孔可系绳。 玉器上出现犀始见于战国,延至西汉初年。这说明早在战国时,中国原产犀牛,或犀牛已传入中国。 此器共两件,形式大小相同,此为其一。两器皆于旁侧阴刻乾隆御制诗。全文称:“返绝久非藉,沧桑全亦奇。别中恒得聚,适可引吟思。一片如半月,剖为两片谁。离虽成玦各,合本若环规。”另侧有“乾隆”和“御玩”铭

玉龙纹璜 春秋晚期 尺寸:高2.7cm 长6.6cm 厚0.4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黄色,有赭色沁斑。体作片状,外形接近三分之一的瑗。两面形式与纹饰相同。璜的外沿琢对称戟纹,两端各有一龙首,龙身于中部合为一体,并饰春秋中晚期极为盛行的变形蟠虺纹为龙鳞,中间缀以目纹,纹饰卷连细密。玉璜两端各有两个圆孔,中部上端有一方形孔,皆可作系佩

玉“迦楼罗神”饰 辽 尺寸:长7.2cm 宽6.1cm 厚0.7cm 说明:青玉,厚片状。正面凸起一神人,眼孔圆且很大(似缺嵌缀的瞳睛)眼角上吊,阴刻火焰形眉,蒜头形鼻,尖喙,双耳垂佩环,发纹极细,并饰有发箍,短臂,双爪微收并置于口前,翅微张且翅尖搭于尾侧。器背面有凹环形,边缘有三对等距对穿孔。 此种人首鸟身饰,或做片状饰,或做帽顶饰。佛教名称为“迦楼罗神鸟”,在辽金时期甚为盛行,人们极为崇拜。传说,当菩萨讲经时,它在一旁护法,时称其为神鸟。

玉镂雕双雁佩(唐) 尺寸:长8.8cm 高6.4cm 厚1cm 玉料白如凝脂,润泽无暇。厚片状,两面纹饰相同,皆在长条形底托上镂雕山石、祥云和两只翔鹤。底托下部有一长深的凹槽,当作嵌饰用。 此器上的花朵式长尾云纹,是唐代所创。唐代玉鹤双目往往以小圆坑和阴刻三角形纹饰之,且长尾、双翅尖上翘。此器即为一例。(来源:中华玉网

玉侧视人头像 西周 尺寸:长8cm 宽2.1cm 厚0.6cm 说明:玉料为透闪石。体扁平,呈不规则的长条形。人面侧视,用阴线琢“臣”字形眼,凸鼻,闭嘴。人背后有一垂直的凸脊,发冠上有圆孔,可供穿系。 此侧视人头像比较少见,尤其是人头下的纹饰,或为龙的变形,或为人的双足。若为后者,则此器应为一完整的人形器。器一端原有断损,似为榫,因此可能是一件柄形器

玉海东青啄雁带饰 宋 尺寸:两件均长8.5cm 宽4.6cm 高2.2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体为扁长方形。正面上部镂雕一大雁,长颈深进水草之中呈躲藏状,天空中一只小巧的海东青正虎视耽耽地瞄准大雁,欲进攻追杀。下部有一椭圆形粗环,背面为中间凹进,四边成粗框形,且无饰纹。 此器在清宫时,配有一个清乾隆制作的长方委角形雕漆盒盛装保护。

玉龙首带勾环 元 尺寸:通环长10.5cm 最宽3.8cm 高2.3cm 清宫旧藏 说明:白玉经火后,有黑褐色斑并伴有黄色沁,呈半鸡骨白色。全器分勾和环两部分。其中勾龙首,腹间镂雕莲花纹,钮为荷叶花纹;环口正、反面均隐起云纹,环首镂雕一龙。 此器雕琢的龙纹皆为三束发,长双角,粗眉上卷,宽鼻梁凸起,具有元代的明显时代特点。又,带勾在元代是一种广为流行的器型,但带勾与勾环合为一器是少有的。带勾为实用器,勾与环上饰龙纹,当为元代帝王专用。

玉瓶式佩 战国晚期 尺寸:宽4.2cm 高3.2cm 厚0.5cm 安徽省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 说明:青玉,有赭色沁斑。体片状,上下钻一贯孔,一面平,一面于中间凸起,整形如一瓶式器。两面纹饰相同,均琢对称的勾连云纹,底两侧至颈部,镂雕相对的花形饰,极为精美。 战国玉佩的种类繁多,但作瓶形者,所知仅此一件,极难得。

玉人物龙纹磬 明中期 尺寸:长20.4cm 宽20.1cm 最厚0.9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白色,局部有浅褐色斑沁。体呈扁平长方形,两面饰纹各异,一面饰二龙戏珠,另一面正中上部为寿星,两侧为长老,下部为童子,边有鹤鹿等纹,有“福、禄、寿”三星高照之意。 磬为古时的礼乐器,早在商代已见。惟以玉作磬,出现较晚,所见明代为最早遗品,此为其一

玉镂空花卉纹带板 明 尺寸:桃形径4.2cm 铊尾7.5×4.3cm 条形4.2×2.4cm 4.3×1.5cm(1份20块) 清宫旧藏 说明:白玉,带板一份共计二十块,皆扁平体,其中圭形铊尾二块,大长方形銙八块,小长方形銙四块,桃形銙六块。各块均透雕凌霄花及翻卷的花叶。 明代玉带上的带板在明中期后固定为二十块一套,图案内容有龙、麒麟、人物、花鸟纹等,多用上等羊脂白玉,以多层镂雕、剔地阳纹和阴线刻纹等技法琢制。 这套玉带板,玉制雕工皆精良,受到清乾隆皇帝喜爱,不仅配以紫檀木匣,且于其上刻诗、题款,被视为珍宝收藏。

玉镂雕三螭瑗 汉 尺寸:径4.7cm 厚3cm 清宫旧藏 说明:新疆和阗玉,青白色,局部有浅褐沁斑。体扁平,圆形,两面形式和纹饰相同。 镂雕三只相互缠绕的螭,各螭大小相同,均瘦身体长,尖嘴竖耳,身上有浅浮雕和阴刻细线纹。 这类玉瑗在西汉时较常见,是一种佩饰。此器玉质洁白,雕工精细,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