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和荷花是一种花吗:《桃源镇志》编纂引发一场保护历史文物的抢救 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4:08:44
《桃源镇志》编纂引发一场保护历史文物的抢救战(2009-07-10 15:18:26)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史拾贝

                          《桃源镇志》编纂引发一场保护历史文物的抢救

 

                           ――一块有近400年历史的明代举人夫妻合葬墓墓碑石得到保护

 

                              二轮修志,让老钮想起了家乡的“钮状元墓”

 

    2006年9月,吴江市启动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根据《吴江市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方案》规划,全市要在2006~2015年完成市志、专业志(部门志)、镇志(区志)等3种类型、合计56部地方志书的编纂工作。桃源镇历史上没有镇志,镇党委和镇政府在二轮修志启动前后即开始《桃源镇志》编纂工作。工作启动后,镇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到各村开展文史资料调查和收集工作。这一工作引起了土生土长、喜欢文史和摄影的钮泉娜同志的注意。

 

    钮泉娜同志原来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吴江分公司的办公室主任,现在是《吴江市电信志》的主笔。在参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过程中,钮泉娜同志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有了质的飞跃。他听说桃源镇已经启动《桃源镇志》编纂工作,马上意识到老家杏花村的“钮状元墓”应该翔实记入镇志。原来,他的老家杏花村历史上曾经有一座很大的古墓。据说墓主是他们钮姓家族的祖先,曾经中过状元,因此他们这些钮姓后辈便将这一坟墓称为“钮状元墓”,现在该墓还残存着一块明代的墓碑石。他认为,如果该墓碑的确是传说中的钮状元的,那么吴江古代只有同里镇出过1名状元的历史将被改写;即使该墓碑不是钮状元的,那么正在编纂的《桃源镇志》也应该对境内曾经有过一座古墓这一史实进行如实记载。

 

    于是今年2月24日,钮泉娜给住在老家的堂哥钮金根打了电话,请他帮忙寻找记忆中的墓碑石。6天过后,钮金根打电话告诉钮泉娜:墓碑石找到了,在通往杏花村村委会路边的水沟里。知道墓碑石还存在,钮泉娜一下子兴奋了起来。3月1日,钮泉娜将墓碑石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同市档案局地方志编纂科科长朱建明作了交流。朱建明科长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建议钮泉娜一方面向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公室领导作一次详细汇报,一方面迅速与桃源镇地方志办公室取得联系,争取联合作一次实地勘察。随接,朱建明科长电话联系了桃源镇地方志办公室。《桃源镇志》主编陈培荣、副主编沈庚南对此均表示赞同,并及时向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桃源镇党委、政府对这件事情十分重视,责成镇党政办公室、镇地方志办公室配合有关部门,将这一历史谜团的来龙去脉搞清楚。3月3日下午,镇党政办公室、镇地方志办公室派遣戴学林、沈剑萍两人,陪同钮泉娜前往杏花村实地察看墓碑石现状。钮泉娜、戴学林、沈剑萍一行三人在杏花村村民钮金根的陪同下,实地察看了杏花村9组――钱家坝(小自然村)的钮家民宅、钮状元墓地和墓碑石遗弃处三处地方,并拍摄了现场照片。勘察组返回后,钮泉娜立即向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市档案局局长张志远汇报了情况。张志远局长听后,马上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一边立即和市博物馆领导联系,商请市博物馆派专家前往桃源镇保护挖掘,一边着手安排朱建明科长查阅历代吴江地方旧志。市博物馆馆长崔瑛出于文博这一本职工作的警觉性,意识到这是一项需要立即开展抢救性发掘和保护的工作,准备派出专业发掘组前往桃源镇杏花村开展工作。

 

    这样,由《桃源镇志》编纂引发的一场保护历史文物的抢救战开始了。

 

 

 

                                     钮状元是钮福保,还是另有其人

 

    熟悉吴江历史的人都知道,吴江境内只有同里镇在宋代出过魏汝贤1名状元。现在民间既然有“钮状元”的传说,自然是一件需要倾力关注的事情,那么作为文化单位之一的市档案局和市地方志办公室责无旁贷。3月3日,市档案局地方志编纂科科长朱建明接到任务后,立即查找历史旧志和相关史籍资料。首先查阅了《中国历代状元录》,发现只有浙江乌程县清道光十八年(1838)状元钮福保1人有可能。一则据沈庚南副主编的《桃源镇历史沿革考》考证,桃源镇部分地区曾经归属浙江省嘉兴府乌程县;再则古代科举考试中也有借籍考试的弊俗,再加上钮福保也姓钮。因此,状元钮福保一下子和“钮状元”联系起来了。其次,在市博物馆准备发掘工作的同时,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史料考证工作也在进行。3月5日,朱建明科长会同正在市档案馆查档的沈庚南副主编,对《吴江五百年古代地方志汇编》的电子版进行全盘检索。第一次检索“钮福保”三个字,结果查无此人。第二次检索“钮”姓,电脑屏幕上一下子显示了几十条条目。这下,检索的劲更大了。真是天助有心人!第一次打开清康熙《吴江县志》,就跳出了“钮明纲,字世维,仕至浙江衢州通判”的字样。同时,通过浙江省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查阅了明天启《衢州府志》。其卷二的《职官志·皇明通判》记载道:“钮明纲,(万历)四十三年任通判,直隶吴江,举人。”接着,朱建明和沈庚南两人再将志书记载和钮泉娜同志拍回来的“钮状元墓”碑石碑文进行对照,根据模糊的字迹,看出来所谓的“钮状元”不是乌程县的钮福保,而是吴江县的钮明纲。据墓碑文字和志书记载,了解到钮明纲是吴江县万历十六年举人,字世维,号谦所。由于照片上的部分碑文不是十分清楚,朱建明和沈庚南两人只能暂停了对墓碑石的研究工作,但同时将已经了解到的方志信息及时通过电话传递给了市博物馆发掘组的同志。发掘组同志接到电话时,已经在前往桃源镇的路上了。听到这一消息,他们仿佛一下子增强了底气,劲头更足了。

 

 

 

                                      钮状元,你的金头在哪里

 

    3月5日上午,由市博物馆吴正明副馆长领衔的发掘组在桃源镇文广服务中心领导和钮泉娜、钮金根等的陪同下,前往桃源镇杏花村开展明代古墓碑的发掘工作。前往桃源镇杏花村的路上,钮泉娜同志便给发掘组的人员讲起了关于“钮状元墓”的传说和它遭到毁灭性破坏的过程。

 

    杏花村是桃源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桃源镇政府东南0.5千米处,南面隔村靠近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有钱家坝等3个小自然村(村民小组)组成。钱家坝自然村大部分村民都姓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钮家村”。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家坝确有一座古墓,古墓所在地俗称“大坟头”。该古墓墓地规模庞大,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60~70米,东、西、北三面为围墙,南面为墓地出入口并立有墓碑石。墓地内大小坟墓林立,矗立着石马等石刻雕像,还有古柏等树木萦绕,一看规模和格局便知绝非寻常人家所能拥有。墓地显得十分阴森,孩童一般都不敢靠近。村里也有一种世代相传的说法。传说墓主人是钮家的祖先,曾经中过状元,后至浙江衢州府做过府台老爷,钮姓后辈都称其为“钮状元”。钮状元在为官过程中遇小人陷害,惨遭刑罚,被割去首级,惨不忍睹。钮状元辞逝后,家人将其尸体运回吴江老家安葬。在古代,尸首不全被认为是对死者最大的侮辱,另外对后代子孙的发展也不吉利。于是,为了行孝道和图吉利,丧葬过程中家人不惜花费大量黄金,聘请工匠专门为钮状元雕刻了一个金头,连同尸体一起全尸安葬。还传说,钮状元的府邸在该村庄东侧,当时规模十分宏大,有几十间房屋,且有后花园。太平天国时期,该地方被太平军占领。钮家为避免洗劫,将家中的13甏黄金和13甏白银深埋在后花园内的一棵桂花树下。太平军洗劫时,见黄金白银一无所有,便将钮状元府邸一把大火烧光。传说一旦传了几百年,即使假的也变成真的了。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农村还比较贫困,村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怎样解决温饱问题成为最大的问题。钮姓后辈又自然而然想到了钮状元墓,他们围着古墓转了几圈后,发现古墓有一个“L”的痕迹,因此他们一致认为钮状元墓中确实藏着金头,而这道痕迹是以前盗墓所留下。于是钮姓后辈一致要求挖掘钮状元墓,寻找传说中的金头,解决当前的温饱问题。家族会议决定,为防止掘墓过程中发生私吞现象,每户人家出一两个青壮年,组成一支几十人的挖掘队伍,共同掘墓找金头。钮泉娜同志的父亲当时是生产队队长,自然也是这次挖掘行动的总指挥和组织者。一番力气过后,古墓被打开,棺材也被打开,除了一坛混黄的泥水和几根尸骨之外,墓内、棺内一无所有,钮家后代一下子偃旗息鼓。他们都难以相信这一流传已久的“历史”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失望之余,几个钮姓小辈还不甘心希望就这样破灭,回家拿来淘米筲箕在黄泥水中使劲过滤,渴望能在泥水中淘出些黄金来,一番折腾之后还是一无所有。彻底泄气的钮家后代便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保存还算完好的楠木棺材上来,最后决定将棺材板一块块拆下来,按户数分摊。每家分到一两块棺材板,之后各家又将所分到的棺材板卖给生产队作修船之用,每家换取了十几块钱。小小的十几块钱,今天看来已经没有什么稀奇的了,在当时还是足以让每户钮姓后代狂喜一番的,毕竟可以解决一段时间的温饱问题了。这次集体开掘之后,钮状元墓内藏有金头的传说渐渐地在杏花村冷了下来。1961年6月又开始了席卷全国的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主题的破“四旧”运动,随后又开始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一场场历史运动中,杏花村和全国各地一样,坚决将拆除古墓的行动进行到底。上世纪70年代初期,村民们又集体拆除了距离钮状元墓西南10余米处的古墓,据说这是钮状元父母的坟墓。

 

    沉浸在发小财和紧跟全国形势的喜悦之中时,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一次次集体破环国家文物的行为。钮状元墓挖掘后,墓碑成为了该村村渠上的一块横石(石板),长期无人问津,后来甚至连拖拉机都在碑石上碾过。原本完好无损的碑石,竟然被碾成了残碑,只保留了大部分,碾碎的一块块小石片再也无法寻找到了。在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的时代,在农村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年代,传说中的钮状元,其实是明代举人钮明纲夫妇的合葬墓和墓碑石,就这样被无情的、彻底的破坏了,这自然也成为了特殊年代里吴江境内演绎的一则可悲可叹的荒诞笑话。

 

 

 

                                  发掘古墓碑,成为杏花村的一件大喜事

 

    以前,杏花村村民只知道村里有一座作为谈资的钮状元墓,还有些无头无尾的传说。上世纪70年代,吴江在全县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杏花村家家户户开挖沼气池。在挖到地表以下1米深处时,该村钱家坝东侧几户村民都发现了掩埋在地下的长条石。这样,村民们又开始坚信原来的传说了,确信这个地方曾经出过一个“钮状元”这样的大人物,那些掩埋在地下的条石,就是被太平军烧毁的钮家府邸的建筑残余物。而今原来淹没在村间小道杂草丛中的墓碑石突然间成为市里面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杏花村村民们一下子又突然间沸腾起来。钮泉娜同志为了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在发掘之前特地热热闹闹地燃放了鞭炮。鞭炮声响彻整个村庄,仿佛也一下子将村民们好奇的兴奋度和文保意识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村主任来了,上了年纪的老爹爹老奶奶来了,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了,漂亮朴实的姑娘来了,撒着银铃般笑声的孩子来了。检讨的检讨,出主意的出主意,找工具的找工具,干活的干活,喊口号的喊口号,瞬间整个村庄演变成了一个只有电影、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文物发掘的大现场。看到墓碑石被几个青壮年在一连串“嘿哟”、“嚎哟”声中,从沟渠里一步步抬上来,看到平放在村道旁的墓碑石上刻着遒劲有力的书法时,村民们仿佛活生生地上了一堂关于了解、学习文物保护知识的课。无疑,杏花村村民以后孜孜乐道的,不会再局限于传承上辈流传下来的传说,而是要将自己这一辈人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关于发掘和保护古墓碑石的故事传颂下去。看着载着墓碑石的汽车渐渐远去,杏花村村民们心中仿佛感到少了些什么,又多了些什么。传说中的钮状元走了,但是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无疑是今天他们心中感到最为欣慰的事情。汽车在一路开走后,村民在议论之余也在悄悄地思考:五、六十年前,为什么好端端的历史古墓要摧毁;五、六十年后的今天,为什么连一块小小的墓碑石都要这样重视并加以保护呢?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开放了,时代变了。

 

 

 

                           解读碑文,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古代的婚丧习俗

 

    古墓碑被运达市博物馆后,市档案局地方志编纂科科长朱建明会同市博物馆馆长崔瑛、副馆长吴正明,还有钮泉娜等同志对古墓碑进行了初步考证。随后,市电视台的记者也闻讯扛着摄像机赶来了。一场没有任何特殊安排的考证会和采访会在市博物馆场外小草坪上有序地进行着。

 

    此次发掘出来的墓碑系明代古墓碑。墓碑质地为青石,残长85cm,宽53.7cm,厚13cm。墓碑正面刻有行书阴文墓志铭。由于经历岁月风雨洗礼,部分字迹已经模糊。墓碑中央刻有“明谦所钮公暨原配沈安人之(墓)”字样,此乃墓碑名称。墓碑右侧刻有“公为明纲,字世维,号谦所,系凤桥公长子。吴江□□□万历戊子(1588年)科应天举人,仕至浙江衢州府通判(明代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职位略轻于宋代的知府通判)。(生于嘉靖)丙辰年(1556年)六月初六日,卒於崇祯乙亥年(1635年)十月□□”等字样,此乃简要记述钮明纲生平。墓碑左侧刻有“安人生於嘉靖庚申年(1560年)九月十四日,卒於天启□□□□□□廿一日,葬於崇祯丁丑年(1637年)□□月己酉日。□□□之原有志铭刊藏”等字样。左下方有表示立碑者的“男汉□□”等字样,此乃简要记述钮明纲原配夫人沈氏生平。目前,市博物馆正在对该墓碑进行拓片处理,不久有望解读残缺墓碑上的所有文字。

 

    根据碑文和明天启《衢州府志》、清康熙《吴江县志》记载,经过考证,初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此次发掘的墓碑的主人系明万历十六年举人钮明纲及其原配夫人沈氏,这是夫妻两人合葬墓的墓碑石,而非单人墓的墓碑石。(2)墓主钮明纲为现桃源镇杏花村人,1556年出生,1588年即32岁时高中举人,1615年官至浙江衢州府通判,1635年去世,终年79岁,在当时可谓长寿;其原配夫人沈氏,名不详,娘家情况不详,生于1560年,小丈夫4岁,卒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先卒于丈夫,活了60多岁,葬于1637年。(3)根据沈氏“葬於崇祯丁丑年□□月己酉日”的碑文,初步可以推断钮明纲和原配夫人沈氏合葬于1637年,即钮明纲逝后第三年,因此该墓碑至今已有372年的历史了。(4)根据墓碑左侧的“之原有志铭刊藏”碑文,可以推断沈氏去世后曾有人撰写志铭对其生平事迹进行记述,并且也对该志铭作了刊藏,但至于刊藏何处不得而知。这对于全面了解沈氏及其丈夫钮明纲的生平事迹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另外,我们也提醒市民在解读碑文时,要注意丈夫与原配夫人合葬只是古代的一种丧葬礼仪,不能误解为“钮明纲和原配夫人沈氏感情深厚,所以才合葬”。古代崇尚丧葬礼仪,丈夫与原配夫人逝后要合葬。原配夫人逝后一般可先入棺待葬或入土安葬,待夫君逝后再夫妻合葬,反之也然。古代有续弦的习俗,原配夫人逝后,丈夫可以再婚,但丈夫逝后一般不与后续夫人合葬,后续夫人逝后虽可入葬夫家坟地,但要安葬在丈夫墓的旁边。从碑文中的“原配”两字可以看出,钮明纲在原配夫人沈氏逝后,也续了弦,但其逝后也没有和后续夫人合葬,而是与原配夫人合葬。因此,可以说明谦所钮公暨原配沈安人之(墓)是古代夫妻合葬礼仪的典型代表。

 

    本次发掘工作证实这只是明代举人钮明纲夫妇合葬墓的墓碑,而不是传说中的钮状元的墓碑;钮明纲也只是一个举人,且也没有中过状元,因而也不是钮姓后辈心目中的钮状元。这些都没能如钮泉娜同志和所有钮姓后代所愿。村民们将钮明纲称为钮状元,一则可能是对古代的科举制度不甚了解;二则是出于对其尊敬。历史是没有办法复制的,不管怎样,钮姓家族中曾经出过一个举人还是让后辈子孙感到无上光荣。因为他们感到钮家祖上不光出了一个读书人,还出了一个大官。

 

    就这样,一块有近400年历史、曾经饱经风霜的明代古墓碑得到了有效的发掘和保护,它为研究明代的婚俗和丧葬习俗又增添一块有分量的“活化石”。

 

 

 

                                  结束语:历史文物保护需要警钟长鸣

 

    一座有历史价值的明代古墓在特殊的年代被无情摧毁,其墓碑石被抛弃荒野,长时间成为一块普通的石板。而今,在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博物馆的共同努力下,这块残缺的墓碑石得到了有效的发掘和保护,并终于在最安全、最能够体现其价值的市博物馆找到了安身之地。市博物馆崔瑛馆长还亲自为热心文保工作的钮泉娜同志颁发了特殊奖金。由一部地方志书的编纂而引发出一场保护历史文物的抢救战,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欣慰。一个没有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是一个可惜的民族,一个不懂得保护民族文化和践踏民族文化的民族更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从这一高度出发,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这群古代文明守护者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者,是否还需要增加一点共同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呢?钮明纲夫妇的合葬墓碑石能被幸运地保存起来,它着实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一次警钟!去年全市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了,再联系近期发生的圆明园被掠文物鼠首、兔首铜像在法国被无情拍卖,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历史文物应该成为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

 

     注:(1)本文刊于《吴江市哲学和社会科学联会通讯》2009年第1期;

 

    (2)文中“明谦所钮公暨原配沈安人之(墓)”碑文标点和括号中的文字,为作者所加,碑文中的“□”表示碑文残缺或字迹模糊不清;

 

    (3)该项保护工作开展后,吴江电视台、《吴江日报》、苏州《城市商报》、《吴江市哲学和社会科学联合会通讯》分别作了新闻报道和专题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