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争霸 迅雷下载:曾巩《局事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6:14:28
曾巩《局事帖》拍出1.08亿元引发的联想 


     曾巩《局事帖》

 


欧阳修《灼艾帖》

 


曾肇书作

 


曾肇书作

 

    2009年11月23日2时,北京保利秋拍夜场之“尤伦斯夫妇藏重要中国书画”专场曾巩书法作品《局事帖》以1.08亿元成交,取得喜人成绩。
    在没有看到《局事帖》之前,听到朋友告诉我这个信息时,我就想,当年《食鱼帖》和《妹至帖》可有好瞧的了,论名气,怀素和唐摹本王羲之书法应该怎么都要比曾巩强,曾巩尚且都能卖出1.08亿元,遑论前者。
   
世上唯一,没法比较,猜想一下帖子的完整性
    论文章,曾巩的名气可大,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论书法,平生缘浅,从没见过曾巩的字,若不是中国保利2009秋季艺术品拍卖,恐怕到老也只是个想象而已。时下,每当一件古代名家的作品出现在拍卖会上时,总是引起人们对其真伪的热议。当然,这件《局事帖》也不能例外。不过,我想就《局事帖》所引出的一些问题和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谈,不敢曰指路,只是觉得有意思,随想随说,信口开河,一定是肤浅,可撺掇着大家都加入这个讨论,这便是抛砖引玉了。
    书画鉴定,大凡都从比较中来,用句现成的话: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于像《局事帖》这件落款有“巩再拜”以及一枚水蜜印“曾巩再拜”的字样上得知是曾巩的作品之外,人们再也没有看到曾巩存世的其他墨迹。就《局事帖》而言,因不能和曾巩其他墨迹比较,说是就是,说不是还难了。当然,印鉴是否也可作为这件东西的旁证,我们停会儿再说。如果单就这件书法作品讨论,难免会堕入真假是非的争辩之中。不用想,结果自然是辩论的双方都各执一词,没完没了。由于《局事帖》上的收藏印章不少,真伪问题也可能集中到这方面,而这些印章可不是没有比对的,其中真假、仿刻的,历史上早有言论,我们不烦一一比对,权且一带而过。
    《局事帖》上荦荦大名者是明代的何良俊、项元汴,清代的安琦诸人,钤盖的印章都为大家熟悉,如明代项元汴的“墨林山人”“项元汴印”“檇李项氏家宝玩”“项子京家珍藏”、何良俊的“清森阁书画印”以及清人安琦的“仪周鉴赏”、“翰墨林鉴定章”等,至于说这些印鉴的真伪,既然我们前面说了一带而过,读者可径去《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中寻找、比对这些人的印章,相信可以获得一些收获。
    《局事帖》共13行,原文照录:
    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海诲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穷徼。日迷汨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难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实自贤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不宜。巩再拜。运勾奉议无党乡贤。二十七日。谨启。
    日前,因《局事帖》因缘,与赵力华、王一之、柳玠趺诸位先生闲聊,大家赏玩曾巩这件书法的时候,发觉这个帖子可能不全,因为起手一句“局事多暇”之后,便发上牢骚了,这于书信来说,未免突兀,说实在的,也够“新颖”。这件信札是写给“无党乡贤”的感谢信,因信中有“果能遂逃旷弛,实自贤者之力”的谢辞。那么,作为六一门下的曾巩,难道不知道写信的时候要先自报家门吗?
    举如欧阳修《灼艾帖》“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
    北宋吕大防与章质夫札“大防启,亟辱示问……”
    北宋人傅尧俞致友人书“尧俞再拜……”
    苏轼《新岁展庆帖》“轼启,新岁未获……”
    凡此种种,逮至南宋,这种与人书信先自报家门的做法一直沿袭,殊未改观。我们遍观韩世忠、刘光世、张俊、陆游、范成大等人的书札,亦复如是。
    于是,我们几个开玩笑说,还有一纸!但能写什么呢?
    王一之先生说:“决非,观此件文意词句,表达清楚,除了信的开头存疑之外,其他并无不周之处。”
    赵力华先生也讲:“若就简单一句,‘巩启’或‘巩再拜’之类的缺失,断乎不可敷衍另纸,云何落笔?再者,据报料介绍,此信书在宋版《三国志》之后,若对折视之,右页便要涨出三分,如此怎可成书?”
    柳玠趺先生也说:“若就礼数来讲,给人写信岂能用废纸?”
    想至此,大家异口同声说:公文纸印书!
    于是,此件开头缺失自报家门一事,便顺理成章了。
    前些日子网上讨论《局事帖》用纸是北宋还是南宋。持南宋论者,认为此件必伪,理由简单,北宋人不可能在南宋纸上写字;持北宋论者,认为《三国志》最早的刻本为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曾巩完全有可能用此纸写信。但说不通的是信的开头和礼数问题,理由见上。
    那么,是否是持南宋论者,歪打正着?
    宋时公库常用故纸废牍印书,世称公文纸印本。这种将公文纸重复使用,在背面印书的故实,钱竹汀《十驾斋养新录》中已有考论。作为文物的见证是上海博物馆所藏《宋人佚简》,其中记录了当时下级官员给上级官员的礼节性文书。这些书简皆宋人手札,笔墨古雅有致,是不可多得的宋人墨迹资料,弥足珍贵。在这些手札的背面,后来被用来印了王安石的文集,缘此这些珍贵的手札才得以书本的形式保存至今。
    国外在利用故纸的问题上也不乏例证,如传为日本著名书法家藤原行成的《临王羲之尺牍》中的《秋荻帖》即写在从中国传去的《淮南子》(淮南鸿烈兵略间诘第二十)背面。
    再说到《局事帖》的不完整地方,似乎就是为了符合印书用纸的宽窄,裁去了“巩启”或者“巩再拜”之类的字句,如果再加上比对后世的一些收藏印章,尤其是钤盖的地方,前后对齐,恐怕也是因书而见字。简言之,收藏者见到的《局事帖》,就是缺少自报家门一句的,大抵如是不复赘言。
    如此一来,是否皆大欢喜?当然大家要见仁见智了。
    进士出身、读书人、文官,进而猜想曾巩的书法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曾巩自幼与兄长一道读书用功,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1057年)曾巩39岁那年考取了进士,后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从此步入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1081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1082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
    从这一段不长的履历中,我们了解到曾巩是个读书人,进士出身,当过不大的官而已。但是作为文官的他,书法怎么样呢?肯定地讲,应该算不上是家,否则历代有关书法的言论中怎么没有提及?这当然是看到《局事帖》我们困惑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凭空揣测。曾巩尽管未被书法史提及,是不是还应该将他放在能书或者善书的位置上?我看行。原因很简单,看他编校史馆书籍、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史馆修撰到拜中书舍人,哪一个位置上不是和笔墨打交道?明清以后有所谓“台阁”、“馆阁”之书法,那是到了一种极致。就宋而言,艺术式的书法和公文式的书法也是绝对存在的,想象中的曾巩书法,虽然一定下笔不类李建中、林逋、范仲淹、苏轼、蔡襄等人,但也不致比王安石还差吧?书史中还每每提及王荆公呢,想来古时亦有书以人名之实也,必是王安石的官儿当得大的缘故,遂致书坛热捧了王安石冷落了曾子固!
    欧阳修当年见到曾巩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欧阳修与曾巩临别之际还专门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对其际遇表示同情,对于“蓄道德能文章”的曾巩不吝词句的大力赞扬“……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战国策》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镜考源流”。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2万多册;收集篆刻500卷,名为《金石录》。
    从上述的情况看来,说曾巩善书能书并不为过。况且,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一文中说其兄:“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这两条,一是说明了其兄小时候就机灵,二是告诉了我们其兄记忆力特强。尤其是后者,我们不能忽视,举凡习书者,罔不经过描、临、背、意这几个阶段,而这几个阶段每层递进都是对记忆力的考验。记忆力超众的人,每每比记忆力差的人要好许多。退一步讲,即便曾巩无心作书家,也不是一般庸手,其超强记忆力便可证明。我们进而猜想曾巩的书法,倘世上还有第二件曾巩书法可以与《局事帖》比较,其必是干禄体而非“经生书”。
    《局事帖》和曾肇《行复岁暮帖》比较
    曾巩的书法,除了此件《局事帖》外,再无可寻觅,但其弟曾肇的书法,却可以借助网络的方便,得以一观。向为人知的就是《行复岁暮帖》,该件书札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录如下:
    肇奉别。行复岁暮。倾乡实倍常情。但公私纷纷。为问不数。甚自愧也。别纸丁宁。岂惟益友忠告之谊。亦出于忧国恳恳之诚。反复数四。不胜感叹。衰拙于此。岂能恝然。但再三则渎。终恐无补尔。余非会面。不究所怀。远书万一流落。不可不虑也。海陵过此相见。诚如所谕。广陵之传,乃邸吏误报。乘流得坎。任其自然。未尝以此为念。上下匮乏。所在皆尔。非独彼也。岁晚益寒。强食自爱为祝。肇又上。
    曾肇(1047—1107),字子开。曾巩幼弟。自幼聪慧好学,师承其兄曾巩。重儒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章法。为官40年,历英、神、哲、徽四朝,在朝任过礼、吏、户、刑四部侍郎和中书舍人,对朝中事敢直抒胸臆;在14个州、府任地方官时,多有政绩,为人称颂。大观元年(1107年)卒。卒后30余年才被追封为曲阜县开国侯,赠少师,谥“文昭”。著有曲阜集4卷,又有西掖集、内则外则等书,并传于世。
    曾肇之名虽在书史中亦不彰显,但观其书,当在乃兄之上。既然不为判定真伪,我们不妨再异想天开举些兄弟书法,或可“佐证”。
    一是蔡京与蔡卞,二是苏轼与苏辙。历史上兄弟书家、父子书家比比皆是。仅举此二例并非要误导大家,而是想告诉大家一个是兄不如弟,如蔡卞之于蔡京,一个是弟不如兄,如东坡之于子由,但他们的差距是在“伯仲”之间,并非距离遥远。
    曾肇《行复岁暮帖》用笔纯熟,点画牵引自然,通篇有些苏书的味道。即便是有些字写得不够到家,但因不是书碑而是手札,不必笔笔非收束得体,看者得其亲切自然也就够了,所以《行复岁暮帖》还是一件相当流畅耐看的书法作品。《局事帖》则不然,在字形结构上有失水准,有些偏旁部首的写法让人看了不免疑窦丛生,如“宝盖头”“走之”以及“门”的行草写法等,点画牵引连带出入笔,貌似纯熟,实则犹豫。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偏侧锋用笔过多,有宋一代,这样的用笔还不多见,即便是善使侧锋的米芾、张即之,也无如此扁薄,米芾虽“风樯阵马”但不掩“沉著痛快”,樗寮虽笔意险峭,但不失“古雅遒劲”。我的意思不是将曾巩和他二人比较,而是藉以说明纵使侧锋,也不可如此靡弱。
    《墨池记》和知书人
    曾巩文章长于说理,他的名篇《墨池记》短短334个字,似能为我们提供点间接的思考。其文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这篇《墨池记》虽然借人喻事,但若不是知书人,决不可出300余字的精彩!
    有宋一代是尚意的书风,虽有苏黄米蔡的个性表演,但也有比较能恪守传统的人,欧阳修是其中之一。我们看欧阳修的书法,中规中距,没有一点表演的成分,用欧阳修自己的话说:“余常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俟病,叙暌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灿然在目,使人骤见惊艳,其意态愈无穷尽,故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其为人也。”
    作为门人的曾巩,师表所在,怎能不“瞻之在前,忽焉其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由衷的赞美,平实的学习呢?况且,苏东坡也有诗赞美:“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逸,孤芳陋群妍。”
    其弟曾肇,说他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惟恐得之晚也”。
    所以,从《墨池记》我们看到知书人,想见曾巩的书法,一定是敦厚平实。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76b1f0100h445.html) - 《局事帖》拍出1.08亿元引发的联想_中国书法_新浪博客

后记:
    艺术品收藏是大难事。比如这件《局事帖》,若论价值,什么都别说了,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若论艺术,可说的就太多了!如果在艺术品收藏这个领域是变相的积蓄,看准了苗头,来一把豪赌,说不定就发了,但也说不定就堤义明了……但不管怎么说,真正的艺术品绝不是明日黄花,不存在“赶上这拨了”,它的恒久魅力必将透过浮云焕发出它灿烂的光芒。             (佚名)

 


《论述帖》(民间藏品)

延伸阅读
节前书画市场交投非常活跃

    “四幅作品,合共一万零五百元。”经过一年的经营和学习,80后“富二代”孙小姐决定在春节前换掉家中摆投的“行画”,毅然花费万元购入四幅青年艺术家书画作品。记者近日在广州越和市场看到,节前书画艺术品交易活跃,买卖两旺。

  市民买艺术品装点家居

  “春节临近,钱袋渐丰的市民都希望用艺术品装点家居,彰显自己的文化品味。”骊珠画廊的老板李女士告诉记者,两三千元左右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比较受市场欢迎,而且购买该价格档次书画作品的买家多为“新面孔”。李女士分析:“2009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渐过,楼价回升、股价回升,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恢复,观望情绪逐渐缓解,开始敢于将手中资金投入到艺术品购置中来。”
    据了解,李女士主要经营全国名家书画,她对2010年书画收藏市场比较乐观。她说:“喜欢书画艺术的人始终都是喜欢书画的,曾经因经济不景气忍了两年,现在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边缘。就市场整体情况而言,2009年的成交情况较2008年好。相信2010年的名家书画收藏市场将进一步苏复。”

  书画单品价格有望再升

  事实上,有人为2009年中国书画艺术品收藏市场总结出四大关键词——成交火爆、天价频出、海归走红、买家新面孔涌现。而业内人士预测,2010年书画收藏市场将延续2009年的活跃上升势头。
    2009年11月底,一天之内,中国嘉德、北京保利两大拍卖巨头接连创造了三个成交纪录:明代画家吴彬的《十八应真图》以1.69亿元创下全球中国绘画成交纪录,“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局事帖》以1.09亿元创下全球中国书法成交纪录,齐白石的《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则以9520万元创下全球中国近现代书画成交纪录。
    “今年秋拍,中国书画单品频频突破亿元大关,市场交投活跃。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中国书画艺术作品也将平稳向上发展!”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许习文认为,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2020年,将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00年翻两番,按此经济发展速度,中国书画艺术单品突破10亿元大关只是时间问题。1996年,傅抱石的《丽人行》拍出1078万元天价。书画单品从千万元到亿元用了13年时间,如此推断,突破10亿元在2020年完全有可能实现。

                                                                  (据《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