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实验中学网站:春节教育趣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4:18:11

春节教育趣话

孙明霞

 

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过春节,远离了学校、远离了课堂,却发现永远也离不开教育,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扯上了教育。

社会才是他真正的课堂

亲戚阿龙来拜年。已近40的阿龙虽是生意人,但忠厚善良从不奸诈,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当地颇有影响的经济大户。我一直对阿龙少年时离家出走独闯少林寺很感兴趣,这次有机会闲聊,就把他的历史翻了个底朝天,才发现:是社会这个大课堂培养了他。

阿龙年少时,恰逢《少林寺》等武打影片风行,受《少林寺》影响,阿龙一心想成为“少林小子”,经过周密策划,找到爸爸是校长的同学偷偷拿了一张盖有学校公章的信笺作为介绍信(怕真到了少林寺人家要介绍信),趁着爹妈不在家的时候,找到妈妈藏钱的匣子,拿走了妈妈积攒的300元钱上路了。坐汽车、乘火车,一路上不舍得花钱吃饭住店,毕竟这是爹妈的血汗钱。最终因无法忍受异乡流浪之苦,到蚌埠后掉头回家了。

初中还没上完,年龄尚小,干什么?觉得自己还是要上学,但学校却不同意他再上学,最后是爹出面找校长,送了当时很珍贵的两盆君子兰才重新回到了学校,但老师同学背后指指点点的议论不堪忍受,强忍着坚持读完了初中,从此告别了学校。下地干活,干不了什么重活;找工作也不好找。最后就用一辆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每天用自行车驮着布匹赶乡集,风里来雨里去,干了三年。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服装款式的多样化,人们自己买布做衣服的越来越少,买成品的渐多,阿龙觉得赶集卖布基本上走到头了,就告别了集市,托人找了一份工作——浆糊推销。这是一种专门用来贴啤酒瓶商标的浆糊,质量很好,但需要推销员,阿龙就带上瓶瓶罐罐的浆糊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大啤酒厂家推销。记得在20多年前阿龙推销浆糊到泰安还顺便登了泰山。推销了几年浆糊,走了不少地方,积累了许多推销经验,又觉得干够了,工资低不说,也没啥大前途。刚好看到当地报纸上某公司招聘业务员的广告,觉得自己能行,就自告奋勇去应聘,没想到人家已经招够了。最后只好托了关系送了礼,并保证干不好不要工资,才算开始了另一份跑业务的工作。一年下来,当时一起进入工厂的几十个业务员只剩下四五个,而其中做的最好的还是阿龙,于是阿龙继续留任。就这样,又是几年的闯荡江湖,阿龙不仅对推销工作做得愈加游刃有余,也对所推销的产品(一种生产铝合金的添加剂)以及市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经验和经济都有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之后,阿龙又开始了新的创业——自己开工厂引进国外技术生产更高品质的铝合金添加剂。酸甜苦辣自不必说,但因为阿龙的努力和真诚,他用产品的质量和真诚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生意也越做越大。听阿龙说,他的产品早在2004年就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当时很多人笑话他,觉得多此一举,但他认识到,产品质量能得到更多新用户的认可和信赖,不能只靠宣传,还要有规范的质量认证,保障自己的产品质量。所以,在很多人不清楚质量认证是什么的时候,他的产品已经申请通过了认证,有了更大的市场,成为国内品质最好的同类产品。

阿龙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也帮助本地引进了一些投资项目,不少人羡慕,也有人想把阿龙拉到政府某机构工作,但阿龙始终很谦虚,也很淡定,说:“我还是老老实实当好个体户吧”。

和阿龙聊了一下午,感叹阿龙由一名弃学离家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并始终保持着真诚善良的本性,是谁教育了他?肯定不是学校教育,而是社会,是生活,是经历。社会就像一个大课堂,阿龙在这个大课堂里摸爬打滚,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但始终保持向上的劲头,才有了今天的阿龙。公公开玩笑说,阿龙非常聪明,要是上学时遇到明霞这样的老师,说不定你就能成为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我说,优秀的人不上大学也一样干的很出色,就像今天的阿龙,谁能说他不够优秀?这也让我们思考:学校教育究竟应该给学生的成长以怎样的引领?

难忘七十多年前的老师

已经八十多岁的老爸(公公)在退休前是一农村学校的校长。因为也是老师的缘故,每次回老家,他老人家总喜欢跟我们聊些教育的事,说些他当老师或者当校长的故事,引以为豪的是很多当年的学生对他的敬重。有时他还会背诵当学生时背过的文章或诗词、简单的英语对话,也对他的儿孙们进行教育。无论他的观点能否全被大家接受,但大家都特别敬重他,嘻嘻哈哈中附和:“爸爸教育得有理”,“爷爷脑子真好使啊,还记得小时候背的文章”,“爷爷还会说英语啊?”说的老人家开心不已。

那天,老爸看我放在行李包旁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王丽著)一书,就拿起来看了看,随意翻到书中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文考试卷,勾起他童年的记忆,跟我说起小时候上学的故事。他深有感触地说,老师真的有好有孬,差别很大,好老师能让人记住一辈子,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一辈子。因为他小时候遇到了两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影响了他一生,一个是刚上一年级(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遇到的老师——刚入学时,老师教给孩子们认字、写字,给每个孩子方格纸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细问才知,孩子练字时老师提前在大方格纸上写好字,然后孩子模仿着写。而方格中的字不是统一的上中下眼耳口什么的,而是把每个孩子的名字、特点或家庭情况编成童谣写到方格纸上让孩子们念、写,孩子感到很亲切也很高兴,一个个生长在土旮旯的顽童被老师深深吸引了,变得乖巧懂事,写字也格外用心。说着,老人家就不假思索地背出了当年老师为他写的童谣:“我叫宋党仪,好饭给我吃,好衣给我穿,谁不爱我小党仪。”(注:宋党仪是老爸小时候的乳名,那时都没有大名,上学后自然还是称呼乳名,“党仪”音同“当意”,在当地农村用“当意”一词夸奖小孩乖巧懂事)。还有一肖姓同学乳名风乾(现已退休),其父是生意人,要到七八十公里外的石岛出海做工,那时出海用小帆船,需要依靠北风的力量航行,遇到南风只有停工,而没有风的时候就用手摇橹。老师给他编的童谣是:“肖风乾肖风乾,起了南风难开船。谁去石岛把钱赚,买来老虎给我玩。”……

老爸连续背了四五首这样的童谣,生动有趣,这太让我惊讶了!70年前竟然还有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教育方式!逐刨根问底了解这位老师的情况。据老爸介绍,这位老师叫李宗刚,曾在济南上过大学,但因为身份不清(据说是地下党,不便暴露身份)家里被挂了黑灯(当时这位李老师的弟弟因参加了八路军家里挂的是红灯),他就隐居在十几公里之外的地方当老师。对这位李老师,老爸至今敬佩不已,说这位老师相当有智慧,不仅有才华会教学,也很善于调动学生。曾经有一次打扫卫生学校没有笤帚,老师就问学生谁家有笤帚拿来用用,结果学生都说自家没有,不愿回家拿。无奈之下,老师指定了一个平时较听话的学生回家拿来笤帚,等学生拿回来就当着大家的面送给这名学生一支铅笔。把其他学生羡慕的呀,都抢着回家拿笤帚来扫地,而凡是拿来笤帚的同学都得到了一支铅笔。后来,老师不得不说“我们的笤帚已经足够,不用再拿了”,这才制止了学生拿笤帚来。以后再需要什么工具,学生总是抢着拿来。

另一位他记忆犹新的老师是上了初中时的英语老师。忘记了老师的名字,但记得老师的教学有趣,方法独特,至今还记得当年老师教的一些句子、歌曲, Good morning”“Classes begin”“Please sit down”“There is a desk.”等句子随口就来。为了让学生下功夫学好英语,老师给学生讲笑话,说有个教授非常关心在外地上学的儿子,就写信问儿子,结果儿子回信:“fathermother你们好!我各门功课都Good,就是English不及格。”此信闹了笑话,也被学生当记住了,由此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说着说着,老爸还唱起了那时候学会的英文歌曲: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Together,together,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The happier we'll be.

For your friends are my friends,

And my friends are your friends.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The happier we'll be!

……

家里的几个孙儿惊讶不已:“爷爷还会唱英语歌啊!”

虽然一年级的李老师只教了他一年半,初中的英语老师教他的时间也不太长,但他却记住了他们,记住了他们曾经给予他的知识、智慧,这对他后来当老师和校长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听了这么久远的故事,忍不住想:现在的老师要是没有课本会教学吗?有多少老师有自编教材的能力?我们有多少教育智慧?前几日阅读王丽的《汇文钟声》,其中提到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还自编教材给学生上“风情地理”选修课,而如今,我们为什么没有这种能力?尽管新课改已经走过了将近十个年头,倡导老师要有课程意识,要能够整合各种资源成为自己的课程,但真正做到的有几?70年前的农村老师还能根据学生性格家庭等特点编写童谣给孩子们识字,可见每个孩子都是在老师心上。对照70多年前的老师,今天我做的怎样?这值得我们深思,怎样的老师才能让学生一回忆起来就感到美好、难忘?怎样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生有益的东西?

像看学生一样看自己的孩子

回乡看望父亲的世交周伯伯,自然谈起他的孩子们。周伯伯总是很自豪的谈论自己有出息的几个孩子:老大已经50多岁了,单位很富裕,即将到了退休的年龄;老二是一科研机构的研究员,研究成果多多;老三在某政府机关当公务员;老四在县城某小学当老师。四个孩子生活都很富足,孙儿们有的大学毕业成家了,还有正在上大学或中学。这些自然是周伯伯骄傲的资本。但唯一让他老人家闹心的是老大——因为长期工作轻松、经济富裕,工友们聚在一起玩乐,慢慢赌博成瘾,可以说走到哪里赌到那里,少则数百元,多则数千元,在挥手之间就进了别人腰包。媳妇不得不把家里的钱藏起来,但还是常常被拿到赌场上,这让周伯伯老两口非常气愤,但也管不了,虽然现在改很多了,但还时不时的会去小赌一下。这次看望周伯伯,提起老大他就生气,说“我怎么养了这样的不孝子,孩子个个都懂事,就他这样。”或者说:“我家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这那里像是我的孩子。”听伯母说,老大比过去好多了,也一直非常孝敬父母,每每过年过节就买回大堆生活用品送回家,并且回家就主动做饭洗衣,但因为过去曾因父亲教训而用脏话顶撞了父亲,在父亲那里种下了极差印象,无论他怎么努力,但周伯伯对他始终不满意,甚至看到老大有一点点让他不顺眼的地方就大发脾气,除夕夜就因为调饺子馅问题,父子俩又发生了争执。

周伯伯向我诉苦,也抱怨。但我明显感到周伯伯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固执,对老大的态度也因为心中积存的坏印象而容易动怒,在其他孩子来说算不得什么的事,换了老大就让他生气。我给周伯伯分析:你早年也当过老师,你的学生是不是都很优秀?学习都考100分吗?“当然没有。”举行运动会的时候,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跑能跳,拉出一个就能跑第一?“不可能啊!”这就对了,一个班级中的几十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爱好不一样,智力也有差别,所以才会有第一也会有第4050名,跑步有快有慢,有的喜欢跳有的喜欢唱,兴趣也有差别,当然也会有几个特别调皮的成绩不好的所谓差生。伯伯听我分析,不住地点头,觉得是这样。我转而又说:就像你的这些孩子,虽然都是你生的,但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都是不一样的,一方面,从遗传和家庭的角度来说,他们的许多特点是父母造就的;另一方面就是环境的影响。所以,他们不可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你不能要求他们都一样。有些特点是优点也可能是缺点,不能一概而论。老大是有一些过错,但那是过去的事,不能因为过去的坏印象,今天还是看着不顺眼(说到这里,伯伯不住地点头说“对,我就是这样)。即便今天依然还有些毛病,但他已经50多岁了,您无论怎么生气、教训,都没有什么作用,反而自己更生气。那就不如想开些,就想这是您班里的学生,一个相对落后一些的学生,他也有很多优点,这样想不就轻松多了?

和周伯伯谈了两个多小时,谈的他很开心,说这样想心里轻松多了。但愿他能心情愉悦,以一颗平和之心对待和要求每一个孩子。

……

春节的故事还有很多。不是特意谈教育,而是生活本身就是教育。随便一个话题、一件事情都和教育有关。比如,曾经非常痴迷的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今年春节期间齐鲁某台一天8集播放,还是饶有兴趣地盯着电视机看个没完,奇怪就这样一部室内剧,就那几个人物,竟然觉得好玩,要是平时上课也这样简单有趣,学生一定特别喜欢了;被儿子拉到电影院看了《非诚勿扰2》竟然也看的眼泪稀里哗啦,尤其感动那些富有哲理的语言;看《让子弹飞》没有完全看懂,儿子就给我讲电影背后的寓意和表现手法;就连老家取暖的炉子为什么要盖好以免发生煤气中毒,我也深入浅出的给家人讲了一阵子。无论是我讲,还是听他人讲,其实都是教育。

 

2011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