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1:2010年社会热点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3:44:47

2010年公选考试社会热点问题集锦

一、社会热点问题基础理论: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构建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日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形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三)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城乡之间不和谐。社会结构存在两种独立体系,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生活。

  2、区域之间不和谐。近年来,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表现在:

(1)经济总量的差距越拉越大。(2)人均GDP的差距越拉越大。

3、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不和谐。这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由社会根源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一要坚持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

二要坚持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三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四要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五要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全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六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生态文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而我国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并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生态文明的理想,第一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实践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成为我们今后奋斗的目标。

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与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更加体现在公平公正、共同富裕、道德文化、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从这个角度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这使我们有可能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最积极的响应者。

所以,我们有条件、也必须尽快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正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种积极呼应。科学发展观绝不仅仅是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之一是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正如潘岳所说,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

事实上,我国已有一些地方率先走在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近日,经济并不发达的青海省作出一项重要决策:对三江源当地政府不再考核GDP;只要生态好,就算有政绩!是保护长远生态环境,还是追求眼前发展速度,青海省果断选择了前者。自2005年开始,青海省确定,三江源地区的发展思路以保护生态为主,并决定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果洛、玉树两州不再考核GDP,取而代之是对其生态保护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具体指标进行考核。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而言,封育多少草场、减少多少牲畜、种植多少树木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具体考核标准。与青海省一样,全国已经有许多地方开始逐步改变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增长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做法,摒弃把GDP作为发展的唯一指标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口数量的控制与素质的提高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发生在各级党政领导身上的思想巨变无疑将为生态文明理想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

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社会热点问题剖析

1、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也许,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们会感到自豪: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中国的江苏!但再看看这样的数据,我们又会感到迷惑:我们生产1台电脑竟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原因是利润的大头被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拿走了,我们赚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加工费。近年来,大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工厂”……但实际上,这样的“制造”赚取的利润很低。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我们出口8亿件衬衣才能换来一架空中客车A—380!事实告诉我们: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让“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 我国设备投资有60%以上要靠进口。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拿出来向国外支付专利费。更何况,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需求的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比如,“神舟六号”的逃逸塔,被称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对此,美国进行了全面技术封锁,俄罗斯开价2500万美元,而且只卖产品,不给技术。要避免依赖于人、受制于人,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据专家分析,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三个就是)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注民生 十七大报告一个亮点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开幕式上作的报告,提出了以“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为基本要求的宏伟蓝图,强调在追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着力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创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报告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主要工作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是此次改善民生的几大内容。

3攻坚战、持久战--中国提出新举措迎接节能减排关键年

    明年是中国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这一表述,反映了中国推进节能减排的新决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成为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两年来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情况,使中国政府认识到节能减排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所以用这样的“战争术语”来表示明年要加大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

    两年来,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下,中国节能减排措施换来了积极的成效。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幅度超过去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扭转了连续几年上升的趋势,首次出现双下降。

    但是,节能减排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最近一段时期,中国不少地区重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非常强劲,如钢铁、电力等6大行业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0%。一些地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超过了环境容量。

    特别是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偏低,资源环境成本没有充分体现,高耗能行业加快增长内在动力仍很强烈,大大增加了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难度。

    去年中国没有实现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的目标,今年虽然首次出现“双下降”,但在剩下的3年时间中,在经济依然可能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完成目标的时间更加紧迫。

    人们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科技支撑作用发挥不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法制建设还不完善,是目前节能减排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政府将在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的基础上,出台和实施更多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并强调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

    齐建国表示,明年宏观调控任务很重,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而企业作为市场运行的主体,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发挥节能减排主力军的作用。社会大众也应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意识,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使之真正成为一项“全民行动”。

    “我们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7日说。

发展改革委要求各地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

    记者5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针对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发展粗放、能效低和污染重等问题,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抓紧制订方案,确定工作重点和相关措施。

社科院专家:节能减排可做抑制经济过热的一剂良药

    在目前形势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对投资过热引发的经济增长偏快发挥效应: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压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另一方面能够扭转投资方向由高污染高消耗行业向低污染低消耗行业转移。

“节能减排”终成“硬杠杠”

    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的系列方案和办法已于近日公布实施。其中,《“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明确规定治污减排与政绩考核挂钩,对完不成任务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将实行全新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此举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和好评。

节能减排“亮剑” 中国环保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梳理2007年的中国环保,“节能减排”无疑是贯穿全年的主题词。

    关停“五小”、燃煤机组脱硫、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公布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到普通百姓,也开始了从身边点点滴滴节能小事做起的行动。

钢铁业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1日在上海说,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已取得新的进步,单位能耗下降,钢铁生产总能耗增幅低于同期粗钢产量增幅。但钢铁业总能耗依然占到全国总能耗的14%以上,今后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还较为艰巨。

“看天供暖”蕴涵节能减排新思路

目前,我国北方城市供暖用的燃煤、燃气锅炉都开足了马力,确保群众温暖过冬。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北方城市供暖开始日与停止日不再教条地看规定,而是普遍根据气温变化决定。这种“看天供暖”既是以人为本,也利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4、建设节约型社会

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力求尽快在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键是要做到“五个依靠”:

一靠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资源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都与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关。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措施。应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水价、电价、热价和天然气价格等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约资源的新机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二靠管理,充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目前,由于管理水平低、监督不力,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节约的潜力十分巨大。加强管理监督,是近期节约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订明确的节约目标和切实有效的节约措施;建立资源节约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的统计工作和信息发布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靠科技,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十分落后,这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进步。重点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

四靠调整,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国高耗能、高耗材行业发展过快,比重偏大,这是导致能源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必须注重结构调整,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工。

五靠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参与、人人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节约资源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应坚持政府带头、领导带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使节约每滴油、每升水、每度电、每斤粮成为每个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参考例文:房地产“暴利”是社会和谐之痛

近日,财政部发布的第十二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把近年来备受舆论抨击的房地产“暴利”问题再次推到了前台。财政部的公报并非单单针对房地产业,而舆论的指向却如此集中,说明房地产“暴利”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正在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对社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越来越多的人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暴利”也是明摆着的,业内大腕对其“暴利”的公开辩护本身就是明证,财政部近日公布的公报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官方依据。在收入分配差距日见拉大的背景下,这必然会对社会和谐造成冲击,导致“端起饭碗叫好,放下筷子骂娘”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房地产“暴利”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还不在于商家获利有多少,而在于这些利润是否取之有道,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规则。尤其容易激起公愤的是房地产开发中的官场腐败问题。谁都知道,在当今中国搞房地产,一靠拿地块,二靠弄贷款,在这两方面没有相当硬的“关系”,是不敢奢望去做房地产的。“关系”让房地产商们暴富,也让极少数大权在握的贪官肥得流油。从弄到土地、搞到贷款,到顺顺当当把房子卖出去,到底要花多少钱打通关节,迄今没有一个权威数字,但大多数“翻船”的领导干部都与房地产商不清不白,多少让人嗅出了一点腐败的霉味。就说财政部近日公布的“部分房地产企业”偷漏税问题吧,这个已经涉嫌犯罪的问题肯定不只在2005年有,但谁听说哪个房地产企业老板因此进班房了?

面对房地产市场房价飞涨的态势,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确实也收到初步成效。然而一再公布的涨幅减缓数据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相去甚远,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不是沦为住房“负翁”,就是望房兴叹。与房地产“暴利”本身相比,行政乏力是对社会和谐更大的伤害。

房地产“暴利”问题已经不容有关各方再以任何理由来回避。人们希望房地产业发展,但不要这种以牺牲社会和谐为代价的发展。人们期待有关部门认真总结以往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真正拿出能牵住房地产市场牛鼻子的办法来,让宏观调控调出效果、调出政府的威信、调出社会的和谐发展。

5、学习型社会

五年四十四次学习见证中共建设学习型政党决心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扩大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至此,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已进行了四十四次集体学习。

五年间,有八十九位专家学者相继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就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历史、国际问题、社会、军事、党建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讲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任务。

这五年,尽管治国理政事务繁忙,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坚持不辍。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每次都由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南海怀仁堂里,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围坐在椭圆形的桌子旁,先是专家学者面对面地就某一重大问题进行讲解,接着是交流讨论,最后是胡锦涛总书记作总结讲话——四十四次集体学习,每次都是按照这样的议程有序地进行。

据参加讲座的专家介绍,每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各位领导都认真聆听讲课,不时记下笔记,就一些问题同专家学者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平均四十天左右就集体学习一次,从不间断。

正如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讲,中共历来高度重视学习问题,始终把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抓。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内容紧扣治国理政面临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学习中开阔视野、增强能力。纵观四十四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党建专家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每次集体学习都是从执政兴国、谋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对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实际工作、探索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此间媒体报道指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倡导和带动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社会,一个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热潮正逐渐到来。

胡锦涛指出建设学习型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5日上午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中胡锦涛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胡锦涛还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对各类民生问题,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扎实加以解决。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健全职业培训制度,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服务。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明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迎难而上,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实现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改革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过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要求,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各方面体制创新。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财税、价格、投资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制。

 

我省确定二十项节能减排措施

    积极推进十百千节能行动

    围绕10大节能工程,支持电力、纺织印染、造纸、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开展以余热余压利用、集中供热、变频调速技术、系统能源优化等为主的节能技术改造。省每年扶持100项左右节能重大技术推广和示范项目,促进全省节能技术改造的深入推进。大力推进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各重点用能单位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认真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加强企业用能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认真推行清洁生产。

    淘汰不符合能耗标准的设备装置 
    认真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浙江省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目录》和《浙江省建设工程淘汰和限制使用技术产品目录》,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执行《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淘汰高耗能发电机组,按期完成我省“十一五”小火电关停计划。淘汰不符合国家和省强制性能效标准的锅炉,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锅炉,分批拆除集中供热范围内的锅炉。进一步抓好水泥机立窑、砖瓦窑拆除工作。认真落实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相关制度。

    依法关闭整改无望的企业
    结合“治旧控新”和标本兼治的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对存在严重违法用能行为并拒不改正的企业,对整改无望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对不按期淘汰、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对属于“十五小”和“新五小”的企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和停止供电,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属无证生产的企业,依法进行强制性关闭。

    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
    建立高耗能行业准入制度,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禁止投资建设各类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耗能项目。凡需国家批准的项目、省内年新增综合用能3000吨标煤及以上(或年新增用电300万千瓦时及以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一律不得审批、核准、备案和验收。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依法依规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建立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省经贸委会同发改委、建设厅、交通厅等有关部门抓紧制订具体管理办法。各地、各部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将项目的能耗水平作为重要审核条件,严格把关。

    加强电力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
    优化发电排序调度方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水电、核电、余热余压和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优先安排低煤耗、低排放机组发电,逐步采取“上大压小”的措施,鼓励发展热电冷三联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定期公布发电和热电企业综合能耗指标,实施发电企业用能效率、热电企业供热水平与机组发电量计划挂钩管理。电力企业要制定节能降耗考核办法,努力降低能耗。坚持有序用电、节约用电并举,加强需求侧管理,利用价格杠杆挖掘低谷用电潜力,推广冰蓄冷等负荷转移技术,促进用户用电负荷移峰填谷。加快电网建设,优化配电网供电范围。进一步推广应用无功补偿设备,提高终端电压质量和功率因素水平。

    严格建筑节能规范管理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规模控制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安排,根据能源环境等要素的承载能力制订建设规划。新建公共建筑必须符合节能设计标准。在项目的设计、建造或改造中,要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隔热保温措施,使用节能型用能系统和材料。既有公共建筑,要积极制订公共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高能耗的既有公共建筑要逐步进行节能改造。依法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质监、监理、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等环节的监管,加强建设工程建筑节能方案及措施的专项审查管理,强化参建各方建筑节能工作的责任,对未经节能专项审查或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工程不予立项,不准开工、验收备案、销售使用和评优。建立完善建筑能耗统计和建筑能效标识制度。

    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加快新型保温隔热墙体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落实禁止粘土砖生产和使用的法规政策,深入开展对粘土砖瓦行业的整治。加快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重点发展以工业尾矿、粉煤灰、脱硫石膏、建筑渣土、煤矸石、江河湖海泥、城市垃圾等固体废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降低万块标砖综合能耗。

    加强交通运输节能 
    引导运输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促使运输企业调整经营结构,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模式的有机衔接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发展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优先发展城乡公共、水运和轨道交通,提高运输效率。鼓励企业发展重型、厢式化运输车辆和大吨位、特种运输、专用运输船舶等节能先进运力,推行内河标准化船型,降低吨公里运输能耗。鼓励使用醇类、燃料电池等节能环保型混合动力交通工具,倡导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小排量汽车,加快交通领域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重点运输企业能源消耗统计定点报告制度。

    积极推动农村节能
    研究制订农村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等管理办法。加强农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大力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支持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鼓励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户用沼气池。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加快实行拖拉机报废更新制度。

    抓好机关、事业单位节能 
    县级以上政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制订本级机关单位的能源消耗定额,建立能源消耗考核制度,努力降低机关单位建筑面积和人均能源消耗。切实落实国家三部委发布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禁止采购淘汰类用能产品和设备。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标准,鼓励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低油耗、低排放环保型车辆。

    控制室内空调温度 
    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机关、社会团体、企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有关部门要按照室内温度有关标准,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能源统计体系建设 
    加快能源统计队伍建设,充实能源统计力量,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能源统计制度建设,完善省级能源平衡表编制方法和市级全社会能耗测算方法,加快建立能够准确反映各地区能耗水平、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的节能统计体系。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规模以下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能耗统计,做好主要产品单位消耗统计,积极推行重点用能单位网上直报制度,建立并完善数据审核和评估制度。

    加快能源标准化体系建设 
    落实《浙江省资源节约地方标准制订计划》,加快制订和发布主要耗能行业单位产品生产能耗限额标准以及重点耗能设备能效标准;建立健全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和节能管理标准,研究制定建筑节能材料、节能建筑评价和工业建筑节能标准。规范节能产品市场准入,加大对节能降耗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保证节能降耗标准的实施。

    强化能源计量监控体系建设
    加快社会公共检测平台建设,加大能源计量先进监测技术和装备的投入力度,提升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的在线检测能力。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督促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增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用能单位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分析和运用机制,企业能源统计、考核报表数据应能追溯至计量检测记录,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切实加强节能执法 
    各级经贸部门要加强本地区能源监察执法体系建设,建立节能执法稽查制度;要与发改委、质监、建设、环保等部门建立节能联合执法机制,提高节能执法综合能力和水平。各级能源监察监测机构要加大节能执法稽查力度。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强化对生产和流通领域能源类、节能类、耗能类和替代能源类产品的监管,建立节能产品质量公告制度,对生产和销售不合格产品的,依法予以严厉处罚。

    完善节能价格机制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按照产业政策要求,建立有利于节能降耗的价格机制。完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省经贸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高耗能企业进行甄别和分类。对经认定属于淘汰类、限制类的高耗能企业和其他能耗超标企业,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认真督促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对其用电实行加价。

    积极培育节能市场服务体系 
    加强节能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支持节能技术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各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做好行业节能管理、技术推广、宣传培训、信息咨询等工作。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各级政府要给予扶持。鼓励建立节能服务投资担保机构。鼓励用能企业广泛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实施节能改造。培育发展节能产业和节能市场。

    实行节能奖励制度 
    各地区、各部门对节能管理、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节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奖励计入工资总额。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 

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各市要将省下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各县(市、区),分解到每一个重点用能单位。将能耗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地方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内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考核内容,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并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切实加强对目标责任制的评价考核,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

加大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增强公众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使节能成为每个公民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要弘扬节能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行为。认真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宣传成效。教育部门要将节能知识纳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各级工会、共青团要重视对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节能教育,广泛开展节能合理化建议活动。各级科协要围绕节能开展系列科普活动。

 

创业富民 创新强省——热烈祝贺省党代会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于昨天胜利闭幕了。在浙江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这次党代会,是一次团结奋进、凝聚力量、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大会。大会通过的赵洪祝同志代表十一届省委所作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一主题,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这一奋斗目标,突出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对坚持不懈地推进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大会经过充分酝酿和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共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新一届省委领导机构,必将带领全省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谱写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崭新篇章。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动员和激励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把浙江未来发展,放在中央要求浙江率先发展、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与交流的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中,特别是要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这个我省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重大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理念和宽广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主动承担起率先探索、率先发展的责任,为全国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集中到一点,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努力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宽裕,使全省人民步入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富民强省在现阶段的最集中体现。继续走在前列,就要在巩固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力争在加强自主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在深化改革方面实现新突破,在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实现新突破,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全面改善民生方面实现新突破,努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激发全省人民创业创新的热情,通过创业创新的途径来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深化科学发展举措,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坚持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坚持节约集约,推进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发展。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站在时代前列,走在群众前面,扎扎实实带领群众在创业创新的伟大实践中,昂扬奋发,锐意进取。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坚强核心。要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要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自觉以优良的作风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切实抓好“作风建设年”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人民。我们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努力形成团结奋斗干事业的良好局面。

  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是浙江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浙江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既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事关浙江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大局,它必将激发浙江人民的创造活力,为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最终带给人民群众富裕安康的生活。全省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实践中去,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实现这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共同创造浙江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