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到弗拉基米尔:文徵明画作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0:04:03
  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不合时好而未被录取。54岁时由贡生被荐为翰林待诏。居官四年辞归。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力避与权贵交往,专力于诗文书画艺术30余年。享年90岁,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晚年声望极高。

  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传世作品有《绝壑鸣琴图》轴,现藏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院。《真赏图》卷,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二湘图》轴,藏故宫博物院。

  

  《青山绿水图》

  沈周作水不作鱼鳞细皴,勾线曲折而婉转如意。文氏此图写流瀑奔泻急湍之妙,兼赵伯驹赤壁图之诀要与沈氏用笔之长。

  全图由溪流分隔为四层,近处二层作树均巨大,墨色浓重,且枝叶前后相连,是为近景,则观赏时由近而远,自然层次分明。

  近处山道长松杂树旁四位高士,分成二组,作且行且语情状。山爆由远处山谷分三处奔泻,逐渐汇聚而倾注于上游源头。溪流正中,有巨岩矗立,使溪流一截为二,再成急瀑,与右侧另一瀑布齐注于中溪,溪中散石点落,则见波澜湍流,四散奔逸。中景溪岸又窄,水流奔流于石罅间,岩岸上或倚或立,众木成林。此时水流写法更为细腻,多随流向,萦回流转,各尽其态,最见构思不易。流至近处渐成壮阔,仍见洋洋浩渺,令人目眩神移。

  

  《停云馆言别图》

  王宠常随征明游,互作酬唱,此作为其将赴南雍,言别时作赠者,“履仁”,宠字。时为辛卯五月,文征明六十二岁,王宠三十八岁,另本署年为四月。

  图中柏槐三株,枝枒虹结,皮老苍藓,右后为古松一株,高耸入云。树枝的伸展与相互穿插,树节的夸大明晰,为文氏晚年画法的一大特色。二高士踞坐左侧石岩上,一人端穆,另一人则旷达萧散,即征明与王宠的写照、二童捧物,隐立于树后。设色不多,以浅锋为主,树皮、人面、土坡悉用赭石染,赭墨分,仅一人衣略作朱色。诗云:春来日日雨兼风,雨过春归绿更秾,白首已无朝市梦,苍苔时有故人踪。意中乐事樽前鸟,天际修眉郭外峰,可是别离能作态,尚堪老眼送飞鸿。

  

  《江南春图》

  这是文征明晚年工笔中的精品,用笔细而醇雅,洵文人画之极意。款署嘉靖丁未,征明七十八岁。

  倪瓒作江南春词,倪为吴人,故吴中人士和者极多,为一时风尚。近处坡岸作树三株,一直一斜,右旁并立一树,与左侧二树遥为呼应。树头新绿初成,花尚未发,一高士鼓桴湖中,正领略春天景色。中景在杂树中,一楼耸立,楼头桥旁,垂杨低桠。远景为一抹远山,山下谷口,洲堵相连。用色类小青绿,坡岸用赭石染,上罩石绿,新叶也以花青点成,柳枝等虽未点叶,用色渍染,均富春意。

  

  《听泉图》

  款未署年月,除征明诗外,尚有王守王宠兄弟和诗,文征明于四十九岁二月,曾与王守、王宠等游惠山,于二泉亭下品茗,作有惠山茶会图,此图可能也作于五十岁前后。

  画一高士着朱衣,坐于流泉旁,树以细笔点写,或胡椒、或芥字、或平头,有苍茫朦胧意。远树以云烟烘断,尢能得飘渺之意。近树先以淡墨点叶及画干,以焦墨覆盖,更显浓郁深秀。远景不作繁琐,仅见清泉从山口入,两岸水边微见萋草,山石皴笔不多,用墨多次渍染,得其坚实厚重,深具王蒙笔意。石桥架于两岸,小溪则曲折而下,水流至此方始湍急,高士侧耳凝神,与泉声相应。树干用赭墨,山石在赭石上以草绿螺青分染,凝重之气,直透眉宇。征明诗为:

  空山日落雨初收,烟树沉沉水乱流,独有幽人心不竞,坐听寒玉意迟留。

  

  《雨余春树图》

  款署丁卯十一月七日,文征明年三十八岁,署名文璧。时为濑石所写并补诗。

  近处有山路,坡陀叠起,古松三四,错落箫疏。茅亭前两高士策杖闲话,另一人则倚坐桥上,桥下流水淙淙,正在“耳中流水眼中山”赏心悦目的景色之中。中景平岸参差,坡脚间以巨石。岩际谷间,木桥相连,松林深处,水榭草屋六七间,游人点缀其间。远处一山崇起,顶平壁峭,皴笔不多,略见矾头,以苔点簇成小树,与山腰密林相连,山脚远处的松林淡淡化去,尽在烟中,是雨后的写景手法。全图师沈周青绿山水法,以赭石染平台山坡,以赭墨分面,再以青绿分染,使层次分明。人物林木用笔尚稚拙,为初期作品面貌。诗为:雨余春树绿阴成,最爱西山向晚明,应有人家在山足,隔溪遥见白烟生。

  

    《晚春高树图》

  古树五株立于堂前,树皆枝干粗壮,叶作夹叶或以苦绿点成。石绿染成之平台二高人寂然对坐,流水从身后石桥下流出,在山岩脚处得见波光粼粼。近处坡岸依小山有小迳可达草堂,堂后山谷洼处,一道清瀑分三段流下,时见遮断,且夹巨石以增险峻。对岸林木茂密,一小童行于山径间,山路行回曲折,穿林而过可达山之颠处。山中腰有茅亭,亭后林木矗立,由山腰直连峰顶,将峰头自然间隔,使成变化。远山不着色,淡墨渍成,别见雅韵。

  全图皴笔不多,苍劲有力,用青绿重色,然石脚用赭,石面以石绿由上下染,破以石青,色彩明丽。石罅均作苔点,浓墨点就后待干再以苦绿或石绿破之,使墨色不致因浓重与全图色调不能协同。

  

  

  

  《仿赵伯骕后赤壁赋图》

  文嘉在跋文中指出;先时吴中有士人家藏有赵伯驹后赤壁图(赵伯驹为南宋青绿山水名家),当道欲献予时宰(时严嵩当权,嵩与其子世蕃好蓄藏,天下名画,均刻意求得,相博王家即以清明上河图弗予而系岳),而主人吝与。征明语之,岂可以此贾祸,吾当为之重写,或能存其仿佛。所以衡翁此卷,乃为友人而仿赵画作成。构图依原卷大要,然用笔的苍劲,赋染的淡雅得宜,不失衡翁的精神。

  依款署戊申(一五四八)七月既望,征明应为七十九岁。今另有文征明赤壁赋图,既谓赤壁赋图,应概括前后赤壁二赋,然除卷首有白露横江,鸟鹊南飞之意境外,其他内容,大致相同,仅用色作大青绿略为相异,款年署丙戍,征明五十七岁,按五十七岁那年,征明正自京师南归,是否能作此图,应可存疑。

  图为全卷中之四、五、六、七、八诸段。局部1描写“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雄奇山势,苏子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葺,所芸的“二客不能从焉”,图中可看到苏东坡一人立峭壁上,俯视江水激浪,生壮阔之情,因此“划然长啸,草山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在壁腰以勾云烘断,象征山岩的高壮,岩旁秋树下偃复起,正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景像。

  第六段描述“反而登舟,放手中流,……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江前为山岩突起,江树连岸,江中披头巾者为苏东坡,前坐为客。鹤从东而西掠,仿佛在座者方凝目于江中景色,尚不知鹤将飞掠而来然。局部3在松后作草堂,苏子正酣卧其中。左侧亦即原卧的屋舍,以枯树、古松、秋叶等相隔,苏子梦见道士,羽衣翩跹,悟即为飞鹤,著朱衣启门而视者,即骛悟的苏东坡也。长卷作故事性的记述,所以可用重覆的手法处理内容和构图,这是古来相传表达画卷的基本观念。

  水狼和卷云,用勾勒法,尤其江面的波纹,作鱼鳞纹细细勾出,都是唐宋以降的传统技法。青绿山水设色既重,山石皴法不宜大繁,从衡翁此卷仅勾大的轮廓而不作细皴,便能了解原意。只是衡翁不欲用色太重,将笔趣掩蔽,想来还求作品能表达出自己的面貌,也许这便是笔墨用色处与原画不同的所在。

  

  《清秋访友图》

  以小青绿法写成,两高士一着红衫,一着赭黄,坐高冈相互清谈。近树二株为夹叶,一为苍老古树,童子一人,携琴立于树下。冈后树也多以夹叶法作成,右侧微见山径小道。高处有一亭,数道瀑布从远山直奔而下,汇成溪流,颇见壮阔,至近处方成湍急,似觉淙淙有声。远山危岭高幛,山脚见松林,山石以细笔擦皴,虽皴笔不多,苍劲醇厚。因为秋景,故山石均用赭染,并点秋叶,山头以绿分,在秋意中又见明净之美。

  

  《绝壑高闲图》

  已卯四月望,文征明五十岁写此图。巨幅,用笔劲朗,为文征明师学沈周粗放一体之典型风格。

  高士趺坐山岩平台,神气清远,以头部的比例而言,身形略高,然两袖宽阔,又似正确。旁立一童捧书侍立,岩下石桥前,友人携杖来会,正欲至此林泉胜境,把臂清话。

  山瀑见于双壁之隐蔽岩后,前岩壁际,老树或欹或斜,一作夹叶,一作芥字点,枝干挺雄劲拔,右侧也是绿阴浓垂,合成天幕。山石勾成后作横皴,具沈周笔法中披麻兼斧斧之遗意。瀑布冲激有力,回成水纹,水纹流动自然,颇见水势奔腾之妙。用浅锋法,赭石以外偶以草绿染叶,淡雅而不损笔墨韵味。此图不如八十岁所作古木寒泉之简练,用笔之妙,实异曲同工。

  

  
  《赤壁胜游图》

  文征明七十九岁时曾分作前后赤壁图卷,而另又有赤壁赋图卷,精工之甚。八十六岁时又曾作书画赤壁赋卷二日雨夜,与朱朗赌棋不胜,且书后赤壁赋偿负。可见其一生所作此类书画甚多。

  图作苏子与客行舟赤壁之下,石壁峻峭直立,水波萦回岸壁,间有垒石丛树。皴作披麻,石壁以赭石染、以浓赭分,坡岸则略施轻绿,以求变化。远山一抹,烟树凄迷,写出江面之浩瀚广阔。用景不多,布置格局却以清雅取胜。无款,有征仲朱白印各一。

  文氏作品中伪作甚多,朱朗仿笔,多托征明之名以售。有客遣童子,拿币子朗求征明膺本,误送文宅。文征明笑而受之,且言“我画真征仲,聊当假子朗。”

  

  《青绿山水图》

  文氏早岁自沈周处得青绿用色法,又从赵孟頫笔意中钻研,赵文敏窥董源青绿遗意,用色不多,使青绿重色,不碍披麻笔意,文氏此图,即深得此要诀。

  近处村落外杂树连绵,自右侧起一高岩,顶植双松,曲折多姿,如凤翔龙舞。下复见村落,春树垂柳。近处山道,二高士边行边谈,意态悠然。滨水处有水榭,亦有高士晤谈其中。左侧山峦陡起,间见磴道,可达山腹密林深处之寺院,一竿高出,是为旗幡。山峦怪石巍峨,然安插合理,山脚延展处,但见榆槐竹林,环抱村居,一木桥跨溪山,与对岸相连,云霞翳蓊,微现树梢,已是宋人造意。右方远山尖峭,左方圆浑,与前景相呼应,足见匠心。

  

  《风雨孤舟图》

  是图老硬,笔意生动,钤印为文璧及停云,约为四十五岁左右作品。

  写孤舟泊于岸头,风雨骤至,柴门紧闭。枯柳与杂树,无不枝桠或扬或抑,叶点飞动,极得风雨飘摇之动势。山石皴笔不多,用笔挺劲,间以苔点,得苍郁奇气。画幅中留白处,但见白浪滔天,疾卷翻滚,以淡墨自左方斜刷,自水天边际直至树稍,则大雨倾盆之感,跃然纸上。设色淡雅,更得幽深浩瀚之妙。

  沈周曾作雨意图,文氏亦有风雨归舟,然论写雨,意境之高远,布局之超迈,未有如此图者。题唐人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关山积雪图》

  是卷有关山积雪及雪山二卷,雪山图谓见王维雪溪图笔法绝妙,漫用其笔法写成,实雪山图即关山积雪图之摹本,用笔板重,远逊原卷。

  此卷甚长,所印为其中三四五段。右为枯树两株,枝垂如蟹爪,笔不多而老硬挺屈,得生死刚正之意。山道边松柏连绵不绝,一朱衣者骑驴从密林中出,前行一骑者更有童仆前导,将近江畔茅舍。茅舍前三树交叠,一作秋叶,二树枯枝拮据,上含积雪,覆盖屋顶,且与左方屋前之树态隐隐相合。第四段为雪江冰结,五骑正涉冰而过,坚冰间见裂纹,渡头水浅则冰厚,右行者方欲举蹄,左行者已履尽危冰,作急跃脱险的姿态。雪山亘连,远处有桥,岸后泊船六七,想必侍春暖天晴,有绕桥求渡的命意。老松挺屈岸旁,山崖陡峭,顶面渍染成雪,间出红叶,崖壁应属凹处,所以仍用一般山石皴染技法。

  五段先作巨树三株,二株以石青朱色染叶,且以深墨作山树,相互衬托。山路直通远处松林后方,松林后景色漫淡,村屋十数见于谷间,前方一峰当面而立,峻峭巉峋,竹林密绕山脚。叶间留白,用示雪浓。道从山后复出,一骑携仆,方行于道间。国画诀要中每求掩藏遮断,山路的或隐或现,即构图要诀之一。画雪天水皆以墨染,远山不作皴笔,顶部留白,均画雪法则。此卷为纸本,署年为嘉靖戊子(一五二八)冬,时五十九岁,文征明与王宠同寓吴县上方山治平寺之楞枷僧舍,雪飞近尺,千峰失翠。宠出佳纸,征明乘兴濡毫,写其大要。嗣后携归,五年间时作时辍,方始完成。就用笔的精劲,烘染的得宜,布局的妥贴,跋书的端雅,确是文翁悉力之作。后陆师道也道:“衡翁与王履吉为忘年交,意气相投,……每同寓僧寮道院,必浃月连旬,非砥志人品,则托趣笔墨……。”由此可知两人友爱情操,每每见于衡翁作品中。

  

  《兰竹》

  此图兰叶出扇中土坡,向两侧分出,右平而左曲,深得迎风轻摇的生意。竹叶从兰叶中抽长,用笔肥短如新篁,一直一斜,互作呼应。淡墨写蕙,浓墨点心,均顺兰叶中心出而蕙头低垂。观其用笔之流畅自然,墨色之蕴籍生动,为文征明作品中的极品。

  
    
  《沧浪濯足》

  款署嘉靖癸未四月,时文氏五十四岁,四月正以岁贡入京,除翰林待诏,此时盘川将尽,又以家人不在而借居他人处,深以为苦,沧浪濯足,有何不归隐深意。

  作高士着朱衣(为官者)坐于溪岸,濯足流水之中,作岩畔双树,一为夹叶,一作点写,墨色深郁。中作巨岩,杂树丛生,二直二斜,与前岩树相呼应。岩旁有砖筑小桥,流水由桥下奔出,经石桥绕树后可达高士所坐岸头。岩石皆以草绿深染,夹叶则偶见胭脂深色,与青绿的林叶相互衬托,在茂密中又见萧索的意趣。

  

  《秋光泉声图》

  嘉靖丙府时文征明八十七岁,七月既望,于雨中写此。

  因写雨景,水墨外并未设色,竹篱茅舍四树并立,均为胡椒点,枝向左右岐分,为文氏得沈周衣钵特色。一高士正阅卷窗下,一片竹林,伸出篱外,小道绕屋,用笔至为精到。

  中景见二岸间作一木桥,水流潺潺冲激,一行人正持伞盖,冒雨前来。林木略淡,然尚清晰。林后一道水湾,一片密林远山,尽淡淡出没烟雾间。

  越近晚年,自然返璞归真,观赏此图,不仅笔墨入化境,超然脱尘,似不食人间烟火。

  

  《山水》

  七十九岁时所作。

  瀑布自远方溪流蜿蜒而来,分流奔下。岩前树后作高楼,一高士扶栏坐几上,正悠然览赏。旁起峭壁,作树五株,长松轩昂,余树低桠,树后更有一岩。以透视来看,近树小而远树大,似于理不合,然国画视线在高处,画面前方者应画成低小,故观此画时,视线应先自岩头五树而至瀑布,最后方为瀑前之楼居及溪间流水。

  

  《绿阴清话》

  故官六有衡《翁绿阴清话》本,诗句与本图同,未署年月,内容却为本书前所介绍之停云馆言别图相同。显然此数本乃互为抄袭而成。

  此图为水墨画,岩前大树四株,三直一横,老柏通身满绕古藤,更显苍虬。高士坐树下,一人正展卷低诵,另一人持卷若给付然,神情超逸。中景岩脚二古松亭亭而立,枝叶茂密,伸展回往,若凤翼飞举。下有木桥,一童持琴,正渡桥前来。松后见泉瀑三,自后崖岩壁直注而下,右侧有山道,通往瀑前草堂。杂树多株,起于山腰,使草堂半被遮掩。山道在草堂前中断,于岩壁后再现,绿阴夹道直上,有村居三四,可直达最高山头洼谷之寺院。寺后古松林立,以云烘断,正如神仙居所。村舍旁之山壁倾斜而上,用长披麻皴,苍润端厚,上植密林,再上则作矾头,皴笔不多,淡淡化去。通幅不用重墨分染,更见用笔苍浑之神采。诗句为:“碧树鸣风涧草香,绿阴满地话偏长;长安车马尘吹面,谁识空山五月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