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40:一指禅推拿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1:19:29
                  中医一指禅推拿宗法                  主编   朱吉君                            编写说明      为了更好的在北京市丰台区,支持一家中医一指禅推拿中心的创办,我系统总结了一指禅推拿文化和技法。在汇编过程中考虑到我从事一指禅推拿的临床经验有限,大量的借鉴和引用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的部分文献和资料,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作者简介   朱吉君(字眉先),男,1976年3月16日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国家级推拿按摩技师,中国一指禅中医推拿学术流派第六代传人,中国撑法推拿创始人。目录功法手法经典临床一指禅推拿有创始于达摩的传说,其确切的师承脉络,目前只能上溯到清代河南的李鉴臣。李鉴臣传扬州丁凤山(1845~1915),丁凤山收王松山、丁树山、钱福卿等十余人,再传弟子20余人,主要行医于扬州、上海、苏州、杭州等地。1956年上海开办全国第一所推拿学校,即以朱春霆、王松山、王纪松、王百川、钱福卿、沈希圣、丁宝山等一指禅推拿骨干为教师,并以一指禅推拿为主要教学内容。有关一指禅推拿的著作,主要有黄汉如的《一指禅推拿说明书》和《黄氏医话》,以及抄本《一指定禅》。一指禅推拿的著作还有,朱春霆搜集到的《推拿书一指阳春》,朱鼎成的《申江医萃-----推拿名家朱春霆学术经验集》也都已成为有价值的一指禅著作。在一指禅推拿文献方面最为遗憾的是有钱福卿亲笔书写的《一指禅推拿综合治疗宗法》一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家被抄,文稿丢失,次年于世长辞!可幸的是钱公(钱福卿),在生前将《一指禅推拿综合治疗宗法》的学术思想和全部技术传于了儿子钱志坚、孙子钱裕麟。我跟随钱师(钱裕麟)学习,发现目前所讲的一指禅推拿还是缺乏系统性总结,早在钱公(钱福卿)《一指禅推拿综合治疗宗法》的文稿里就以功法、手法、经典、临床,四大体系来要求学生学习一指禅推拿,钱师曾于2007年11月30-2007年12月5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一指禅推拿高级研修班就一指禅宗法为主讲内容。我结合往日跟师的经历和参加上海中医药大学一指禅推拿高级研修班的阅历,以及最近主持的一指禅推拿的需要按一指禅宗法体系来整理一指禅推拿。
一指禅推拿广泛的应用于预防医学、 临床医学、 康复医学、 保健医学。                                 功法   易筋经首载于《卫生要术》(清代潘爵著),其练功方法广为气功、武术、医疗所采用。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力强筋、却病延年的目的。推拿练功法,历史悠久,与我国古老的“导引”有着极深的渊源。至清代,一指禅推拿前辈,开始创造性的发展并完善了易筋经的医疗功法的功能作用,用易筋经来提高推拿手法技能和传统体疗方法,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一指禅中医推拿学术流派。一、易筋经练功的一般常识   练功的内容包罗万象,一般情况下一指禅推拿专业人员的练功训练大致可从三方面努力。一、身体基本素质的训练     通过一定形式的锻炼,增强肢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使身体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以适应练的要求,保证练功的进行。 二、 推拿专业练功的训练     是在身体基本素质的训练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适应推拿专业人员的素质而进行的一定形式的推拿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如站桩、指功、臂功等,进一步提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内脏机能,为从事推拿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推拿专业练功的训练也可以借助器械来训练。三、传统功法易筋经的训练 ,易筋经是我国历史遗留下的优秀功法,对强身健体有一定医疗保健的作用。
1、 易筋经推拿练功的注意事项
(一)首先要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明确锻炼的目的,要有不怕困难,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练功前应认真做好准备活动,以防止肌肉、韧带、关节在运动中出现的损伤。
(三)练功时应专心一致,排除杂念,养成全神贯注的习惯,以防止产生不良后果。
(四)练一般宜在清晨,选择空气新鲜、无污染、避风的场所进行。
(五)练功时要求动作准确,姿势舒适自然,呼吸均匀、平稳、缓慢、意守丹田,不可迸气。
(六)练功时要求宽衣松带,不要穿太紧或太厚的衣服,鞋宜穿运动鞋或布鞋,以保证呼吸均匀,气血通畅,同时应注意保暖,忌汗后当风。
(七)过饱或过饥,均不宜练功。
(八)女子经期,应酌情练功。
(九)练功结束时,应做全身或局部的整理放松运动,以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
(十)严格遵守个人运动卫生制度。2、练功前的准备活动      易筋经练功前的准备活动往往先采用,全身各关节各方向、最大范围的放松运动。具体是颈、肩、肘、腕、指;背、腰、髋、膝、踝、趾。这样的运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以及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并使体温略微升高,有助于易筋经练功效果。准备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强度的大小应适当,不必做得太久,防止引起疲劳,一般与正式练功之间要有2~3分钟的间隔较为适宜。
3、练功的运动量      练功运动量是指人体在练功过程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负荷量。一般要因人而宜,因地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宜。4、练功后的结束活动      结束活动又叫整理活动,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方法。整理运动不是可在有可无的事,而是在练功后一定要做。一般来说,整理运动包括呼吸运动和较缓慢的全身运动,量不可太大,并且逐步由大到小,并尽量使肌肉主动放松,使内脏器官及肌肉等逐渐恢复到状态。二、学习易筋经的方法   学习易筋经要在理解动作要领和功法要旨的基础上有,崇尚经典,背诵经文的习惯!如对易筋经韦驮献杵第一势的理解:“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此势是对练功时的姿势、呼吸、意念的一个总纲。练功时身体的躯干一定要正直,呼吸要匀、长、深、细,但练功时最难控制的是人的心思,要求心如止水,如清澈纯净的水,内心清静,毫无杂念。   学习易筋经针对学习者武术基础薄弱,体能较差的特点,要注重“架子”(基本姿势)的准确性,如易筋经的弓步、马步;易筋经基本功,看似枯燥,但却相当重要。只有地基牢固,才能砌高楼;只有弓步、马步落地生根,时间较长,功夫才能长进。   学习易筋经要持之以恒,功夫意味着有扎实的基本功。长时间的刻苦的训练;百日筑基,一年一小成,三年一大成。同时要在练功的过程中体会手法和体疗的真缔!    学习易筋经具体要做到以下要求:      一、精神放松,形意合一习练本功法要求精神放松,意识平静,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导。通常不意守身体某个点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随形体动作的运动而变化。即在习练中,以调身为主,通过动作变化导引气的运行,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起到健体养生的作用。同时,在某些动作中,需要适当地配合意识活动。如“韦驮献杵第三势”中双手上托时,要求用意念观注两掌;“摘星换斗势”中要求目视上掌,意存腰间命门处;“青龙探爪”时,要求意存掌心。而另一些动作虽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却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识思维活动。如“三盘落地势”中下按、上托时,两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势”中伸肩、撑掌时,两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势”中拽拉时,两膀如拽牛尾;“打躬势”中脊椎屈伸时,应体会上体如“勾”一样的卷曲伸展运动。这些都要求意随形走,用意要轻,似有似无,切忌刻意、执著于意识。
  二、呼吸自然,贯穿始终习练本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相反,若不采用自然呼吸,而执著于呼吸的深长绵绵、细柔缓缓,则会在与导引动作的匹配过程中产生“风”“喘”“气”三相,即呼吸中有声(风相),无声而鼻中涩滞(喘相),不声不滞而鼻翼扇动(气相)。这样,习练者不但不受益,反而会导致心烦意乱,动作难以松缓协调,影响健身效果。因此,习练本功法时,要以自然呼吸为主,动作与呼吸始终保持柔和协调的关系。此外,在功法的某些环节中也要主动配合动作进行自然呼或自然吸。如“韦驮献杵第三势”中双掌上托时自然吸气;“倒拽九牛尾势”中收臂拽拉时自然呼气;“九鬼拔马刀势”中展臂扩胸时自然吸气,松肩收臂时自然呼气,含胸合臂时自然呼气,起身开臂时自然吸气;“出爪亮翅势”中两掌前推时自然呼气,等等。因为人体胸廓会随着这些动作的变化而扩张或缩小,吸气时胸廓会扩张,呼气时胸廓会缩小。因此,习练本功法时,应配合动作,随胸廓的扩张或缩小而自然吸气或呼气。
  三、刚柔相济,虚实相兼本功法动作有刚有柔,且刚与柔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有张有弛,有沉有轻,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倒拽九牛尾势”中,双臂内收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为实;随后身体以腰转动带动两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为虚。又如“出爪亮翅势”中,双掌立于胸前呈扩胸展肩时,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为刚,是实;当松肩伸臂时,两臂肌肉等张收缩,上肢是放松的,为柔;两臂伸至顶端,外撑有重如排山之感时,肌肉张力再次增大为刚,是实。这些动作均要求习练者在用力之后适当放松,松柔之后尚需适当有刚。这样,动作就不会出现机械、僵硬或疲软无力的松弛状况。因此,习练本功法时,应力求虚实适宜,刚柔相济。要有刚和柔、虚与实之分,但习练动作不能绝对地刚或柔,应做到刚与柔、虚与实的协调配合,即刚中含柔、柔中寓刚。否则,用力过“刚”,则会出现拙力、僵力,以致影响呼吸,破坏宁静的心境;动作过“柔”,则会出现疲软、松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作用。
  四、循序渐进,个别动作配合发音习练本功法时,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身体条件的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各势动作的活动幅度或姿势,如“三盘落地势” 中屈膝下蹲的幅度、“卧虎扑食势”中十指是否着地姿势的选择等等。习练时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另外,本功法在练习某些特定动作的过程中要求呼气时发音(但不需出声)。如“三盘落地势”中的身体下蹲、两掌下按时,要求配合动作口吐“嗨”音,目的是为了下蹲时气能下沉至丹田,而不因下蹲造成下肢紧张,引起气上逆至头部;同时口吐“嗨”音,气沉丹田,可以起到强肾、壮丹田的作用。因此,在该势动作中要求配合吐音、呼气,并注意口型,吐“嗨”音口微张,音从喉发出,上唇着力压于龈交穴,下唇松,不着力于承浆穴。这是本法中“调息”的特别之处。三、少林易筋经十二势(一)、易筋经锻炼法1、韦驮献杵第一势[古籍原文]    “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静极”。(本衙藏版)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内功图说》)    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向内微屈,指端相对,约距4~5寸。或取合掌势:松肩,平肘,掌心相合,两手环拱,手指对胸,中指平喉结,要求肩、肘、腕在同一水平面上。   说明:韦驮献杵的架子是易筋经动功的基础,三种姿势是练气的入门。这个架子开始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对于调节肺气,发挥“肺主均衡”的作用,单刀直入直接掌握了“肺为气司”的关键,控制了全体气运的总枢纽,是非常可贵的方法,细细体会就可以明白了这就是的确高明之处,韦驮献杵的架子重要性也就在于此!2、韦驮献杵第二势[古籍原文]    “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内功图说》)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开,掌心向地;头如顶物,两目前视。说明:把两掌交成“阴掌”(掌心向下),顺着左右的方向,从合十当胸的架子,向左右外开,与肩相平行,开成个一字形,这架子名字叫做“横担降魔杵”,是一个有意义的名称。因为这时会自觉两肩沉重,如负重担似的,一面把后踵升起,脚尖点地,功夫深了,只用脚大拇趾点地,其余四趾是凭空离地的,这种动作,必须配合两掌左右外开的运行,上下同时动作,不可参前落后。在这个动作当中,心念一定要寄托在掌心和足趾尖,才能做到心平气静的境界,心平气静在外面的象征,是目瞪口呆的样子,如果目瞬则视乱,口动则气粗,那就作用相反,而脚尖点地,必然站立不稳,东倒西歪,飘摇欲坠了。
3、韦驮献杵第三势[古籍原文]    “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内功图说》)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尖着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两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为1寸;沉肩,肘微曲;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调匀。收势时,两掌变拳,旋动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后上肢用劲,缓缓将两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同时,足跟随势缓缓下落,两拳至腰时,两足跟恰落至地。
     说明:顺着“横担降魔杵”一字形的架子,两手继续向上作半个圆周的动作,同时两掌随着胳臂向上作半圆的当中,把“阴掌”缓缓翻成“阳掌”(掌心向上),令两掌心朝天,两掌的中指微微接触,宜对“天门”(前额发际内二寸),这时两个胳臂已变成平行笔直,微微偎傍着两耳门,这种架子名叫“掌托天门”。同时用“眼根”的意识向上“内视”,从“天门”观看到两掌。切切注意不可仰头真的用眼去看,误用“观法”必然头晕脑胀,而且站立不稳了。在这动作的同时,还须用脚尖点地,继续升起后踵,以不能再升高为度。后踵且须微微向两外侧分开些,架子会自然站立稳固。紧接着上述动作,把左右六个大牙齿微微咬着,缓缓咬紧运气。自觉咬紧牙关之后,耳根震动,上及两鬓为度。同时舌头微微接触上腭,承接津液,含在口内,呼吸由口呼口吸,改为鼻呼鼻吸,把息调匀,调到细而且长,绵绵不断的标难。如果练得合度,全身气脉会自然绷张起来,自觉浑身如钢铁一殷的坚强,似树干一般的牢植,尤其以两侧的胁、肋、髀、骽、股等部位,肝脏、胆腑、脾脏所流行的经道,特别感觉明显。
4.摘星换斗势[古籍原文]    “单手高举,掌须下复,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本衙藏版)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内功图说》)(1)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足成斜八字形(右足跟与左足弓相对,相距约一拳),随势身向左微侧。(2)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成右虚步;两上肢同时动作,左手握空拳置于腰后,右手指掌握如钩状下垂于裆前。(3)右钩手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与上臂近乎直角,钩手置于头之右前方。(4)松肩,屈腕,肘向胸,钩尖向右;头微偏,目注右掌心,舌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紧吸慢呼,使气下沉;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带实,后腿实中求虚。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及要求相同。5.倒拽九牛尾势[古籍原文]    “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观拳,两膀用力。”(本衙藏版);“两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内功图说》)(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其距较两肩为宽),两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由身后划弧线形向裆前,拳背相对,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目前视。(2)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随势直腰;肩松肘曲,肘略低于肩;头端平,目前视。(3)旋动两前臂,使掌心各向左右(四指并拢朝天,拇指外分,成八字掌,掌应挺紧),随势运劲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4)身体向右转侧,成右弓左箭势(面向左方)。两上肢同时动作,右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对面,双目观拳,拳高约与肩平,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左上肢内旋向后伸,拳背离臀,肩松,肘微屈,两上肢一前(外旋)一后(内旋)作螺旋劲,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相同。6.三盘落地势[古籍原文]    “目注牙呲,舌抵上腭,睛瞪口裂,两腿分跪;两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千金,两腿收直。” (本衙藏版)“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两掌翻齐起,千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内功图说》)(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较肩为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叉腰,腰直胸挺,后背如弓,头端平,目前视。(2)两手由后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上胸。(3)由上势,旋腕转掌,两掌心朝前。运动上肢,使两掌向左右(划弧线)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腹胸之前徐徐运劲上托,高不过眉,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虎口朝内)运劲下按(沿胸腹之前)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略向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目前视。7.青龙探爪势[古籍原文]    “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本衙藏版);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内功图说》)(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两手成仰拳护腰势。身立正直,头端平,目前视。(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目视手掌,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掌仍作仰拳护腰势。两足踏实勿移。(3)由上势,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至地。膝直,足跟不离地,昂首,目前视。(5)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两仰掌护腰势,如本势(1)。左右手交替前探,要领相同。8.出爪亮翅势[古籍原文]    “掌向上分,足趾拄地,两胁用力,并腿立直;鼻息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力,腿直;两拳收回,如挟物然。”(本衙藏版);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内功图说》)(1)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旋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左与右)相接;仰头,目观中指、食指交接之处,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3~4寸,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曲,腰直,膝不得屈。(2)两掌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并举(掌心向下),随势足跟落地;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开,目向前平视,肩、肘、腕相平,直腰,膝勿屈。9.九鬼拔马刀势[古籍原文]    “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均,两膝立直,左右同之。”(本衙藏版);“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内功图说》)(1)足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足霸。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2)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松肩,直肘,钩尖向上);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松肩,肘略屈,掌心向左,微向内凹,虎口朝上),掌根着实,蓄劲于指。(3)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于颈项。左手钩手化掌,使左掌心贴于背,并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上移。(4)头用力上抬,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劲下按,使头前俯,手、项争力。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至踵。鼻息均匀,目微左视。(5)运动两臂,左掌由后经下往前,右上肢向前回环,左右两掌相叉立于胸前。左右交换,要领相同。10.卧虎扑食势[古籍原文]    “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拄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本衙藏版);“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内功图说》);(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势(左腿伸直,足底不离地,足尖内扣)。两掌相叠,扶于右膝上。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2)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势,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之两旁,然后运劲使两掌徐徐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3)由上势,俯腰,两掌下按,掌或指着地,按于左足前方之两侧(指端向前,两掌之距约当肩宽),掌实,肘直,两足底勿离地,昂首,目前视。(4)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之左腿离地后伸,使左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以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再屈膝(膝不可接触地面),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移,蓄劲待发。足尖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向前,身应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撑实。如此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地往返进行,犹如卧虎扑食。左右交换,要领同左侧。11.打躬势[古籍原文]    “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腭,躬身低头至腿;两耳掩紧,鼻息调匀。”(本衙藏版);“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内功图说》)(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比肩宽,足尖内扣。两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视,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2)由上势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挺胸凸臀。(3)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4)直膝弯腰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尽向胯下,两膝不得屈曲,足跟勿离地。12.工尾势(掉尾势)。[古籍原文]    “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调匀,徐徐取入。脚跟顿地二十一次,左右膀伸七次,盘膝静坐,口心相注,闭目调息,定静后起”(本衙藏版);“膝直膀伸,推手及地,瞪目摇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内功图说》)(1)两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举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2)由上势,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3)由上势,仰身,腰向后弯,上肢随之而往,目上视。(4)由上势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不离地。
   以上版本的易筋经锻炼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在吸取和剔除众多版本的易筋经基础上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一指禅推拿高级研修班推广和应用的易筋经锻炼法,这也是目前一指禅推拿流派最佳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