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实验小学的创始人:欧洲教堂古堡建筑[图集]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1:40:35
 欧洲教堂古堡建筑[图集] 2010年12月18日08:44 来源:照片中国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考古发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耸立的地方,曾存在过一座罗马的神殿,围绕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第一座基督教堂建于公元320年,当时的洗礼盆在今天的大教堂内还可以看到。有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建在莱茵河畔,历时600余年才完成。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朴素风格。雄伟的哥特式建筑,有轻盈雅致的教堂内景。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l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着无数座的小尖塔与双尖塔相呼应。教堂内有10座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米,中厅部跨度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教堂的钟楼上有重2.4吨的圣彼得钟,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粹"。教堂四壁上方有总数达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描绘有《圣经》人物的各种颜色的玻璃,色彩十分绚丽。教堂内还有一座11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埃斯科里亚尔
              
        Machuca和Diego de Siloe把刻板引入到西班牙建筑中,它成为埃斯科里亚尔建筑群的主要特征。这座不同凡响的建筑成为中世纪后西班牙建筑的缩影,也是菲利普二世(Philip  II)留给子孙的不朽建筑。菲利普二世的建筑师是Juan Bautista de Toledo,在Toledo于公元1567年死后,Juan de Herrera成为菲利普二世的建筑师。两位建筑师对意大利都颇为了解,而且Toledo曾在那里从事过建筑设计。他设计的埃斯科里亚尔建筑群是一个庞大的矩形建筑群,距离马德里西北部三十英里,包围着一个皇宫、一座修道院和一座教堂。建筑群的地基于公元1563年开始开挖,直到公元1584年整个建筑群才竣工。建筑期间正值特伦托会议(Council  of Trent)后天主教改革的那几年,建筑的严肃性可以看出西班牙的宗教精神和菲利普二世对天主教的狂热追求。埃斯科里亚尔建筑群朴实的正面、对空间的矩形布置和建筑的四个角落建造方形塔楼反映了菲利普二世严肃的性格和修行的信念。                      建筑师:Juan Bautista de Toledo和Juan de Herrera 位置:西班牙马德里附近
        时间:公元1562年至公元1584年 建筑类型:宫殿
        建筑方法:承重石砌建筑 气候类型:温和气候
        建筑风格:文艺复兴风格
        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建于公元16世纪末,位于环境优美的卡斯蒂尔。整个修道院的设计采用长方形格子结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纪念殉难的基督教徒圣劳伦斯,因为他当年就是被这样的刑具折磨致死的。这种简朴,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影响了西班牙半个多世纪。这里还曾是一位神秘国王的隐居之所。到在菲利普二世统治后期,这里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中心。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
                  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原为霍恩措伦王室的宫廷大教堂,做为新教教堂同罗马天主教教堂彼得大教堂相应。1894年至1905年威廉皇帝二世时期,由Julius Carl Raschdorff设计所建。柏林大教堂是在旧的大教堂拆除之后,为霍恩措伦王族所建的宫廷及纪念教堂。不顾当时人们的反对,柏林大教堂上按照威廉二世的愿望,建起了一座装饰华丽、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圆顶。二次大战期间,教堂毁坏严重,1975年至1993年间得到了重新修复,但其原有装饰进行了简化。教堂内部修饰富丽豪华,于同一时期由同样的建筑家Raschdorff设计。其中最创珍贵的是大选帝侯及夫人Dorothea,弗里德里希国王一世及王后索菲·夏洛滕的棺材价值连城。主圣坛是1850年F·A·Stüler的作品。柏林大教堂巍然耸立在菩提树下大街东头。教堂的拱顶不仅仅是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简单模仿,它使教堂的内部显得明亮而宽敞,这与教堂阴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内有霍恩索雷伦王室墓葬,大天井高达114米。建立于1904年。墓室中有95个豪华石棺的大教堂在二战和战后都遭到严重的毁坏,后来于1993年才得以重新修复。这是新教的教堂,也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纪念碑,在它的穹顶下长眠着霍亨索伦家族的90多名成员。威廉二世皇帝非常重视这座教堂的建造。教堂的拱顶不仅仅是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简单模仿,它使教堂的内部显得明亮而宽敞,这与教堂阴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堂内有老照片展,偶尔也有风琴演奏会。
             新天鹅城堡             
        新天鹅堡(英:New Swan Stone Castle 德语: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鹅石城堡,是19世纪晚期的建筑,位于德国巴伐利亚西南方,邻近年代较早的高天鹅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称旧天鹅堡),距离菲森(Füssen)镇约4公里,离德国与奥地利边界不远。这座城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共有360个房间,其中只有14个房间依照设计完工,其他的346个房间则因为国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是德国境内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城堡建设背景 新天鹅城堡是德国的象征,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城堡,据说目前仍有14000个。在众多的城堡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慕尼黑以南富森(Fussen)的阿尔卑斯山麓的新天鹅城堡,也叫白雪公主城堡,建于1869年。从奥格斯堡到富森,光是坐火车一路的风景都会让遐思神往。这犹如人间仙境的地方藏着有关魔法、国王,骑士的古老的民间传说,还有那无边原始的森林、柔嫩的山坡、无边的绿野上漫步着成群的牛羊,积雪终年的阿尔卑斯山和无尽宽阔的大湖。
        中世纪,德国德国巴伐利亚西南方,建有四座古堡。
        19世纪,这些古堡已经是一片残垣断壁。其中一座称为“前天鹅石城堡”。
        19世纪30年代,“前天鹅石城堡”由马克西米利安二世(路德维希二世的父亲)所下令建造的“高天鹅堡”取代。其西南方的另一座“女人石城堡”,也早已不复存在。剩下的两座称为“前高天鹅堡”和“后高天鹅堡”,就在新天鹅堡所在的位置上。
        路德维希二世决定在此地兴建他的“梦幻城堡”,因此下令将前后高天鹅堡的废墟炸掉,清除前后天鹅堡废墟后在原址兴建新天鹅堡。
        1868年5月15日,路德维希二世在给作曲家瓦格纳的信中,他提到希望在前高地城堡的古堡废墟上建造一座城堡,风格取自中世纪德国骑士城堡。当时路德维希建堡的启发有几个:
        一个是他父亲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早期建堡计划
        另一个更重要的启发则是他在1867年前往埃森纳赫旅行中和弟弟奥托一世共同游览的瓦尔特堡。
        天鹅堡中的歌剧厅(Saengersaal)和骑士浴室(Ritterbad)的设计就采用了瓦尔特堡的设计图为蓝本。此外路德维希还受到西班牙摩尔人建筑风格的影响。他想把天鹅堡建成作曲家瓦格纳作品中的幻想的日耳曼传说世界。城堡的设计主要交付给剧场布景设计师克里斯蒂安·扬克(Christian Jank)设计。
        1886年6月9日,国王路德维希最后在他自己建筑的新天鹅堡中的逗留。
        1886年6月13日,国王路德维希于施坦贝尔格湖逝死时,新天鹅堡还没有完工。
        1869年9月5日,新天鹅堡奠基。
        1869年至1873年新天鹅堡的大门部分的建筑和内部装饰完工。
        1880年宫殿封顶庆典。
        1884年入住。        
             新天鹅城堡
                 法国卢瓦尔河香波城堡
             
         法国卢瓦尔河香波堡是卢瓦尔河谷所有城堡中最宏伟也是最大的一个,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附近的居民常喜欢把它和阴柔的舍侬索堡封为法国古堡里的一王一后,也有人说过,“香波堡真正具有王者风范,不仅在于其宏伟的规模和尊贵的气势,而因为他卓然不群,傲然于窠臼之外”香波堡是法国贵族生活气味最浓厚的地区,森林遍地、盛产食材、葡萄酒,法国历代的国王、贵族在此打建一座又一座的度假用的狩猎宫殿,甚至还不时举朝迁移至此悉问国政。
        这座城堡的兴建,要归功于文艺复兴时期至高无上的显赫君主弗朗索瓦一世,他从意大利请来了艺术大师达·芬奇等人,不遗余力地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艺术和建筑风格移植到法国,为法兰西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香波堡被法国人视为国宝,198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样,他来自意大利的儿媳妇凯瑟琳·德·梅第奇用巧妙地运用她独到的艺术审美取向,为法国文艺复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自己霸占来的舍农索堡中就大胆采用了达芬奇做的双螺旋梯,并启发了后人对DNA结构的遐想。古堡长宽各有100多米,气势磅礴。中间是正方形的主堡,两侧为六个圆锥形的巨大角楼。城河环绕四周,背靠大森林面倚大花园,绿树、鲜花、雕塑和清澈的湖水,给人以极佳的视觉享受。与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相似,宫堡是王权的象征,它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炫耀和享受,它体现的是华丽夸张的皇家园林风格,是皇权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香波堡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极致,是法国文艺之父“弗朗索瓦一世”为炫耀财势在1519年下令兴建的狩猎行宫,如一颗明珠般镶在卢瓦尔河上,成为法国皇帝珠冠上最灿烂的标志,十六世纪前期主政法兰西王国这位君主,一心濡慕正在意大利开出璀璨花朵的文艺复兴风潮,二十岁即继承王位的弗朗索瓦一世,最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即是礼聘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迁居法兰西,度过生命的最后三年,达文西故居如今已经成为卢瓦尔河流域的知名观光景点,正因为君王品味的向度清晰,文艺复兴标榜的古典式样便大举进入传法兰西王国的贵族生活,香波堡便是这波建筑庭园潮流的领航者,也展现出弗朗索瓦一世对艺术的追求。从正面眺望香波堡的华丽姿态,交错林立的装饰塔楼堆栈出的趣味节奏,是香波堡最著名的第一眼印象,这般大量甚至漫无节制的装饰性设计,在法兰西初尝文艺复兴滋味之时,只知古典装饰的运用技法,还未深入领略文艺复兴强调的终极和谐美感,于是建筑师便设计出香波堡这般华丽缀饰的外观形貌,在卢瓦尔河流域诸多的文艺复兴风格城堡当中,格外予人童话般的梦幻感受。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法文:Cha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1682-1789)。197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624年,法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面积达117法亩的凡尔赛宫原址附近的森林、荒地和沼泽地区并修建一座两层红砖楼房,作为狩猎行宫。当时的凡尔赛行宫仅拥有26个房间,一层为家具储藏室和兵器库,二楼为国王办公室、寝室、接见室、藏衣室、随从人员卧室等房间。
        1660年,法王路易十四参观财政大臣富盖(Fouquet)的沃子爵城堡(Chateau  Vaux-le-Vicomte),为其房屋与花园的宏伟壮丽所折服,当时王室在巴黎郊外的行宫等无一可以与其相比。于是,路易十四怒其不尽职守,以贪污罪将富凯投入巴士底狱,并命令沃子爵城堡的设计师勒诺特(André  Le Nôtre)和著名建筑师勒沃(Louis Le Vau)为其设计新的行宫。当时的路易十四已决定将王室宫廷迁出因市民不断暴动以反抗王室反抗而混乱喧闹的巴黎城,经考察权衡决定以路易十三在凡尔赛的狩猎行宫为基础建造新宫殿,并为此征购了6.7平方公里的土地。1667年,勒诺特设计凡尔赛花园及喷泉,勒沃在狩猎行宫的西、北、南三面添建新宫殿,将原来的狩猎行宫包围起来。原行宫的东立面被保留下来作为主要入口,修建了大理石庭院(Marble  Court)。
        1674年,建筑师孟莎(Jules Hardouin Mansart)从勒沃手中接管了凡尔赛宫工程,他增建了宫殿的南北两翼、教堂、桔园和大小马厩等附属建筑,并在宫前修建了三条放射状大道。为了吸引居民到凡尔赛定居,还在凡尔赛镇修建了大量住宅和办公用房。为确保凡尔赛宫的建设顺利进行,路易十四下令10年之内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其他新建建筑使用石料。
        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宣布将法兰西宫廷从巴黎迁往凡尔赛。1688年,凡尔赛宫主体部分建筑工程完工。1710年,整个凡尔赛宫殿和花园的建设全部完成并旋即成为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和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和文化时尚的发源地。在其全盛时期,宫中居住的王子王孙、贵妇、亲王贵族、主教及其侍从仆人竟达36000名之多。在凡尔赛还驻扎有瑞士百人卫队、苏格兰卫队、宫廷警察、6000名王家卫队、4000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所以当修建完成后,总共有1300多间房,整个宫殿显得巨大无比。为了安置其众多的“正式情妇”,路易十四还修建了大特里亚农宫和马尔利宫。法王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又修建了小特里亚农宫和瑞士农庄等建筑。1762年,法国王室由巴黎卢浮宫迁来此处定居。
        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法国大革命中的巴黎民众挟至巴黎城内,后被推上断头台斩首。凡尔赛宫作为法兰西宫廷的历史至此终结。随后的革命恐怖时期,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中陈设的家具、壁画、挂毯、吊灯和陈设物品被洗劫一空,宫殿门窗也被砸毁拆除。1793年,凡尔赛宫内残存的艺术品和家具均转运往巴黎城内另一座艺术瑰宝殿堂--卢浮宫,凡尔赛宫沦为废墟。
        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
             枫丹白露宫

        枫丹白露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在法国北部法兰西岛地区赛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具体坐标为48°24'7.50"N 2°41'57.40"E从12世纪起用作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由“fontaine belle eau”演变而来,“fontaine belle  eau”的法文原义为“美丽的泉水”。枫丹白露风景绮丽,森林茂盛,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最美的是弗朗索瓦一世的画廊。室内有众多的寓意画、水果装饰品、花环彩带和丰富的石膏花饰、雕塑品,是带意大利风格的法国文艺复兴艺术的典范。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这座16世纪的宫殿,直到19世纪它的修缮扩建都未停止过,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众多著名的建筑家和艺术家参与了这座法国历代帝王行宫的建设。
        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下令在此修建城堡,后经历代君王的改建、扩建、装饰和修缮,使枫丹白露宫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在1530年左右,弗朗索瓦一世想造就一个“新罗马”,便决定将行苑扩建为大宫殿,由两位意大利大师画家罗索和普里马蒂乔主持内部装饰,还有法国画家古尚、卡隆及雕塑家古戎等人参与设计。面貌一新的宫殿被巨大开阔的庭院所环绕。富有意大利建筑的韵味,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和法国传统艺术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种风格被称为“枫丹白露派”。
        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和拿破仑等法国帝王都曾在此居住过。有的国王在此长住,有的仅把它作为打猎的行宫。王室的婚丧大典也常在这里举行。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都曾下榻于此。
        由于17世纪以后法国王室居住于凡尔赛宫,法国大革命前枫丹白露宫已趋破败。大革命期间宫内家具陈设全被变卖,以筹措政府经费。拿破仑称帝后,选择以枫丹白露宫作为自己的帝制纪念物,对其加以修复。1812年至1814年,罗马教皇庇护七世被拿破仑囚禁在这里。1814年,拿破仑被迫在这里签字让位,并对其近卫军团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1945年~1965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总部设于此,枫丹白露宫墙外至今还残留有“NATO”的标记。
             佛罗伦萨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FlorenceCathedral)为意大利著名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佛罗伦萨大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型制很有独创性,虽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预计用穹顶。15世纪初,布鲁内列斯基着手设计穹顶。
        佛罗伦萨大教堂也叫“花之圣母大教堂”(花之圣母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 ),世界第四大教堂。建于1296-1436年。花之圣母教堂在意大利语中意味花之都。大诗人徐志摩把它译作“翡冷翠”,这个译名远远比另一个译名“佛罗伦萨”来的更富诗意,更多色彩,也更符合古城的气质。
             霍亨索伦城堡
             
        霍亨索伦城堡(Burg Hohenzollern)是德国南部最著名的两大城堡之一,与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堡齐名于世。在德国之外,霍亨索伦城堡也位居欧洲五大和世界十大城堡之列。
        古堡是霍亨索伦家族的发源地(霍亨索伦家族是勃兰登堡─普鲁士1415~1918年及德意志帝国的主要统治家族)。霍亨索伦堡建于11世纪,但是老城堡后来被毁坏。在1819年,当时的王子威廉(Friedrich Wilhelm)决定重建这座祖居城堡。1844年,继承了皇位的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在信中提到在他19岁时在这座城堡里留下的美好回忆,尤其是每当日落的时候向外观望,因此重建这座城堡就成为了他年轻时的一个梦想。现今的霍亨索伦堡是在1850年至1867年,由普鲁士建筑家Von  Prittwitz和Stuler共同改建的,与新天鹅堡的兴建大约是同一时期,但是与新天鹅堡宛如童话般的外貌相比,霍亨索伦堡就似充满英雄主义的阳刚之气,这也正代表普鲁士王朝的辉煌历史。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里拉修道院
             
        里拉修道院是保加利亚著名的古修道院,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修道院,位于巴尔干半岛最高山峰里拉山的里奥斯卡山谷中。这座新拜占庭建筑始建于公元 10 世纪中期,是由隐士圣胡安·德里拉建造的,当时这里还曾是巴尔干国家第二个修士团的大本营。修道院原先建在保加利亚第一位圣徒里奥斯基居住过的山洞附近,13世纪—14世纪迁至现址。公元14世纪初期,里拉修道院毁于地震。后来修道院得到重建,并修筑了坚固的城堡。最近一次重建是在1834~1860 年间。在它的里面至今仍保存着中世纪修道院的遗迹和圣胡安·德里拉的纪念物。1983 年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整个建筑都在一条溪流之上,海拔 1200 米,占地 8800 平方米,很像中世纪的城堡,布局严谨。保加利亚里拉修道院的修道士最盛时上万人,后来几百人。现在里面只有8个修道士。半圆形的 4 层楼又分为东西南北四部分,共有 300 多个房间,过去曾经同时供上万名朝圣者在此住宿,其中突出的是北侧的厨房,烟囱高22米。而柱廊为文艺复兴式。
        如今的里拉修道院是建筑、艺术、宗教、教育的中心。它由11座建于不同时期的教堂、20座建于14世纪—19世纪的住宅楼、防御塔和一座半圆形的 4 层楼所组成。其中最早的建筑是1335年修造的防御塔,塔高22米(一说25米),分为5层,全部由红砖和石头砌成。塔的窗户很窄,塔身有无数射击孔。塔的最高一层是私人祈祷室,室内用表现耶稣幻化场景的绘画装饰,还有其他富丽堂皇的16 世纪壁画。塔顶平坦,四周有近似掩体的雉堞。该塔的一部分曾在土耳其入侵时被大炮轰坏。
        建于1834~1837 年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坐落在里拉修道院的中央,内有 3座大殿;两个唱诗台分列两侧,上方为 3 个穹顶,外面有柱廊环绕,十分壮观。此外,里拉修道院里还有圣卢卡斯庙和圣胡安教堂等古迹。圣卢卡斯庙是由圣卢卡斯教堂、多塞尔圣母堂和一所修士学校所组成的。而圣胡安教堂则是在10 世纪一个自然洞穴——圣胡安洞穴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圣胡安的墓就在里面。这一将自然洞穴与人类文明结合在一起的创造使这座教堂在整个巴尔干半岛首屈一指。
        在里拉修道院殿堂的墙壁上,还有许多壁画和神像,它们大都出自名师之手。教堂内的壁画,是公元19世纪保加利亚宗教画中最杰出的作品。1961 年,里拉修道院被辟为国家博物馆,其中收藏有600多件文物,有保加利亚第一架地球仪、盲僧拉法尔的十字架、历代主教权杖、织锦法衣、古代皇室器物、朝圣妇女捐赠的银带扣、修道院卫士用的各种武器以及大量的手工艺品等,都弥足珍贵。
         几个世纪以来,作为保加利亚文艺复兴式建筑的杰作和保加利亚人民的“民族精神的堡垒”,里拉修道院一直都是该国最重要的修道院,在这里甚至还曾兴起过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当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它又成了民族的象征。土耳其人入侵时,修道院曾三次被焚,但保加利亚各地的居民向这里运送了大量的石块、木材、灰浆等建筑材料,开始修道院的恢复工作。不久,里拉修道院又重现昔日的风姿,成为保加利亚文艺复兴式建筑的杰作。通过这座修道院,保加利亚人民顽强地抵御了外族的奴化政策,将自己民族旗帜保存下来。
                          曼代奥拉修道院
                      曼代奥拉,位于希腊的特里卡拉色州。1988年作为自然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十一世纪起, 在几乎都是砂岩峰的地区, 修士们选定了这些"天空之柱"。在十五世纪隐士思想大复兴的时代,修建了二十四座隐修院,尽管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十六世纪的湿壁画艺术是早期拜占庭展的一个基础阶段。
        曼代奥拉修道院位于希腊东北部的帕萨里亚地区,平陶斯的崇山峻岭如同屏障将之同西面的伊庇鲁斯分隔开。这里因众神曾经居住过的奥林匹斯山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曼代奥拉修道院而闻名于世。曼代奥拉,在希腊语中是""悬在空中的意思"",这也正是曼代奥拉众多修道院的与众不同之处。几百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后来地壳运动和海水的冲击使之变成一片石林。曼代奥拉的修道院就是坐落在这些高耸的岩石山顶上面。大约10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隐遁的修士。他们靠木梯和绳索攀上了高耸入云的峰顶,居住在天然岩洞内,祈祷、赞颂和忏悔。至今在卡斯特拉奇村附近,我们还可以找到高耸平滑的悬崖壁上保留着的11世纪隐遁修士们古老残破的洞室。11世纪中叶,来曼代奥拉隐遁的修士人数逐渐增加,曼代奥拉成为希腊东正教另一个重要中心,它的第一座教堂是科里亚空教堂,之后很快就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修道院。14世纪中期,著名的阿塔那西奥修士来到这里,在一座高高的岩顶上兴建了新的修道院。曼代奥拉--""悬在空中""正是后来成为圣人的他取定命名的。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曼代奥拉成为了帕萨里亚地区最有权威的宗教中心,它的鼎盛时期共拥有二十四座分布在大小山岭上的修道院和上千名修士,成为抵挡随着土耳其人的侵占而来的伊斯兰教的中流砥柱。由于这里唯一与外界相同的工具是绳索、藤篮和滑车,进入这里有如登天般困难,所以有幸到达这里的人为数极少。直到20世纪,石级的修建才改变了这种情况。阿特拉斯的圣山教堂建筑基本上是拜占庭风格,很多都采用了大致相同的布局,其中最雄伟壮观、在建筑角度上最值得欣赏的是海拔高度为613米的大曼代奥拉修道院,又称基督变容修道院,而修道院内的教堂更是建筑精华中的精华。大教堂高24米,宽42米,拱顶是十二边的,所有上面的窗户只拥有单扇玻璃。它独特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堂的十字架形状的基础上,这种分布造成了三个后殿,除了传统教堂的后殿外,在南北两端都增建了一座供赞美诗歌唱者使用的殿堂。教堂的围墙是用岩石与砖块相间砌成。教堂内部除了15世纪的珍贵壁画外,还拥有各种雕嵌精美的用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那张用珍珠镶嵌、装饰豪华精致的修道院院长宝座。
        瓦拉姆修道院得名于修道院的创建者、苦行修士瓦拉姆,是曼代奥拉最负盛名的修道院之一。这里的修士因必须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奉行严格的禁欲苦行修士生活而声誉日增。瓦拉姆修道院拥有规模非凡的印刷和装订圣书的作坊,也拥有许多珍贵的东正教圣像,包括古老的绣像和手绘像。瓦拉姆修道院还珍藏着众多的圣经手写抄本,成为这里修士们的骄傲。
                          曼代奥拉修道院
                   米兰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坐落于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它是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教堂的欧洲第三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由米兰的第一位公爵(GaleazzoViscontiⅢ)于1386年开始兴建,各国工程师纷纷设计方案,整个教堂都是以哥特式的建筑方法来兴建。1500年完成拱顶,并于1577年完成了初步的建筑,开始供信奉天主教人士参拜。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因此,它的建筑风格包含了哥特式,新古典式,和新哥特式又称巴洛克式。米兰大教堂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的中心。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米兰大教堂虽经多人之手,但始终保持了“装饰性哥特式”的风格。教堂建成后,内部又陆续增建了不少附属物,直到19世纪末才最后定型。不久,维修工程也开始进行,1935年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二战后对1943年遭受轰炸的损毁处进行了修建,此后又更换了地板,维修了堂内的12根大型直柱。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后完成维修工程。
              尚博尔城堡
                      尚博尔城堡也称香堡,坐落在法国卢瓦尔河左岸5千米外的科松镇,占地5225公顷。这里最初是布鲁瓦伯爵的狩猎场,后被弗朗索瓦一世看中,于1519年在此修建了尚博尔城堡。弗朗索瓦一世是一个英明有作为的君主,受到当时文艺复兴的影响,他在迷恋上龙巴托式建筑风格之后,决定在这个自己及许多贵族都喜欢的地方修建城堡。为此,他专门把著名画家达芬奇请到法国宫廷,设计了城堡草图。15年后,城堡的主体建成时,弗朗索瓦一世去世了,而工程到150年后的路易十六时期才全部完成。
        尚博尔城堡198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城堡位于尚博尔市,是卢亚尔河城堡群中最庞大、最宏伟的建筑。1519年弗朗索瓦一世时兴建。初为王室小猎苑,全部完工于路易十四时代。为一长156米、宽1门米的白色建筑。占地5225公顷。计有房间440间,主楼梯13座,小楼梯70座,窗户365扇,装饰精美的烟囱365座。三面封闭,四角是四座雄浑的塔楼,四边为宏伟的护卫大厅,中心部位是两座石筑雕花、处处对称、盘旋向上的双向大楼梯,直达高33米的屋顶大平台。大平台上又是一座小城。有大街小巷、各式小楼,极目而望,便是一方方顶塔、一座座烟囱、一扇扇天窗。天顶呈椭圆形,精美的藻井中配以弗朗索瓦一世的名讳字首“F”,顶部饰巨石百合花和小钟。城堡下部的简洁结构和上部的繁杂装饰形成显著的反差。被视为建筑奇迹之一。路易十五时,城堡被赐予战功赫赫的萨克森元帅,元帅死后逐渐废弃。1932年,法国政府买下尚博尔城堡的产权,改为国家狩猎公园。在5225公顷的面积中,4000公顷为森林面积。32公里的围墙是法国最长的一垛围墙。                        
             申布伦宫(美泉宫)              
        美泉宫(德语:Schloss Schönbrunn ,又音译作申布伦宫)是坐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Vienna 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如今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美泉宫及其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美泉宫的名字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年至1619年在位),传说1612年他狩猎至此,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1743年,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下令在此营建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和巴洛克式花园,总面积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军轰炸中,美泉宫的主建筑和凯旋门被严重损毁,战后奥地利被占领时期,美泉宫未被炸毁的部分曾是英国占领军的总司令部,此后美泉宫被损毁的部分被逐渐修复。              
             神圣家族大教堂
             
       巴塞罗那是位于西班牙东部的一座著名的地中海城市。这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曾经举办1888年的万国博览会、1929的国际展览会和1992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座城市融合了各种建筑风格,可谓是欧洲最迷人的城市之一。在这座城市有一个124年尚未竣工的雄伟壮观的“神圣家族大教堂”可谓世界之最。神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一年后著名设计大师安东尼.高迪被命名为工程总指挥,他从事该工程40多年之久,直到1926年辞世。高帝受中世纪宗教热忱的启迪,把一生奉献给了这项工程,他给后继者留下了巨大的挑战至今尚未结束。当时高帝刚满31岁,他基于自然主义流派所崇尚的各种几何形式的使用,设计了工程的总图纸。
        这座教堂长110米,高45米,有三个立面,每一面有四座高塔,共12座,献给十二位使徒,四座雄伟的钟楼,每一座献给一位《福音书》作者,还有两个巨大的圆型拱顶,高达170米,分别献给圣母和基督。教堂的地面设计了哥特式古罗马教堂的长方形交叉甬道,五个正厅有交叉甬道相连接,旨在追求天与地之间、神与人之间的交汇点。高帝的设想是建造一个基督教象征的世界,包括神学思想和基督的生平。根据原计划,教堂的三个立面将分别表现基督的诞生、受难和死亡、复活。
        由于内战爆发,保存计划书和图纸的高帝工作室也和教堂的地下墓穴一起毁于兵火,工程在1936年停顿下来。由于高帝的学生和追随者坚持不懈地努力,借助于大火中抢救出来的图纸和模型于1952年重新开工。1954年西面的“受难立面”及其四座高塔的工程开工,1976年完工,1987年完成了装饰工作。目前已建成教堂正面的12个钟楼中的8个,尚有天国墙面的四个钟楼、圣母玛丽亚塔楼和4位福音书的作者的雕像有待建筑。教堂中殿的穹顶已经完工,现在主要是修建教堂的翼部、十字厅堂和教堂后部的穹窿。教堂一边修建一边供游人参观,真是别有情趣。
        教堂的建设遵循赎罪的理念,资金从一开始就只是来自于私人的捐赠施舍,该形式延续至今。            神圣家族大教堂
                     神圣家族大教堂
                    英国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坐落于英国伦敦,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纽盖特街与纽钱吉街交角处,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它模仿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是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
        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由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纪末完成这伦敦最伟大的教堂设计,整整花了45年的心血。圣保罗教堂另一个建筑特色,是少数设计、建筑分别仅由一人完成,而非历经多位设计、建筑师的教堂之一,目前教堂内还有一个雷恩的墓碑,上书“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纵轴156.9米,横轴69.3米。十字交叉的上方矗有两层圆形柱廊构成的高鼓座,其上是巨大的穹顶,直径34米,离地面 111米。教堂正门上部的人字墙上,雕刻着圣保罗到大马士革传教的图画,墙顶上立着圣保罗的石雕像,整个建筑显得很对称且雄伟。正面建筑两端建有一对对称的钟楼,西北角的钟楼为教堂用钟,西南角的钟楼里吊有一口17吨重的大铜钟。教堂内有方形石柱支撑的拱形大厅,各处施以金碧辉煌的重色彩绘,窗户嵌有彩色玻璃,四壁挂着耶稣、圣母和使徒巨幅壁画。唱诗班席位的镂刻木工,圣殿大厅和教长住处螺旋形楼梯上的精湛铁工,都反映了当年的高度艺术与装饰水平。教堂内还有王公、将军、名人的坟墓和纪念碑,如两位11世纪撒克逊国王、威灵顿将军、雷恩建筑师的坟墓。
        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1981年黛安娜与查尔斯的婚礼大典,到现在仍然不减圣保罗大教堂对旅客的吸引力,因其整体建筑设计优雅、完美,内部静谧、安详。
        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是1675~1710年建造的英国国教的中心教堂,被誉为古典主义建筑的纪念碑。由英国建筑师C·雷恩(Christopher  Wren,1632——1723)设计。大教堂原方案的平面是希腊十字形,带有一个突出的门廊。教会要求有一个较长的大厅,以适应传统礼仪的需要,因而改成中世纪典型的拉丁十字形平面。建筑总高108米,教堂的平面由精确的几何图形组成,布局对称,中央穹顶高耸,由底下两层鼓形座承托。穹顶直径34.2米,有内外两层,可以减轻结构重量。正门的柱廊也分为两层,恰当地表现出建筑物的尺度。四周的墙用双壁柱均匀划分,每个开间和其中的窗子都处理成同一式样,使建筑物显得完整、严谨。但两旁仍有两座有明显哥特遗风的钟塔,为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
        1666年一场大火将原有的一座哥特式大教堂毁于一旦。现存建筑是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营建的。工程从1675年开始,直到1710年才告完工,共花费了75万英镑。为了这一伟大的建筑艺术杰作,雷恩整整花了45年的心血。
        圣保罗大教堂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教堂,中世纪的罗马教堂从古典建筑中汲取的特殊的、略带冷峻的、严肃而端庄的美,采用了拜占庭时代第一批教堂、寺院的结构,重新组合了门厅、后殿及堂内的祭坛、凯旋拱门,给了它们一种新的秩序,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
        教堂一般都是设在长方形的地基上,内部的各个空间用长排的雄伟大圆柱进行分割。圣保罗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经多次毁坏、重建,在17世纪末由列恩(sir christopher wren)一人独立完成教堂的设计和建筑,目前教堂内还有一个列恩的墓碑。走进教堂就会为那宽广挑高的中殿赞叹不已,圆顶下的诗班席是教堂中最华丽庄严之处,天花板上绘画细腻精致。要想尝试圣保罗耳语廊(whispering  gallery)的神奇,要从教堂一侧爬上数百层阶梯,对着耳语廊的通孔说话,神奇回音效果在其他任一通孔都可以听到回声。从耳语廊再往上可抵达塔顶,是眺望伦敦市区的绝佳地点。教堂地下室设有名人英雄纪念碑。1981年戴安娜与查尔斯的婚礼大典就在此举行。
        圣保罗大教堂坐落在离奥莱里亚耐城墙两公里远的空旷区域,初建时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田野,为此被人们称作“城外的圣保罗”。四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在据说是传教者圣保罗为主殉道的墓上筑起了这座教堂。墓地附近有三个缄口苦修会修道院。传说圣保罗被异教徒斩首之后,头颅落地时反弹着跳了三下,顿时地面上涌出了三股清泉,修道院就是筑在泉眼边上的。
        壮观的圆形屋顶和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闻名于世.公元604 年, 东撒克逊王埃塞尔伯特在卢德门山顶上建造了这座大教堂, 并以伦敦保护神圣保罗的名字命名.从那以后, 这里一直是伦敦主教堂所在地.圣保罗大教堂曾经几度重建.现在的建筑是1666年大火烧毁后, 由英国建筑大师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重新设计建造的.工程于1675年开工, 直到1710年才最后完工.雷恩爵士于90高龄亲眼目睹了教堂的落成.这座大教堂也成为西方世界中唯一一座在建筑设计师有生之年完成的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在设计上深受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影响.大教堂平面呈十字形, 其主体建筑是两座长152 米、宽36米的2层十字形大楼, 十字楼的交叉部分拱托着一座高110米的大圆顶建筑, 大圆顶的上端, 安放着一个镀金的大十字架.圆顶底下高出十字楼的部分,  是一个两层圆楼, 底层外围建有一圈挺拔的圆形石柱, 顶层则有一圈围以石栏的阳台, 站在这里可以欣赏伦敦市景.大教堂正门向西, 门前有一道由6对高大的圆形石柱组成的走廊.正门上部的人字墙上, 雕刻着圣保罗到大马士革 (今叙利亚首都) 传教的图案, 人字墙顶尖处立着圣保罗的石雕像.教堂正面建筑的两端, 有一对钟楼彼此呼应.西北角的钟楼里, 挂着一组教堂用钟;西南角的钟楼里, 吊着一口重17吨的大铜钟.这是英格兰最大的铜钟.每天凌晨1点, 由教堂人员敲打5分钟.整座大教堂结构严谨, 造型庄重, 气势宏大, 是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圣保罗大教堂内, 是用方形石柱支撑起来的拱形大厅, 厅内有牧师的讲坛和长条木椅.窗户以彩色玻璃镶嵌,
四壁挂着耶稣、圣母和信徒的巨幅油画, 天花板上有各种精美雕刻, 大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唱诗班席位的镂刻木工、圣殿大门和教长住处螺旋形楼梯上的精湛铁工, 都反映了当年高度的艺术水平和装饰技术水平.
       圣保罗大教堂有欧洲最大的地下室, 里面有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的坟墓.1815年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的墓室在侧室.大教堂设计师雷恩的坟墓在地窖之内.墓志铭为:“如果要找他的纪念碑, 请环顾四周”.地下室里还有一些王公达官的坟墓和纪念碑.大教堂内还有两座存放着中世纪武士勋章、圣迈克尔和圣乔治骑士团勋章和英帝国勋章的小教堂, 另有一座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英国牺牲的美国人的纪念堂.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被视为火焰中飞舞的凤凰再度升起的地方。
             英国圣保罗大教堂正门
                          英国圣保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译为梵蒂冈圣伯铎大殿,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希腊十字架的结构,造型非常传统而神圣,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圆顶教堂。 登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创世纪》天花板壁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油画等。
        圣彼得大教堂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只不过必须衣冠整齐并通过安检才可以进入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岛。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文化遗产,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时这里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纪,红衣主教奥贝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城堡,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公元969年在岛顶上建造了本笃会隐修院。1211~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堂的风格。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
        古时圣米歇尔山为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708年,阿夫朗什镇(Avranches)主教奥伯特(Aubert)遇天使长米歇尔显灵,并在其脑颅上点开一个洞,因此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9世纪,维京人入侵欧陆,这里成为农民的避难所,修道院下方形成一个小镇。966年,诺曼底大公查理一世驱逐了里面的教士,代之以来自意大利卡西诺山修道院的30名本笃会修士。
        1211年—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罗马式建筑的风格。
        13世纪初,腓力二世(法兰西)火攻圣米歇尔山,致使修道院北侧建筑严重损毁。同时诺曼底并入法国领土。战后法王拨资修建,在原有的罗曼式建筑之外加盖了哥特式建筑,使这里成为诺曼底境内最具规模的宗教建筑群,朝圣人数更盛。
        1421年,罗曼式地下祭坛塌陷。英法百年战争后,复以火焰哥特式重建唱诗班席和圣坛。
        1469年法王路易十一在此制定了圣米歇尔王诏。
        1622年,修道院中的教士遭到流放,取而代之的是圣本笃修会的一支圣摩尔(Saint-Maur)教团。
        法国大革命时期,修士因不支持共和政府而遭到监禁,教会财产被拍卖,中殿被用来储存粮草。在这里囚禁过数以万计的罪犯和政敌。王政复辟后稍为恢复生机。
        1874年,法国政府投入大笔经费进行为期百年的大规模复修工程。已筑起一条4公里长的堤道连接对岸陆地。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每年9月29日的圣米歇尔主保日举办庆祝活动。
             圣米歇尔山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建于东罗马皇帝Justinian统治时期(公元532年——公元537年),当时拜占庭帝国正处于鼎盛阶段。作为世界上十大令人向往的教堂之一—圣索非亚大教堂与蓝色清真寺隔街相望。圣索非亚教堂恢宏无比,充分体现出了卓越的建筑艺术,从而也成为了后来伊斯兰清真寺的设计模板。拜占庭帝国衰落后,圣索非亚大教堂已转变成了供奉安拉的土耳其清真寺。圣索非亚大教堂是属于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个宗教博物馆。
        圣索菲亚大教堂坐落在蓝色清真寺对面。在1453年以前,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此后被土耳其人占领,改建成为清真寺。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瓦西里大教堂             
       “一个石头的神话”——圣瓦西里大教堂伊凡四世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此前俄罗斯大地上的统治者称为大公),由于童年的特殊经历,他非常残暴,史称伊凡雷帝。他发动了对喀山汗国的远征,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为了庆祝胜利他下令修建教堂,每个圆顶代表一次伟大胜利。这些圆顶以一些圣徒命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圣瓦西里(因为他预言伊凡雷帝将杀死自己的长子伊万)。所以人们就称整个教堂为圣瓦西里大教堂。教堂建成后全世界都景仰它的美丽壮观,伊凡雷帝不想让类似的教堂出现在其它国家,于是他将修建教堂的工匠的眼睛全部挖去……这样他们再也无法为其他君主所用。
        这座举世闻名的圣母帲幪教堂是为庆祝对喀山汗国的胜利遵照伊凡雷帝和都主教马卡里之命由俄罗斯建筑师波斯特尼克和巴尔马设计修建。1555年动工,1561年完成。它是莫斯科的象征。甚至有人说,莫斯科就是圣瓦西里大教堂,圣瓦西里大教堂就是莫斯科。
             圣瓦西里大教堂       
             威尔士大教堂
                     夏特尔教堂(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全称沙特尔圣母大教堂,法文 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坐落在法国厄尔-卢瓦尔省省会沙特尔市的山丘上。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公元1145年,于1194年遭遇火灾,26年后重建。教堂规模很大,融合了12世纪的罗马风格及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教堂旁有两座高耸的塔楼,左边为哥特式,右边为罗马式,看起来是一种不平衡的美感,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公元1145年,原本属于罗马式建筑,于1194年毁于火灾,全村不分尊卑,努力重建,此时风格转向哥特式,而保留了旧有的罗马式钟楼,与改建后的哥特式塔楼左右相望,饶有趣味。尽管沙特尔教堂遭受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它还不失是这一时期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16世纪,北面的教堂遭雷击后被杰汗德·博斯修复。公元1836年,第三次大火毁掉了教堂木制的屋顶。于是金属屋顶代替了被烧毁的木制屋顶。
        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标准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它高大的中殿呈纯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非凡卓越,堪称经典杰作。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基督文明辉煌成就。基督教传入前,在沙特尔的代表就建起了这座教堂。它与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亚眠大教堂
             
        亚眠大教堂坐落于法国索姆省亚眠市索姆河畔,建于1220年,是哥特式建筑顶峰期建造的大教堂。
        著名的亚眠大教堂位于皮卡第地区的中心,是哥特式建筑顶峰时期的产物。这座大教堂总面积达7760平方米,中世纪时,它可以容纳全城的百姓,还绰绰有余。东西长145米,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的长度,它包含中厅及两边平行的侧廊,其中的袖廊或者叫十字厅,长70米,其整个平面土上呈拉丁十字状。大教堂不仅仅是长和宽,而且高大,中厅内从地面到拱顶有44.5米高,当你站在大教堂前仿佛感到神之伟大、教堂的神圣、以及人又是如何的渺小,也许这正是当年设计师们的初衷。建筑特色:亚眠大教堂外观为尖形的哥特式结构。墙壁几乎为每扇12米高的彩色玻璃覆盖,体现了建筑发展的新观念。
        亚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真正的兴起还是在1117年。当时路易十四取得政权以后,在其心腹大臣柯尔贝尔的努力下,商业、手工业日益兴隆。亚眠的文化事业也十分发达,在市内的皮卡第博物馆陈列着罗马—高卢人时代的出土文物和一些古代艺术品。 
        亚眠大教堂坐落于法国索姆省亚眠市索姆河畔,建于1220年,是哥特式建筑顶峰期建造的大教堂。内部由三座殿堂、一个十字厅(长133.5米、宽65.25米、高43米)和一座后殿组成。布局严谨。教堂的墙壁上雕饰有基督教先知、信徒和法国历代国王的画像。并有著名的宗教题材的雕像,表现各种宗教修行、圣人传记以及创造大地的历史,被称为“石头上的百科全书”。正门的雕塑是《最后的审判》,北门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门雕塑的是圣母生平。这一组组雕像被称为“亚眠圣经”,是雕刻中的精品。
        亚眠大教堂始建于1152年,是哥特式的建筑风格;1218年由于遭受雷击而摧毁。重建工作开始于1220年,中央广场的修建工程于大约1245年完成。唱诗班的修复是于1238年开始的,完成于1269年之前,而教堂的绝大部分,包括十字形的翼部部分,直到1288年才得以竣工。1366年修建了南部的塔楼(高62米),而北部的塔楼(高67米)则是在1401年修筑的。
        教堂内部的明显特征是业已完善的哥特式的设计风格,例如唱诗班中的教堂拱门上的三拱式拱廊,其下部由杂草来修饰,较高的上半部分因为天窗的存在而使其色彩显得比较辉煌明亮,因此教堂内部看上去仿佛可以分为上下两层。最初,中央广场的三拱式拱廊通唱诗班的装饰一样,杂草丛生,但后来,由于建筑上的原因,即广场的高度需要再提高三米的要求,而最终筑造了围墙。教堂的模型是七个呈辐射状的小礼拜堂与唱诗班中的双向式回廊相对应。
        亚眠大教堂是法国最大的教堂,同时也是法国最美的教堂之一,从里到外,到处是精美的雕刻物品,林林总总,多达四千多枚。这些雕刻被称“亚眠圣经”,因为这些木雕石刻生动地再现了圣经中的几百个故事,这在当时,对于中世纪那些众多、且不识字的教徒来说,是一套真正的活生生的圣经。从现代意识的角度来看,亚眠大教堂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因此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是当之无愧的。
            克里姆林宫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这一世界闻名的建筑群,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是旅游者必到之处。12世纪上叶,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在波罗维茨低丘上修筑了一个木结构的城堡——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就是从这个城堡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的红场是1485年至1495年兴建的。大致呈三角形。宫墙全长2235米,高5到19米不等,厚3.5至6.5米,共四座城门和十九个尖耸的楼塔。
         克里姆林宫曾是历代沙皇的宫殿、莫斯科最古老的建筑群。十月革命后,成为苏俄的,以后成为苏联的党政机关所在地。 
         苏联解体后,这里成了俄罗斯政府的代称。坐落在涅格林纳河和莫斯科河汇合处的鲍罗维茨丘陵上。南临莫斯科河,西北依亚历山德罗夫花园,东南界红场,始建于1156年,初为木墙,1367年改为石墙。十五世纪的砖砌宫墙(周长2.5公里)保留至今。中央教堂广场上建有十五至十六世纪圣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报喜教堂、伊凡大帝钟楼和多棱宫等。1788年参议院大厦(今政府大厦)竣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建成克里姆林宫大厦。宫墙四周有塔楼20座。宫内塔楼中最宏伟的有斯巴达克、尼古拉、特罗伊茨克、保罗维茨、沃多夫兹沃德等塔楼,1937年,在塔楼上装置五角红宝石星。
        二战期间,斯大林一直在克里姆林宫内指挥着反击德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在德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克里姆林宫竟然未受任何大的损失,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日前刚刚解密的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保存了64年的绝密文献揭开了创造这一奇迹的最大功臣:精心伪装。卫国战争爆发一个月后,对德军飞行员来说,克里姆林宫突然从莫斯科神秘消失了,经常无法找到目标,完成轰炸任务。当时,克里姆林宫是苏联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德国法西斯轰炸莫斯科时最主要的目标。档案中保存了一张德国飞行员执行轰炸任务前必备的目标图片,上面清楚地标明了3个主要目标:克里姆林宫1号大楼(斯大林的办公地点)、大克里姆林宫、列宁墓。但是,在执行轰炸任务时,哪怕是在晴朗无云的日子,大部分法西斯王牌飞行员不仅无法找到上述目标,甚至连克里姆林宫都发现不了。原来,根据斯大林的授意,由“总魔术师”贝里亚具体负责执行,在战争开始后30天内,克里姆林宫大变魔术,进行了精心伪装。1941年6月26日,克里姆林宫警备司令斯皮里多诺夫少将向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贝里亚递交了一封秘密信函,以“根据您的指令”开头,汇报了伪装设想,主要目的是在莫斯科市整体背景基础上,进行伪装,增大敌机抵近空袭时寻找克里姆林宫的难度,减小对宫内个别楼房俯冲瞄准轰炸的可能性。主要措施是借助颜料和粉末,消除宫内各教堂金顶的闪光,在宫内及附近广场上,布设各种各样的模拟物,迷惑敌人。
        克里姆林宫内塔楼上的红星和教堂上的十字架都被蒙上护套,塔楼整体和教堂圆顶都被漆成黑色,套上麻袋。参照克里姆林宫城墙尺寸,造出各种伪装模型,仿造了红场和马涅日广场的部分轮廓。宫内的房屋都伪装得非常像剧院,塔伊尼茨花园部分建筑也被蒙上布顶。克里姆林宫正面建筑呈亮黄色,内部各建筑顶部多为绿色,而莫斯科市内建筑顶部主要是红色和褐栗色,相比之下,非常显眼。根据总体伪装构想,所有建筑全部漆成了莫斯科建筑背景色彩,战后才恢复原貌。
        另外,从博罗维茨大门到救世主塔楼之间,遍洒沙土,布设了一条大道,飞行员在空中看起来,就像一条普通公路。克里姆林宫旁边的莫斯科河弯曲处也改变了惯常的形状,在莫斯科列茨大桥和大石桥之间,又建造了一个木桥,尽管并无行人在上面行走,但从空中看起来,却像真的一样。列宁墓外形也变得无法辨认,左边和右边的讲台上都蒙上了巨大的红幅,上方直接搭建了一个巨大的3层楼房木制模型。
        1941年11月7日,在著名的大阅兵时,这个3层楼房模型被临时拆除,上午9点整,斯大林走上讲台,发表了5分钟的讲话,受阅红军官兵直接从红场开赴战场。但是,由于阅兵准备行动严格保密,负责拍摄斯大林阅兵场景的新闻记录片小组事先没有接到通知,结果错过了斯大林的讲话,只拍摄下了部队受阅场景。一周后,在克里姆林宫1号楼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大厅,搭建了列宁墓讲台木制模型,斯大林再次穿上军大衣,大沿军帽,对着镜头,重复了一次著名的阅兵演讲。后来,这一“虚假”镜头多次被搬上荧幕,不过,观众们并不知道,这并不是斯大林红场阅兵时的“正版”原话。在当今高精武器和现代化空天侦察系统面前,卫国战争期间克里姆林宫的伪装术,可能会被视为“小儿科”,但在当时却非常有效。伪装后,德国空军对克里姆林宫的空袭次数明显减少,1941年只有5次,1942年3次,之后一次也没有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从而得以保存,德国法西斯企图消灭苏联最高领导层的阴谋也未能得逞。至于一些法西斯飞行员仍能找到目标,对克里姆林宫进行轰炸,主要是因为有时候雨水冲刷掉了部分伪装,积雪使色彩伪装失效,暴露了克里姆林宫的建筑轮廓,也有可能是德国法西斯通过在莫斯科市活动的间谍得到了目标情报。
        1941-1942年间,德军飞机共向克里姆林宫投掷了152颗铝热炸弹,15颗碎片爆破炸弹,首次轰炸是在1941年7月22日,一颗重250千克的炸弹落到了大克里姆林宫,却没有爆炸,穿透了屋顶和格奥尔基大厅天花板,落到了地板上。在所有轰炸中,除100名警卫人员死亡,多间门窗破碎,通信中断外,克里姆林宫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没有引发一次火灾。而在部署于阿尔巴特大街、特维尔街心花园和其他地点的防空兵器的攻击下,冲向克里姆林宫的德国飞机15%被击落。
        1978年11月27日,莫斯科的专家们修复克里姆林宫建筑。整个修复工程持续到80年代。
         克里姆林宫建于1156年,它的建筑形式融合了拜占庭、俄罗斯、巴罗克和希腊罗马等不同风格。这座古城堡现在不仅是俄罗斯政府所在地,而且是俄罗斯历代艺术珍品的储藏宫。克里姆林宫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市中心,莫斯科河畔,是一组气势轩昂的建筑群。“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它是俄国历代帝王的宫殿,十月革命后的70余年中成了原苏联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
        克里姆林宫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宫殿。1156年,尤里-多尔果罗基大公在其分封的领地上,用木头建立了一座小城堡,取名“捷吉涅茨”,以后几经扩建,始成今日之规模。实际上克里姆林宫是以教堂为主组成的建筑群。步入宫门,便是红石铺成的中央教堂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三座金顶大教堂,旁边以15世纪建成的大克里姆林宫最为突出,这是一座完全按俄罗斯传统建造的宫殿,又名多棱宫,其第二层的多棱大厅外墙均以多棱白石所砌,因而得名,曾是皇家举行婚礼和沙皇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最高的建筑是白色金顶的伊凡大帝钟楼,建于1505—1508年,高81米,里面藏有50多口铜钟。钟楼外陈列着一口最大的钟,高6.14米,直径6.6米,重达200多吨,表面上刻有浮雕、人像和题词,声传50公里,为世界之“钟王”。它是18世纪时由200多名俄国的能工巧匠费了两年时间铸造成的,是俄国铸造工艺的纪念碑,据说当时为了得到最佳音色,除用铜和锡外,还加了几公斤金和银。与钟王相伴的是一尊5.34米长、口径0.89米、40吨重的“炮王”,这座古式铜铸大炮从1540年开始造起,一直到1586年完工,中间换了8个沙皇,至今尚未使用过,巨大的炮口内同时可爬进二、三个人。旁边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巍峨壮观,5个金色的圆顶金光闪闪,沙皇曾在这里举行过加冕典礼,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就是在这个教堂被逐出教门。其西有报喜教堂,其南有天使大教堂,此教堂是彼得大帝以前莫斯科历代帝王的墓地,伊凡雷帝即葬于此。克里姆林宫的西角是武器宫,现为武器博物馆,收藏着古代俄国的盾、剑等各种武器。此外,宫内还有大片花园,花草纷繁,林木葱翠。整座宫城平面呈三角形,占地27.5万平方米,外围砌以朱红色的雉堞宫墙,宫墙上散步着15座高低错落、形状各异的塔楼,其中5座最高的塔楼顶尖上,各装置一颗直径6米的红水晶五星,不论白天黑夜,红星永远照耀着莫斯科。    
             圣米歇尔山
             
         圣米歇尔山(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岛。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文化遗产,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圣米歇尔山(Mount-Saint-Michel and its Bay)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为岛。古时这里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纪,红衣主教奥贝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城堡,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公元969年在岛顶上建造了本笃会隐修院。1211~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堂的风格。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
        圣米歇尔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据说,当时一位来自阿弗郎什小镇的红衣主教奥贝梦见大天使圣米歇尔,圣米歇尔示意他建造一座建筑物以显示其伟大。起初奥贝主教并没有太在意此事,对大天使米歇尔连续两次托梦都不以为然。一天夜里,圣米歇尔天使在电闪雷鸣中第三次出现在奥贝的梦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奥贝脑门上点了一下。从梦中醒来的奥贝主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墓石山,着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圣米歇尔山上就这样有了第一座教堂。奥贝的教堂如今只剩下一面墙,向人们诉说着圣米歇尔山名字的来历。圣米歇尔山从布列塔尼海岸望去如同一个童话世界:周围是碧洋白沙,教堂钟楼尖顶上舒展着巨翼的天使,圣米歇尔的金像如同一个明亮的光点与日争辉。在阿弗朗什的圣维杰珍宝室,今人还可见到据称是留有天使指孔的奥贝尔主教的头盖骨。此后,无数的教士和工匠将一块块花岗岩运过流沙,一步步拉上山顶。众多建筑师和艺术家在这些坚硬的岩石上修整和雕琢。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直到16世纪,圣米歇尔修道院才真正完工,奥贝尔的一场梦让人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后来,人们又在山脚下修建了众多的店铺和旅馆。
        圣米歇尔山建成后,它不仅是善男信女的朝圣之地,也是人们旅游的理想场所。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中,曾有119名法国骑士躲避在修道院里,依靠围墙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因为每次只要坚守半天,势如奔雷的涨潮就会淹没通往陆地的滩涂,为爱国者们赢来宝贵的半天休息时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此岛是该地区惟一没有陷落的军事要塞。圣米歇尔山耸立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之间的海面上,面积很小,直径只有1公里,山也不高,但山顶的修道院却比它高出近两倍。圣米歇尔山是由岩石、房舍、围墙、城堡和修道院组成的中世纪建筑群,它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与人类的智慧、毅力系于一身。虽没有凡尔赛宫的金碧辉煌、埃菲尔铁塔的宏伟壮观、卢浮宫的绚丽多彩、香榭丽舍大街的缤纷繁华,但每年来此游览和观潮的人多达350万。大文豪雨果曾说,圣米歇尔山对法国如同大金字塔对埃及一样重要。
        圣米歇尔山在古时为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708年,阿夫朗什镇(Avranches)主教奥伯特(Aubert)遇天使长米歇尔显灵,并在其脑颅上点开一个洞,因此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称米歇尔山。
        9世纪,维京人入侵欧陆,这里成为农民的避难所,修道院下方形成一个小镇。
        966年,诺曼底大公查理一世驱逐了里面的教士,代之以来自意大利卡西诺山修道院的30名本笃会修士。
        1211年—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朝古堡和罗马式建筑的风格。
        13世纪初,腓力二世(法兰西)火攻圣米歇尔山,致使修道院北侧建筑严重损毁。同时诺曼底并入法国领土。战后法王拨资修建,在原有的罗曼式建筑之外加盖了哥特式建筑,使这里成为诺曼底境内最具规模的宗教建筑群,朝圣人数更盛。
        1421年,罗曼式地下祭坛塌陷。英法百年战争后,复以火焰哥特式重建唱诗班席和圣坛。
        1469年法王路易十一在此制定了圣米歇尔王诏。
        1622年,修道院中的教士遭到流放,取而代之的是圣本笃修会的一支圣摩尔(Saint-Maur)教团。
        法国大革命时期,修士因不支持共和政府而遭到监禁,教会财产被拍卖,中殿被用来储存粮草。在这里囚禁过数以万计的罪犯和政敌。王政复辟后稍为恢复生机。
        1874年,法国政府投入大笔经费进行为期百年的大规模复修工程。已筑起一条4公里长的堤道连接对岸陆地。
        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每年9月29日的圣米歇尔主保日举办庆祝活动。
                          卢浮宫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与卢浮宫有关的电影有《卢浮魅影》等。
        卢浮宫有着非常曲折、复杂的历史,而这又是和巴黎以至法国的历史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人们到这里当然是为了亲眼看到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是想看卢浮宫这座建筑本身,因为它既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也是法国近千年来历史的见证。这里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里生活过。
        卢浮宫始建于1190年,当时只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菲利普二世于1200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也存放他的狗和战俘,当时就称为卢浮宫。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因而使它成为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筑物了。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越来越高的寻欢作乐的要求,他们不断增建了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然而在其后的整整150年间,卢浮宫却并无国王居住。 
        16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了。他下令由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弗朗西斯还请当时著名的画家为他画肖像,他崇拜意大利派的画家,购买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法埃洛的绘画。包括《蒙娜丽莎》等珍品。 
        弗兰西斯一世的儿子亨利二世即位后,把他父亲毁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来。亨利喜爱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装饰,对意大利式的建筑并不感兴趣。他沿袭了父亲的嗜好,但却没有他父亲一样的审美观。亨利四世在位期间,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这是一个长达300米的华丽的走廊,走廊非常长,亨利在这里栽满了树木,还养了鸟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骑着马追捕狐狸。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被称为太阳王。他登基时只有5岁,在卢浮宫做了72年的国王――法国历史上最长的时代。路易十四把卢浮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他购买了欧洲各派的绘画,包括卡什代、伦勃朗等人的作品。他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致使法国的金库空虚。 
        路易十六在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在卢浮宫“竞技场”院子里建立了法国革命的第一个断头台。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6年,直到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破仑在这座建筑的外围修建了更多的房子,并增强了宫殿的两翼,还在竞技场院里修建了拱门,拱门上的第一批雕刻马群是从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上取下来的。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称雄于欧洲,于是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所有被征服的国家的殿堂、图书馆和天主教堂运到了巴黎。拿破仑将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巨大的长廊也布满了他掠夺来的艺术品。在卢浮宫里,拿破仑的光彩持续了12年,一直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 对拿破仑来说,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这样的观点是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所不能接受的。拿破仑失势后,他们来到卢浮宫,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由于法国人的外交手段及法国人的说服力,仍然有许多他掠夺的艺术品被留在了卢浮宫。 拿破仑三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卢浮宫建造以来所遇到的投资最多的“建筑人”,5年内的建筑比所有的前辈在700年内修建的还要多。3个世纪以前想到的宏伟的设计图留给了拿破仑三世来完成,当它竣工后,卢浮宫变成了皇家庆祝活动的场所,富丽堂皇是拿破仑三世修建任何东西的特点。这样,直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告以完成,前后将近600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             
        名城佛罗伦萨是托斯卡那大区的首府,"佛罗伦萨"(译自英语)依意大利语曾被翻译为"翡冷翠";它坐落在亚平宁山中部、阿尔诺河(Arno)河谷,四周环抱着丘陵。 
        佛罗伦萨是一个颇具绅士格调的城市,充满和谐与优美、庄严与秩序,星罗棋布的村庄和乡间别墅点缀在环抱城市的平缓山坡上。城市规模很小,人口仅三十八万,市内街道到处是敞着门的工匠店铺,传统市场保留至今,出售金、银器和珠宝,现代商店的橱窗里展示着高级皮服、时装、真丝领带和木框镶嵌的古建筑印刷品。这里仍保留着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每年6月24日放焰火,举办穿着中世纪服装的足球赛,纪念该市保护神圣乔万尼。
        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诗人但丁,科学家伽里略,政治理论家马基雅弗利以及天才的艺术家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艺术巨匠多纳泰罗,菲利溥-利波等都在这里生活过,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传统和艺术的宝库,整个城市保留着文艺复兴时的风貌,仍弥漫着文艺复兴的气氛;佛罗伦萨堪称是那个伟大时代留给今天的独一无二的标本。佛罗伦萨有4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60多座宫殿和许多大小教堂、广场,收藏了大量的优秀艺术精品和精美文物。
        著名的圣玛丽亚-德尔弗洛雷大教堂座落在市中心的杜奥莫广场,建于13-15世纪,是当今世界著名的天主教堂,洗礼堂是该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堂内富丽辉煌,青铜门和大理石建筑之一;宫侧翼的兰齐走廊连同整个广场如同露天雕塑博物馆、各种铜像、石雕栩栩传神;乌菲齐宫和皮蒂宫气宇轩昂,意大利艺术精华于此,其中拉斐尔的"圣母像"、提香的"佛罗拉"、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被视为神品。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译为梵蒂冈圣伯铎大殿,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圆顶教堂。 登教堂正中的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上,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圆穹内壁的大型镶嵌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创世纪》天花板壁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油画等。
        圣彼得大教堂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只不过必须衣冠整齐并通过安检才可以进入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西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为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
        两千年前的简单墓地,四百年后修建了一座长方形会堂,后来毁于战乱,一千年后尼古拉五世颁发重建命令,之后就是长达120年的重建,先后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住持设计施工,布拉曼特来了,米开朗琪罗来了,德拉·波尔塔来了,卡洛·马泰尔也来了。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脸肃穆的教皇乌尔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礼。
                          冬宫
             
        冬宫(Winter  Palace,俄文:Эрмитаж)音译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的一部分。它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罗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艾尔米塔什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该馆最早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
         冬宫 (Winter Palace) 座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的一部分。现在的冬宫一般被称为艾尔米塔什国立美术馆,它和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以古文字学研究和欧洲绘画艺术品闻名世界。
         冬宫初建于1754年至1762年,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罗克式建筑艺术最伟大的纪念物。
          19世纪中叶,当时的俄国有一项特别的法律规定,圣彼得堡市所有的建筑物,除教堂外,都要低于冬宫。
          1837年一场大火将其焚毁,
          1838年至1839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冬宫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修复。冬宫是一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建筑,高三层,宫殿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宫内有厅室1057间,门1886座,窗1945个。
          1905年沙皇政府枪杀前往冬宫请愿群众的“流血星期日”事件,就发生在冬宫前面的广场上。
          1917年2月前,冬宫一直是沙皇的宫邸,后来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占据。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参加十月革命的起义群众攻下冬宫,在这里逮捕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各部部长,这座昔日皇宫回到人民手中。
         十月革命后,1922年成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冬宫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修复。冬宫是一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建筑,高三层,宫殿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宫内有厅室1057间,门1886座,窗1945个。
                          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英国的王宫。建造在威斯敏斯特城内,位于伦敦詹姆士公园(St. James’ Park)的西边,1703年为白金汉公爵所建而得名,最早称白金汉屋,意思是“他人的家”。
        白金汉宫,位于圣詹姆士宫与维多利亚火车站之间,
        1703年由白金汉公爵兴建,故称“白金汉宫”。 这是19世纪前期的豪华式建筑风格,庞大的规模甚至比华丽的外表更加引人注目。
        1702年白金汉公爵开始建造第一所房子,60年后被卖给乔治三世,成为王室成员住所。
        1761年乔治三世加以扩建。由白金汉屋转变为白金汉宫的工作由乔治四世和他所器重的建筑师约翰·纳什(John Nash)完成。其中维多利亚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若皇宫正上方飘扬着英国皇帝旗帜时,则表示女王仍在宫中。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正式成为王宫,此后白金汉宫一直是英国王室的府邸。
        1847年,左右两翼被连接起来,正门道路,即大理石拱道迁至今址。1863年始成为英国历代君主的寝宫,集合办公与居家功能于一身。伦敦圣詹姆士公园西端有一座宏大建筑,它便是久负盛名的神秘王宫———白金汉宫。白金汉宫因
        1705年白金汉公爵的兴建而得名。
        1726年由乔治三世购得,一度曾做过帝国纪念堂、美术陈列馆、办公厅和藏金库,
        1825年改建成王宫建筑。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继位起正式成为王宫,现仍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王室住地。女王召见首相、大臣,接待和宴请外宾及其他重要活动,均在此举行。
        1931年用石料装饰了外墙面,最近的一次外墙清洗使其重放异彩。然而,令人印象最深的仍是其内部。王宫有600多个厅室,收藏有许多绘画和精美的红木家具,艺术馆大厅内专门陈列英国历代王朝帝后的100多幅画像和半身雕像,营造出浓厚的18、19世纪英格兰的氛围。宫前广场上竖有胜利女神金像和维多利亚女王坐像,此外还辟有一座占地40英亩的御花园。
       第一代白金汉公爵(1592~1628年)在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三剑客》中,是位重要人物。他是英国首相,又是法国王后、奥地利安娜公主的情夫。在其最后一位后代1703年去世后,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安娜,就把白金汉公爵的头衔赐给了穆尔格拉夫伯爵约翰·舍费尔德。而在这之前几年,他已获赠阿灵顿的住处,并在这时将它改名为“白金汉府”。这座府邸同英国王室发生关系是60年之后。1761年英国王室以21000英镑将其买下。后来“疯狂国王”乔治三世想要一所私人住宅,离那座令人悲伤的圣詹姆士宫稍远点儿。再到后来,他的儿子即后来的乔治四世,英国历史上最大手大脚,最放荡的君主把白金汉公爵的一处乡间寓所改建成一座真正的宫殿,由他最喜欢的建筑师约翰·纳什负责将其修建得金碧辉煌,共花费432000英镑,是楼房收购价的20倍。纳什新建的宫殿基本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白金汉宫背后的那一面,即朝向花园的那一面。直到1845年,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王室寓所才建成了今天的模样:其北翼和南翼的两侧宫殿得以延伸,且被第四翼、即东侧的宫殿封闭,成了一座四方的宫殿。这个东侧的外立面上有一座宽阔的阳台,王室成员的传统性亮相就在这里。最后的一次改建算是最小的花费:15万英镑。在购得此处后的150年中,王宫又经几次修建。英国君主终于拥有了这处至高无上的宫殿。                       
             西斯廷教堂
             
         西斯廷教堂 (Sistine Chapel)即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位于意大利罗马市内,始建于1445年,由教皇西斯都四世发起创建,教堂的名字“西斯廷”便是来源于当时的教皇之名“西斯都”。教堂长40.25米,宽13.41米,高20.73米。是依照《列王纪》第6章中所描述的所罗门王神殿,按照比例  (60:20:30)所建。西斯廷教堂是罗马教皇的私用经堂,也是教皇的选出仪式的举行之处。
        西斯廷教堂于1481年完工后,波提切利等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以耶稣基督为主题创作了一批壁画。1483年,在此举行过西克斯图斯四世的圣体告别。最初的西斯廷教堂的穹顶绘有天空图案的壁画。1506年,教皇儒略二世(又称朱理二世)为了纪念叔父西克斯图斯四世,命米开朗基罗重新绘制穹顶壁画。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于1508年开始设计创作此壁画,并命名为《创世纪》,壁画于1512年最终完成。此幅穹顶画描绘了旧约中创世纪的9个场景。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而西斯廷教堂也正因拥有了米开朗基罗最有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巨制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闻名于天下。长久以来西斯廷教堂作为一个宗教仪式举行地,常年受到蜡烛等的熏染,致使穹顶画和壁画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坏。但近些年来对西斯廷教堂的修复工作正逐渐使着西斯廷教堂的穹顶画和壁画回复到原来的面貌。
        西斯延教堂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艺术大师米开琪罗在此创作了绘画珍品《创世纪》和《末日的审判》。《创世纪》为天花板上的天顶画,面积300平方米,由9幅中心画面组成。画中的343个人物,个个都是理想化、英雄化、大力士型的,充分表现了人体的力量美。“我的胡子向着天,我的头颅弯向着肩,胸部像头枭。画笔上滴下的颜色在我的脸上形成富丽的图案。腰缩向腹部底地位,臀部变成称星,压平我全身底重量。我再也看不清楚了,走路也陡然摸索几步。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长了,在后背缩短了,仿佛是一张弓。”这是米开朗基罗对他五年工作状态的描述,为了完成天顶画,米开朗基罗在五年之中天天仰卧在高高的台架上。在工程完工之后的几个月内,米开朗基罗的眼睛不能平视,连看一封信也必须拿起仰视。米开朗基罗正是用这种生命的代价完成了天顶画,而他留给后人的是不朽的宏伟而严谨、富丽而庄严,正像《创世纪》中“创造亚当”的神指与人指的接触,表现得是那么的微妙。尽管米开朗基罗在艺术语言方面给与人们无限的解说空间,但是,人们对他那种工作精神的敬佩,同样成为审视这一艺术巨构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左图即为《创世纪》中最著名的一幅--上帝创造亚当。                        
             西斯廷教堂全貌
             
        《末日的审判》是《创世纪》为天顶画的继续和发展。该画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来临时,基督把万民召集在用己面前,分出善恶,善者升入天堂,恶者则被打入地狱。艺术家通过上帝分辨善意,表达了自己爱憎分明的情感。上世纪末对天顶进行了两次大清洗。一些人物的衣服连同尘土和污垢一起给冲了下来,现在人物的衣服是后来添画上去的。清洗过后,这些画恢复了明亮的色彩。                        
             圣家族大教堂
             
        圣家族大教堂是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的毕生代表作。它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巴塞罗那市区中心,始建于1884年,目前仍在在修建中。尽管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筑物,但丝毫无损于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教堂主体以哥特式风格为主,细长的线条是主要特色,圆顶和内部结构则显示出新哥特风格。
        圣家族大教堂,又译作“神圣家族教堂”、简称为“圣家堂”,堪称上帝的建筑,它是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的毕生代表作的。它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巴塞罗那市区中心,始建于1884年,目前仍在在修建中。尽管是一座未完工的建筑物,但丝毫无损于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建立教堂的目的在于使其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城市社会活动中心,原计划不仅有教堂还有相应的学校、工厂、会议厅等等。教堂的位置在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要,是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筑。教堂最初被命名贫民教堂,曾一度改称新教堂,最后决定取名神圣家族教堂,可见其重视的程度。
        圣家族大教堂是一座宏伟的天主教教堂,整体设计以大自然诸如洞穴、山脉、花草动物为灵感。高迪曾经说:“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圣家族大教堂的设计完全没有直线和平面,而是以螺旋、锥形、双曲线、抛物线各种变化组合成充满韵律动感的神圣建筑。
        奉献给劳动者的守获神——圣约瑟夫的圣家堂,于1884年以新哥特式风格在都市计划区的东北边启建。翌年由高迪接手,生前的最后四十年岁月几乎都投注在教堂工程上,不但做了模型研究,甚至籍由镜子反射来观测效果,就连外观上的雕像都是依真实模特儿来雕塑。这座在创意和野心上都属庞大工程的教堂虽至今仍未完工,但光是这95米长、60米宽,估计可容纳万名信徒的规模,就足以撼动人心。
        教堂共计18座高塔,以中央170米高那座代表耶稣基督,其周围将环绕4座130米,代表4位福音传道者的大塔楼,北面的一座後塔将有140米高,代表著圣母玛利亚,包括“荣耀立面”在内,目前没有一座是盖好的。其余分别置于各立面共12座塔代表耶稣的十二门徒  ,各有100米高。建造这座教堂的想法是由巴塞罗那书商朱塞佩-玛丽亚·博卡贝里亚提出的。他是圣徒约瑟夫崇敬会的创始人,该会的会员纷纷为此慷慨解囊,还聘请了建筑师弗朗西斯科·德比里亚设计并主持建造。但开工不久建筑师与崇敬会吵翻了,撂了挑子,古埃尔便建议请高迪接手主持其事。                          
             圣家族大教堂外景             
        当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宣布支持建筑这一教堂时,巴塞罗那人马上便喜欢上这座教堂,也爱上它的建筑师高迪了。1926年6月10日,巴塞罗那举行有轨电车通车典礼,全城喜气洋洋。装饰着彩旗、鲜花的电车在欢快的乐曲声和雷鸣般的掌声中开动了……突然,电车把一位老人撞倒了!起初,没有人知道他就是高迪。他穿着寒酸,形容枯槁,人们以为这个糟老头子只是个乞丐罢了。他被送到医院后不久就断了气。像所有横尸街头的流浪汉一样,过几天就该送到公共坟场草草埋葬了。没想到有一位老太太竟然认出这个老头就是安东尼奥.高迪。天哪,他可是巴塞罗那最伟大的建筑师和最杰出的公民,整个西班牙的骄傲啊!出殡那天,巴塞罗那万人空巷,全城的人都出来为他送葬、致哀!高迪被安葬在圣家族大教堂的地下墓室。这座大教堂至今尚未完全竣工。现在的建设者已经是第五代了。由于资金匮乏,工程进展缓慢。工程平均每年耗资300万美元。即使在资金供应很稳定的情况下,恐怕至少也还得建65年。实际上,谁也说不准究竟还得建多少年。高迪知道,这项工程开工时没有他,完工时(如果能完工的话)也不会有他。也许,使这座教堂成为一个永恒的建筑工程,成为像大自然一样永恒的过程,正是天才高迪留给世人的礼物,正是高迪的初衷呢!他的理想随他而去,他用生命证明了世俗的灵魂确实需要净化!他,高迪,没有带走任何东西,却给世界留下了一件惊世骇俗的礼物。
        神圣家族大教堂,它的建筑师名叫安东尼奥.高迪,从31岁接手工程开始,他工作了43年,直到逝世。
        它始建于1884年,直到1926年建筑师去世也没有完工,43年间仅完成一个耳堂和四个塔楼之一。其实,这只是整个工程量的五分之一而已…………而且这座传奇般的教堂至今仍然没有停工,已经成为了世界近代建筑史上耗时最长的建筑。最乐观的估计,我们也许能在2026年看到竣工很难想象,如此宏伟的建筑,所需资金竟然全部都是依靠捐助的。晚年的高迪陷入资金困境,曾挨家上门乞讨。直到现在,秉承宗教奉献的精神,工程资金也只来源于门票和捐助.高迪后期是一位虔诚的教徒,遗憾的是他几乎用尽毕生精力设计的两个教堂均未全部建成。             新天鹅城堡
             
        新天鹅堡(英:New Swan Stone Castle 德语: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鹅石城堡,是19世纪晚期的建筑,位于德国巴伐利亚西南方,邻近年代较早的高天鹅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称旧天鹅堡),距离菲森(Füssen)镇约4公里,离德国与奥地利边界不远。这座城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共有360个房间,其中只有14个房间依照设计完工,其他的346个房间则因为国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是德国境内受拍照最多的建筑物,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1]城堡建设背景 新天鹅城堡是德国的象征,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城堡,据说目前仍有14000个。在众多的城堡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慕尼黑以南富森(Fussen)的阿尔卑斯山麓的新天鹅城堡,也叫白雪公主城堡,建于1869年。从奥格斯堡到富森,光是坐火车一路的风景都会让遐思神往。这犹如人间仙境的地方藏着有关魔法、国王,骑士的古老的民间传说,还有那无边原始的森林、柔嫩的山坡、无边的绿野上漫步着成群的牛羊,积雪终年的阿尔卑斯山和无尽宽阔的大湖。
         新天鹅城堡的建立者是巴伐利亚的一个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这个皇帝无治世之才,却充满艺术气质。他亲自参与设计这座城堡。里面有大量德国天鹅雕塑。他梦想将城堡建成为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由于白色城堡耸立在高高的山上,其四周环山和湖泊。所以一年四季,风光各异。
         新天鹅城堡是德国路德维希二世的梦的世界,一个专属美的世界。他一生孤寂,不是面对政治密谋就是人身攻击。在那个革命的年代,他不满于自己徒有名衔的身份,试图改变而又不得其所,因而常与内阁中的长老意见相悖。他与著名作曲家瓦格纳的交往因过度挥霍,以及公私不分而遭内阁人士与人民的强烈反对。瓦格纳最终被迫离开慕尼黑,使路易二世愈加厌恶慕尼黑,而倾心于巴伐利亚山区——一个让他感到快乐与自在的世界。
        新天鹅岩城堡的名字来源于中世纪,关于天鹅骑士的传说,这座白色的经常云山雾笼的建筑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新天鹅城堡的对面就是国王童年的夏宫,旧天鹅岩城堡,那高山平原大湖塑造了年轻国王那浪漫和童话色彩性格,在这座浅黄色的旧天鹅岩王宫内孕育对面浪漫童话的新殿。在这美丽和浪漫的背后却藏着一个年轻国王的悲剧。他的主人是巴伐利亚州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这位国王从小喜欢各式歌剧和舞台剧,他自己写了不少与歌颂善良战胜邪恶的剧本,也是瑞士著名的舞台剧作家瓦尔纳的崇拜者。不可不提的是,这个年轻的国王曾是铁血首相俾斯麦的好友,这两位年纪相差不小的领袖会面时,顿有发觉相逢恨晚的感觉,遂成忘年知交。一个年轻气质浪漫,一个老成意志坚强如铁般,他们的友谊让后人所称奇。
        然而,国王的感情生活却充满悲剧色彩,他的童年是与他年轻的的表姐,后来的奥地利王后茜茜公主一起度过的,在他那个对爱情开始产生朦胧的感觉时,他的表姐15岁就嫁去了奥地利。她那美丽的倩影留给了年轻的王子深刻难以磨灭的印记。在一次书信中,年轻的王子称呼西西公主,是世上最了解他的人。茜茜公主也曾经很努力的为她的表弟物色适合的姑娘,当时,年轻的国王也兴奋的表示,他已经找到了他一生感情的归属。但是,这段感情却突然结束了。这差一点就成功的婚姻给国王带来了很大的创伤,自此,他就沉醉于舞台剧的幻想中。后来,国王为瓦格纳的剧本所深深打动,决定修建这座白色的童话城堡为瓦尔纳的舞台剧塑造一个背景,让那勇敢的骑士和那美丽的公主的动人故事能在那里上演。1869年,就在巴伐利亚南部的天鹅城堡遗址上,他勾勒出自己的梦的世界——新天鹅城堡。
        新天鹅城堡是路德维希二世一个未完成的梦。在对表姐的情感破灭之后,他的感情生活一片空白:22岁那年,他在举行婚礼的两天前突然宣布解除与巴伐利亚公主苏菲的婚事,此后一生未娶。他自己得不到世人的了解,便躲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轻易抛头露面,远行时甚至选择夜行。因为对现实不满,他致力于创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不料,却被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当这个城堡就要落成的前夕,1886年6月12日,这个单身富于幻想的当年轻国王最后一次视察了这个城堡的工程进度,返回慕尼黑的途,却消失在夜幕中,第二天清晨在湖中发现国王和古登医生的尸体. 而恰恰在此5天前,巴伐利亚国家医药委员会刚刚宣布路德维希二世患有精神病。当时他只有41岁。路德维希的死给他的家人留下了1500万马克的债务,也给世人留下了未完的梦(路德维希二世死后工程随之停止)。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还是将建造新天鹅城堡斥为愚蠢行为。
        世事沧桑,德国人把路德维希二世的梦变成了现实,耗费巨资建成的新天鹅城堡成为德国旅游业赚钱的大户,这个用国王的鲜血换来得城堡却是这个小镇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有过百万的慕游客来这里欣赏这个童话色彩的城堡,成为德国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新天鹅城堡             
       中世纪,德国德国巴伐利亚西南方,建有四座古堡。
       19世纪,这些古堡已经是一片残垣断壁。其中一座称为“前天鹅石城堡”。
       19世纪30年代,“前天鹅石城堡”由马克西米利安二世(路德维希二世的父亲)所下令建造的“高天鹅堡”取代。其西南方的另一座“女人石城堡”,也早已不复存在。剩下的两座称为“前高天鹅堡”和“后高天鹅堡”,就在新天鹅堡所在的位置上。
        路德维希二世决定在此地兴建他的“梦幻城堡”,因此下令将前后高天鹅堡的废墟炸掉,清除前后天鹅堡废墟后在原址兴建新天鹅堡。
         1868年5月15日,路德维希二世在给作曲家瓦格纳的信中,他提到希望在前高地城堡的古堡废墟上建造一座城堡,风格取自中世纪德国骑士城堡。当时路德维希建堡的启发有几个:
        一个是他父亲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的早期建堡计划
        另一个更重要的启发则是他在1867年前往埃森纳赫旅行中和弟弟奥托一世共同游览的瓦尔特堡。
        天鹅堡中的歌剧厅(Saengersaal)和骑士浴室(Ritterbad)的设计就采用了瓦尔特堡的设计图为蓝本。此外路德维希还受到西班牙摩尔人建筑风格的影响。他想把天鹅堡建成作曲家瓦格纳作品中的幻想的日耳曼传说世界。城堡的设计主要交付给剧场布景设计师克里斯蒂安·扬克(Christian Jank)设计。
        1886年6月9日,国王路德维希最后在他自己建筑的新天鹅堡中的逗留。
        1886年6月13日,国王路德维希于施坦贝尔格湖逝死时,新天鹅堡还没有完工。
        1869年9月5日,新天鹅堡奠基。
        1869年至1873年新天鹅堡的大门部分的建筑和内部装饰完工。
        1880年宫殿封顶庆典。
        1884年入住。 中国古塔和双塔建筑风姿[图集]  中国传统文化大型图片集——传统建筑[图集]  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古迹[图集]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