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朗斯通本能未删减:纪念文学大师姚雪垠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及专题报告会在邓州市举行 - 网记新闻 - 南阳网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5:41:15
纪念文学大师姚雪垠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及专题报告会在邓州市举行
收藏 分享 2010-9-27 18:25| 发布者: 网记总编5| 查看数: 500| 评论数: 8|原作者: 马俊摘要: 9月26日至27日,纪念文学大师姚雪垠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及专题报告会在邓州市举行,来自国内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追忆姚雪垠先生,交流探讨姚雪垠的文学思想。   与会专家围绕着姚 ...
  南阳网讯(记者 马俊)9月26日至27日,纪念文学大师姚雪垠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及专题报告会在邓州市举行,来自国内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追忆姚雪垠先生,交流探讨姚雪垠的文学思想。 2010-9-27 18:16 上传下载附件 (340.44 KB)
  与会专家围绕着姚雪垠的成长背景、文学贡献及其现代意义、《李自成》的艺术成就及在中国当代历史小说中的地位等多个专题,进行了深入座谈。  专家们一致认为,姚雪垠的文章来自作者对文学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深刻思考,来自他对新中国文学健康发展的急切心情。姚雪垠的三个座右铭“加强责任感,打破条件论,下苦工,抓今天”、“耐得寂寞,勤学苦练”、“生前马拉松,死后马拉松”富有哲理,在中国的文坛上广泛流传。  纪念姚雪垠先生是希望老一辈学者的优良学风、高尚人品、渊博学识能得以继承、发扬和流传,使学术研究更好地延续、更好地发展,使学术气氛更浓、求学精神更高、学术成果更多。  本次座谈会和专题报告会上来自国内的专家们欢聚一堂,共同缅怀邓州籍著名作家、文坛巨匠姚雪垠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追忆他为中国文学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关资料:姚雪垠,字汉英,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生于邓县姚营寨。1920年至1923年曾在由花洲书院改办的邓县高等小学堂里读书。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当年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从此走上文坛,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度过了七十年的创作生涯,著作等身。
  
  姚雪垠先生始终不渝地以满腔热忱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创作了《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红萝卜》、《长夜》、《戎马恋》、《春暖花开的时候》等斐誉文坛的小说,还写下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运》、《大嫂》、《重逢》、《雁门关外的雷声》等耐人回味的散文,还有大量的新旧体诗词、人物传记、报告文学以及百万字的美学、史学、文学论著。特别是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更是家传户诵,人人皆知。  姚雪垠先生在考入河南大学之后,就开始研究明代历史,尤其是明末史,作了大量的笔记、卡片,而且一直用小说的思维形式思考明末的人物和事件。直到1957年,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开始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在毛主席、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前后历时42年,完成了这部三百多万字的煌煌巨著。  《李自成》以高屋建瓴的唯物史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俗典雅的文学语言,全景式地再现了我国明末清初的风云变幻、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谱写了一曲声震中外、直泄千古的英雄悲歌。他在继承传统、借鉴他人、追求文学民族化方面,为我国的文学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把我国当代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被称为新历史小说之父。  姚雪垠先生是一位现实主义的作家,他始终脚踏大地,执着地对待人往,痴迷地对待艺术,热烈地爱着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当年“卢沟桥事变”一发生,他立即冒着生命危险和朋友一起创办呼吁抗日救亡的《风雨》周刊;台儿庄战役刚刚打响,他又成了“战地记者”,日夜兼程奔赴前线,在敌机轰炸下继续写作,中国作家协会曾为其颁奖,称他是“以笔为枪,投身抗战。”他曾多次应邀出访,以他的作品和人格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和尊崇。  1983年,姚雪垠先生将自己城内的8间祖业房产变卖交给邓州市教育局作为奖励基金,设立“姚雪垠作文奖”。至今已举办27届,获奖学生和辅导教师达四千余人。  姚雪垠先生风风雨雨,走过了八十九个春秋,逝世于1999年。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我们邓州的骄傲,更是南阳的骄傲。为了纪念他,2000年在他曾经求学的花洲书院里,为他立了纪念碑。2002年在修复花洲书院时,又特地在书院为其辟建了姚雪垠文学馆。 
本文内容由 漫步云端 提供
本文来源于南阳网 http://www.01n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