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朗斯通 血与沙百度云:铁凝:怀着一颗敬仰的心深切缅怀姚雪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2:33:06

铁凝:怀着一颗敬仰的心深切缅怀姚雪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0年10月09日15:30   铁凝

在姚雪垠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年10月9日

中国作协主席 铁凝

  同志们,朋友们:

  明天是中国作家协会已故名誉副主席、文学界老前辈姚雪垠先生的百年诞辰,我们在这里,怀着一颗敬仰的心深切缅怀他和他斐然的文学成就。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姚雪垠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莅临会议的文艺界前辈、专家学者、作家同仁,对姚雪垠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一百年前,姚雪垠先生出生于河南省邓县姚营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从少年时代的私塾教育中,他接受了韩愈的“载道”之说,立志效法先贤“立言立行”;青年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服膺,又赋予他激情奔放的牺牲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五四新文化的熏陶,一二·九运动的感召,以及个人真纯坦荡激情如火的性格,让他一踏进文坛,就展示出了“作家兼战士”的英姿与风貌。

  在暗夜如磐的20世纪30年代,姚雪垠先生以笔为喉,为失语者代言,为觉醒者呐喊,呼唤民权民生,呼唤救亡图存,写下了《碉堡风波》、《援兵》、《M站》、《生死路》等被评论家称为“七月系列”的一批短篇小说,以苍凉的笔调,揭露帝国主义的“黑手”、控诉封建主义的残暴统治,描绘“日渐加深的国难”中的社会黑暗与民生痛苦,反映被压迫者从沉睡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的必然历程。他由此成为全国知名的青年作家,同时也成了黑暗政治势力要“消灭”的对象:地主民团武装曾经企图暗杀他,盘踞中原的反动军阀曾经逮捕他,国民党当局控制下的河南大学挂牌开除了他,北平敌伪组织为日寇提供的“左翼文人”黑名单也列上了他……但是,这样的“传奇”经历,反而砥砺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信仰,让他更加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雪垠先生蓄起胡须,乔装打扮,逃离北平,回到开封,在中共地下党河南省委领导下创办了《风雨周刊》,以笔墨为刀枪,揭露日寇暴行,呼吁团结抗战。“台儿庄战役”枪声一响,他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赴前线采访,继之又到国民党第五战区参加共产党人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在“抗战文化工作讲习班”以政治教员身份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后来又参加“抗战文协”组织的“笔部队”,三次走上前沿阵地,在血与火中写出了《四月交响曲》等一批具有“战壕真实”的作品。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差半车麦秸》、《春暖花开的时候》、《牛全德与红萝卜》、《新苗》、《重逢》、《戎马恋》、《长夜》等小说。其中,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因使用大众口语成功塑造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画廊中一个由农民成长起来的游击队员形象而轰动一时,曾一度被誉为“抗战杰作”。由于创作实绩丰硕,姚雪垠先生于1943年初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并担任了“文协”创作研究部的副部长。

  解放后,姚雪垠先生的创作曾因特定时代原因而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姚雪垠先生被错划为“极右派”,人身自由连同创作权利一起被剥夺。但他毫不气馁,而是流着眼泪,偷偷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他倾前半生之学养积累、后半生之生命光热,花费数十年工夫,终于打造出了一部代表他文学创作新高度的煌煌巨著——《李自成》。《李自成》以历史科学和小说艺术的高度统一,形象地再现了我国明末清初风云变幻、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谱写了一曲英雄悲歌。在继承传统、借鉴他人、追求文学民族化方面,为我国的文学事业提供了一个价值独具的范本,把我国现当代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通过《李自成》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姚雪垠先生为当代历史小说提出了新的创作原则,即“历史小说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完美结合”。他主张历史小说既要“深入历史”,又要“跳出历史”,他反对一切廉价的所谓“革命功利主义”,反对随意歪曲历史为政治服务,反对“借古喻今”,从而重新提出了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如何为现代生活服务的理论问题。

  除去小说创作,姚雪垠先生还写有大量的散文、剧本、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古典诗词、时事评述以及美学、史学、文学论著。他的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1940年代末期,《春暖花开的时候》在大陆绝版后,香港随即出现三种翻印本,其中仅高原出版社就印制三次,从而使该书在香港和南洋的华文读者中获得深刻影响。1980年代前期,《长夜》法译本的出版引起轰动,姚雪垠先生因此应邀单独出访法国。法国总统密特朗特意亲笔写信,热烈祝贺他访问成功。1979、1991两年,姚雪垠先生两度出访日本,《李自成》的日文本《叛旗》是友谊之桥,译者因此获得日本文化省的奖励,姚雪垠也因此受到日本朋友的热烈欢迎。

  姚雪垠先生曾经说过,他的一生夙愿就是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作家,“死后能在碑上镌刻‘作家’二字就心满意足了”。事实上他不仅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著作等身成就斐然的大作家,一个名副其实写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著名作家。他始终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始终为祖国的命运、社会的进步而思考和写作。他的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能够启迪思想、荡涤灵魂,催人奋进。

  今天,我们纪念姚雪垠先生,不仅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更因为他为取得这些成就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也为他屡遭挫折却从不放弃的刚毅与坚贞。作为一名吮吸着五四新文化乳汁成长起来的作家,姚雪垠先生始终与他深爱的祖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生前,他变卖了祖传房产捐资助学,又拿出稿费举办一年一度的“邓县小学生‘春风’作文奖”。身后,他的家属按照他的遗愿捐赠他的稿费设立“长篇历史小说奖励基金”,以鼓舞与他在同一条道路上跋涉的后来人;还把他的部分手稿和“墨宝”以及其他文物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以供后来的专家、学者研究使用。他以他的实际行动关心着祖国的文学事业,关心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这种高尚的人品、文品,将永远被文学界铭记!

  姚雪垠先生是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的骄傲,先生的精神和业绩将鼓励我们为中国的文学事业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