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詹姆斯的脚图片: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2,方案下载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1:16:41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课标,把握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现行教材并吃透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
2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4、要求学生注重教材内容的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在横向方面掌握同一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在纵向方面,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这两个方面增加学习的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选择恰当的事例拟好课堂思考题,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
五、教学进度
时间
内容
教时
实施情况
周次
_月­­_日—_月­­_日
1
2.9~2.13
第一课 第二课
2
2
2.15~2.20
第三课 第四课
2
3
2.22~2.27
第五课 第六课
2
4
3.1~3.6
第七课 第八课
2
5
3.8~3.13
活动课一 第九课
2
6
3.15~3.20
第十课 第十一课
2
7
3.22~3.27
复习 练习
2
8
3.29~4.3
期中考试
2
9
4.4~4.10
第十二课 第十三课
2
10
4.12~4.17
第十四课 活动课二
2
11
4.19~4.24
第十五课 第十六课
2
12
4.26~5.1
第十七课 第十八课
2
13
5.3~5.8
第十九课 第二十课
2
14
5.10~5.15
第二十一课 第二十二课
2
15
5.17~5.22
活动课三
活动课四
2
16
5.21~5.29
复习
2
17
6.6 1~6.5
复习
2
18
6.7~6.12
复习
2
19
6.14~6.19
练习
2
20
6.21~6.26
期末考试
2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79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总复习
附录
6课时

2009--2010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贯彻学校“自成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北师大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
新教材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5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一、      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本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一(2)至一(5)五个班在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一(2)班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且有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一(3)、一(5)班学生比较调皮,上课时爱讲话,但学生的思维很灵活活,课堂气氛是四个班中最活沃的二个班,且掌握知识的水平较高;一(4)班的情况不错,课堂气氛较好,课堂纪律正常,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讲小话。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通过上个学期的观察,学生对于普通话教学已经逐渐适应了。
三、      教材分析
1. 教材特点
初一历史第二册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2. 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      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仍采用“平时分积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详细的积分制度。从课堂上答题、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几个方面来实行积分奖惩。首先,课堂上的提问分为“复习提问”和“新课提问”,在“复习提问”这个环节采取答错扣分,自愿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而在“新课提问”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敢于踊跃回答问题,答错不扣分,对于回答有创新意识的多加分等。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提问有难有易,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尽量要求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其次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的积分主要是为了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于作业完成情况的扣分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对于上课违纪情况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扣分,对于表现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每个月公布一次积分,使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总结。
本学期争取平均分达到及格水平。
五、      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2课,从隋唐时期讲到明末清初的文化教育,大部分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分为二课时来上。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十九与二十周复习和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试卷评卷、统计、分析,除去考试周与放假周,一共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授课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六个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
第一单元(1—8)
共9个课时
第五周至第七周
第二单元(9—12)
共5个课时
第八周至第十二周
第三单元(13—16)
共5个课时
第十周
期中考试
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
第四单元(17—22)
共7课时
第十七周至二十一周
期末复习和考试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历史课教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内容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课堂上体现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全力的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知识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习,提高45分钟的利用效率。
2、在教学过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情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着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能力。
4、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周次
具体计划
第1周 (3.1-3.7)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第2课“贞观之治”
第2周 (3.8-3.14)
第3课“开元盛世”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3周 (3.15-3.21)
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4周 (3.22-3.28)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第5周 (3.29-4.4)
第一单元复习检测、第一单元讲评
第6周(4.5-4.11)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7周(4.12-4.18)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8周(4.19-4.25)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第9周(4.26-5.2)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第二单元讲评
第10周(5.3-5.9)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1周(5.10-5.16)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2周(5.17-5.23)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13周(5.24-5.30)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4周(5.31-6.6)
第三单元复习检测、第三单元讲评
第15周(6.7-6.13)
期末复习
第16周(6.14-6.20)
期末复习
第17周(6.21-6.27)
期末复习
第18周(6.28-7.4)
期末测试
注:该进度未计算“五·一”等假期,进度顺次向后推移。
本学期,我将继续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自己的教学计划,争取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上取得佳绩。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前五名。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第三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模式:预习+展示+反馈
五、 拟用的教学方法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
3、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注重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精讲多练。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反馈,以单元为单位认真组织检测,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5、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做好导学过程。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放大学生的优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尝试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七(1)班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七(2)班的个别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七(2)班的历史期末考的平均成绩在40分左右,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
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 实施教学总体思路: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真正“主宰”课堂。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教材进行有机教学,活学活用,以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3、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尤其要强调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教学,要淡化某些概念的学科规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逐步领悟、构建出有关知识的学科意义。
4、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安排:(共约二十周)
周次
具体计划
第1周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
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
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
复习5-8课
第10周
复习9-12课
第11周
期中考试
第12周
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
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8周(
期末复习
第19周
期末复习
第20周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新春伊始,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即将开始,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实施杨思教学法,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四、五阶段,即封建社会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在中国历史中占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
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
四、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从教材出发,根据学情设计好每节课的学案,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2、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3、狠抓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因此我计划从以下几点入手:①抓住教材,重基础知识落实。另外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②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六、认真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如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积极认真听课,及时进行课后评议以便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一 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二、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进度表

日期
教学内容

1
3.1——3.5
1课,2课
2
2
3.8——3.12
3课,4课
2
3
3.15——3.19
5课,6课
2
4
3.22——3.26
7课8课
2
5
3.29——4.2
月考
2
6
4.5——4.9
9课,10课
2
7
4.12——4.16
11课,12课
2
8
4.19——4.23
复习
2
9
4.26——4.30
期中考试
2
10
5.3——5.7
13课,14课
2
11
5.10——5.14
15课,16课
2
12
5.17——5.21
.   17课,18课
2
13
5.24——5.28
月考
2
14
5.31——6.4
19课,20课
2
15
6.7——6.11
21课,22课
2
16
6.14——6.18
期末复习
2
17
6.21——6.25
期末复习
2
18
6.28——7.2
期末考试
2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李洪波
一 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二、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进度表

日期
教学内容

1
3.1——3.5
1课,2课
2
2
3.8——3.12
3课,4课
2
3
3.15——3.19
5课,6课
2
4
3.22——3.26
7课8课
2
5
3.29——4.2
月考
2
6
4.5——4.9
9课,10课
2
7
4.12——4.16
11课,12课
2
8
4.19——4.23
复习
2
9
4.26——4.30
期中考试
2
10
5.3——5.7
13课,14课
2
11
5.10——5.14
15课,16课
2
12
5.17——5.21
.   17课,18课
2
13
5.24——5.28
月考
2
14
5.31——6.4
19课,20课
2
15
6.7——6.11
21课,22课
2
16
6.14——6.18
期末复习
2
17
6.21——6.25
期末复习
2
18
6.28——7.2
期末考试
2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李洪波
一 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二、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进度表

日期
教学内容

1
3.1——3.5
1课,2课
2
2
3.8——3.12
3课,4课
2
3
3.15——3.19
5课,6课
2
4
3.22——3.26
7课8课
2
5
3.29——4.2
月考
2
6
4.5——4.9
9课,10课
2
7
4.12——4.16
11课,12课
2
8
4.19——4.23
复习
2
9
4.26——4.30
期中考试
2
10
5.3——5.7
13课,14课
2
11
5.10——5.14
15课,16课
2
12
5.17——5.21
.   17课,18课
2
13
5.24——5.28
月考
2
14
5.31——6.4
19课,20课
2
15
6.7——6.11
21课,22课
2
16
6.14——6.18
期末复习
2
17
6.21——6.25
期末复习
2
18
6.28——7.2
期末考试
2

2010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一、学生双基、学习方法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开始正式地学习历史。前期对历史学习一般会有兴趣,但这种兴趣要好好保持,要让学生收获知识成果,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价值。七年级学生程度参差不一,可能有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教师要加强课外辅导。要转变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观点,搞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领悟。强调课堂纪律,定期进行测验,以便体现学习竞争,巩固所学知识。
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期使用新课程岳麓版的《中国历史》教材。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课本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新的教学途径、教学方式和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材讲述中国古代史(原始时代至南北朝时期)。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
1.教材、教学参考书;
2.专业书籍、历史笔记本、历史资料卡;
3.媒体信息(互联网、影视中的历史知识);
4.课程基础训练、单元测试卷。
四、教学任务和目标: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学习中要让学生明白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表述观点,用自己的话解释历史。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本学科的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并对历史学习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对中华文明表现出认同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积累人生经验。
五、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学习历史专业知识,关注历史教学的新进展,搜集趣味历史故事。
2.构建备课——上课——辅导——考试的链式反馈系统,应用新课程理论知识,强调互动、新颖、质疑。
3.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管好课堂纪律,这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方面。
4.与学生多交流,收集反馈信息。
六、教学进度与活动安排:
本期约有18周,历史每周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单元内容              //                     课时
绪言                                   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                        4课时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0课时
期中复习和考试                                    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                                    8课时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6课时
期末复习和考试                                    3课时
机动                                              2课时
七、教学总结及反思的要求:
1.写好教后记。宜详则详,宜略则略。或记表现与发挥,或记心得与体会。
2.在历史地图、材料解析、专题总结等方面整理资料。
3.写两篇相关的教学论文。

2009--2010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贯彻学校“自成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北师大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
新教材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5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北师大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
新教材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5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爸爸创业的学问》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创业成功的四个因素,知道创业投资要注意规避风险。培养大胆展示自己,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拟创业的活动感受创业的快乐,体验创业的艰辛,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3、情感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形成注重社会实践,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 教学设想:
1、从“卖桃子”的活动引入新课。
2、通过爸爸创业的案例、老金的兰花种植等案例分析影响创业成功的四大因素。
3、开展课堂创业的活动,现场测试成功机率,体验创业的学问。
4、通过家庭投资调查引入投资的学问,了解投资应注意规避风险。
5、例举犹太人的投资策略深入强化投资的风险意识,辅助以监止子的投资小故事说明投资风险越大,获利越大。
6、开展“把梳子卖给和尚”和“杭州创业”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检测学生的创业智慧。
三、教学要点:
创业成功的四大因素:市场需要、产品价格、技术改造、新的产品
四、教学难点:
创业投资如何规避风险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① 要求学生调查学校周边店铺分布情况,并填写调查表。(附表)
② 向家长询问家庭投资情况,及投资的理由。
1、 新课引入:
活动:卖桃子
话题:现在,每个桃子在市场上能卖5角钱。哪位同学能让桃子增值,卖到二三十元,甚至更多?” (前提:遵守规则)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同学们的回答中可见,卖桃子有学问,投资创业更有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
2、新课:
课题:成功创业的学问(创业有方)
① 快速阅读教材p72、
② 瞧一瞧:老金的生财之道 (放录像)、
③ 看一看:成功的案例
讨论:分析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哪些?
④小试牛刀:课堂创业
假如你有五万元资金,正好学校周围有一间店铺出租,你租了下来,准备开店:
1、你会经营什么项目?说出你的理由。
2、你用什么手段吸引顾客?现场演示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布台。
现场测试成功机率:
全班同学以消费者的身份投票选出你最愿意、最可能去消费的店铺。
(每人只准举一次手)
看看谁会成功?(给成功者以掌声,给失利者以鼓励)
小结:创业成功的秘诀:
⑤家庭投资调查
你的家庭收入除日常生活开销外,还有节余,你的家庭是用来:
1、储蓄 2、投资股票、基金 3、投资保险 4、投资国债
5、投资外汇 6、投资黄金 7、投资彩票 8、投资房地产
9、投资期货、10、投资古玩、钱币、邮票、珠宝 11、其它
请说说你的家庭投资的理由。(学生说)
读图:《人民币存款年度示意图》,分析该图说明了什么?
结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额不断上升,说明储蓄是居民投资的首选。
再读图:《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4%》
讨论:物价日益上涨,你的钱还存银行吗?
专家计算:自2003年11月始,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增幅达到3%,并就此连续三个月保持在3%以上。而一年期存款利率1.98%,再扣除20%利息税,在当前通胀率水平下,实际利率竟为-1.616%。按目前11万亿元的银行存款来计算,每年将有约1800亿元从存款者手中消失。
因此:存的越多,亏的越多。(负利率时代)
再讨论:储蓄有风险,我们该如何规避风险呢?(结合教材p73爸爸的策略思考)
小结:家庭投资的目的是获利,但要注意规避风险,别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⑥犹太人投资策略:
理财三等分
思考:犹太人投资策略与郑平爸爸的投资策略有何相似之处?
⑦投资小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叫监止子的大商人,在市场看到很多人在争购一块璞玉(未经雕琢的玉胚)。大家出的价约100金。监止子看到这块玉确实是美玉胚子,但他又不愿意多付钱,于是便想了一个歪点子。他假装看玉的时候失手,将玉摔到地上,碰坏了。这样
一来,别人都不争了。卖主要求赔偿,他就按大家出的100金赔给了卖主。
猜一猜:监止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监止子把它拿回去,进行修理加工后,变成了一块很好的美玉。卖价竟达到1000金,获得10倍的利润。从我们今天的经济角度来看,只摔破一小块,无损玉的价值;但万一整个摔破呢,监止子就得白白付出100金。这难道不正是一种风险投资吗?
讨论:监止子的投资说明了什么问题?
投资获利越大,风险越大。
承转:每个人都可以创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企业家和市场专家。对于大多数普通创业者来说,他们最渴望的是既能赚到更多的钱,又能省去许多无知的烦恼。
想一想:目前有哪些好方法可以既能挣钱,又能省无知的烦恼?
方法(借鉴): 一、聘请投资顾问:农村投资的新方式(动画)
二、连锁加盟 (178商机在线网站)
⑧再试牛刀:把木梳卖给和尚(活动)
本公司资金雄厚,现广纳贤才提供创业机会,为了辩明真伪请过一关: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卖给和尚。
(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3、课外延伸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两千多万中外游客。
西博会是汇聚商流、物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平台和商品展示、技术推广、寻找贸易机会的最直观、便捷、集中以及快速导入市场的载体。
作为杭州人,你如何利用以上契机在杭州创业?请写出你的创业计划。
反思:创业投资时,格言:“别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照执行?分散投资就一定能规避风险吗?请你用事例加以说明。
2004年11月
附:家庭投资调查:(询问父母)
你的家庭收入除日常生活开销外,还有节余,你的家庭是用来:
1、储蓄 2、投资股票、基金 3、投资保险 4、投资国债
5、投资外汇 6、投资黄金 7、投资彩票 8、投资房地产
9、投资期货 10、投资古玩、钱币、邮票、珠宝 11、其它
(以上可以多选)
请说说你的家庭投资的理由。
学校周边店铺调查表
调查人: 调查时间: 月 日
店铺名称 经营项目 经营特色 消费人群
《爸爸成功创业的学问》的教学反思
海滨中学:彭莉
《爸爸成功创业的学问》是《历史与社会》第七册下第八单元第二课《创业有方 信用无价》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探究身边经济生活的常识,从探讨怎样花钱(消费)、怎样挣钱(投资)到怎样管钱(理财)。
《爸爸成功创业的学问》主要探讨的是怎样挣钱,强调的是“创业”,即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所以本课的主线主要围绕“创业”展开。通过创业成功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创业可以通过市场分析、价格定位、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的努力获得成功,同时在创业过程中必须考虑、寻求降低风险的有效办法。
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经济生活中创造财富的一些方法,立足社会,学会生存,追求幸福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是课程标准中形成社会主体观,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社会的重要体现,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发展性和实践性。
新课程要求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本节内容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模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生活的体
验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从大家一起卖桃子、他们是怎样成功的、我也能行(小试牛刀)、 创
业的学问、家庭投资调查、投资故事、你学会了吗 ?( 再试牛刀 )
几个环节开展,在完成教学之后,反而观之,既有得也有失,反思如下:
环节一 卖桃子:这一活动是本课的引子,话题:现在,每个桃子在市场上能卖5角钱。哪位同学能让桃子增值,卖到二三十元,甚至更多?”学生对这一活动比较感兴趣,提出的方法多种多样,显示学生思维活跃,而且具有创新精神,如:在桃子上加上“福、禄、寿”、给桃子精美包装、将桃子买到不产桃子的地方等等,这个活动引起了学生创业的欲望,为本课的进一步深入打下了基础。
环节二 他们是怎样成功的 这一环节根据课堂的容量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两种形式开展。第一种形式,将教师收集的资料以网页的形式挂在网络教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浏览、学习;第二种形式,利用课堂时间,教师指导学生有重点地学习成功的案例。此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创业的一些方法,为下一环节做准备。而案例的收集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当然学生也可以收集一些,但教师的准备一定要充分且教师的准备与课堂需要密切结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七年级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09—10学年初一下历史工作计划工作计划
本学期计划继续围绕着“有效教学”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爱上学习”这两大主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 加强集体备课制度,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充分发扬以往集体备课的优良传统,力求做到“五统一”,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重点备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
2.继续认真深入地开展“有效教学”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爱上学习”的主题研讨和课题研究工作。这主要先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备好每节课上好每堂课,重点突出并简单化,尽量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2)扣紧课标立足课本,并尽量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尽量做到每课的识记部分都能够在课堂上基本完成
3)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编好练习卷和随堂练,及时地进行检测和巩固知识
4)多为学生制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充分利用好课前三分钟,并请班干部加与配合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结合校本课程和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时空隧道”的社会团活动,并在期未进行总结汇报。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
4、切实地落实好教学常规工作。
(1)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监督和协调
须及时准确地完成每月的常规反馈工作(包括教案、作业等方面的检查和反馈),并及时的对在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和改进
(2)落实说课-听课-评课三环节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开课之前,由开课的老师进行说课。听课的时候,每位老师都要做好听课笔记。评课的时候每位老师都要积极发言并同意做好评课记录。
以说课-听课-评课三环节为载体加强教研,以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布置:平时的作业以学生手上的练习册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每课都精选一些题目出来让学生练习。
批改:以检查和当堂讲评为主,辅以抽改。
6.小测:主要是利用课前3分钟或者下课的前5分钟对学习过的新课的基础知识进行提问或小测。

转眼之间,寒假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学期到来了,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中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历史成绩,特制定初一历史下学期的教学计划,计划如下:
一、.本学期所作要求及力争达到的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根据河东区教育局提出的“活而有效”课堂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 继续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 继续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开始,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4.加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培养多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在横向方面,掌握同一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在纵向方面,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这两个方面增加学习的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二,培养思维能力的准确性,指导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段,明确概念,牢固掌握人,时,地,事等重要因素,并力求把知识点连接为线,进而扩大为知识面.
第三,培养思维能力的敏捷性,指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并能在一定时间里完成适量的书面或口头练习,不仅要强调准确,而且要强调速度.不仅要牢固掌握教材中的直接知识,而且对间接知识,还能够触类旁通,做出敏捷反应.同时,能够与现实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相结合,运用学过的历史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5.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把河东区教育局提出的“活而有效”课堂教学要求落实到实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6.加强网络教育科研创新,理论联系实际搞好历史学科研究.
7.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新课标下教学形式和教学途径的多样化,充分利用本地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8.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历史挂图,历史地图册,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9.服从学校领导的安排,积极,认真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种教研教学进修活动,以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本学期教学进度大致如下:
三月份:1------8课
四月份:9-------15课
五月份:16-----22课
六月份:复习考试

一、教学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六项能力和课堂教学十二项实践能力,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期提高目标:
1、《中国历史》第一册。
2、注重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探索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材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民族大融合等
4、教材难点:传说和史实的联系和区别、对社会的变革的理解等三、学生情况分析
三、学生基本情况、教材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初一四个班的历史课,共有学生152人。初一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不久,学习任务的加重、自身自觉性的不够,学习方法的改变,自学能力的欠缺,这些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阻碍,倘若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效果将会大受影响。
3、教材分析:本学期学习的是《中国历史》第一册,本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部分(—)书中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二)本书中用的文献资料和表格,只极少数学生要求掌握。(三)本书中用楷体字打印的内容、图画说明和注释,不属于基本要求。(四)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图画、地图多,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其中,极少数图画、地图,要求学生识别。
四、本学期教育教学具体工作: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钻研大纲。
2、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4、加强直观教学和地图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5. 重视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历史读题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进度表:
八、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第1课
2                                     第2、3课
3                                     小结、第4课
4                                     第5、6课
5                                     国庆放假
6                                     第7、8课
7                                     第9、10课
8                                     第11、12课
9                                       复习
10                                      期考
11                                    期考总结、第13课
12                                    五一放假
13                                    第14、15课
14                                    第16、17课
15                                    第18、19课
16                                    小结、第20课
17                                   第21、22课
18                                   第23、24课
19                                    复习
20                                        期末考试

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初一(2)、(3)班课堂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有个别学生问题回答完毕后就会跑调,放出去就收不回来。初一(1)班上课纪律较好,但思维不够活跃。所以这个年级主要抓常规工作。
教材简析
本学年讲授第2册中国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第2册中国历史叙述我国隋朝至清朝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有*的为弹性课,不做统一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掌握。其余课时除每单元安排一节活动课外,可灵活掌握,每课课文由引导框、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动脑筋和课后练习,活动与探究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初一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1、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化对课标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激趣有效整合。
措   施:
1、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报网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敬请用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初一历史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王雪莲
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基本原则
2、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提出了学生要形成表达能力、历史想象力、知识
迁移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任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3、历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育汇中的重要价值,重视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4、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即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重视从体验知识、理解知识到独立判断的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改善学习方式。
5、学习讨论培养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6、在教师帮助下,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社会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的历史课程不了解,转变幅度大,学生一时也不会适应不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改进措施
1、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进度
初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进度
周次
具体计划
第一周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课 “贞观之治”
第二周
第3课 “开元盛世”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三周
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四周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第五周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六周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七周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第八周
期中复习
第九周
期中考试
第十周
期中试卷讲评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十一周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十二周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十三周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第十四周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活动课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第十五周
期末复习
第十六周
期末复习
第十七周
期末复习
第十八周
期末考试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2,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0,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生物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政治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11 初中初一 七年级下学期下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123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生物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初一 七年级下学期下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初一 七年级下学期下册数学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 初中初二八年级下学期下册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1 七年级下学期下册历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美术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2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政治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 初中初二八年级下学期下册政治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初二八年级下学期下册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转载) 初中初二 八年级下学期下册物理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00 初中初二 八年级下学期下册物理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八年级下学期下册物理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初中初二 八年级下学期下册物理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1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美术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1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英语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1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英语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