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丝默里名言:南方都市报:官员级别越低越不认同公开财产-2011年02月25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6:47:56
南都讯 记者陈宝成 发自北京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昨天在北京发布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11)》显示,加强公职人员的财产监督已成共识,无论是公众还是官员,对于公开官员财产都普遍持肯定态度。

  报告指出,不同行政级别被调查官员对财产公开的态度略有差异,级别较高者的认同度更高。在被调查的省部级官员中,85.7%认为应当公开公职人员财产,认为不应当的只有7.1%,其他则选择了“不清楚”。而在地厅及司局级官员中,认为应当和不应当公开财产的比例分别是91.3%、8.7%,没有人选择不清楚。在县处级、科级、科级以下官员中,认为应当公开官员财产的比例分别是75.2%、71.5%和64.4%,而认为不应当公开的比例则分别为17.3%、20.4%和24.5%。

  对此,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田禾表示,官员的行政级别由高到低,不认同公开财产的人数在增加,级别越低,反对者越多,这要引起相关部门注意。

公众希望公开官员近亲属财产

  报告显示,受调查官员和公众对公开官员和配偶财产分歧不大,但对公开近亲属财产则存在一定差异。官员希望受监督的家庭成员和财产内容的范围越小越好,而公众则反之。尤其是对于是否公开官员父母、岳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财产,公众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官员。

  报告认为,这与近年来中国腐败行为日益隐蔽化、个别腐败分子通过亲属转移财产、逃避处罚有着密切的关系。田禾说,“公众更关心的是成年子女利用父母的权力去谋私。”

  针对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报告建议官员财产监督应循序渐进,由点到面,至少有两条路径可以考虑:一是从新考录、提职的公职人员开始实施,逐步扩大至所有官员;二是选取一些腐败高发、易发的领域先试点,如工程建设、政法等领域,逐步推行到其他领域。

预算信息公开12部门得0分

  蓝皮书公布的2010年度中国政府透明度排名显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近3年来,公众获取政府信息困难依旧是推行信息公开的核心问题,预算、拆迁和食品安全信息等特定管理领域的公开情况不容乐观。

  社科院法学所法治国情调研组对国务院部门预算信息的公开情况进行了调研,考察其是否提供预算信息栏目、是否公开2010年度总体预算、财政拨款预算和非财政拨款预算的相关信息。

  报告披露,在对国务院部门“预算信息的公开情况”测评结果中,有12个部门得分为0(满分20分)。即使是得分最高的科学技术部,也只有10.5分。

  报告显示,59家国务院部门中,能够在目录或网站主页设置财政预算栏目的仅有27家,能够公开上一年度部门预算信息的有43家;在公开的预算中,公布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信息的有41个部门,但没有1个公开非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信息;没有1个对收支预算编制标准作出详细说明

    ■ 关注焦点

    1 财产公开应否关联官阶?

    尽管公众和公职人员均普遍认同财产公开,但对于什么级别的公职人员应当公开财产两者之间却有些分歧。

    43.7%的公众认为所有公职人员都应当公开财产,26.6%的公众认为财产公开公职人员应为科级以上,17.6%的公众认为应为司局级以上。

    而公职人员更倾向于将财产公开对象限定于县处级以上人员,35.8%认为县处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应当公开财产,但也有32.7%认为所有公职人员都应公开财产。

    不过调研组强调,不同级别的政府机关中,具体掌握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级别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在很多中央机关,一般只有副处级以上的公职人员才可能实际影响公权力的运行;而在基层,如区县一级地方政府中,一名科级乃至副科级的公职人员即可掌握较为实质的公权力。

    调研组认为,完全按照行政级别一刀切地划定监督对象的范围并不可取。

    2 财产公开应否面向社会?

    目前,对公职人员财产的监督方式以向主管机关报告财产为主,财产监督的透明度和开放性不够高。

    调研显示,在认同公职人员财产公开的公众里, 68.3%的人认为应当向全社会公开。

    在认同采取公开监督措施的公职人员中,这个比例也很高,认为应当向全社会公众公开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比例也很高,为63.6%。调研组认为,有必要逐步加大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公开程度,合理引导公众参与监督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公职人员的公信力。

    3 多数支持完善金融实名制

    公职人员财产公开的关键问题之一,为如何发现隐匿财产的情况。调研组认为,目前的制度,不能确保相对准确地掌握有关公职人员的实际财产状况,更不能有效地发现报告财产状况不实甚至隐匿财产的公职人员进而为对其实施严厉的制裁提供依据。

    被调查者普遍支持完善金融实名制度、反洗钱制度等,并采取措施控制大额消费的现金交易。支持采取财产公开监督的被调查者中,79.4%的公职人员和83.9%的公众支持完善金融实名制和反洗钱制度,更有64.6%的公职人员和75.5%的公众支持控制大额消费的现金交易。

    调研组认为,要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税务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等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做到各部门都可以对公职人员的主要财产状况互通有无、密切配合。   ■ 关键词·土地权利

    违法征地成农民最大威胁

    报告称58.2%情形下补偿未征求农民任何意见

    本报讯中国法治发展报告中对当前中国农民土地权利状况的调查显示,违法征地是当前对农民最大的威胁。

    调研显示,很多农民上访、纠纷案件乃至农村的群体性事件都和土地问题有关,主要因为征地补偿过低及安置条件太差。调研组认为,与土地相关的这些事件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

    调研发现,36.9%的村在二轮承包后经历了征地,60%经历了征地的村庄,农民对补偿都不满意,不满的原因涉及比例补偿太低、补偿金额政府单方面说了算,没征求农民意见、补偿不足以维持农民长期的生活、被征地后找不到合适的打工机会或收入来源、土地的市场价格或政府转手卖地的钱远高于补偿水平、大量补偿款被当地政府或干部截留及滥用、没有任何补偿、应该给农民的补偿被拖欠至今等。

    在所有征地中,在28.8%的情形下,农民事先未得到任何通知。58.2%的情形下,补偿的多少根本未征求农民任何意见。而被征地农民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题和纠纷的可能性很小。

    对于当前农村的征地问题,调研组认为,以牺牲农民利益换取城市发展的征地模式危害极大,农村征地应当参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有关规定,如严格界定“公共利益”、提高补偿水准、废除行政强制征地、保障农民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以及切实保障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 关键词·信息公开

    国务院信息公开59部门8个及格

    报告称得分最高为科技部68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仅得7分

    本报讯中国法治发展报告第二次发布了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调研组对43个较大的市和国务院所属59个部门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对国务院部门透明度观察总体测评结果显示,满分100分的评测,只有8个部门的得分超过了60分。得分最高的是科技部68分,最低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仅为7分。

    调研组发现,去年政府信息公开存在问题包括,部分政府网站运行慢、不稳定、间歇性无法访问,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网站在长达2个月的调研时间内一直处于系统建设状态,无法获取相关信息。

    电子政务重复建设造成了政府资源的浪费,调研组发现大同、广州、长春市政府同时运行两个官方网站。

    1 公众获取信息成本过高

    一些政府网站为公众获取信息增加了难度和成本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要求公众必须实名注册后方可申请获取信息。调研组发现,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一些国务院部门的网站中均有此类要求。

    这些要求涉及核查申请人提供的身份证号码的真实性,要求申请人以特定格式在线上传身份证复印件,要求申请人必须打印申请表亲笔签名再扫描后以照片格式作为附件发送申请,有的甚至要求上传证明其申请用途的文件,有的则要求申请人签署不滥用信息的保证。

    调研组直言,“要达到这些要求,申请人必须拥有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并熟悉相应的信息处理技术,其成本与难度不亚于甚至远远高于当面申请,这背离了《条例》的本意。”

    2 申请人信息被过度收集

    调研组发现,依申请公开中,政府过度收集申请人个人信息的情况非但没有遏制,还有发展趋势。

    调研组对于未明示必须填写工作单位、身份证号码、性别或者年龄等信息的网站,先空出相关栏目发送申请,系统提示要求必填的再予以补正,以验证此类信息是否必须提交。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网站有32家要求申请人必须提供部分或者全部上述信息,国务院部门中有39家存在该问题。

    此外,要求申请人说明申请用途的情况也较为普遍。21家地方政府要求必须填写,国务院部门有35家存在此问题。与2009年不同,2010年度调研中,政府机关要求说明申请用途几乎已经成为常态,甚至有的政府部门要求申请人声明保证不滥用所获取的信息。

    对于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调研组认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是其主张申请人必须说明申请用途的主要依据,不少工作人员据此认为,申请获取的政府信息必须与申请人自身关系直接、密切,否则不受理申请,也不予公开相关信息。

    3 信息公开不乏官话套话

    从调研对象答复申请的情况看,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难度与阻力仍然很大。多数机关不能在法定期限内作出答复,在法定的答复期限内,有18家国务院部门回复了申请,有10家地方政府回复了申请。

    调研组认为,违反信息公开条例、增加公众获取信息的难度情况不容忽视。应当引起注意的是,有关部门限缩了“政府信息”的范围,将《条例》规定的政府信息限定为政府机关以正式发文的形式制作的信息,除此以外的信息不予公开,这必将进一步加大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阻力。另外,一些政府机关的答复内容虽不直接表明拒绝公开,但文中充斥一些官话、套话,没有提供申请人所需要的信息相关报道:

  银川新年“1号公告”新提拔处级干部须申报财产

  1月10日,宁夏首府银川的媒体上,《中共银川市委员会干部任前公示公告》为期一周的公示期(1月4日至10日)结束。这个2010年“第1号公告”,对于拟提拔的两位处级干部来讲,格外有分量。【详细

  重庆司法干部财产申报包括动产不动产等3部分

  前日,中共重庆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中指出,将在我市司法机关领导干部中率先试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消息经网络传播后,引起全国广泛关注。【详细

  广东官员曝公开财产改革可能形成官官相护局面

  2010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讨论修改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透露:广东将逐步实行党政“一把手”家庭财产在一定范围内中报制度。“广东的官员相对来说都非常富裕,财产公开的压力更大。”杨坚说。【详细

  湖南浏阳年内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 称最彻底公开

  新疆阿勒泰通过网络向全民公开,浙江慈溪贴在单位公告栏3天,四川高县则只呈送纪委。“申报就是为了公开,对社会、公众公开才是最主要的,对一小部分人公开就谈不上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王锡锌说。【详细

  评论:

  官员财产公开 每一小步都是飞跃

  人们呼唤官员财产公开,不是“窥私欲”的驱使,而是旨在期望用看得见的数据工具对官员的不明和非法财产、收入来源进行有力的监督,使腐败行为无处逃遁。官员财产申报公开没有不可突破的障碍和困难,重要的是推行这个制度的决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