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谷从绵阳出发: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9:18:42
思忆文丛
(——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  作者:牛 汉 邓九平 主编
*****************
代序
前言
《六月雪》
斗争的经过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重逢胡风
重逢路翎
有感于胡风案件的平反
胡风的回答——1948年9月
《文艺报》与胡风冤案
毛主席是什么时候决定引蛇出洞的
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
储安平与“党天下”(节录)
我的发言
在民建会、工商联党委联席会议上的第一次发言[1]
在民建会、工商联常委联席会议上的第二次发言
定息不是剥削而是不劳而获的收入
我的检讨
章乃器在1957年
章乃器传(节录)——最后的历程
章乃器——中共的诤友
关于成立“政治设计院”的发言
越是崎岖越坦平
关于成立“平反委员会”的发言
加强党对非党知识分子的团结
政治与学术之间:罗隆基的命运
不要不相信我们知识分子
挽狂澜既倒的可能是除三害
葛佩琦的“铁案”是这样翻过来的
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关于科学体制问题座谈会的发言
言论摘要
把鸣放的重点放到基层上
王造时冤狱侧记
王造时传(节录)
无产阶级专政是产生三大主义的根源
宪法有的被彻底破坏,有的有名无实
党不应直接向人民发号施令
重申赎买20年的主张
我们对高等学校领导制度的建议
我的看法
由“百花齐放”所想到的
解除文艺批评的百般顾虑
在1957年5月11日统战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1957年6月5日中文系教职员第三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学者的风范
我心目中的药眠同志
破浪前进
“三条老虎”横冲直撞给教育事业带来损失
在教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了完成高贵的共同事业
中共失策之一
在第一次领导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感到遗憾
1957年4月27日在座谈会上的讲话
谈高等学校中的党群关系
三个问题
改变高等学校的党委负责制(清华)
曲折的道路
蒲梢沧桑(节录)
我的思考
肃清官风,发扬学风
咏“臭老九”
《荆棘路》
散文诗四首
艾青在1956年前后
记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同志
记刘尊棋
记前纱络胡同
伐木日记
刽子手——伐木日记
“和稀泥”——伐木日记
小客——伐木日记(附后记)
让伐木者醒来
床 虱[1]
遗 嘱
长歌行·读舒芜《让伐木者醒来》[1]
牧丁和我
在1957年5月13日文联第二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谈戏剧工作的领导问题
欠 账
从“1957”年说起
祖光是个男子汉
最可怀恋的地方
放心,容忍,人事工作
不要怕民主
不要怕不民主
大民主和小民主
中国作协的几番风雨
不要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
随遇而安
只因我对党说了老实话
我的理解我的怀念
透过历史的烟尘
随风飞逝的一些往事
大难不死尚待后福
鸣放·流放·下放·解放
追求
忆肖也牧
1957:中国的梦魇
“阳谋”——1957
遍插茱萸少一人
“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我听话成了“右派”
往事不堪回首(节录)
蒲柳雨凄凄
但凄凉顾影,频悲往事,殷勤对佛,欲问前因……
那条小胡同
雨 天
无言的等待
“少写”六记(上)
电影的锣鼓
“电影锣鼓”大风波
交心成“右派”
反右记
回顾总政创作室反右派运动
散文三篇
“漏网”
作贼记
一个不屈的英魂——忆林昭
《原上草》
不容抹煞的思想遗产
是时候了
广场发刊词
北大民主运动纪事
第一株毒草
第二株毒草
第三株毒草
第四株毒草
再谈人性与阶级性
教条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几句人情话
救救心灵
我们为了什么——再致沈泽宜
五四断想
这是为了反对三害
在1957年6月26日报告会上的发言
与段、江、程、丁四位先生谈话的内容摘要
急流勇退
“疯子”的话
压制不了的呼声
略谈“五·一九”
“利己主义”原理
论现行选举方式的不民主和民主方式的实行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
肃反运动论纲
论人事档案制度
再不整风中国将非常危险
发言综述
胡风绝不是反革命
论当前整风——民主运动
三害根源
卫道者“逻辑”大纲
人性的呼唤
“世界往何处去、中国往何处去、北大往何处去”
论“个人崇拜”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利己主义者”宣言
我看民主
“我的忧虑和呼吁”的答辩
关于“我的忧虑和呼吁”的说明
回 答
“广场”何罪
有头脑的人!不要那样想
在北大的第一次发言
在北大的第二次发言
我的思考
论“阶级”的发展
再论“阶级”的发展
谈谈无阶级社会中人的等级
论牧羊者的逻辑
我的态度:头可断,血可流,真理决不能丢
论阶级的发展
“平等”、“民主”、“自由”颂
为历史辩护
再为历史辩护(摘要)
组织手段过时了(摘要)
让青年去独立思考
岂不令人深思
《人民日报》在一个时间内的形而上学方向
从斯大林的错误中应得到的教训
铲草要除根
再论“铲草要除根”和“党团员想一想”
特殊阶层,安息吧!
声 明
如此伎俩
我的发言
最后的宣言
我的自我批判
“卫道者”们看
无 题
三害判决书
一封公开信
争取社会有九十度转变
现实的社会主义并非世外桃源
论现实社会中按劳分配原则的虚伪性
政治风云
给《人民日报》的批评
又似一株“毒草”
我要问、问、问???
讨喜奉承者及阿谀分子檄文
告全校“右派同学”书
怎么办——对这次运动及其前途的看法
领导的艺术
党啊,我们批评你,是真正爱你!信任你
大胆向党和党员提意见
发言摘要
有关民主的几个问题
乌“昼”啼
我认为阶级分析方法已经过时了
让青年学生纯洁的头脑自由成长
怀监狱
缅怀聂绀弩
聂绀弩在北大荒
到北大荒去
回忆母亲丁玲——1957年前后
我心目中的丁玲
不该发生的事——丁玲问题经过
李之琏与温济泽之再见天日录(节录)
陈述书
关于父亲的《陈述书》
坎坷人生路
代序 1957年,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盲点。那一年发生了什么,那一年之后出生的 中国人已经很模糊。最近出版的《思忆文丛——记忆中的反右运动》是迄今为止对 这段历史的最全面、最直接的呈现。文丛分三卷:《六月雪》、《荆棘路》、《原 上草》。这三个意味深长的意象让人浮想联翩,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诗、想起含冤的 窦娥、想起逐日的夸父、想起鲁迅笔下的过客。文丛汇集了大大小小的右派们的文 字,而不加任何评点和阐释——呈现本身即有其价值,对事实客观的呈现体现了人 类成熟的历史理性精神,呈现事实能够使后人深思:悲剧是如何诞生的? 右派们的悲剧就在于对“说,还是不说”的判断。他们终究还是选择了“说”, 结果为“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或者是数十年的牢狱之灾,或者是妻离子散,许 多人甚至被剥夺了生命。例如,当时中共中央统战部邀集民主人士参加座谈会,著 名学者张奚若在5月15日的会议上指出执政党存在的四点偏差: 第一,好大喜功; 第二,急功近利;第二,鄙视既往;第四,迷信将来。本来,这是正常的提意见, 没有料到却招致毛泽东强烈而尖锐的驳斥:“我好社会主义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 急无产阶级之急,近劳动人民之利。难道你要我好小喜过,急错近弊?”这就不是 讨论问题的态度了。这种说话的方式明明就是不让对方说话。几乎所有的右派都是 忍不住要说话、在思考问题的人。他们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他们的。思路不一定周 全,他们的批评可能有偏差,他们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他们绝对没有颠覆政权 的意思。然而,对他们的惩罚却是按照对待颠覆者的标准来实施的。 “说”的自由,即言论的自由,是现代人权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论自由的 程度与一个国家民主化的程度成正比。公民都拥有了七嘴八舌发表意见的自由,那 么民主就有了第一层保障。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今天重读当 年右派们尘封已久的文字,让人感到历史的奇诡——对自由的争取,却使自己丧失 了起码的自由。 《思忆文丛》编辑出版的过程,我一直在密切关注着。钱理群教授是其中的灵 魂人物,他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原始资料,而且几乎参与到编辑出版的每个环节之中。 好几次别的学术活动,他都匆匆来去,说是要赶回家与邓九平先生面谈这套书的编 辑事宜。钱理群先生十分珍视这笔“不可抹煞的思想遗产”,而对于更加年轻的一 代中国人来说,珍惜这笔思想遗产,也就意味着珍惜自身的自由与权利。 转自《南方周末》
前言 我们祖国是古文明国家,历史悠久。有幸历史学源远流长;尤其奠定我国两大 传统文化基石的思想家,老子出身于“周守藏室之史”,孔子更著有《春秋》。太 史公司马迁忍受残酷阴狠的宫刑,苛全性命,只为“述往事,思来者”写完《史记》。 那“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觉悟,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神往。“在齐 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入于《正气歌》;“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鉴败莫如 亡国”,“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格言,比比皆是。这倒的确是我们中国固有的 血脉。 面对新的世纪,我们编辑出版这套《思忆文丛》,献给曾经亲历和未亲历的读 者,也是一片“以往鉴来”的心意。 对于收集的1957年的文章,作为“实录”,为了存真,我们基本不作文字修改 (除错别字外),也不以我们的观点来取舍。我们期待的,是从这有骨有肉有血的 思想资料,孕育出一大批更富创造性和智慧的俊才;为祖国二十一世纪的新发展做 出知识分子应有的贡献。 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