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会员积分兑换礼品:历史性的国事访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4:23:14
历史性的国事访问
  • 2011-01-17 14:12:13
  • 作者:刘建飞
  • 来源:《学习时报》
  • 新闻论坛
  • 我要评论
面对中国进一步崛起和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不凡表现,美国更加关注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挑战。十七届五中全会坚持“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判断,寓意中国领导人有信心维持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

  “十二五”刚刚开局,中美交往便高调启程。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日程一公布,就持续受到国际社会非同寻常的高度关注。有人称这次访问将是历史性的,这一点都不为过。这次访问正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重要关头,亦逢中美关系遭遇新的挑战、前景堪忧的时刻。

  中美关系处在战略十字路口

  中美关系在2010年经历了大起大落,但总体上趋落,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的争斗、博弈比双方的合作更吸引人们的眼球。两国不仅在售台武器、会见达赖、人民币汇率、贸易逆差、中国军力发展、人权等老问题上继续争斗,而且还出现了新的争斗焦点和问题。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在黄海频繁展示武力、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力挺日本、推动美日韩军事协调、支持印度发展国防力量、拉一些亚洲国家平衡中国等行为,有些直接遭到中国政府的批评,有些则引起中国公众的强烈反响。

  奥巴马上台之初,一度对发展中美关系持积极态度。奥巴马政府不仅提出要同中国同舟共济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以及核扩散等一系列安全问题,而且还将美中关系提升为“积极合作全面”的双边关系,称美中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奥巴马访华时还承诺要建立和深化同中国的战略互信,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与这种积极姿态相适应,两国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多边和双边机制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然而,良好势头很快逆转。究其原因,除了美国经济形势好转、中期选举的影响、美国军工利益集团的推动等国内因素外,最为根本的还是战略层面的因素,即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以及同中国的互动。

  冷战后,美国确立了以维护霸权为最高目标的全球战略。为实现这个总目标,美国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尽量阻止新的强国崛起;二是提升自己的实力。相比之下,后者更为根本,阻止其他大国成长为强国,不能以损害提升自己的实力为代价。美国不会像当年的英国那样,为了遏制德国崛起而同之尖锐对抗,从而使自己的实力大大损耗,最终虽然打倒了德国,但霸权地位也丢掉了。美国为了提升自己的实力,需要同其他大国合作。美国的战略思维是:在通过合作提升自己实力的同时,将其他大国纳入到自己所主导的国际体系中来,成为美国的伙伴;与此同时,在不损伤自己的前提下,对那些有可能成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大国施以遏制、牵制、平衡、打压。

  中国就属于“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后,美国一方面打“反恐战争”,另一方面又眼睛盯着中国崛起。反恐是当务之急,因为那涉及美国实力能否维持或提升;中国崛起自然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与反恐相比,应对中国崛起是第二位的,中国由“潜在的战略对手”变为“现实的战略竞争对手”还需要有个过程。而且美国战略界还认为:中国崛起后未必就真的成为美国的敌人,因为中国已经发誓走和平发展道路,立志实现和平崛起;而且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至少与当年的苏联大不相同。于是乎有了“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之说,美国要发展与中国的建设性合作关系。这种对华战略思路,后来就演变成“塑造中国”,并在2006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正式提出。报告认为,一个崛起的中国将大大改变美国所处的战略环境,美国应当尽量将崛起的中国塑造成美国的合作伙伴,阻止中国强大后变成美国的敌人;但是,中国是一个处在“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到底在崛起后走向何方,是成为美国的伙伴还是敌人,是很不确定的,所以美国要做好防范的准备;防范的办法就是加大在西太平洋的军力布置,同时加强原有联盟体系。此后,有些智库还提出了“平衡战略”,即美国通过同日本、印度、韩国、印尼等亚洲国家的合作来平衡中国在亚洲的影响,从而实现美国继续主导亚洲事务的目的。奥巴马上台后,基本上继承了小布什政府的“塑造中国”战略,而且在金融危机势头正猛之时,更加强调合作。

  然而,面对中国进一步崛起和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不凡表现,美国更加关注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挑战。于是,美国加快了将战略重心从大中东转向亚太、主要目标由反恐转为应对中国崛起的步伐。这种变化与中国的反应(主要是一些媒体、个别学者和官员的言行)形成了恶性互动,导致双边关系逆转。

  中美关系何去何从?如果任其沿着逆转的轨道继续滑行,就有可能出轨,甚至跌进新冷战的深渊。

  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良好的中美关系

  从中国的角度说,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以及未来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需要良好的中美关系。

  中国从启动改革开放起,就一直将发展中美关系作为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最重要环节。中共十六大做出中国的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判断,就与当时中美关系的状况有密切关系。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一度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称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受之影响,中美关系也出现逆转,以至于发生撞机事件。以后,双边关系虽有恢复,但进展缓慢。难以想见,在美国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前提下,双边关系会好到哪里去。而对中国来说,没有良好的中美关系,很难谈得上有“战略机遇期”。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特别是 GDP超过日本后,已经被国际社会视为世界“老二”。与实力增强相适应,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话语权明显增大,在同美国的合作与博弈中,主动权和发言权也显著改观。然而,必须清楚:第一,中国这个“老二”地位是有水分的,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被老二”了;第二,即使成为“老二”了,与作为“老大”的美国相比,综合实力仍然有巨大差距,尤其是军事、科技、金融等领域;第三,美国虽然相对实力在下降,但是在国际舞台上的号召力还是不可低估的,从一些亚洲国家对美国“重返亚洲”的呼应来看,在涉及安全的事务中,这些国家更愿意同美国合作,而对中国崛起普遍存有戒心,这也印证了霸权国家在同崛起大国博弈时拥有更多的战略资源和优势这个道理。因此,中国要维持、抓住、用好、营造战略机遇期,必须继续发展中美关系。

  十七届五中全会坚持“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判断,寓意中国领导人有信心维持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这个信心不仅来自于中国要一如既往地发展中美关系,更来自于对美国对华战略调整的把握。美国虽然要更加关注应对中国崛起,但是,应对之策并非是重拾当年对付苏联的“遏制战略”,而是坚持“塑造战略”。实际上,美国战略界明白:第一,美国并未完全从“反恐战争”脱身,实现“阿富汗战略”的目标还需要时日,此外,伊朗也是美国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因此,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只是处在进行时,离完成时还很远;第二,即使“反恐战争”结束,美国在核扩散、地区安全、气候变化、金融安全、经济发展、全球治理等方面仍然需要中国合作,“遏制中国”不利于这些方面的合作;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全方位外交战略,如果美国实行“遏制中国”的战略,不可能得到其主要盟友的响应;第四,美国虽然拥有超强的军事实力,但是在当今世界,超强的军事实力在大国战略博弈中的用途有限,而经济、外交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第五,也是最为重要的,“遏制中国”将使美国付出沉重的代价,其结果是美国更快地衰落,霸权地位更早丧失,这与其全球战略总目标不符。

  当然,中美之间的矛盾很多,但是,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要求,决定中美两国必须和平共处、合作共济。中美之间没有零和博弈,要么是正和博弈,要么是负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