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华富贵的近义词:神奇而又科学的藏医文化-雪子青叶-搜狐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3:54:25

神奇而又科学的藏医文化


  ● 历史

  藏医关于人类起源学说图

     起源:藏医藏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据《玉妥.云登贡布传》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的办法。

唐卡天文历算图  

    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

 

四部医典  

     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其中玉妥.云登贡布最为有名。

   藏医始祖宇妥·云丹贡布

   发展:15世纪以后,藏医开始形成南北两个学派,北方以强巴•南杰查桑(1395年)为代表主要总结了北方高原地区多风湿的临床经验,编著了总则本的注解《事续极明》和论述本的注解《于露流水》、后续本的注解《所需所得》。另外米尼玛•通瓦顿旦也编写了不少医学书籍。

    南方以舒卡•年姆多吉(1439年)为代表,根据地处河谷的特点,擅长使用清解药物治疗温热病。这两派的共同特点是依据《四部医典》有关人体解剖脏腑测量的论述,绘制了两派风格不同的医药学挂图。他们的医著有:舒卡•年姆多吉的《藏箱之四部医典》和注解《细经函八一百多年后舒卡•罗珠给布为了寻找工受的医著到娘麦地区,他终于找到了新玉妥的《金注四部医典》。他据此结合南方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探讨,经过四年的努力,编写了著名的《祖先口述》这本医著。在1573年终于产生了藏医最早的刻版《扎当居悉》(扎当是地名,居悉是《四部医典》)。

   

藏医医疗器械图   

    五世达赖时,《扎当居悉》正式在布达拉宫刊行。此后德斯•桑杰加措又进一步参阅了《月王药诊》和《八支精要》、《月光》、《毕吉黄色经函》、《教诲明灯十三条》、《大小干露精华》、《十八分支》,尤其是参考了玉妥的《亲手翻阅书》和舒卡•年姆多吉的《藏箱之四部医典》,另外还根据宗嘎、岗布、达旦、波车等版本,于1678年重对《扎当居悉》进行了校对和修订,刊印了更确切的《四部医典》,并编写了一部《四部医典蓝琉璃》、对《四部医典》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注释。该书于1689年在西藏发行,成为"标准"注解本。后来又召集西藏的名画家并搜集了各地药物标本,于1704年绘成79幅彩色医学挂图。其中一些医学挂图较前有所改进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藏医穴位图

    18世纪以后,藏医学陆续有一些论著问世,最著名的则是1840年帝马•丹增彭措所著的《晶珠本草》,作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搜集药物达2294种,除去重复或加工炮制的药物外,实收药物达1400多种。该书对药物性味、功能描述很详,可谓集藏医本草学之大成,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1889年十三世达赖时,又重刊了《四部医典》。1892年以吴登坚•旦增加措和班旦平措等人对《四部经典》进行词句补充和文法修改后成为《药王山版本》(即医学利他寺版本)。解放后由政府交给现在的拉萨藏医院保存。  
 

  

  ● 藏医药典籍

  

藏医院珍藏的各种医书  

    藏族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民族。藏族医药学的文字记载始于1300多年前。公元8世 纪以后流传下来的藏医药文献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六种:

  (一)《敦煌本藏医残卷》(公元8世纪)收载53个药方133味药;现能考证的药物有127味,其中动物药66味(占52%),植物药51味(占40%),矿物药12味(占18%)。

  (二)《月王药诊》(多认为是公元8世纪中叶),医僧摩诃衍、毗卢遮那翻译,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如螃蟹甲 、伞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乌头、喜马拉雅紫茉莉、纤毛婆婆纳、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绿绒蒿、蓝石草、乌奴龙胆、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胆、牦牛酥油和糌粑等。大半为高山植物,绝大部分至今仍使用。
 
  (三)《四部医典》(12世纪),玉妥.云登贡布编著。收载药物1002种,方剂400个。

  (四)《四部医典蓝琉璃》,第司•桑吉嘉措(1653~1707)著。收载药物1400种。

  (五)《晶珠本草》,帝玛尔•丹增彭措(1673~1743)所著。收载药物2294种,其中植物药1006种,动物药448种,矿物药840种。是收载藏药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猎广泛,有着浓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誉为藏族的《本草纲目》,该书收载的药物种类有75%为现今所用,其中30%属藏医专用。

  (六)《正确认药图鉴》,绛久多杰(18世纪后叶)著。图文并茂,收载药物580多种。

  ● 藏医药的特点

  

   藏医养生学图

   目前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 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常用藏药中有三分之一用药与中药相同。藏区本地草药占常用藏药一半以上。

    藏药的使用主要有以下特点:

    藏药的使用和藏医的理论体系是紧密结合的。藏医将“龙”、“赤巴”、“培根”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都归结为“寒症”、 “热症”两大类型,藏药方剂亦按其性质将药区分为“热性”、 “寒性”两大性能。藏医在治疗“寒症”时用“热性”药,治疗“热症”时用“寒性”药。

   藏医唐卡人体胚胎发育图

   藏药按性、味、效分类,按八性、六味、十七效来分细类。八性将藏药分为轻、重、润、糙、锐、钝、凉、热八种性质;六味将藏药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种味道。他们认为,甘可滋补,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胆,辛能除湿去寒流,咸能温胃去虚,涩可调合诸味;十七效将藏药归纳出柔、重、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干枯、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龙”病中有一种病的性质属“轻”,表现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医则采用“重”效能的药物去治疗。余此类推。

   藏药治病多采用数药合成,很少使有单方。许多药方配药都在25种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七八十种、一百多种。如“骂奴稀汤”多达130味,“然纳桑”配方多达70味。每个方剂的名称大都是主药加方药总味数合成。如“然纳桑培”中“然纳”是珍珠,“桑培”是70,译成汉语即“珍珠七十”。

   藏医关于人类的23种食物图

   藏药在使用上大都有副品或代替品。为了解决珍贵药源不足的问题,藏药除本名正药外,特规定了与此药性质、类别相同、相近的副品或代用品。正品用"却"注明,代替品用“慢恩巴”注明。

   藏医用药讲究调伏增效、适当配制,即各类药物适配对治。根对治骨骼病,枝对治脉络病,茎对治肌肉病,叶对治六腑病,叶液对治骨髓病,芽对治骨血精液病,花对治眼病,果实对治内脏病,尖对治头部病,外皮即树干下部之皮对治皮肤病,韧皮治筋病,树脂对治四肢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性、味、效,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