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第三人民医院如何:《社会保障报告》精心描绘我国战略蓝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2:09:34
高层动态|领导活动|干部论坛|时代先锋|各项工作|党建|反腐|人事|公告|外媒|综合|讣告
理论|评论|论坛|博客|网友|访谈|视听|资料|党史|无线|RSS|订阅|专题|周刊|图书|杂志

[我国社保制发展历程][明确政府财政责任][优先建社保经办机制]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5月开始组织实施的社会保障研究重大战略项目。这项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担任总负责人,由数十位专家组成1个核心组和30多个子项目课题组进行有总有分的研究,先后有数百位学者和官员参与研讨。经过近4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4卷本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总论卷、养老保险卷、医疗保障卷、救助与福利卷),描绘出我国社会保障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战略蓝图。这项研究历时长、规模大、标准高,其最终成果全面、系统、深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指导性、针对性,将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人民日报理论版今天推出专版,独家披露这项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以飨读者。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就老百姓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截至2月24日9时,在2011年你最关注的十大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以64985票暂居第一。【两会调查】
【“两会”前瞻】辜胜阻细说四大经济热点 分析难点重点看点龚维斌细说四大民生热点 社会管理三大挑战


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提出“三步走”战略,主要有三个依据:一是从现实国情出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从建立健全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开始,经过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定型、稳定发展的阶段,再进入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人人享有体面的老年生活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宏观思路是:以解除所有国民老年后顾之忧、确保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基本目标,以“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增量改革、新老分开”为改革的基本策略,通过将现有各种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整合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公职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三大保险制度与老年津贴制度(简称“三险一贴”)。     分阶段建立全国统一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公平地享有充分健康保障的目标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应当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国民健康保险。迈向这一战略目标的路径是:在将全体国民纳入不同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合作医疗的三元制度整合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元制度,再由二元制度整合成区域型一元化国民医疗保险制度;从只考虑疾病医疗的保险扩展成同时考虑居民健康素质提升的健康保障,最终发展到全国统一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确保人人享有充分的健康保障。     构建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免除人们的生存之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共同贫穷已被送进了历史,但贫困现象并未消失。即使将来绝对贫困消除了,相对贫困现象也会长久存在。因此,面向贫困或低收入人口的社会救助制度不可缺少。     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大发展,全面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需求   过去对社会福利相对忽略,主要是由于劳动者对社会保险的需求以及困难群体对社会救助的需求更显紧迫。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和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妇女等不同群体对社会福利需求的急剧增长,使我国进入了不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便会损害国民生活质量的新时期。因此,政府须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促使社会福利从照顾弱者向普惠全民转变。【详细】  ★为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借鉴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制度安排是“国家—单位(集体)保障制”,具有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板块结构、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等特征。在城乡二元分割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在内的主要制度安排面向城镇居民;在农村,除自然灾害救济及灾荒年份的生活救济外,基本上只有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的农村合作医疗与五保制度。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镇国有企业改革、劳动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组织基础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分化,又对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产生急切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全面改革时期。1986年国务院制定有关待业保险的法规,1994年选择江苏镇江、江西九江作为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5年推动统账结合模式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试点,1998年实行住房体制改革,1999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4年“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写入宪法,2007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走上了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化的发展道路,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并日益呈现出“国家—社会保障制”的特征。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预见,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向定型、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阶段迈进,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将逐步成为现实。【详细】
【两会调查】退休待遇双轨制造成分配不公


①加快推进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   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是社会保障制度公平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是指居民应当不分城乡、不分地区地享有对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和社会救助的基本权利,并能够实现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
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是一个过程。当前,构建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具有紧迫性,同时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也是重要内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社会救助筹资和监管的现状不利于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城乡分割格局及待遇差距成为基本医疗保障均等化的重大障碍,养老保障制度还存在制度不完善和制度缺失问题。【详细】     ②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   城乡社会保障分割,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造成了损害。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就是要通过制度并轨和体系整合,将城乡居民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把城乡分设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制度合一、服务衔接、功能配套”的保障体系。不过,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必须坚持适度普惠和渐进改革的路径。【详细】
③明确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财政责任
明确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财政责任,就是要在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责任边界的基础上,细分不同层级政府在不同类型社会保障项目中的财政责任,并将这种责任及其分工固定化、法制化。例如,在社会保险制度中,中央政府应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负责,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则宜追求自我平衡、自我发展;在社会救助中,政府承担的是完全责任,其中经常性社会救助项目宜由地方政府负责;在社会福利中,政府的财政责任包括直接投入及通过财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福利事业,其中军人抚恤安置等宜由中央财政负责,其他社会福利项目宜由地方负责。与此同时,还应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中央与省级财政切实担负起推动地区间福利水平均等化的责任。【详细】
④优先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经办机制
社会保障经办机制是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组织基础。针对我国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分散以及人员经费不足、信息系统不统一和经办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必须加快健全经办机制,并将其置于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经办机制建设应遵循政事分离、垂直管理、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坚持社会化、规范化、信息化方针,最终形成“城乡一体、部门统一、管理体制网格化、信息共享、落脚社区”的服务体系。【详细】
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时间:2011年02月24日09:45    (责任编辑:陈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