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求生的床怎么做:人参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22:05:05
人参的故事 来源:   作者: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填精气,益骨髓,补虚疗损”,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所列诸多“上品”药的主要功能。作为药物学方面的经典,《神农本草经》的文字一直被历代本草著作照搬复制,关于“补药”概念、作用的认识也随之传承。在此仅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参为例,分析一下其中的历史文化积淀。

 

 

胡庆余堂“金铲银锅”,专用于加工一种丹药。

 

唐代煎药用银提梁锅

    与人同类

    在较早的文献《范子计然》中说,“人参出上党,状类人者善”;其后人参进一步被描述为“一如人体状,夜有人呼声”。另外,还有一些更加离奇的记述,如南朝志怪小说集《异苑》中说:“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有人掘之,始下数铧,便闻土中有呻声,寻音而取,果得一头,长二尺许,四体毕备而发有损缺处。将是掘伤所以呻也。”

    具有人体形状的人参,自然与一般植物不同。在汉墓出土的殉葬品中,也能见到人参,其目的是让具有人体形状的人参代替墓主人“受过”。古人还对其何以具有与人相似的外形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人是天地精气聚集而成,人参也是上天精气的产物。例如汉代的《春秋·运斗枢》中说:“摇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渎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这是说天上的“摇光星”散落地上生成人参,如果皇帝的行为、政令有问题,则天上的“摇光星”失去光辉,地上也不会生长人参。古代的辞书《广雅》将人参解释为“地精”,即地之精气凝聚而成。

    征兆与药物

    有关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274—333)的传记中记载,由于人参生于石勒的家园,故人们知道日后他必定显贵不可量,后来,这个体奇貌异、家园中生长了枝叶繁茂之人参的胡人,果然当上了皇帝。

    具备科学头脑的现代人,当然不会认为一种植物长得像人体形状就有什么神仙之气,也不会想象人参能够发出“儿啼”、“人呼”之声。现代人通常是按照“科学的态度”与“唯物史观”来观察医学发展的历史,解释人类认识与利用自然药物的过程,认为人类对自然界中动、植、矿物的治疗作用的认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即吃了某种东西之后,不仅充饥填肚,还有某某治疗作用,由此逐渐认识了其药用效果。但这也许并不是古人认识事物的真实途径,就人参这种药物而言,至少在现存古代文献的记载中,我们看到的是,它首先是因具备“人形”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是作为一种“征兆”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见,虽然人参在汉代就已经入药,但当时并非仅仅是将人参作为一味药物来认识,至少还同时认为人参是一种吉祥的征兆,这种认识甚至有可能早于药性认识。

 

 

人参入药的部位通常为其根部,

其茎、叶、花、果实亦可作药用。

    不论是作为吉祥的征兆,还是作为药用,最初显然都与人参的形状有关;但服用之后,却获得了实际效用的体验。实际上传统医学中的药物知识,往往都是源于这种分不清究竟是巫术还是科学,是经验还是先验的认知途径。然而不管怎样讲,在后来的岁月中,人参的尊贵地位毕竟是建立在药效的基础之上。

    虚与补、实与泻的概念

    在早期的疾病概念中,“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人体中出现了因“精气”缺损而造成的空间,外部实实在在的“邪气”才能侵入。中国第一部专门讲述病因、病理的专著,成书于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对于各种疾病的解释大多如此:症状各异的精神疾患,都是因为心脏中的精气缺失,鬼魅精灵侵入而成;腹泻肚痛、消化不良,是因肠胃的精气缺失,风寒暑湿等“邪气”侵入而成。如此的病因认识,自然会导致相应的治疗方法“补”。

    了解到这点之后,便不难理解上天精气渗入地下,或地之精气凝聚而成的人参何以会具有补虚的功能,也能够理解在《伤寒论》中,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何以会用人参来治疗腹痛了。当然,补药队伍里阵容庞大的成员不可能都是如此跻身其中的,而是持有不同的身份证明。例如玉石之类的矿物药,因其千年不毁、冰清玉洁之性而被希望转移到人身上;鹿茸、阿胶(由驴皮熬成)因其“血肉有情”,被认为比植物更贴近人体。而当近代科学认识到人参所含“皂甙”的药理与功能后,“虚”和“补”的概念也随之转变为“提高免疫功能”了。

    同样,阴阳学说在医学中具体应用的另一例——“实”与“泻”也是如此。早在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中,便从这种立场出发将所有疾病的本源归结为“邪气”存在所造成的郁结不畅。当然,其目的在于借世人可以理解的实实在在的邪入人体之“因”、郁结不通之“果”及治疗之法,来说明抽象的社会问题与治世之策。而这种政治论的“终极真理”后来又反过来对医家的思维产生了影响。

    在宋明理学吸收佛、道两家哲学思辨之营养,以太极、元气、阴阳构建新的一元化宇宙论的时代风尚影响下,医家中的佼佼者也开始纷纷推出各种不同的一元化病因说、治疗法,于是便有了所谓的“金元四大家”。其中的张从正(约1156—1228)便倡言,所有的疾病都是因“邪气”作客人体,治疗唯有“攻邪”一法。这种观念传到日本,又催生出被日本人大加赞赏的後藤艮山(1659—1733)的“万病皆郁”、吉益东洞(1702—1773)的“万病一毒”之说。然而不管这些说法是否有理,世人大多还是“闻补则喜,闻泻则惧”,使得持此论点的医家唯有哀叹而已。

    贵重之物进入百姓家

    人参的难得与药用效果,决定了其特有的价值。唐代诗人的诗篇中,时常谈到以人参作为馈赠朋友的礼品;唐末五代的药学著作《海药本草》中,还记载了当时朝鲜半岛将人参作为特产进贡给中国朝廷;明清时期,苏州等地有专营人参的“参行”等等,都显示了人参的身价。

    正是由于人参的贵重,所以过去一般人治病是用不起人参的,通常是用党参、沙参、太子参等代替。近些年,人们吃人参及人参制品已经相当普及,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参的大量种植,导致“物不希”价格自然也就不贵了。然而尽管如此,相对一般中国百姓的收入,人参等滋补保健品的价格仍然不菲。人们何以会愿意拿出一笔不小的开支去买人参、人参蜂王浆等滋补药品呢?换作一个外国人,大概不会将这种开支纳入自己的支出计划吧。

 

人们按照想象制成的“人参娃娃”

    这就需要看到,中国人吃人参,是一种文化现象。今天,如果我们就“最名贵的中药材是什么?最有益于健康的中药是什么?身体虚弱时应该吃哪种中药?以中药为礼品时,选什么较好?”这样一些问题搞一次问卷调查,相信许多中国人都会回答:是人参。甚至可以推想,如果将调查范围扩大到亚洲的朝鲜、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其结果都会是相同的。

    从“人参”例子出发,我们还可以从更宽泛的角度讨论一下中国人对“虚”这一概念的认识。在西方,人们通常不会将疲劳、乏力等视为疾病;但在中国,这些都是疾病。中医大夫可以在病人询问自己患了什么病时回答说:虚证!这之中又包括气虚、血虚,脾虚、肾虚,阴虚、阳虚等等。病人或许并不理解这些术语的准确含义,但他们却能够满意于这种“不明不白”的诊断,因为他们理解“虚”。对于“虚”这种疾病的恐惧,使得他们乐于购买人参等能够“治疗虚证”、“强身健体”的滋补药品。用一句当代流行的话来说,叫“花钱买健康”。西方人也并非没有“花钱买健康”的意识与行动,不过他们更多采用的是健身锻炼、旅游休息等方式。

 

和人参齐名的另一种传统名贵中药——鹿茸

    总之,我们在比较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时,会发现不同社会、不同文明间无所不在的差异。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与普及,中国人不仅也开始热衷于旅游健身,而且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符合西方“补药”概念的营养品也获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种差异渐呈缩小的趋势,但传统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地发挥着潜在的影响。

    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北美虽然生长着中国人称之为西洋参、花旗参的植物,但据说西方人最初并不食用这种植物,仅仅是向中国等地出口。而现在,西方人不仅食用西洋参,而且开始从中国进口人参蜂王浆等滋补品。目前,西方医学已经不再无视疲劳、乏力、虚弱等现象,尽管他们仍然不认为这是疾病,但至少承认这不是健康的表现,所以名之曰“亚健康”或“第三种状态”。随着免疫学的进展,许多疾病被认为是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低下所致,而人参等滋补类的中药又被证明具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那么今后会不会出现“人参文化”飘洋过海,改变西方人健康观念的局面呢?从根本上讲,这还要看医学的发展,要靠实验医学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临床统计数据与理论性的说明。

 

明太医院专用药柜,全柜可盛药140种,柜下部三屉用以存放处方及药具。

    最后需要说明的还有一点,人参是滋补强壮药的代表,但决不是使人长生不老、青春永驻的仙药,其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古代有句老话说:“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救人无功”,一方面是要人警惕人参也会致人于死地,另一方面则是针砭世人盲目崇信人参的心理。归根到底,中医中药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最基本的要点就是要能够区别疾病的阴阳属性,再以相应的药物补偏救弊。弄反了,就会变成火上加油、雪上添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