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香舍化妆品怎么样:2009年系列盘点之:两岸经贸大事记(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0:10:28
2009年系列盘点之:两岸经贸大事记(资料)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09-12-31  责任编辑: 叶子 

1月

15日,南方航空台湾办事处正式挂牌。

16日,广东省通过《广东省支持港澳台资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加快转型升级若干政策措施的建议》,出台了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减免部分税费、加强金融服务等30项扶持措施。

17日,台湾“内政部”及“交通部”修正的“大陆地区人民来台从事观光活动许可办法”正式生效,陆客赴台旅游的限制进一步放宽。

20日,大陆扩大赴台旅游的开放区域,新增河北、山西、吉林、四川、安徽等12省市,使大陆开放赴台旅游的省市达到25个。

2月

2日,台湾“经济部”修正发布“违法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案件裁罚基准”第3点及11点,调降赴陆投资裁罚基准。

6日,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公告,台湾啤酒及英文“Taiwan Beer”商标已通过审查,在公告后3个月无异议的情况下,台湾啤酒将正式在大陆销售。这是台湾第一个成功在大陆注册商标的酒类产品。

15日,台湾“国贸局长”黄志鹏率团前往南京及武汉,参加在两地举办的“2009年台湾优质食品推介洽谈会暨媒体见面会”。

18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二批允许经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共25省113家旅行社入选。

27日,马英九将CECA改名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并接受专访为ECFA定调。他表示,ECFA将无关政治,也不涉及统“独”及“主权”问题。

3月

6日,台湾“行政院长”刘兆玄针对ECFA提出“三不三要”原则,即不矮化“主权”,不开放陆劳与大陆农产品赴台;要解决关税问题,要跟东盟国家谈FTA及要在WTO精神架构下,真正达到搁置争议。

14日,由安利中国公司组织的“心印宝岛万人行”营销精英旅游团正式启动。首发团1600名大陆游客搭乘邮轮启程前往台湾,这是自去年7月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施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旅游团,给台湾带来了约6.6亿元新台币的商机,受到了台湾各界的热情欢迎。

4月

3日,国家旅游局针对目前两岸旅游存在的问题通过《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严格禁止旅行社低于成本报价,规定旅行社必须与旅游者订立书面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统一安排的游览项目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旅游者另行付费的游览项目及价格等事项。

18日,温家宝总理会见了出席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温家宝指出,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两岸同胞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面向未来,密切合作,携手共进。同时,他表示大陆将从五个方面做出努力,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26日,第三次“陈江会”在南京紫金山庄举行。双方签署了“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及“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3项协议,另就陆资赴台投资达成共识。 

5月

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全文,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定位为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

16日,“海峡论坛——两岸圆桌会议”在厦门举行。两岸海上直航圆桌会议上发布了9项进一步促进两岸海上直航的政策措施,其中增加了5个直航港口,并就加强两岸航运管理、两岸船舶安全管理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

17日,在首届海峡论坛上,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宣布了包括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扩大对台产品采购等8项具体方案。

21日,台核定放宽大陆商务及专业人士赴台的规定。大陆商务人士赴台停留最长期限,由14天放宽为1个月,申请核批时限也由1个月缩短为14天。

6月

3日,两岸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在台北举行。此次会议为两岸通讯业者提供了直接合作及沟通对话的机会,吸引了来自两岸通讯业界约500人与会。

9日,两岸搭桥——两岸LED(发光二极管)照明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在台北开幕。来自两岸业界400多名重量级人士参与了大会,达成了共同参与“十城万盏”LED照明试点等6点共识,并签署具体的合作意向书。

18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台办宣布再向台湾民众开放包括土地登记代理人等在内的10类(11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祖国大陆对台湾同胞开放的资格考试已达27项。

24日,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台湾举办的国际保险监理协会上就如何在两岸金融合作框架下加强两岸保险交流等议题与台主管机构进行沟通与交流。

30日,台湾“经济部”正式公布了“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首批开放了赴台投资项目100项,同时也开放陆资入台设分公司或办事处,即日生效实施。

7月

4日,台“交通部民航局”统计,自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实施近一年来,两岸直航班机达4008班,旅客159.7万人次。

11日,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举办。此次论坛以“文化为主,经贸为轴”,通过了包括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等六个方面、二十九项建议。

20日,大陆增设西安、长沙、昆明3个航空口岸办理台胞签注业务,使台湾居民来往大陆更加便利。

28日,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台湾帝普科技公司股权申请通过商务部核准,获得商务部颁发的《企业境外投资证书》,成为大陆首家经过正式核准的赴台投资企业。

8月

8日,“莫拉克”台风挟特大降雨席卷南台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大陆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台湾同胞抗击风灾。

10日,中国银联与台湾财团法人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宣布银联卡刷卡服务将进入台湾,开创了两岸民间商业团体金融业合作的先河。

17日,商务部、国台办联合正式颁布了《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有关事项的通知》并同日实施,标志着海峡两岸双向直接投资时代的开始。

19日,海峡两岸经贸促进考察团第三次采购团抵台,在台采购金额近9亿美元。

31日,根据第三次陈江会所签署的“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两岸定期航班启动,班次从每周108班增加到270班,大陆的航点也从21个增加到27个。

9月

7日,福建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与台湾两岸安全水产委员会共同签署了《闽台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交流备忘录》。

15日,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发布的“2009年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显示,台商最偏好的区域仍是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及泛北部湾地区也颇受台商关注。其中江苏昆山获得台商推荐度最佳城市称号。

17日,由台北世界贸易中心与南京市政府共同举办的“2009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在江苏南京开幕。

27日,福建省副省长陈桦提出加强与台湾交流合作的10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设立福州平潭岛综合实验区、鼓励福建企业赴台投资、开放台湾企业参与福建大型公共工程建设等。

10月

8日,台“交通观光局”统计,大陆十一8天长假期间,赴台大陆旅客约1.2万人,带来观光收益约7.6亿新台币。

15日,福建省发布了《福建省鼓励台商投资的产业目录》,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十大产业被列为福建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台商投资的重要领域。

19日,商务部对台湾地区、美国及欧盟的锦纶6切片反倾销调查初裁认定存在倾销,将依法采用保证金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25日,由中共中央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09年度两岸关系研讨会在成都开幕。国台办主任王毅在开幕式讲话中对发展两岸经济关系提出了三点意见,包括推动两岸新兴产业合作,鼓励大陆企业向台湾投资及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11月

5日至8日,两岸农渔水利合作交流会分两阶段在上海和浙江举行。会议闭幕式上,两岸代表共同发表了“两岸农渔水利合作交流会共同倡议”。

9日,广东省汕头市成立汕头仲裁委台商协会联络处,这是国台办核准的大陆首家台协仲裁委联络处。

10日,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率领江苏代表团赴台参加“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苏经贸合作论坛”,在岛内掀起了“梁保华旋风”。代表团在6天的行程中对台采购高达41.3亿美元。

14日,在新加坡出席APEC会议的胡锦涛主席与台湾代表连战会谈时表示,争取年内启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协商的进程。

16日,大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刘明康、证券及期货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尚福林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吴定富,分别与台湾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代表陈冲签署了《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海峡两岸证券及期货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和《海峡两岸保险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三项协议(统称MOU)将于60天后生效,其签署拉开了两岸金融交流合作的序幕。

18日,台湾工业总会、台湾商业总会等21家台湾农工商同业公会携手入驻福建漳州东南花都,分别在大陆设立首个工作联络处。

19日,由国台办、陕西省共同举办,陕西台办和台湾工商协进会、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承办的“两岸(陕西)经贸科技合作大会”在西安开幕。

24日,两岸车辆产业搭桥会议在台北开幕。来自两岸500多名产业界人士与会共同探讨两岸车辆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12月

5日,国民党在台湾“三合一”选举中失利。马英九表示,将认真接受选举结果和加以反省,并表示对大陆政策将朝扩大优点和减少缺点的方向前进。

7日,福州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为福建海峡银行,这是大陆首家冠名“海峡”字眼的银行。

16日,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率领近40人的大型访问团参加在台举办的“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

22日,第四次“陈江会”在台中举行。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炳坤分别签署了《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协议》、《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协议》、《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协议》等三项协议,并达成下次陈江会商谈ECFA和知识产权的共识。(王敏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文章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