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工业学校:黄亚生:除了房子没什么可囤积的-黄亚生(Yasheng Huang)的搜狐博客-搜狐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4:32:47

黄亚生:除了房子没什么可囤积的

2011-02-23 09:25

  黄亚生:除了房子没什么可囤积的

  新周刊

  黄亚生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其著作《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曾获评《经济学人》年度书籍。

  今天情况和上世纪80年代不太一样,那时候人们收入的增速比GDP增速更快,这意味着政府让利给老百姓,但今天情况是刚好相反的。

  采访/张坚

  通胀是一个政治问题

  《新周刊》:横向来看,现在金砖四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通胀的危险,对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通胀是普遍现象还是特殊现象?

  黄亚生:通胀分几种,一种叫温和型通胀,一种叫高通货膨胀。温和型通胀在很多国家出现过,韩国有,现在的印度也有,没有太多反常的地方,高通货膨胀就是另外一回事。通货膨胀考虑的,其实不是价格本身的高度,而是它增长的速度。像拉美在80年代碰到的情况就是通货膨胀控制不住了,并不是价格有多高,而是价格上扬的速度非常快。通货膨胀一般来说,每年增长3%、4%左右,都是可以控制的。而增长15%,甚至20%以上就是高通货膨胀,它们甚至能发展到100%,200%,1000%甚至10000%。

  通货膨胀很多时候是政治上的问题。比如印度不是没有通货膨胀的问题,但它整个社会的价格都很明晰,政策响应速度比较快。印度人对收入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预期比较协调,所以不会造成政治问题。中国最近是3%,这种程度上,老百姓就接受不了了,这说明老百姓的预期不是很乐观。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新周刊》:有相当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国定量宽松政策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资本流入是这一轮通胀的主要成因,是这样吗?

  黄亚生:我不太认同中国此轮通货膨胀是“输入型通胀”的看法,通货膨胀有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从其他途径进口资金,资本账户也不会100%天衣无缝。但中国资本账户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因为它可以进行严格的资本管控措施。像过去90年代,东南亚确实出现过问题,就是日本经济衰退,造成资金留到东南亚,那是日本资本账户的自由度比中国高。中国情况和日本不同,所以我觉得肯定有输入的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因素。

  中国式的资本通胀

  《新周刊》:你以前写文章谈过很多关于中国模式的东西,可否简要谈谈,“注重投资出口却不注重居民消费”的中国模式和这一轮通货膨胀之间的关联?

  黄亚生:老百姓收入增长不快,实际是过去十多年中国通货膨胀没有变得很严重的原因。

  中国通货膨胀是出现在资本市场上,比如煤、钢铁这些东西,价格增长非常快,这使煤老板收入增长特别快。

  把价格分成两边,一边是生产者的价格,一边是消费者的价格,可以看出过去消费者价格并没有增长很快,因为人们收入低,所以购买力不强。某种意义上,生产一方和消费一方在抵消。但最近一年出现了新的情况,比如劳动力工资的上涨等,这种要求在过去是被压制的。现在允许一定程度的工资上扬,所以工资增加的速度特别快。但现在农民工的工资以30%的速度上扬,和以往农民工的工资被压抑一样,都不是市场的结果。

  最近发生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过去压抑通货膨胀的这方面的力量,过去是负的,现在是正的。我是这样的解释,可以说过去几十年中国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政策压抑了通货膨胀。你看上世纪90年代,不光没有通货膨胀,而且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负的。而农民的收入也没有怎么增长。“出口导向型”经济就是这种现实下的被动选择结果,因为国内的消费太弱。

  《新周刊》:相对其他国家来说,经济稳定对中国而言可能更重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你认为哪些经济政策能缓解类似通胀等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

  黄亚生:央行出台了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但没有很强的动作,只是一些轻微的加息等等。这里面有政治的考量。一方面是必须考虑地方政府和国企,因为它们都是投资的主力,如果收紧资金,会增加它们的融资成本,影响GDP。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对社会的伤害。这其实是一个两难困境。但真正有用的措施,必须是要排除那些不相干的因素。

  通货膨胀会使人们对银行失去信任

  《新周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出现过好几波通胀,分别在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90年代初期和最近这一轮,在你看来,前两波通胀的成因和这一轮有什么不同?

  黄亚生:上世纪80年代的通胀,其实和今天有很大不同,甚至不能称为通货膨胀。那时候是转轨期,因为价格改革,物价一下子就涨上去,今天则是一点一点往上走。

  《新周刊》:对于普通的中国人而言,面对通货膨胀的威胁时能做什么?

  黄亚生:这真的很难说。80年代人们可以囤积那些商品,今天可以囤积什么?好像只有房子了。

  《新周刊》:现在能够预想得到的后果是什么?

  黄亚生:通货膨胀会使人们对银行失去信任,出现挤兑的问题。今天情况和80年代不太一样,那时候人们收入的增速是比GDP更高的,这意味着政府让利给老百姓,但今天情况是刚好相反的,GDP、政府财政收入和国企的收入增速都很快,在银行的储蓄当中,企业和政府储蓄占了绝大多数,家庭的储蓄反倒很少。现在很多人仍然在看好中国经济,但数据能说明问题。前几年,流入中国的钱比流出中国的钱多,但现在也反了过来。

  东南亚金融风暴的时候,有人说是外资撤出,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外资也是看到这些国家的富人转移资本之后才这么干的。

  《新周刊》:通货膨胀对中国的出口有什么影响?

  黄亚生:如果再过一段时间,中国的通货膨胀影响成本,劳动成本上升,材料成本上升,必然要反映到产品的价格方面。如果中国出口情况不好,那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步。外国人希望你升值,但你自己是希望贬值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矛盾。

  外国人之所以觉得你还要升值,是因为中国出口外贸的竞争力非常强,虽然盈余在缩小。对他们来说,你还是盈余,他还是需要你升值的,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提高出口竞争力是要贬值的啊。那个时候就非常尴尬了。现在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的问题在于一个要升值,一个不升。如果以后真变成一个要升值,另一个要贬值,那就更加尖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