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之美的词: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9:52:06
2008年4月3日首次刊出(第一回)
一、问:请问有横倒马吗? 有位李先生的书提到横倒马,也有位朱先生及其他先生教倒马针法,说有多种倒马,比如奇穴有门金与火主;木斗与门金…等,十四经有大陵与神门倒马;内庭与行间倒马…等。请问有这样的横倒马吗? 又请问倒马针法的正确配法及深层意义是什么?
答:倒马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写的《针灸经纬》中,我也看老师用过多年,我必须说几句话,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马搞得很复杂很混乱,真的害人不浅,。横倒马是很错误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是根本未学过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亲眼见过董老师扎针。果真如此则任合邻近两针都可算是倒马,那么全身都是倒马了,这样不顾生克, 就实在太荒唐了。 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关于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着作《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在34页「后椎穴」 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 页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我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 ,正式提出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记得当年随董老师学习,看到老师针灵骨大白,我曾说老师今天针大白灵骨啊,老师立刻指正: 灵骨大白。老师平日虽不多言,但在关键时刻总是给予重要的提示。又有一次看到老师针火主及门金,我说是倒马吗?老师只说:这怎会是?多想想。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 读书人应该悟出不少玄机。 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 也没有相克的问题。在同一条经脉上连用数针,古已有之,一般常称为排针法,有加强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师用的更灵活更成熟。另外「回」通「回」,「倒」有导转之意,这之中就要考虑针序针向,此外倒马针之中蕴含着全息,还有一些东西很值得研究。 二、问:有位李先生的书写到:倒马针与截担针法有关,是这样么?
答: 倒马针与截担针法无关,说此话的人应该是对截担针法未曾研究过才会如此说。这除了要了解倒马针,还要了解截担针法。这里首先看看截担针法的意义是什么,担截法首载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其次《栏江赋》亦以它为重心,后代医家对担截有不同的认识及解说,其意义大致有下述几点:第一种说法:认为是补泻法:《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补针之法…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泻针之法…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杨继洲是把截法与随并论,担法与迎并论的,是把截做为补法,把担作为泻法。第二种说法:是取穴的一种方法,如汪积《针灸问对》中所说:「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两手足各一穴也 」。既可取单侧一穴截之,又可取双侧双穴担之,如头痛牙痛取单侧合谷谓之上截;胸闷气短取双内关谓之上担:腹痛腹胀取双侧足三里谓之下担。也可上下结合,采上担下截或下担上截,如胃痛胸闷呕吐取双侧内关单侧公孙谓之上担下 截,也有上下截法或上下双担法,如取双内关双公孙即是上下双担。此法目前广被针灸学者运用。第三种说法:也是指不同的取穴法:据辞源等书所言:截,有截止,拦阻之意,担,有负戴,承担之意。那么在经络之上游取穴就有截断之意,如手三阳从手走头,针上游之合谷外关可谓之截,足三阴从脚走胸,针上游之公孙太冲可谓之截;在经络之下游取穴就有承担之意,如手三阴从胸走手,针下游之内关列缺可谓之担,足三阳从头走脚,针下游之足三里足临泣可谓之担。此法不论单双,只论上下游取穴。 从上述看来倒马针为同侧同经之两针或三针并用,无上担下截或下截上担的问题。也无补泻的问题,亦无上游下游的问题,因此应该是与截担无关的。 三、问: 有位胡先生把董氏奇穴变得很复杂,例如木火穴,竟说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但最后且说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这是不是太复杂也太矛盾?
答: 董氏奇穴穴位不应被复杂化或画蛇添足无中生有,有人确实把董氏奇穴搞得很复杂混乱,把木火穴说成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也就是除大指外每个手指皆有木火穴,但最后 却说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的确有些矛盾。仔细看看董老师亲定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书只有一个木火穴,也就是在中指的木火穴而已。为甚么会有人说成四个呢,可能这位先生不懂董老师的定穴原理。或者未随老师进步,如果这位先生知道董氏奇穴有其时间性及空间性,他就会知道为甚么木火穴定位在中指,也就知道木火穴能治甚么病,也就知道木火穴的留针为何不宜太久。老师公布的穴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公开的。 不只如此,在这位作者书中还有其他很多穴,一个穴变成三个穴,两个穴变成五个穴(例如妇科穴两个变成五个),这样的例子很多。又如凤巢穴及还巢穴也有些问题,还是那句话:说这话的人未跟老师真正学过,也未随老师进步,更不懂奇穴原理。早在郭家梁前辈1970年的针灸经穴学中 也就附录了凤巢及 凰巢,但 在1972年老师出版的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中却只提到位于无名指E在线的还巢穴 ,我曾问过老师,老师只说『用穴要求进步要精』,可见老师经过了一个提炼的过程,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 学理,这个在我的讲义穴位学都已点的很明白了。必须特别声明:只有1973年董老师亲定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才是正统,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应该以《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所列穴位为标准。四、问:有些人治病用穴很多,听说董老师用针很少,是否取穴精 少才好?
答:是的,治疗 用针应该要简单化还要有发展性,治疗每个病一般以一穴为准,宁愿一针治多病,绝不要一病取多针,这样才能对每一个穴道有深入的理解。董老师对大面积疾病采倒马两针并用,有加强及全息互应的作用,治疗相关多种病痛牵涉到脏腑 系统,则采用四针或六针大倒马,老师用针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只用一针。设若我等临床一般病用针超过四针,脏腑病超过六针,这只能说用的是董氏奇穴,就不能算是董氏针法了。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能死般硬套,继承中有发展才能使一门学问更进步。举例来说:例如治疗头痛,早期我随老师 用侧三里侧下三里及肾关治疗多种头痛,因为侧三里侧下三里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与阳明之病;肾关健脾补肾,两穴合用脾肝肾皆治,治各种头痛皆效。之后我将其发展为三叉一配大白左右交 刺仅两针治疗多种头痛,用针更简,疗效 亦佳。这是由于大白能治前头痛及头面病,透过大肠与肝通(本穴属木亦通肝)治各种头痛效果皆好,穴性属木主风对外感病亦佳,贴骨与肾相应 ,亦治久病;三叉一穴位在三焦经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之病,又「荥俞治外经」也是外感病要穴,本穴贴筋着骨进针,入于俞穴肉多之处,一穴多透,功用及主治皆多,脾肝肾皆能治 。不论内伤外感之头痛皆效,外感头痛尤佳。此两穴合用较之取足部之侧三里侧下三里及肾关更为简便,效果亦佳。
经过近四十年的历练,我目前用针也很少,去年前往吉尔吉斯义诊,每天平均义诊六十人,一般都未超过四针,有些病人也是甚至只用一针。在诊所亦是如此,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也只用一针(痛症基本上常用一针即可,脏腑病才需要略多针)。这个可以参看我已发表的多篇有关「一针疗法」的文章。
学习针灸并不是穴位知道的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运用的精,无谓的追求穴道的增加,只会让自己更混淆,每个穴道都想用,可能每个穴都用不好。方剂亦复如是,无谓的追求偏方,还不如精通灵活用好几个常用的方剂。同样的善于用针者,不论是十四经或奇穴,只要掌握十几二十个穴道足矣。 五、问:牵引针法是董氏针法吗?为甚么《针灸经纬》将其列为平补平泻之针法?
答:牵引针法当然不是董老师的针法,就像有些人自己研究的三角针法指挥针法等也不是董氏针法。董师之针法正式写于书中的只有「倒马针法」。另一种就是:针后嘱患者病处活动以引针气取效之方法,1976年我将老师此一针法定名为「动气针法」,当时老师尚健在,获得老师首肯,写于个人的著作《针灸经纬》中。另外加入了一节自己研究的牵引针法,写成一章《平补平泻之三种针法》。
牵引针法是我为结合董氏奇穴及十四经穴,而研究出来的一种针法,因与董氏竒穴的扩张运用有关,因此常与董氏竒穴连在一起叙述。如果深入探讨,倒马针法只能说是一种配针法,动气针法及牵引针法则可谓之平补平泻之针法。
对于平补平泻一词一般有几种不同说法,这里让我们看看平补平泻的定义,平补平泻始见于《针灸大成》所录明?陈会《神应经补泻直诀》:「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 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诀也」。这里所谓的平补平泻乃是一种先泻后补的手法,即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扶正,乃可得其「平」,此「平」之意也。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问刺有大小』(该节共有三十六问,此为第二十七问)中说:「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前段是说: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实际是指:「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的提插补泻,阴在内,阳在外,目的在使内外之气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也。后段提出大补大泻则在强调补泻量的大小,所谓「平」者指刺之小者,此为「平」之意义。《神应经》及《针灸大成》这两段文字立意基本相同,都是为了达到机体平衡而施用既补又泻的手法。
近代的针灸著述中,更多的是把平补平泻作为一种不补不泻手法。或者是以不快不慢均匀的捻转提插为其操作手法。这种手法能保持均匀平衡的刺激量,适用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难辨之证。
牵引针法及动气针法之刺激量都不大,也不强调补泻,其目的在得其「平」,在使气机调和,达到阴阳平衡之「平」,则无异于其他平补平泻法。关于牵引针法的操作在我的竒穴书中已经讲解得很清楚,这里就不 再多述。牵引针法的用穴有双治疗作用,能加强治疗效果,还有其他更深的意义,以后再探讨。 六问:能将木火穴及还巢穴的定位原理讲得更明白吗?
答:好的, 其实在我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中已点的很明白了,这里就再略加补充。奇穴与十四经穴都是中医整体的一环,不能脱离中医基本原理而存在。对于中医的阴阳五行、脏像经络、病理病机认识的越深,对奇穴及十四经穴的认识及应用也就能越深入。要明白木火及还巢的定位,仍然要从基础原理谈起。木火穴绝不可能定位在中指以外。本穴在火经(心包经)上,接近井木穴,此为其取名木火道理之一。本穴介于本经之井(属木)穴与荥(属火)穴之间,故属木火,此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二。食指、无名指只能有金水穴(阳经井穴为金,荥穴为水,之间的穴只可能属金水),小指有小肠经及心经两条经,一阴一阳,因此唯有中指能有单纯有力的木火穴。又中风与风(木)痰(火)关系最密切,肝(木)心(火)两阴经皆上行至头(其他阴经皆不上头面),肝风与痰火为引起中风主因, 木火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手足同名经相通,木火兼治。本穴善于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他 治疗中风后遗症各针亦有加强作用,此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三。
只有中指能兼治木(风)火(痰),因此不论从五行、经络、 病机、主治来看,木火穴只能定位在中指上,而绝对不可能有其他手指的木火穴。
至于还巢穴的定位也牵涉到经络,前面提及早在郭前辈1970年的针灸经穴学中就附录了凤巢(靠近中指)及凰巢(靠近小指)(在老师更早的讲义中也是这样附录的,只是只有董门学生才能看到),但在1972年董老师出版的《董氏正经奇穴学》中却只提到位于无名指E在线的还巢穴。也就是简化去掉了凤巢,保留了凰巢(靠近小指),并改名为还巢,用透针法事实上是壹针两穴,效果更强。为甚么去掉了凤巢,保留了凰巢(靠近小指),并改名为还巢呢?这就是把本穴定位在三焦经上,主要还在透过三焦与肾 脏通,能理三焦补肾而起治疗作用。三焦经起于无名指爪甲靠小指边(关冲穴),沿着无名指靠小指侧进入液门穴,还巢正位在此一经线上,保留凰巢(靠近小指)是合理的,改名还巢有凤还巢之意,更能凸显其治疗妇科的效用 。有某网站贴出一位女士的一篇文章,竟然将董师的还巢认为是错的,X氏的才是对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真是可悲。(2008年3月31日首次刊出,4月3日补充)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1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一回至第八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1 2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二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二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8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6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5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4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2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3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十二回) 5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五回) 4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四回) 3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三回) 7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七回) 6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六回) 8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八回) 9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九回至第十二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四回)a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五回重复了)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六回) 杨维杰先生董氏奇穴及传统针灸研讨题(第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