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后裔txt全集下载:.【讲坛】易中天: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1:57:31

2011-02-16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主讲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易中天

 

 

坛主小传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为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学者,其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首播即获热评。

核心提示

文化不神秘,文化不遥远,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当中,所以我们要研究文化。

今天我要讲的话题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这个话题里面有好多小问题,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为什么要讨论文化?文化和发展是什么关系?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什么?

“发展差异”的背后是不同文化在起作用

曾经有一个副省级城市组织学习的时候,给我出了一道题目,叫做文化与发展。如果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肯定会说文化和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后来,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什么状态呢?是国门刚刚打开,刚确立了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方针政策。这个时候,街头上开始流行一种服装叫喇叭裤。喇叭裤的特点是臀部和大腿都包得非常紧,膝盖以下裤腿很大,像一只喇叭。那么喇叭裤是什么人穿的呢?问题青年。用武汉话说就是“油子哥哥”。(掌声、笑声)可是渐渐的,这种服装也传到了校园,开始有大学生穿喇叭裤,引起了校方的高度警惕:新时期的大学生,怎么能穿得跟有问题的小青年一样呢?于是学校决定做一点思想政治工作。虽然这个时候“文革”结束不久,左的思潮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学校并没有采取“文革”中那一套——开个批斗会啊、集中起来学习什么的,而是非常人性地在学校交通要道口贴了一条标语:喇叭裤能吹响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吗?(学生大笑、掌声)我们同学就在下面贴了一条小标语:请问什么裤吹得响?(学生爆笑、掌声)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化和发展没关系,对不对?因为什么裤都吹不响嘛。

但是十年以后,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因为我发现,改革开放头十年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是最先穿喇叭裤的地方,那个地方叫广东。于是我就开始琢磨:改革开放头十年,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其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有人总结出来了,说是改革开放前十年,由于中央的政策是鼓励改革开放,因此中央对地方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广东人看到的是中央闭着的眼睛,福建人看到的是中央睁着的眼睛,上海人在琢磨中央下一步睁哪只眼、闭哪只眼,北京人在议论中央应该睁哪只眼、闭哪只眼。结果广东发展了,福建慢半拍,上海头十年基本上没发展,而北京不停地在说话。

那为什么这四个地方对中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会有这样不同的态度呢?文化的差异。有个形象的说法是:“北京人看北京以外所有的人都是地方上的人,上海人看上海以外所有人都是乡下人,广东人看广东以外所有人都是北方人。”为什么呢?

因为北京长期是政治中心。你到北京去,北京人有可能态度很恶劣地斜着眼睛问:“你哪儿来的?”(模仿北京腔调)我说是福建来的。“你们地方上的就不行!”(笑声、掌声)

那上海呢?上海是五口通商开埠后建设发展起来的,是城市化程度最高的一座城市,所以他看别的地方的人都是乡下人。

广东这个地方历史上长期和中原地区隔绝,所以他看所有人包括我们湖南人,都叫北佬。我怎么是北佬呢?我是南蛮嘛。(笑声)清代初年从北京到广东的标准行程是56天,八百里加急,就是当时的特快专递,27天。你想,一份红头文件特快专递到广州都27天,多少事情发生过了?管得着吗?所以历代王朝都对广东这个地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广东人也习惯于看闭着的眼睛,并由此得出一个经验,就是把中央的政策用好、用足、用活。现在大家都学会了,都知道一个政策来了之后我们要把它用好、用足、用活。所以我每到一地都疲劳不堪,因为接待方也把我用好、用足、用活。(笑声、掌声)

所以你说,发展是不是和文化有关系?文化是不是和历史有关系?现在中国东西南北中发展不平衡,背后无不有着文化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关心文化。

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

那马上就有人问:文化是什么?

我可以告诉大家,世界上文化学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今天我不想从定义出发。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文化学家庞朴先生讲的。庞先生说有三个人到咖啡馆去喝咖啡,发现咖啡杯子里有一只苍蝇。第一个发现的是英国人,英国人看了一眼把杯子放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掏出钱包,抽出一张钞票压在咖啡杯下面,走了。因为咖啡杯里有苍蝇是不能喝的,是要生气的,但是英国人又是讲绅士风度的,不能够发脾气,他就用付款而不喝的方式来表示抗议不满。第二个发现的是日本人。日本人一看,勃然大怒,桌子一拍,“八嘎呀奴,你的什么的干活?(笑声)你把那个总经理叫过来,企业就是这样管理的吗?企业管成这个样子还有不垮的吗?”(笑声、掌声)我不喜欢日本人,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有日本人的优点,就是做事的那种一丝不苟。第三个发现的是美国人。美国人看了一眼,往椅子上一靠,把服务员喊过来:“小妹,你看这杯子里有苍蝇,真是不错啊!没想到你们国家如此文明!不过在我们美国呢,咖啡不是这么喝的。我们美国喝咖啡是这样的:上一杯咖啡,上一罐牛奶,上一小碟方糖,再上一小碟苍蝇。牛奶、方糖、苍蝇是我们自己放,我们想放多少放多少。”(笑声)这又说明什么呢?美国人幽默,用幽默的方式表示抗议和不满。

庞先生讲完这个故事后我就想,如果是中国人会怎么样?中国人也会向日本人一样大吼一声,但不会咬牙切齿诅咒什么,而是一句“去!把你们领导找来!”因为中国人的习惯是有事找领导。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咖啡杯里有苍蝇是任何民族都会感到愤怒的,但是表达愤怒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这说明文化在于方式。人类有两个共同的课题,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发展。任何民族在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是一要生存,二要发展,区别在于你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正是这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构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西方文化的内核是个体意识,中国是群体意识

接下来的问题: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

还是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美国的华裔学者吴森(音)先生讲的。吴森先生在台湾的时候做过一家公司的公关先生或公关经理之类。有一天来了两个美国客户,老板就跟他说:“小吴啊,来了两个美国客户,今天中午我没有空,你代表公司请他们吃个饭。”小吴想不就是请客吃饭嘛,但是两个美国人一个中国人怎么吃啊?反正公司掏钱,他就叫了5个哥们儿,一共8个人围成一桌。

服务员把菜单递过来,吴先生出于礼貌马上把菜单递给美国人。第一个美国人曾经在唐人街吃过中国菜,所以他一眼就看出自己想吃的芙蓉鸡片。菜单递给第二个美国人,他没吃过,又不认得中国字,看英文还是不知道该点什么。吴经理就说客人已经点了一个菜,哥几个一人点一个菜,大家轮流点。大家一看,芙蓉鸡片点过了,第二个就点清蒸桂鱼,第三个铁板牛肉,第四个麻辣豆腐,第五个……主料不同,作料不同,做法不同,多种多样构建和谐社会。(笑声)一圈过来又转到第二个美国人,他还是不会点。吴森把菜单拿过来一看,鸡鸭鱼肉蛋豆腐青菜,全都有了,就缺一个汤,要不你点碗榨菜肉丝汤?那就点那个,OK。上菜了,第一道上来的是芙蓉鸡片。第一个美国人认识,一上来就“哇!芙蓉鸡片!”(模仿洋人动作,学生齐笑)把芙蓉鸡片一端,端到自己面前,(转头向左向右看)“sorry!sorry!”(大笑、掌声)刀叉并进,他吃起来了!这这这怎么办呢?吴森想,又不能把它给夺回来说不许吃了。“要不我们谁点的谁吃?”(笑声)那点清蒸桂鱼的吃清蒸桂鱼,点铁板牛肉的吃铁板牛肉,点麻辣豆腐的吃麻辣豆腐哈。最后上来这么大一碗榨菜肉丝汤!第二个美国人看了看说“榨菜肉丝汤?”吴森苦着脸说yes,跟着又说“不是,这个这个这个是……”他混身是嘴都说不清楚,“那你换一个?” “NO!(端到面前)榨菜肉丝汤?!”他就这么喝下去了。(掌声、大笑)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误会。在我们研究的文化现象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要弄清楚这文化误会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我的结论是: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

由于西方人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吃饭是个人的事情,谁点的菜谁吃,即便我是在别人的误导下点了榨菜肉丝汤,我也喝下去,因为我说了OK。我说OK我负责,我做决策我埋单。

中国人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的意志都要服从群体的意志,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是为群体意识而作出的选择。比方说在中国我们要评一个劳动模范,这个劳动模范选出来以后呢,该同志必须这样说:“我这是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热心帮助下,做了一点份内的微不足道的工作。”这句话西方人就听不懂,尤其是美国人更听不懂。他说你就做了那么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还是分内的工作,还是在别人的领导和帮助下,凭什么你当劳模啊?凭什么?(笑声)这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思想内核。

西方主要靠契约建立起人与人的关系

那么,这两种不同文化的思想内核是怎么形成的?

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古希腊。黑格尔有句名言:“我们欧洲人提起希腊就有家园之感。”那么古希腊人是什么样一种情况呢?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阅读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本书把希腊人从氏族社会向国家时代过渡这个过程说得非常清楚。我只能简单地说,古希腊人是北方来的雅地安人当中的一支——阿卡亚人。阿卡亚人是游牧民族,他们从北方来到希腊半岛之后,发现这里土壤贫瘠,不适宜于农业生产,也不适宜于畜牧业发展,但有一个优点就是海岸线曲折而漫长。如果顺风顺水,从希腊一天一夜往南可以到中东,往北可以到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也就是说这个地方适宜于发展工商业,于是他们就把自己变成了工商业民族。

工商业民族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就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什么特点呢?一大特点就是产权明晰。明晰到什么程度呢?财产归个人所有。西方人的文明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很多国家的宪法里都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么一条。所以恩格斯说,希腊人从氏族社会向国家过度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炸毁了氏族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一旦隔断,每个人就变成了独立的个人,而私有财产是这些人拥有独立人格的基本保证。

但是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问题:那么多独立的个人,如何组成社会呢?一旦他们发生矛盾冲突怎么办呢?西方人想到了签定契约。在健全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里面,经济关系就是契约关系,契约面前人人平等。有了经济生活的契约,我们能不能有一个社会生活的契约呢?于是就有了法律。法律就是全体公民签定的关于社会生活的契约,在社会契约或全民公约面前,人人平等,这就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外,还有道德、心灵方面的契约。所以,西方主要是依靠契约建立起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社会主要是靠血缘关系维系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

中国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血缘关系。

前面我讲过,中国人文化的思想内核的是一种群体意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由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的时候,没有像希腊人那样炸毁氏族血缘关系,把氏族时代的血缘关系搬到国家时代,叫做“家天下”,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家国一体。所以,我们这个社会主要是靠血缘关系来维系的,我们会把一切关系说成是血缘关系。比方说地方官我们叫父母官,把军队叫做子弟兵,这个省和那个省叫兄弟省、这个单位和那个单位叫兄弟单位,厦门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叫兄弟院校。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都会把它血缘化。

那么,在中国社会里,最小的血缘关系、最小的群体是什么?是家。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细胞,也是最能体现血缘关系的群体。那么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在家里居核心地位的是谁?按照礼法,是父亲。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实行的是父家长制,所以大多数人都是随父姓。而实际上,中国人心目中最尊重的、最被视为家庭核心的是母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女孩子在传统社会结了婚,她的亲生父母家叫什么?娘家。她丈夫家叫什么?婆家。娘家能不能叫爹家?婆家能不能叫公家?(笑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家庭其实是以母亲为标志的。研究中国文化,如果能够把这点搞清楚,很多东西都能想通。

再看中国文学艺术的传统,是歌颂父亲还是歌颂母亲呢?是母亲。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唱“世上只有爸爸好”的吗?我们这些当爸爸的人很可怜啊!(笑声)我们不求说“世上只有爸爸好”,只求说“世上只有妈妈好,现在爸爸也不错”,(笑声)都没有!我发现中国文学史上歌颂父亲的名篇只有一篇,那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但是怎么看都觉得那个爸爸像妈妈。(笑声、掌声)他完全是个慈母形象嘛。

为什么中国人爱母亲呢?为什么家庭是以母亲为核心建立的呢?那么我就要问了:一个小孩子从小刚生下来不懂事也不会说话,没受过教育也不认得字,是靠什么认识妈妈的呢?吃奶。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孩子如果不是生母奶大的,而是奶妈奶大的,有可能跟奶妈更亲,这就叫做“有奶便是娘”。(笑声 掌声)

也就是说母亲和子女的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且但凡广义有着吃与被吃关系的对象,都可以看作母亲。比方说黄河叫什么河?母亲河。它怎么不叫父亲河呢?以后你们毕业了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叫什么学校?母校。没有叫父校的对不对?因为父亲不喂奶嘛。(笑声)黄河水和长江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中央电视台曾经制作了一个叫《话说长江》的片子,那个主题歌是怎么唱的?(即兴模仿)“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祖国儿女”。(掌声)

所以,中国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年三十。年三十这天晚上要吃年夜饭。年夜饭一定是以母亲为核心的。只要母亲在世,如果健康,亲自做;如果年纪大不健康了,指挥做。这个时候所有兄弟姐妹都要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吃母亲亲手做或指挥做的年夜饭。什么意思呢?重申血缘关系有效!(掌声)

比母子关系疏远又很亲密的关系是什么?兄弟关系。不管是官场、学界、商界、江湖,只要关系好都可以称兄道弟,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地把非血缘关系变成血缘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又要把非血缘关系变成血缘关系,怎么办呢?请客吃饭。所以中国人请客吃饭不是吃东西,而是吃感情、吃关系,一般不分餐,一旦分餐就是礼仪性很强的宴会。不但不分餐,敬酒的时候酒杯里的酒还会互相倒:嗳?怎么不一样多?于是biang!biang!biang!(笑声)有人会问,你们这样吃就不怕得传染病吗?你们都是高学历的人,这点科学知识都没有吗?告诉你说,有!而且正是我们有这样的科学知识,我们还更要这样吃。为什么呢?请问:什么是兄弟?桃园结义知道吗?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笑声、掌声)同年同月同日生,这是不可能的;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不知道的。但是现在你不是有病吗?(笑声)我传染过来,先同病一场,以表我们同死的决心,我们是不是铁哥们儿?(掌声)

上面我说的都是大家身边见惯不怪的东西,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文化是无所不在的,文化不神秘,文化不遥远,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当中,所以我们要研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