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国元:翟东升:第二轮“去全球化”开始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1:08:40
作者:翟东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最近国际舆论对2011年世界会否出现“全球化逆转”的讨论很多。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资源被吸纳和整合进世界市场体系中来,全球要素价格趋同,时间和空间障碍不断降低,各国间相互依赖加深。而所谓“去全球化”,就是指上述趋势出现修正、停滞甚至倒退。


  从1500年之后的广义全球化进程来看,全球化的宏观趋势是由曲折反复的波动所构成的,有前进有后退。每一轮全球化的进展基本上都是由世界体系的霸权国推动,而霸权的相对衰落和政策变迁则会带来全球化趋势的退潮和修正,也就是这里说的去全球化。


  上一轮全球化(1850-1914)是由英国主导的,持续了65年;而这一轮全球化则由美国主导,也已经差不多65年。我主张把1946年而不是通常认为的1979年作为本轮全球化的起点,因为二战之后的头30年其实是西方世界内部率先实现要素自由流动,1979年之后所发生的是几十个东方国家先后加入到这个游戏中来。英美主导的两轮全球化的相似之处,不仅在于周期,更在于其实质内涵:霸权国最初作为最先进的工业品制造者,逐步把产业以资本输出的方式转移到后发国家中,自己越来越成为依赖金融服务业的食利者;这个过程从经济上看是有利可图的,但是从安全和政治上看却会导致霸权基础相对衰落,其间的背离达到不可持续的地步就导致全球化的衰退。


  全球化的推动因素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经济技术的进步,诸如通信和运输成本的持续降低推动贸易和外包的发展;二是霸权国采取开放性的对外经济政策,乐意对外输出资本和产业,牟取高额投资收益和铸币税的好处;三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各国的流行。仔细检验这三大类因素,不难发现这些动能都在趋于弱化乃至反转。首先,技术方面,运输成本在趋于上升,而通信成本已然接近于零,它们对于贸易和外包无法提供更多的推动力;其次,美国国内正在反思以美元作为全球货币是否有利于美国的长远利益,人们只需留心美国国内主流经济学者和政策智囊的评论文章便可一叶知秋;其三,全球金融危机的扩散不仅把世界市场拖入危机,也把自由市场理念在世界各国的信用拖入了危机。


  本轮全球化与世界经济的美元化是一体之两面,而去全球化则意味着美元在全球地位的逐步下降。这种下降既是其他大国如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推动的结果,也是美国国内一部分人所乐于见到的。奥巴马总统关于复兴美国制造业,让美国重新走向出口导向而非消费导向的发展道路,其中暗含着主动“去美元化”的政策含义。


  上一轮“去全球化”期间,两次世界大战砸毁了旧世界、确定了新体系。历史不太会简单重复,而且在核时代,大国间相互自杀式地开战也不太可能,所以我估计接下去的30年可能会是一个“经济战”流行的时代,2010年的所谓汇率战争仅仅是这个时代的小规模预演。同过去30年形成对照的是,未来各国的对外经济战略可能不再单纯地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越来越多地把对手的损失当作自己的成功。相对收益取代绝对收益,零和博弈取代共赢逻辑,这是游戏规则的改变。▲(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