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电池充电次数查询:侯方域其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6:18:40



侯方域其人   

 

最早知道侯方域的名字是通过电影《桃花扇》。那时,大概只有八、九岁的样子。也从此,那个没有骨气、声名狼藉,有点不堪的侯公子与美丽勇敢、品格如莲的李香君就长驻在我的心中,我的词典中因之又多了两个不同寻常的词语:气节和风骨。

 

学文学史那会儿,也曾细读孔尚任的《桃花扇》原作,对侯方域这个人看法并没有改变,不乏先入为主的意思。后来,又相继读了他的《李姬传》、《王猛论》、《答田中丞书》、《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等几篇文字,不免疑惑,有此等文字的人怎会是那样不堪的人品?遂查找有关的资料,虽语焉不详,但足见并非孔在《桃花扇》里描写的那样。不由慨叹,文人的一支笔有时竟可以毁人家一世的名节!

 

侯方域(1618-1655)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他出身商丘的大家族,少年时就有才名,后来参加了当时的爱国团体复社,和朝廷中的阉党进行过斗争,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襄号称“南明四公子”,还在家乡组织过一个文学社团雪苑诗社,也是一时之雄。他诗文兼擅,被称为“国初三大家”之一。散文才气奔放,独具一格,著有《壮悔堂文》、《回忆堂诗集》。

 

但手头的资料和网上的记载,都不足以解开我心头的疑惑。不久前偶翻刚买来的冯保善先生所著的《红颜知己》一书,在介绍李香君的文字中竟就有关于侯方域的生平故事,而先生竟与我有着相似的认识过程。

 

“侯方域的祖父侯执蒲,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的进士,做过太常卿。父亲侯恂与叔叔侯恪,同举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侯恂做过御使、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侯恪做过翰林院编修、南京国了监祭酒。在晚明那弥漫着乌烟瘴气的官场,侯氏父子都是响当当的硬汉.是有骨气、讲气节的一类。”在叙述了一大段侯家人疾恶如仇铮铮铁骨的故事后,先生又讲了这样一件事情来阐明侯方域的看重名节。

 

“在为同乡练贞吉日记所作的跋文里,侯方域特意例举了钱谦益的一个故事。钱谦益一次游苏州虎丘,穿了件去领阔袖的衣服。这古怪的服饰很令一们读书人大惑不解,便向钱谦益请教。钱说:去领子,是大清朝的服饰;阔袖,因我在明朝呆久已经习惯的缘故。读书人一脸的肃然,似乎恍然大悟,又一本正经地说,钱公真当之无愧的两朝领袖!这自然只是个笑话,但举这笑话的用意却是要表明对失节者的不耻。

 

珍惜自己的名节,也处处维护朋友的名节,顺治九年,侯游历江南,获悉江南总督马国柱要推荐吴伟业出仕。侯方域大为着急。他十分恳切地递书致诗,所谓三不可、两不必,力劝吴伟业坚塞双耳,不可乱了方寸。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吴伟业守住名节,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但吴终于没有经得住诱惑。日后也屡次表达对侯的一番苦心的抱歉,所谓“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苟活”,都可谓愧悔交加。”

 

最为难得的是,我终于在冯先生的文章中找到了关于侯方域失节的记载。先生在文中写道:

 

“所谓侯方域失节,指他以明朝遗民身份进入清朝,两次参加了举人考试。这里边,很有些蹊跷。顺治八年的考试,也仅中副榜。对这次考试,有记载说,存在着这样一个背景。入清以后,新朝的某些大员很想拉侯恂出山,侯恂坚决以老病推辞。他们再打侯方域的主意,说他曾经以布衣参与了南明弘光朝军务,有抵抗大清的罪名,要将他逮捕入狱。再后来又要连同他们父子一同治罪。最后的条件是,侯方域参加新朝举行的科举考试,往事不咎。侯方域真的参加了考试,但也没有做完卷子,以软抵抗的办法终于使当道没能够实现迫其就范的目的。也正因此,顺治十一年,侯重病期间,他们又逼他再次考试。次年,侯方域便一命归西。

 

再看侯方域参加了顺治八年的河南乡试后,他的一些遗民朋友对他的态度没有丝毫改变,更知究竟。顺治九年侯到宜兴陈定生的老家,江南的朋友对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侯为老朋友乱后相聚高兴,也为乱中献身已作古人者悲悼。写下了一批文情并茂的各类文字。就在这前后所作的一些文字里,他写到了凛然不屈、视死如归、慷慨捐躯的任源邃、吴应箕;写到了悌发为僧、皈依佛门的方以智、梅之埙;还有隐居不仕的戴英、陈贞慧,新亭之泪,江山之恨,禾黍之悲,流露出了强烈的遗民情绪。”

 

于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原本没那么复杂。正如侯方域在《李姬传》中所述。二人在明末的南京城相遇,一见如故,彼此倾心,不久纳李为妾。香君是一位美丽刚烈的女子,蔑视权贵、不畏强暴、忠于爱情,她的胆量、见识、品格与操行,得到侯的尊重和爱慕。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两人被迫长期分离,据记载战后重聚,但等待他们的却是惨淡的命运。明灭亡后,侯方域带李香君返乡, 国已破,面对新廷的威逼利诱,感到一事无成的侯方域将自己书房取名为“壮悔堂”,致力于学问的研究和诗文的创作。而李香君因为卑贱的妓女身份不被他的家族所容,被赶到城外居住,最终含恨而死,几年后,侯方域也抑郁而亡。

 

了解了这一段真实的历史,在为侯李二人命运感叹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侯方域的被误读惋惜。记得当年可是深深地为李香君不平与不值,可怜一个冰雪般坚贞的女子,竟爱错了人。相信许多人会和我有着一样的看法,而对于侯方域则只有不耻。而这样的认识仅仅缘于孔尚任的一支生花妙笔。据说,孔尚任《桃花扇》故事的来源也恰恰是侯方域的《李姬传》。不知侯方域本人地下有知会是怎样的心情。

 

其实,历史上像侯方域这样被误读的人物不知还有多少,无外乎是类似的各种各样的原因。不由也让我联想到现在。本人向不主张演义、戏说之类,对于此类作品也绝少去看。文学艺术以虚构想象成篇不假,但若事涉史实最好以尊重历史为重,切忌以讹传讹,以至谬种流传,以当今世界之信息传播速度,若干代人之后,中国文化之传统恐消失殆尽矣!此绝非危言耸听,只需细细反思今日华夏礼仪风俗、世象变迁与日、韩文化之侵入可见一斑。国人向以中华五千年文化为自豪,亦当以维护传统文化之严肃性及中华文化传承为已任,这应该是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