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激活策略查询软件:南方周末 - 小麦金融的中国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3:30:06
小麦金融的中国故事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李梦堃 2011-02-17 09:34:47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麦价波动调查粮价是如何被管住的专访尹成杰标签
小麦期货中美已有评论6条
发表评论
收藏
推荐给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年后中美小麦期货一起狂飙,但在常常互不理睬的中外粮食市场上,中美两国看似一致的表现背后,却各有各的故事。
看不懂的期货行情
“之前外盘涨的时候里边不涨,而这次外边涨里边也涨。”看不懂中国小麦期货市场的郑先生表示,自己近期不会再回到期货市场,“还是炒股票心里踏实点儿”。
买,或者不买,小麦期货都让郑先生郁闷不已。
他是从证券大户转战期货市场的。
去年8月,在看到俄罗斯禁止谷物出口的消息后,他敏感地在郑州商品交易所对小麦期货投下重注,理由是,国际性小麦供需缺口必将影响到期货价格,并迅速带动国内市场价格的上扬。
没想到算盘落了空——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小麦价格短短数月上涨近80%,郑州小麦期货却一直不愠不火。
等到1月,郑先生终于痛下决心撤离,却又与一波突然的行情失之交臂:短短十多天里,盘整了几个月的小麦期货价格突然发力,从2700元/吨突破到了3100元/吨,创下了小麦期货合约上市以来的最高价。
此时,芝加哥交易所的小麦期货价格也在前期高位回落后连续拉升,创下近30个月的新高。
“之前外盘涨的时候里边不涨,而这次外边涨里边也涨,”郑先生连呼看不懂,打算近期不再回到小麦期货市场。
不过,对于更专业的期货投资者来说,这早已是许多人共同的选择。“我们已经有好几年没关注小麦期货了,”一位期货公司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业内人士都知道,国储粮摆在那里,哪儿轮得到我们去炒?”
实际上,不管国际粮价如何“风吹浪打”,以大量国家储备和市场相对封闭围特征的中国主粮市场——包括小麦在内——基本在政府的掌控之中。2011年2月4日,安徽濉溪县马乡村李广德家里小麦部分旱死。这次中国北方大旱,是期货市场最重要的炒作题材。 (CFP/图)
政府支配的封闭市场
在控制粮食储备之后,中国粮食市场不大受外部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通过进出口配额管理形成的封闭粮食市场。
中国小麦、玉米、稻谷进口量不足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主要粮食品种基本自给自足,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基本不受国外市场的影响。
自毛泽东时代以来,“无粮不稳”就是中国政治决策者的核心治国理念之一。
而与这个理念相配套的,是对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大国的国家粮食安全的超常看重。
正因为如此,虽经上世纪90年代粮食改革的反复,中国的粮食市场基本维持了政府支付储备费用,以中储粮等国有粮库和国有粮食企业掌握主要粮食储备的市场结构。
2010年12月底,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考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期间特别表示,目前中国粮食储备接近2亿吨,小麦、稻米和玉米储备都很充裕。
市场的判断与此一致。在经历了连续7年的丰收之后,政府控制的储备粮已达到历史高峰。据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粮食分析师马文峰推测,到2010年底,政府掌握的粮食储备,至少还有5300万吨,足以平抑市场价格的恐慌性上涨。
近期的市场走势也证实了多位分析师的这一判断,郑商所硬麦1109主力合约在2月9日创下2470元/吨的高点后,随即因担心政府开仓放粮,陷入缩量盘整之中。
在控制粮食储备之后,中国粮食市场不大受外部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通过进出口配额管理形成的封闭粮食市场。
这个政策逻辑不难理解。“目前全球年粮食贸易量仅相当于我国年粮食消费量的四成多。”这是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在2010年春节华北大旱、小麦期货大涨之后透露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国际市场的这些粮食,比如小麦,主要控制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手中,而这些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政治关系又不稳定,甚至一度敌对。
关乎超过13亿人口生死存亡的中国粮食供给,依靠国际市场显然难以令人放心。这方面前车之鉴不是没有。
2007年前11个月,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中国的玉米出口量同比劲增85.3%至487万吨,大豆出口量同比增加23.8%至40万吨,大米出口量微升5.8%至113万吨,小麦出口量翻一番至185万吨。
伴随着迅猛的出口,2007年10~11月期间,小麦销售价一吨差不多涨了100元。
为了降低国际粮食市场大起大落对中国粮食市场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粮食进出口市场的控制。
2007年12月政府陆续取消了粮食及其制粉出口退税,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共57个产品征收5%~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11个产品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2010年8月,在国际粮价因粮食出口大国俄罗斯宣布禁止粮食出口而大涨之后,发改委专门出面平息国内恐慌情绪,透露中国小麦、玉米、稻谷进口量不足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主要粮食品种基本自给自足,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基本不受国外市场的影响。
这些措施无疑是有效的。在2010年国际麦价因俄罗斯火灾而禁止出口后,全年上涨近45%,但国内麦价仅上涨5.1%。
而与此同时,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尽管经历了春天的西南大旱等大灾,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2.9%,至5.464亿吨,连续第七年实现产量增长。
政府对粮食的重视并未因此放松。就在郑麦期货创下历史新高当天,国务院便部署了冬小麦抗旱补助等十项措施,还公布了10年4万亿的水利投资计划。
对此,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国务院高调保证增产会议的决策,是保障供给和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措施。2011年1月开始,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农产品期货价格连续多日上扬,直到2月中。 (CFP/图)
美国小麦的“中国故事”
2009年中国同样发生春旱,但国际市场小麦期货价格却温和下降,而2011年春旱的规模甚至小于往年,但却在大洋对岸引起小麦期货市场的狂飙。
虽然这次中国与美国小麦期货涨在了一起,但由于中国封闭而受政府支配的粮食市场,中国与世界小麦市场却各有各的“涨法”。
如果说中国的小麦价格,由于有着国储体系这个“粮食央行”的有效管理,还处于可控制范围内的话。国际小麦价格的“金融化”更加微妙而复杂。
在国际粮食市场中,小麦是全球贸易量最大的品种,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为主要的出口国,而意大利、巴西、日本等国则是主要进口国。中国虽然生产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但由于95%以上的小麦为自给自足,所以在国际小麦交易市场上反而并非主角。
在这一背景下,2010年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的轮番上涨首先缘自出口大户们的“坏消息”:
先是肆虐的热浪与干旱及其引发的数百场森林大火使超过俄罗斯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五分之一的土地绝收,随后俄罗斯政府8月5日的一纸禁令,让国际市场小麦期货价格飙升至两年来的最高水平;在加拿大,6、7月份的过量降雨令加西部小麦种植面积下滑至近40年低点。
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使得大量的投机“热钱”迅速涌入粮食期货市场,制造出一波暴涨的市场行情。
但联合国粮农组织随即发布报告认为,在连续两年获得创纪录的高产之后,国际小麦库存得到补充,足以填补目前减产造成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小麦出口国持有的库存,即主要用来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库存依然充足。
美国农业部的小麦价格展望报告也显示,2010年-2011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量为1.87亿吨,与三年前相比,升幅超过40%。
市场供应依然充裕的信息发布后,小麦期货随即陷入长达数月的弱势行情,直到2010年12月初澳大利亚因暴风雨而导致近半小麦作物质量可能严重下滑的消息传出后,传统小麦进口国埃及、日本等国开始大量收购小麦库存,再度引发期货价格大涨。
就在这一轮“补库存”式的行情临近尾声之际,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11年2月8日再度发布预警,宣称中国北部小麦主产区因干旱影响,可能造成大面积减产。
消息一出,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应声涨至30个月来的新高。而在此前数月中一直徘徊不前的郑商所小麦期货价格也一举冲上了3000元/吨的历史新高。
但这一次的“中国故事”,反映的主要还是美国小麦的“金融”价格。
中国辽阔多样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几乎无年不灾。但这些“灾害”这几年只有与美国和世界特定的货币泛滥的“金融故事”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引起麦价大涨。
2009年2月中国同样发生春旱,中国粮食产区黑龙江等地甚至出现50年来最严重干旱,东北地区2009年玉米早期因春旱黑龙江玉米播种受到影响;8月份,东北部分地区又出现严重干旱。
但这时,在国际小麦期货市场上,小麦期货价格无视“中国因素”,出现温和下跌。
而到了2011年,据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张旭透露,尽管政府公布截至2011年2月10日15时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0128万亩,但与多年同期相比,甚至要比多年同期稍微少一点,多年同期的是1.8亿(亩),而2008-2009年是1.41亿亩的受灾规模。
但这一次,美国天量闲置资金,也即热钱,正好与小麦期货这个金融产品结合在了一起。因为金融危机,最近两年美国银行信贷一直处在负增长状态,而利率也即资金成本却达到了历史低点,兼之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预期,热钱正在寻找题材。
中国自己的故事
“你以为我炒的是供需缺口吗?错了,我炒的是通胀预期!”一位期货炒家说。而与此同时,小麦现货市场涨幅相对于期货市场几可忽略。
尽管中国政府及时地向外界展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决心与信心,但在一部分投资者眼里,决心和价格依然是两回事情。
“你不要告诉我供需平衡什么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业“炒家”向记者说道,“我只问你过去一年里期货品种里有哪个没涨。”在他看来,炒期货跟炒股票没什么两样,炒的是“大势”而不是“个股”,大势要涨的时候就去找那些还没涨的品种,因为它们早晚也会被大势拉上去。
在他看来,今天的商品期货涨价就是“大势所趋”,“你以为我炒的是供需缺口吗?错了,我炒的是通胀预期!”这位投资人士坦白告诉记者,年前他就在好几个期货品种“下了注”,其中就包括小麦期货——尽管2004年至2009年中国粮食存货消费比持续上升,其中小麦由48%升至7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我不懂国际国内产量库存什么的,只知道钱多了就要有地方去,”在他看来,政府既然“不让炒房了”,那么多出来的钱不是去炒股票,就是去炒期货,“只要有个概念大家就进去了。”
而这一点,似乎正是包括左小蕾在内的许多市场人士所担心的“游资冲动”。
实际上冲动的似乎还不仅仅是“游资”,从2010年末开始,物价上涨趋势开始从食品向非食品领域蔓延,在刚刚公布的1月份CPI数据中,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除服装和交通通信略有下降外,其余6项均延续升势,其中粮食价格以15.1%的升幅高居榜首。
而因北方干旱引发粮食减产这一“概念”,似乎无需教导便已经迅速传导到了相关产业链中:市场中不断传出面条、馒头乃至方便面纷纷涨价的消息,而面粉厂和粮食销售企业们则言之凿凿自己“并未涨价”。
事实上,现货市场小麦价格涨幅并不大。河北省肃宁县军庄村村民李福勇告诉记者,2010年10月他的小麦卖了1.04/斤,而现在,他们那里及附近小麦价格是1.10/斤,虽然涨了些,但相对于期货市场的涨幅,几可忽略。
在粮食期货价格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另一个市场关注的焦点也开始浮现:那就是随着国民食品结构与需求的变化,中国小麦原有的“自给自足+国储调控”的模式是将继续维持,还是可能步棉花、大豆等农产品的后尘,成为国际市场中的“大买家”?
就在2010年,中国十年来首次大量进口美国玉米,去年在全球市场上总共进口了157万公吨的玉米,是2009年的18倍。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表示,2011年需求更高,原因是用于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肉食需求而兴建的大型养猪场增多。
但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还给出一个解释,中国粮食生产率的增长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减缓,使得玉米成为进口量增加的“明显候选人”。
无论是对于哪种解释,具有相当高的替代性的小麦很可能是玉米之后“第二候选人”:就在2010年,中粮集团已经购买了四船约20万吨的饲料小麦。而中国小麦当年的进口量增加了36%,约120万吨。
美国农业部预计,因为拥有大量储备,因此今年中国的小麦进口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这至少意味着,直到今天为止,中国小麦在期货市场上讲述的依然只是一个“中国故事”。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5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