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怎么看收件箱:“人欲横流,莫此为甚”已重复千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20:30:43
不妨讲礼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1年02月17日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罗志田
世上本不一定有良善的风气,说和做的人多了,或许就能成了风气
近年世界纷扰,社会飘摇,人心不静。在面临多方面失序之时,不免出现“翻云覆雨者为俊杰”的现象。且看一段昔人忧时之言:
今日社会之秩序乱矣,人人皆有出位之思,皆有非分之想。日言平等,而日尊己而卑人;日言自由,而日侵人以利己。毫无信义,惟以权利为结合;毫无礼让,惟以竞争为生存;毫无人格,惟视金钱为向背;毫无公论,惟是贿赂为是非。犯上作乱者为英豪,翻云覆雨者为俊杰。是故结党营私者,横行无忌;安分守己者,穷而无告。
上面所描述的现象,相信很多人都觉得面熟。其实这段话是九十年前一些提倡孔教者对社会的描述,以后见之明看,或有些言过其实。他们当时担心的是,像那样发展下去,会严重危及社会治安,所以想通过办“孔教大学”的方式,来“明礼让之道,塞争夺之途”。那是新文化运动流风仍盛之时,“孔家店”即使没被打倒,也呈日暮途远之相。今日“孔子学院”已走向世界(若起五四人或提倡孔教者于地下,他们的心情一定异常复杂,一言难尽),而我们的身边,“安分守己者穷而无告”的现象,似也呈与日俱增的态势。
学历史的好处,就是知道“人欲横流,莫此为甚”一类的话,其实已重复了不止千年。从负面看,人性恶的一面,似也有很多可开发的“空间”(历史上的当事人每次都感觉他们所面临的是临近终极的状况,后人却仍有进一步的开发);从正面看,则人类对恶的修复能力,似乎也源源不断,未曾穷尽。前者总担心着末日的临近,后者恒憧憬着世界会变好。或许,我们本一直处于某种中间状态,不过在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中体验着生活的苦与乐。
从古今中外的视角看,任何社会都难免有“小人得志”。不过,这样的现象不能太多,更不能普遍。如今连素有象牙塔之称的校园,也开始斯文扫地、市道流行。顾炎武说:士大夫无耻,是谓国耻!这样的状态如果成为常态,并继续下去,是很可怕的。虽然遇到重大生死关头仍可见人性那光明的一面(几年前地震中一些情形就让我大受鼓舞),但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与人之间可能渐渐失去了是非;不受约束和不守规矩的行为,反容易受到鼓励。
世风日下的结果,那些通常与世无争的一般人,不能不再三退避,期能明哲保身。而有出位之思者乃日增,且多欲毕其功于一役———欲致富者不怕伤天害理,大量制造假药、假奶粉(或“问题奶粉”);欲掌权者不惜兴风作浪、造谣中伤,而所争者或不过是个科级、处级职位而已。随着“结党营私者横行无忌”状态的持续,安分守己者恐怕也越来越难以自保。真到这些人都“穷而无告”之时,就是那些专为有钱有势者说话的学者,也会惴惴不安的吧。
这样的世风,要想改变还真难。以前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补救的措施,最好能立意高远。不过,揆诸目前的士风,我还真没那么乐观。现在任何高远的立意,仿佛都有些奢侈的感觉了!既然劳心者多心思旁骛,不复能为社会楷模,或也只能寄望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像那句常被重复的话所说的———从自己做起。要知道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其善恶也直接报应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所谓“礼”,大体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禽之别那一部分,或即后来赫胥黎主张平抑“进化”的“伦理”。以前贫下中农的客气话,常说不用拘礼讲礼。今日也许“明礼”是太高的要求,但大家不妨试着“讲礼”———对人有所忍让,自我有所约束。言平等者不忘尊人,说自由者切勿侵人,争权利时稍顾及信义,爱钱财者留几分人格,或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君子有所不为的同时,仍需努力的方向,就是尽可能不让小人得志。对于结党营私者“横行无忌”的现象,安分守己者不仅个人要有所抵制,还要有人出来说话。
鲁迅曾说,世界上的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们或可套改为:世上本不一定有良善的风气,说和做的人多了,或许就能成了风气。
新年而有这样的梦想,不免迂远了些。但在每一次重新开始之际,不正是可以梦想的时候吗?
(作者为历史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