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平台充值:为什么要把《西游记》写成神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2:05:42

◎文学讲坛◎


大家解读《西游记》第五回:
 

为什么要把《西游记》写成神话?

甄 诚

         前面我们讲到,吴承恩之所以要写《西游记》,是要通过想象的神仙妖怪的故事来揭露社会现实。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玄奘去古印度取经是实有其事,为什么吴承恩不以实为实地记述而要用神话小说来表现呢?         吴承恩的父亲名锐,字廷器,因家庭贫困只上过社学,读完“小学”即《论语》和《孝经》就掇学了。长大后,与一位徐姓的小商人的女儿结婚。妻家几代都是开卖花边线的小商店的。两人成家后,吴锐就继承了徐家的买卖。他为人忠厚而本分,不和人计较,多缴了赋税,多当了差,受到衙门的欺辱勒索,也不敢声张,于是,邻居就都把他当作“痴子”。他还是不计较这些,做完生意,不管春夏秋冬什么天气,总抱着一些古书读个没完——“竟日不休”。但他有时候还“又好谭(谈)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吴承恩的性格受他父亲影响很深,但吴承恩少年时对他父亲的“痴”态引以为耻。他走在街上,有人指着他管他叫“痴子的儿子”。诸如此类的刺激,促使他发愤读书,希望能通过科举达到出人头地,以便改变父亲和自己受人欺辱的状况。        明代的淮安是长江以北的重镇,漕运枢纽,商业发达。吴承恩小时的同学和朋友,后来结为儿女亲家的沈坤,也出身于商人家庭。沈坤父亲沈炜经商赚了钱就买图书,培养儿子读书,争取做官,改变命运。沈坤不负父亲期望,于嘉靖十年(1531 年)中了举人,又在嘉靖二十年( 1541年)中了状元,后官至国子监祭酒——管文教的官。        吴承恩的家庭状况跟沈家差不多,父亲也给他提供了读书条件,这样,他就能跟沈坤一起进县学府学去读书。沈坤走通了“读书作官”的道路,而吴承恩却“老于场屋”,一辈子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中。但是他“髫龄,即以文鸣于淮”, “金陵四大家”之一宝应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督学使者也认为他“叨一第如拾一芥耳”。吴承恩对时艺没有多大兴趣,但他的古文和诗词曲非常优秀,自成一家,不落俗套。他十几岁时,刚中了探花的蔡昂在淮安家中大宴宾客。吴承恩直登筵席,应对如流,四座震惊,深受蔡翰林的“雅遇”。因此一时“投刺造庐,乞言问字者恒属”。门庭若市,非常热闹。         吴承恩在少年时代就非常喜爱通俗的古典文学,尤其是神话故事。他在自己的短篇小说《禹鼎志》的自序中写道:“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师诃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他还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爱听奇闻的癖好、广博丰富的见闻、坚实深厚的文学功底、少年时代就产生的美好愿望,等等,成为吴承恩在科举上失败却在神话小说《西游记》创作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大约在嘉靖五年(1562年),吴承恩21 岁与夫人叶氏结婚。叶氏是淮安名门望族。叶夫人曾祖辈、祖辈的叶淇、叶贽曾做过尚书、侍郎的大官。吴承恩姐夫沈山,其曾祖沈翼也曾任过南京户部尚书。这么优越的社会关系对他的“仕途”却没有能带来什么好处。         到嘉靖十一年(1532年)了,他应考几次,结果依然场场失败。这年冬天,父亲病故,他痛不欲生,感到愧对父亲。嘉靖十年(1531年)以后,与他年龄相仿的朋友们纷纷中举、中进士,其中沈坤还中了状元,走上仕途,而他却空怀壮志,默默无闻。最后到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才“挨得”个岁贡生。        在这期间,吴承恩为了能有所升迁有所作为,做了两种事:一是进龙溪书院发奋攻读,准备下次再考;二是捉刀写了一些帮闲应酬的文字。嘉靖八年(1529年),漕督唐龙祖母80大寿,唐龙请人画了一幅画寄回家祝寿,吴承恩在画上作了《海鹤蟠桃篇》七言古诗;周金由漕运总督升任南京刑部尚书,又为之作庆贺幛词。淮安几任知府和吴承恩都有赠答诗文,与淮安卫千户章汝隆、山阳知县和府县学教官,也有这类交往。就连远在南京的魏国公儿子徐天赐(徐达后裔,徐辉祖的玄孙,承袭封爵),吴承恩也作过拜寿的幛词。杭州两浙盐运使黄日敬,重刻《金陀粹编》特地派人到淮安来请吴承恩作序。这些文字有时甚至不能署上自已的名字,吴承恩也乐意为之,因为既可以炫耀自己的文才,获得官吏们的青睐,又可以取得一点润笔。         帮闲文字尽管作得好,但对前途却起不了大作用。当时,做官要靠“八股文”, “八股文”作不好永远不能得到功名,没有功名就永远无法进人“仕途”。         科举的失败,官场的黑暗,心情的痛苦,使他表现出清高孤傲的一面。他逐渐心灰意懒,亲眼看到世态炎凉,政治多故,友人云散,由此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功名富贵自有命,必欲得之无乃痴。”“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春,吴承恩在北京做官的老友李春芳派人接他的父母去京奉养,官船过淮时,家人顺便拜访了他。李春芳了解到他的境况,深感不安,立刻写信给他,敦促他再次来京谒选。在李春芳帮助与斡旋下,吴承恩于第二年冬得了个浙江长兴县丞的小官。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春,他赴长兴县上任。明代做官必须进士出身,一般府州县的正职中了进士才能得到。吴承恩当县丞只管些杂务琐事,是“副差杂职”。这时候,吴承恩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他这样清高、孤傲、正直的文人秉性难改,不能适应。他看不惯官场风气,放不下名士派头,到处碰壁。在长兴干了一年多,与长官合不来,结果被诬下狱。不久案情大白得以释放,于是拂袖而去,蛰居委巷,整理自己的著作,以度晚年。         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他彻底摆脱了科举失败的苦恼和仕途宦海的炎凉,在文学理论和创作上达到了顶点。        吴承恩在文学理论和诗词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这与他坎坷曲折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在晚年,他认真总结研究和潜心撰述,使他的文学思想达到新的高度。他的文学理论主要是:文学作品必须直抒胸臆,反对剽拟摹仿。             “近时学者,徒谢朝华而不知蓄多识,去陈言而不知漱芳润,即欲敷文陈诗,溢缥囊于无穷也,难矣。”认为那时候一般的作家,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生活基础,勉强修琢文词,这样的作品就是写得再多也不足以传世。当时文坛复古主义倾向严重。        李维祯评论吴承恩的诗文成就时说他的诗文“率自胸臆出之”,不事雕琢,他的诗和唐代的钱起、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相上下,他的古文与宋朝的欧阳修、曾巩相出人。尽管吴承恩的诗、词、曲、古文被人推祟到很高的高度,我们细读他的诗集《射阳先生存稿》,感到前人的推祟并不过分。然而,吴承恩的最高成就,最大的贡献当然是被称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创作,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而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必然。首先,元明时代神话故事的创作日益繁荣,以玄奖西天取经为题材的故事,日益丰富完整。五代、宋元以来,人们将唐僧去印度取经的故事编成戏曲和话本、绘成图画,流传中又经人不断加工补充,宋末元初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取经队伍中就率先增加了一个猴行者,元代评话《西游记》则加进了一个黑猪精猪八戒。《取经诗话》已被发现,评话本《西游记》中一节“魏征梦斩泾河龙”,现仍保留在《永乐大典》中。此外,元人吴昌龄创作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杨景言创作的6 本24折杂剧《西游记》,在明代都保存完好,随时可见艺人搬演。这是吴承恩取材写作长篇小说良好的基础条件。        吴承恩从少就在父母的引导下,产生“好奇闻”的习性,又能主动搜集材料,阅读包括唐宋传奇在内的野言稗史。后来,交游的朋友中藏书丰富,又是他的一个优越条件。中年以后,他思想成熟,对当时的社会黑暗和政治腐败看得比较深刻。他想通过神魔故事来揭露社会人情、鞭挞黑暗邪恶势力,因而产生了创作《西游记》的思想基础和欲望。        吴承恩在《二郎搜山图歌》中写道:            猴老难延欲断魂,狐娘空洒娇啼血。            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踪。            青峰一下断狂虺,金锁交缠擒毒龙。            种兵猎妖犹猎兽,探穴捣巢无逸寇。            平生气焰安在哉?牙爪虽存敢驰骤!        象这样一类的神怪斗争,是《西游记》中常见的故事。在描写这些故事的时候,作者同时联想到,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衣冠之中”也有一些这样的魔鬼,应该搜一搜,剿一剿。但是统治阶级不但不使用“搜山”的手段,把他们一网打尽,反倒利用他们为百姓制造灾害。吴承恩感到忿忿不平,他在这首歌中还说:          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          脚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艺谓无英雄?          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今万年保合清宁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为什么要写《西游记》?为什么要把《西游记》写成神话?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社会再黑暗,他对世道再不满也没有说理的地方,能有几个人主持公道?于是,他就借助神魔仙怪的故事来表现“人间变异”,寓以鉴戒,影射现实,暗示社会,抨击弊端。     而神话,恰好更能够充分驰骋他的艺术想象,发挥他的文学天才,把自己的作品写成了四大名著语言最为文雅最为美丽的文学巨著。     那就自然不受玄奘去古印度取经其事本身的事实限制了,不必写成一部纪实小说了,免得人物贫乏,情节简单,故事单调,枯燥乏味,缺少文学价值。      本文来源于 博客日报 原文链接:http://zhchmd888888.bokerb.com/blog.php?do=blog&event=view&uid=5793&ids=9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