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5s原装屏幕多少钱:中西文化差异的参考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28:38

中西文化差异探讨“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一.  研究课题名称:

中西文化差异探讨 (活动时间二个月)

二.   课题研究背景:

人类世界是由多民族复合组成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下生存、繁衍、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在人类文化发生之初,生活在不同地理背景的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环境的差异构成民族文化差异的最初动因。在漫长的人类文化与自然界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特色。

三.   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了解中西文化主要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2       了解中西文化各自的体质;

3       分析中西文化各自的利与弊;

4       通过对差异的比较,看两者的相融;

四.研究内容、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1.调查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与方面;

    2.学生调查在语言,教育,饮食及家庭观念之间的差异;

    3.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上网查资料,访问记录、收集数据、调查表

六.活动的过程:

1、研究小组成员分工:

(1)记  录,访  问;

(2)收集数据,查资料;

(3)分析总结,成果展示;

2.研究的进展计划:

研究阶段

时间安排(周次)

活动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课题生成与小组建立

第1周

成立小组

形成小组研究方案

第2周

提出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

开题论证与交流

第3周

交流问题

研究方案的实施

第4周

访问、上网查资料

中期班级交流

第5周

对活动的总结、归纳

资料整理与分析

第6周

收集数据、整理

形成研究结果

第7周

得出结论

成果交流与展示

第8周

交流成果

终期评价与反思

第9周

提出新建议

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图片、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探讨———中西文化差异

 (我的教学实践感言)

                                      王瑞芬

 

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变动发展,也渗透到语言习惯中。我们在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中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学习,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时我们同样不能脱离自己本身的文化。因为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是为了能够处理英文信息,来转换两种语言。假如不能实现这种转换,外语是无用的。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学习这门语言的效果。作为刚刚认识世界的中学生来说。接触英语的时间还不长,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多,这妨碍了学生的英语的语言表达以及文化习俗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达不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水平。因而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在课外的活动中,比较中西两种背景,掌握不同习俗等对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巨大作用。应该说文化教学就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一部分

 

在过去一年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做一些句子的翻译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按照中文的顺序来翻译英文的句子,举个例子说,我非常喜欢我妈妈,有不少的学生会翻译为: I very like I mother. 中文里我妈妈指的是我的妈妈,省略了“的”,非常是程度,副词,英语里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这显然和中文的表达习惯就不一样。这个问题在初一的学生中是常见的毛病。这让我体会到中西思维习惯的不同影响了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来做句子,而不是单纯的中文和英文对等翻译。在接触多了。说多了,练多了之后,学生也逐渐的接受并且会使用这样的句型了。

再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外国人爱吃牛肉、鸡、鸭、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叉子和刀。在结合教学内容时,就可以适当为学生增加这些背景之后在来学习如何使用刀叉,同时引入各类食物名称,如 STEAK,LAMB 等,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认识。

英语教学中,很困难的一部分应该是文化中的习语。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的构成整体意义。形容一个人“脾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在汉语中说“犟得象头牛”,在英语中说:“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象头骡子)。“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Waterloo[滑铁卢]是比利时中部的城市,1815年拿破伦[Napoleon]的军队在此地大败)。吹牛在英文里却是“talk horse”,因此,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碍,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反之,则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记忆这些习语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干扰我感触较深的还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称呼语
     在某篇课文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节日  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在学习到节日这部份的同时,将各类不同的风俗习惯介绍给学生,同时让学生课外收集知识,将更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节日的理解

  2.感谢和答谢
 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 当然,在我们学校学生中,这个方面几乎没有构成太大的干扰。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  4.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 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 blue 在英文中除了兰色以外还有忧郁和色情的意思,“ blue wolf” (色狼)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还有其他一些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打招呼的方式;一些隐私问题如年龄,婚姻,收入等;问题比较常见就不在一一说明。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因此,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成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必要。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