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阿卡丽出装:李长征:我们能向外“看”吗?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7:19:17
常识认为“看”是向外的,我们能看到外面的事物。科学的观点认为,我们无法向外“看”,“意识”就是外物刺激我们,我们的感官对外物传递来的信息进行加工转化,形成感觉。这就是科学上的“看”,它不是向外的观察,而是向内的接受、解读。我们不是看出去,而是接受进来。我的哲学观点是:我们能直观“事物”,能向外看见“事物”。但这个看见的“事物”,是我们的感觉,外化了的感觉,或者说是感觉化了的物。我们不能直接向外看见“物”,对物我们只能接受它的刺激和信息,通过科学家理解的途径来“看”到它。对外化的感觉,我们可以向常识一样来“看”它。

  一、常识是如何来理解“看”的。

  常识看来,我能听见树上的鸟在鸣、街上的狗在叫,看见远处巍峨的山峦、看到近处孩子的笑脸、望见天空中掠过的飞机。总之我能向“外”观看,并能在外面看到各种各样、远近高低、形形色色的事物。向外能看到东西,这在常识看来是毫无困难的,不容置疑的。向外看见东西对于人的行为是非常必须的,如果向外看不见东西,人的行为就受到巨大的限制,人的生活就是去丰富的色彩,瞎子是向外看不见东西的,所以瞎子是残疾、落能的人。

  二、科学是如何来“看”的

  科学家研究了人“看”的过程,告诉我们人是如何看见东西的:人看见东西是依赖光线的,通过光的反射,物体的信息传递到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感官对从物体传来的信息进行解读,产生了感觉。这就是感觉的产生过程,也就是人“看见”外在事物的过程。但科学家的“看”是接受信息、解读信息,是信息进来,而不是向外看出去达到外物。

  在这里,科学与常识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看”到底是接受进来还是向外到达外物,这是两个相反的方向,对立的观点。是常识错了还是科学走错了路?我们是不愿意怀疑科学家的劳动的价值,但我们也不愿轻易放弃常识的力量。常识是对人类最重要的知识。不要试图去指责常识的错误,而应该学会解释常识这一“事实”。因为任何常识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理由,对于人类,常识的价值是科学无法代替的。哲学应从更深的层面来认识常识,以哲学的严肃来理解常识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类的价值。并要协调常识和科学的矛盾,把二者统一起来。常识是用本能来说话,用感性来说话,科学要用理性来表达。常识看来,太阳很小,山很大;太阳围绕地球转,而不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常识看来,树是绿色的,而科学家伽利略却说,绿色不在外物中,它是物体反射的光线的某一段的波长在人的眼中形成的。常识看来,在镜子中确实有一个东西,科学家把它解释为是镜子表面反射光线造成的,但镜像不是光线,是实实在的图画,在感觉看来,它确实在镜子的深处,而不是在镜子的表面。哲学必须要来协调常识与科学的冲突与矛盾,来认识“看”的本性。

  三、“看”的本性是什么?

  古代人或神话认为,眼睛之所以能看到东西,是因为眼睛能向外发出光线,眼睛能放出光来,就象手电筒一样照到外物上,所以我们看到外物。物理学家的试验并没有发现眼睛向外发出光,相反却观察到物体将光线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并用物理学的思维来解释人看见物体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接受科学的观点,因为科学的观点受到试验的证明。但科学家也有自己的困难,那就是,在科学家看来,世界的图画应该在人的大脑中,因为“看”的过程是主体接受外物的刺激(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在头脑中(主体)转化为图画的过程,也就是感觉在头脑中生成的过程。按科学家的解释,世界的图画(也就是感觉)应该在大脑中,但实际情况是:当我们去看“事物”时,我们的头脑中并没有一幅图画,只有在我们的眼前,在我们的外面有一幅由各种事物构成的图画,那么,在我们看事物时,科学家认为的在我们头脑中的感觉(关于世界的图画)这时在哪里呢?如果科学家关于“看”的过程——也就是感觉产生的过程是对的,那么科学家就必须找出在我们看事物时产生的感觉在哪里?我想——我确信,任何科学家、任何人都不能在大脑中找到感觉。因为科学家认为的那副图画(感觉)就在我们面前,在我们的外面。是科学家的解释错了吗?如果我们不同意科学家的解释,那么对我们是如何看见事物的?我们必须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常识认为,我们人在白天能直接看到外面的事物,不需要什么中介,对外物我们能够直观——直接看到:外物在我们的外面存在着,有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常识认为有没有感觉,当然有。但常识中的感觉在哪里?我们说水是热的、苹果是酸的,我们说热是指水是热的,而不是说我们的感觉;我们说苹果是甜的,我们是指苹果而不是我们的感觉。热、酸这些我们平时所知的感觉又都是事物的属性。正如詹姆士所指的:我们所指的对事物的感觉就是事物的属性,二者是同一个东西。因此,科学家通过理性过程产生的感觉,自己却不知道它(感觉)在哪里。而常识却提醒了我们感觉就是我们面前有各种属性构成的事物,我们面前的事物(图画)就是科学家所寻找的在大脑中找不到的感觉。科学家认为在大脑中存在的感觉在大脑中找不到,却在我们的外面世界中。这种结果,既是科学家不承认也得接受事实,因为,在主体中没有感觉,感觉在外这是事实。面对事实科学目前不能解释,就得先接受。如果我们承认面前的事物就是我们的感觉,那么刺激我们的感官,产生我们感觉的外物又在哪里?如果我们同意外物刺激我们的感官产生的感觉是外化的、在我们的外面——就是我们面前的事物。那么,这时外物,引起我们感觉的外物此时又在哪里?我们找到了感觉,却丢失了物质,外物跑到哪里去了呢?于是自在之物就产生了,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产生感觉,感觉有在我们之外构成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但存在的自在之物确实不可知的,这是康德的观点。

  唯心主义特别是经验主义的唯心主义找到了感觉,它们认为我们眼前的事物就是我们的感觉,它的典型代表是贝克莱和休谟。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符合;感觉和对象是同一个东西。贝克莱说:“由于这些观念中有一些是一同出现的,我们就用一个名称来标志它们,并且因而就把它们认为是一个东西。因此,例如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相和硬度,如果常在一块儿出现,我们便会把这些观念当作一个单独的事物来看待,并用苹果来表示它。”P502唯心主义较好的回答了我们眼前事物的主观性的特征——对主体的依赖性(看不到这一点是唯物主义的悲哀,对事物的主观性在这里无须说明,在贝克莱和马赫的著作里有大量的描述)。如果我们承认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们就必须回答两个问题:1、感觉的原因是什么?它是自在的还是从主体中产生出来的,或者是还有其他的原因。2、物到哪里去了?关于第一个问题,贝克莱的回答是明确的,感觉是依赖精神实体的,是由心灵或上帝这两种精神实体把它产生出来。我们眼前的事物,也就是感觉的复合体,是没有独立存在的权利的。在贝克莱看来,世界上除了精神实体和依赖精神实体的感觉外,没有物质的存在。休谟对除了感觉的存在表示坚决的同意外,对所有的实体——物质和精神的存在持一种不可知论的态度,有没有物质和精神我们是不知道的。休谟的观点是合乎逻辑的:如果我们眼前的世界中只有感觉,所有的事物都是感觉,那么还有精神和物质存在的位置吗?

  康德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康德认为,外物是存在的,虽然我们知道它的存在,但它是什么样子(也就是它的属性是什么)我们是不知道的,它在我们的认识能力之外,我们把它叫做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虽然自在之物不可知,但它却是产生我们感觉的原因。我们眼前的事物(康德把它叫做现象)是由外物提供的感性材料和人的先天的感性形式创造的,说得简单一些,在康德那里,我们眼前的事物就是依赖于主体的感觉。在这之外还存在一个看不到的自在之物和由它组成的世界。康德的回答既找到了感觉,又找到了物质(自在之物),又说明了感觉产生的原因——自在之物和主体共同的产品。康德的回答似乎比较圆满,但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康德那里,有两个世界:一个看得见的世界——现象界;一个看不见的世界——自在之物。这个自在的世界在哪里呢?这引起了哲学界的普遍怀疑和不满。

  詹姆士对此有自己的理解。詹姆士的哲学观点叫彻底的经验主义。在詹姆士看来,我们眼前的事物既是客观事物,又是我们的感觉,外在的物和人的感觉是同一个东西——都是我们眼前的事物。世界先有纯粹的彻底经验,它是一个同一的东西,物质和意识都是第二位的,派生出来的东西。比如我们面前的一个苹果,就是一个纯粹的彻底经验,当我们拿这个苹果与苹果树、气候、水等物理的东西联系在一组时,它就是一个物质的东西;当我们把这个苹果与人的心情、欲望、爱好等连在一起时,它就是一个意识(主观的东西)。在詹姆士看来,我们的世界既有物质,也有意识,不仅如此,二者实际上就是同一个东西。在《意识的概念》一文中,詹姆士说:“如果我们老老实实的看待实在,把实在看待得就象它呈现给我们那样······;那么,这种可感觉的实在和我们对于这种实在所有的感觉,就在感觉产生的时候,二者是绝对同一的。实在就是统觉本身。······在这里的物理的东西的内容就是心理的东西。主观和客观混而为一了。”(P114-115)“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事物的一些内部的小小的副本,就事物呈现给我们这个范围来说,这些感觉就是事物本身。”(P115)在詹姆士那里,既找到外物,也存在感觉,而且二者是同一个东西。詹姆士的这一结论尽管含有某种真理,但它的理解也是错误的。

  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是如何“看”事物的?

  首先,科学家关于我们如何看见事物的描述是对的,但是在最后的环节上出了问题。科学认为,感觉在大脑中,这一结论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看外物,不仅形成了对外物的表象(感觉),而且还包含着距离,也就是说我们看事物时,我们的感觉包含着表象和距离,是表象与距离的统一。正因为表象是含有距离的,所以它就是外在的,而不是在我们的大脑中。正因为感觉是外在的,所以我们才能对“事物”进行直观,常识才认为,看东西是向外看。如果说我们向外看看到的事物是我们外在的感觉,为什么我们在行动中却把这个感觉认作是实实在在的外物呢?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外在的感觉与外物统一在一起了。正因为二者统一在一起,所以我们人向外看到的“感觉”和行动所作用的外物,在人的认识和行为上就统一起来,成为一体的东西。詹姆士虽然看到二者的统一,但是它把问题给颠倒了,詹姆士的纯粹经验不是第一性的,而是外物与外在的感觉统一起来的“事物”。在没有主体时,外物是自在之物。一旦有了主体对自在之物的感觉,因为感觉的外在与外物统一在一起,这个自在之物就变成一个统一体,成为一个我在之物。这就是常识见到的事物——一个感觉与外物的统一体。在常识哪里感觉与物是分不开的,尽管常识不能“说”,但它却坚持最正确的事实。因为我们看到的东西,既是我们的感觉,又是外物,是二者的统一体。正是由于事物是我们的外在的感觉,所以我们才能向外看;正是因为事物是外物,所以它才有感觉没有的客观实在。

  以上就是科学的“看”与常识的“看”的矛盾的解决,常识与科学并不矛盾,我们能够把它们统一起来。(写于2006年9月8日星期五)

李长征:我们能向外“看”吗?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李长征:世界是如何构造出来的?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常识思维与哲学思维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陈嘉映:信号、句子、词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对“存在”的认识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邓正来:社会科学与知识类型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杨国荣:存在与方法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感觉的本性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中华文化的理性传统 -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为何东汉会灭亡? -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质料与形式 - 哲学与思想史总论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什么是本体论? - 科技哲学与逻辑学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贺来:“认识论转向”的本体论意蕴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陈刚:层次,形式与实在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李恒威等: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李恒威:当代意识研究中的东西方对话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张寅生:认知科学的方法及发展趋势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商景龙:人类理性对秩序的探究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商景龙:论秩序与历史变迁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翟振明:视觉中心与外在对象的自返同一性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黄裕生:“纯粹理性批判”与存在论问题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转)给弱者以尊严——向楮树青馆长致敬 - 读书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肖娅曼:汉语“是”的形而上之谜——“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 - 哲学在线:哲学专业网站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