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暴君盖伦:译言网 | 第一章 寻找敌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5:42:52

 在近代历史中,鲜有哪个经济事件对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冲击堪与中国的崛起相比。中国从一个较小的经济体、最穷的国家之一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四个经济体之一,仅花了短短的三十年。二十年后,几乎是突然冒头的另一个快速成长的亚洲大国印度,又引发了新一轮急切而又迥然相异的预测,其一派以经济学家为代表,倾向于对中国和印度成为21世纪的主要增长引擎持欢迎姿态,另一派主要是外交政策与防务分析家,他们将中国的成长视为潜在的威胁,而印度的崛起正可以在这日益复杂的力量平衡中起到可能的制衡作用。

 之所以对这两个国家的未来有着几近强迫症式的关注,乃是出于一种恐惧,担忧西方正在失去经济上的支配地位,从而也会丧失冷战后对国际秩序的塑造能力。信心的丧失自1970年代就开始了,在经历超过1/4世纪的快速、协调的经济发展之后,工业化国家第一次遭遇一连串的猛烈冲击。1973年9月至1980年7月间,原油价格增长了12倍。价格的上涨既不是市场条件的变化带来的,也不是政治危机造成的(如1973年10月的赎罪日战争导致阿拉伯国家对西方短暂的石油禁运),而是因为产油国卡特尔OPEC的一场蓄意谋划的决定。这被视为是对工业化国家经济强权的第一次成功的挑战,因而也招致西方国家的深深憎恨。

 第二次更为重大的冲击来自他们未能成功应对随后而来的两次产业衰退。第一次衰退zksiyu1973年9月到1974年3月间,原油价格上涨4倍而触发的,衰退程度相对温和。但第二次,即紧随着1980年7月原油飙涨至35.63美元/桶的衰退,则要严重得多。当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西方发达国家的代理)成员国试图通过增加公共开支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时,他们发现这个过去40年屡试不爽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英无法提振国内生产,他们只有从新兴工业国家增加廉价消费品的进口。不久,经济学家创了一个新词来描述这一现状,这就是“滞涨”。

  对新术语的需求表明了一个事实,即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是不可逆转的。这一变革经“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政府注资刺激经济“---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提振需求---的法门这次失效了,因为市场不再是国内市场,而是全球性的市场。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孪生革命使得在新兴工业国家利用廉价、熟练的工人低价生产,然后运回国内售卖的过程变得便宜。五六十年代逐渐放宽的贸易自由消除了国内工业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时代所享受的贸易保护。因此,经由此途径来增加国内生产的企图,最终只是成功地扩大了进口及增加国外的生产。

随着全球化的势能在随后年代里的积聚,工业化国家不得不面对一些前所未见的术语,正因为前所未见,也就无法从理论上找到解释。这就是去工业化----制造业不断的工作流失、伴生着经济生产中劳动生产力的减半、以及长期性,而不是暂时性失业的出现。

 不可低估工业化国家所经受的信心打击。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工业化民主国家的支配地位看似是无可撼动的。1950与60年代,西方主导了全世界:单单美国的经济就占去全世界GDP的一半,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欧洲刚开始时是耗尽了,但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用了10年时间重新站立起来。之后就开始了达1/4世纪之久的他们所从未经历过的高速发展。这段被安格鲁-撒克逊作家称之为”资本主义的黄金年代“,法国人称之为”黄金30年“的时代,将美国、欧洲,还有日本带入一个迄今不敢想象的富裕水平。

 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严重冲突的社会中发生的。福利社会所建基其上的哲学契约---社会变革的受益者有义务照顾失败者,国家的义务是确保他们会这么做----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得到认可。对于工业化国家中战后的那一代人而言,这真是生逢最好的世界,最好的年代。慷慨的社会保障福利、充足的教育机会、中产阶级的不断巩固、因使用自动生产代替人工而造成的工作条件的改善,最重要的是,一毕业就确保有工作机会,使得人的未来充满希望。也使很多的规划成为可能,学生未出校门就可以规划人生,决定何时结婚、何时买房、买什么类型的房、生育几个小孩、什么时候生,等等。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在横跨地球的相当一部分面积的范围内,不安全感第一次从年轻人的头脑中消失。

 这个时代中工业社会的健全与美好被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用栅栏图的方式形象地捕捉下来。在《预期消退的年代》这本如今已非常著名的书中,保罗展示了一幅标注着1951年至1971年间美国家庭年收入增长表,这个图表看上去就像一个围栏,因为围栏中每一根木条差不多都是等长的(在图表中每根木条表示其所属的1/5的社会群体的收入年增额)。在中产阶层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欧洲,这点尤其如此。如此一来,”围栏“的中部就出现了一个往上的突起。因此,贯穿黄金年代始终的是,收入在增长,但收入的差距在缩小,或最不济,也只是保持不变。罗伯特?普特南在他开创性的著作《独自打保龄》、弗朗西斯?福山在著作《大分裂》中均论证了从战后至70年代初,美国与欧洲社会中,社会信任的几乎每一项指标都得到稳步的上升。从那之后,衰落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