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女英雄h:唇舌的授权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3:42:15
71
  福柯说:权力即压迫之物。
  道理很简单,我不想引述福柯具体的阐释。这个格言式的句子已留给我很大的思考空间。

  72
  有位小学教师给我来信,他说:10年语文教学,面对着自己教育过的以及现在的学生,我总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感,(我总认为站在教育的角度,自己没能也没办法对学生、对社会尽责),同时也深感教育的沉重和无奈。每当在电视、报纸上看到某些地区个别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气愤之余,扪心自问,这仅仅是个别例子吗?其实相当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与那些被处罚的教师的行为在性质上没什么两样,区别的只是程度的深浅或是否被发现罢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的爱害者。这位教师接着又写到:当一个个脱离母体,充满生命活力的幼儿来到这个复杂的世界,用他们那纯洁得不能再纯洁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时,社会、家庭、学校各自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才能使他们真正健康成长呢?社会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的熏陶,家庭环境的畸形塑造,学校教育的无奈与功利的驱使,我们的孩子会出污泥而不染呢?

  73
  2000年3月26日午间电视报道,江西南昌某中学李姓教师因学生背不出数学公式,罚8位学生每个公式抄1000遍,共计6000遍,李教师认为这样做很有效果,更绝妙的是其中被罚的一位学生竟能一只手握两支笔同时写出两行公式,据他自己介绍,因为从小学就经常被罚抄,"练出来的"。这是什么样的教育啊?

  74
  如果不是几位校长亲口告诉我,我绝对不会相信的:相当多的中心校、重点小学每年都要向教育局"进贡"数万至数十万元的钱款,这些钱来自于学校"择校生赞助款"等各类收入。学校竟成了生财单位,而每年还要按份额向上交款,这不是匪夷所思吗?正如所有体制内"黑箱""黑幕"一样,教育界这一类的"黑箱""黑幕"更是令人沉重!

  75
  清晨把女儿送到学校,再赶回办公室,一杯茶、一枝笔、一本笔记,便可以"挤压"自己。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也是"草"?
  在嘈杂的编辑部,这是另一种游离状态。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自我安慰:继续思考,继续写作,一种尚未完全死去的状态。

  76
  有两种基本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是从最完美、最纯洁处开始,这往往是一种幻觉状态;另一种是从"最混杂、最阴暗、最无序、最属于偶然的"事物开始,它需要的是反转过来,躺于地层之中。鲁迅说到"黑暗的地母",对大地的描绘,我最喜欢的是鲁迅的这一句。在"黑暗的地母"的怀里,我们可以辨认出暴力、激情、仇恨、脆弱、恶毒,辨认出正义、善、永恒的理性,最后的掠夺不去的对于光明的信念。
  自由思考,自由判断,自由表达,源于对所有恐惧和诱惑的抵御。

  77
  一位熟人从环保局副局长调任教育局局长。一次聊天,我问他:你不懂教育,怎么敢当局长?他笑着说:首先不是我敢不敢当,而是领导给不给当。当局长也不在于懂不懂,而在于会不会干,你们在这类问题上纠缠太深,自找罪受,很多事情你能问懂不懂吗?
  教育也就是一种持久的行为操作,日复一日,所有的行政架构,所有的学校建制,所有的教育行为,需要的只是权力的程序化和授受教育过程的流水线运作,在这种不断以毫无个性的模式整合的框架中,所需要的不是个人的智慧、教养、个性、激情与创造力,而是面目模糊的操作者。掌握权力远胜于专业素养。

  78
  如果真如斯宾诺莎所言,"快乐不是对美德的赞赏,而是美德本身",现在基础教育学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快乐,因而也就--不再拥有美德?"我的严厉并不来自于我",而是铸就我的现实--我不快乐,因而同样不可能拥有美德?当然,我们其实不必这样反推上去证明什么,但我们必须时时把握住对自我生命的规训--童年的不快乐不仅是一生的不幸,更是整个民族的不幸--我们的责任只有:"你应该爱。只有应该才能保证爱不发生任何变化,使之从容独立,永葆自由,使之永远快乐,不再绝望。"(克尔凯郭尔语)

  79
  在大地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指明一条更有理性,更正确、轻松的道路。教育之路无非就是:批判性的超越,不折不扣的尝试,朝着人性的动人处走去,朝着不断生长的"我"走去。

  80
  教育最大的罪恶就是对人的残酷。
  教育最大的虚伪就是以教育的面目遮掩着的丑恶。

 

唇舌的授权连载(9)

  81
  我只能这样说:我从事具体的教育工作,实际上是一件充满悖论、荒谬的事情,不是凭着理性、爱、对真理的信念,而是--常常是这样的--对教育的恐惧、对人对整个时代的恐惧,对无力感的恐惧、用最不恰当的疗治方式疗治无法治愈的疾病。

  82
  多年前,黄克剑先生就告诫我,教育名著要从头读起,系统地读下来。今天这个任务,我尚未完成。我常常忍不住这样想,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教育专著,如此沉闷,仿佛只为了映衬出教育本身的沉闷似的。真需要"执着地做学问的精神",而这点恰恰又是我难以坚持的。
整个世界最终都是教育的幻影。

  83
  不是困惑使问题化为乌有,而是理解了,经历过,参与过,理当如此,只能如此……使问题化为乌有。激情丧失了,最后引导我们走下去的勇气也丧失了。
  当我们理解了所有的恶时,我们便正与恶合谋。

  84
  来自林少敏的格言:别人的痛是疗治自己病的良药。这句格言带给我很多生活的快乐。

  85
  有一天夜里我梦见自己因为对教育说了太多的话,遇到了麻烦,我感到恐惧极了,就希望事情很快过去,就希望有更大的麻烦让其他人去担当。在盘算如此解脱之时,突然被房屋对面人家的收音机吵醒。几乎要笑起来,原来我是如此的怯懦、卑鄙啊,藏起的尾巴差不多骗过了我自己。

  86
  因为已与出版社签了协议,这零散的笔记簿有了合法的买主。笔记簿也合法了。然后就会时时想到该由谁来阅读,就把整个身体往他的方向挪动。自然这也是一种媚俗。另一方面,我则越来越厌恶这些文字:就像我自己写的。协议成了负担,我越来越渴望着摆脱:进入真正的另类写作,给自己的趣味一记响亮的耳光。

  87
  鲁迅说教育要立人,要别立新宗。在我看来这"别立新宗"的"新宗"决不可能从我们传统和现实的土壤里找寻。我们创造的血脉早已断了,再也开不出全新的格局。我们的灵魂已窒息,就连传统中好的东西也混同于污泥。教育谈来谈去,几乎都在兜圈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病症则愈加严重,惟有换一种眼光,重新来过才行。鲁迅说他要做个逆臣,我也要接过他的话再说,逆臣有逆臣的荣光。我强烈地意识到非全盘改革不可,这不算新鲜,却从未真正尝试过。改革其实也就是世界化,代表着现时代人类的普遍价值。或许也只有有了自由选择的可能之后,真正的民族品格才能立起来。

  88
  到某小学听课。这所小学座落在商业街,就像一座永定的土楼,教室、办公楼盖成圆圆的一圈,中间是操场、树木,总共只有4亩的地,不过却是富有的"土楼"--外圈全部都是店面。因此也是教育局的聚宝盆,一年上交的"有道之财"不下百万元。唉,我俗气啊,又说到钱上。听的是5年级的语文课,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老师让所有的孩子都尽量后抑,然后闭上眼睛,聆听一位同学的配乐朗读,体会课文的意境--5年级的学生,很多都比教师更高大了,又是特别矮小的桌子,他们却齐刷刷地一例后仰,老师还强调要后仰后仰,他们便努力地后仰后仰,认真极了,也听话极了。到处听课,这个"听话"常常是共同的特点。老师说掌声鼓励,马上就是整齐有节奏的三响或五响,老师说表扬,马上就是全班蔚为壮观的大拇指:你真棒!老师说:美不美?马上就是全班幸福无比的:美!老师说:好不好?答案肯定又是排山倒海的:好!我们的教育真是令人陶醉啊!

  89
  有一次讲课,介绍"自由社会"中学校的责任、选择与使命,下课了,正往外走,一位年轻教师拦住了我:张老师,我们肯定都看不到了!看着她那么年轻、富有生气的脸,我一下子愣住了。

  90
  教育学--教育行政学--与教育有关的权力学--与教育有关的权力经济学,怎么研究教育,如何应对这些"学说"呢?

 

唇舌的授权连载(10)

  91
  温室里培养不了巨人,那么巨人应该在哪里培养呢?怕老师,怕考试,怕学校,怕过马路,怕陌生人,怕独处,怕黑暗--在恐惧中就能培养巨人吗?不要说培养巨人,正常人都培养不出来。

  92
  要么是驯顺如绵羊,要么是伪君子。驯顺如绵羊,同时是滋生伪君子的温床。

  93
  一个世纪来我们批判传统最激烈,抛弃最彻底,无知最严重,可是传统中一些最丑最恶的却仍然发扬光大了。
  无限丰富的传统在任何一个"当代"的意义都是,时代的精神总是自然而然选择与自己相匹配的。这不是历史的循环,而是时代的价值取向。所以,"所有的历史便是当代史"。

  94
  我看教育的三个视角:纯粹学理的、实践的、跳出圈外的。但是,当泪水遮住双眼时,什么都看不到。这时候便是默想和反躬自问。

  95
  在福建省某县因为某位老师的亡故,而诞生一句在教师中流行的格言,我想有必要把它记录下来。事情是这样的,这位女教师在床铺上改作业,突然心脏病发作,去世了--这句格言就是:就是死去了,脚尾还有一堆作业。惠安的老师说最好用闽南话读,才能真正读出其中的意味。

  96
  如果一所"学校"要参加义务植树,校正职和副职领导7人,都一例戴着白手套,右手拿铲,左手牵着一个学生(学生则一例左手拎着一个红色塑料桶)按职务高低,笑吟吟地向目的地走去。目的地种树的坑已挖好,树苗也摆好,"校长们"一到,把树往坑里一竖,学生则把树苗扶好,然后"校长"铲土,学生提水。过一会儿树种好了,最后,"校长们"再次按职务高低就义务植树发表高瞻远瞩的讲话。这样的场面够有教育意义的吧,同时,它又具有一种让人愉悦的戏剧性,仿佛是供给我们这个贫乏的时代,值得反复上演的喜剧。

  97
  我还想就这个"义务植树"的动人场景再饶舌几句。当"校长们"按职务高低鱼贯而出时,他们一例戴着白手套,右手拿铲,左手牵着一个学生,学生则一例左手拎着一个红色塑料桶。显然,有人精心安排了这个场景的所有的细节,它是怎么安排的,专门会议,惯例,还是事先电话通知?说起来还真有趣。

  98
  有一位我喜爱的教师,是一年级的班主任,为了增加孩子的见闻和表达能力,她让孩子轮流讲"新闻"。如果孩子们也看到了电视上校长们的植树场面,他最感兴趣的将是哪一个细节?

  99
  一生所受的教育显然不是哪一所学校哪一位教师所有包办的。人生就像一条河流不停地向前涌动,直到最后消逝。如果人一生所面对的学校、教师、各种人物与事件,都具有"教育意义",那么我们某次"受教育"的意义就变得微小;同时随着年事的增长。"受教育"的意义不断变得更加微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最后,如果要对一生作一次"回头",一切常常会变得混沌一片,只有星星点点的火苗显示出曾经剧烈燃烧的痕迹。

  100
  教育已成为公共生活中一件寻常的事。教师的角色已发生变迁。教师作为精神的领路人和知识权威的身份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对"师道尊严"的"道"的询问也变得极为低调。"教师"已经成为一项平庸而又偶然的职业。"平庸"是指它是"大众"的一部分,它不再探寻真理,不再能够自我依靠、自我做主,不再拥有精神的力量,即使是所拥有的知识也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狭窄化;"偶然"指的是职业选择背后的"使命感"的退出,同时精神与个性也已退出。

 

唇舌的授权连载(11)

张文质

  101
  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甚至"终极"、"最高贵"这样的概念也不得不受到质疑。这是平庸的重要标志。精神的火焰,常常只有在"最小的团体中,在个人之间,才有着一些同先知的圣灵相感通的东西在极微弱地搏动"。(何怀宏语)

  102
  今天还有多少人能够、同时"配"说出: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着!人类几千年来所积攒的精神财富与生命的力量,仿佛一下子消失得干干净净。

  103
  把工作做得尽量好,同时思考工作的后果:对一个人一生道路的影响--在这个工作者身上所闪耀的就不仅只有一种专业精神。对终极意义的问询常常会使生命变得严峻起来。

  104
  爱默生曾经写到:当一种理论的用途可能或已经穷尽,它所涉及的事实用一句话就可了结时,它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人的心灵的美好的寄居之所,人的全部能力也不可能在其中找到恰当的而且是永久的用武之地了。但是这样的教诲,并没有太多的人注意到。常常是越僵死、贫乏、武断的"理论",越容易在与之配称的专制背景下,成为很多伪学者的寄居之所。这也是一种"相互成全",有点像墓地旁的狂欢,人影如鬼影都难以分辨。

  105
  从对人类命运的承担,到对本民族精神的承担,再到专业知识的承担,这是近现代以来"学者"的角色变迁之路,精神与生命力量的不断淡出,已经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今天只要拥有某一狭窄领域的知识,学者之职便能得以保全。正如福柯所说的那样,学者们现在是为了薪水而做研究,钱袋子是更重要的精神支柱,专业的兴趣有时就体现在对热门知识及热门知识所蕴含的物质财富的追逐上。因此他们也便成了市场体制中情感极其脆弱的一员,和其他社会成员并没有什么两样。

  106
  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对物质欲望的追逐最赤裸裸的,而且最缺乏反省态度的一个世纪。人类所有的热情、才华、创造力几乎全部用在了肉体感官的无限满足上了。没有任何的羞耻感,没有任何的犹豫,没有任何的瞻前顾后,人类像初恋者一样直扑而去。

  107
  我们由于种种原因,"觉醒"得比较晚,然而,一旦醒悟过来,就再无任何禁忌。很快,买卖关系、利益关系成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牢靠的关系,一切"虚伪的面具"都被撕破了,市场价值变成真理的试金石,甚至以"孔子"命名的商业集团也建立起来了,真是令人惊讶不已啊。

  108
  女儿给她表妹的信中说:现在我们写作童话刚刚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头,要多多地写作,留给明天留给未来。接着她又告诉妹妹:可以把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加到童话中去,这样童话就更丰富生动了。我读三年级时,正赶上"批林批孔",现在我能够记忆的就是,当时我最大的疑惑是林彪怎么既是地主的儿子,又是孔老二的徒子徒孙,却不姓孔。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什么,学校鼓励我们写大字报,实在也不知道怎么骂老师,一律都是某某老师是林彪、孔老二的反革命信徒,信徒指的又是什么,也没有人懂。反正从此老师就不大上课了,从这一年开始,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后来直到高中毕业考大学也没及格过。现在生命已经过半,每日注视着孩子的成长,不由得备加小心,备加关切,因为任何的损失、错误,都不会有人给你补偿。我们总算还能够有权力为孩子负一点责任,时代在这方面进步的好处孩子赶上了。

  109
  总是邪恶更有力量,更有活力,更加不屈不挠。时时小心啊,当面对自己的生命,面对所有稚嫩的生命!
  索尔仁尼琴曾说:所有良种的生命力都更脆弱,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我们常常因此过早地丧失了对真善美的信心,我们的身体便在摇摆之中,多么令人难受的紧张感和内心的折磨啊。

  110
  索尔仁尼琴在晚年曾经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我记得在劳改营里,有一个已被判死刑的希腊诗人,他三十多岁。可是在他温柔而忧郁的微笑中没有丝毫对死亡的恐惧。我感到非常惊异。可他说道:"在死亡到来之前,我们体内已在做着一种内在的准备,我们逐渐成熟直到死亡。一点也不可怕。"仅仅一年以后,索尔仁尼琴也亲身体会到了这一切:那时我三十四岁。月复一月,周复一周,我向死亡鞠躬,与它相熟成友,我在自己的准备和宽容中战胜了肉体。索尔仁尼琴的死亡态度使我又想起了洛扎诺夫。他对死亡对苦难常常也有一种"他者"的方式。

 

唇舌的授权连载(12)

  111
  每当面临大事,我身上的恐惧与羞耻感便使我"临阵逃脱"。对我而言,没有比张扬苦难使我更为羞愧难当,我能够做到的仅仅是,独自暗自咀嚼,既是旁观者,又无比绝望地摧毁自己,仿佛是在黑夜中流淌的液体。

  112
  然而某一种进步便也绝望中培植起来了。无论何时何地,我总能够快速返身缅想状态、写作状态。如同只有肉身在场,灵魂却被另一种更伟大灵魂带走了。

  113
  我的朋友曾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我觉得也有必要把它记下来,给5年级孩子思想品德课时,发现一位学生老是做小动作,他就问同学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学生的"招数"可谓令人惊心:关在门后,塞进阳台,罚抄课文,操场晒太阳、跑步,胶布绑手……62个学生居然没有一个人想到正面教育与人文关怀。然而实在怨不得孩子,他们不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吗?有其师必有其徒,有这样的人与人关系背景,自然"规范"了学生们的种种"恶念"。"驯兽式"的教育,"驯兽式"的成长环境,要想成全"做一个好人"之心也是难的。

  114
  因为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自然我接触的大多数是教育工作者,我想这是一个容易自足的团体,单调,人生容易达到极限。转身,让人经常看到的就是往衰老走去背影。有时,看着女孩子们,初为人师,灿烂的面容,同时羞怯,一种独特的、令难以忘怀的羞怯,我就知道她们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工作,不会过多久,她们便无力摆脱自己的疲惫了。要在生命中注入新的活力是多么困难的事。

  115
  北大已故教授佘树森曾说:北大有一种"气压",在这里当教师你不能不努力,不能不拼命。佘先生就是在"拼命"中五十来岁就英年早逝的。他所说的"气压",也可以说是"人文气压",并不是一种强加于人、强迫于人的东西,大概指的就是传统、氛围、价值取向之类。其实,"人文气压"也只对那些具备内在人文精神的人才构成真正的"压力",内外两种"气压"互动,真的催人生、催人死。

  116
  我熟知的一位小学校长,号召全校教师必须人人参与教学改革,"革过自新"。一位已经52岁的女教师对他说:我过三年就退休了,还搞教改干什么?校长听了这话,极为生气,对她说:你就没想想,三年里你还要害多少人?

  117
  我熟知的另一所学校的校长,他所领导的学校由市级学校降为区级学校,这一降不得了,教师工资不再全额拨款,每年要缺口二十多万,全校教师恰好108人,摊到每人身上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此外还有教师其他奖金、劳保、医疗等等,皆要自筹。因此,他笃定的眼神里常常会闪过一丝的忧郁,笑起来也实在不舒朗。有一次我把这些想法告诉他,他笑了,"一切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吧"。他那所学校所有的教室都一字排开,窗外则是喧闹的菜市场,叫卖声、剁肉声与琅琅书声交错。那天我从学校接待室的阳台看着喧闹、污水四溢的街市我的心情也变得沉重起来。然而,凡事可能都像有一位校长对我说的那样:你以为事情有那么容易解决,你想得太简单了。确实,没有人能够精确计算出孩子们所受到的伤害,现在也没有多少人能够保持对所受伤害的"敏感"。在"徒劳无功与必须奋斗这两种感觉之间",我们必须使自己内心获得一种平衡。

  118
  我还想接着说说我见到的一所小学。我从教导处办公室的桌上看到了学校的简介。有一句话令我无比震惊:"1998年学校终于解决了无厕所、无操场、无绿化和生均面积少的问题。"我怎么能够想象城市中心商业区一所上千名学生的学校竟然能够长期没有厕所和操场!我没有询问师生们每日所"出"是怎么解决的,我实在无法开口,羞耻之感真是引人绝望。现在这一切总算成为历史,所有的痛苦与难堪也已过去。然而,这所学校仍有无法摆脱的厄运,看看学校墙外围成一圈的一座又一座20多层的建筑,让人感到无比眩晕,学校就像座落在盆地之中。校长告诉我省里有位领导曾说进这里读书的学生智商至少要降2%。更令人叫绝的却是市里某位要员居然多次劝教育局把操场卖给外商:交给他们开发,顶楼作为学生活动场所就可以了。我想我们很多学校都应该像美国作家菲兹杰拉德所说的那样,在门口长年挂着"当心恶狗"的牌子,并把它当作一条座右铭。

  119
  在二年级的教室里听教师上《丑小鸭》,孩子们对安徒生的童话的了解显然不限于这一篇,但课仍上得饶有兴趣。有很多稚气而有价值的疑问,女教师就让孩子们随便提,因为"成年人看来没有意义的问题,对孩子而言却有一生的价值"。有一位孩子问:安徒生为什么要写"丑小鸭"呢?是啊,安徒生为什么要写呢,女教师告诉孩子们经过艰辛的努力,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因此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泄气,也不能因为别人是一只丑小鸭而歧视他。我却在想,要是"丑小鸭"终于没有变成白天鹅,一辈子都是丑小鸭,怎么办?而所有的小朋友都告诉我"丑小鸭"肯定要变成白天鹅的,他妈妈下的蛋就是天鹅蛋,因此他只能变成一只又白又漂亮的大天鹅。我没有"逼"着孩子继续思考,谁能忍心"丑小鸭"最后经过"艰辛的努力"而成为一只"又丑又老"的鸭子呢?

  120
  另一次听《乌鸦与狐狸》这一篇寓言。结论当然仍是虚荣、愚蠢的乌鸦因为自己的虚荣和愚蠢上了狡猾的狐狸的当,把到嘴的肉丢了。我想起一位美国学者的话:到底是什么因素使我们对童话或寓言的阅读变得如此狭隘、专断呢?为什么就不能想到乌鸦悲剧的一生,相貌丑陋,叫声刺耳,也许她所渴望的就是一次赞美,甚至这次赞美带有欺骗性,而为此付出一块肉的代价仍是值得的?然而,我们心肠坚硬,我们爱憎分明,总是自以为真理(而且是惟一的)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我也不知道这些见解得自何处,也许就是我自己想到的,如果你有兴趣,我还可以告诉你《农夫与蛇》《惊弓之鸟》《刻舟求剑》之类的寓言今天应该怎么读。没有别的理由,我更惧怕的就是教育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课,一次又一次的"正确思想"的灌输,终于把个"可怕而又正确"的群体塑造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