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传奇萧太后: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战略支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2:26:54
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战略支点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3日 10:04 来源:山西日报
1937年11月,为配合友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进行了广阳战斗,毙敌近千,缴获甚重。图为广阳战斗指挥所。

  李茂盛

  根据1937年8月中旬国民政府南京军事会议的安排,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主要担负游击和侧击日军的任务。9月中下旬,沿平绥铁路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占领了天镇、广灵和大同。阎锡山指挥的晋绥军向雁门关方向集结,准备发动忻口战役,阻击日军南下。八路军一到山西抗战前线,就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战绩。先是115师从东面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9月5日对从灵丘增援平型关的日军第五师团一部实施攻击,歼敌1000余人,取得了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继而,120师袭击忻口至雁门关、宁武至大同的交通线,10月18日在雁门关以南的黑石沟地区,歼敌300余人,击毁日军运输汽车20余辆,截断了敌人后方主要交通线。再是,115师10月19日凌晨袭击代县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敌机20余架,消灭守敌100余人。所有这些战斗,积极主动,既削弱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又迫使日军不得不以相当兵力守备后方,大大减轻了鏖战正激的忻口正面国民党守军的压力。


冀豫晋抗日军政学校与游击训练班使用的部分教材
1937年10月,冀西民训处和冀西游击队部分人员在昔阳县合影
八路军一二九师向太行山挺进

  但到10月底、11月初,晋东要隘娘子关和晋北咽喉忻口相继失守,使华北最后一个战略要点太原门户洞开,历时23天的太原保卫战功败垂成。11月8日,太原沦陷。太原失守后,华北正面战场随之解体,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逃。至12月下旬,国民党先后丧失了绥远、察哈尔、河北三省全部,山西大部和山东、河南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日军也将主力转移到津浦线和长江流域。这就为共产党、八路军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时机和广阔天地。

  为了不失时机,充分把握当时华北特别是山西有利的政治、军事形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于11月8日、9日、13日和15日接连发出电报,要求八路军立即实施敌后分兵,全力实现向游击战争的战略转移。

  一、八路军敌后分兵和华北游击战争主要地位的奠定

  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八路军总部随之决定并部署了三师主力由正规军转化为游击军,由正规战争转化为游击战争,四方分兵,挺进敌后的具体事宜:第一一五师聂荣臻部、第一二O师、第一二九师和第一一五师主力,分别以五台山、管涔山、太行山、吕梁山为依托,分区创建晋察冀、晋绥、晋冀豫边区和晋西南敌后根据地。这样的部署可使八路军处在战略上展开于日军侧翼的机动地位,向着进占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敌人,取四面包围态势,并依托有利地形,坚持长期抗战。

  当第一一五师在主力于1937年10月23日随八路军总部兼程南下、驰援娘子关时,师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领该师直属独立团、骑兵营另两个连,约3000人,留守五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在晋东北广泛建立了抗日秩序,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初步奠定了抗日根据地的基础。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13日和16日,又进一步建立了4个军分区。晋察冀军区和各军分区机构的建立,以及在此前后各级党、政、群组织的建立、抗日正规部队和人民武装的迅速壮大,大大推进了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到1938年初,以晋东北五台县为中心的晋察冀敌后已经拓展到包括43个县、120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这是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堡垒。

  第一二O师早在忻口会战时,就在政治委员关向应的率领下分赴晋西北岢岚、兴县等14县,进行以发动群众为中心的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太原失守后,贺龙率一二O师主力开赴晋西北敌后。到1938年1月,共产党、八路军在这一地区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以管涔山为依托的晋西北敌后区初现轮廓。

  第一二九师在深入晋东南腹心区实行展开之前,即派遣秦基伟、赖际发分赴晋中各县,与当地党组织配合,发动、武装群众,很快组织起榆次、太谷、平定、寿阳等游击队,这些游击队与党领导的阳泉煤矿工人游击队汇合,改编为八路军独立支队(秦赖支队)。11月7日和13日,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先后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重要会议,决定一二九师即行完成战略展开,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会后,全师根据总部和师部的部署,一面以主力一部分别进至平汉铁路以西、正太铁路以南、同蒲铁路以东一线,开展游击战争;一面抽调大批干部和先后分遣2/3以上兵力,组成工作团和游击支队,分散到晋冀豫广大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4月初日军九路围攻前,晋东南敌后区初步形成。

  第一一五师主力是在太原失守后的第二天开始由正太路周边南进,逐步转向吕梁山创建根据地的。12月,第一一五师主力进抵洪(洞)、赵(城)地区,与先期进驻临汾、洪洞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山西省委密切配合,全面进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38年2月初到3月底,师部率第三四三旅先后深入汾离公路以南、同蒲铁路以西的晋西南各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全力控制吕梁山脉南端,保卫黄河河防。在配合国民党军完成侧击、钳制日军由晋中南进任务后,又进一步打退了敌人对晋西南和黄河渡口的进犯,保证了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安全,开创了晋西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晋察冀、晋绥、晋冀豫边区和晋西南区的开辟,为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巩固的战争后方和前进的战略基地。

  二、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对根据地创建工作的领导

  根据地初创时期各地的建党工作,有的是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展开建党工作的;有的是八路军直接参加建党工作的;也有的成功运用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进行建党工作的。由于采取了各种形式,山西各地的党组织普遍得到发展。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地区党组织在晋察冀、冀豫晋、晋西北和晋西南省委的领导下,很快走出了狭隘的圈子,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时,全省各地的党员由抗战前的1200余名增加到4万余名,党的地委(工委)和中心县委发展到18个,建立的中共县委(工委)、区分委和基层支部的县(含半边县、联合县)达到131个。同时,根据地的抗日武装、群众团体和政权机关中,也大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党组织力量的发展壮大,使山西各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根据地建设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1938年4月,中共晋察冀省委在五台县召开晋察冀边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全面总结了根据地创建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同时确定了进一步巩固与扩大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加强了党对军队、政权、人民团体的集中统一领导。此后,全区党政军民在晋察冀省委的领导下,在各项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中共冀豫晋省委与第一二九师,在挺进太行山区初期的两三个月间,根据地的开辟工作就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晋东南和冀西,游击队、自卫队、抗日民主政权以及各种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从1938年1月到9月,冀豫晋省委先后召开辽县会议、南底水村会议、八月会议,及时确立新形势下省委的新任务,部署根据地党的各项工作,从根本上保证了抗日根据地向巩固、健全、平衡的方向健康发展。

  中共山西省委领导的晋西南地区,是阎锡山直接统治及其军政力量聚集的区域,开展党的工作难度较大。中共山西省委领导在配合八路军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正确执行党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制定的方针、政策,积极克服与转变不利因素,成功地拓展了党在晋西南的抗日阵地。

  晋西北也是阎锡山军政力量比较集中的地区,中共晋西北省委(区党委)及所辖党组织直到十二月事变前都未公开。党对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各项工作的领导,一方面是紧紧依靠八路军的支持和掩护,另一方面是通过战动总会和牺盟会这两个合法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的。战动总会和牺盟会在晋西北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协调战地各种力量,发挥战时政权职能等方面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有效地实现了党对根据地创建工作的领导,使全区抗日形势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县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抗日武装的蓬勃发展

  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和晋绥军的节节败退,山西沦陷区的国民党旧政权由北到南渐次瓦解。改造旧政权,建立抗日民主的新政权,成为坚持抗日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时,在政权问题上,山西各地党组织主要是通过公开合法的统战组织,运用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关系和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原则,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方式,对旧政权进行改造,逐步建立起抗日民主新政权。

  一是通过牺盟会首先掌握阎锡山的行政区政治主任公署和县级政权机构,再运用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可以担任政治公署主任和各级县长的合法权力,改造各级旧政权。到1938年春,山西全省已有2/3县的县长控制在以牺盟会的公开名义出现的共产党员手中。

  二是通过战动总会的合法形式,争取阎锡山上层政权机关委派抗日新县长,或由各县动委会代替并改造旧政权。

  三是根据阎锡山提出的“反对贪官污吏”、“制裁坏官、坏绅、坏人”的口号,采取发动群众联名控告、集体请愿、大会揭发等公开合法的斗争方式,赶走或迫使阎锡山撤换那些劣迹多、民愤大、反动顽固的旧县长,代之以牺盟会、动委会推荐任命的抗日新县长。

  四是正确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采取团结、争取、教育的方针,努力促进旧县长的转变和旧政权的改造。

  山西各地县级政权,经过上述多种渠道和方式的改造,到1938年前半年,大部分形成了由共产党员和抗日进步人士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到1938年年底,相当一部分村级政权也进行了初步改造。

  建立和发展抗日武装,是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首要前提。太原失守后,山西各地党组织和八路军领导机关明确地将建立和扩大抗日武装作为中心任务,大力在全省进行了主力部队、地方游击队和人民自卫队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抗日武装的建立和发展工作。

  各级抗日政权建立后,遵照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扩大八路军的指示,各地立即在辖区内广泛发动组织群众,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参军热潮。八路军3个师由此在短期内普遍得到的迅猛发展。第一一五师留守五台山的部队,在根据地初创时只有3000人,经过仅仅2个月的时间,就扩展到3万余人。第一二○师东渡黄河时兵力为3个团8200人,1938年初扩建整编后,全师主力增至6个团2.5万人。第一二九师的总兵力也达到3万人。到1938年初,三个师的主力由入晋时的3万余人增加到近10人,同年秋进一步扩展到25万人,切切实实成为在山西和全华北坚持持久抗战的主力军。在此期间,山西新军在八路军的帮助下,也达到迅速发展。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由初创时的1个总队壮大到1938年春的4个纵队,另外还有工人武装纵队、政卫队和战动总会领导的13个游击支队。

  在壮大主力部队,加强正规武装建设的同时,山西各地党组织还大力建立和发展地方游击武装和人民自卫武装。在晋东北,不但广大的工、农群众纷纷参加抗日武装,各县都成立了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的抗日游击队、义勇军。在晋西北,一二O师地方工作团分赴保德、兴县、临县、岢岚等14县,仅一个月时间,在各县就组织起游击队、自卫队1.1万余人,不脱产的自卫队5.7万人。战动总会到1938年3月共建立基干游击队25支,队员2.1万余人,县、区地方游击队发展到1.2万余人,自卫队6.5万余人。到1938年底,晋察冀边区有组织的群众达到100多万人,不脱产的自卫队员发展到30多万人。在晋西南,尽管阎锡山的军政统治十分严密,各县党组织和牺盟会仍在当地合法地成立了二三百人到三四百人不等的抗日自卫队和游击队。

  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山西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群众性游击战争在敌后的开展,使抗日烽火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燃遍了山西的广阔大地,并日趋猛烈地向整个华北扩展开来。

  四、粉碎日军的多路围攻,四大战略支点坚挺敌后

  山西敌后游击战争的兴起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一开始就紧紧拖住了日军,使其无法继续向前推进。日军占领太原后,不得不停住脚步,调集大量兵力,向我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区接连发动大规模的多路围攻。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以山西为中心的各战略区军民,针锋相对地进行了一次次反围攻作战,不但胜利地粉碎了日军的大规模围攻,而且使人民抗日武装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

  敌人的围攻首先从晋察冀边区开始。1937年11月24日,日军2万余人分8路向晋察冀边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12月中旬,各路敌军相继进入边区腹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灵活运用毛泽东的游击战原则,先后指挥部队进行了多次伏击、袭击作战。12月21日,日军全线撤退。边区军民以毙伤日军1987人,缴获机枪10挺、步马枪400余支的战果,取得了第一次反围攻斗争的胜利。

  继对晋察冀边区八路围攻之后,驻防太原的日军第二十师团又集中5000多人,于12月22日发动了对晋东南区的六路围攻,企图将一二九师一举歼灭。一二九师在师长刘伯承指挥下,战至26日,共歼敌600余人,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攻,为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2月下旬,日军调集驻大同的第二十六师团、驻太原的第一O九师团和伪蒙军各一部共2万余人,从北南两面向晋西北区发动五路围攻,企图压迫我军退至黄河以西,退出晋西北,并策应对晋南的进攻。一二O师根据毛泽东的电示精神,在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指挥下,采取截击、伏击、夹击等战术,予敌以重创。至4月1日,共歼敌1500余人,击毙、击伤其大队长、联队队长各一人,收复7座县城,彻底粉碎了敌人对晋西北的第一次围攻。这次反围攻的胜利,不仅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保卫陕甘宁边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月下旬,日军第一O八师团调集5000余人,再度对晋西南区进行围攻。从25日开始,我军逐步集结兵力,展开顽强抗击。4月初,迫使该敌狼狈撤走。通过两次反围攻作战,一一五师共歼敌近2000人,粉碎了日军迫我退出晋西南的企图。随后,一一五师主力进逼同蒲铁路、汾离公路,先后于5月5日至16日4次伏击、袭击、破击敌第一O九师团第三十一旅团运输队和铁路、公路交通,歼敌300余人。从此,我军基本上控制了吕梁山区南段。

  从粉碎敌人的首次围攻到1938年春天,太行山的抗日运动风起云涌,晋东南的敌后游击战争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日军为解除其心腹之患,不顾在晋西北、晋西南的连连失败,于4月初倾力纠集3万重兵,分9路向晋东南区发动大举进攻。在整个反围攻作战中,敌后军民先后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把日军全部赶出了晋东南。

  从1937年12月下旬到1938年4月下旬,晋察冀、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各区抗日军民相继粉碎日军的多路围攻,使四大战略支点毅然挺立在敌人后方,不仅歼灭了日军的大批有生力量,而且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根据地创建和党的军事战略转变过程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八路军向全华北实施战略展开,三大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各战略区反围攻战争的胜利和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为八路军向平原地区发展和向整个华北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月21日,毛泽东、洛浦、刘少奇发出关于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八路军部队与党组织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坚决采取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抗日武装斗争的道路。据此指示,八路军各部自4月下旬起,陆续抽调主力,从以山西为中心的各战区出发,向华北平原地区实行战略展开。

  4月下旬,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率领第七六九团和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九团第五支队等部,首先东出太行,挺进冀南,与先期到达的第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指挥的东进纵队,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指挥的骑兵团等部会合。与此同时,第三八六旅政委王新亭率领第七七一团,也由晋东南进至永年、肥乡、成安、曲周一带,汪乃贵支队进至栾城、赵县、宁晋、束鹿地区。上述各部共同开辟以南宫为中心、西起平汉铁路、东抵津浦铁路、北至仓石公路、南跨漳河豫北的冀南和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

  5月上旬,第一二O师则根据毛泽东关于“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阴山)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为重要”的指示,以第三八五旅第七一五团,师骑兵营一个连和战动总会领导的第四游击支队组成大青山支队。7月底,由第三五八旅政委李井泉、参谋长姚吉吉率领,自雁北地区挺进绥远,与当地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配合,开辟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南、绥中、绥西抗日游击根据地。

  7月上旬,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及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按照中央军委的指令,由冀南进抵鲁西北乐陵、宁津地区。9月下旬,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政委肖华率旅机关一部,自晋西出发也抵达该地,将这里的抗日武装整编为八路军抗日挺进纵队。随后,挺进纵队开始开辟包括东光、南皮、宁津、乐陵、沧县、庆云、盐山等县的冀鲁边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以山西为基地向整个华北实行大幅度分兵,是开辟华北敌后战场的客观要求,是以山区为依托、以平原为物资供应地,充分利用山区和平原两方面优势,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的必然选择,标志着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大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作者单位:山西省史志研究院)

责编: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