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硕士条件:三教九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0:55:08

诸子百家争鸣 三教九流十家 


  “九流”一般都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其实不尽然。中国历史上对人群的划分,最早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士农工商四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后来越分越细,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分类。      “三教九流”的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    

  ( 一)“三教”  

  三教:儒教(以孔子为代表)、佛教(释迦牟尼创建)、道教(东汉张道陵创立,到南北朝盛行起来)。  

  据记载此说起于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和上书令阚泽谈话中所提到的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北史·周高祖記》載: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爲先,道教次之,佛教爲後”。   儒,道,佛三教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其教理,教义已经渗透到我们民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宗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很有学习和了解它的必要。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华夏民族文明古国的全部内涵。后人对三教的评论是:儒教务实际,讲治国安邦。佛教修戒,定,慧,讲求真如自性。道教讲究延年益寿,养生保命。

 

  ( 二)“九流”之一  

从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到三教九流、九流十家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等。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一、 儒家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551 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 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 372 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 289 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 313 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 235 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於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於《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二、 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老子    

  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 604 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於存活於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卒于约公元前 369 年至公元前 286 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於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三、 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子    

  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于约公元前 468 年至公元前 376 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於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於《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於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於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擅於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於《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於》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四、 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韩非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 233 年。韩非口吃,不善於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於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於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於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商鞅  

    商鞅(公元前 390 年至公元前 338 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五、 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代表人物  

   公孙龙    

  公孙龙(约公元前 325 —前 250 年)赵国人,或曰魏人,有传字子秉。约生于周显四十四年,死於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公孙龙因为是「专决於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是语言的自身所展开,离开了具体、经验的事物辩论。    

  孔子的弟子有叫公孙龙的,“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辩者”公孙龙不是一个人。《孟轲荀卿列传》《索隐》称公孙龙为孔子弟子,误。

    公孙龙善为同异之辩,达巅峰的境界,其主要辩论有: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名实论等。  

 

   惠施    

  惠施,生于公元前 370 年(或公元前 380 年),传卒於公元前 310 年,战国中期宋国著名学者,名家鼻祖,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梁惠王)的相国;后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遭到失败,被张仪驱逐。  

    惠施才思敏捷,博学善辩,长于雄辩与逻辑推理,曾与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掀起了名辩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  

 

  六、 阴阳家    

  阴阳家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 305 年至公元前 240 年),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又称邹子。    

  旧史所载他的事迹有所谬误,但可肯定他是战国晚期人。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重於齐。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赵,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到燕,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为他筑竭石宫,执弟子礼。故此有史推测他可能死在长平之战后。    

  邹衍的著作《邹子》和《邹子终始》,据说有十余万言,但早已夫失。现只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   

  七、 纵横家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学说多散见於史书之中,而少有专著。  

     代表人物:  
   苏秦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於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    

  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 ? 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於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 328 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於秦。当年,张仪为秦相。  

    惠文君於十三年(公元前 325 年)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    

  十二年,张仪相於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於魏。《汉书 ? 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亡佚。  

    八、 杂家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代表人物:  
   吕不韦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十三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吕不韦长期卖贵,积累大量家产。但他不满足於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当时异人为人质於赵,处境也不太好,吕不韦则以为「奇货可居」,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博得异人的欢心。接著,游说华阳夫人之姊,以贿赂买通秦孝文王之后华阳夫人,立以为太子。  

    公元前 250 年秦孝文王死后,公子异人得以回国即位,是谓秦庄襄王,封吕不韦为国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秦庄襄王死,秦王嬴政即位,吕不韦被尊为「仲父」,代秦王摄政。  

    秦王政亲政后,吕不韦被免职。先居河南,后徒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杀。著名的《吕氏春秋》就是他组织门客编写的。  

    九、 农家  

    农家者流,出於农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连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见此为其所长。    

  农家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此可说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观念,故不免引起重视「正名」的儒者之反对,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因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故能免於秦始皇之《焚书令》。但其最高之理想为与民同耕,虽为一平等阶级口号,但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代表人物:  

   许行    

  许行是鲁国的农业专家,亦为先秦诸子农家的代表人物,为神农之言者。  

    他的事迹大多不可考。据《孟子 ? 滕文公》所载,他曾自楚至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更与之处。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跟许行学其术。  

    另外,许行主以数量为标准画市价。  

    十、 小说家  

    小说家者之起源,当盖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说故事为生者。其意多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於刍荛。    

  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而至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代表人物:  

   虞初  

    虞初为西汉河南洛阳人。其事迹多已散佚。据《史记》、《汉志》所载,虞初於武帝时,以方士侍郎,乘马衣黄衣,号黄衣使者。而在《郊祀志》有载:「雒阳虞初等以方词阻匈奴、大宛。」    

  虞初虽为西汉人,其功於小说家者为汇编丛谈之小说。据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可见虞初在整编小说上的地位。    

  虞初著有《虞初周说》,内容为其所辑小说之汇编,篇类近千,非汇编而何。然卷帙浩繁,尤易散失,故其书亡佚亦早。    

  十一、 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代表人物:  

   孙武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孙膑  

    齐国阿鄄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  

    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於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十二、 医家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代表人物:  

   扁鹊  

    扁鹊齐国卢邑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人,或勃海郡郑人。「扁鹊」并非真名实姓。人们把他和黄帝时的扁鹊相比,并且称呼他「扁鹊先生」。连史书也以扁鹊称呼他。扁鹊原姓秦氏,名越人。生於公元前 407 年至公元前 310 年,大约和孔子同时。由於扁鹊是卢人,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卢医」。扁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  

    扁鹊能够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医学,并能吸取民间的医疗经验,在医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扁鹊长期在民间行医、走遍齐、赵、卫、郑、秦诸国。  

    公元前 310 年,忌妒他贤能的秦太医令李谧派人在崤山设伏,刺杀扁鹊,终年九十七岁。  

中国学术之九流十家

吴学秋

 

  由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可以称霸天下,便积极寻找人材,希望能得到富国强兵的方法,各种思想学派就因此出现了。   这些思想家纷纷向君主提出他们的想法,希望可以得到君主的采用,因此这时期的言论极为自由,形成了“百家争鸣”、“诸子群起”的局面。需要说明的是,“诸子百家”的说法虽然出现较早,但另一个我们经常使用的概念“百家争鸣”则可能要晚至元代才出现,元吴师道《礼部集》卷十二《书垒记》说:“道裂而分,诸子竞起,百家争鸣。”是我们目前所见较早的出处了。这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些思想家中,比较著名及影响较大的是“九流十家”。  

    “九流十家”是刘向、刘歆父子的划分方法。分别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九流十家的划分。“九流”是指: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曾子、子思、晏嬰;其中荀子列为儒家人物有失偏颇,应该出儒入道才对。荀子的思想的基本特征是综全百家,出儒入法,有着“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黄老之学相契合的特点。是对儒、法、道、名等家之说集合与发挥。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杨朱、鶡冠子、尹喜、文子、宋鈃;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法家,代表人物是管仲、子产、李悝、慎到 ( 重势 ) 、申不害 ( 重术 ) 、商鞅 ( 重法 ) 、韩非;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尹文、邓析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代表人物是虞初、燕丹子,就是“十家”了。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有系统的理论,因而不大受世人重视,所以不被编入“九流”之中,只能称做“家”。   除上述几家外,还有兵家,代表人物是吕尚、孙武、孙膑、吴起、田穰苴、黃石公、尉繚,兵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很接近,但个别也稍有差异;医家,代表人物是传说中的黃帝、扁鵲。

    “九流十家”其实到汉朝时才有比较明确的定义,简单的说,他们都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家思想争呜时所留下来较大的门派,而这些门派的争斗,往往影响一个朝代的政治思想,例如由法家一手扶持的秦朝、东汉由儒家治世、西汉将近七十余年的黄老治术,则源自道家。“从战国以降,更是杂引阴阳、儒道合流、外儒内法,各家相互结盟对抗时有所闻,交错盘节的关系更是一本烂帐。    

  九流十家的思想特点:    

   一、儒家: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汉书》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司。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这指明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司总结的言论,古代司徒之官是掌管教化的,相当于现代教育部门的领导。儒家怎样来明教化呢?主要是“顺阴阳”,即按客观规律,立出分阴分阳的标准,辨识、处理事物,这个标准就是中庸之道。《中庸》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这个标准是客观的,不能随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如有事物的本质、特点等。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儒家人物可分为两大类,一曰阳儒;一曰阴儒。阳儒者“存心养性,执中贯一。”善养浩然正气,身心中正。历史上如文天详、史可法,现代梁漱暝等人。阴儒者“存天理、灭人欲”、“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历史上如程颢、程颐、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现代新儒家人物熊十力、牟宗三均属此类。

 

   二、道家: 以老子和庄子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在行为思想上应“修心练性,抱元守一。”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汉书》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就是说,道家出于史官,相当于管理国家历史档案的官员。他从历史上得出一套处理事物的方法,主要分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四个方面,现简述如下:

     1 、执本:老子在《道德经》(以下简称老子说)中说:“无名,天地这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易学无极太极之理。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说明无极不是一切都没有,无及的真谛是阴阳五行,这些规律尽管在事物中客观存在,但它是没有形体可见的,只是一种供人们剖析事物用的方法,这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叫执本。

     2 、秉要:就是能抓住辨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仍不外阴阳的相反相成。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是从阴阳相成的一面来预测事理的。老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是从阴阳相反的一面来预测事理的,在人事上,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这个道理。老子更推而言之,在政治手段上也可采取“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更按照阴阳法提出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提醒治理国家的人要抓两手,不能片面强调。

     3 、清虚自守:除去主观成见,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叫清虚自守。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就是清虚自守的具体体现。

     4 、卑弱自持:以柔克刚的方法称为卑弱自持,如“上善若水”、“柔弱者生之徒”。并提出要按阴阳法来处事,如“知其雄,守其雄”:“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是说一个人知识应尽量广,技能应尽量精,但不要以为有了知识技能,就处处高人一等,还应虚怀若谷才行。

    今有新道家一派,由冯友兰先生首提,新道家学者认为:“道家文化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以开发人类的心灵潜能为目标,它表述的生化原理、中和原理等辩证规律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宇宙律,因而它本来就是一种世界文化。”所以断定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具有世界品格的文化,具有明显的适应现代化,推动现代化,归纳而言克服现代化缺陷的特性,它因此具有世界性,有可能成为一种普世的文化模式包括科学的、人文的共同范式。还要注意的是道家思想中黄老学说与公共服务形政府的理论有一定的相等性与互补性。笔者曾在新道家联合论坛版块的设置上,看到有下列新道家的思想体系分类:

    道学 : (木属性,生生之德)——“我心九万里云端,万马奔腾若游丝” [ 混沌全息   整体多元 ]

    道商 : (金属性,或利或害)——“应慕陶朱三散财,愿携西施参真需” [ 重视理财自由第一步 ]  

  道政 : (火属性,凤凰浴火)——“莫道腐鼠成滋味,甘泉美竹悟品高” [ 治大国如烹小鲜 ]  

  道医 : (水属性,滋养我民)——“治于未病在理气,阴阳调和百草功” [ 不为良相但为良医 ]  

  道术 : (土属性,精艺进道)——“善用道体势破竹,困于道用岸行舟” [ 诸般技艺皆源于道 ]  

   三、阴阳家: 主张阴阳五行之说,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受金、木、水、火、土五种力量的生、克、制、化的支配。《汉书》说:“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阴阳家是研究天文,律历的一派。为易学的理论依据提供了丰富资料。但《汉书》也提出:“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如果把计算天文、气象的甲子数,用于推算人事的祸福穷通,这就是杀鸡用牛刀了,背离了学术的研究原则。阴阳五行之说对辩证法的发展很有借鉴与可取之处。沈德松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写有《中国阴阳辩证理论与对立统一辩证法的七点差异》一节,其原文大意:

    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跟黑格尔、马克思的对立统一辩证法之间在逻辑构造以及认识上的七个主要差异:    

  第一、对立统一辩证法归根到底是以“物质与意识”两元对立的基本哲学模式为基础的;而中国的阴阳辩证思想则始终是以“始于一,归于一”的一元论哲学模式为基础的。

    第二、对立统一辩证法的“一分为二”是将统一体划分成“两个方面”,而不是将统一体剖分成“两个结构部分”;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则在划分“阴阳”两个方面的抽象对立属性的同时,又以“多项组合结构”的结构剖分方式揭示了统一体的具体结构共性。例如《八卦》将“对立属性”逐层递进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直至囊括六十四种“对立统一现象”,这一理论蕴含了“各层次间的结构矛盾”和“整体与各局部之间的结构矛盾”;而《阴阳五行》的“金、水、木、火、土”之间则是“多元并列的结构矛盾”;后世则通常将《太极八卦论》与《阴阳五行论》结合起来运用,从而使得中国的阴阳辩证思维能在缺乏规范的形式逻辑演绎推理的支持下,使理论的逻辑构造得以尽可能地跟各种客体的构造“相应相称”,其最为典范的就数中医理论了。  

  第三、对立统一辩证法只揭示矛盾运动;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则是在协同运动的框架内,有机地结合了矛盾运动。

    第四、对立统一辩证法只讨论“抽象的对立属性矛盾”;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则是将“具体的非对立结构矛盾”跟“抽象的对立属性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予以辩证认识。

    第五、对立统一辩证法强调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及其“不可调和”的斗争;而中国古代阴阳辩证理论则强调“始于一、而归于一”、“合二(更多项)为一”的整体和谐与统一的协同运动。

    第六、对立统一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从抽象到抽象”的纯抽象演绎,具有脱离具体的孤立倾向;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的思维方式则是“从抽象到具体”,是抽象与具体有机结合的、归纳与类推的逻辑思维模式。    

  第七、对立统一辩证法强调对立面之间“一方决定另一方”,同时也决定了统一体,也即“整体”在这一学说中,基本是无所作为的,而且,对立统一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对立双方的矛盾发展跟“外部”无关;而中国古代的阴阳辩证理论则是“始于一,归至于一”,也即从整体出发,论及各个方面或局部之间的关系,并受整体的和谐、统一要求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阴阳辩证理论是个开放的系统,即无论是哪方面的阴阳辩证关系构造,其与外部联系总是要受“天人合一”的总氛围制约的。  

    无疑,两种辩证理论都有缺陷,但通过以上七点差异的比较,读者们可以按现代的科学要求自己去判定:究竟是哪一种辩证理论更具优越性?西方的哲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哲学对科学的发展没有贡献,那就请他们自己来评说我以上的比较吧,究竟是哪能一种辩证思想更具有科学性?

    这一节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四、法家: 主张厉行严刑峻法,监察官吏职守,建立官僚制度。提倡耕战政策、以农致富、以战求强。《汉书》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布法”。理官是判案执法的官员,包括了公俭法等机构,提倡赏罚分明,来辅助国家政策法令的推行。“明罚饰法”一语,出自《周易·噬嗑》一卦。即言要赏罚分明,以正整顿法律的正确贯彻和执行。韩非子说:法当“一而固”,这就是说,法必须有统一的、固定的标准,若违背了这个标准,法必大乱。法不能循情,否则就会发生偏向,如无限上纲,或大事化了。需要注意的事,司马氏父子论“六家”,主要不是针对先秦时期有学术师承的学派,他们所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是讨论六个对于“治”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学术宗派,没有谈及纵横等与“治”关系不大的学说(《论六家要旨》可能有所承于《尹文子·大道上》)。苏德恺先生曾指出司马迁没有用过“法家”这个名词,《七略》中的法家人物商君、申不害、慎到、韩非,在《史记》中分别被列入《老子韩非列传》、《商君列传》、《孟子荀卿列传》之中,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注重的是抽象的概念,是“将天下各个历史时期的见解与论述集合起来分为六部分”,“把中国哲学史概念化”了。(《司马谈所创造的“六家”概念》,刘梦溪主编:《中国文化》第 7 期)今有新法家一派,坚持中国不能全盘西化,只有改变两千多年儒家治国理念,复兴法家——抟全国之力,以刑去刑,激赏兴功,将全体国民打造成实现国家意志的利剑,才能实现大国雄起之愿。

 

   五、名家: 重视讨论“名” ( 概念 ) 和“实” ( 内涵 ) 关系的问题、以及研究思想方法。《汉书》说:“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礼官是掌管国家制度的官员,空虚部门涉及上下官员、职员的名分、权力和职责,所以提倡名实要统一,要有这个名分,才能有这个权力和职责。反之,如有职无权、尸位素餐,或超载职责,都是名分不正。由于这样,所以古代在政治生活中,经常有类似“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事件发生,这就在一定条件下名可胜实的例子。

今有东北辽宁张文先生著有《语法概念的综合与分析的辩证逻辑》一书,其书可谓是对古名家思想的一次重大推进。

 

   六、墨家: 墨家思想共有十项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葬”、“节用”、“非乐”“非命”。   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至于兼爱、尚贤,则与《周易·同人》一卦主张大公至正,与天下之人同心同德的宗旨相类同。《汉书》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官。茅屋采椽,是以贵检;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尚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理天下,是以上同。”墨家主张维护劳动者的生存权,保护财产的私有权利,反对贵族专权,提出“尚贤”,选任贤人治理国家。打破儒家“世卿世禄”的宗法制度,破除等级身份的限制,主张人人都有权利参与政治。墨子认为“官无长贵民无终贱”。“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吞不可不行墨者之法。”国家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彼此承认和尊重利益,要对等的“爱”。墨家的职务与功能,今与现代统战工作、民政工作、民间的 NGO 组织、帮派组织等的领导和职能类似。

 

   七、纵横家: 擅长外交辞令,专向诸侯论述当时局势的分合利害,以求取得权位富贵。《汉书》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行人类似现代的外交官或公关人员,所以要从各国诗歌中了解其政治主张、风土人情。而且要具有雄辩的口才,要能权衡事实作出合适的对策,才能在外交上取得胜利。如古代雄辩的外交家苏秦、张仪、唐顺、诸葛亮等都是如此,在动之以利害方面,具有说服对方的巨大魅力。

 

   八、杂家: 这是博采各派思想的综合学派,兼容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以求中和。《汉书》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制之无不贯。”杂家出于谏议之官,类似参政、议政的职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向国家提出多种方案或办法以供选择,并可指出时弊,献计献策。所以杂家的思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不拘于一种说法。今有网络博客、愤青和时事杂谈写手属于此类。

 

   九、农家: 这是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术派别,认为贤明的统治者应该与人民并耕而食。《汉书》说:“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农家相当于领导农业的官员。《尚书·洪范》有农用八政,就是本八卦的规格建立的。如一曰食,教民勤于耕种;二曰货,教民重视谷物;三曰祀,教民敬奉先辈;四曰司空,使民安居,五曰司徒,教民礼仪;六曰司寇,主治奸盗之事;七曰宾,教民礼待宾客;八曰师,建立武装力量。今有“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属于此家的发展。

 

   十、小说家: 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博采繁徵。《汉书》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裨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说,必有可观者焉。”裨官类似一些新闻机构的人员,包括记者、编辑。易曰:“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若要坐观其象,动观其变,这就需要了解信息,掌握信息,要了解和掌握这种些信息,就必须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各种渠道去获得信息,进行筛选、归类、提炼、综合、定位。如果一言可采,一象可取,也可以引起警惕,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这也就是小说家的实质了。

 

  ( 三)“九流”之二

 

  九流的说法莫衷一是,大致流行的说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 1 )九流指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墨、道、法、杂、农、阴阳、纵横等学术流派。具体介绍见下面的九流十家。  

  ( 2 )指从事的各种职业分工。九流按传统分法又可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但是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各种各样的版本都有。

    先讲上九流 : “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 ) 一流是佛教的佛祖,在思想领域里有领导一切的权力;二流天是玉皇大帝,比人间的皇帝位置高一等,但虚无缥缈,不像佛祖那样深入人心;皇帝下来是阁老,老资格的重臣,例如皇帝的老师这一类的;宰相是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内阁官员首领;然后一级一级地分下来,最后解元是科举省试的第一名,在民间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唐寅,即唐伯虎, 29 岁在南京乡试中第一名——解元,翌年在和江阴徐氏进京会试中受其牵连,因科场舞弊案被连累下狱,“下诏狱,谪为吏”,受此重挫后流于放浪不羁,在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精研书画,成为明“吴门四家”之一。

    再讲中九流 : “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 ( 皮影 ) ,五流弹唱六流卜 ( 卜卦 ) ,七僧八道九棋琴。”这一块差不多都是古代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和科学工程技术人员 : 秀才至少要懂文学,医生是医学专家,其他作书画的、搞皮影的、弹唱的下棋的,现在归类为文化和体育,其实都是比较正当的谋生职业。

    最后讲下九流 : “一流高台 ( 唱戏 ) 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 ( 剃头 ) ,五流池子 ( 北方的澡堂子 ) 六搓背,七修八配 ( 给家畜配种 ) 九娼妓”。这基本上是服务行业,洗澡的、搓背足浴按脚底的、磨剪刀修雨伞炝菜刀……都是自食其力的下层劳动人民。

    下九流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值得重视,叫做“一师 ( 师爷 ) 二衙 ( 衙差 ) 三升秤、四媒五卒六时妖 ( 拐骗及巫婆 ) 、七盗八窃九娼妓。”师爷是官员的参谋幕僚,衙役是为官员做一些具体事情的;升秤是管后勤,管度量衡的,油水很大;卒即保安听差之类。在古代,“官”跟“僚”区别很大。古代的官员是科举考上的这一部分才是官,僚是聘用制,由主管官员自己去搭台组班,财政包干,所以师爷排在下九流;媒人是婚姻介绍者,经常夸大事实,被认为不够诚实;“时妖”是搞一些坑蒙拐骗,做假货、搞“仙人跳”之类的诈骗陷阱或者其它诈骗的不正当人士。这个版本有点幽默色彩,对那些油水大、但经常滥用职权的职业有点不满,所以把他们和一些非法人员,例如时妖、盗窃犯以及卖淫女排列在一起。

    这里还有一点要解释的是“七盗八窃”,为什么明火执仗的“盗”比偷偷摸摸的“窃”地位要高?小偷小摸是不入“流”的,因为它没有“道”,无赖,不讲什么是非,像牛皮癣一样惹人讨厌;但是盗不同,“盗亦有道”,大盗有他们的游戏规则,比如说他不会调戏朋友的妻子,借钱会还,甚至会劫富济贫。中国文化非常有意思,盗和窃的分类就是一个例子。

    元朝的时候,政府按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把被征服的臣民详细划分为十个等级即“十流” :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统治者是骑在马背上的征服者,敌视知识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后,就像“文革”期间,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儒家是批判的主要对象一样。

    在民间,对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地理四流推,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得解释。  

  一流举子的“举”,其义为推荐。汉末以孝廉秀才可举为官,后改举贤良。汉唐至宋取士要求贤良,方正,茂才,异等六科制举。唐开元年间,制举有大义十道,时务策三道,宋代又增三经义三十道。同时,唐取士有学究,三礼,明法,武举,乡贯,贡士和群见的区别,但应举者,均称为“举子”。

    二流医,是指医士十三科。唐初为四科,至明代发展成十三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我国医学,在周至汉代间就已相当发达,曾出现扁鹊,华佗等许多名医大家。到了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唐王朝专门设立“太医署”医药机构。考试登用国子监,博士,太医令丞,太常寺,医师,医道等。各州府相继成立医药学校,培养出许多有用人才。

    三流地理,指古代堪舆家,近代叫风水先生。早在先秦两汉时,此流就盛行。这个流派以观地理,地貌,山川水文为主,配阴阳五行,天文学说而就。后来,罗盘问世,堪舆家始用仪器定方位。一般来讲,坐东朝西,或坐北朝南是最好的风水地理。  

  四流推,即五星推命,占卜问卦。我国占星术方法很多,星算家依太阳直射在地球上形成的轨道黄道,并以十二宫星,二十八星宿,配阴阳五行和人生诞辰来判断人生的荣枯之事。二十八星宿分布在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周,星算,天文家根据二十八星宿位置推算年月,季节与人类关系。  

  五流丹青,指绘画或擅长绘画的人,“丹青”一词出现于先秦两汉时期。古代文人仕途阻隔或失意而蹉跎岁月,多以寻找丹青中的意境聊以自慰,挥洒胸中垒块。

    六流相,相为术士。我国相面术的种类有麻衣相,手相,印相,骨相等。流传我国社会上较多的是麻衣相。这是五代末,宋代初,道士陈搏积累平生经验,在华山绘出人类面相若干类型,配合人面气色来判断凶吉荣枯的一种方法。

    七流僧,僧为佛教的传播之人。僧分习大乘,小乘。大乘称菩萨僧,小乘称声闻僧。另外还有缘觉僧,成众僧,世俗僧,苦行僧等。凡不足 20 岁没有受大戒者称为沙弥僧,比丘尼僧(尼姑),通称二堂僧。

    八流道,我国道士有五种: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和在家道士。我国的道教圣地,或道士,隐士修仙道成正果的地方,有十大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分。这些地方多半是我国的旅游胜地和风景名胜区  

  九流琴棋,琴在我国古代,如玉一样,只有君子配有。弹拔时,声大不喧哗,声小不湮灭。在古代琴属古雅之乐。棋为琴友,有围棋和象棋之分。围棋在春秋战国时已相当普遍,今天的围棋是 19 道 361 枚子,而在古代,棋盘有 13 , 15 道等,棋子 71 , 73 , 144 枚不等。象棋大约起源于战国时期,以“将军不出九宫内,士止相随不出宫,象飞四角营四方,马行一步一尖冲,炮须隔子打一子,车行直路任西东,唯卒只能行一步,过河横进退无踪。”为象棋的基本弈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