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华威大学硕士专业:叩问城乡差距的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0:19:34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要求“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抓住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症结,是最高决策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新的重大政策导向,对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差距根源在于要素交换不平等

  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城乡差距拉大的发展隐患。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根源就在于城乡要素交换关系不平等。以要素禀赋即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论,城市与农村各有长短:城市多知识与资本,农村多人力与土地;城市长于二三产业,农村长于第一产业。在市场经济理论鼻祖亚当 斯密看来,要素禀赋差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通过社会分工与市场交换,拥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区域或利益主体各得其所,普遍富裕。但是,改革开放前搞计划经济,虽然强调分工却否定市场经济,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在工业品与农产品之间搞不等价交换。改革开放后,城乡要素交换关系中的市场因素大大增加,既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也通过农村要素大规模转移推动了城市经济空前繁荣,但从总体上看,农村要素价格偏低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首先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和政策仍然大量地残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农村要素价格低于城市的制度并没有彻底改变。比如,城市廉价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农村劳动力还不能与城市劳动力同工同酬等。其次,在要素流向和利益分配方面,单纯的市场竞争机制相对有利于城市和非农产业,不利于农业和农村,使农村的各种资源和利益向城市富集。比如,谷贱伤农,即农民为消费者提供了充足的农产品反倒会减少收入;为了获得更多的家庭收入,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打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发展缺乏资金,但大量的农村储蓄资金却用不到农村等等。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根本方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体现在经济发展实践中,最终要落实到城乡要素报酬均等化这一根本点上来。

  2004年以来,国家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十一五”期间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粮食连续7年增产,农民年均增收幅度超过了6%,多数行政村路面得到硬化,通信设施配套安装,农村教育经费由县级财政统筹,95%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体系正在建立。这些说明,在要素的比价关系上正在向有利于农村的方向转变。这是符合一般经济发展规律的可喜现象。其实,在城乡均衡发展的发达国家,不论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还是人少地多的国家如美国、法国,都离不开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这条基本经验。

  城乡要素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以城乡要素报酬均等为主轴,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农民到城里自由贩卖农产品或者厂家到农村自由销售工业品,它包含着复杂的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内容,大体上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