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 优级纯:2008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精选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1:33:11
                                                     
                                                      欢迎光临一休图书馆                                                 http://px8838.360doc.com

31、2008年襄樊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你在伞里吗

白丽娜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读品》2008.1)

⒘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2分)                                  

⒙“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女儿。(2分)

⒚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3分)

                                                                                                                                                        

⒛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1.你是这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3分)

                                                                              

答案:

⒘一对母女在风雨中打着伞骑车回家。(2分。意思相近即可,但答案中必须有“母亲”或“妈妈和女儿”“回家”。)

⒙第一个空:关心女儿(疼爱女儿、关爱女儿、爱护女儿)(0.5分),细心体贴(周到细致)(0.5分)

第二个空:体贴妈妈(关心妈妈、孝顺妈妈)(0.5分),乖巧懂事(善解人意、聪明善良)(0.5分)(每空1分,共2分)

⒚不好(1分)。因为“砸”形象地写出了雨的大、猛(1分),与“嘭嘭直响”相呼应,换成“落”就没有这种效果(1分)(共3分)

⒛不能删(1分)。因为本段是插叙,交代了拮据的经济背景,解释了我的心“一阵阵颤栗”的原因(1分),有利于更好地展开情节,描写人物(1分)。(共3分)

21.答案要点:①我为女儿对我的理解(或“关爱”“孝顺”“体贴”)所感动。②有感于小小的女儿便受我所累(或:为委屈孩子而愧疚)。③有感于我为了梦想,生活的艰辛。④我被女儿的自信而感动。⑤我为女儿的优秀所感动。(答出第①条2分,答出②③④⑤条中的任一条1分,共3分)

 

32、江西省2008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年的召唤

         马国福

①酒水长,田野黄,老树望,糕点香,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②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甘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④年是在岁月深处汹涌成的一股潮水。它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人流、山川、田野、站台,顺着故园的呼唤,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没有顾忌,没有痛楚,端起来尽情分享。

  ⑤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只要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  A 的脸庞, B  的方言,  的故人,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我一直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我在尘世间喧嚣孤单的心,才能归于安详。

  ⑥年,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是年,激活了我们压抑在他乡被各种道具、面具覆盖、遮挡的心灵。你可以在异乡将泪水咽下,但顺着年的召唤,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即便你泪水汹涌成河,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即便你孤寂如地下沉默的煤,只要回到你的灵魂和这方水土血脉相连的家园,你的孤寂如煤燃烧,不觉寒冷。

  ⑦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顺着这声悠长的召唤,你会发现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最温暖宽容的情怀花蕾一样,被年举在手中,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

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有删改)

15.根据文章内容,从“熟识、熟思、熟悉、熟透”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⑤段的横线处。(3分)

A处应填          B处应填          C处应填      

16.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4分)

 (1)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簇,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2)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

                                                                                                                                                        

17.在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各种动物?(2分)

                                                                                                                                                        

18.这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散文,在行文过程中,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游子在他乡                      的感受和在故乡                      的感受。(3分)

19.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1分)

                                                                         

20.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年”的认识。(3分)

材料一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春节放假起始日由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年”的传统功能和内涵被冲淡,一些家庭的年夜饭不再在家里吃,部分年轻人对“年”很淡漠。

材料三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致使许多人无法返乡,“留在他乡过年’’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答案:

15.熟透 熟识 熟悉  (3分,每空1分J

16.(4分,每小题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写出游子归家心切,归心似箭,对回家过年的渴盼。(2)形象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对故乡的崇敬之情。

17.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来烘托(突出.强调)故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喜悦.(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18.对故乡.亲人的爱    落寞(忧愁,孤单等)    温暖(快乐.安逸等)(3分,每空1分)

19.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等。(1分,答到要点即可)

20.略 (3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33、黄石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破茧成蝶

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2)。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20.选文的标题“破茧成蝶”,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标题内涵的理解。(2分)

答:(1)                                                                

   (2)                                                                     

21.第4自然段画线句中,“我”的思绪在“虚”与“实”之间的“穿越”,既指认识上由感性到理性的                                    过程,又指写作上由此及彼的                             过程。(3分)

22.第3自然段“化蝶的传说”指的是                                 的故事,引用它的目的是                                                                

                                                               。(3分)

23.第5自然段划线句是说“我们”犹如“蛹”处于                         之时,而“我们”要想“破茧成蝶”,必须                                            

                                                     。从这里,我们可以获得                                                                                  

                                                            的启示。(4分)

24.明朝诗人于谦《石灰吟》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曾在深山,像蚕一样“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它在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的“痛苦”考验之后,才赢得了“清白”昭世的美誉。这首诗与《破茧成蝶》一文同样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所言之“志”是否完全一样?你认为《石灰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4分)

答:                                                                      

                                                                             

                                                                              

                                                                             

 

答案:

20.(1)沉睡茧中的蛹,咬破自织之“茧”,羽化成蛾。(1分)  (2)个体生命挣脱自织之“茧”,获得重生。(1分)  【关键词  “破(挣)”“茧(困难或障碍)”“成蛾”(重生)】

21.(1)升华(飞跃)(1分)  ;(2)联想(类比)(1分)

22.(1)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殉情,双双化蝶。(1分)(2)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美。(2分)

23.(1)织茧而栖,沉沉而睡(沉睡茧中)(两者任选其一即可)(2)突破自织之“茧”,从生存的窒息或绝望境地中走出来。(1分)(3)只有不断突破、超越自身或外在的障碍,才能实现自我生命的不断更新和升华。(2分)

24.不完全一样。(1分)虽两者遭遇困境、甘受考验,但《石灰吟》通过对石灰的赞美,着重表达了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能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关键答对《石灰吟》所言之“志”,给3分以上)

 

34、成都市二008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试卷

B卷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易宗明

       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辩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7.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的“小枣树”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什么?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 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杨木桩生命行走的历程是让人感动、令人感叹的。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4分)一是因为文章具体描述了杨木桩生命成长的过程及作者对此的感受;二是因为作者抒写了从杨木桩生命的成长中获得的一种生命的感悟和启迪。 (答对一点计2分;语意相近即可)

8.(5分)小枣树是弯腰曲膝、软弱无力的、消极生存的(3分;答对一点计1分),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在于将小枣树与杨木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存状态形成鲜明对比(1分),突出杨木桩的坚毅、顽强、积极向上的特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

9.(5分)不矛盾(1分)。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我”对杨木桩的情感变化过程(1分)。文章开头写我对杨木桩的随意,不仅显现了它的普通与不引人注目,而且为下文写杨木桩的特点和抒发自己对它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作了铺垫(1分);结尾这样写抒发了对杨木桩生命成长的惊叹与景仰之情(1分)。首尾相扣,突出了文章的主旨(1分)。(语意相近即可)   

10.(4分)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能扣住文本,清楚地阐发自已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35、2008年无锡市初中毕业考试

                                      贾平凹

    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电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的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幺也不能做,劈成木材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不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了,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夭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于是,它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这冬天的歌,喜欢的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开了,离开了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那老槐了,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痛心的村柱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车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

    “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

    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

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唉,这孩子,为什么偏偏要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

    “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呼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

    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我要感谢他,他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的伟大!

    “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了,紧紧抱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原来一棵树就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每一行,该是那一条一道的水源了!

    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柱皮层里抽上来的嫩枝,是那么的精神,

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得鲜蛘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吗?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吗?哦,一个泡沫里都有了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地,在这夜里摇曳开光辉了。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

     “能的。”我肯定地说。

    我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止地坐在树桩的泉边,谛听着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18.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展开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                                                                      

19.文章开头说:“很是伤感”,第四自然段又说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作者伤感流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0. 小儿将树桩比作一口泉,“我”觉得小儿的发现很伟大,你觉得这比喻好吗?为什么?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                                                                                                                                                     

21.文章最后说“谛听”“生命的水声”.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3分)

答:                                                                                                                                                     

答案:

18.(3分)老槐树上落满了可爱的鸟儿,(1分)鸟儿的呜叫声使得寂寞的冬天很热闹,富有生气。(1分)表达了作者崇敬、赞赏,喜爱的感情。(l分)(答一点即可得l分)

19.(4分)老槐树给了作者童年生活无限的乐趣和无穷的遐想;作者同情、可怜老槐树死的很惨,消失的很惨;老槐树的消失使作者再也不可能有对老槐树慰藉的回忆了。(第—点2分,后两点每点l分)(意思对即可)

20.(4分)好。月光下树的年轮像泉水的涟漪,所以月光下的树桩很像一口泉;(1分)老槐树的生命没有结束,它像泉一样生命永不枯竭,因为嫩枝又长了出来;(1分)所以这比喻显得很生动形象,很新鲜,寓意很深刻。(2分)(答对两点即得2分)

21.(3分)老槐树死了,但她的生命仍在延续;(1分)嫩枝一定会长大,对末来充满着期盼和信心,(1分)对生命力强大的崇拜与敬仰。(1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