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车牌靓号价格表:吉林日报 - 创造奇迹 展现辉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7:24:10
创造奇迹 展现辉煌
——吉林农业的美好历程
杨庆才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吉林农业以雄伟的脚步跨入21世纪后,已度过整整10个年头。这10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下,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强化领导、科学决策、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大成果,带领全省人民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吉林特点现代农业进程中,不断创造奇迹、铸建新辉煌。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带动下,全省各级干部重农抓粮和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同步提高。实施了投资260亿元的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国家增产千亿斤粮食战略。开展了粮食高产创建、重大技术集成应用、耕作制度改革等增产增效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粮食生产连续9年获得大丰收,阶段性生产水平由10年前的400亿斤达到500亿斤,2010年更是达到了568.5亿斤。吉林已成为全国唯一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前10名中吉林占6席,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更加突出。吉林为国家提供商品粮数量、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每个农民为国家生产贡献粮食数量、每亩耕地提供的商品粮,均在全国各省排位第一。
——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产业结构更具竞争活力,形成了粮、牧、特、加、劳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特别是多年来,吉林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把粮食作为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积极推进粮食过腹和过机转化增值。畜牧业实现了战略性突破,完成了由肉类输入省向输出省转变,全省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2009年牧业产值实现825.5亿元,是2000年的2.9倍。现代牧业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确立,支撑起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连续6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2550亿元,是2000年的6.82倍,成为与汽车、石化三足稳立的主导型支柱产业。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农民收入增长格局发生根本变化。通过内部挖潜、外部拓展的办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由过去的粮食一枝独秀,逐步形成了产业增收、劳务增收、创业增收等多元增收、多路进财的格局。自2003年以来的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生猪补贴等惠农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950元,是2000年的2.94倍。与此同时,非农产业收入不断增加,全省已有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离粮、离土、离乡。
——新型农民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素质发生根本变化。突出项目带动,积极搭建平台,强化建设载体,多渠道、多途径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入户、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绿色证书、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蓝色证书”等培训工程项目,促进农民就业能力明显提高。实施了“3+1”农村中学教育改革,在学习3年文化课的基础上,学习1年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本领。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目前已培养农民大学生1万多人。同时,全省每年还培养大批农民中专生。从2008年起实施万名村干部培训计划,5年内对所有行政村主要负责人进行全面轮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省农民合作组织已由2000年的不足100家,发展到目前的6953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村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根本变化。促进城市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全面实行农村9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以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现了乡乡建文化站的目标,50%以上的村建有文化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以县(市、区)为统筹单位的全覆盖。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符合条件的特困群众全面纳入社保范围。农村公路正由过去的“乡乡通”转向“村村通”和“屯屯通”。农村电网、清洁能源、网络信息、体育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平均每两个农村人口就有1部移动电话。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17.72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2.78平方米。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党群干群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由于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好,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力度大,农民实惠多、负担轻,加之农业连续多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广大农民群众心顺、劲足、积极性高,对党和政府非常满意,政府的公信力在群众中也越来越高,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推进,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基层选举,村办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自主决策,农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有社会保障等公民权益,城乡差别正在缩小,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这10年,是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的10年;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10年;是农民收入快速增加、民生持续改善的10年,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形势依然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除,新的矛盾问题又不断显现。农民仍是收入偏低,农民生活水平仍是不高,农村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业基础设施仍就脆弱,抗灾能力有限;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金融、农民工就业环境亟待改善,统筹城乡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对此,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吉林作为农业大省,“三农”工作在国家大局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做好“三农”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努力在关键环节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应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无论从“三农”的地位看,还是从中央的要求、吉林振兴的实际出发,都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二、应持续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应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丝毫不差地落实好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三、应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由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转移到重点依靠科技支撑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四、应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特别是要坚决有力地落实好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实抓好。大力推进全程农业机械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五、应特别注重改善农村民生。要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加快解决农村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六、应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以思想大解放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只要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农村繁荣稳定的事情,就大力支持和保护、大胆尝试和创新。抓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推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劳动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回首过去10年,吉林省农业农村发展亮点纷呈;放眼未来,更应充满信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我们祝福吉林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战略方向,把建设“六大一强”(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水利大省、北方特产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和农村经济强省)作为奋斗目标,重统筹、强基础、抓改革、惠民生,确保粮食稳步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