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氨机制冷工招聘:《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7)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30 00:02:08

《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

 

下篇 教 义 篇

一. 染 净 因 果 与 诸 法 实 相()

众生业报不思议
法界因缘难了知

三世如来功德满
一真法界本源空

注1:《华严经》卷2云:“三世如来功德满,化众生界不思议。”

注2:一真法界:即绝对的真实的法界,亦即诸法实相、真如。指万事万物,虽小如一微尘,但都是全体法界的映现。或者说,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无内无外,惟一真实,故称一真法界。

万法皆空无主宰
众生不尽有因缘

众生不尽因缘起
诸法无常本性空

六根清净千祥集
四大调和百病消

了达众生非实相
洞明自性是如来

三更梦际百年过
一觉醒时万境亡

因颠倒见生忧怖
以平等心除爱憎

虚空非色非非色
妙色不空不不空

注:《华严经·十忍品》云:“譬如虚空,非色非非色,而能示现种种诸色。”

涅槃非法非非法
般若不空不不空

尘尘刹刹空中刹
色色空空刹那空

鸟声婉转说真谛
树影婆娑现法身

妙观自在圆成实
安住涅槃常寂光

注1:圆成实:即圆成实性,指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三种性质。

注2:常寂光:即常寂光土,乃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般若)之佛土。

身归尘土魂随业
相现骷髅色即空

注:《佛说八师经》云:“身烂还为土,魂魄随因缘。”

相现骷髅心不死
魂随业报色难空

身成泥土色安在
魂入轮回心不亡

虚度百年非寿者
圆通一念是如来

深知一切因缘起
彻悟六如见法空

注:六如:即《金刚经》所言: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此心有漏受皆苦
诸法无常色即空

一刹那间含永远
大千世界入微尘

佛从戒定慧中得
魔自贪瞋痴里来

三时有序性无异
万象虽殊体却同

正言似反谁当信
古者非今物不迁(题《物不迁论》)

注:《物不迁论》云:“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言有由矣。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

五蕴皆空成自在
六根不净惹尘埃

月印湖心空有色
风摩水面了无痕

境转心行心转境
缘随意乐意随缘(回文格)

注1:彻悟禅师曰:“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由心转。”“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

注2:藏密《净土经》云:“一切法依缘,缘亦依意乐,何者发何愿,即得如是果。”

业造身车身造业
缘随意马意随缘(回文格)

注1:身车:人身依因缘而轮转于六趣,故譬以车。

注2:意马:言人意驱逐于外境不住于一处,犹如奔马也。

妙心本有本心妙
空相实无实相空(回文格)

任运随缘常自在
贪求执着总徒劳

真如不动不增减
妙用无方无尽穷

注:无方:谓佛摄化众生,泯绝方位之区别,无所际限,亦无一定之方法。方,指方所、方法。即纵横自在,发挥妙用之意。

四大皆空无实体
六根不净是浮尘

五蕴根身皆有漏
十方器界总无常

观缘有尽有无尽
于法非行非不行

注:《华严经》卷45云:“于法非行非不行,入诸境界不可说。”

不于今世了其道
更向何生度此身

注1:佛教有偈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注2:佛教有偈云:“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菩萨众生皆幻化
轮回解脱悉谁为

注:《圆觉经》云:“菩萨众生,皆是幻化。”

情尘杂毒莫贪染

爱见大悲应舍离

注1:情尘:指六情(即六根)与六尘。又指心情之尘垢。

注2:杂毒:苦性与烦恼能障修善,故将之比喻为毒;混入此等毒之法,称为杂毒。《正法念处经》卷56云:“诸有虽名乐,犹如杂毒蜜。”

注3:爱见大悲:指不离于爱见之大悲。即未证实相之理,承认有能爱、所爱二相而起大悲之谓。《维摩经·问疾品》云:“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又,爱与见,为二种烦恼。迷事之惑名爱,迷理之惑名见。

道由精进修行得
财自布施积福来

无修无证亦无得
不去不来本不生

不于佛法生知见
无出尘劳入涅槃

真常寂静光明藏
秘密庄严法界宫(题寂光净土和密严净土)

注1:寂光净土:又作常寂光土、寂光土、寂光国。指诸佛如来法身所居之净土,亦即毗卢遮那如来(大日如来)所住之净土。佛所住之世界为真如本性,无生灭变化(常)与烦恼之扰乱(寂),而有智慧之光(光),故称常寂光土。此土乃佛自证最极秘藏之土,以法身、解脱、般若为其体,具足圆满“常、乐、我、净”四德。

注2:密严净土:指以身语意三密所庄严,为如来所依止之真如法性自受用之净土。又作密严国、密严佛土等。又此净土以如来藏无垢净识为体,密教特指为法身大日如来之净土。此净土亦相通于华严经所说之华藏世界、净土宗所说之极乐世界。

注3:光明藏:即光明之宝库,亦即指如来之身。

注4:法界宫:胎藏大日如来之宫殿也,即大日如来法身依住之处,又称密严国。

庄严清净光明土

平等柔和安乐邦(题西方极乐世界)

注1:光明土:无量光明土之略称,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

注2:安乐邦:又作乐邦、安乐国、安乐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

不生不灭名真谛
著有著无是妄心

多财原本布施得
端貌是由忍辱来

注1:佛教有“十来偈”,即: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憍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注2:宣化《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浅释》有云:“布施能得富贵的果报;持戒能得诸根具足的果报;忍辱能得相貌端正果报;精进能得大势力的果报;禅定能得长寿的果报;般若能得辩才无碍的果报。”

现前即是梦中梦
当下可知身后身

生生不息尘尘现
运运密移念念迁

注:《楞严经》卷10云:“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

生生大化无休止
运运密移不滞留

本来面目在当处
不是因缘非自然

注:《楞严经》卷3云:“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吹光割水不相触

扑影捉空徒自劳

注1:《楞严经》卷9云:“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注2:《楞严经》卷2云:“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喋喋世人行道少

悠悠劫海出头难

注:《景德传灯录》卷3载达摩初祖言:“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真如佛性人人有

妙用恒沙恰恰无

注1:《印光大师文钞》云:“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以迷而不觉,初非有失。”

注2:《五灯会元》卷2载法融禅师《无心颂》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又,《禅宗永嘉集》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尘劳幻梦明明有

妙用恒沙恰恰无

注:永嘉禅师《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对镜亲瞻休认影

临流偶瞥便明心

注1:《楞严经》卷4云:“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注2:《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载:“[洞山良价禅师]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云: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对镜亲瞻休认影

捻花偶嗅便明心

注:唐朝无尽藏比丘尼有悟道诗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识心达本知身幻
认影迷头被眼瞒

痴人但认镜中影
穷子不知衣里珠

怎得污池观倒影
难从垢镜睹真容

月光清朗千江现
万象森罗玉镜含

佛心与我心无二
法界和魔界如一

注1:《星云禅话》有云:“佛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佛心。”

注2:《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7云:“离于法界魔不可得,法界魔界同真如性无有少异,菩萨解此则入一道超于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又,《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云:“魔界佛界不二不别。”

盲人怎见日光亮
浊水何来月影清

耳聋不觉雷声响
心浅难知经意深

随情造业成牵挂
摄念修行得自由

梦中得宝实非宝
色外求空不见空

生生相续生生苦
念念慈悲念念空

开诸佛本怀知见
契众生时节因缘(题《妙法莲华经》)

注1:本怀:佛菩萨久远以来,所抱持之救度众生出离苦海之根本心念。《法华经·方便品》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而出现于世。天台宗即依此认为法华经为出世本怀经,而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为佛出世之本怀。

注2:天台宗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等五时。第五法华涅槃时,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如日轮当午之时。

万般业报无人替
六道轮回独自行

得涅槃以了生死
欣净土而厌娑婆

明月皎然随处现
太空恒尔任时移

业如流水何时尽
身似浮沤不久存

妄念如流何急也
真心似月不随之

念如流水难停止
身似浮萍不自由

身似浮萍随浪去
心如明月被云遮

大方广佛超三界
妙净明心遍十方

注1:大方广佛:指华严经之本尊。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之佛。大,包含之义;方,轨范之义;广,周遍之义。

注2:妙净明心:指自性清净心。

十因圆满涅槃果

一念无明生死根

注:十因:此指菩萨为获致涅槃之境界而修习的十种行法,称为涅槃十因:信、戒、近善友、寂静、精进、正念、具足、濡语(软语)、护法、布施、正意。

春在花枝波在水
树生果实矿生金

一毫之善成无尽
方寸之微藏大千

注:宗密《普贤行愿品疏》云:“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

一句了然超百亿

寸心介尔具三千

注1:《永嘉证道歌》云:“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注2:《摩诃止观》卷5云:“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宝珠未失云何得
迷子不知还是穷

知当下一心是佛
观现前万法皆空

贪求魔境入魔网
了脱俗心离俗尘

金刚般若经文妙
妙法莲华喻意深

注:法华经中有七种譬喻,即法华七喻: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

难成解脱在贪染

欲出轮回需转依

注:转依:唯识学所谓的“转依”,也就是转染依净。意指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以证得涅槃与菩提之果。亦即转识成智。

根身幻化并非我
眼耳见闻皆是心

愚夫不解空空义
智者常怀了了心

注1:《楞伽经》卷2云:“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注2:《菜根谭》云:“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身能近道身安隐
心若远尘心出离

缘由缘起依他起
因是因生不自生

注1:依他起:即依他起性、依他起相。略称依他起。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

注2:《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因。……”

众生执我实无我
万法皆空业不空

彻悟空空无我所
备尝苦苦厌人身

注1:空空:空之亦空曰空空。《大智度论》卷46云:“何等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

注2:我所: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全称我所有。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于佛教中,我与我所,被认为系一切世俗分别之基本分别,故为破除之对象。

注3:苦苦:有情之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之苦,故称为苦苦。

愚夫逐妄造其业
智者悟真无所求

轮回生死无人替
罪福因缘唯自招

割恩爱以存道意
绝攀缘而息尘劳

注1:《长阿含经》卷4云:“宜割恩爱以存道意。”

注2:攀缘: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

苦海浮沉都是业
恶缘增减不由人

三界众生成一体
一真全体现三生

一真全体圆成实
万善同归妙净明

事忙不觉人生苦
心静方知宇宙空

海纳百川,不增不减
镜含万象,即色即空

月印千江,非一非异
镜含万象,即有即空

注1:非一非异:不是同一也不是别异。超越一、异的相对相,而臻于绝对境界。

注2:即有即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故无自性,即此即是空,非坏灭然后始空。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菩提烦恼,等似空花(集句)

注1:《圆觉经》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注2:古德云:“生死涅槃,恍如昨梦;菩提烦恼,等似空花。”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众生诸佛,同具妙心

无始无终,真空离相
不增不减,妙有随缘

追逐虚空,众生著相
了知真实,智者除心

莽汉狂夫,多生卑慢
道人行者,少有憍心

注1:卑慢:《俱舍论》卷19所举的七慢之一,指对于极优越之人,却认为自己仅稍劣于其人;或者指不肯虚心向优越于自己的人学习。

注2:憍心: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依唯识说,是小随烦恼之一,指对自己的财产、地位、才能、学问等,有爱着之心,而感到傲慢。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愚人除境,智者除心(集句)

注1:古德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注2:古德云:“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人生如梦,转眼皆空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种复成苗,众生轮转
金无重矿,诸佛涅槃

注:《圆觉经》云:“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又云:“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大爱无私,爱深而悟
妄情执我,情重则迷

祭鬼杀生,皆非正业
烧钱算命,岂是福因

注1:正业:即正确的行为;以无漏智修身、口、意三业,而常作清净之行为。

注2:《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时,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

注3:福因:能感招福德果报之业因,即布施等善根功德之总称。佛教称施、戒、忍三波罗蜜为福因,以此三波罗蜜为因,能感福德之果报。

苦海茫茫,怨憎易会

业轮滚滚,恩爱难留

注:业轮:善恶之业行,使人在六道中轮回转生,犹如车轮。

苦海茫茫,真人上岸

业流滚滚,智者作洲

注1:真人:阿罗汉之异名。此外,伟大的修行者(佛陀),或趋向证得真谛法而又不自贵、不贱他人之圣人,皆称真人。

注2:《法句经》云:“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看宇宙渺茫如幻境
感人生匆促若浮沤

一心离欲离言离相
诸法即空即假即中

注:即空即假即中:谓空假中三观同时进行,这是天台宗圆顿的观法。诸法理体本来空寂,谓之空;诸法系由因缘而生,谓之假;非空非假乃绝对之理,谓之中。

性里乾坤,无非诸佛

心中恶毒,尽是众生

注:《坛经》云:“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信愿不坚,染缘易就
行持具足,净业定成

如来藏不离烦恼藏
菩萨心即是慈悲心

注1:如来藏:指一切众生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胜鬘经》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注2:大慈心与大悲心称菩萨二心。

刹那虚无,含藏永远

微尘假有,映现大千

注1:李通玄《华严经合论》云:“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注2:假有:虚假的、施设的有。指没有实体,却在现象上有其存在、影响,通常指现象世界。

万法唯心,真心不动
虚空入色,妙色无穷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一切众生,皆为化佛
三千世界,尽是妄尘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三千世界,毕竟是空

性相皆空,不增不减
如来所得,无实无虚

注1:性相二空:性空即诸法无自性;相空即诸法缘生之相,都是虚妄不实。

注2:《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善恶升沉,实无主宰

天堂地狱,不出身心(集句)

注1:《宗镜录》卷78云:“设使众生轮回六趣。善恶升沉。实无主宰。人法俱空。”

注2:主宰:指我、自己。即其体常一而有主宰事物之作用者。

注3:陈兵《佛教与密宗入门》云:“凡情圣智,天堂地狱,九幽十界,不出身心。”

终日驰求,蝇投窗纸

一朝觉悟,鸟出空门

注:《五灯会元》卷4载:神赞禅师见“蜂子投窗纸求出”,而作偈云:“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迷不见性,悟不见空(集句)

注1:《禅关策进》卷1载:“[高峰妙禅师]初参断桥和尚,令参生从何來,死从何去。”

注2:《圆觉经钞》有四不见之说,即:一、鱼不见水,谓鱼以水为窟宅,游泳水中,悉无所障,故云鱼不见水;二、人不见风,谓风发于万窍,但有声响可闻,而无形相可见,故云人不见风;三、迷不见性,谓灵明觉知之性,人人本具,但为烦恼无明覆障,迷而不了,故云迷不见性;四、悟不见空,谓修行之人,既能觉了灵知之性,本来空寂,而此空性亦不可得,故云悟不见空。

但求苦厄化为尘去

莫把菩提换了糖吃

注1:《观世音灵感歌》云:“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永离八难,一切灾殃,苦厄化为尘。”

注2:印光法师云:“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

圆满菩提,永无渗漏

娑婆烦恼,多有悭贪

注:娑婆:意译为堪忍、能忍、杂会、杂恶等。指我们这个现实的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现身施教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的众生,要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称堪忍土。

虽证涅槃,亦无灭者

但持名号,得往生之

注1:《思益梵天所问经》卷1云:“虽证涅槃,亦无灭者。”

注2:《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又,《阿弥陀经要解》卷1云:“但持名号,径登不退。”

伶俐聪明,并非道器
柔和软善,即是佛心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譬如幻翳,妄见空华(集佛经句)

注1:《楞严经》卷3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2:《圆觉经》云:“譬如幻翳,妄见空华。”

本妙明心,含藏万有

元清净体,朗照十方(题《楞严经》)

注:《楞严经》卷1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又,《首楞严义疏注经》卷2云:“本妙明心,未尝生灭。”

生生不息之无尽藏

运运密移而刹那空

注1:无尽藏: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

注2:《楞严经》卷10云:“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

注3:《大宝积经》卷87云:“以诸法不生故,刹那刹那空。以刹那空故,名为无相。”

见暗见明,性非迁改

说空说有,要在圆融

注:《楞严经》卷3云:“见暗见明,性非迁改。”

滚滚红尘,欲流泛滥
茫茫苦海,业浪翻腾

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解无为法,出烦恼家

注1:《楞严经》卷6云:“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注2:《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梦幻尘劳,空花佛事
唯心净土,名字众生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不求解脱,常在尘劳

注:《圆觉经》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五蕴幻身,无非苦聚

六尘缘影,不是真心

注:《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见树木时,云何树木

有文殊者,无是文殊

注1:《楞严经》卷2云:“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注2:《楞严经》卷2云:“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游戏人生,莫轻因果
修行佛法,常念慈悲

苦海无边,众生无尽
涅槃是岸,六度是船

滚滚尘乡,终究是苦
悠悠劫海,刹那皆空

注:尘乡: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之乡里,乃指生死海。

劫劫生生,轮回不绝

尘尘刹刹,幻化无穷

注:宗密《原人论》云:“劫劫生生,轮回不绝。”

矿里藏金,金不是矿
枝头挂果,果并非枝

金在矿中,果非树外
月非水内,春在枝头

注:《华严念佛三昧论》云:“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果非树内,亦非树外
虫出水中,不出火中

俗众随流,流于生死
道人任运,运至涅槃

注1:随流:又作顺流,谓众生随顺三界六道生死之流,而轮转于迷界。

注2:任运:随物随事,任法之自然运动,不加人的造作。

方寸心田,妙藏万卷
大千国土,尽入毫端

方寸之间,含藏万物
大千以内,出入一毛

三界众生,同为一体
十方诸佛,都是此心

扰扰尘寰,百年易过
悠悠苦海,亿劫难熬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三身三德,皆是瑜伽(集句)

注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1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注2:三身三德: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二者配列,则法身为法身之德,报身为般若之德,应身为解脱之德。

注3:《瑜伽师地论释》云:“赞佛论说,三身三德,皆是瑜伽。”

法界圆融,非情成佛

金刚般若,无住生心

注1:法界圆融:谓法界之诸法事事涉入交彻。是华严之无碍、天台之性具也。

注2:非情成佛:又作草木成佛、无情成佛。谓非独一切有情众生有佛性,草木、国土等无情,亦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乃华严、天台等圆教之极说。如华严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之说,天台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之说。

注3:金刚般若:如金刚般坚固、锐利之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

注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要旨。

相即相容,相依相待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注1:相即相容:又作相即相入。华严宗教义之一。意谓宇宙万象互融无碍之作用,其间保持着无限密切之关系。

注2:相依相待:指差别界之现象互相对立统一。

注3:《无量寿经》卷下云:“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不信来生,成断灭论

拔无因果,即恶取空

注1:断灭论:又作断见。即主张众生死后完全断灭。

注2:恶取空:又作僻取空。取恶空之义。为“善取空”之对称。即否定因果道理,不知缘生无性之理而谬解空义,执着于断空之见。据成唯识论卷七载,否定真俗二谛,是为恶取空,诸佛说为不可治者。

菩萨发心,在于救苦
如来应世,是为度生

将此身投入熊熊彩焰
愿来世化为片片红莲

上根闻正法即信行矣
劣智惟神通可折伏之

注1:上根:又作利根。指具足殊胜根器的众生;易于获得觉悟得到解脱的众生。

注2:劣智:指难以领会佛法真理的下劣之智慧;亦即下根、钝根。

香象渡河,涉足法源底

群猴跳海,丧身幻景中

注1:香象渡河:譬喻彻底截流,所证甚深。《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有三兽渡河之典故:“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喻十二因缘,兔喻声闻,马喻缘觉,象喻佛,说明唯佛才能“尽法源底”。

注2:群猴跳海:佛经寓言,出自《法句譬喻经》等。一群猕猴来到海边,海湾中有泡沫,风一吹便积聚起来,高达数丈。猴王见了,认为是雪山,乃对群猴说:“早听说大海中有雪山,其中甘美水果可随意享用,我当先去看个明白。若是极乐之地,我就不回来了”。说完爬上树,跳往泡沫堆,结果被淹死。其余的猕猴不知其故,纷纷效法,结果也都丧了性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渴鹿逐炎,徒使妄情炽

飞蛾扑火,皆因邪执亡

注1:渴鹿逐炎:又作渴鹿逐焰。《楞伽经》云:“譬如群鹿,为渴所逐,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喻凡夫之无始贪爱种子习气,内熏三毒,外发现行,渴爱所逼,于一切色境妄起贪求乐欲。

注2:妄情:指凡夫之虚妄情识,亦即脱离真实之认识与见解。

注3飞蛾扑火:《法苑珠林》卷55引《涅槃经》云:“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现比喻自取灭亡。

注4:邪执:即固执不正之见解。

罗汉驱龙,扬威凭戒力

沙弥救蚁,延寿靠慈心

注1:《大毗婆沙论》卷44谓:昔日迦湿弥罗国有毒龙常扰恼一寺中五百罗汉,五百罗汉共议入定,以神通力驱之而不能。有一外来罗汉至龙处,龙闻声即远遁。自言非用定力、神通力,唯因护戒之力,使恶龙惊怖而去。

注2:戒力:由持戒而来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注3:《杂宝藏经》谓:有罗汉以神通观知其沙弥弟子将于七日后死,即令其归家省亲。沙弥归途中见一蚁穴被水所淹,以土救之。七日后还至师处,师谓其因慈心而得延寿。

观美女俊男,花瓶盛粪
叹凡夫俗子,甘愿投泥

愿切苦深时,常求奇迹
信坚行久者,自有神通

学道息狂心,道成心息
随缘消旧业,缘尽业消

四句偈言,得恒沙福庆
十声佛号,除旷劫罪愆

注1:四句偈:指由四句所组成的偈言。因四句偈往往涵盖着佛法之要义,故佛经云受持四句偈或以四句偈教人,有无量功德。在短短1卷《金刚经》中,释尊反复提到受持读诵演说四句偈之福德,有五次之多。

注2:十声佛号:佛号,即佛之名号。阿弥陀佛之名号,功德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盖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而蒙受称念名号之功德者,即得往生极乐净土。十声佛号,即十念念佛,又作十声念佛。《观无量寿经》云:“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又,《法华经》云:“念佛一声,罪灭河沙。”

邪魔趋异端,难除执着
正法行中道,不起贪求

念有漏无常,生无非苦
悲轮回不尽,佛不住空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注:无住: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又称不住。诸佛独入“无住涅槃”,即不住涅槃,不住生死。

生死路茫茫,何从何去

色心空寂寂,无往无来

注:“色心空寂寂”:指一方面认识到物质现象没有独立的自性,“色即是空”;一方面心远离种种障害,而为空寂无相,即“心即是空”。

观普贤身,有无穷形色
自文殊舌,出一切音声

烦恼即菩提,不思议也
微尘含刹土,可析求乎

注1:《六祖坛经·般若品》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注2:《密严经·显示自作品》云:“分析于诸色,乃至观微尘,自性无所有,譬如彪兔角。”《楞伽经》云:“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

水流刹那无常空性相
流水连绵不断有因缘

天象寒来暑往无穷尽
地形沧海桑田常变迁

我佛真心独朗常清净
众生妄念纷飞不自由

将爱欲断除,色心空了
把情禅忏尽,业债还清

注:苏曼殊有禅诗云:“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大海纳百川,不增不减
真空含万有,非断非常

一切音声,自虚空生灭
无边色相,皆法界尘劳

万法空生空灭虚空藏
一心妙有妙无灵妙源

万法无来无去无生灭
诸行非有非空非断常

片云点太清,实非本体
大海生浮泡,不是全潮

注1:《楞严经》卷9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注2:《楞严经》卷2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认影迷头,未知身是幻
识心达本,不被眼来瞒

病为对治贪痴之良药
欲乃轮回生死之苦根

巨石赖舟,能浮江过渡
世人念佛,可带业往生

注:《龙舒净土文》云:“譬如铁石虽重,赖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针虽轻,不赖舟船,江不可渡。盖谓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佛力,亦不得生。”

往生净土乐邦真解脱

返没浊流苦海大轮回

注:返没:往返沉没于生死海也。

念三界唯心,是心作佛
悟众生同体,当体即空

众生逐妄缘,轮回造业
万法如流水,相续成形

诸佛皆由大事因缘出世
凡夫多为小家利益迷途

老病死众生同体无非苦
去来今万法唯心毕竟空

注:《俱舍论》卷22云:“如世尊言:诸所有受,无非是苦。”

弃有着空,如避溺而投火

求亲离怨,似欣笼而厌栏

注:永嘉禅师云:“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又云:“是以释动求静者,憎枷爱杻也。离怨求亲者,厌栏欣笼也。”

若身无垢语无污意无染
则精自盈气自泰神自清

既有佛能成,则皆能成佛
虽无生可杀,而不可杀生

注1:《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般涅槃经·德王菩萨品》复云:“若一阐提除一阐提则成佛道。”

注2:《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佛性雄猛难可沮坏,是故无有能杀害者。若有杀者,则断佛性。如是佛性,终不可断。性若可断,无有是处。如我性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无能沮坏烧灭。虽不可坏,然不可见。若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乃证知。以是因缘,无能杀者。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无杀者,应当无有不善之业。佛告迦叶:实有杀生。何以故?善男子,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趣。”

缘自心来,诸佛有求必应

果由因得,众生无作不收

注1:古德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又,印光大师云:“感应之道,如撞钟然;叩之大者则大鸣,叩之小者则小鸣。”

注2:《瑜伽师地论》云:“未作不得,已作不失。”又,《大庄严论经》卷10有“不种不获”的寓言:有兄弟二人,哥哥每嘱咐其弟去田间劳作,自己则去寺庙向天神祈祷丰收。一次,天神化成其弟的模样,来到他身边一起祈祷。哥哥见了,便说:“你不去地里干活,跑到这儿干什么?”天神答:“我也来向天神祈祷,让天神降福于我。至于庄稼,天神会保佑的,无须我管理。”哥哥说:“我从来没有听说可以不种而获。”天神便答:“难道你也明白这个道理?”

缘深因厚功齐,自然感应
意正心诚愿切,所以灵通

人无眷属牵缠,易离苦海
树有枝柯钩挂,难出稠林

注:《辟支佛因缘论》有偈云:“譬如稠林中,欲挽大树出,枝柯相妨碍,求出将无由。在家如稠林,众务如枝柯,虽欲求出要,缚着永无固。”又有偈云:“我见伐大树,枝叶极繁多,稠林相钩挂,无由可得出。世间亦如是,男女诸眷属,爱憎系缚心,于生死稠林,不可得解脱。小树无枝柯,稠林不能碍,观彼觉悟我,断绝于亲爱,于生死稠林,自然得解脱。”

如来以缘起性空为要义
善恶乃升沉苦乐之枢机

众生以恐怖因缘离苦毒
诸佛现贪淫色相度痴迷

注1:《大般涅槃经·德王菩萨品》载:国王命一大臣持一油钵,经过很长一片闹市,告之曰:“若弃一滴当断汝命。”并派一武士持刀在后而怖之。大臣一路上虽见有许多邪欲引诱,但因恐怖而不敢有丝毫放逸,乃至不弃一滴之油。喻菩萨修道,应摄心护念,严持净戒,乃得成就。

注2::《西藏度亡经》谓:在中阴境界,诸佛菩萨为摄受救度众生,先后显淫欲相(喜乐部诸尊)和忿怒相(忿怒部诸尊)以钩牵惊觉而接引之。

说寻常,菩提烦恼皆人性
论究竟,方便随缘亦物情

成住坏空,世界循环不已
中生本死,有情流转无常

注1:成住坏空:即四劫。佛教认为,世界不断循环着成立与破坏之过程,分四个阶段1)成劫:世界成立期,包括器世间(物质世界)和众生世间(有情众生)的成立时期; (2) 住劫:这是存续期,相对安稳状态;(3)坏劫:这是破坏期,众生世间与器世间渐次破坏;(4)空劫:这是空漠期,虚无状态。

注2:中生本死:即四有。佛教认为,有情众生之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四种状态,即1)中有:死后至再生之间的存在;(2)生有:脱离中有状态,托胎之初刹那的存在;(3)本有:出生至死亡之间的存在;(4)死有:临终之刹那的存在。

明月穿云,自性本来清净

莲花处水,菩提无可染污

注1:《大法鼓经》云:“若离一切烦恼云覆,如来之性净如满月。”

注2:《无量寿经》云:“清白之法具足圆满……犹如莲花,于诸世间,无染污故。”《华严经》云:“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宝积经》云:“譬如有诸莲花,生于水中,水不能著。菩萨亦尔,生于世间,而世间法所不能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