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毕玛时招聘:美媒:中美关系需要一次彻底的重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5:20:32

  《参考消息》日前编发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月31日文章,题为《美中关系为何需要改变》,作者为杰弗里·瓦瑟施特伦。文章摘编如下:


  每次当中国领导人前往美国与美总统举行会晤时,人们总以为会发生重大的事情。有人会对比1979年邓小平与吉米·卡特的会晤,那是首次在美国举行的两国领导人会晤。也有人会发表言论呼吁两国求同存异。美国媒体会就白宫是否向一个野蛮政权的领导人表达了过度顺从而展开争论。中国媒体则会强调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正在对北京领导人表示尊重——尽管人们在谈论美国的衰落,但美国仍是最强大的国家。接着,亨利·基辛格会进入画面。


  当胡锦涛主席在华盛顿拜访奥巴马总统时,上述的一切又重新过了一遍。但是如果剔除那些陈河滥调以及1979年的标杆,那么引起人们注意的不仅有世界已经发生的巨大改变,而且还有两国关系现状与邓小平那次更为重要和多彩得多的越洋访问之间的巨大落差。


  1979年,日本因为把向囊中羞涩的北京提供贷款的想法付诸实现而制造了头条新闻。当然,在2011年,当人们提起国家间债务时,会把重点放在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上。中国在去年夏天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1979年,美中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对苏联的共同憎恶——以及制约其全球影响力的共同愿望——所决定的。而今年已是苏联解体20周年。


  有两项对比或许更加值得注意。其一是美国人思维中对日益强大的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彻底改变。当已故美国乡村歌手约翰·丹佛在一个欢迎仪式上为邓小平夫妇演唱自己的名曲《高高的落基山》之后,他对客人说自己和其他美国人一道祝愿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新长征路上”好运。这段话与许多美国政客当时所持的观点颇为合拍,这些政客纷纷表达了对邓小平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的支持。


  研究美国外交政策的知名历史学家沃伦·科恩指出,美国对中国发展的支持是有渊源的。这种渊源至少可追溯到西奥多·罗斯福那篇指出“任何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都只会给别国带来好处、而不是损害”的演讲。罗斯福在演讲中进而表示“中国的进步’是所有人都应该“衷心”希望的。而现在,正如科恩在其着述中所写的,“在新世纪的头几年里,大多数美国人对于一个强大的中国是否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并不是那么肯定”。


  最后一个差异涉及美中关系日益增强的全球影响。邓小平与卡特的会晤曾在东京、莫斯科等首都受到密切关注,但是在其他大多数地方却未受重视,或是仅仅被视为一个有趣的助兴节目。而现在,这样的会晤被公认有可能会影响全球每一个国家。不管是否具有戏剧性场面,这样的会晤都被当做重大事件看待,人们希望从中得到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强健抑或脆弱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