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旅游买什么特产:廣西學生軍概述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1:39:19

廣西學生軍概述

 

 

 

 

(一)

  1938年冬,廣西當局以第五路軍總司令部名義發出布告、公開招考青年學生和社會青年組建廣西學生軍的時候,由於廣大青年學生愛國心切,加上各地中共地下組織按照省工委指示動員一批黨員骨幹帶頭並發動進步青年學生參加,於是在全省各地很快掀起一股“投筆從戎”的參軍熱潮,特別是在校的中學生,大家爭先恐後,踴躍報名者達一萬八千多人。這樣,廣西當局原擬招一個團1200名的計劃,不得不增招到4269人,擴編爲三個團。

  學生軍按軍隊團、營、連、排、班的建制編成。團以上設學生軍司令部,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夏威兼任學生軍司令,鄭日藩爲副司令,劉士衡爲政治部主任。第一團先於1938年11月27日在桂林成立,團長先是林樞,後是黃冠南;第二、三團於12月15日分別在荔浦及荔浦馬嶺圩成立,二團團長是肖光保,三團團長是蔣晃。團轄三個大隊和一個女生隊,每大隊轄四個中隊,中隊下爲區隊、班。區隊長以上爲“官”,由司令部委派。班長由學生民主選任。兵稱學生,互稱同學,軍官與學生之間只有職責上的不同,人格上是平等的。這是區別於其他軍隊的地方。

(二)

  廣西當局之所以組建這一屆學生軍,其主要目的是希望 依靠廣西青年學生的愛國行動去宣傳組織發動民衆,支援前 線配合部隊作戰,以抵禦日寇的入侵,保住廣西。這也就是 學生軍司令夏威所說的:學生軍不僅要能夠“叫”(宣傳民衆),而且要能夠“打”(參加遊擊戰爭),“叫”“打”之外,更還要能夠“裹”(組織民衆)。這種能“叫”能“打”又能“裹”的本領就是學生軍所應該具備的能力,叫”“打”“裹”的任務就是學生軍的任務和執行的具體工作。

  這裏必須提起的是,在這四千多名學生軍中,有90多名地下共產黨員(占當時全省黨員的十分之一),他們是回應中共省工委的號召而參軍的,他們同時也就帶著黨指示的任務而參軍。當時中共省工委交給他們的任務是:“在學生軍中正確運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團結進步群衆,提高廣大青年的愛國熱情,發動群衆,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掀起全省的抗日救亡運動高潮。若日軍人侵廣西,則設法擺脫國民黨的領導,到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獨立自主地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
(三)

  學生軍三個團成立後,即集中桂林訓練,後又分赴平樂、桂平、賓陽集訓一段時間,才於1939年4月份分別開赴各地城鄉,深入山區農村,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第一團開赴平樂、荔浦、修仁、武宣、鍾山、賀縣、信都、懷集等縣;第二團開赴梧州、藤縣、平南、桂平、貴縣、玉林、博白、陸川、興業、岑溪、北流、容縣等縣;第三團開赴南寧,武鳴、 賓陽、橫縣(第九中隊)、永淳(第十一中隊)、扶南、綏淥、同正。崇善、左縣等縣。1939年11月15日敵軍在欽防登陸後,隨著戰事形勢的需要,第三團又派一部分(主要是第九中隊),赴廣東省第八區的靈山、合浦、防城、北海、欽縣,第二團又應邀派一部分到廣東第七區的茂名、廉江、電白、遂溪、吳川、化縣、湛江、赤坎等地去活動。1940年,桂南戰事出現相持局面後,學生軍于5月集中隆安縣下顔圩整編,在自願原則下。140多人去廣西地方建設幹部學校學習,800多人參加宜山第十六集團軍幹部訓練班受訓,一部分回校複學或到社會工作,餘下1196人留在學生軍,縮編爲一個團稱廣西學生軍團,團長是黃冠南,政治室主任靳爲霖地下中共黨員)。

  這時,學生軍團三個大隊的主要任務是:第二大隊開赴十六集團軍駐防的崇善、左縣、隆安、扶南、武鳴等縣進行戰地工作;第三大隊分到軍民合作站工作(總站設在柳州,下設五個支站共56個分站,地跨30個縣市);第一大隊則開赴十萬大山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當成功地偷越了日軍控制的邕龍線到達上思縣後,由於日軍撤出廣西(1940年10月29日),南寧光復,建立敵後根據地的計劃未有實現,轉爲在收復區協助恢復地方政權,搞善後調查、救濟、生産、清查漢奸、組織民衆回鄉重建家園等工作。
日本侵略軍退出廣西不久,皖南事變發生、新桂系公開追隨蔣介石反共,乃於1941年6月下令8月正式宣佈解散了學生軍。

(四)

  這一屆學生軍,存在將近三年,先後到過廣西全省當時12個區99個縣(市)中10個區55個縣(市)和廣東南路第七、八兩區的10多個縣(地區)工作。所到之處,積極忘我夜以繼日地開展抗日救亡運動,運用各種形式進行宣傳、鼓動、組織、訓練群衆,帶領群衆支援前線,軍民合作,堅壁清野,破壞敵人交通線路,防奸鋤奸,緝私,直至親上前線參與、配合部隊與日軍作殊死戰鬥等等,處處表現出參軍之初那種一腔熱血,精誠抗日救國的高度愛國主義精神和獻身祖國,死而後已的犧牲精神。新中國建立三十七年之後,南寧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夏在青秀山籌建,於1988年11月28日舉行正式揭幕典禮的“廣西學生軍抗日烈士紀念碑”,就是爲了紀念當年廣西學生軍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而重建的。

  學生軍是1938年冬國共合作抗日高潮中新桂系爲適應抗戰形勢保衛廣西的需要而成立,又在1941年國民黨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中新桂系公開反共之後解散。學生軍兩年多來的工作,始終貫徹執行廣西當局所給予的“叫、打、裹”任務,其中地下中共黨員也始終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團結、抗戰、進步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任務,而且任務的完成是出色的,工作的成績是巨大的,戰鬥的業績是光輝的。歷史的事實充分證明了學生軍是“一個由國民黨廣西當局組建,得到中囯共產黨的大力支持,並由共產黨人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抗日救亡團體”。學生軍抗日救亡的業績是不可磨滅的,是永存的,在廣西抗日戰爭史中永遠是光榮的一頁。在桂南戰場,學生軍直接參與對日軍作殊死的戰鬥就有130次,參加作戰的人數前後共計978人。當時,從橫縣去的謝儒文同學(今附城鄉新橋村人)和從原永淳縣去的古世澤同學(今平朗鄉平朗圩人)就是在欽防前線率領駐防部隊抗擊日軍入侵的激烈戰鬥中英勇犧牲的。

  學生軍不僅做了大量的出色而卓有成效的抗日救亡工作,而且在這個抗日鬥爭的大熔爐裏,通過共產黨人的帶動影響,廣大同學得到啓迪,努力學習進步書刊,開始接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教育,黨組織從工作實踐中,積極培養、發展了一批黨員,培養了一大批從樸素的愛國思想的青部學生成長爲迫切要求進步、要求民主的革命青年。正是這批黨員和要求進步的革命青年,在學生軍解散後,在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他們大多數在廣西成爲各個時期革命鬥爭的重要骨幹力量,有的擔任領導在各條戰線各個部門繼續作出自己的貢獻。

(五)

  當廣西當局公開在各地招考學生軍的時候,我橫縣(含永淳縣)青年學生,在地下中共黨員的帶動和影響下,像各地一樣掀起一股洶湧澎湃的參軍熱潮,應招參軍二百多人。其中永淳縣八十多人。他們經過十幾天的艱苦步行,到達桂林報到,編入第三團第九中隊(永淳縣的多數編人二團四中隊)。先後在桂林、賓陽集訓後於1939年4月以中隊爲單位開赴各地工作,第九中隊開回橫縣、第十一中隊開回永淳,分散到各圩、鎮、鄉、村開展宣傳活動。1939年冬日軍在欽防登陸,桂南戰場拉開以後,隨著戰事形勢的需要,一部分又到靈山、合浦、欽縣、防城、北海等地活動。1940年5月學生軍集中下顔縮編,原橫縣、永淳的同學才從此分手、各奔一方,有的去軍校、有的回校複學、有的去軍民合作站、有的留在學生軍團,即在此時,也不一定同在一個中隊了。

  1941年夏學生軍解散前,學生軍團中共黨總支在桂西南特委領導下,擬訂計劃通過團政治室向學生軍司令夏威提出整套的學生軍結束的妥善安排計劃,獲得同意後,通過黨組織關係,有的黨員轉去專門從事黨的工作或到各縣三青團去加強地下党的領導力量,多數同學到廣西合作人員訓練班,有的回校複學,有的留在十六集團軍司令部直屬單位,等等。這樣,全軍團的黨員與同學均有妥善的安排,學生軍結束做到了善始善終。

(六)

  廣西學生軍的團體是解散了,但學生軍抗日救亡、要求進步、繼續革命的精神還在,而且隨著形勢的發展與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發揚光大。抗日戰爭後期及解放戰爭開始,原任學生軍團裏黨總支書記莫朗(楊烈)及橫縣籍的黨員與同學陸永耀(陳清源)、閉健才、梁紹升(梁德)、黎德鈞、農朝武、以及原永淳縣籍的黨員與同學屈先記(屈漢平)、屈友予、覃編修、沈成明等,通過黨組織或利用各種關係邀集了一批原學生軍同學,先後來到屬於桂中南區的橫縣、永淳等地繼續進行抗日鬥爭和開展革命活動。爾後,于1947年領導橫縣人民在六秀村舉行革命武裝起義,堅持地下鬥爭數年,直至1949年擴編成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八支隊,配合

  南下大軍解放橫縣永淳全境,陸永耀、屈友予分別擔任了新中國成立後橫縣、永淳兩縣的首任人民政府縣長。總之,所有參加這段時期革命鬥爭的原廣西學生軍同學,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並在党的統一領導下,繼續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四化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學生軍,距今半個世紀多了。在過去長期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中,當年學生軍的黨員與參加革命的同學始終是人民革命的先鋒戰士。他們鬥志堅強,英勇不屈,奮不顧身,有的同學如黎德鈞、農朝武、劉連元、郭廷針以及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謝儒文、古世澤等都先後爲國家民族的生存、爲人民的事業在鬥爭中獻出了自己的青春。他們捨生取義、英勇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人們敬仰、懷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