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名图贸易有限公司:央行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2:21:06

 

中国人民银行8日晚间宣布,自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06%。(新华网2月9日)

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迎来的第一个重大财经新闻就是央行的加息。而这是2010年10月份以来的第三次加息,加息之频繁可谓罕见。

我们不难理解,央行选择在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加息的良苦用心。央行此举,一来是为全年工作做个好开局;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当中有着重视一年工作有个好开头的做法,而一年更重视农历的春节作为开局;二来央行加息,也是迫不得已,主要目的是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平抑持续上涨的物价水平。对于央行来说,加息举措,做的好不如做的巧。央行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就是力求巧的意图。

央行此举加息,主要是通过紧缩银根,让市场上流动性的资金减少,进而平抑物价。有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此举标志着央行已经进入稳健货币政策状态。

但是,笔者认为,央行的稳健货币政策遭遇很中国式经济发展困境,使得加息效果并不明显。

第一,央行加息遭遇中国财政政策掣肘。我们知道,2010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定调2011年经济工作时将货币政策由之前的“适度宽松”修订为“稳健”,而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政策并未修订,也就是2011年仍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2011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笔者分析主要是由于2008年下半年伊始的4万亿投机计划并未完成,很多工程进入扫尾阶段。另外,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据测算10年间也将达到4万亿投资规模。这就意味着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将不会改变。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方式问题。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简单的说就是实施以政府主导投资的项目带动经济发展。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府需要拿出很多钱(目前财政部部长多次表态当前的财政规模还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道理就在此)。在目前8万亿财政规模的情况下,税金投资的大方向是公共领域,而不是经济建设。因此,政府主导的项目投资,有可能将融资的主渠道看向信贷资金。另外,当前的财政体制决定了中央财权大、事权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地方政府拿一大笔资金作为项目工程的配套资金,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会争取中央的项目,但配套资金,要么依靠土地财政,要么就是举债经营;举债经营,言下之意就是将地方政府应该配套的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来完成。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央行加息,一方面促使地方政府和地方银行“暗箱操作”,本来不该投放的信贷继续照投放,央行调控政策落到空处;1月份将达1万亿的信贷规模就是明显的例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挤占信贷资金,特别是将本来应该投放于“三农”、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于政府担保的项目当中,增加民营企业和三农贷款的难度。第三,在信贷政策缩进,银行无法贷款给政府项目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会自觉的强化土地财政,助推房地产开放热度。

第二,央行加息遭遇中国经济管理水平瓶颈。当前,中国经济领域存在热钱袭击,从这几年房地产投资过热以及农产品领域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现象就可以看出。但是面对国际热钱投机和炒作现象,国家的法律不能予以及时打击,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反映迟钝,一直等到炒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影响居民基本生活的时候才介入调查,但当这时候,国际热钱已经抽离转向另一产品,导致炒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伤害整个产业链利益。在这一背景下,即使央行加息举措频繁,在法律不能规范经济行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不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对市场上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现象也不能彻底解决,更不能遏制“投机炒作”现象。加息举措管得住政府看得见的资金,管不住政府看不见的资金。而目前,中国经济深受其害的不仅是政府看得见的资金规模,更主要的是看不见的资金规模。

因此,伴随着央行进入加息周期,更为主要的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模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制度。这样,央行加息的市场化举措也就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起到市场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