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100骨科医院官网:不生病的生活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3:07:30
过度在意健康反而导致不健康
"好好吃早餐"也许会增加身体负担
十二分饱不如八分饱
不要过分敌视盐 (一)
不要过分敌视盐 (二)
 水喝得越多越好吗?
  "水毒"引起的疾病
饮水有方
对待食物当然也应有好恶
人与酒的缘分:是否适宜饮酒
补品的效果
桑拿浴对血压和心脏没有好处?
"心脏病患者忌运动"需要重新审视
"水"会加重血栓症和哮喘的发作吗?
γ
 胆固醇是好还是坏?
寻找糖尿病的真凶 (一)
寻找糖尿病的真凶 (二)
肝病患者能吃高蛋白质食品吗?
"生活习惯病大国"
适合喝牛奶与不适合喝牛奶的人
预防血栓的药物百服宁
中药新解  看到我提倡的口号:"请依靠本能生存吧!"恐怕读者们会产生不少的疑惑。那么,就让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理由吧。首先,我们以野生动物的世界为例,在野生动物的世界中,既没有医生也没有医院,但是对野生动物来说,几乎没有"疾病"这种东西。   我们在原始森林探险的时候,从没见过因脑中风而半身不遂的狸猫,也没见过因心肌梗塞而倒地的狐狸或黄鼠狼。它们都很健康。即使偶尔生病了,或者受伤了,野生动物们可以根据本能的需要,"不进食(绝食)"或"放出热量(发热)"来进行自我治疗。   实际上,绝食和发热是自我提高免疫能力的最佳方法。野生动物的本能告诉它们这一点,因此在生病或者受伤的时候,它们都不会进食,而是安静地休养。   与野生动物的健康生活相对比,人类饲养的宠物又如何呢?事实上,宠物已经渐渐"传染"上人类的很多疾病。家养小狗患上糖尿病或者乳腺癌,小猫患上胰脏癌或者骨质疏松症等都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野生动物与家养宠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由于食物不足而经常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后者则饮食无忧,定时开饭,从而导致运动不足。从这一点来看,宠物的生活状态基本上和人类相同。   人类在生病或者受伤的时候,身体也会发热,而且食欲不振。请读者朋友回想一下自己感冒的时候,是不是都会伴有发烧的症状,而且根本不想吃东西。这说明身体正在自己提高免疫力,和感冒进行斗争。这是记录在我们遗传因子中的本能,命令身体这样做的。   因此,使用解热剂强行退烧,强迫病人补充有营养的食物,实际上都是违反人类本能的行为。就这样,人类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违反本能的治疗方法。   西洋医学以及营养学,提出很多看似科学的观点,例如"为了预防血栓,每人每日饮水必须在两升以上","为了防止高血压、脑中风、心脏病,必须控制盐的摄入量","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每日必须喝牛奶"……这些观点忽视了个人的好恶(本能),都是一刀切的片面"健康法"。   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违反自己的本能,实施西洋医学、营养学倡导的"健康法"。也许您的朋友中就有本不想多喝水或牛奶却拼命喝的人,也有担心盐的危害,终日忍受食物淡而无味的人。可是,不管他们如何努力,却依然无法让疾病远离自己。反之,如同前面我所讲过的,现在以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生活习惯病为首的难病、怪病却层出不穷、花样繁多,简直堪称日新月异。   "我想要健康!我想要健康!"越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距离健康的目标就越来越远。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问题就出在无视人类本能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方法上。人类在出生之时,就具备了治疗疾病和伤痛、保持健康的本能。只有遵从自己的本能,才是最有效的保健方法。   对于人类而言,最大的本能莫过于食欲,因此,让我们首先从饮食问题着手研究健康问题。  西洋医学、营养学非常重视早餐的作用,他们认为"早餐是人们一天活动的能量之源,因此必须吃早餐","不吃早餐对健康非常有害"等。   古时候,人们随着日落而就寝,在经过10小时左右的睡眠后,随着日出而起床,在早餐前会做一些工作,然后吃的早餐才是有意义的早餐,才是必要的早餐。但是,再来看看我们现代人,特别是上班族或自己做生意的老板们,由于应酬的需要,晚上九十点钟还在大吃大喝的人大有人在。而且,他们一般深夜才就寝,经过短短五六个小时的睡眠,睡眼惺忪地起床后,就得立刻出发去上班。在这样的早晨,负责消化、吸收的肠胃还没有醒来,有的人肠胃里甚至还残留有昨夜的食物。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不饿还非要强迫吃早餐的话,对健康来说恐怕是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强迫吃早餐,我们的本能就会发出报警的信号,很多上班族在早晨上班途中突然闹肚子,就是身体给我们的警报。   现代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病,如高脂血症、高血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痛风)、高盐分血症(高血压)、高体重(肥胖)等,全都与"高"有关,就是古语所说的"过食病"。   得了"过食病"的人,身体就会表现出"早上开始不想吃东西"的本能征象。但如果勉强吃早饭,就会加重病情。   英语中把早饭叫作breakfast。这是把"fast(断食)break(停止)的进食行为"。头一天晚餐后,特别是在睡眠中,不吃什么东西,就是进行断食(fast)。进行过几天或一周的"水断食"或"果汁断食"的人都知道:在断食过程中,眼屎、脏痰、口臭、浓尿、脏舌苔、发疹、黑便等的排出增加,表现出旺盛的排泄现象,这些现象让经历断食的人感到吃惊。   人类的生理活动中,遵循"吸收妨碍排泄"这一原则。反过来也一样:"不吸收(吃饭),就促进排泄"。眼屎、鼻腔分泌物、粪便、尿、汗、出疹等的排泄物中,除了大便以外,全部都是通过身体的开口部分排出来的血液中的污物。这就意味着:通过这样旺盛的排泄,使血液得到清洁,促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断食使血液变清洁,是预防、治疗疾病非常有效的手段。其实,即使我们没有正规的断食,我们每个人每天也都有小规模的断食。前一天晚饭后到第二天早晨不吃饭的这段时间就相当于断食。   一般真正断食后,第一天仅吃些浓汤或大酱汤、干梅子、大萝卜末(即将大萝卜加工成粉末的形状--译者注);第二天吃粥或在第一天的饮食中加入汤豆腐做成的食物,然后再慢慢向普通饮食过渡(这叫补食)。   断食后,如果突然进食普通食物,可能会引起剧烈的腹泻、呕吐和腹痛。这是由于对休息了2~3天甚至一周的胃肠来说,普通食物对胃肠的刺激太大,负担太重了。同样,我们每天的早餐,相当于断食后第一天的饮食,最好吃非常清淡少量的食物。早晨不想吃东西的时候,就没必要吃。即使想吃东西,对有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超重或肥胖的"过食症"的人来说,也没必要吃。   在人类60兆个细胞中,96%的细胞仅靠糖分作为能源存活。因此,想吃早饭的人最好是补充糖分。如果吃了使胃肠负担(真正的消化活动)加重的食物(进餐量很大)。排泄就会马上停止,停止难得的"早晨血液净化作用"。因此,这个时候的正确做法是补给与睡眠和起床之间断食状态相近的、对胃肠不造成负担的糖分(以及水分和维生素)。   如果是这样,应考虑,早晨饮用加入黑砂糖及蜂蜜的红茶。这样可以保持大小便及排气的顺畅,维持代谢废物的排泄,保持血液的净化作用。同时,保持体内60兆个细胞对活动能量的吸收并促进觉醒。   过了40岁,有人会感觉身体这儿或那儿不舒服。这些人最好每天能饮用两根胡萝卜与1个苹果榨成的胡萝卜苹果汁。  前些天,当我为一个社长集会做保健讲座的时候,介绍了包括"省去早餐健康法"在内的保健法则。62岁的A先生非常支持我的观点,他还讲述了他自己的经验:"工作日,我几乎每天都有宴会。回家时一般都是第二天凌晨了。睡了五六个小时后,7点起床。早上根本没有食欲,总是在早上饮一杯咖啡或放了干梅子的绿茶,然后再去上班。   一般上午没有什么会议或任务。到了中午就会觉得很饿,一般就在公司餐厅吃日式套餐或面条。下午,做完工作或接待完来客后,5点开始,几乎每天都到附近的健身房做体重训练或游泳。然后,洗桑拿浴,觉得很爽。做完这些以后再与该见的人聚会、吃饭……我每天这样生活,保持了现在这样身高172厘米,体重70千克的肌肉健壮的身体。大家都很羡慕。   但是,从60岁本命年开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的妻子是个营养师,她常常提醒我:不好好吃早饭,有损健康。因此每天都在妻子的强烈鼓动下吃早饭。在没有食欲的情况下,用果酱、黄油涂抹的烤面包、牛奶、沙拉勉强塞满了一肚子。   上班后,上午很困、没精神,开会时打瞌睡,中午也没食欲,午饭吃得也不觉得香。同时,身体也没精神,也不想去健身房了。结果,3个月中体重增加了4千克,达到了74千克。   正好赶上公司的健康体检,以前从未被指出异常的我,这次血压竟达到了150/95mmHg(正常值:140/90mmHg以下)、血甘油三酯值为252mg/dl(正常值:50-149mg/dl),尿酸值为7.9mg/dl(正常值:3.0-7.5mg/dl),血糖值为122mg/dl(正常值50-110mg/dl)。这表明:表示生活习惯病的数值都升高了。   由于不想吃早餐而勉强吃,才造成了症状的进一步恶化。停止吃早餐之后,无精打采的状况就消失了,上班也不觉得困倦了。此外,我每天还到健身房锻炼。两个月后,体重又复原了(70千克),所有血液检查值也都恢复正常了。   这位社长的故事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必须吃早餐"这一营养学最普遍的观点不一定正确。   人类300万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饥饿的历史。冰河期,由于洪水、山火、地震、日照等的剧烈变化,人类常常遭遇到食粮不足的问题。因此,人在空腹时,能应对任何情况而保持健康。相反,现代人常常会:"因为是早晨","到中午了","吃晚饭的时候到了",就习惯成自然地、自动地用食物装满肠胃,使我们处于"饱食"的状态下,却很难应对某些意外的变化。由于现代的"饱食"状态对人类来说是刚刚开始的体验,人体还不能适应处理过多的糖、脂肪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就造成了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体重等营养过剩性疾病、生活习惯病。   我们举下列的例子说明人体对"空腹"的耐受性和对"饱食"的不耐受性。当人体空腹时,会造成血糖水平下降。这时就会出现大约十多种能使血糖上升的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的松(17-羟-11-脱氢皮质酮)、高血糖素、甲状腺素等。相反,当吃得太多,血糖上升时,仅有一种激素--胰岛素存在。   有古语这样说:"吃八分饱不生病,吃十二分饱医生不够用"。现代人由于通常是处于"腹十二分饱",所以才出现医生增加,每年医疗费花费32兆日元也不见疾病和患者减少的矛盾现象。   从十二分减少四分就是八分。就是说,现代人的餐次,如果是十二分的话,由此减少四分,也就是三餐中省去一餐也就成了"八分饱"。那样的话,各种疾病不就没了吗?   但是,考虑到身体的生理规律,省掉处于身体代谢物排泄时间的早餐,对健康促进应该是最有用的。因此最好不要被"省去早餐没力气"等世俗的观念束缚。日本最需要力气的职业人士要算是从事相扑运动的大力士们了。但他们一口早餐都不吃,可以进行4~5个小时剧烈的打斗训练。如果想到这些,"不吃早餐没力气"的理论就不能成立了。  "盐分是高血压、脑中风的元凶","心脏病人应该控制盐分的摄入","糖尿病人应该减盐",等等。这些"恶盐警告"的提倡已经由来已久。   20世纪50年代,来到日本的美国人达尔博士在鹿儿岛和青森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显示:鹿儿岛的居民平均每天摄取14克食盐,高血压发病率约为20%。随着地理位置向北移动和食盐摄取量的增加,高血压也逐渐增多。青森人的每日食盐摄取量约为28克/日,高血压的发病率达到了40%。由此得出:"盐分=高血压的元凶"的结论。   接受了这样的调查结果,从1960年开始,以日本东北地区为中心开始了减盐运动,之后又扩展到日本全国。由于进行了这些运动,我们大家才得以有幸吃到减盐酱油、减盐味精和减盐干梅子等食品。   那么,高血压减少了吗?没有!非但没减,反而有增加的倾向。就像前面提到的,现在高血压患者已经达到了5000万人。   生命的祖先在30亿年前的海中诞生,并长期在海里生存,3亿年前,一部分的生物到陆地上生活。在那以前是在海水中栖息,从海水中吸收全部的营养,到陆地上以后,身体的水分就变少了。为了防止变干,来到大陆的生物要用海水维护身体,这就是血液。血液也称为血潮,舔一舔,味道是咸的。不单是血液,泪、鼻涕等全部的体液都是咸的。也就是说我们身上的60兆个细胞,即使是现在也像浮在海水中一样。   由于呕吐、腹泻、异常出汗、水分摄取不足等原因,陷入脱水状态时,喝普通的水,并不能被胃肠充分吸收。当然,60兆个细胞也不能充分吸收水分。由于脱水,与血液及体内的水分一起丢失的还有盐分,如:钠、钾、氯、镁等,其中以氯化钠(Nacl)为主。饮水时,由于增加了水分,体内盐分的浓度就变得更稀了。这时,身体会自发地反抗这种变稀的过程。这种反抗也称为"自发脱水"。因此,尽管是在脱水状态下,如果饮水,也会再次引起呕吐、腹泻等排水反应。   进行海水浴时,身体变得苗条、变得清爽,感到说不出的心情舒畅。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在海水中,即使受伤,也不易化脓。在欧洲,有用海水或泥沙放在身体上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即塔拉索疗法,"塔拉索"在希腊语中是"海"的意思。   在海里出生,又经历几十亿年大海的养育,现在,人体血液的渗透压(盐分等成分的平衡)与海水极其相似。要说盐分对身体没好处,这种说法应该是不成立的。   当然,盐分不足会危及生命。过去,在闷热的天气,矿井里的矿工干力气活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了盐分而引起痉挛,造成死亡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沉痛的教训,使得我们现在在干力气活时知道注意补充盐分。  美国的泰勒医学博士做了有关无盐食物的人体试验。实验第三四天时引起了食欲不振,第五六天时感觉全身倦怠,第七八天时引起全身痉挛,并停止了实验。   如此看来,与过多摄取盐分相比,盐分摄取不足一直是威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   日本东北地区的人们,以前有大量摄入盐分的习惯。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想引起脑中风,而是出于防寒的必要。这是因为盐分有温暖身体的作用。   像现在这样的寒冷冬季,在暖气非常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很好地过冬,当然有必要多摄取盐分,温暖身体。如果当时控制了盐分,那么人体远在高血压、脑中风发病之前,就会由于受寒而引起的肺炎、结核、类风湿、抑郁症等疾病丢了性命。另外,东北地区的人们患高血压的原因可能也包括:冬天不能在室外进行运动,新鲜蔬菜摄取不足,以及由于严寒引起的血管收缩,使血压上升等种种原因。可见,只把食盐作为高血压的元凶是不对的。   如果把脖子勒上,用不了三分钟,呼吸就会停止,人就会死去。如此重要的空气(氧气),如果达到过度吸入而不能呼出(过量呼吸综合症)的状态,也会引起痉挛,使人窒息而死。"呼吸(呼气与吸气)、出入口、出纳账、惦念关心别人……"这样的词语全部是"给出"为先。宇宙的原则是"出为优先"。由于优先了释放过程,才能保持健康。   因此,不是盐分对身体不好,最重要的是要排出。充分摄取盐分,在体内利用,再通过汗液或尿液排出体外。只有这样,盐分才能发挥其适当的生理功能。   盐分(含有约100种矿物元素的自然盐,而不是化学合成的食盐)有下列的作用:   ①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体温。   ②保持体液恒定的渗透压,维持水分的代谢和体液的PH值(酸碱度)。   ③与神经兴奋的传导有关。   ④主导肌肉的收缩。   ⑤是胃液、肠液胆汁等消化液的原料。   ⑥使体内的有毒物质解毒。   1998年,世界权威的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某刊登载了有关"盐分性善说"的调查结果。   在美国进行的由227729人(25岁~75岁)参加的美国全国营养调查中,以盐分摄取量一项为例,证明了这个情况。把参加者按食盐的日平均摄取量由少到多分成四个组,并对各组相应的疾病的死亡率做了比较。其结果是:与目前的常识正相反:食盐摄取量最多的一组死亡率最低。死亡率随食盐摄取量的减少而逐渐升高。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塞等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率随食盐摄入量的减少而升高。这篇文章的作者M.H.阿尔达曼博士说:"请想一想吧,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中,食盐摄入量最多的日本人有着世界最长的平均寿命"。   综合考虑:可以得出下列的结论:进行运动、参加劳动或洗澡、洗桑拿浴、充分发汗或吃胡萝卜+苹果汁,或饮生姜红茶(热红茶中,加入适量生姜末,再加上黑砂糖或蜂蜜等甜味料)等,在促进排汗利尿作用的条件下,适当摄取盐分,不但无任何害处,还可以促进健康。为何盐分通常与水一起起作用?那是因为盐分是与汗、尿等水分一起向体外转移、排泄的物质。  成为日本人死亡原因第二位的心肌梗塞与第三位的脑梗塞都是血栓症。因此,西洋医学指导大家:"预防血液变稠,每天要多饮水"。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经常能看到拿着饮料瓶走路的人。   但是,对身体的重要性仅次于空气的水,如果摄入过多而又不能很好地排出,对健康将非常有害。这也被中医称为"水毒"状态。请看石原先生的"冷"、"水"、"痛"的三角关系图(见22页)。   被雨(水)淋湿后,身体就变凉(水→冷)。有的人一开空调,就会引起头痛或腰痛(冷→痛)。下雨(水)时,神经痛或风湿病的疼痛会加重(水→痛)。即"冷"、"水"、"痛"有相互关联的现象。"水太多了",就会招致"冷"或"痛"。这就是所谓的"水毒"。   众所周知:人类由于有一定的体温,体内才能进行所有的代谢活动,生命之灯才得以燃烧。因此体温下降(受寒),对生命与健康是个非常大的伤害。以后我们将会谈到,低体温是现代人的典型特征。   由于山里的气温太低,即使没有受伤,人也有可能会被冻死在冬日的深山里。如此看来,如果体温太低,人就会死亡。另外,一天中,凌晨3点至5点是体温和气温最低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死亡往往最容易发生。这是由于,人体的冷热和死亡之间本来就存在密切关系!   人体如果变凉,就会产生自救机制。这种机制,通过把变凉原因之一的过多水分排出体外,而使体温升高。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历:"睡觉着凉时就会拉肚子"、"着凉感冒后,就会流鼻涕,流眼泪"、"有偏头痛的人通过呕吐(把胃液中的水分排出)使体温升高,避免疼痛"。"生病后,多睡觉、出汗,排出水分、升高体温,与疾病作斗争"。"本来体温就很低的老人,为了避免夜间死亡或病情恶化,常出现夜间尿频,排出多余水分,升高体温的现象"。这些全部都是排出多余水分、增加身体御寒能力的行为。对生命来说,水分是仅次于空气的重要物质,如果水分太多的话,就可能引起"变寒"或"疼痛"等种种伤害,进而引发这些"水的排泄现象"。对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引起的"水毒"状态,中医在2000年以前就发出了重要的警告。虽然其中不乏重复之处,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医有关"水毒"的论述。  1.各种疼痛   神经痛、偏头痛、风湿痛、腰痛等疼痛,多多少少都与"水"和"寒凉"等原因有关。因此,泡热水澡、洗桑拿浴、温暖身体或发汗时,就能减轻疼痛。   2.过敏   西洋医学中,从过敏的原因:如螨、灰尘、牛奶、鱼肉、花粉等过敏原(过敏的原因)中寻找发病的根源。可是在吸入或食入这些过敏原的人当中,有许多人并未引起过敏。这是由于过敏原不是产生过敏的真正原因,而只不过是过敏的诱因而已。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的症状:   过敏性结膜炎--流眼泪过敏性鼻炎--流鼻涕、打喷嚏   哮喘--排出水样(清白)痰阿托匹性皮炎--出湿疹   可以发现:这些全是向体外排出水分的疾病。   可见,过敏症状可以说就是"水毒"的一种。   3.疱疹   西洋医学把口唇处出现的单纯疱疹(口炎)、沿着肋间神经或面部神经分布而发生的带状疱疹等病症的原因归咎于带状疱疹病毒。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体内排出多余水分的现象。因此,中医也认为它是"水毒"症的一种。西医认为:疱疹是由于消耗性疾病(如癌症)或身心疲劳导致免疫力低下时才发生的病症。而自然医学认为:这样的状态是身体要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升高体温,提高免疫力的状态。   4.美尼尔综合症   具有剧烈的头晕、耳鸣,当这两种症状加重后还会引起呕吐的疾病被称为"美尼尔综合症"。这是由于耳的最深处控制平衡感的内耳中的淋巴液(水分)太多,扰乱了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所致的状态。西医认为,疲劳和睡眠不足是引发美尼尔综合症的原因。如果长期处于疲劳和睡眠不足的状态,人的排泄能力就会下降,特别是排尿状况变坏。由此引起体内多余水分的蓄积,产生水毒状态。由此可见,内耳引起的"水毒"就是美尼尔综合症。   当然,因为是水毒,美尼尔综合症多见于大量饮茶和水等清凉饮料的人。   5.青光眼   如果清洗眼中透镜(水晶体)的眼睛房水太多,就会引起青光眼。这种疾病常发生在那些白天大量饮水、又不能充分发汗和排尿的排泄状态差的人。青光眼严重时,就会发生呕吐、眼深处疼痛甚至头痛。这也可以从"冷"、"水"、"痛"的三角关系中得到解释。   6.霉菌感染(手或脚气)   西医认为它是由称作白癣菌的霉菌引起的。霉菌只在湿气(水)重的地方产生。产生手脚癣的人一般是肆意摄取水分、爱出汗,手脚出汗(水)多的人。也就是说,出大汗(多汗症)也是"水毒"的一个症状。   7.房颤和心律不齐   心动过速与心律不齐时,在西医中常用心电图、便携式心电图、心动超声等仪器对心脏进行彻底的检查。但多数情况下找不到原因。   身体变凉或水毒存在时,通过呕吐、腹泻、流鼻涕、打喷嚏、发汗等方式,能排泄水分的人,会很快好转。但不能排泄者,体温就会上升,以处理多余的水分。   科学证明:感冒引起的发烧,体温每升高1℃,脉搏数就增加10次,代谢也更加旺盛。身体内有"寒"与"水毒"时,身体自身就会升高体温,以使不良状况得到改善。因此脉搏就会加快,这是心动过速的表现。这种脉象与正常稍有偏差时,就会产生心律不齐。   如果心脏不好,在走路、进行运动或干活时,心脏负担增加,就会引起心动过速及心律不齐。可是,心动过速与心律不齐常常发生在心脏负担不存在的安静状态下。只看这点,可知心脏本身可能没什么毛病。其实,在运动和劳动时,由于体温上升,肌肉代谢消耗了水分,因而避免了心动过速。   同样,美尼尔综合症也是,在步行、运动或劳动时不会发生,但常发生在睡觉或安静时。从这些现象,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水毒"这件事了。     如前面所述,中医和自然医学认为:"水分"太多是有害的。因此,请大家注意,西医极力推荐的"由于血液变粘稠了,尽可能多喝水,保持血液稀释的状态。"这样的指导是带有"问号"的。   当然,如果感觉喉咙发干、口渴,想喝水时可以喝。但如果违反本能(虽然不想喝)而勉强摄入水分,这恐怕是有害的。   有位高明的国会议员,来到我开的疗养所做健康检查。他曾坚持了几年每天饮用6升水,最后却发生了脑出血。   请大家想想:当大气中的水分(湿气)多的时候,身体的"不适指数"就会上升,人们会感觉不舒服。这仅仅是体外水分增加时的情况。而体内水分增多时,当然就会有"不快=疾病"的情况发生了!   如果患有心功能不全,首先表现的是下半身水肿;胃肠、肝脏水肿,功能的下降;还可能发生肝脏充血、肺水肿等症状。如果置之不理,就有生命危险。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实际上就是利尿药,即帮助排出体内水分的药。因此,过量饮水,就会使心脏等脏器的负担增加。最近发现,"水毒"不只是中医的概念,西医中也有"水中毒(waterintoxication)"的病名。   据《南山堂医学大辞典》(第十八版)的解释:"水中毒"是指体内的水分与其他的溶质,特别是钠相比显著增加的状态。……这其实就是低钠血症,并伴有皮肤湿润、血压上升、脉搏紧张的状态。神经肌肉出现异常,产生肌肉痉挛和收缩、出现困倦或昏睡,甚至出现全身痉挛等症状。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降压药)的发展仅仅有50年左右的历史,在二三十年前才开始被经常使用。最近,专家对它们的效能又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它们是降压利尿剂,即排出水分,降低血压的药。这表明高血压也是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引起的。血液中的水分增加,心脏就必须使劲输送那些增多的血液,因而导致周围血管的压力增加。   同时,中医把"癫痫"称做"水癫痫"或冠以"水"来称呼。这是由于"水分过剩=水毒"是"癫痫"产生的原因。因为水会使身体变凉,当水分太多时,脑血管就会变凉、收缩,导致脑的血流不畅,从而不能发挥脑的正常功能,最终引起痉挛。西医的"水中毒"症状中,也出现了"全身痉挛"这一表现,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关于水的摄取,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是在洗澡、洗桑拿浴、运动、劳动等充分发汗,利尿之后,适当补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运动量不大或不怎么运动时要补充水分,最好能饮用有温暖身体和利尿作用的红茶、生姜红茶、生姜汤、草药茶、玉米茶等饮品。而绿茶、咖啡、麦茶、清凉饮料等,会使身体变凉,降低营养成分从肠道吸收入血的作用、降低肾脏的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功能,因此,最好不要饮用。   如果是为了防止血栓形成而饮水,最好饮用生姜汤或生姜红茶。生姜中的姜油酮、生姜素、姜油醇、姜油等辣味成分,有溶解血栓的作用。在医用一百几十种中药方剂中,差不多80%都包含了这种生姜。因此有这样的赞誉:"没有生姜,就没有中医。"   生姜汤的做法:   (1)生姜(不是鲜姜,干姜最好)。10克(拇指大小),磨碎,加入红茶粉。   (2)浇上热水,冲成满满一汤碗(约200毫升)。   (3)饮用生姜汤(或生姜红茶)时,胃里有烧灼感。也有人觉得刺激太强烈了,可以加上黑砂糖、蜂蜜等食物提味,也可以缓和刺激感。     有人"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也有人"特别喜欢吃蔬菜和水果,而不喜欢吃肉或蛋"。   一般来说,人们受营养学提倡的"摄取平衡营养"观点的影响,往往认为"不挑食、偏食,什么都吃对健康有好处"。   但是,食物的喜欢与不喜欢,是进食人的体质为预防疾病、维持健康而发出的本能的反应。因此可以说,不管喜欢与不喜欢,什么都吃,这是违反本能的行为。现在寒性体质的人喜欢吃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食物,而体质热的人,则喜欢吃凉性的食物。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容易生病。由于不正确的进食习惯造成疾病的例子屡见不鲜。   实际上,中医把世间所有事物和现象分为"阳"和"阴"。"阳"指的是"热、干、明、收缩"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阴"是指"冷、湿、暗、扩张"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对宇宙的现象来说:太阳、夏天、白天是"阳";月亮、冬天、黑夜是"阴"。   对人的体质来说,体热增高、血色好、红光满面、毛发细薄、肌肉饱满、(收缩活动)良好、总是开朗、乐观、积极地生活的人是"阳"性体质。相反,凉症的原因造成的面色恍白惨淡、毛发多、易生白发消瘦或肥胖(扩张),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人则属"阴"性体质。   下表(见29页)的1~19个项目中,在与自己相一致的地方画圈。对各个项目,每个阳性项目为(+1)分,即正1分;而阴性项目为(-1),即负1分;中性(0)点,不加不减。如此计算,判断自己的体质。   根据得出的总分,就能够知道自己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11)分以下……强阴性(-10)~(-6)分……阴性   (-5)~(+5)分……中性(+6)~(+10)分……阳性   (+11)~……强阳性   你属于哪种类型?   有的人性格上属"阳"性,而体质上属"阴"性;也有的人性格上属"阴"性而体格上属"阳"性。总的来说,应该是男性多表现为"阳"性,而几乎所有女性都属"阴"性。   如果"阳"性过盛,就容易患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欧美型肿瘤等营养过剩、热量过剩的疾病。另外,如果"阴"性过剩,就容易患低血压、贫血、胃肠疾病(胃炎、溃疡……)、过敏、类风湿等疼痛性疾病、胶原病、抑郁症等具有"阴"性特征的疾病。   不过,现代人,由于饮食生活的变化及运动不足,受空调冷气等人工环境的影响,有寒性体质(阴性的)的人更多一些。因此,多数人受"阴"性疾病的烦扰。   在吃的东西中,有具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阳"性食品与使身体变凉的"阴"性食品及不属于它们中任何一种的中性食品。北方产的食物大多具有温暖身体作用(阳性食品),而南方产的食品大多具有凉体作用。   粗米、玉米、薯类、黄豆、小米、稗子等成为人类主食的食物,属不能温暖身体也不能凉体的中性食品。   阳性食品,常呈红、黑、橙-黄色:   根菜类:胡萝卜、牛蒡、生姜、莲藕。   动物性食品:红肉、蛋、奶酪、鱼贝类。   北方产:荞麦、盐。   深色的食物:红酒、红茶、黑砂糖、黑豆、日本点心(粘糕类)。   阴性食品,常呈青白或绿色:   水分多的食物(水分多的东西):水、醋、牛奶、啤酒、威士忌、可乐、果汁、绿茶。   白色的:白砂糖、化学调料(味精),化学药品。   南方产:香蕉、菠萝、橘子、柠檬、甜瓜、西红柿、黄瓜、西瓜、咖喱、咖啡、绿茶。   软的:馒头、黄油、沙拉酱。   叶菜:生菜、豆芽。   中性食品,呈黄色~浅棕色:   成为人类主食的有:粗米、大麦、薯类、玉米、豆类等。   有的人体热盛,总觉得身体发火,如果这些现象发展到极至,就可能引起脑中风或心肌梗塞。有这样"阳"性体质的人一般喜欢吃蔬菜、水果、醋、牛奶、啤酒、咖喱、咖啡、冰淇淋等能使身体变凉的阴性食品。   吃西瓜、黄瓜这样的阴性食品时,要加上盐等"阳"性食品。在西红柿汁中加入盐,也是基于平衡其阴性作用的考虑。相反,有寒症的"阴"性体质的人,喜欢吃盐气重的咸菜、瘦肉、蛋、奶酪、鱼贝类等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阳性食品"。   其实"偏食"本身,是身体要保持中性体质的最好状态、维持健康的本能反应。因此,即使有挑食偏食的习惯,也很正常(不管是否偏食,健康就行)。   毋庸置疑,野生动物全都偏食。像长颈鹿、河马、牛、马等大型哺乳动物只吃草;而狮子、老虎等动物只吃肉。   食物与体质的关系:   与人类基因有98%同源性的大猩猩,身高170厘米,体重200千克,但仅仅吃些竹根、薯类和水果。   偏食的野生动物倘能在既没有医生也没有医院的地方保持健康,而在吃平衡食品的饱食的人类世界中却有疾病蔓延,这个事实,真是太滑稽了。     常听到糖尿病人和痛风患者叹息说:"日本酒对糖尿病和痛风没好处,想喝酒的话,尽量选择威士忌和啤酒饮用。其实我本来喜欢喝日本酒的,也不得不戒了……"   但是,根据中医的阴阳理论,阴性体质的人,如果能喝一点儿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阳性酒,而阳性体质的人如果能饮用些有凉体作用的阴性酒,对健康是有好处的。这也是本能的好恶征象的表示。   啤酒威士忌黑啤酒烧灼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白兰地日本酒绍兴酒   (烧灼:日本一种酒的名称,制酒原料分别是米、麦和山芋,统称烧灼。--译者注)   中医把麦类食物归在凉性食物一类。即有凉体、去火的性质。因此,由麦类制成的啤酒,威士忌应该有凉体的作用。葡萄属于中性食物,因此由它制成的葡萄酒白兰地是中性酒,颜色较深的红葡萄酒有温暖身体作用。   绿茶由于在南方生长,有凉体、去火作用。然而,经过加热,使之发酵,颜色由绿色变成棕色(红或黑),就变成了红茶,却呈现出阳性食品的形象。   由于日本酒由米制成,因此有温暖身体的作用。而且,烧酒和温热的威士忌、温热的日本酒或绍兴酒,由于温度增高,因而温暖身体的作用增强。   下面把各种文献中关于酒的保健功效整理如下:   ①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   1996年,爱媛大学的奥田拓教授报告:日本酒的酒粕成份能增强NK细胞(攻击癌细胞的细胞)的活性,提高免疫力。   ②抑癌效果   可以推测,由于酒精具有消除紧张和疲劳、上升体温的作用,因此可以发挥其抗癌效果。秋田大学医学部的潼泽行雄名誉教授曾经发表了题为"日本酒含有的低分子量成分有抑制肿瘤形成作用"的文章,科学地证明了这一作用。   ③预防动脉硬化   酒可以增加对动脉硬化有预防作用的HDL-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称"好"胆固醇)的水平,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中有溶解血栓作用的尿激酶,因而能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冠脉狭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   ④预防脑中风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爱卢肯特副教授发表的研究结果(1998年)认为:无论哪种酒,只要保证每天1~2杯的适宜摄入量(适当的酒量),与非饮酒者相比,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将会降低49%。   ⑤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加食欲   ⑥适当饮酒,有镇静、促进睡眠的作用   酒可以抑制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消除紧张,加深睡眠,对消除疲劳有好处。   ⑦适当饮酒,能活化脑功能,预防认知障碍和脑老化(阿尔茨海默氏病)   法国的波尔多大学的奥国高左博士等人,在1997年发表的报告中称:每天饮红酒3~4杯的人,与非饮酒者相比,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发病率降低了1/4(即25%)。   ⑧适宜的酒量,对控制糖尿病有好处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对糖尿病人,由于饮酒会造成热能的过多摄入,最好能控制。   关于这一点,2002年1月,日本临床内科医学学会组织了1249名会员医师,对12821名糖尿病患者的酒精摄取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表示血糖控制良好状况指标的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表示2~3个月的血糖的平均状况,正常值为3.5%~5.8%)值与饮酒量(换算成日本酒)的关系是:如果饮3盒以下(每盒约为1两--译者注),与非饮酒者相比,血糖控制效果明显"。   饮酒量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具体表示如下:   ①非饮酒者:7.12%   ②饮1盒以下的人:6.93%   ③饮1~3盒的人:7.03%   ④饮三盒以上的人:7.31%   另外,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神经障碍(手脚麻木,知觉低下,阳痿)与酒精摄取量的关系也呈现相同的结论。即,饮酒不到两盒的人与非饮酒者相比,发病率降低了。   此外,美国哈佛大学的塔纳瑟斯克博士等也发表报告证明:适量饮酒,能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心肌梗塞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导致80%糖尿病患者死亡。   如此看来,适量饮酒,对糖尿病患者也有一定益处。酒精为"百药之长","Wineisoldman'smilk"(红葡萄酒是老人的牛奶,即最好的饮品)似乎是成立的。   古语说"喝第一杯酒,是人喝酒;喝第二杯酒是酒喝酒;喝第三杯时,就是酒吃人了。"这句话就是提醒饮酒者注意饮酒要适量。因此,重要的是时刻牢记在心"无论何时,饮酒要适量"。   适量饮酒指一天中的饮酒量应当是:日本酒两盒(2两),威士忌(加1倍水)3杯,啤酒两瓶,红葡萄酒2~3玻璃杯,兑水的烧酌3~4杯。这是有科学根据的标准量。但是要注意,这段话并非指把这些酒加在一起,它的意思是:换算成一种酒的量。具体讲就是:如果喝日本酒,不超过两盒;若饮威士忌,则不超过3杯。如果每天喝日本酒(经过换算)3盒以上,并且持续饮用的话,五年后就会变成脂肪肝,再五年后就会发生酒精性肝炎,再之后,可能转变为肝硬化。因此要特别注意。   前面①~⑧,我们提到的有关酒的各种"药效",在不同的酒类,其药效也略有不同。在下面表示的各种酒中,依种类不同,有其各自特有的保健效果。作为参考,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①烧酌:有使尿激酶产生的最高效力,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心肌梗塞、脑梗塞)的形成。   ②白葡萄酒:能够杀死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等病原菌)。   ③红葡萄酒:含有丰富的白藜芦醇(多酚类),能预防心肌梗塞。   ④苹果酒: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钾,能降低血压。   ⑤生啤酒:含有大量矿物元素硅,能强化骨骼。   ⑥黑啤酒:含有大麦来源的水溶性食物纤维,有良好的调理胃肠的作用。   ⑦威士忌:从贮存威士忌的酒桶木材中溶出的香气成分,可以消除由于紧张造成的脑的兴奋状态,使人镇静;促进神经递质成分GABA的功能,放松心情。另外,柠檬威士忌(兑水的威士忌中榨点柠檬汁)还是治疗感冒的良药。   ⑧日本酒:有预防肿瘤的作用。     患者经常把自己喜爱的营养品和医疗保健器具拿给我看,并常常直截了当地问我:"医生,这种营养品(或保健器具)有效吗?"这个时候,我常常这样回答:"请您自己试着用上一周或一个月,同时注意下面的几种表现,您就知道了。看看:①大便如何?②小便顺畅吗?③身体觉得发暖吗?④心情好不好?   如果本能地感觉有好的征象,就继续使用,是吧!"   我自己,由于遵循了自己的保健方法,因此非常健康。这30年中,化学药品一回也没服用过,也没有用过任何营养保健品和保健器具。所以,关于那些东西,我并不了解。   但是,患者中也有人对我说:"吃了某某营养品之后,眼睛变好了","吃了某某保健食品之后,膝关节不疼了",等等。如果其本人实际试过,确实感到有效果,我就会尊重他的体验说:"好啊!那就继续用呗!"   但是实际上,关于营养品和营养补充剂,否定其作用的学术论文也不在少数。   美国的医学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94年)中就曾刊登了以下的调查结果:   把芬兰的男性吸烟者29133人(50~69岁),随机分为四组:   ①服用维生素E(每天50毫克)与β-胡萝卜(每天20毫克)   ②仅服维生素E(每天50毫克)   ③仅服β-胡萝卜(每天20毫克)   ④两种药都不服   然后,研究者对这些人跟踪调查了5~8年。   结果发现,有876人发生了肺癌;服用β-胡萝卜素组与未服用组相比,肺癌发生率增加了18%(服用维生素E组与未服用组比,结果无差异)。   同样,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2003年6月14日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通过对有关β-胡萝卜素的营养补充剂所做的8个大规模实验的综合分析研究得出下列结论:把138113人的受试者分为服用β-胡萝卜素组和非服用组,经过比较,前者与后者相比,总死亡率升高了1.07倍。即,服用β-胡萝卜素,增加死亡危险。   所有实验的β-胡萝卜素的摄取量(每日20毫克)都比我们平时通过胡萝卜、南瓜、橘子等食物的自然摄取量要大得多。试验用量大约为平时摄取量的10倍。我认为这样高的剂量是有问题的。   已经知道,胡萝卜、南瓜等黄绿色蔬菜中含有的β-胡萝卜素,能够去除作为癌、动脉硬化、炎症等多种疾病的原因之一的活性氧(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对肌体是有好处的。   但是,即便有如此良好的作用,如果把这些在胡萝卜、南瓜、橘子等自然产物中存在的β-胡萝卜素(有用的成分)这种成分经提取、浓缩后,再给人服用,就出现了前边的实验证实的那些有害的现象。这就像喝水一样,三天不喝水就会死掉,但如果过量摄入,也会引起水毒症状。与之相似,即使对生命很重要,也不能过多摄入。应该铭记:虽然是营养品,好东西,也不能吃得太多。"欲速则不达",有时甚至有害。   人体是自然的产物。促进人体健康,治疗疾病的必要成分,最好是在自然的产物(食物)中,以自然的形态摄入。上述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常听到有人说"我喜欢洗桑拿浴。但医生说,洗桑拿浴对血压及心脏不好,所以不敢洗了。"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冬天,导致血压上升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血管的收缩,使血管变细,导致血流不畅。同时,盐分对血压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也就是说,从胃肠吸收到血液中的盐分,吸附了血管周围的水分,结果造成血液中水分增加,由于心脏必须把这些多余的血液送出去,因而造成血压上升。   但是,在洗桑拿浴时,由于体表的血管扩张,出汗也很多。大家都知道:汗的成分是盐分、水分和代谢废物。造成"血管收缩"、去除"盐分"、"水分"时的桑拿浴,是导致血压上升的原因。   然而,由于温度增加使新陈代谢变得旺盛,心脏输送的血液量就会增加,血压的上升也许有几分是由此产生的。但即使考虑这一点,也很难说"桑拿浴使血压上升"就一定成立。所以,尽可能在洗桑拿浴的前后测量一下血压。   我们的心脏只有一个茶杯那么大。这么大点儿的心脏,却要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停地输送血液,还要从各处把血液抽吸回来。肌肉正是帮助心脏进行这一工作的重要装置。我们行走或挥动手臂时,肌肉收缩和松弛。这时,分布在肌肉中的血管就会随着肌肉的挤压进行收缩和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这也叫作"milkingaction(挤奶效果)"。因此,洗桑拿浴或洗冷水浴,使体表和肌肉的血管扩张和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就会减轻心脏的负担。   得了心功能不全,开始时往往会发生下肢肿胀、肺水肿、肝脏充血等全身水分蓄积的现象,形成了上面谈到的"水毒"状态。即心脏的力量下降(心脏缺血)时,随之水分的排泄就会降低。多余的水分如果继续在体内蓄积,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常洗桑拿浴,就可以通过发汗,排出水分,来减轻心脏负担。   鹿儿岛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大学伦理委员会的认可,从2000年4月开始,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实施桑拿浴疗法。同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第一内科的郑忠和教授认为:桑拿浴是一种能大大改善心功能不全症状、放松身心的有效疗法,它可以起到显著的放松效果。郑教授同时指出:桑拿浴与泡热水澡不同,洗桑拿浴时,身体无须承受水的压力,仅仅得到其温热的效果。   洗桑拿浴的实际做法是:躺在60℃的桑拿浴室中,经过15分钟的温热作用,体内温度(内脏等组织的温度)上升1℃。每天一次,每周三次。这也叫做正统疗法。   对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桑拿浴的温热疗法产生的效果,是"由于温热改善了末梢血管的内皮机能"(血液改善)的缘故。血压和心脏有问题的人,可以从洗60℃左右的低温桑拿浴开始,先尝试短时间桑拿浴。如果感觉很好,可以逐渐延长洗桑拿浴的时间。最长为每次15分钟,这是比较适宜的方法。   无论何时,都以本能地感觉"舒服"的程度为标准,一定把入浴时间控制在从短到长,千万不要到不能忍耐的程度。如果可能,最好先去咨询懂得桑拿浴疗法的医师,然后再做。  西医一直认为"心脏病人不能做运动"。但是,在1998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思杜德(Stuard)和梅恩(Main)两位博士证实:如果心脏病患者坚持肌肉锻炼,心血管系统的紧张和疲劳(负担)就会减轻,心脏病就可以早日康复。自此以后,美国的心、肺康复协会发出建议:"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要进行肌肉锻炼"。日本最近在患有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人中,增设了心脏康复训练。   在"心肌梗塞"占死亡原因第一位的欧美各国,以前的医师和患者都认识到了"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可是,在日本,"运动会加重心脏病负担,心脏病患者在进行运动疗法时要谨慎。"这种观点长时间占居主流。但最近,日本医学界也正在从这种束缚中摆脱出来。   作为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专科医院,东京神原纪念医院开展了相应的康复疗程。此康复规程建议:由于心脏病而住过院的患者,在出院后要进行3个月的"心脏康复训练"。每周3次,运动量为:功率自行车或跑台(在运动的传送带上行走,像跑步机)每次20~30分钟。之后,再进行肌肉锻炼(使用橡皮管为辅助器械)10分钟。   那么,人们应该做多大强度的锻炼才能达到既有健身的效果,又不会引起心脏病的发作呢?最新的运动医学提出的科学的运动建议回答了这个问题。众所周知,人们在运动时,脉搏会加快。一般来说,从160中减去自己的年龄得到的差值(如果是50岁就是160-50=110),就是最适宜运动强度的脉搏数。运动时脉搏数如果等于这个数值,就证明你使用了自己60%左右的体力。如果在这个水平,就不会在运动中发生心脏病和脑中风。   在神原纪念医院,把运动时的脉搏数定为每分钟100~120次,这与目前的运动医学的推荐值相一致。   事实证明,由于进行了心脏康复,经常犯心绞痛的人也不太容易反复发作了,而且对心功能不全、心肌梗塞的人也很有效。这说明运动对可能的心脏病发作,有预防效果。   但是,有心脏病的人独自进行"心脏康复"终归会有些不安。在此,介绍一种与运动有同样效果的,对心功能不全的改善可能有效的方法。   德国埃森大学的安德雷尔斯和米卡莱森博士认为:对中度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进行手、脚的温、凉浴,有一定疗效。这种温、凉浴使上肢和下肢的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流通,减轻心脏的负担。特别是以从手浴到足浴的顺序进行的温、凉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具有与运动同样的效果。对有运动禁忌的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当有效。米卡莱森博士等学者对15名有中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每天进行3次从手到脚的温浴→凉浴各10分钟。6周后,发现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这就从科学上证明了:本来是日本民间的手足浴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有多显著!   日式手足浴的做法:   在脸盆中倒入43℃的热水,加入一撮盐。把手(或脚)放入水中浸泡10分钟,反复进行2~3次。天冷时要防止水变凉,要不断补充热水,保持水温。   进行手浴,可以促进手、上肢、肩以及颈部的血液循环,温暖上半身,对治疗手指、肘关节、肩部的关节痛和肌肉痛都有效。   足浴也同样,能够促进下肢和腰部的血液循环,可以缓解膝腰痛,促进肾部血液循环,增加排尿,减轻浮肿。   脑中风、心肌梗塞是由肌肉萎缩引起的疾病   假设现在我被注射了毒物死了。如果把尸体进行解剖就会看到,毒物已经弥漫全身,只有脑没有被感染上。这是因为,在脑中,由于有血脑屏障(BBB=BloodBrainBarrier)这样的屏障存在,有毒物质很难通过。   但是,这种屏障也有不利的一面。正因为有了这种BBB装置,发生脑炎时,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抗生素很难到达脑部,对脑肿瘤患者给予抗癌药,也很难到达病灶,因而导致治疗效率的下降。   正是由于人体认识到脑是最重要的器官,因此才存在保卫它的BBB。但是,在如此重要的脑中,为什么还会引起脑中风(出血、栓塞)呢?   年轻时,人的腰、臀、大腿、小腿的肌肉都很发达。在肌肉上广泛分布着像网一样分散铺开的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中,血液汇集,才得以保持人体头凉脚热的健康状态。   但是,40岁之后,腰、臂、大腿的肌肉开始消耗萎缩、臀部肌肉也松弛了,即所谓的"臀松弛(瘪屁股)"的状态。下半身肌肉减少的同时,那里的毛细血管也随之变少,血液不得不向上半身移动。上半身血液增加后,在上臂测定的血压值当然上升,这就是高血压。   由于西医没有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常常把原因不明的事物冠以"原发性"一词,把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这不是指由于突眼性甲状腺肿及肾上腺疾病(库欣病--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也称褐色细胞瘤)、肾脏病等伴随发生的继发性高血压,而且还没有弄清原因。"原因不明"意思中含有"原发性"的意思。   而且,下半身变瘦的"臀松弛"状态如果进展得很快,血液就会(更向上移动)在脑中溢出,这就是脑溢血。如果脑中的血液积聚得过多,就有引起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危险。   为心脏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管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如果形成了血栓,就会在中途断绝向下一阶段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使心脏失去功能。这就是心肌梗塞。症状轻微时称作心绞痛、心肌缺血,一般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这是由于上半身大量血液汇集造成的,因此被认为是"臀松弛"的一种。有医学研究报告证明:"每天走12500步以上的人,不会产生心肌梗塞"。   另外,我们常能见到:几乎所有的糖尿病人,下半身都比上半身细。   人体40%的体温是由肌肉血液中糖分的燃烧产生的。由于这些肌肉的70%存在于下半身,因此下半身的肌肉减少时,即在"臀松弛"状态时,糖分的燃烧就不充分。因此多余的糖分就残留在血液中,这种状态就是糖尿病。   这样,脑出血、脑梗塞、心肌梗塞、糖尿病等,全部是"臀松弛病"。   因此,为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平时,要注意多散步、走路、做运动、下蹲等,注意锻炼下半身。这是预防和改善这些疾病必不可少的运动。     日本人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是心肌梗塞,第三位是脑梗塞。为了预防这些疾病,血液粘稠的话"就多喝水"的指导已经实行了十多年了。可是,心肌梗塞、脑梗塞一点儿也没有减少的迹象。   很难想像在温暖的人体中会发生"血液变硬"这种状况。而血液流经全身一周的速度非常快,仅需40秒,竟然还会产生"血液变硬变稠"这种观点,就更让人不可思议了。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东西才会变硬呢?   "水变冷后会结成冰","食物放入冰箱会变硬",也就是说,"世界上的物质变硬"只有在冷的时候才有可能。血栓形成也是同样的道理。就像被雨淋湿身体会变凉一样,体内水分增多,身体就会变凉。因此,我们不禁怀疑:不想喝水时"为了预防血栓形成"强迫自己喝水,身体变凉,是不是反而会导致血栓症(心肌梗塞,脑梗塞)的发生呢?   哮喘发作的时候,西医提倡"为利于痰的排出,要尽量多喝水"。但就像我们所见到的那样,由于哮喘是"水毒"的一种症状,勉强摄入水分不但不能好转,反而会使症状更加恶化。哮喘和阿托匹性皮肤病是使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水分排出体外的状态,毒物通过呼吸器官排泄时,就是哮喘。而通过皮肤排泄时,就形成了阿托匹性皮肤病。   在我的诊所中就诊的人,有一个长年患哮喘的药剂师。前些日子,当我与他谈起哮喘等于水毒这件事之后,不愧为药剂师的他非常内行地说:"喘息发作好转后,的确有大量的尿排出呀!现在可知道了,原来哮喘等于水毒。"   的确,在患细菌性支气管炎时,发烧并有粘呼呼的痰的时候,水分可以使痰变稀,饮水使之容易排出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哮喘时,就不一样了。勉强摄入水分是不正确的疗法。   由于心功能不全,排尿困难时就会发生全身浮肿,或作为症状之一,有时肺部水分聚集,也会发生肺水肿。这时,与哮喘同样,会有大量的"稀的水样痰"排出。西医一般使用利尿剂,使水分排出,治疗心功能不全。这样一来,肺水肿以及由此引起的水样痰的排出反而会受到抑制。   据此,在血栓预防、哮喘发作时,恰当的做法应当是:饮水、增加体温和促进利尿并举。如果要同时具备这些功能,就应该饮用:红茶(有磨碎的生姜的饮品)、草药茶、玉米茶及放入干梅子的绿茶。     在肝功能的检查中有γ-GTP(谷氨酰转肽酶)这一项。70单位以下是正常,70单位以上就容易被人怀疑为酗酒成性。   过量饮酒的确有时会造成γ-GTP值升高。有些大量饮酒的人,进行这一检查值有时能达到500或600单位。   但是有的人虽然滴酒不沾,却也有γ-GTP升高的现象。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在建立档案和接受体检时,常受医师的责备:"你酒喝得太多了,如果这样下去,就会形成酒精性肝炎或脂肪肝;再下去,会变成肝硬化,要注意了!"如果这个人说:"我滴酒不沾呀!",医生就会很吃惊,稍感不解之后,就会怀疑:"那……也许,胆囊或胰腺有毛病了,做个腹部超声波检查(B超)吧!"……检查就会继续下去。接着,如果腹部超声波检查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按西医的说法就解释不清了,医生也就没招儿了。   长期以来,我留意了那些"不饮酒,γ-GTP却升高的人"。我注意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水、茶、咖啡、清凉饮料等水分摄入太多!   大家都知道:啤酒大约含水93%,日本酒和葡萄酒约含水86%。因此,喝酒就等于强迫自己喝水。   中医不把"醉烂如泥"看成是"醉酒",而视其为"水毒"。醉酒的症状有头痛、尿频、腹泻、呕吐等,无论哪种症状都是患有水毒的表现。现在明白了:检测γ-GTP不是检查酒精,而是对"水毒"的检查。因此,得了这种中医称为"水毒"疾病的人,即患有类风湿、过敏(阿托匹性疾病、哮喘、鼻炎)等疾病的人,即使没喝酒,多数人都有γ-GTP值升高的情况。   可是γ-GTP值高,但又特别喜欢喝酒的人,以及那些为了应酬不能不喝酒的人怎么办呢?   对这些人,重要的是要常散步、做运动、沐浴、洗桑拿浴等,充分发汗,不想喝水时,不要勉强喝。如果摄入水分,也要摄入有利尿作用的红茶,生姜红茶、草药茶、玉米茶等饮品。另外平时适当吃些黄瓜、西瓜、红豆、牛蒡、山药等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果饮食上多注意一些,一定可以降低γ-GTP值,预防由于酒精过多造成的肝炎和脂肪肝。    西医把血液中胆固醇的正常值设定在130~219mg/dl,只要检测值有所增加,医生就会使用降胆固醇药。因为胆固醇一直被认为是造成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元凶。但是,胆固醇不仅是构成人体细胞膜的一种成分,也是形成胆汁、雄激素、雌激素的重要成分,它还是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原料。去甲肾上腺素具有抗疲劳、消除紧张的作用。因此,也有医生指出:用药使胆固醇下降,会导致对疲劳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最近,大量的研究数据也表明:血胆固醇水平高的人更长寿。   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在1200名患有高血脂的病人中进行了一项调查,得到如下结论:实施饮食加药物降低血胆固醇的A组与任何手段都不使用的B组相比,10~15年之后,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和死亡率,A组明显高于B组。   在赫尔辛基进行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与进行诈骗等活动的智能犯相比,暴力犯罪的犯人,血中胆固醇值更低。   另外,美国的北卡罗莱纳大学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在对消防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血中胆固醇值高的人与低值人相比,前者表现优秀,有较强的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当然,血中胆固醇值过低也不好。血中胆固醇值如果过低,脑内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出现反抗的或暴力的倾向,有时,还容易引起交通事故。   在日本,1980年厚生省(现在的厚生劳动省,即卫生部)对国民营养调查对象中的1万人进行了长达14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证明:胆固醇值维持在240~259mg/dl的水平是"健康长寿"的最佳胆固醇值范围。   同样,对大阪府八尾市的1万人进行的11年的跟踪调查也表明:数值在240~279mg/dl是最健康、有益于长寿的胆固醇值。(1997年)   茨城县经过对40~79岁男女10万人进行5年跟踪观察后发现:胆固醇值越低,总死亡率,特别是肿瘤的死亡率越高,胆固醇值在240mg/dl以上的人群,总死亡率最低。   每年有400万人服用抗胆固醇药"Stachin",年利润达到3000亿日元。但是,它却有很多副作用,如:导致横纹肌(骨骼肌)溶解症(肌肉溶解,患者主诉肌肉疼)、肝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出血)等。   因此,如果对胆固醇过分敌视,反倒对健康不利。  糖尿病是一种表现为血液中糖分过分增多(高血糖)的疾病。人体的60兆个细胞中,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只能以糖分为唯一的能量来源维持存活。因此,血糖值(正常值:60~110mg/dl)如果降低,就会引起伴有手足颤抖、房颤、昏迷等低血糖反应的发作。由于低蛋白质、低脂肪不会产生如此快的不良反应,可见,在维持生存方面,糖是至关重要的营养成分。   糖分是很重要,但如果摄入过多或运动不足,就会导致血液中蓄积太多(高血糖状态),从而损伤血管壁。如果发生在眼睛,会引起视网膜疾病(最后导致失明。现在,失明者中有一半是由糖尿病造成的)、糖尿病性肾病(接受肾透析的人中约有一半为糖尿病造成)等疾病。另外,血糖升高,白血球的功能下降,免疫力就会降低。癌、自身免疫性疾病(克罗恩病,即节段性肠炎、桥本氏病、溃疡性大肠炎……)等,所有这些疾病都容易发生。有时,有的糖尿病人尽管得了心肌梗塞,也不会感到胸痛(无痛性心肌梗塞),这样反而容易耽搁治疗,的确不是一件好事。   血糖的升高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因此,西医普遍认为:要控制糖果、点心、砂糖等糖分的摄入。控制米饭、馒头及其他面食等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分解会变成糖)以及酒精的摄入。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以后),日本人的米和薯类的"碳水化合物"(糖分)的摄取量,分别减少了1/2和1/10,这种减少很明显。尽管如此,糖尿病患者却还在快速增加。战争刚结束时,日本只有几千人患糖尿病,而现在日本人的糖尿病患者数已经达到了1620万人。   那就是说"糖尿病"的原因不一定就是"糖分"。   与1950年相比,2000年,日本人的食品摄取量中肉、蛋、奶、奶制品增加了19倍。这种碳水化合物以外的食物产生的过多的热量,以及由于运动不足而导致的能量消费的下降才是引发糖尿病的真正原因。   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物质是消化肉、蛋、奶等食物的消化酶成分。它们是由胰腺分泌产生的。由于大量摄入了这些高蛋白质、高脂肪的食物,从而导致胰腺疲劳,导致胰腺不能分泌充足的胰岛素也被认为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牛津大学糖尿病研究所的辛普森博士的实验证明:让27名糖尿病患者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高碳水化合物食品(非精碾谷物和豆类)和低碳水化合物食品(全世界医院中使用的含糖很少的糖尿病食品),两种食物各吃6周。结果发现:前者血糖值明显下降,尿糖排泄量减少。   辛普森博士认为:血糖的减少(胆固醇值也减少了)是由于豆类、蔬菜、非精碾谷类(黑面包)中的膳食纤维起了重要作用。在英国,糖尿病患者也被推荐限制食用碳水化合物(糖分),其实,这根本没有道理。   注:空腹血糖的单位与日本使用的mg/dl不同,这里使用n.mol/L。   最近发现:黑砂糖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实际上,在我的病人中,我就鼓励他们使用我提倡的"石原式减肥法",即:早晨喝胡萝卜苹果汁,以及生姜红茶(放入黑砂糖);中午吃面包;晚上可以吃任何食物,包括饮酒。很多患者的糖尿病都得到了惊人的改善。  下面介绍其中的一个例子,患有糖尿病的读者,不妨一试。   摆脱糖尿病困扰的M先生   M先生(男性,40岁),身高172厘米,体重约为80千克。仅凭这些数字,就能充分推测,他多少也会有些毛病。实际上,在做体检时,体检的结果显示了相当大的疾病危险性。在此,以M先生以前出版的著作作为参考,引用他饮食生活改善方面的内容,以飨读者。   下面就是M先生的来信:   石原先生:   第一次给您写信,很冒昧。读了您的书,我才认识到"死"这件事。您的书使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给您写信以表示谢意。   我在做体检时,被诊断为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糖尿病性视网膜症等疾病,看来改变以前的饮食习惯是非常紧迫的事了。   我原来是三顿饭都吃饱。现在,我按照石原先生在您的著作中写的:早晨喝胡萝卜+苹果汁与生姜红茶各一杯;中餐荞麦面条加半熟的鸡蛋(有点儿配菜);晚上就纳豆或韩国辣酱(KiMuQi)吃米饭。一段时间后,体重减到72千克。我觉得体重还是重了点儿,还想再减点儿。但那以后就怎么也减不下来了。   看了甲田先生(在太阳广场的"中野先生的绝食指导"中很有名)和石原先生的饮食情况,我很吃惊。知道人一天可以只吃1~1.5顿饭,就想:那么我也试试吧!   可能由于我本来就吃得很少,中午只吃味噌汁(日本大酱汤)、巧克力和酸奶,也没觉得不舒服。每天喝4杯生姜红茶,戴上护肚巾(腹带),腹带中放上按摩垫以温暖腹部,常洗半身浴。另外,我还设定了每天走15000步的运动目标,每天都坚持做,体重没有反弹。现在体重已经稳定在65~66千克。   在我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时候,常看到被诊断为糖尿病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出现了并发症,并且最终死去。因此,我曾经认为糖尿病没办法治。虽然现在我也被诊断为糖尿病,但您的书却把我从死亡线上拯救回来。实在是感激不尽!   M先生   在医学上,空腹血糖110mg/dl,饭后两小时的血糖也在200mg/dl以下为正常。比起空腹血糖,能够突出表现糖尿病状态的检查是表示在2~3个月中,血糖的平均值的糖化血红蛋白HbAic,3.5%~5.8%是正常值。M先生在2004年8月16日的检查值为:"7.9%,表明有明显的中度以上的糖尿病"。如其本人所言,如果这种状态继续下去,等待他的将是失明和肾功能不全。这时M先生患有的"糖尿病视网膜症"就是通向失明的大门。   然而M先生读了我的书,实行了"石原式饮食疗法的基本原则",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降低了体重,成功地治愈了糖尿病和视网膜症,实在是让人高兴的事。从字里行间可以推测高脂血症和脂肪肝也应该有所好转了。  西医一直认为:由于肝脏的细胞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因此得了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疾病,就要充分摄取优质蛋白质。   其实,不仅仅肝脏,组成人体的60兆个细胞,全部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特别地强调患肝病时才充分摄取蛋白质,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按照这个逻辑,如果大象、长颈鹿、马、牛等食草动物得了肝病,也必须摄取肉、蛋、牛奶等优质的高蛋白质食物了?!   食草动物一般比肉食性动物体格庞大。那就是说,肌肉、骨骼、内脏等容量也大,含蛋白质的量也多。像长颈鹿、牛、马等草食性动物,除了利用草中少量的蛋白质之外,在胃肠道和肝脏中还能把碳水化合物(糖)合成蛋白质,这才形成了那样庞大的体格。   把牛、猪、鸡等动物的骨头和肉的干燥粉末混合,给牛吃,由此,还引起了牛脑的海绵状病变--疯牛病(BSE)的发生。到底,这种给牛喂骨粉的事合理不合理呢?实际上,由于给牛这样的草食性动物喂肉,使牛"错吃"食物,因此就产生了不得了的事情(疾病)。   动物的食性是由牙齿的形态决定的。人类有32颗牙齿,从形态上看,有20颗(20/32=62.5%)是嚼谷物用的臼齿,8颗(8/32=25%)是吃蔬菜、水果用的门齿,4颗(4/32=12.5%)是吃肉、蛋、鱼用的犬齿。按不同类型牙齿的比例决定摄取食物的比例是最健康的。那就是说,人类的食物中应当包括六成的谷物,二到三成的蔬菜或水果,然后剩下的部分摄取肉、蛋或鱼贝类,这才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当然了,为了肝脏的健康,也是从治疗肝病的方面考虑,这种比例应当也是最合适的。没有必要非得摄取高蛋白质的物质。从这些方面考虑,摄入高蛋白质食物是有害的。   蛋白质在肠道被消化分解时,会产生胺、氨气、甲基吲哚(粪臭素)、吲哚等毒性很大的物质。这些物质如果进入血液,就会"毒杀"全身的细胞。平时,人体靠肝脏解毒以防止其发生。肝炎、肝硬化、肝癌晚期等状况发生时,肝功能就会极度降低,这些有毒物质不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可能会对脑细胞造成损害。如果是这样,人体就会表现出各种脑神经症状,如羽状振颤(像鸟拍打翅膀那样手叭嗒叭嗒地动)或"肝昏迷"。   肝脏是解毒器官,同时也是分泌和释放胆汁这种消化液的消化器官。因此患有肝脏疾病时,应当注意"吃饭时仔细咀嚼,少吃(八分饱以下)"。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应当以豆腐、纳豆等大豆制品,以及虾、螃蟹,鱿鱼、章鱼以及贝类等"石头上的肉"为主。由于这些鱼贝类含有牛磺酸,能发挥其强壮肝脏的作用。   胡萝卜、芹菜等水芹科植物也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因此,以胡萝卜和苹果为原料的果汁中,加入50~100克打碎的芹菜饮用,效果会更好。   得肝病时,系上腹带,温暖肝脏所在的右上腹部也很重要。因为这样可以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造福于人类的"真正的营养科学"是应该由不同形状牙齿的比例而决定的。   心肌梗塞、癌、脑梗塞、肥胖等生活习惯病过度增加的美国,1975年,在国会成立了"营养改善委员会",其宗旨是让医学者进行"全球营养与疾病状况的调查研究"。   两年后,在达5000页的调查报告上刊登了题为:"美国的反思"的报告。读了这份报告的玛克卡本议员,在国会非常激动地做了演说。他说:"我们太愚蠢了,我们正在吃能引起疾病和杀人的食物"。这个演讲很有名。把它的主要内容翻译出来,就是下面的内容。   ①每天总能量摄取量的55~60%应当来自于碳水化合物。   ②一日脂肪摄取量,应占一日总能量的30%。   ③饱和脂肪酸(黄油、猪油等动物油脂)与不饱和脂肪酸(鱼油、植物油等油脂)的摄取量应当以相同的比例摄取。   ④每天胆固醇的摄取量减少到300毫克。   ⑤减少40%的砂糖的摄取量。   ⑥每日盐的摄取量减少到3克。   必须达到这样的目标:增加水果、蔬菜、非精碾谷物、鸡肉、鱼、脱脂牛奶和植物油的摄取;减少牛奶、肉、蛋、黄油、砂糖、盐、脂肪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的摄取。   值得注意的是:①每天总能量摄取量的55~60%应当来自于碳水化合物这一最低要求。   像前边所讲的那样,"人类的牙齿从形态上看,62.5%(5/8)是臼齿,本来就是依谷物(碳水化合物)占60%左右而生成的"。这个观点与上述的推荐是一致的。   从美国国会的那次会议至今,这30年来,美国人了解到:"日本的和食(日餐)是世界第一的、最健康的饮食"。美国街上有很多是"寿司吧"、"天普拉(炸蔬菜)商店"和"日本餐馆"。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努力选择吃米、豆腐及味噌等豆制品。   最终,他们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10万人中死于心肌梗塞的人数,在1957年为380人,现在是250人,减少了40%。成为发达国家的G7盟国中唯一一个癌症死亡人数减少的国家。   可见饮食对健康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由牙齿的形态决定的"真正的营养学"是多么重要!   体力虚弱的人补充高营养,等于拔苗助长   患了各种疾病而导致食欲不振,这是身体本能的反应。它通过停止摄取食物的活动,把使用于胃肠道的能量节约下来,用于疾病的治疗。而且,由于不摄取食物,血液中的白血球也是空腹的,这些白血球就会吞噬更多的身体代谢废物、病原菌或癌细胞,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也就是说:体力虚弱的人或老人,如果要稍变得健康些,食欲首先会下降。因为胃肠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很难设想一个没有体力的人,胃肠消化能力会很强。   相反,如果强迫身体虚弱的人、没有食欲的人或老人勉强进食,就会损伤胃肠,身体就会变得更虚弱。人的胃肠相当于植物的根,植物吸收营养的根如果不行了,全身也就不行了。人也是如此。   植物在变得生命力很弱时,如果施予高营养的肥料就会变枯萎。所以,这时候,首先应该给予水分,在浇水时要注意,如果是在冬季植物不怎么需要的时候浇水或浇的水太多,根就会腐烂,最终导致枯萎。同样,对身体虚弱的人、病人或老人等没有食欲的人,最好不强迫他们勉强进食,而要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温水和糖分,因为糖分是人体60兆个细胞的主要能源。这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   如果要做到不增加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而使其吸收,还是生姜汤或生姜红茶最适合。   得了胃肠道疾病变得很虚弱的人,最好是吃些梅酱番茶。   食欲旺盛的人一般都很健康。这并不是说"因为有食欲,吃得多,所以健康",而是"因为健康,所以食欲好,能吃"。   梅酱番茶的做法:   (1)在汤碗中放入晒干的梅子,用筷子把梅子杵碎,去掉核,留下果肉。   (2)在(1)中放入磨碎的生姜汁5~10滴,再加入一小匙(6克左右)或大勺(20克左右)的酱油,再加上热番茶制成一杯。   (3)每天喝2~3杯梅酱番茶,对食欲不振、胃肠痛、便秘、腹泻、腹鸣(肚子咕噜咕噜叫)、体寒、感冒等症状均有显著的疗效。     一瓶牛奶(200ml)中大约含6克蛋白质、6克脂肪;丰富的维生素A,B1,B2,C;矿物质:铁、镁、锌、磷、钙。因为牛奶的营养价值很高,所以它成为生长发育期儿童以及病人不可或缺的全营养食品,也是普通人群补充营养的饮品。牛奶可以使刚出生的牛犊在短期内以惊人的速度快速生长,因此,它的确是牛的高营养食品。对人类来说,在低营养时代的作用不清楚,但在现代这种提倡大家限制热能的摄入,控制体重的饱食时代,其保健价值就值得怀疑了。   已经明确,肥胖、糖尿病、痛风、脂肪肝等疾病是"营养过剩疾病"。其他的疾病如脑血栓、心肌梗塞、肺癌、结肠癌、乳腺癌等欧美型的疾病也具备"营养过剩疾病"的部分特点。   考虑到这些事实的存在,认定"牛奶是高营养食品,所以相当于健康食品",似乎还为时过早。   有不少人一喝牛奶就会出现腹胀、腹痛、腹鸣及腹泻的症状。这些症状被称为乳糖不耐受症。这是由于小肠内负责消化牛奶中乳糖的乳糖酶不足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欧洲人终身都持续有这种乳糖酶的分泌,而包括日本人在内的亚洲人则不同。断乳后,这种乳糖酶就不再分泌了,因此不能消化乳糖。以食肉为主的小狗、小猫也是如此。   这个现象证明了:几万年间靠狩猎和游牧为生的欧洲人与靠农业耕作和养殖为生的亚洲人,由于经历的历史完全不同,在各自的体内都留下了印记。在日本人中,仅有20%的人能完全消化大量摄入的乳糖。基于这种现象,连学者也认为:牛奶对日本人来说根本没什么营养。   牛奶呈现的白色,是由于牛奶中含有的蛋白质(酪蛋白)胶体颗粒对光的反射引起的。但这里的"白色",就像中医的阴阳理论认为的那样,含义很深。   人刚刚出生时被叫做"婴儿"。他(她)呈现为体温很高,含有许多红血球的"阳"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逐渐一点点下降,出现白发、白斑、白内障等情形。随年龄的增加,最终变为"冷"色的"白"色,成为"阴"的状态的"白儿"(老人)而死去。   从这种阴阳理论来看,白色的牛奶是适合"婴儿"的食物。"白儿"(老人)如果饮用,恐怕会引起身体变凉,产生属于"寒"症的腹泻。   牛奶不能提供能量和精力,因为它是婴儿的饮品。这个观点是营养学家提出来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可是,阴性的食物如果加热,可以变成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阳性食物。牛奶(白色)加热后形成黄色的奶酪,表明变成了有温暖身体作用的食物。   因此,老年人、有寒症的人、患有因为受寒所致的胃炎、胃溃疡、克罗恩病、溃疡性大肠炎,桥本氏病、类风湿疾病的患者,吃奶酪比起喝牛奶更适宜。相反,对那些体温很高,红光满面的阳性体质的人来说,如果患有高血压,痛风等阳性疾病,饮用能降低热度的牛奶有好处。  原来是利用它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解热镇痛药。尽管各种新研制开发出来的解热镇痛药不断上市,但由于阿司匹林便宜的价格和良好的疗效,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   解热镇痛药的共同副作用是引起胃痛或胃溃疡。为了预防副作用的发生,通常要把阿斯匹林包上外衣,以缓和它的副作用(buffer)。这种外衣就是"百服宁(bufferin)",中间包裹的是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引起出血倾向,即在服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如果受到外伤出血,不容易止血;还容易引起胃和十二指肠的出血。利用这种"易引起出血"的副作用而制成的"治疗药"就是预防脑血栓和心肌梗塞发生的"小儿用"百服宁。所谓"小儿用"的意思是阿司匹林的用量减少,其目的是减少上述副作用。   但是,即使减少阿司匹林的用量,有时仍然会出现胃、十二指肠、脑出血、月经出血量过多等副作用。   另外,解热镇痛药还能引起皮肤损害(发疹、荨麻疹等药疹)、肝损害、胃损害、造血功能受损(贫血、白血球减少引起的感染)等副作用。对患有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多血症、高血压等症状,又不能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的人,有必要使用百服宁以预防血栓形成。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预防血栓形成的最好方法是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方面,鼓励大家按照下列推荐的生活方式生活。   ①不易形成血栓的饮食生活方式   --控制容易导致血栓形成的饱和脂肪酸(畜的脂肪,即动物脂肪)的摄入量;充分摄取能防止血栓形成的物质。多吃富含EPA、DHA等不饱和脂肪酸的沙丁鱼、秋刀鱼和日本鲭,以及含牛磺酸的虾、螃蟹、鱿鱼、章鱼及贝类。   --使血管扩张,防止血栓形成。多吃大葱、韭菜、大蒜、洋葱、野韭菜等食物,其中含有能使血液稀释顺畅的硫化丙烯。特别是野韭菜,每天服用3~5根,可以预防心脏供血不足和心肌梗塞。   --每天吃含有溶解血栓作用成分--纳豆激酶的纳豆。   --适量饮酒(日本酒两盒,或威士忌3杯,或两大瓶啤酒,或2~3杯葡萄酒,或3~4杯兑水烧酌),能促进溶解血栓物质--尿激酶的产生。   ②运动   多散步、走路、参加体育运动,能增加防止动脉硬化发生的HDL胆固醇的水平。   ③入浴(洗浴)   温暖身体,能产生有溶解血栓作用的酶。因此,要多泡澡,而不是洗淋浴。     古语说:"Goodmedicineisbittertothemouth(良药苦口)"。而中药则不同,中药是良药也不苦口。多数得了感冒的人如果服用了葛根汤,都会说"好喝"。如果是病好以后再服用,就会说"难喝"。   中医用于治疗女性的血道症(瘀血即肩膀酸痛、头痛、潮热、痛经、月经不调)的驱瘀血药,在使用时,对体力缺乏的人用当归芍药散,对体力中等的人用桂枝茯苓丸,对体力旺盛的人用桃仁承气汤。   一般来说,中医通过问诊和望诊(诊断体格和颜色等)决定应该用什么药。但有时,即使用了触诊,也不能确定该选择用哪种药。这时候,就需要把这三种方剂都试一试。如果患者认为"好喝"或"甜",药物就一定会奏效。就像人体对食物有好恶一样,人体本能地对"目前身体需要的营养素和药效成分"表现出喜欢,因而会感到"好喝"。   这并非新发现。1996年3月2日的《朝日新闻》早报,在第一版的题目中,跃然出现这样一条新闻:"10人死于中药的副作用"、"88人得了间质性肺炎"、"治疗慢性肝炎的小柴胡汤"、"对存在于医生和患者中的、没有根据的对中药的放心感的警告","能让'中药是不必担心的'这种神话播散、流传吗?能让医生们过分放心地使用中药吗?"、"中药和化学药品相同,也需要提供表示安全性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数据",等等。医学家们提出这样的评论。   使用中药的时候,如果中医专门医生能认真把握"证(对自觉症状、外在症状以及诊察所见的综合评价)",特别是通过尝试使用,按患者感到的"好喝"的感觉下处方的话,可以说不太容易出现什么副作用。   但是,这种"中药引起的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那些不了解中药的医生听信了药厂的MR(提供医疗情报的人)提供的不确切的信息:"不是西医的肝脏疾病的特效药","小柴胡汤对肝炎有效"等,没有认真地思考,就轻率地下处方造成的。   柴胡这种生药,有消炎、解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但在使用含有柴胡的柴胡方剂时,必须因人而异。根据患者体力的多少,按照以下方法使用:   大柴胡汤:用于有体力,有便秘倾向的人的肝脏疾病和高血压病。   柴胡加龙骨汤:用于有体力的人的轻微高血压、心脏病、肝脏病、失眠等。   小柴胡汤:用于体力中等的人的肝炎、胃炎、支气管炎等。   柴胡桂枝汤:用于体力有些差,多汗的人的肝炎、胆结石、支气管炎、胃肠病。   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体力虚弱的人的肝炎、胃肠病、支气管炎、失眠等。   如果不按照上述的严格区分而随便使用的话,就会产生意外的副作用。   死于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患者,其情况是:因头盖骨骨折入院检查时,被诊断为丙型肝炎的69岁的男性。使用小柴胡汤3周后引起间质性肺炎,导致死亡。   在没有体力的人中,应该使用提供热度与有补充营养作用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若给予冷却热度的促进营养排泄的小柴胡汤,当然会引起事故。   一般中药的用药原则是:与食物的阴阳相同,对热度高、有体力的人给予凉性的排泄药,相反,对寒凉体质、没有体力的人给予温性的补充营养的药物。   由于这件事的发生,年利润曾达到400亿日元的小柴胡汤的利润最后下降到原来的1/10。这当然有其道理。   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记住:"Goodmedicineissweettothemouth"(良药甜口)这一宗旨。